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07-07 10:46:41

农业新技术

农业新技术范文第1篇

《农业新技术》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双月刊,自创刊以来,立足北方地区,面向全国农业生产以宣传介绍、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为重点,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农业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农业污染源;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9-2

据2007年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包括了种植业的38239个,其中种植业主要污染物流失(排放)情况: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t,总磷流失量10.87万t;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0万t,地膜回收率80.3%。重点流域排放情况:重点流域种植业主要水污染物流失量:总氮:71.04万t,总磷:3.69万t。可见,农业污染源造成面源污染的问题严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论述了推广少耕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生态拦截、循环农业等农业新技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 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

生产和使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农业、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的手段。据统计,近10多年来,我国化肥总使用量由1996年的3827.9万t,增加到2005年的4766.2万t,其中氮素合计达到2730.5万t氮,增加迅猛,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0%,这不仅造成农民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江河湖泊富营养化、近海赤潮频发,对土壤、大气、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据估算,我国农田径流和淋溶进入水体的氮素对水体氮素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490万-500万t,成为江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污染水体。

1.2 农药

农药对人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农药的负面影响也被人们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农药污染已在许多国家造成公害。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不合理运用,使部分农药流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据文献报道,中国目前喷施的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30%,而据中国统计,2005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46.0万t,这样至少有87.6万t农药残留在环境中,挥发到空气,流入水体,沉降聚集在土壤,成为农业污染源,严重污染土壤、大气、地下水和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3 农膜

农膜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主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2005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76.2万t(中国统计)。另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表明,2007年种植业地膜残留量为12.10万t,地膜回收率为80.3%,这样我国年有20%左右的农用塑料薄膜约2.4万t直接丢弃在田间,破坏土壤物理性状,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抑制作物生长发育,严重的影响人类健康,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

1.4 秸秆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农作物秸秆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大量焚烧秸秆,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大量有机物不能回到农田,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的秸秆产出量已超过7亿t。由于农作物秸秆运输难、加之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储存场地少,收集、运输等经济实用技术装备不足,大量农作物秸秆没有成为农村的主要能源来源,而是被农民大量焚烧或丢弃在田头,不仅大量浪费资源,而且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农业的另一面源污染源,污染环境。

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在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努力下,一批农业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是减少农业污染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2.1 少耕免耕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是本世纪农业技术领域中推广行之有效保护性耕地的新技术。它减少因为频繁的耕翻导致的土壤侵蚀和土壤地力退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保护土壤、水和气农业环境,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增加农业效益。据试验测定,少耕免耕技术与犁铧翻耕技术相比: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16%,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提高粮食产量13-16%并减少秸秆的污染。据广西农业部门统计,广西推广免耕技术达2200多万亩,有效减少了大量稻草的焚烧或丢弃,并且培肥地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秸秆、化肥污染源造成的面源污染。

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支增收。根据专家测算,到201O年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节约氮肥410万吨,从而减少化肥的污染源,有效控制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2.3 “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

“三避”技术是广西农业部门在总结农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集成创新,提升和大力推广的以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树冠盖膜避寒、盖棚避雨、网棚遮阳、果实套袋等为代表的避灾栽培技术。“十五”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避”技术面积3670万亩,新增农业效益60亿元以上。“三避”技术的推广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控制农药的污染。但要加强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控制白色污染的发生。

2.4 生态拦截技术

当前农业部门正在推广应用的生态拦截技术是:生态拦截带和生态拦截沟,实现生态拦截技术的自我维护,有效解决化肥利用率低,氮磷向水体迁移,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发生。

2.5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广西农业部门着重推广“猪+沼+果+灯+鱼”、“猪-沼-稻(免耕抛秧)+灯+鱼”、“猪+沼+果+灯+蛙”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农村清洁工程,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秸秆有效地利用,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相对降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以最少的废弃物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主编.中国耕作学[M].新华出版社,2001.

[2] 罗河胜.塑料材料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3] 奚振邦.简析化肥对现代农业的作用[J].2003.

