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数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1 23:23:30

七下数学总结

七下数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浙教版阅读材料取材分析

笔者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中阅读材料取材来源进行统计分类,统计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浙教版统计数据表(按取材来源分类)

二、浙教版阅读材料教学分析

1.数学史“阅读材料”重视其思想性和教育性。阅读材料中有一部分是介绍数学家的成就和数学发展历史的,教学时可通过介绍渗透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七下的《中的“方程”》P91:材料首先简要介绍了《九章算术》及其中的“方程”,接着用现代语言表述了其中的一道“方程”,并用方程的思想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然后提到此方程组在《九章算术》中的解法(类似于加减消元法),此法虽繁琐,但比印度婆什伽罗的解法早五百多年。文章还总结出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中的消元思想,即三元消到二元再消到一元。这则材料在阅读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及其解法,阅读时,学生们能很明显的意识到,我们学习的解法是我国先辈们知识的结晶,伟人们的榜样示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本材料还指出了解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也是消元,拓宽了学生知识层面中的消元知识。八上《笛卡尔》P127:材料介绍了笛卡尔从小便开始积累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中始终专心思考着数学与哲学问题,建立起了《几何学》。还叙述了笛卡尔的想法与当时宗教发生冲突而和最终得以的事实。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直角坐标系,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直角坐标系的由来,伟人笛卡尔敢于挑战的精神也有一定的认识,不失是一种励志教育的好材料。

2.生活化“阅读材料”重视其趣味性、应用性。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通过展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七下《拼图游戏》P27:本材料以一些简单的数学拼图游戏为主线,巧妙的运用移动线段、剪拼图形达到图形重组的要求。特别是第二幅图形的剪拼极具技巧。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运用三角形初步知识,增加学生对数学图形构造的巧妙之处的兴趣。七下《机会均等》P72:以掷骰子游戏的公平性为背景,进而提出机会均等,并以红、黄两色各占50%的转盘为例分析了机会均等,最后给出游戏(游戏双方轮流拿石子的游戏)让学生们思考其规则是否合理、公平。材料内容以游戏为载体,以事件可能性大小为基础知识点,灵活的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情境中,引发学生为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合理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探究的欲望,这不仅让学生能学有所用,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耳目一新,在游戏中培养兴趣,在游戏中得到数学的启发。

3.学科融合性“阅读材料”重视其探索性和延展性。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 “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这是他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精辟论述。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知识和相关的软件,做到准确、直观,让比较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形象的展现给学生。例如:七上的《初识几何画板》P194和八年级上册的《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中数》P81。九上《用计算机画二次函数图象》P38等。《初识几何画板》让学生熟悉了一种数学绘图工具,还可以对设计的图形进行相关的数据控制,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尝试操作,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掌握了数学知识和基础的《几何画板》操作能力,让许多运动过程得以体现,学习研究由静止到运动,是一个新的飞跃。《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中数》更是体现了计算机的强大功能,烦琐复杂的计算由计算机代替,并且直接得到准确的答案,学生非常有成就感。《用计算机画二次函数图象》说明了数学中函数的图像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用几何画板绘制二次函数y=3x2-2x-1和绘制动态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的具体操作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二次函数各系数与图像间存在的联系,能使学生更形象的观察到a,b,c各自对图形起到的影响。当然在借助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层次也有差异,有的同学早就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同学相对而言基础薄弱,这个时候,可以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加强团结协作,让大家一起学,既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从中也增进了相互协作的能力。

七下数学总结范文第2篇

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7~9年级)编写组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认真钻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挥创造力,努力使该套教科书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从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多方面考虑,精心设计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使教科书有一个高效、流畅、易学的知识顺序,使教科书能更好体现各部分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1. 工具先行

数与数的运算、式与式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图形与坐标等内容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和工具,尽可能地将它们靠前安排,在八下的上半学期前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

2. 分步到位,分散难点

例如,将“二次根式”内容分两步到位,先在七上有理数的相关内容之后编入“实数”一章,使学生能完整地认识数的发展过程,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并能运用计算器将含有无理数的运算转化为有理数运算. 然后在八下编入“二次根式”一章,使较抽象、较难学的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和运算等难点得到有效分散.

又如,几何内容编排分三个阶段. 从“实验和直观”(七上)到“直观和推理”(七下)再到“推理和论证”(八上、八下、九上、九下). 考虑到“命题与证明”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步到位. 在八上“三角形”一章中提出命题与证明后,逆命题与反证法的内容分散到八下的“平行四边形”一章中. 这样编排的另一个优点是既及时巩固了“原命题和逆命题”,又把它作为探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工具,在下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中进行应用.

