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03-10 09:38:24

取保候审申请书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第1篇

申请人:XX,女,XX岁,XX族,系犯罪嫌疑人XX的XX;

联系地址:XX;手机:138xxxxxx 被申请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XX。

申请事项:对犯罪嫌疑人XX申请取保候审。

犯罪嫌疑人XX因涉嫌XX一案,于XX年XX月XX日被深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现关押在XX守所。申请人为被申请人申请取保候审,基于以下理由:

一、申请人是被申请人XX的XX,现在已经怀孕六个月。在XX被刑事拘留之前,完全依赖XX的劳动收入维持基本生活,也全靠XX一人照顾日常起居。 XX被拘留以后,因为全力赔偿被害人家属损失,用尽家里的钱,还债台高筑,申请人生活每况愈下,如今六甲之躯病倒入院,既无经济来源,又无人照顾,生活无以为继。现在申请人每天以泪洗面,身心疲惫,却无计可施,只望XX能获得取保候审,得以相见,以稍稍安慰。同时,家中还有年迈老人无人奉养照料。只因被申请人无心闯此横祸,这个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就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二、被申请人XX认罪态度诚恳,对被害人家属补偿到位,得到了被害人家属的一致谅解。原本事故的发生,被害人的监护人也应承担一定监护不当的责任,但XX 没有选择申请行政复议重新区分交通事故责任,而是千方百计赔偿了受害人家属。受害人家属鉴于被申请人的诚恳态度和承担责任的努力,对被申请人予以充分谅解,其《谅解书》中写道:“事故发生后,司机XX采取了积极的抢救措施,比如报警、打120电话等。在事故的赔偿事宜方面态度比较积极,给予了适当的赔偿和精神抚慰。我们同情、宽恕、理解XX,愿意给予谅解,也希望能得到有关司法机关的宽恕,免于刑事处罚。”

三、交通肇事罪属于特定情况下的过失犯罪,被申请人的行驶证被扣押后也不可能再合法驾驶车辆,因此相信取保候审申请获得批准后,他不会再危害社会。

综上,为了申请人和腹中胎儿的健康,以及申请人的家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1条、96条的规定,特申请取保候审,恳请批准。此致深圳市公安局

申请人:XX

承办律师: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第2篇

被申请人:***

申请事项:为犯罪嫌疑人唐植举申请取保候审。

申请理由:

1、对犯罪嫌疑人唐植举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对于(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

可以看出,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是逮捕羁押的一个充分条件,而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是取保候审的必要条件。此处的社会危险不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是指犯罪嫌疑人若离开羁押场所会妨碍对案件的刑事侦查,或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侵害。

结合本案:首先,唐植举是否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有关证据应该已被公安机关掌控,如果嫌疑人有罪,其隐匿证据、逃避追诉已无可能;且唐植举所涉嫌的不是暴力型犯罪,没有违法犯罪的前科,无畏罪潜逃的可能性。其次,唐植举是在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帮助他人托运货物(即伪劣商品)的,犯罪嫌疑人唐植举即使构成犯罪,其犯罪情节也是比较轻微的。因此犯罪嫌疑人唐植举也就没有畏罪潜逃的必要性。

2、犯罪嫌疑人唐植举是家里的顶梁柱,整个家庭都离不开他。

犯罪嫌疑人唐植举一家生活困难,家里不仅有老人需要赡养,还有两个未成年女儿需要抚养,其大女儿正在读高三,成绩优秀,其小女儿尚且年幼。唐植举是一家之主,家里所有的生活开销都靠他一人维持。对于唐植举一家人来说,对唐植举取保候审,不仅在物质上能得到帮助,在精神上也能得到安慰。

综上所述,对犯罪嫌疑人唐植举采取取保候审,既不会妨碍本案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不会有社会危险性,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取保候审的规定,请办案机关予以批准。如果办案机关批准对犯罪嫌疑人唐植举取保候审,我们将告诫唐植举遵守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随传随到,并告诫保证人认真履行监督和报告义务,积极配合办案机关侦办案件。

此致

公安局检察院

申请人: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第3篇

目录

一、刑事律师工作之阅卷

(一)申请阅卷的时间

(二)阅卷流程

(三)阅卷时需着重了解的事项

二、刑事律师工作之法律文书初稿

(一)辩护意见或辩护词初稿

(二)质证意见初稿

三、刑事律师工作之会见

(一)会见前备忘

(二)会见流程

(三)会见交流提纲

(四)会见目标

(五)会见注意事项

四、刑事律师工作之调查取证

(一)审查阶段的取证方式

(二)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要求

(三)律师制作调查笔录的内容

五、刑事律师工作之向检察院提出律师意见

(一)适用情形

(二)意见分类

六、刑事律师工作之变更强制措施

(一)申请条件

(二)申请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三)常见取保候审适用的情形

(四)较难适用取保候审的情形

(五)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讲解取保候审

(六)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

七、刑事律师工作之申诉或控告

(一)申诉或控告的情形

(二)受理部门

(三)搜集侵犯犯罪嫌疑人权利相关证据

(四)申诉或控告书的内容

决胜于庭前,刑事案件审查阶段律师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辩护效果的实现。本文将系统归纳刑事律师在审查阶段的具体工作,承接前文《刑事案件侦查阶段律师工作流程》。对于刑事律师从审查阶段才介入案件的,有关委托手续、与办案机关取得联系、研究案件罪名及辩点的流程不再累赘,如需了解可参见前文。

一、刑事律师工作之阅卷

(一)申请阅卷的时间

自检察院对案件审查之日起。

(二)阅卷流程

1. 向检察院预约阅卷时间;

2. 持律师事务所信函、授权委托书及律师证;复印卷宗,或带上便携式扫描仪、相机、足够容量的手机现场拍摄卷宗,或带上U盘拷贝电子卷宗(如有电子卷宗);

3. 案卷拿到手后,需核对卷宗材料是否齐全,以免漏下卷宗材料;

4. 取回案卷后,制作卷宗索引表;

5. 根据案件情况制作阅卷计划;

6. 阅读时通过图表、摘录等方法制作阅卷笔录;

7. 如研读卷宗过程中发现证据有疑点、关键信息拍照或复印不清晰,需要再次到法院查阅的,应电话预约并告知需要查阅的卷宗编号。

(三)阅卷时需着重了解的事项

1. 犯罪嫌疑人的自然情况;

2. 涉嫌犯罪的时间、地点、动机、目的、手段、后果及其他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法定、酌定情节等;

3. 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的事实和材料;

4. 证人、鉴定人、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的自然情况;

5. 被害人的基本情况;

6. 办案手续和文书是否合法、齐备;

7. 技术性鉴定材料的来源、鉴定人是否具有鉴定资格、鉴定结论及其理由等;

8. 同案被告人的有关情况;

9. 有关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证据之间及证据本身的矛盾与疑点;

10. 相关证据能否证明意见书所述的犯罪事实及情况,有无矛盾与疑点;

11. 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材料。

二、刑事律师工作之法律文书初稿

(一)辩护意见或辩护词初稿

(二)质证意见初稿

(本文为审查阶段的程序性归纳,对于以上法律文书的撰写要点不再展开。)

三、刑事律师工作之会见

(一)会见前备忘

1. 向看守所预约会见的时间;

2. 地图查找看守所方位,制定出行计划;

3. 需提前准备好的资料:(1)授权委托书;(2)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介绍信(需写明律师执业证号、联系方式);(3)律师执业证、实习律师证(如实习律师一同会见);有些地方实习律师会见是需要侦查机关或者看守所同意的;(4)身份证(差旅及其他需要);(5)笔、纸、印油等办公用品若干;(6)交流提纲;(7)《准予翻译人员参与会见的同意函》(如有,需由检察院出具此函件)。

(二)会见流程

1. 会见手续(递交介绍信、授权委托书,出示律师执业证,登记在押犯罪嫌疑人及律师信息);

2. 按照交流提纲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案情、核实证据,制作律师会见笔录;

3. 完成会见笔录后交犯罪嫌疑人阅读或向其宣读,问是否有补充或修改,确认无误后由犯罪嫌疑人签名、按捺指纹;

4. 会见完毕与羁押场所办理犯罪嫌疑人交接手续。

(三)会见交流提纲

1. 了解犯罪嫌疑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

2. 让犯罪嫌疑人回忆公诉人的每一个提问及其回答;

3. 结合案情有针对性地解释刑法中该罪名的有关规定及本案的辩点;

4. 就案件细节提问犯罪嫌疑人;

5. 向犯罪嫌疑人核实证据,听取其对相关证据的意见(对书证、物证进行辨认,告知鉴定意见、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陈述不一致的地方),如果犯罪嫌疑人的陈述与卷宗记录不吻合,应询问真实情况,并要求就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解释;

6. 了解办案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揭发他人重大犯罪事实等立功情形的调查情况;

7. 就辩护意见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沟通,确认是否同意或有新的补充;

8. 了解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过程中其人身权利是否受到侵犯,办案人员等是否存在逼供、诱供;

9. 告知审查、审判等具体流程和每阶段预计的时间。

(四)会见目标

1. 通过核实证据使犯罪嫌疑人了解、掌握办案机关认定其涉嫌犯罪的事实及相关证据;

2. 就证据进行交流,以做好辩护的准备;

3. 通过了解公诉人提问及犯罪嫌疑人答复,推测书的重点;

3. 通过交流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翻供的可能性。

(五)会见注意事项

1. 面对监管人员或侦查人员无理阻挠,应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也可以随身带上法律法规,在必要时以法条进行辩论;

2. 切忌在犯罪嫌疑人面前与办案人员、监管人员发生争执;

3. 面对犯罪嫌疑人的谎言,不必指责,但应告知他其他证据证明的事实,以及告知他其供述将在庭上质证、核实;

4. 对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违规要求,应以法律法规说明后果以及对本案的影响;

5. 遵守律师会见的法律法规;

6. 会见时与当事人谈话需根据其文化程度、阅历等综合因素,用最直白最清晰的语言交流。

四、刑事律师工作之调查取证

调查取证权是法律赋予刑事律师的一项权利,本贯穿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但审查阶段律师通过阅卷对案件办案机关收集、掌握的证据有一定的了解,此时的调查取证更具有方向性。