农业新技术范文第3篇

现今对于农业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农业技术不断革新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农业技术实现优化提高,才能真正的带动我国农业有效发展起来。而随着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物理农业技术得以应运而生并为现今以及后续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利基础。

二、初探物理农业技术

通常来讲所谓的物理农业技术就是指通过将高新技术和物理技术有效结合并实际应用于农业耕种环节中,从而最大化取代以往化学制剂降低农作物化学残留,达到农作物无毒副作用实际目标的一种新型技术。而该种新型技术对于现今食品安全状况则能够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加之各种化学制剂农药以及化肥的大量使用进而使得农产品耕种环境受到了重大威胁,而由此出现的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状况也时有发生。因而针对该种状况物理农业技术则成为了提高农产品实际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探析物理农业内涵与意义

所谓的物理农业主要是针对传统化学农业来讲的,而化学农业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建立在化学施肥基础上的农业耕种生产模式,该种耕种生产模式依托于化学制剂来促进各种农作物的实际生长。但是过度使用则会造成农作物中大量残留化学药剂,同时耕种环境也会逐渐遭到破坏。而针对该种状况物理农业则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耕种模式。通过利用物理电学以及磁学和相应的光学等结合高端技术综合应用于农作物实际生产中,这样就可以将农药以及化肥使用量大大降低,同时还能对原生态耕种环境给予良好保护,最重要的是能够对农业带来高产以及抗病的实际作用。现今可以说物理农业已经成为了现今以及未来农业实际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物理农业模式也可以促进我国农业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上。

四、探析农业推广中实际应用物理农业技术

物理农业技术对于农作物生长具有绿色无污染特点,因而推广该种新型技术也是当下农业发展所需。下面就几项常用物理农业技术给予一定介绍。

(一)声波助长农业技术

在近期的科学研究成果中,提出了声波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增进作用的结论。研究员在实验中,通过播放音乐对于植物的影响,发现植物的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加速的裂变和生长,同样的植物种子在同样的生长环境中,分别以音乐刺激的方式和静音方式培养,结果发现,在舒缓的音乐刺激下的植物更加茁壮,并且生长的速度快,成熟时间比在静音环境下的植物早。所以并不仅仅是人类懂得欣赏音乐,在今后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为植物播放“音乐”来促进植物的生长的情况将越来越多。并且此项技术并为改变植物本身的内部结构,也为对植物造成任何污染,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

(二)空间电场农业技术

在物理学研究中,静电场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说就是在种植场地建立人工电场,植物生长的上方是以整个人工电场的场强方向的源头。经过多次试验表明,通过此项技术所种植出来的植物,亩产量更高,生长周期缩短,对于病虫害的抗性更强。并且此项技术不会对植物带来任何损害和副作用,保证了种植产品的品质。

(三)静电灭蚊农业技术

在农业生产劳作的过程之中,虫害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由于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瓜果蔬菜的要求增高,跟倾向于无农药、无化肥的绿色有机食品,所以如何摆脱农药对瓜果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污染而又可以利用物理原理来解决虫害问题成为了现代农业生产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员发现,通过静电来灭虫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此项发明的原理为将灯以静电方式处理,在灯通电的时候在灯的周围可以产生一定量的电压,并且通过灯的亮度和静电吸引来吸引各类蚊虫,在蚊虫靠近灯时,灯周围的电压可立即将蚊虫扑杀,这种灭蚊虫的方式及避免了播撒农药对瓜果蔬菜的污染,也提高了产品的品质,提升产品的价值。

(四)磁化种子农业技术

在农业生产劳作的过程中,种子是一切种植活动的开始,所以种子的质量高低决定了未来的收获。所以如何提高种子的成活率,提高种子的“强壮”程度,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近期开始投入使用的种子磁化成为了解决此项课题的重要方法。此项原理是利用磁场将植物的种子进行特殊处理,改变种子核心的分子结构,从而进一步激活出种子体内有利生长的酶,在酶的作用下,种子更好的激发出生长因子,加速了破土而出的时间,并且在植物过程中最脆弱的幼苗时期,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幼苗将具有更强的生长因子及环境适应能力。此种物理方法在不改变种子基因的情况下,提高了种子的成活率以及之后植物的抗病虫害的能力。解决了在农业生产中一直困扰的种子成活率不稳定的难题,通过种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植物的亩产增加,是农业生产种植的生产得到了有利保障,并且利用此种方法种植出的植物无论是从品相上还是营养价值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了经济效益。

五、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相较于以往农事耕种中所使用的化学制剂来讲物理农业技术实现了农作物质量的有效提高,同时还将农业环境给与了良好保护。通过利用声波助长以及静电灭蚊和相应磁化种子等技术进而对现今以及后续农业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而也只有不断革新传统农业技术,研发新型先进技术才能真正的促进我国农业走向时展前列。

农业新技术范文第4篇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改革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国家的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投入,当前农业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们通过研究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运用科技,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科技