3. 三个领域的内容交替排列,互相渗透,互为应用,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与技能,做到融会贯通

例如,用数量化的方法来定义线段的大小与和差、角的大小与和差;利用数轴来解释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法则,解释不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解;利用图形的面积引出无理数;利用图形的面积关系来解析多项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构造合理图形或图象解决有关大小比较,求最值等代数问题;利用统计图表示随机数据的各种特性及发展趋势,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等等.

此外,本套教科书还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互为应用. 例如,在七年级就编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为八年级物理学科中涉及的单位换算提供了工具;在九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一节中给出三角形重心的定义,并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图形重心的物理意义.

二、认真落实学生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1.突出数学概念和法则的核心,抓住数学的本质

例如,加法是数的运算的核心,教科书中精心设计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从实际结果感悟两个有理数相加应该怎样确定“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利用数轴把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的规律直观地表现出来,逐步感悟数域扩大后加法中“和”不再一定大于“加数”. 这样设计避免了直接给出冗长、复杂的法则让学生去死记、硬扣. 即使是法则的叙述,也作了分步处理.

又如,方程是初中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一起参与运算是方程概念中的两个要点. 为了突出这两个要点,教科书中作了多处设计. 例如,在七上5.3节编入一个关于数字谜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辨认什么是未知数,未知数怎样和已知数一起参与运算,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列出方程(教科书案例见图1).

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是让学生从大量数据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和有用的信息,并用它们来认识未知世界(教科书案例见图2).

通过这个设计题,学生将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研究桂花树叶和茶花树叶的最大宽与最大长,发现“最大宽与最大长之比”这两组新数据的方差比原各组数据小得多,从而进一步发现“最大宽与最大长之比”在刻画物种形状时的有效功能. 当然不同树叶可能存在的关系并不同.

2. 在陈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意点出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

例如,七下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时,点明“代入”依据的数学思想是“等量替换”;讲分式方程时,点明其中的化归思想;在八上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突出“模型思想”和“数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需要并且能够互相转换”的思想.

3. 本套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积累基本实践经验(教科书案例见图3)

三、教学内容的编写努力涵盖课标要求的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突出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和方法(教科书案例见图四).

这个案例中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了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数学思考”目标包括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如何概括数学概念等. “问题解决”目标包括列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 “情感与态度”目标包括了3个实际问题所体现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与人们生活、生产劳动的密切关系. 第(2)个实际问题:求“蛟龙”号下潜深度,反映了我国的最新成果,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整个过程将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七下数学总结范文第3篇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各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工作效力和智力的发挥。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情感育人、理实结合、激发兴趣等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苏教版七年级第九章第四节“乘法公式”时,对于平方差公式学生比较熟悉,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公式及特点。在公式的灵活运用方面,学生仍然比较欠缺。

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算课后习题中“(2a+b-c)(2a-b+c)”这种题型。这道题,不能直接套用平方差公式,需要进行两步运算。在教学中,我给出了这样一个题目:(a+b-c)(a+b+c)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优秀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能够给出解法。可以把(a+b)看作一个整体那么(a+b)相当于平方差公式中得a,c就相当于公式中得b。然后对于这个计算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这样在例题讲解之前,就做下了铺垫,后续的习题,虽然学生仍然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老师一提醒,结合例子,学生能够解决。可见,课堂教学就应该循序渐进,提前预设,这样课堂才能顺利,学生接受也比较容易,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索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讲苏教版版教材七下第七章第五节《三角形的角和》第二课时多边形内角和时,我设计了下列几个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你能把它转化为你所熟悉的问题吗?

3.仿照上面的方法能否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

4.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

5.根据上面的结论能否猜想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并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你的方法。再比一比哪个小组解题方法多。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将图形答案写在黑板上。通过这个环节,让每个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发现内角和的特征。通过第二个环节,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碰撞思想,交流看法,进一步巩固求内角和得方法。第三个环节,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并掌握其解题方法出来,这样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的激发。

四、通过直观教学,形成数学猜想,发展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他问题的联系.数学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实验时要将课本知识与眼前现实结合起来,将实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对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剪好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授课时,先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底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接着提出:“想一想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能不能找出顶角的平分线,怎样找。”(把纸片对折,使两腰重合,再把纸片展平后的折痕就是顶角的平分线);再问:“对折后两个底角重合吗?这说明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这个实验操作简单,学生感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和折纸,从数和形两方面得到了一个直观印象,也形成了数学猜想。接着教师指出实验几何总存在误差,不十分严谨,必须用推理来证明其正确性。这样因势利导,根据折纸的启示,顺利完成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

五、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讲苏教版七下第八章《幂的运算》第二节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时,课后练一练有两个计算题。我让学生上黑板做,然后让其他学生评讲,并指出他错在哪。

针对板演的错误我引导学生进入纠错环节,对于第一个问题: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不同意见吗?