(一)审查阶段的取证方式

1. 律师自行调查取证;

2. 申请检察院调查取证。

(二)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要求

1. 一般要由两人以上进行,并持律师事务所介绍信及律师执业证;

2. 向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收集与本案有关材料的,应经他们同意,并经检察院许可;

3. 向证人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收集与案件有关的材料,但应事先征得本人同意,并在调查笔录上记明;

4. 调查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调查笔录,必要时可以录音、录像;

5. 收集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原件,无法提取原件的,可以复制、拍照或者录像,并附证据提供者的证明。;

6. 在证据收集后尽早告知办案机关,并特别注意证据的来源、形式、收集方式、效力,保护好证据原件,防止灭失;其中,收集的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应当及时告知检察院;

7. 证据不宜由律师调取的,或者证据完好调取的难度较大的,应申请检察院取证。

(三)律师制作调查笔录的内容

1. 应当载明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的姓名,调查的时间、地点;

2. 笔录内容应当有律师身份的介绍,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律师对证人如实作证的要求,作伪证或隐匿罪证要负法律责任的说明;

3. 全面、准确地记录调查内容;

4. 经被调查人核对或者向其宣读,确认无误、无需修改后,签字并按捺指纹(盖章)确认;

5. 邀请有关人员在场见证,并在调查笔录上签名(看需要)。

五、刑事律师工作之向检察院提出律师意见

(一)适用情形

在研读案卷材料后,可根据事实和证据提出相关的意见,供检察机关在时参考。

(二)意见分类

1. 不意见;

2. 轻罪意见;

3. 认定从犯、胁从犯、初犯、自首、坦白、立功等意见;

4. 排除非法证据的意见;

5. 补充侦查的意见。

六、刑事律师工作之变更强制措施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强制措施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司法实践中较为常用的是拘留、逮捕和取保候审,拘传和监视居住较少采用。下文主要探讨申请取保候审的工作流程。

(一)申请条件

1. 取保候审《刑事诉讼法》第65条;监视居住《刑事诉讼法》第72条;注: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

2. 超期羁押。

(二)申请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1. 期限届满。《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2. 发现犯罪嫌疑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三)常见取保候审适用的情形

1. 犯罪数额不大、已退赃的职务犯罪案件;

2. 危害结果不大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

3. 经济赔偿等达成谅解的交通肇事案件;

4. 危害结果不大的未成年人案件;

5. 经济赔偿等达成谅解的故意伤害(轻伤)案、故意毁坏财物案件;

(四)较难适用取保候审的情形

1. 犯罪嫌疑人是流动人口;

2.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不能适用缓刑的案件。

(五)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讲解取保候审

讲解内容:

1. 取保候审的使用条件(《刑事诉讼法》第65条);

2. 保证方式及条件、保证金退还(《刑事诉讼法》第66、67、71条);

3. 保证人、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法律责任(《刑事诉讼法》第68、69条);

4. 申请取保候审在司法实践中的难度;

5. 不承诺结果。

(六)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

申请书基本内容:

1. 申请人;

2. 犯罪嫌疑人涉嫌罪名、羁押情况;

3. 申请事项:请求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

4. 事实与理由;

5. 证明申请书相关内容的证据;

6. 保证方式。

七、刑事律师工作之申诉或控告

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申诉、控告(《刑事诉讼法》第36条)

(一)申诉或控告的情形

1. 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和人身自由。如刑讯逼供、监管人员不作为致使犯罪嫌疑人被关押人员殴打;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不予以释放、解除或者变更的。

2. 侵犯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权利。如应当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不退还的;对与案件无关的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不解除的;贪污、挪用、私分、调换、违反规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

3. 侵犯犯罪嫌疑人的程序性权利。如辩护权;知情权(告知回避权、聘请律师权利、鉴定意见、采取强制措施的理由、侦查终结的结果、补充侦查后的结果)。

(二)受理部门

向办理本案的人民检察院申诉或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对申诉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

(三)搜集侵犯犯罪嫌疑人权利的相关证据

通过会见搜集;注意及时性;告知犯罪嫌疑人保存证据的方法。

(四)申诉或控告书的内容

1. 被的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2. 申诉或控告对象;

3. 违法的事实,包括时间地点等;

4. 初步的证据或者证据线索;

5. 法律依据;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第4篇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后,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条件释放在外的一种强制措施。通俗的将就是在看守所的羁押机关外等候审判。

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都有权决定取保候审。也就是说在刑事诉讼的三个程序中,侦查、审查、审判接到都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在前一个阶段申请取保候审的,后一个阶段仍然可以申请,此时由受案机关重新作出取保候审的决定。

取保候审的启动:

取保候审可以由案件的承办机关主动决定适用,也可以在家属或者律师申请取保候审后决定适用。

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

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解释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符合下列情况时,可以被取保候审:

1、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于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的。

4、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婴儿的妇女。

5、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的条件的。

6、提请逮捕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需要复议、复核的。

7、移送后,检察机关决定不,需要复议复核的。

8、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羁押期限内、审查期限内、一审和二审期限内办结的。

9、持有有效护照和有效出入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

注:“患有严重疾病”,司法实践中需要有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的患病证明。

不适用取保候审的情况:

1、公安机关对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不予取保候审。

2、检察机关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不予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性较轻的措施,犯罪嫌疑人可以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因此,对被拘留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来说,获得取保候审对自身是非常有利的。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地获得取保候审呢?

最关键的还是把握好前文提到的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但是,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并不是都很好把握,有些容易把握,如条件1、4比较客观的,但有些条件是具有弹性的,不好把握,如条件2中的“不致于有社会危害性”,条件3中的“严重疾病”等,因此,对比较容易把握的条件,犯罪嫌疑人本人或其法定人、近亲属申请取保候审问题不大。但对具有弹性的条件,由犯罪嫌疑人本人或其近亲属、法定人申请取保候审,则成功的几率较小。因为由不具备法律知识的人来论证诸如什么是“不致于发生社会危害性”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笔者建议,应聘请律师代为申请取保候审。

申请取保候审时,还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案件情况,采取软硬不同的策略或者软硬兼施。

软策略主要适用于符合前述取保候审条件1—4的情况。侦查机关在决定取保候审时,通常考虑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犯罪性质、可能判处的刑罚、个人背景、侦查机关已掌握的证据情况、悔罪态度等因素来判断其是否具备有社会危害性,是否会妨害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从而决定是否给予取保候审。因此,这就需要律师在取保候审申请书中详细论证犯罪嫌疑(文秘站:)人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并且能够与侦查机关进行有效的沟通。另外,亲属联名写一封信给侦查机关,保证自己作为亲属会配合侦查机关工作,协助监督被取保候审人认真遵守法律规定,也有助于打消侦查机关的顾虑。

硬策略主要是适用于取保候审条件5—9的情况。出现条件5—9的情况,公检法机关要么放人,要么拘留或逮捕变更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不存在第三种选择。如既不放人也不变更强制措施,则公检法机关的继续羁押就是非法的。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或亲属、聘请的律师,应向公检法机关指出这一点。并且指出:如果继续非法羁押,一旦犯罪嫌疑人被证明没有犯罪嫌疑或被宣告无罪,则公检法机关要承担相应的国家赔偿责任;如果变更为取保候审,则不存在国家赔偿的问题。

在案件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不止一次的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因为法律并未限制申请的次数。

特别提醒:

社会上有一类骗子,打着“捞人”的旗号,利用家属心急如焚、有病乱投医的心理,乱打包票,即使抢劫了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第5篇

一、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立法背景

刑事羁押是成就刑罚惩治犯罪最严厉、最强有力的保障的最重要依据,因为羁押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不当羁押的问题,多年来滥用羁押、超期羁押、久押不决等问题一直被媒体作为抨击我国人权保障规范落后的弊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进一步纵深化发展,状况虽有好转,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捕到底”、“一押到底”的现状。羁押状态从侦查阶段一直持续到判决生效,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由于法律没有严格规定羁押适用条件和期限,致使实践中延长羁押期限较为随意。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是利益的共同体关系,法院实际上处于第三追诉者的地位,针对羁押的事后审查机制薄弱,力度不大,且范围有限,效果也不明显,审前羁押比率普遍较高。因此本次刑诉法修订从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尊重和保障被羁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是对宪法人权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人权思想的重大进步。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也充分贯彻了这一原则。根据宪法精神和人权精神要求可知,自然人在没有必须的羁押必要性的情况下应当不被羁押。“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本质内涵就包括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一捕到底、一押到底”的旧思想旧方式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新刑诉法明确规定逮捕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作为救济措施,能够充分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基本精神。

(二)有利于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于可能存在超期或者不当羁押的情况理应当进行法律监督。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扩大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范围,对逮捕后的侦查环节、审查、和判决环节均可以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是法律监督职能的内在要求。

(三)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近几年,违法犯罪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看守所经常人满为患,相关的财政支出也在逐年增加。对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适时解除羁押,可以有效缓解看守所人满为患的压力,从而降低司法成本,节约司法资源。同时,部分犯罪嫌疑人基于逮捕措施的震慑力,试图通过坦白、自首、检举揭发、协助取证等手段让检察机关在羁押必要性审查过程重新审视其社会危险性,以获得变更强制措施的结果,而上述行为客观上可以大大提升司法效率。

三、完善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具体措施

第一,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时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贯穿捕后的侦查、、审判阶段,即从侦查环节到审理裁判期间任何时候均可对捕后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因为在这个阶段,犯罪嫌疑人多被羁押在看守所,在每个诉讼环节,均可能会出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情形,因此羁押必要性审查应涉及侦查、审查和审理裁判的每个诉讼环节。

第二,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启动主体。检察机关既可以主动启动,也可以被动启动。主动启动即检察机关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跟踪回访的方法去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是否严重,犯罪事实是否已经查清,本人对所犯罪行是否有坦白、自首、立功和悔罪情节,是否积极赔偿受害人,在本地有无固定居所、工作单位等方面的信息,对其人身危险性作一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有继续羁押的必要。被动启动即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向检察机关提出解除、变更羁押措施的申请或监管部门提出建议等,检察机关受理后启动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经审查,决定是否有继续羁押的必要。