1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业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实现科学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和完整的思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我国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模式和方法必须具备“切实可行的节本增效技术”、“项目依托”、“经济效益”这三个要素,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我们才能够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费、技术人员,才能够确定该项技术是否能够大范围的得到推广。针对不同的地区,我们根据上面提到的三个要素进行示范模式和推广模式可行性检测。

2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应用的对策

2.1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实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的应用,首先应该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发挥出试验基地的辐射作用,在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展示,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体系,从而提高新成果和新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扩散的效果,并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我们选取农村里“既能吃苦、又有文化、有头脑”的农业技术核心户,发挥这些人的影响力,发挥核心户的示范作用,帮助更多的农民接受和采纳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科技试验站,试验站既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同时还可以作为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很好的实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结合,使得资源优势得到很好的整合,使得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带动当地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当地产业的升级。

2.2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力度

为了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该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的力度,建立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开设农业科技频道、农业科技栏目等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我们也可以利用光盘、广播等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农业技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使得更多的农民掌握新的农业技术并投入使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人员等在宣传当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宣传体系,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的过程当中,使得农业技术为社会广泛认知。

2.3采用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培训

农村地区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应该根据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培训方法,采用这些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讲座、培训班的培训方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农业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将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资料发放给农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培训活动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4由点到面全方位推广管理

为了确保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由点到面全方位进行推广管理,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试验示范核心区主要用于农业技术安全性和先进性的是法案,从而增强农业技术的集成性和适应性;示范试点区主要是面向农民,“示范方建设采取标准化管理,插标立牌,牌上注明地点、面积、品种、产量指标、技术内容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等,为农民提供参考依据,带动农民将新的农业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实现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由点到面的全方位推广管理,不仅使得农业技术实现试验示范,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推广,并加强新技术的运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小结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实现了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新技术的运用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技术得以推广使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通过不断的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从而促进我国产业机构的生计,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

作者:杨文权 单位:云南省泸西县旧城镇农科站

参考文献

[1]孙延红;加强农业科技示范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以辽宁农技推广工作为例[J]更多还原;《农业经济》;2012年06期

[2]王笑颖史峥杨莹光赵慧峰;农业技术“示范辐射”推广模式的探索——以河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技》;201年04期

[3]闫仁;农业科技示范场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有效平台[J];《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12期

[4]何得桂;农业科技示范场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有效平台[J];《生态经济》;2013年02期

农业新技术范文第5篇

(一)农业高新技术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高新技术是农业高技术和农业新技术的总称。农业高技术是以农业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处于当代农业科学前沿的、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技术(罗剑朝、侯军歧,1999)。它之所以被称为高技术,不仅是因为农业高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高度密集的知识和资本投入,而且是因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产业化后潜在的高收益。农业新技术是原有技术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或者说是在一定范围内初次出现的技术。农业新技术虽然未必一定是高技术,但农业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替代,同样是新技术采用者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结果。农业高新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及时地产业化,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学术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并未实现逻辑上的完全一致。即一方面,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把(已有的)农业高新技术所具有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将高新技术的发明和研制阶段(即农业高新技术的生成阶段)视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罗剑朝、侯军歧,1999;朱希刚,2000)。实际上,尽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的生成过程,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真正关注的重点是高新技术如何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从实验室向生产领域大规模的扩散。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农业高新技术大规模地从潜在生产力(实验室技术)向现实生产力(农场技术)转化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以确认可靠的农业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过程。因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标志是相当一部分有条件的农业生产者成功地掌握并在生产中采纳了这种技术,它要求农业高新技术不仅仅走出实验室,而且要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潜在的高收益。高新技术之所以被称为高新技术是因为它能给高新技术的采用者带来明显高出常规技术的经济效益,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高新技术的采用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为了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收益是农业生产者采纳高新技术的初始动力,而且往往是最先的高新技术采用者会得到大大高于后来者可望得到的收益。当高新技术被大多数农业生产者所采纳,或者当更高更新的替代农业技术出现时,昔日的高新农业技术将转变为常规技术,这时再采纳这些常规技术的农业生产者所要求的投入、所面临的风险和可望得到的收益都会大幅度降低。

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较高的投入。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属于技术创新过程,因而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增加相应的配套生产要素投入,所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往往伴随着高投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高投入可能包括: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现入物的使用,较高水平的管理,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等。