生1:他同底数幂公式用错了,应该是指数相加。

生2:应该是合并同类项而他看作是同底数幂相乘。

师: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生:他没有分清运算,对于运算公式也没能掌握好。对于计算题一定要注意有几种运算,那种运算用什么方法要弄明白。

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他为我们总结出了很宝贵的经验。让我们知道了,计算题要注意的问题.

在纠错活动中,学生明白了算理。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六、批改学生作业时,注意学生推理论证的正确性

批改学生作业时,应逐题逐步进行精批细改,这样一方面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错误,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能从中发现一些好的论证方法。教师把这些好的论证方法摘抄下来,再次讲给学生听,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吗?这样做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而千万不能只顾对照参考答案把本身是正确的推理论证打错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转

七下数学总结范文第4篇

如果他一味地争强好胜,反而误了自己本该享受的趣味和幸福该怎么办昵?

七月大的小睿睿已经不喜欢坐着躺着了。他现在喜欢被人搀了腋下蹦跳。全家人都惊奇于他这小东西竟然有这样的怪癖!于是兴奋地翻出相机录下了他的蹦跳。

突然,我发现:这个小家伙每次都是跳七下然后坐下来休息一个节拍,然后再站起来跳,竟然符合七律的格律节拍。我大笑着说:“哇,你看,他一定会成为一个诗人的!他每跳七下就像往作诗!”

老公很受不了这样的说法:“你怎么不说他会成为一个数学家?你看他这么小就有数学概念。”于是,我们两个就关于文科好还是理科好的问题争论不休。

然而,这小东西似乎受了我们的鼓励似的,在奶奶的搀扶下尽力地跳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二二四五六七……绝不肯停。他涨红着肥嘟嘟的脸,用没有牙的牙床“咬着”自己的下唇,憋足了劲跳着,像个发条小人!

我看着他的表情,忽而害怕起来。这个孩子如此好强,而我们也如此急切地想让他成就心目中的理想,于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如果他一味地争强好胜,反而误了自己本该享受的趣味和幸福该怎么办昵?

我想,我的孩子,不应该成为跟别人比较的对象。这世间要成就的理想太多,功名利禄永无止境。站在行业的顶尖里的人物毕竟很少,而他们也不一定就真幸福――高处不胜寒啊。

忽然,我灵光一现,悟从中来――儿子和台下的学生就像初生的海日,冬末的江春!

上午第四节课,我正在和学生探讨一句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忽而一个竹笛般脆甜的声音响起:“妈妈,妈妈,妈妈……”。是我儿子!

我低头看去,这小东西什么时候跑到教室里来的?看窗外不知何时已降秋雨,应该是被婆婆抱着路过学校躲雨时,他挣脱了婆婆的怀抱寻找到我教室里来的。一岁三个月的孩子已经会说很多词语了,刚学会走路的他已经很爱跑了。

这小东西扭着屁股,仰起光葫芦头来,大声喊叫:“妈妈,妈妈……”他的小脸嘟起骄傲的笑来,像五月刚挖出然后洗净的土豆。我站在高处看着他,哭笑不得。好在婆婆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我终于把这烦扰人的小东西给交出去了。

神思回到课堂时,我忽然不知道该讲什么了。学生们也仰着头看着我,面上也含着类似土豆的笑,似乎刚才这插曲比课堂有意思多了。唉,我还得把这群学生拉回课堂啊。

回头,我指着黑板上的一行诗慢慢地,一边整理思路一边总结之前的探讨。忽然,我灵光一现,悟从中来――儿子和台下的学生就像初生的海日,冬末的江春!不是我在用母亲和老师的光芒照耀他们,而是他们以他们初生的生命来照亮我逐渐老去的灵魂啊!我的儿子偏偏这么巧来点拨我,是冥冥中被命运派来的吗?

原来我们教给了他什么,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他感激的只是陪伴。

孩子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他一日日给你带来惊奇。现在睿睿已经一岁半了。晚上,他洗完澡,被奶奶抱着穿过客厅回睡房。路过电视前面时,他蜷着光裸的身子大声对我们喊叫:“来人呀!来人(看)睿!”

我们都暗暗嗤笑:“自己的还值得炫耀!”