第三,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审查时应按照承办人审查、科(处)室讨论、检察长决定的审查程序,根据检察机关是主动启动还是被动启动,分别进行具体细化:一是检察机关主动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回访发现对犯罪疑人、被告人有不需要继续羁押情形的,应注重收集相关材料,及时审查后汇报研究决定,对于符合变更强制措施或者释放标准要求的,应及时向案件所处诉讼环节的相关部门提出变更强制措施或者释放的建议。二是检察机关被动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人提出申请,包括监管机关提出建议的,均应附相关材料,连同申请书一并报检察机关审查,检察机关应当在受理后七日内审查完成,作出是否变更强制措施或者释放的建议,并向申请人作出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四,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标准。为了便于审查程序启动的条件统一,增强审查工作的可操作性,应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作出明确、具体规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案件事实、证据或者法律发生变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可能再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积极退赃或者积极赔偿经济损失,有效控制损失,并得到被害方谅解的;(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立功表现并经查证属实,对其取保、监视居住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体状况不适宜羁押,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生活不能自理,其系唯一抚(扶)养人的,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心悔过,可能被判处徒刑宣告缓刑以下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七)其他不予羁押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情形的。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第6篇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监所检察工作制度的建立

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开展,首先要着力转变和更新执法理念,牢固树立“五个意识”,坚持“六个并重”,确立惩治犯罪与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并重的工作原则,围绕羁押必要性审查实务操作问题研究制定可行的工作流程和机制。

(一)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告知及受理制度。一是建立告知制度。制作《羁押必要性审查告知书》发放每一个被羁押人员,告知其有申请和委托变更强制措施的请求权。告知书中要载明羁押期间可以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具体条件和受理审查的部门(监所检察科驻看守所检察室),以及受理后的审查期限、是否变更强制措施的书面通知和本人或委托其辩护律师、法定人、近亲属书面提出申请的具体要求等告知事项,方便在押人员行使请求权。另外在逮捕证书和逮捕通知书中增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辩护人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告知内容。二是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受理登记制度。监所检察部门依职权审查和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申请进行审查的案件都要逐一登记,详细记录受理审查的时间、审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诉讼环节、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事实理由等。三是建立审查启动制度。监所检察部门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现不适宜继续羁押的情况或者侦查机关报请对犯罪嫌疑人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申请的,就可以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但在审查的频次和间隔期限上,可一个月进行一次,如果出现不适宜继续羁押的情况或侦查机关报请延长羁押期的可随时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法定人或者近亲属提出申请,应当提供其不具有继续羁押必要性的相关事实材料,连同申请书一并报检察机关监所检察科。设立羁押必要性审查书面卷宗材料。书面卷宗材料应包括受理申请的证明材料、开展审查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审查报告、审查建议等基本内容。

(二)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制度。一是围绕羁押的必要性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审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羁押必要性评估分析;向办案部门了解侦查取证和诉讼进展情况;听取有关办案部门、办案人员的意见;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辩护人,被害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查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体状况;查阅有关案卷材料,审查有关人员提供的证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关证明材料;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请审查的案件,必要时可针对是否存在羁押必要性进行公开听证。对侦查阶段和审判阶段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监所检察办案人员应当充分听取侦查机关和人民法院办案人员的意见,因为他们对诉讼进展、犯罪嫌疑人人身及社会危险状况有充分了解。对审查阶段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监所检察和公诉部门应当共同协作审查,在考虑审查需要和不影响后续审判的前提下直接变更强制措施,不再征求侦查机关的意见。

二是全面审查综合评判羁押必要性。以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采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措施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和犯罪嫌疑人在押期间的表现情况为前提,全面审查案件证据固定及诉讼进展情况,犯罪嫌疑人犯罪性质、犯罪情节、主观恶性、悔罪表现、身体体状况、监护帮教条件等情况,综合评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逃避侦查、、审判、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可以视为无羁押必要。

三是审查程序及期限。羁押必要性审查采取承办人审查、集体讨论、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审查程序。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当在受理后七日内审查完成,作出是否改变强制措施或者释放的建议。经审查,认为不符合改变强制措施或者释放要求的,应当及时向申请人或提出建议方作出答复并说明理由;认为符合改变强制措施或者释放要求的,应当及时向案件所处诉讼环节的办案部门提出改变强制措施或者释放的建议,办案部门应当在收到建议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书面通知监所检察部门,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或者释放建议的,应当说明理由。

(三)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结果执行监督制度。按照高检院和省市院关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指导意见,捕后如果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视为无羁押必要,应当向有关办案机关或部门发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第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系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或者具有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其他情形的;第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双方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达成和解协议,经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审查,认为和解系自愿、合法的;第三,案件事实已经基本查清,证明犯罪事实的主要证据已经收集固定,且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较轻的;第四,案件事实、证据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积极退赃、赔偿、坦白、自首情节或者有立功表现,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判决无罪的;第五,如果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期限可能超过可能被判处的刑期的;第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认罪、悔罪,可能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第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系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校学生,70周岁以上老年人,盲人、又聋又哑的人或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逮捕时不具备监护、帮教条件但现在具备的;第八,其他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情形的。

对于上述不需要继续羁押的情形,监所检察部门作为羁押审查的监督部门,不是刑事案件直接的办案部门,只能向公安的侦查、法院的刑事审判和本院的公诉等部门提出变更强制措施或者释放的检察建议,而不能直接变更强制措施。如果提出的建议不被接受、办案部门既不说明理由,也不将处理结果十日内予以反馈的,监所检察部门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监督其限期纠正,并跟踪监督办案部门对该案件的处理情况。

监所检察部门向办案机关或办案部门提出改变强制措施或者释放建议时,应制作使用统一的《无羁押必要意见书》,意见书中写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羁押必要的事实理由、法律依据、变更强制措施或者释放的建议以及办案部门处理结果反馈的相关事项等内容。

办案机关或办案部门对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为需要改变强制措施或者释放的,应当在作出决定后三日内制作《无羁押必要说明书》,并附相关材料一并报监所检察部门备案审查。监所检察部门审查后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向办案机关或办案部门说明理由或者依法提出纠正意见。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监所检察配套工作制度的建立

羁押必要性审查及结果的执行涉及各个办案单位和整个诉讼环节以及案件当事人,在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一些配套的制度来辅助审查制度的落实,保证审查工作的开展。

(一)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协调配合制度。构建监所检察与公安侦查、看守所、法院刑庭和本院侦查监督、公诉、自侦等部门羁押必要性审查沟通联系、信息交流、协作配合工作模式。就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标准、 操作流程、结果处理和各部门的职责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相互支持配合,确保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顺利开展。有条件的地方,监所检察部门可与上述办案部门建立羁押人员情况和羁押必要性审查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畅通信息交流渠道,随时掌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期间的信息情况。

(二)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说理告知制度。无论是继续羁押还是解除羁押,都应当将理由和依据向提出申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书面告知。尤其是有直接被害人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捕后变更强制措施或释放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被害人或其亲属,并进行必要的说明解释,让被害人及时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稳定被害人情绪,避免其上访,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必要性审查后,是否继续羁押或解除羁押,都要对影响案件诉讼进展、人权保障、社会危害、稳定等不利因素进行评估,对具有重大不利因素的案件要填制《案件风险评估预警表》,通报公检法相关办案部门和控告申诉部门,并协助做好矛盾化解息诉息访工作。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第7篇

星星点灯照亮少年生命一朝失足愁煞父母

2004年6月20日,官礼生夫妇惊闻儿子被东城派出所留置盘查。儿子一向老实听话,怎么会被关进派出所?

官礼生夫妇家住四川营山县城,独生儿子官兵出生于1987年。官兵3岁那年在邻居家玩时,邻家4岁男孩拿出一瓶透明液体恶作剧地说:“这是白酒,你敢喝吗?”小官兵不愿在小伙伴面前丢面子,仰起脖子就喝。刚喝一口,他就痛得“哇哇”大叫,邻居赶紧将他送回了家。听说儿子喝了高度白酒,官礼生夫妇忙给他喂冷开水清喉并送医院。

可官兵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个月后吞咽困难,人也迅速消瘦。官礼生带儿子去重庆儿科医院检查,结果让夫妇俩痛不欲生,官兵的食道已大面积溃烂并堵塞,必须切除食道;但因他营养极度缺乏,不宜马上做切除手术,只能先在胃部开一小孔,用导管进食,待体质好一些再进行手术。

一口白酒竟能将儿子变成这样?邻居被逼问之下才道出实情:原来官兵喝的根本不是白酒,而是一种含有硫酸的化学药剂。官札生夫妇眼前一黑,整个世界都天旋地转起来。他们顾不上与邻居理论,赶紧将儿了送进医院抢救。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小官兵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小命。但他的食道保不住了,1993年。官兵做了食道切除手术,再截下一节结肠重造食道。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为拯救孩子,官家负债累累、家徒四壁。当他们一家在命运谷底苦苦挣扎时,社会各界的爱心如春潮滚滚而来,医院减免了部分医疗费,重庆和南充等地媒体报道了官兵的不幸遭遇,官兵在住院期间,一拨又一拨的好心人赶到医院,你五十我一百地送来救命钱。

星星点灯,将小官兵的生命照亮,也温暖着官礼生夫妇苦涩的心田,为表达对千千万万陌生人的谢意,官礼生夫妇将儿子的名字改为“官鑫”(谐音关心)。他们要让儿子永远记住:他的生命不仅来自父母,也是许许多多陌生人用爱心托起的方舟。

由于官鑫是以结肠代替食道,这种再造食道不能自如地蠕动,稍微不慎,就又可能造成新的食道堵塞或者食物反涌,引起窒息。官礼生夫妇极小心地呵护着儿子,家里一日三餐均以面食、流食为主,以便于儿子消化。

2004年,已经初中毕业的官鑫开始跟人学习驾驶挖掘机。6月20日,他去东城派出所办理身份证,结果身份证没办成,却被警方以涉嫌伤害刑拘……

警方的电话让在外地打工的官礼生夫妇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心急火燎地赶回营山县。在派出所,他们这才得知儿子闯祸的经过。2004年1月15日,官鑫一时冲动,与同学参加一场斗殴,导致对方轻伤。案发后,主谋舒某连夜逃往外地。当官鑫到派出所申办身份证时,他当即被抓获。6月21日,官鑫以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关进了营山县看守所。