然而此时,再好看的电视节目在他奶油般的身体面前都黯然失色。我们冲到他的房间,和他大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孩子张扬无忌的大笑像春天恣肆的紫藤萝开满了整个房间。

一日,检查学生的日记,看到两句话:“肖老师前两天出去听课了,班级里乱了很多。……好在今天早上终于是回来了,又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在我们周围转来转去了。”

我很受触动,原来我们教给了他什么,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他感激的只是陪伴。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来到学校里寄宿,自然是远离父母。

于他繁重的学习与荒漠的生活中,总是少了一点亲情的陪伴。难怪那些整天在一起的同学,关系好得连裤子都可以换穿啊。

我忽而觉得,自习时,看学生在教室里埋头学习的样子是一种幸福:讲课时,他们仰头求知的眼神令我觉得幸福;有些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与他们读同一本书,浸在同样的油墨香气里是一种幸桶:就连看到他们执拗地与我争论一个问题,也是我的幸福。我身处这样的幸福中,已经分不清谁给予谁幸福了。到底是他们给枯的灵魂里注入的幸福泉水多一点吧!

七下数学总结范文第5篇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老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的运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我们要在一条河的两岸正对着的两点A、B修建一座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直接测量A、B两点间的中离,请你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个测量方案。

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是非常熟悉的,设计的方案又不唯一,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故事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的过程中.我先介绍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突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

三、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课上适时采用一些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或巩固数学知识。将教学内容贯穿在故事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数学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扑克牌游戏。小明背对着小亮,让小亮按下列四个步骤操作:第一步分发左、中、右三堆牌,每堆牌不少于两张,且各堆牌现有数相同;第二步从左边一堆拿出两张,放入中间一堆;第三步从右边一堆拿出一张,放入中间一堆;第四步左边一堆有几张牌.就从中间一堆牌拿出几张放入左边一堆.这时小明准确说出了中间一堆牌现有的张数,你认为中间一堆牌现有的张数是几张?

四、创设操作情境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在七年级的几何内容里是常见的事情,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例如在教圆锥体侧面积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扇形纸片.在课堂上指导他们通过下面的操作过程来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第一步:先让学生将扇形纸片卷成圆锥状,再摊平。这一卷一摊,就使学生发现一个圆锥的侧面经过展开(摊平)就可以转化为平面(扇形纸片)。第二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纸片与圆锥之问的关系,一直找到这种关系为止。第三步.让学生做下面的填空练习:圆锥的侧面积等于扇形的(

),圆锥母线长等于扇形的(

),圆锥的底面周长等于扇形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思维活跃,不但弄清了圆锥侧面积公式这个知识点产生过程,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五、巧设疑问的问题情境

七下数学总结范文第6篇

一、改进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时刻改法,激发兴趣. 其实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改进自己教学方法.

案例1 “有理数加法”(人教版七上)

有理数加法是学生上初中接触到的第一种运算,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在计算中是难点,也是为了后续的计算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是借助数轴,用日常生活经验构建了两个“思考”,两个“探究”,对有理数加法中涉及的所有情况进行详细的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合理性,然后再归纳出法则. 在历年的教学中,感觉学生虽然利用数轴总结出了法则,但是在实际的运算中还是非常不尽如人意. 其实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不仅仅可以利用数轴,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下表表示某超市一周中每天的盈利情况,规定盈利记为正,亏损记为负,请你算算该超市每天是盈利还是亏损.(单位:元)

根据这个情境,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法则的合理性,同时也能灵活地应用法则,经过课堂检测的反馈,效果很好.

二、实施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自主探究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人教版八上)

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在探索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定理时,如果只是让学生用圆规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课堂会给人沉闷的感觉.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小棒,测量好长度,每名学生对应的长度相等. 课堂上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小棒首尾顺次相接,发现能组成三角形. 用胶带固定,让学生思考每名同学做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呢.然后同桌间比较,验证自己的猜想. 总结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那么如何来证明呢?

学生用教师的教具演示,发现在c,b绕点B,C旋转的过程中,只是c,b与a的夹角发生了变化,而c,b的长度没变,这就相当于c,b的另一个端点在作“以B,C为圆心,分别以c,b长为半径”的圆弧运动. 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圆规. 利用圆规,小组合作,总结探寻到最终的结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总结是一个发现的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 ”自主探究的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之中,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其中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将团结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可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种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责任感,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较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让人人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3 “7.4课题学习 镶嵌”(人教版七下)

本节课的内容是课题学习,教材安排的内容很简洁,如果学生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单纯的教授,即使本节课依靠课件,课堂反映也会是很沉闷的. 如果能用很多图形在课堂上动手拼接,那么课堂气氛一定会很活跃. 所以教师可以课前用几何画板画好几何图形,印刷好发给学生,每名学生都回家准备,因为有模板,所以学生准备好的图形一定是全等的. 这样,在课前学生就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按如下顺序对图形拼接镶嵌:① 从特殊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② 从特殊四边形到一般四边形,③ 六边形,④ 正三角形与正方形,⑤ 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 从而总结出一般地,多边形能覆盖平面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周角);(2)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四、介绍数学文化,感受人文数学

七下数学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显得愈来愈重要。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关键又在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针对这一观点本文将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平常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探究性数学活动”。如七下教材中“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活动,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认真观察分析、讨论设计,说说自己的制作想法,然后再开始动手制作。教者及时了解学生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制作出不同的长方体纸盒,在学数学和做数学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注重知识积累,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与学生学习主体和外部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通过掌握的数学信息进行联系和反馈达到统一,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不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积累数学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并使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系统化、条理化。如统计知识和概率的内容学习,教材安排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递进性,教者要灵活把握知识积累的过程。其次,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吸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的程度,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注重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例如:在学习“余角或补角的性质”时,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从中体会到知识的积累必须要有大量的基础作保证,以便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智能化。

三、灵活运用两种推理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例如:要证明“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弄清条件与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书写证明过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每一步言之有理,落笔有据,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因为……根据……所以……”“因为……所以……理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实现思维能力的再提高。

四、把握数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由于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性思维,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并且注意各种思维方式的辨证运用。通过具体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独立探索和钻研,领会创新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创新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达到对知识和问题举一反三、概括迁移、融会贯通的效果。教者要不时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把握总体思维策略,形成善于思维的良好习惯。

总之,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来源于教师的创新理念,创新方法,要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七下数学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效复习课策略

近年来,温州市中学高级职称评审以及其他一些教学评比,课堂教学考核经常上复习课。虽然平时数学课堂复习课也十分普遍,但是大部分老师很少重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对实现高效的复习课也缺乏深度的研究。上学期,我校教学研讨会就以“初中数学复习课高效教学”为主题,开设几堂精彩的复习课,本人也积极参与复习课的研究,并不断反思教学策略,深有感触与启发。下面就实现高效复习课谈几点策略。

一、梳理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

传统的复习课,常用罗列式梳理知识,老师喜欢将数学概念、定义、公式、法则,通过简单的回顾,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加以大量的练习巩固。实际上,这样的复习,往往等于炒新课的冷饭,学生兴趣不高。纵观近年来的中考新题型,对概念、定义、定理的理解与能力的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试题不拘泥于基础知识,解决这类题,就要对概念理解透彻,并能灵活运用。

案例一:《勾股定理》复习。

(一)开放式导入

教师出示图1,问关于这张图,你知道多少?

生1:赵爽弦图;

生2:用它能证明勾股定理;

生3: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 ,斜边为 ,则有 ;

……

(二)定理表述

请你根据图2(1)中的直角三角形,叙述勾股定理(用文字及符号语言叙述)

(三)尝试证明

以图2(1)中的直角三角形为基础,可以构造出以 为底,以 为高的直角梯形(如图2(2)),请你利用图2(1),验证勾股定理。

(四)知识拓展

利用图1(2)中的直角梯形,我们可以证明 < ,

证明步骤如下:因为BC= ,所以AD=。

又因为在直角梯形ABCD中,有BC AD(填大小关系),即。

所以 < 。

分析:上述的教学流程,将勾股定理的形成与论证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定理的本质,学会用面积法论证数学结论的思路,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勾股定理提供思路。

二、挖掘知识点,建构知识网络

复习课上,除了梳理知识点,达到优化复习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将知识系统化。通俗地说,就是把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的过程。研究表明,结构良好,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不仅能通过组块减少记忆项目的个数,而且能促使信息有序地团长到长期记忆中,从而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案例二: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复习课时,我选用了以下问题串,从分析图象特征入手,引导学生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组)、图形变换等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1、如图3,直线 经过A(-2,-1)和B(-3,0)则不等式组

分析:此题可以由点A、B的坐标求出k与b的值,再将原不等式化为不等式组解决,便根据图象的性质,可以更直观地得到结论,画出3条直线 , , 即x轴(如图4所示)如要满足不等式, 图象在 图象上面图象在 图象下面,只有取AB之间部分,所以-3

2、若直线 与直线 (m为常数)的交点在第四象限,则整数m的值为()。

A、-3,-2,-1,0B、-2,-1,0,1 C、-1,0,1,2 D、0,1,2,3

分析:此题虽然是考查求两一次函数交点的坐标,但是具体操作为解含m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出x,y,再利用第四象限点的符号特征解不等式组,它巧妙地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给(不等式组)结合了起来。

3、如图4,直线与 轴、 轴分别交于A(-1,0)、B(0,2)两点.