得知这一切,官礼生夫妇抱头痛哭。这对老实朴素的夫妇知道,儿子犯了罪,应该接受法律的制裁,可他孱弱的身体确实折腾不起啊!听说儿子这种情况可以取保候审,夫妇俩当天写了十几份取保候审申请书呈送此案的办案人员。

夫妇在申请书里阐述了官鑫因伤致残、若饮食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的实情,并附上多家医院的证明,希望公安机关酌情处理,采取其他形式代替强制关押。可十几份申请交上去后,仿佛泥牛沉海。眼看时间一天天流逝,夫妇俩的心如同在沸水里煮着。

7月2日,就在官礼生夫妇求助无门时,他们意外接到了看守所的电话:“官鑫病了,吃不下饭,你们赶快送钱过来,我们带他去医院检查。”官礼生夫妇连忙带着钱赶到看守所,然而民警告诉夫妇俩,他们要等到东城派出所来人后才能一同送官鑫去医院。官礼生夫妇无奈地坐在看守所门外,眼巴巴地盼着派出所来人。

难挨的一小时过去了,不见派出所来人。官礼生再也坐不住了,疯了似的跑到派出所,在所领导面前痛哭流涕:“求你们赶快送我儿子去医院,再等下去他会死的……”他哭求了近三个小时,派出所的一个领导没好气地说:“我们只管办案,治病是看守所的事,我们不能去人。”

万般无奈,官礼生只好回到看守所,抽泣着说出了派出所的意见。看守所民警却无动于衷:“案子没有交,派出所也同样有责任。他们不去,我们也不去。”然后,不顾官礼生夫妇苦苦哀求和争辩,强行将他们撵出门……

父母60天血泪申诉17岁少年“病”死看守所

儿子被关进看守所,官礼生夫妇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他们没有心思打工挣钱,一心只想让儿子取保候审。7月5日,夫妇俩又写了两份取保候审的申请,一份送到东城派出所,一份交给了县公安局主管案件的副局长。然而,让他们揪心的是,两份饱含血泪的申请依然石沉大海。

在难挨的等待中,8月18日上午,夫妇俩又收到看守所的消息:“官鑫病了,你们赶紧送钱来让他去医院检查!”鲜晓华和父亲鲜继坤火速赶到看守所。鲜晓华曾无数次想象过被刑拘后儿子的模样,但出现在视线里的儿子,还是让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戴着脚镣的儿子骨瘦如柴,大汗淋漓,见到母亲连哭的气力都没有了,只是不断地呕吐,每走一步都必须靠人搀扶,一旦放手就要瘫软在地。才一个多月啊,儿子竟然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鲜晓华一把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拍打着儿子瘦弱的双肩号啕大哭:“鑫儿,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你知道妈的心多痛吗?”

官鑫有气无力地说:“妈,最近我的眼睛总是看不清东西,好几天没吃饭,喉、胸,胃整天都痛得不得了。我想喝酸奶,喝水……”儿子字字句句,像在剜鲜晓华的心。她本想给儿子买点吃的,但得赶紧做检查,她只好先和警察一起带儿子去医院。

钡餐检查咽喉根本无法进行,官鑫吞一点就吐一点,几次虚脱过去。医生摇头叹息:“这孩子体质太差,恐怕活不了几天了!”他告诉随行的狱医李信鸿:“病人食管太狭窄,营养摄入少,一定要注意加强营养。”随后,医院作出体检结论:“病人官鑫食道畸形,食道上段扩张度消失,吞咽障碍,极度营养不良。”

检查完毕,鲜晓华请求警察稍等片刻,她去多买点牛奶、饮品之类的流食让官鑫带走。然而,当她匆忙从医院附近的小店买来酸奶时,警察已经将官鑫带走。看着警车从眼前呼啸而过,鲜晓华手里的酸奶滚了一地,她瘫坐在地上,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痛哭起来……

回到家,儿子的惨状久久在鲜晓华脑海里萦绕,她和丈夫急得都

快发疯了。次日,鲜晓华把官鑫去医院做检查的片子借了出来,先后送去县公安局法制科、公安局分管看守所工作的领导及派出所让他们看,涕泪横流地恳求他们过问一下官鑫的情况,但没人理会她。东城派出所所长何某甚至振振有词:“我又不是医生,哪看得懂这个?”说完拂袖而去。

想到儿子年轻的生命像烛光一样摇曳在风中,鲜晓华终于愤怒了。8月20日,她在给县公安局分管刑侦的副局长张某,分管看守所的副局长杨某的陈述中悲愤地写道:“官鑫身体残疾,是在社会关爱下幸存活下来的,他涉嫌违法,但还没有判罪,可他的生命已到了极限,如在关押中送掉了性命,责任由谁承担?我们绝不会等闲视之!”

但还是没人理会她。鲜晓华只好把给儿子买的酸奶送到看守所,看守所警察一副公事公办的派头:“看守所规定,不准嫌犯家属送食品进去。”鲜晓华只得再次流着泪离去。

一次次奔走呼号都碰得头破血流,官礼生夫妇终于明白,单凭他们的力量,不要说将儿子取保候审,就是见儿子一面都不可能。走投无路之际,夫妇俩聘请了一名律师。但律师来到看守所交涉时,看守所却以“官鑫是陈旧性疾病,没必要送医院”为由拒绝了。

几天后,鲜晓华再次来到公安局法制科,工作人员告诉她:“我们昨天就去看守所看了,看守所说官鑫是在装病。”鲜晓华欲哭无泪……

8月25日,官鑫已卧床不起,看守所准备次日将他送到川北医院治疗。可鲜晓华这时毫不知情,依然在公安机关四处找人。因为律师说公安局在侦查环节提不到相关材料,鲜晓华赶到东城派出所,希望派出所抓紧结案。派出所告诉她:案子已移交检察院了。鲜晓华又跌跌撞撞地赶到检察院,可工作人员告诉她,没有收到移送的材料。鲜晓华只得又回到公安局。这一天,她在公安局、检察院之间来回奔走数次,依旧不知儿子的案情究竟到了哪一步。直到当天下午5时,看守所突然来电话通知鲜晓华:“要给官鑫看病了,你们赶紧把钱准备好,好送官鑫去医院。”

难道自己的奔波终于奏效了?鲜晓华顾不得多想,连忙赶往看守所。在看守所门口,鲜晓华看到了令她如万箭穿心的一幕:几个在押人员正七手八脚地把官鑫往警车上抬,而另一些人则在一旁激烈争吵。

原来,官鑫当天已处于休克状态,大小便失禁。检察院驻所检察官得知情况,急忙安排人送官鑫去医院。看守所副所长晏某却坚持认为“官鑫是装病”,阻止把官鑫送医院。为此,检察官与看守所人员争吵起来。最后,在检察官的坚持下,看守所才作出让步。

鲜晓华披头散发、哭哭啼啼地和丈夫追着警车赶到医院。结果让夫妇俩悲痛欲绝:尽管医院竭尽全力抢救,但由于救治太晚,8月27日11时52分,他们17岁的独生子官鑫走完了他生命中最痛苦无助的日子,永远停止了呼吸……

赔偿36万几多代价几多痛

对“坏人”该不该冷漠行政

儿子鲜活的生命真的就这样逝去了?进看守所时,他生龙活虎,如今躺在床上不再醒来,进看守所时,他体重120斤,走时皮包骨,只有80多斤,模样惨不忍睹。官礼生夫妇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两个月的泣血奔走,为何没能感动上苍,挽救不了儿子年轻的生命!夫妇俩双双哭倒在医院太平间里,凄厉的哭声让人心碎……

官鑫在医院抢救时,看守所派做陪护的在押人员悄悄告诉官礼生夫妇:“在看守所里,官鑫早就卧床不起,一直吃不下任何东西,喝一点儿牛奶都要全部吐出来。到后来不要说饭,就连油他都无法吞咽。早在8月初,他就曾多次对别人说我感觉自己快死了……”

儿子死得冤啊!悲愤满腔的官礼生夫妇没有火化儿子的遗体,而是把他的尸体送到殡仪馆保存,然后走上了漫漫的上诉路。

而此时,官鑫死在看守所的消息已在小小的营山县不胫而走,很多曾经救助过他的爱心人士都气愤不已,纷纷谴责执法人员菅人命。迫于舆论压力,当地政法委副书记陈建专门召集相关部门及官礼生夫妇座谈。官札生夫妇哭诉了自己的奔走经过,以及连续八天哭求公安机关的情况,说到伤心处,夫妇俩几次几乎昏厥。他们对公安机关的冷漠行政和大加斥责:“如果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会这样冷漠和无动于衷吗?那些人简直丧失了人性!”陈建当即指示有关部门对官鑫进行尸检。

9月15日,四川华西医学鉴定中心对官鑫的死亡作出病理鉴定:官鑫系由于双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心肌炎死亡。根据这个结论,营山县检察院向官礼生夫妇宣布:官鑫系因病正常死亡,公安机关没有责任。

愤怒和悲痛让官礼生与鲜晓华几乎没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想到如果自己就这样死了,儿子的冤哪里去诉?儿子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啊!此时,他们已经没有了眼泪,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为儿子讨回公道!