(1)将直线AB绕原点O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直线 .

请在图中画出直线 ,此时直线AB与 的

位置关系为 (填“平行”或“垂直”)

(2)求(1)中的直线AB 和直线的交点C的坐标

思维拓展:分别求直线AB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的函数解析式,并探求直线 : ( )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的函数解析式。

此题及其引申的思维拓展部分很好地融合了几何变换知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再将直线 ( )的上、下平移规律加以回顾,则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三种图形变换知识点与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最后由学生进行小结,板出知识关联图

=0

复习时,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网络,将相关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养成对知识进行联系、构建的习惯,这样能提高数学复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优化思维水平。

三、设置变式题,激发学生思维

1、设置连续性的变式问题

进行复习时,不能就题论题,而应因题生题,最好能让学生在一个开发的载体中,尽可能多地回顾更多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性与归纳性思维,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在教学上,可以设置连续性的变式问题。

在“反比例函数”复习课上,教师出示如下问题:

在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上有两点(3, ),(4,b),试比较a与b的大小。

(学生通过直接求值、利用函数图象、利用增减性3种方法进行比较)

变式1:在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有两点(-3,a),(4,b),试比较a与b的大小。

变式2,在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有两点(-3,a),(4,b),(5,c), 试比较a、b、c的大小。

变式3:若点(-3,a),(4,b),(5,c)在 图象上,试比较a、b、c的大小。

分析:教师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进行一连串的变式,降低思维起点。通过变式1和变式2比较不同会支点函数值大小,通过变式3,学生认清问题本质,考虑利用函数的增减性解决问题。设置变式4,使学生融会贯通。另外,通过多种方法的讲解与提炼,学生掌握了直接求值,利用图象,利用函数增减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设置了“阶梯式”变式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参与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变换设问方式进行变式

复习课上,教师地选题十分关键,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针对性的选题,不出偏题,怪题。其实,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可以从习题中进行改编,以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

七下“分式”复习课

教师可以对第170页作业题5进行改编。

原题:现有甲、乙、丙三种糖果混合而成的什锦糖50千克,其中各种糖果的重量和单价如表1所示

表1

甲种糖果 乙种糖果 丙种糖果

千克数 10 20 20

单价(元/千克) 25 20 15

商店以糖果的平均价作为什锦糖的单价,若要使什锦糖的单价提高1元/千克。问需要加入多少甲种糖果?

答案:10千克

改编1:现有甲、乙、丙三种糖果混合而成的什锦糖50千克,其中各种糖果的重量和单价如表2所示

甲种糖果 乙种糖果 丙种糖果

千克数 20 20 10

单价(元/千克) 15 18 24

商店以糖果的平均价作为什锦糖的单价,若要使什锦糖的单价提高1元/千克。计划从甲、乙、丙三种糖果中再加入一种糖果,问需要加入的糖果是哪一种?试求出需加入该种糖果的重量。

解析:由于什锦糖的单价是 ,所以只能加入单价高于18元/千克的丙种糖果。

设需要加入丙种糖果x千克,则 ,解得x=10

改编2:七下“分式”第165页探究活动:商店通常以下方法来确定两种糖混合而成的什锦糖的价格:设A种糖的单价为a元/千克,B种糖的单价为b元/千克,则m千克A种糖果和n千克B种糖果混合而成的的什锦糖的单价为 (平均价)现有甲、乙两种什锦糖,均由A、B两种糖混合而成,其中甲种什锦糖由10千克A种糖果和10千克B种糖混合而成,乙种什锦糖由100元A种糖和100元B种糖混合而成,你认为哪一种什锦糖的单价较高?为什么?

解:甲种什锦糖的单价是 (元/千克)

乙种什锦糖的单价是: (元/千克)

因为 - ≥0

所以 ≥

所以,若 ,则甲种什锦糖单价较高,若 ,则甲、乙两种什锦糖的单位相同。

分析:改编1与原题比,数据变化了,原题求得什锦单价为19元/千克,现在是18/千克;现在对加入的糖果是哪一种要做出选择;因为提价前什锦糖的单价为18元/千克,所以加入的糖果单价应高于18元/千克。改编2则从具体数据计算到抽象的字母简化,从平均价的计算到分式比较大小。

实践证明,运用变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式教学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感觉,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变多,这会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思维僵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知识迁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由于它的形成特性,数学思想方法要比具体的数学知识更有意义。所以在复习课上,教师不能仅停留在知识表面,而应当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断想方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高度概括的思想,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勾股定理》复习