夫妇俩将申诉材料寄往省、市公安机关和政法部门,同时也寄到了国家公安部和中纪委。希望终于出现在这对苦难夫妇面前,他们泣血的控诉引起了中纪委和公安部的高度重视。2004年11月,四川省公安厅成立调查组,连续三次赴营山县调查。

涉及官鑫之死一案的相关人员在接受调查时这样解释:看守所是关押犯罪嫌疑人的地方,为了防止他们再危害社会,看守所向来管理严格。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犯罪嫌疑人为了逃脱关押会采取装病、自残等伎俩。他们对官鑫的冷漠,纯属于被“狼来了”欺骗多次后矫枉过正的一种反应,并不是主观上有意为之。另外,因为看守所人员紧缺,只有10多名狱警,而管理的犯人达200多人,所以狱警不可能一对一地随时了解犯人的动向。加之派出所、看守所及其他公安机关之间信息交流并不通畅,这也是他们对官鑫病情疏于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5年1月19日,营山县检察院委托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重新鉴定官鑫的死因。3月2日,该中心作出结论:“营山县看守所对官鑫监管、监护不够得力,是造成延误治疗时机的因素之一,营山县看守所狱医李信鸿对官鑫。极度营养不良”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对官鑫的监护不够得力的环节之一。

得知这一鉴定结果,官礼生夫妇抱头哭泣。

2005年4月,省公安厅调查组根据调查提出严肃的处理意见:办理官鑫一案的东城派出所及看守所四名正副所长全部撤职,看守所副所长晏某撤职后调离公安队伍,县公安局分管刑侦和看守所的两名副局长一名记过、另一名记大过并降级处分;狱医李信鸿作开除公职处理。意见还特别指出:要做好死者家属的安抚和国家赔偿工作。

处理结论下来后,官礼生夫妇终于把一直冷冻保存的官鑫遗体火化了,这时,官鑫辞世已有八个月。手捧儿子的骨灰盒,夫妇俩哭着告慰儿子的在天之灵:“儿啊,你在九泉之下瞑目吧,那些冷漠对待你的人,全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此事并投有结束。2006年2月,官礼生鲜晓华夫妇向南充市中级法院提起42万元行政赔偿诉讼。2007年5月21日,南充市中院终审裁定狱医李信鸿犯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7月19日,南充市高坪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官礼生夫妇的行政赔偿案,法院判决营山县公安局就官鑫死亡事件付给原告官礼生、鲜晓华赔偿金、丧葬费合计368100元。

虽然那些、冷漠行政的人都已经得到了惩罚,虽然法院判决给付原告数十万元赔偿金,但官礼生夫妇并没有从失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儿子的死,给官家带来了地震般的灾难:官鑫被收押后,官礼生夫妇四处奔走、上诉,家被弄得一贫如洗;官鑫的曾祖母由于伤心过度,在官鑫死后不到两个月悲愤离世;最疼爱官鑫的祖母,也经受不住沉重打击,半年后含悲死去。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第8篇

一、构建诉讼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一点双审三联动”工作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诉讼羁押问题的理论分析

1、羁押的实质。纵观国内外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羁押实质上都是一种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制度。但是,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制度并非仅限于羁押,拘留和逮捕以及刑罚等也会产生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后果。从理论上来说,羁押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在适用上必须经过严格的司法审查,只有具备法定情形并符合法定条件才能适用;同时,就限制、剥夺人身自由而言,羁押与监禁刑并无实质的区别。但是,作为一种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羁押与刑罚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是羁押的非惩罚性。

2、羁押的功能。从理论上来说,无论羁押是否作为一种独立的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其主要的功能都在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即羁押具有程序性保障功能;同时,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包括对被告人的保障,以及对社会的保障,即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危害社会的行为,比如再犯新罪,危害证人、被害人,或对整个社会具有极为严重的危险性,羁押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保障。

3、羁押的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羁押的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其实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宗旨。司法审查侧重于公权力的行使,其强调权力行使的有限性和合理性,而司法救济则侧重于从当事人的权利保护方面,其强调对那些受到非法或不当行使公权力而受到损害的权利提供救济,其实质在于使得被剥夺人身自由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机会将羁押的合法性、必要性问题提交给中立司法司法进行审查,并在羁押显属不合法、不必要时尽快予以变更。

(二)诉讼羁押问题的现实原因分析

1、羁押的附属性。在西方国家,羁押是一种独立的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无论是在适用理由还是适用程序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我国,羁押不仅不是一种独立的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反而呈现出极强的附属性。在功能上,羁押附属于刑事实体判决,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在地位上,羁押附属于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拘留或逮捕的适用自动产生羁押的法律效果;在期限上,羁押附属于办案期限。

2、羁押替代措施的缺失。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强制措施要么本身就会导致羁押,要么在适用上会产生变相羁押的后果,唯一可起到替代羁押作用的取保候审由于适用范围的限制以及缺乏与羁押措施之间的转换机制,再加上制度设计和实践效力上的种种不足,并未真正发挥其替代作用。于是,强制措施体系过于依赖羁押和羁押替代措施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实践中羁押率的居高不下。

3、羁押解除、变更机制的缺乏。相比国外而言,我国在羁押的主动审查方面存在重大的立法缺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司法机关如果发现强制措施适用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和变更。这虽然可以视为司法机关主动审查羁押合法性的法定要求,但这种法律规定仍然显得粗疏。法律并没有对审查程序、条件做任何的规定,也没有规定审查的间隔。而且由于审查仍然由作出决定的机关进行,并无中立的人员或机构的参与,无法避免行政化的缺陷,这在实践中表现为相关部门鲜少主动审查羁押是否有必要继续,甚至屡屡突破羁押期限,导致超期羁押。这种变更机制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我国羁押状态的超稳定性,不利于被羁押人权利的保护。

4、羁押救济体系不发达。被羁押人在羁押中的人身权利和诉讼权利必须有相应的救济机制加以保障,否则法律赋予的权利将无法实现。与域外的立法以及实践相比,我国的羁押救济体系在立法上存在缺陷,且在实践上运行不畅。主要表现在:缺乏羁押决定期间的救济、羁押执行期间的救济不完善、事后救济不完善、缺乏救济保障制度等等,这些均导致了羁押决定的做出完全依赖于公安、检察机关收集的证据,并依据该证据作出的是否有羁押必要性的判断;实践中被羁押人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极其困难;以及错误羁押的难以纠正等现实状况。

二、构建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制度特色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概述

作为整个羁押制度的核心,羁押必要性问题决定着羁押制度设置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如何判断羁押必要性、以何种程序判断羁押必要性以及羁押必要性发生变化后如何重新评估等问题是整个羁押制度构建和完善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鉴于实践中轻微犯罪的羁押率和轻刑率均很高,且从轻微犯罪入手扩大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面临较少的制度障碍,市检察院与公安机关依照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之规定,互相配合、互为监督,对适用羁押的合法性、必要性,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审查评估,并对违法、不必要的羁押进行了必要的纠正、提供了相应的救济,随着实践的深入,先后出台了《关于办理交通肇事、轻伤害、盗窃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明确逮捕必要性认定的若干规定》、《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制度》,从而形成了“一点双审三联动”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后文简称为模式)。所谓“一点”,是指以诉讼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为中心点。诉讼羁押的必要性,是诉讼羁押审查中的核心,是强化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改变一捕到底、一押到底现状、完善羁押体系的关键。所谓“双审”,是指针对羁押必要性采取静态审查与动态审查相结合的方式。静态审查是指作出羁押决定时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动态审查是指在羁押状态持续过程中,检察机关及时、定期、主动审查是否仍有必要采取羁押措施,并及时解除或者变更丧失必要性的羁押措施。所谓“三联动”指的是检察系统内侦监、公诉、监所三部门在羁押必要性问题上互相合作,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联动局面。其中,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对报捕案件进行逮捕必要性的审查、对捕后案件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公诉部门负责在审查阶段审查羁押持续的必要性;监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侦查机关对羁押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对在押人员的羁押必要性实行动态监督。“三联动”在三部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形成协同一致、信息共享的动态审查、变更、监控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加强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力度,而且有利于推动检察业务资源的优化整合。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制度特色

1、羁押必要性判断因素的明晰

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是控制羁押率、提高羁押决定质量的关键步骤,而且羁押涉及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和自由,理应有较为明晰的必要性判断标准。但我国立法并未对“必要性”作出明晰的界定,仅仅在规定逮捕条件时提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但这一规定过于模糊,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有逮捕必要”的准确内核,再加上“够罪就捕”的提出,使得逮捕在适用时往往忽略了必要性这一关键要件。

模式率先就羁押必要性的明晰化进行了改革尝试,在最初选定的交通肇事、轻伤害、一万元以下盗窃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等四类案件中,引入了“逮捕必要性评估表”机制,要求公安机关在收集证明犯罪嫌疑人实体刑事责任的证据同时,积极收集证明犯罪嫌疑人羁押必要性的证据。为全面考虑与判断羁押必要性相关的因素,提高羁押决定的质量,该模式建立了逮捕必要性评估系统,将逮捕必要性因素分为共性和特性两大部分,共性要素部分适用于所有的刑事案件,特性要素部分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案件,主要包括交通肇事案件、轻伤害案件、盗窃案件和未成年案件。共性因素包括:当事人是否有户籍证明、户口是否在本市、是否有证明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嫌疑人是否属于特殊主体[2]、不羁押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影响本案或其他案件侦查的可能、不羁押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影响社会稳定的可能、是否存在严重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形、前科情况[3]、在本地是否有固定住所或固定工作或学习单位、能否提供保证金或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担任保证人、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否存在某些特殊的情形[4]。对于盗窃案件,评估的因素有:犯罪情节[5]、数额和某些特殊情形[6]。对于伤害案件,评估的因素有:是否有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伤害后果、是否赔偿被害人损失、是否存在特殊情形[7]。对于交通肇事案件,评估的因素有:是否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法定刑期、案发后表现、是否赔偿被害人损失。[8]

随着实践的深入,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范围与标准作了进一步的扩大明晰。确定“羁押必要性审查适用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犯罪事实清楚、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良好,且没有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的案件。[9]”这种将羁押必要性判断因素明晰的好处在于为办案人员判断羁押必要性时提供了相应的参照,有助于办案人员从整体上衡量是否有必要采取羁押措施,避免了以前较为抽象地考虑羁押必要性的问题,有助于提高羁押决定的质量,保证羁押适用的科学性。

2、动、静双审的羁押必要性监控机制

第一,把好批捕关,突出侦监部门的审批作用。侦监部门的职能是严格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案件,重点是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风险评估结果的审查。为保证侦监部门在必要性审查方面对公安机关的监督,必要性审查软件针对公安预审机关和检察院批捕机关设置了不同的进路。侦监部门在审查之后,对照公安机关移送的风险评估结果,如果认为确有逮捕必要,即批准逮捕。如果侦监部门认为案件可以做“无逮捕必要不捕”处理,在参考监所部门反馈的“监内表现情况评定表”后,可以做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如此,案件经过侦查预审部门和侦监部门的两道审查,并有监所部门的评定表作为佐证,最大限度地将没有羁押必要性的案件排除出去。