如图,在RtACB中,∠C=90°,D是边BC上一点,AD=BD,若AB=8,BD=5,则CD=

解法一:设CD为X

在RtACB中,

在RtACD中,

得CD=

解法二:

AC=

CD=

说明:此题构图简单,图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与一个等腰三角形,但是利用勾股定理或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都不能直接求出结果,此题主要考查方程思想的应用。而方程思想也是初中数学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三角形问题中,经常利用勾股定理或等积构造方程,尤其在有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中,有着较广的应用。复习课上,只要涉及思想方法方面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与复习中,去不断感悟与理解数学思想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

当然,实现高效复习的策略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设置阶梯式的问题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抓开放式的载体,为学生的知识重组提供框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总,抓复习的节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只要策略得当,总结规律,注意思想方法的渗透,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定然会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飞兵 从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角度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J】 中国数学教育2011年7-8

(2)许芬英叶茂恒2009年中考数学试题分数解析――三角形的认识与证明【J】 中国数学教育2010年1-2

七下数学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游戏;表演;竞赛

游戏教学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将游戏的形式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目标内容。将游戏引入教学,绝不是将游戏与教学简单相加,而是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切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游戏可以使死气沉沉的英语语句变成有目的,有内容的自然交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对践行素质教育起到重大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游戏呢,笔者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积累了一些方法,下面谈谈我采用的一些方法。

1猜谜游戏

猜谜游戏是广大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最多的一种形式。上新课可以通过实物或者多媒体课件呈现部分图片的方式,让学生猜是什么东西来练习目标词汇。七上学习颜色的单词时,我用课件制作了一个活动的转盘,上面有多种颜色,通过转盘来让学生猜测可能出现的颜色来练习词汇。七下What does he look like?需要学生掌握描述他人外貌的短语和句型,我在课件中遮住图中人物的身体部分,只露出头和脚,让学生先用Is he tall/short/heavy?这样的句型提问,再由易到难,遮住人物的大部分,只露出脚,再让学生复杂一点的句子。

具体到不同学期不同单元,可以灵活采用“猜”这种形式来练习目标语言。

2接龙游戏

接龙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完成,所以教师可以事先和学生约定,接不上或者反应慢的同学要接受处罚。在七年级学习各种类别的单词时,就可以采用头脑风暴,让学生说出不同的单词,比如颜色类或者动物类的单词。这种单词类的教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课堂上用一到两分钟完成。在八下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这个单元中,也可以用接龙的方式,让全班学生依次向下一个学生提问,并回答上一个同学的问题,这样就动员了全班的力量,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来。我上这个单元时,刚好武汉下了大雨,每个同学都经历了暴雨来临时的狼狈,所以在课堂上问答时,多数学生都有话可说。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强化练习了过去进行时的句型,而且课堂的气氛幽默搞笑,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一种接龙的形式适用于中考复习。每到元调之后,英语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各种知识点的复习和各种题型的练习。单选中会有几道情景交际的题目,如果只是单纯让学生读背记,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这时可以采用以下形式:把情景交际的问答句打印出来,并剪成小纸条,保证每句不重复,然后在课前发给班上的每一个同学。课前热身时,随机点同学甲起来大声念出自己纸条上的句子,然后拿到和甲的句子配成一组对话的句子的同学要马上站起来念自己的句子,照这样让大部分甚至全部同学有机会练习情景交际的句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每天坚持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达到好的复习效果。

3表演游戏

人教版新目标的教材自2012年改版之后,每个单元A部分里有一个2d对话,我经常让学生用这个对话进行role-play,让他们练习口语,熟悉目标句型。有时还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把对话内容进行扩充或者改编,让学生表演。在七下I’d like some noodles这个单元的学习后,我给了学生一节课,让他们分组表演不同场景下和点餐有关的小品,孩子们的想象力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在小品中加入了各种元素:餐厅之间的竞争,地沟油,麦当劳的外卖送错地址,家庭聚会等等,孩子们既得到了快乐,也在练习口语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我想,课堂上学习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花上一节课,能让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融入这个主动说英语的环境,也是教学成功的一种表现。

除了2d的role-play,八下的6单元主要内容是中西方的各种故事,包括《西游记》,《愚公移山》,《糖果屋》,《皇帝的新衣》等等,还没上完课文,就有学生主动来找我,要求表演那些故事。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我班上的学生开始了剧本的创作和课本剧的排练,一周后,我用自习课让孩子们进行了表演。孩子们自己写台词,自己动手用报纸制作服装和道具,自己一点点的精益求精的排练,虽然没有奖励,但他们都很珍惜这个能参与课本剧排练的过程,并且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4竞赛游戏