第二,强化监所部门的监控功能。监所部门是检察机关内部分工中贯穿整个侦查、批捕、、审判环节的重要业务部门,犯罪嫌疑人从拘留开始一直到判决生效、刑罚交付执行都处于监所检察监督的权力范围内。因此,监所部门对于被羁押人信息的获取、更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监所部门在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方面主要发挥如下作用:(1)对整个诉讼过程中的羁押合法性进行审查;(2)监督建立羁押必要性特别档案,对有和解意向但未能在批捕阶段达成和解的案件跟踪关注。(3)对在押犯罪嫌疑人表现进行评定,及时对侦监、公诉部门的征询函进行反馈。(4)监督羁押措施的执行,针对不同的情况,直接向公安机关发送“纠正违法通知书”“到期预警”“变更强制措施的检察建议”等。(5)对变更强制措施案件进行跟踪监督。(6)保障被羁押人在押期间的合法权利。如此,监所部门的角色从单纯的看护型监督转变为全方位的审查型监督。

第三,发挥公诉部门吸纳异议、修正羁押决定的功能。公诉部门在审查阶段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审查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以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两种形式进行。主动审查是指公诉部门的案件承办人收到移送审查案件材料后,结合监所部门的档案信息,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应当被继续羁押进行审查。如果承办人认为有必要变更强制措施,在收到监所部门出具的在押人员“监内表现及思想改造情况评定表”,并充分考虑被羁押人各方面情况后,可以提出变更强制措施的意见。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本机制对被羁押人及其近亲属、法定人、律师的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利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设置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即被动审查。公诉部门在接到申请取保候审的材料后,必须要在7日之内做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在7天之内,承办人不仅要讯问被羁押人,听取其辩解,听取其对取保候审的意见;对于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特殊类型的犯罪嫌疑人,还要到其所在学校、基层自治组织进行品行调查,并将品行调查报告作为是否取保候审的依据。无论是否同意变更强制措施,公诉部门都应当说明理由。如此,公诉部门就很好地发挥了吸纳异议、修正错误羁押决定的功能。

第四,注重侦查监督权的统一行使。鉴于逮捕措施是由侦查监督部门作出,因此模式规定在审查阶段“经查具有可变更羁押强制措施情形的案件,公诉部门应在三日内,将申请书、讯问笔录等相关材料及部门意见移送侦查监督部门审查决定。侦查监督部门依照本制度第二节规定的审查程序及适用标准进行审查,在三日内作出决定通知公诉部门。[10]”即要求公诉部门在提出变更强制措施意见后,无论是主动审查还是被动审查,均应当由侦查监督部门审查决定,以保障侦查监督权的统一行使。

3、多元化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有效性,特别是为彰显司法公正,化解社会矛盾,模式还在探索中设置了多元的保障机制。

第一、注重保护犯罪嫌疑人的知晓权。在具体适用情况中,模式采取每诉讼阶段一告知权利的方式,将犯罪嫌疑人对羁押措施的相关法律规定达到熟知程度。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留措施之后,监所检察部门即向犯罪嫌疑人书面告知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及法定条件;侦查监督部门在受理审查逮捕案件后,书面告知犯罪嫌疑人逮捕审查的期限及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侦查监督部门受理的延长羁押期限审查案件,通知监所检察部门24小时内向犯罪嫌疑人告知;受理审查案件后,向犯罪嫌疑人送达《委托辩护人告知书》时,应当同时送达列有“犯罪嫌疑人有申请取保候审权利”的《犯罪嫌疑人权利义务告知书》。[11]上述告知程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随着诉讼阶段的进展的一个递进,使犯罪嫌疑人对涉及自身权利的相关法律规定有最大限度的透彻了解。

第二、积极推进刑事和解。从具体适用情况来看,在羁押必要性审查问题上,刑事和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犯罪嫌疑人是否愿意赔偿、被害人是否同意达成谅解是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危害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风险的重要因素。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点,在作出羁押决定、执行羁押决定期间赋予了当事人充分的刑事和解权利。

公安机关在拘留期间,应当及时告知案件双方当事方有权在一定期限内自行和解或到指定调解机构进行调解,并送达书面的“刑事和解告知书”。如果双方达成和解,公安机关应当将其纳入羁押必要性量化审查,并赋予规定的分值。如果在侦查阶段没能达成和解,公安机关在提请批捕时,应当将和解情况予以书面说明;监所部门相应建立羁押必要性特别档案,持续跟踪。侦监部门在审查报捕文件时,如果发现案件无逮捕必要、但尚未最终达成和解,侦监部门在作出不批捕的决定的同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移送直诉或补充相应的证据后重新报捕。对于在审查逮捕期间不能达成和解的案件,侦监部门在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同时应当建议公安机关继续推动和解,同时告知当事人如果和解成功,可以随时向公安机关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刑事和解在明确犯罪嫌疑人的羁押必要性、缓解被告人、被害人之间矛盾、减轻诉讼压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至今,模式下已经有80余名犯罪嫌疑人同受害人达成刑事和解,而和解后被解除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绝大部分没有出现再犯或者妨碍诉讼的情况。

第三、开展回访帮教。市检察院对没起评估后不批捕的案件都在变更强制措施后一周内进行了回访,到犯罪嫌疑人所在的社区、工作单位了解情况;并来到犯罪嫌疑人家中,掌握其思想动态。对于个别有人格障碍的犯罪嫌疑人,还邀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并在回访时跟进辅导。对于不批捕的在校生、未成年人,与其所在学校负责人、班主任座谈,通过检查建议的形式建议学校做到三不:不开除、不歧视、不放任。通过回访,检察机关得以及时掌握被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情况,动态评估其再犯、逃避诉讼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和基层组织、群众的交流,打消了他们对于被取保候审人员的畏惧、疏远心理,便于犯罪嫌疑人尽快恢复社会。为进一步巩固评估成果,检察机关监所部门还定期去基层讲课,并听取被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汇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上可以看出,模式在运行中明晰了羁押必要性含义,有效地整合了检察系统内部的业务资源,将侦监、公诉、监所部门的职能统一在确保羁押必要性的目标之下,提高了各业务部门的专业分工,充分发挥了各部门的优势,提高了羁押决定质量和科学性。

三、模式的初步成效

自实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以来,市公安机关对170余名轻微刑事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全面评估,其中90余人评估后因没有逮捕必要而取保候审,80余人提请批准逮捕。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117名轻微刑事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全面评估,其中35人因没有逮捕必要而不批准逮捕;审查阶段对5个犯罪嫌疑人因无羁押必要而变更强制措施;对2名严重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机制运行成效主要体现在三降三提高。

1、报捕率降低、拘留报捕案件质量提高,统一了执法理念。通过评估软件形式明示逮捕必要性因素,使公安机关明确了逮捕必要性证明方向。通过证据搜集,一些轻伤害案件、交通肇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取保候审,直诉到法院;一些公安机关拿不准的案件,通过检察机关的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取得了逮捕必要性证据,并彻底改变了以往提前介入只注重定罪事实的局面。2009年以来,院应公安机关要求提前介入40余起此类案件。公安机关自觉提高了拘留报捕案件的质量,报捕率为57%,比去年同期降低11个百分点;而从以下几年逮捕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实行逮捕必要性评估后,逮捕率明显下降,到2012评估实行一年后,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统一了执法理念,自觉提高了拘留后报捕案件质量,不该报捕得不报了,因此不捕率又呈上升趋势。

2、逮捕率降低,审查逮捕案件质量提高,实现了公正执法

试行评估机制以来,我院不批捕45人,是往年同期不捕人数的155%,其中无逮捕必要不捕35人,是往年同期的192%。逮捕率比去年同期下降7%、较前年同期下降12.11%,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没有出现妨碍诉讼以及影响社会稳定情形。

逮捕案件质量的提高,使得审前羁押降低,在移送的案件中,未采取羁押形式保证诉讼的人数比07年、08年,分别上升129%、85%;未采取羁押形式保证诉讼的人数占整个移送人数的59%,比去年同期上升10%,比前年同期上升36%。

3、占用诉讼时间降低、化解矛盾的效率提高,促进了社会和谐

由于将和解作为办案的必经程序,使得部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在庭审前和解,化解了社会矛盾,减轻了法院调解压力。如在刘某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一案中,当事人在审查逮捕阶段即有和解意向,但是未达成协议,后在侦查阶段达成协议并部分履行,案件移送审查后,刘某及辩护人均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并积极履行了协议,后经办案人员的全面了解考察,刘某被取保候审,该案后,由于民事部分已经和解,很快做了判决。因此,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引导办案提速的做法,也使整个诉讼过程提速,缩短了诉讼时间,提高了化解矛盾的效率,使被损坏的社会关系尽快得到修复,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完善的问题

1、避免操作中单纯追求羁押必要性各风险评估项的量化。从操作环节来说,模式通过风险指标的量化和规范化降低了检察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可能性。这一点相对于目前的做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司法的本质决定了诸如此类的思辨和整合化作业不仅无法排除,甚至还有必要在社会日益复杂化、动态化以及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有所加强。在风险指标量化评估机制将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必要性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情况下,应当注重避免使司法人员的思维格式化、简单化,使司法流于一种检索和计算的简单数字游戏。

2、羁押法定理由的设置。刑事和解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以协商合作形式恢复原有秩序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12],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司法机关都得到了较为普遍的适用。在模式下,刑事和解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而受到了重视。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刑事和解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羁押风险评估程序的启动和最终判断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模式将刑事和解在衡量羁押必要性问题上的重要性限定为轻刑案件,略显保守。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第9篇

杨波涛案:关押十年,取保候审

13年前,河南省商丘市曾发生过一起杀人碎尸案。杨波涛被列为犯罪嫌疑人,他在看守所被关了10年,却一直未能被定罪。

其间,他经历了商丘市中院3次判决极刑,河南省高院3次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直至2013年8月23日,商丘市检察院以本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决定撤回。8月26日,商丘市中院下达刑事裁定:准许商丘市检察院撤回对被告人杨波涛的。2014年2月12日,杨波涛被取保候审,终于走出了看守所。