游戏有竞争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斗志。我在学期开始前就把学生分成了若干组,每次开展活动都分组进行,每组的学生都希望能在竞争中取胜,所以他们就十分关注游戏的结果,这时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也比较高。朗读课文时,分组竞赛,大家都会认真读书来赢得加分。课堂提问时,也可以引入小组竞争,大家举手就更加踊跃,课堂参与度更高。评讲练习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一些习题的讲解下发到每个组,让他们来给其他同学讲解。

我所在的学校给每个班订阅了英文版《长江周刊》,内容跟报纸类似,但是会有各种有关武汉的实事新闻,或者最新上演的话剧,音乐会的信息。我让孩子们根据周刊里的内容,挑选素材,并且仿照考试卷A篇,分组自己出题,完全按照考试中经常遇见的题型,然后统一做成幻灯片,让全班其他的同学一起来做题。因为到了八下,已经经历了不少考试,对于A篇的考题类型有了大概了解,所以出题质量比较高,有的组出的题还带有陷阱。因为是孩子们自己出的题,所以他们很感兴趣,做题也比平时认真的多。全部题目做完,大家再来投票评选看哪一组的题目出的最好。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能让孩子们重视身边的素材,让他们愿意阅读英文类杂志报纸,也能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阅读的训练,并且学习怎么样在生活中应用英语。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合适的游戏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调整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游戏设计不能太过随意,要常变形式。

2游戏的组织要井然有序,要把握好时间。

3游戏结束时要及时总结,要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对英语学科知识的积累,单一的游戏会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时就需要设计和学生学习生活贴近的任务。七年级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低,不好进行复杂的任务操练,这时游戏就是让他们引入门的最好方法;而到级,带有游戏和竞赛性质的任务型课堂就是最好的选择。

游戏是英语教师几乎每节课都会使用的教学活动,要想让它发挥更好更大的功效,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丽.浅谈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师),2010(06)100-102.

[2]贡万昆.快乐回归,享受学习--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游戏的重要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4).

七下数学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习题课;教学环节;实践思考

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上好习题课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必要环节,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或不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课前准备环节:精心选题是保障

1.让学生建立“错题本”

习题课,必须精心选好题目,选好了题目,习题课也就成功了一半。这些题目应该是学生作业或者练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让他们每人准备一个携带便捷的“错题本”,把每次考试的试卷贴到反面,错题改到正面,自习课或每次考试前都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再做一做错题,并规定每周末都要“温故而知新”。我在准备习题课时,每次都会认真参考学生的“错题本”,把错集中的题、知识遗忘点、易混点和思考盲点的题作为典型题目,并做到因材施教,确保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原来出错的习题。

2.把握习题选择的切入点

(1)例题要有典型性。选例题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即通过这些题目,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二是加强针对性训练,例题的选择要能够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规律,发现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所以在选择例题时,可选择教材上的例题或习题的变式。例题的安排要体现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如在上人教版七下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习题课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例题:已知方程组的解满足x+y

(2)对应习题要有针对性。对应习题的选择要紧跟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好是例题的变式,让学生对照例题能够很轻松地解出习题,通过学以致用,达到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如对应上面的例题,我选择了如下对应习题:方程组的解满足x-y

(3)课下巩固习题要有阶梯性。这一部分习题的选取既是对本节课例题重要知识点的巩固,又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训练。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层处理,既要让优等生发展个性,又要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小坡度、密台阶”,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信心。

二、课中讲授环节:方法指导是核心

1.上课要精讲多练

教师讲解例题和习题时应该从知识的基本应用开始,讲解解题方法。不要就题论题,把课上成流水丈,这样再出现同类的题目,学生还是不会。教师要少讲,多留给学生消化、练习的时间。

2.注重方式方法

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并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再遇到同类题目时学生能自己解决了。如在讲前面的例题:已知方程组的解满足x+y

3.挖掘学生思维

习题课是对课程的巩固,如果课堂没有了新意,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应为习题课设置一定的情境,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学生作答,由问题寻找突破口。对于题目的讲解和练习,要多种方法并用。例题的讲解,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自己讲,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并归纳总结。习题的处理,可以让学生黑板板演,也可以让学生做完后相互批阅,讲解。

三、课后巩固环节:提升技能是关键

1.对课堂上知识的消化吸收

一节习题课下来,例题和习题不少,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课上所讲题目,这就需要课下对题目进行消化和吸收,对掌握还不是很透彻的题目进行练习。

2.同类型题目强化训练

课后布置适量的与上课所讲题目同类型的练习题,以此来巩固、强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以此来反馈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上一篇: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一总结数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