对未来的打算,杨波涛说,想和家人团聚,好好孝敬父母,没有太大期望,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张光祥案:因没去葬礼

就被当成疑犯

1999年12月,毕节市织金县青山村人许晋在其私人诊所内被害,死状凄惨。织金警方随即立案侦查,但至2002年仍未能侦破。

而张光祥和被害人许晋是好友,2003年,警方之所以怀疑到他,只是因为一个细节:许晋死后,他未去看望并参加葬礼。公安机关因此认为张光祥有作案嫌疑将其刑事拘留,并报请检察机关批准后将其逮捕。其间,张光祥经历了三次一审,三次上诉。

2014年4月29日,贵州省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受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委托,对张光祥抢劫上诉一案公开宣判,宣告上诉人张光祥无罪,并当庭予以释放。

王江峰案:七百多天的

申诉终获无罪

2014年7月11日,王江峰脱下全国统一编号6104000424号囚服走出陕西省雁塔监狱2监区南2号监舍,他知道自己的亲人们早已在大墙外炎热的阳光下等候。

2011年12月2日,陕西富平县人王江峰被铜川市公安局分局刑警带走。次年5月21日,王江峰以抢劫罪被铜川市区法院判处10年有期徒刑。

2012年7月3日,西安市沙坡地区检察院驻雁塔监狱检察室接到监狱通知,有一个昨天刚入监的犯人急着要找检察官申诉,他就是王江峰。

同年7月10日,沙坡地区检察院驻雁塔监狱检察室收到王江峰的申诉书,经调查发现,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有误,存在错判可能。经西安市检察院层报省检察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省检察院指令铜川市检察院抗诉。经铜川市区法院和铜川市法院再审后终于宣告王江峰无罪。

欧阳佳案:被带走就成了“抢劫犯”

2009年娄底市发生一起持刀抢劫案,受害人报案称,遭5名年轻人持刀抢去现金6500元、手机一部和黄金项链一条。警方抓到一名嫌犯后,该嫌犯称提议抢劫和带砍刀的是欧阳望,民警赶到他家,得知其已外出打工,便带走了其弟欧阳佳。

此后,19岁的欧阳佳被指持刀抢劫,成为该案主犯。娄星区法院先后两次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6个月、8年。2014年7月14日,娄底市中院依法对欧阳佳在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宣告欧阳佳无罪,当庭释放。

高如举、谢石勇案:

铡刀上的离奇血迹

2004年1月25日凌晨,黔西县五里乡泥山村村民马德忠,以及其母亲唐乔英均在家中被害。高如举、谢石勇、卢刚(在逃)3人被锁定为凶案嫌疑人。案发现场有“染血铡刀一把”,经鉴定,血迹不是高如举、谢石勇的,也不是被害人的,警方由此推断为在逃凶手卢刚留下的。

虽然高如举、谢石勇均否认自己是杀人凶手,但通过三个白昼的审讯,高如举最终在警方写好的“口供”上签字。2005年11月18日,贵州省高院以犯抢劫罪、故意杀人罪判决高如举、谢石勇无期徒刑。

经过十年的不断上诉,2014年7月25日,高如举和谢石勇也走出了毕节监狱。

念斌案:8年10次开庭终获无罪 2006年7月27日夜,福建省平潭县澳前村17号两户居民家中多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经过侦查,很快确定是人为投毒所致,认为其邻居念斌有重大作案嫌疑。此后该案历时8年10次开庭,念斌四次被判死刑。

2014年8月22日,福建省高院再审宣判念斌无罪。4个月后,2014年12月25日,念斌及其律师向福州中院提交了“国家赔偿申请书”,申请福州中院赔偿念斌侵犯人身自由赔偿金、医疗费、精神损失费及其他物质损失等共计人民币超过了1532万元。

黄家光案:迟到18年的无罪宣判

1994年7月5日下午2时许,琼山市东山镇(现为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城西村委会喱n村村民黄恒勇、王文童路过新岭冲村时,因之前矛盾,黄恒勇被新岭冲村多人殴打致死,王文童被殴打致重伤。

黄家光自1996年起就成为该案犯罪嫌疑人。2000年,经过法院两轮审判,他被定为主犯之一,因“故意杀人罪”获判无期徒刑。直至2014年9月29日,海南省高院再审宣判,黄家光被宣告无罪,当庭获释。

徐辉案:证据不足,改判无罪

1998年8月25日清晨,女青年严某独自从家中走出,这时,有人走到严某身后,持砖头将其击昏,乘严某昏迷之际将其。当严某苏醒呼救时,又用一根电线将严某勒死。

这件案子的犯罪嫌疑人被认定是徐辉。

2001年5月,徐辉被珠海市中院以故意杀人罪、罪判处死缓。同年12月,广东省高院二审维持原判。2005年11月,徐辉的申诉被广东省高院驳回。

2014年9月15日,珠海市中级法院对已服刑近16年的被告人徐辉故意杀人、案再审宣判,宣告徐辉无罪,当场释放。这次,不是因为“真凶出现”或“亡者归来”,而是以证据不充分、根据“疑罪从无”原则改判无罪。

2014年12月24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赔偿办负责人赶赴珠海市金湾区法院,亲手将《国家赔偿决定书》交给徐辉,并当面赔礼道歉,徐辉获赔总计1572631.67元。

陈琴琴案:一场争执

带来的杀人冤案

陈琴琴家院墙外两米,是邻居毛家的一块耕地。2009年9月1日晚,这天两家的女主人因为陈家的马驹踩踏了毛家地里的胡麻苗而发生争执。第二天晚上7点半钟,毛某巧12岁的养女晓霖(化名)在放学到家后不久身亡。侦查机关认定,她死于毒鼠强中毒。

陈琴琴因此被指控投毒杀人,此后5年中她两获死缓,2014年9月30日,陈琴琴被甘肃省高院再审二审改判无罪,曾经的“投毒杀人”犯被当庭释放。

呼格吉勒图案:

无罪迟来,生命逝去

1996年4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毛纺厂年仅18岁的职工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一起奸杀案(又称4・9毛纺厂女厕女尸案)凶手。案发仅仅61天后,法院判决呼格吉勒图死刑,并立即执行。

2005年,被媒体称为“杀人恶魔”的内蒙古系列杀人案凶手赵志红落网。其交代的第一起杀人案就是4・9毛纺厂女厕女尸案,从而引发媒体和社会对呼格吉勒图案的广泛关注。

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再审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之后启动追责程序和国家赔偿,最终呼格吉勒图的父母获得205万元国家赔偿。2014年12月17日,当年的呼格吉勒图案专案组组长、现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长冯志明,因涉嫌职务犯罪,已被检察机关带走,接受调查。

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第10篇

法院查明,1999年5月,郑安卡在担任中川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期间,中川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深圳市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2.52元/股的价格受让中川公司国有股份5600万股。同年6月,郑安卡向受让公司董事长索要22万元。

这一不平常的消息背后,隐藏了太多的内容,郑安卡案的定性以及他曾经所在的公司--中川国际公司被民企重组的内幕正一层一层现出事实的真相。如何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和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等问题值得整个社会重新审视。

中川重组迷雾

四川出国人员物资供应公司(简称供应公司)和成都中服出国人员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成立于1985年,行政上是由中川国际公司主管。由于经营进口免税外汇商品的特定性,业务上隶属外经贸部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简称总公司)。实际开展业务用“成都中服出国人员服务中心”牌子。形成两个牌子,一套人马,一本财务账经营。

公司因为属于计划经济政策性经营,一度十分辉煌,是四川省省级纳税大户。1994年,中川国际公司成为以国营为主体的上市公司,供应公司经资产评估后成为中川国际全资子公司。

1997年中川国际公司在乌干达投资项目受挫,一时银行等企业对中川国际公司及属下企业催还款。企业生存面临危机,为此,中川国际公司领导层作出决定,吁请业务主管总公司把企业的人、财、物全面接过去,成为总公司的下属企业。总公司也决定接收成都公司。

1998年初,范福副总裁带领工作组来到成都和中川国际公司进行了多轮谈判,历经一年,得以顺利签约。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后,物资供应公司总经理朱以忠向四川省国资局汇报,为把这部分国有资产划拨到北京总公司,国资局进行了评估并下达了文件。但是在具体操作时遇到了麻烦。中川国际公司是股份制的上市公司,单方面剥离划拨这部分国有资产的手续复杂,在当时无法操作。中川国际公司总经理单晨光调回四川省地税局任局长后,省信托公司的郑安卡出任中川国际公司总经理。

1998年初,中川国际公司决定实行改制,这次重组是采取资产置换的方式,深圳通富达公司注入优良资产,剥离不良资产,由四川省政府收回,具体由四川省国资局、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简称省国司)洽谈承办。

1999年5月,中川国际公司以中川国际发(99)36号文件通知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接收物资供应公司财产和人员,中川国际公司和省国司联合委托省华西会计师事务所对物资供应公司资产进行审计,出具的(1999)002号报告确认总资产5990万元、总负债4900万元、所有者权益1090万。省国司正式接收,并以文件任命马正荣任公司副总经理,主管财务。朱以忠多次向新的领导省国司许杰总经理汇报,决定拟继续交由服务公司接收。

时隔不久,省国司突然宣布不再管理公司了,“深圳通富达公司的丛钢要以1.6亿优良资产置换中川国际公司的1.4亿不良资产。接收公司的问题多,仅一张单子表格不行,必须有资产来龙去脉原件。现在整个1.4亿还在'扯皮',所以不管了。”重组的中川国际公司的新老板也说,“你们已经出去了,我们不管了。”

供应公司和演变后的中川国际公司矛盾焦点是位于成都市一环路的外汇商品大楼的所有权上。大楼目前市场价值已经达到4000万元。当时,供应公司投资修建(修建时在北京总公司借300万元人民币),但1990年竣工时办的产权是中川国际公司,资产重组后自然演变为民营的中川国际资产。由于双方利益交错在一起,供应公司要求,必须解决公司“悬空”的问题才搬出大楼。

为了公司下一步发展计划,物资供应公司选择了位于城南玉林北路的东福大厦,建立新的经营场地。其中的1、2层楼约2000平方米作为营业房,6楼1000平方米作为办公,共计2200万元。对方同意公司先支付200万元就可以进场装修,余款进场付清。在北京总公司支持供给50万美元和大量商品的情况下,快速建立了新的形象店,为下一步面向市场打下了基础。

2000年1月后,交通银行按规定向法院提讼。服务中心的免税商品被法院保全封存。

同年7月,中川国际公司以担保责任应该由业务主管总公司承担为由向法院提讼。法院判决仍由中川国际公司承担担保责任。

2001年3月的一天上午,在成都圣天露茶楼,时任中川国际总裁安国胜要求供应公司总经理朱以忠把公司和总公司的资产都划给中川国际,事成后“留给他200--300万元支配”,声称“有钱能搞定一切”,并说“国有企业都有问题一抓一个准”。朱以忠当面拒绝称“我就不信这个邪”。

同年3--9月,供应公司把欠北京总公司近10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购楼和流动资金)以已购东福房产充抵,重新办理合同。并组织清账领导小组,拟彻底盘清家底,解决遗留问题。寻求外商投入600万元资金。求得总公司支持,准备崛起。

朱以忠冤案

2001年10月19日,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中川国际公司突然进驻供应公司,声称要代管。宣布内部审计,搬走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的所有账册、公章、法人章,并将总经理朱以忠停职、撤职。

10月31日,中川国际公司签发了一份文件:“经过工作组初步查证,朱以忠在担任供应公司和服务中心经理期间……涉嫌违纪违法。现决定:朱以忠立即停职接受调查。”2002年3月,免去其总经理职务。

2002年4月下旬,成都市公安局二处对朱以忠进行传讯。办案民警告诉他,他的上级公司报案称,他任总经理的供应公司财务审计有问题。

当天下午3点进入公安局接受审查,直到次日早晨6点过,办案民警问了他两次,就再也没有理他。后来,朱以忠便擅自离开了公安局,写出一份汇报材料,将自己任职期间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总结,并将这场风波的背景进行了剖析,随后寄给了有关纪检和政府相关部门。

此时,他的工资被停发,社保被停缴。

2002年10月17日晚,成都市公安局二处金融科执行成都市检察院的批捕决定,以涉嫌“挪用公款罪”,在朱以忠的家中将他逮捕了。

但朱以忠发现逮捕证上写的是“挪用资金”后,拒绝在逮捕证上签字……

当晚,朱以忠被立即带往成都市看守所(该看守所在郫县)羁押。被关进看守所后,一直无人过问。

2003年1月10日,成都市检察院反贪局按管辖规定接手案子才对朱以忠进行了第一次提审,反贪局工作人员称,其所在公司报案,10年前朱以忠挪用公司公款30万元。

事实上,所谓“挪用资金”,源于10年前的1993年,当时,朱以忠是供应公司的副总经理,公司在北海有独立法人企业,由邱正同副总经理任法人代表,有闲置资金。成都市团委下属企业--青年经济发展公司的单勇与重庆三军医大合伙搞了一个天使传呼台,拟拆借点资金并承诺给公司较好收益,朱以忠将此事告诉了邱,邱认为这是好事,资金流动才有效益。当即安排具体负责北海公司经营的黄韧经理办理,黄韧与该公司签订了协议,款由银行划拨账,后来由于传呼台内部问题打起了官司,造成还款困难。

朱以忠说:“因是我介绍的关系,高度的责任心促使我不惜撕破脸向单勇催要借款。整个还款进程是和公司财务部联系的,但是北海公司早已经停止经营,全部由财务部统筹,我未作任何指示。”

“我是1994年才被任命为总经理的,全款和应付公司的利息都还清了。财务部负责人当时也告诉我,这事已经了结。”

“但是,事实并不是我今天讲的那么简单!”“当时,10年前的财务账本不知去向,时任财务部经理的孙建被刑拘一个月后不知去向,无人为我作证。”

2003年3月5日,被关在看守所的朱以忠接到了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向他送达的一份《委托辩护人告知书》。《通知书》称:我院已收到武侯分局移送审查的挪用公款一案的案件材料。根据《刑法》第33条的规定,现告知你有权委托辩护人。到此时,朱以忠才突然得知自己的罪名正式变成了“挪用公款”。案子已经从成都市检察院反贪局转到了武侯区检察院。

在被逮捕羁押期间,朱以忠委托的律师和其家人两次向公安和检察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律师在申请书中陈述:经调查显示,朱以忠任物资供应公司副总经理期间,由该公司下属的北海公司拆借出去的30万元,已于1996年全数归还,且朱以忠在该笔资金的拆借过程中并未谋取任何个人利益。同时,朱以忠在这起事件中不构成挪用公款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即使朱以忠构成挪用公款罪,其法定最高刑期也在5年以下,但按照《刑法》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该行为已过追诉时效期限。

朱以忠被羁押后,成都中川大众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川渝、王凡受其妻子陈家蓉的委托,后又经朱以忠本人委托,并经中川大众律师事务所指派,免费成为朱以忠的法律帮助人和辩护人。

接受委托后,吴川渝、王凡对朱以忠涉嫌挪用公款罪的相关事实进行了调查取证,走访了相关当事人。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本案中根本没有朱以忠挪用公款的犯罪事实存在。近日,吴川渝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是一起明显的冤假错案。”

2003年7月4日,成都市检察院反贪局终于批准朱以忠取保候审。至此,朱以忠已被羁押262天。

两位律师说:“对当事人的羁押已严重超过《刑法》规定的羁押期限。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检察机关作出对其的批捕决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数次为他申请取保候审的失败,更无法理解在如此长的侦查过程中,检察机关竟没有发现其追究主体的错误。从省出国人员物资供应公司的主管企业--中川国际由国营变为民营企业的重组,到他为保护国有资产与重组后的中川国际'争斗',再到被免职、被开除、被送进监狱,其背景耐人寻味。”

2003年9月19日,武侯区检察院以成武检不诉字(2003)16号文对朱以忠“挪用公款”一案作出认定:其行为不构成挪用公款罪,不符合条件。根据《刑法》第142条规定,决定不。

朱以忠被认定无罪后,2004年5月8日,他向成都市检察院提出了国家赔偿。7月8日,成都市检察院以成检刑赔检字(2004)001号文,对错误逮捕并羁押他260天给予赔偿,共计人民币14541.80元。

2004年9月20日,成都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成劳仲委裁字(2004)790号文仲裁裁决:恢复朱以忠四川省出国人员物资供应公司职工身份,恢复工资福利待遇,补交社保金,并补发近两年工资39000元。

金融诈骗教科书

由于中川国际总经理郑安卡案发,中川国际在淡出社会视线很久后,又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那么,中川国际公司被重组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如果此事真相大白于天下,也许是本不错的金融诈骗教科书。中川国际曾发了一个公告,董事长安某某因牵涉其他案件离开公司。“通富达公司”成立的当天,其总经理丛钢以四通公司的牌子与四川粮油进出口公司签下了进口5000吨棕榈油的协议。事后,四川粮油进出口公司发现丛某涉嫌诈骗合同贷款2969万元人民币,于是向省公安厅提请立案侦查。省公安厅经调查后认定违法事实存在,报批拘捕了丛钢及其他涉案人员共4人(其中有后来担任中川国际总经理的安某某),并于1998年11月15日将丛某在深圳拘捕并带回成都市。由于丛某是收购重组中川国际的关键人物,在公安部某局长(该局长因另案被捕)的“过问”下,办案的经侦人员被派出国参加国际刑警大会,然后丛某获准取保候审。

记者查明,丛某被捕后,为了争取宽大处理,退还了1900万元,还差100多万元没有追回。至今四川省公安厅经侦部门也没有正式宣布对丛某解除“取保候审”,但这件事似已不了了之。丛某建立深圳通富达公司以及行骗四川粮油进出口公司,目的就是收购中川国际。1998年11月2日,丛某代表深圳通富达公司,许杰代表四川国资管理公司签订了三个股权转让的协议,三个协议签署完毕,通富达公司没有出一分钱,通过“空转”,不仅得到中川国际51%的股权,还白白拿到2483万元的现金。

然而,丛钢等人的“勾兑”、威吓均不能阻止法律机关的正常办案。就在朱以忠被,向检察机关提出赔偿的同时,当初陷害他的丛钢团伙已经被司法羁押。经检察机关侦查和法院查明,1999年5月,郑安卡在担任中川国际总经理期间,中川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深圳市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2.52元/股的价格受让中川公司国有股份5600万股。同年6月,郑安卡向受让公司董事长索要22万元。

同时,与“中川国际”的故事还在继续。2004年6月19日,沦为ST股的“中川国际”公告,持有该公司51.12%公司股权的深圳通富达公司在新组建的管理团队中出局。这使得“中川国际”出现了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极为罕见的局面―――大股东所持股权的份额与管理权的归属完全脱离。

接任“中川国际”要职的几位高层管理者,几乎清一色来自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其中半数以上均是该公司副总经理级人物。令检察机关大为振奋的是,他们在侦查、审讯郑安卡和中川国际的案子时,歪打正着地钓到了这条大鱼。

2005年1月17日,四川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成都举行,省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交了《关于许可对省十届人大代表涉嫌犯罪采取强制措施的报告》。

四川省人大常委张世昌认为,说不清楚的背后,是官员监管制度存在着缺陷,让人们无法看清楚官员的真实面目,所以才会有说不清楚的感慨。

他举例说,几次签字,就可以批准挪用1000万美元,这种权力太大,况且,这钱是省财政担保借来的。省人大应当知晓和监督它的使用,但实际上毫不知情,直到出事,才晓得有这笔钱。财政运行的不公开、不细化,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最终也害了当事人自己。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一专家说,所批准转移用途的这笔资金并不是纯粹的财政资金。从来源看,是财政部把这笔资金划拨到中国进出口银行,这是财政资金。可是,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把这笔资金贷给“中川国际”公司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笔贷款。从的角度来说,他批准转移用途的是贷款资金,而不是财政资金。这笔贷款是政策性贷款,有四川省财政厅提供担保。对四川省财政厅来说,如果“中川国际”公司日后还不上这笔贷款,省财政厅则要承担还款责任。

上一篇:工作调动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财产保全申请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