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很高的风险。任何投资都有程度不同的风险,高新技术产业化通常都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但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化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的风险又更高,管理这种风险的难度也更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的风险更高主要是因为:①农业更容易受到自然界突变现象的影响,从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着更大的自然风险;②短期内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都较小,在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背景下,单个农民的理可能导致农民总体行为的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从而农产品市场有更大的波动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③农业高新技术在从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的过程中,中间环节相对较多,更容易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扭曲,因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着更大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④农业技术,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而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在空间上的推广和应用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着更高的风险。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风险管理的高难度主要是因为:①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者(主要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使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低;②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和改革前长期政府计划造就的农民回避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惰性而引致的风险管理能力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高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的高难度,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基石。由于农业高新技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所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一个永不停息、不断更新、贯穿于农业发展始终的过程。

5.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小规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最先受益者总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最初采用者。但当农业高新技术大规模地扩散以后,农业生产可能边界将外移,农产品价格将下降,全社会所有农产品的消费者(无论是直接消费还是间接消费)都将从中获益。从这个角度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国是一个大国,农业增长的可持续性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总体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倍受世人关注。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让世人瞩目。但近年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业出现了一些崭新的趋向:一是农业发展速度逐渐地、较大幅度地下降;二是农业增长的成本不断上升;三是政府干预农业的空间越来越小;是农民对农业的前景感到担忧,投资农业的信心大多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投资的回报率,恢复农民投资农业的信心;如何推动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何培养新的农业增长点,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密切相关。在给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所有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下面从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特征及其产生的机制展开分析,揭示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增长速度越来越慢,农业增长速度高出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幅度越来越小80年代,我国农业年均增长5.29%①,比世界平均水平2.52%高2.77个百分点;而90年代,我国农业年均增长4.30%,只比世界平均水平1.91%高2.39个百分点。其中,1996~1999年我国农业年均增长3.72%,仅比世界平均水平2.26%高1.46个百分点。农业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表明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在受到威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农业资源可持续性、生态与环境可持续性及农业技术体系可持续性的复合。因此,在农业资源、生态与环境既定的情况下,农业技术体系可持续性就成为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保障。由于农业技术体系可持续性是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的,所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保障。

(二)我国农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平稳尽管我国农业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但增长的波幅越来越小。80年代我国农业增长的相对波动系数②为0.7994,波动系数比第二、第三产业分别高出67.41%和132.93%,而90年代农业增长的相对波动系数下降为0.3092,比第二产业的相对波动系数低25.24%,与第三产业的相对波动系数基本持平。农业增长波动幅度的减小,或者说农业经济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增强,为农业投资者投资农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预期,其对农业发展无疑是有利的。至于农业发展稳定性增强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结构的多元化;二是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的上升;三是农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上述三个方面中的前两个方面,实质上都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制度创新对我国农业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80年代,以农业家庭经营为主导的制度创新、农产品提价引致的投入增长是我国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创新对农业增长的推动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①。而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以家庭经营为主导的制度改革早已完成,政府对农产品的提价能力和提价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因而农业增长的源泉逐步转为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投入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所诱导的结构调整②。由于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在我国将作为一项基本的经营制度长期保持不变,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已经建成,可以预见,在21世纪,制度创新将不会像改革初期那样对农业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入增长取决于农业投资的回报率,而农业投资的回报率最终又取决于农业技术变革所能提供的投资机会,因此,21世纪农业技术进步将成为中国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

(四)我国农业增长的成本越来越高与我国农业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相应的是我国农业增长的成本持续攀升。“六五”时期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尽管每年减少0.93%,但由于家庭经营制度所产生的制度激励,以及提高长期受到压抑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约相当于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的2.53倍)所刺激的农民积极性的上升,农民增加了现入物(化肥、农机等)的使用,结果农业轻易地实现了8.24%的年均增长速度。“七五”时期虽然国家农业基建投资恢复性地每年增长2.36%,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继续高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前者比后者高14%),农民增加投入的积极性丝毫未减,并几乎像“六五”时期那样等幅度地增加农业投入,但农业增长的速度下降至4.18%。“八五”时期尽管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年均增长速度提升至13.71%,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高出43%,农业中现入物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农业仍只实现了4.15%的增长速度③。进入“九五”时期(受数据来源的限制,这里只讨论1995~1999年),尽管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年均增长率陡然上升至39.38%,农业现入物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农业年均增长速度仍然跌落至4%以下④,1999年下降至2.8%,2000年又进一步下降为2.4%。根据上述农业投入和农业产出之间“剪刀差”式的增长,不难看出,我国农业增长的成本正不断攀升⑤。农业增长成本的上升,意味着农业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因而要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能降低农业增长成本的途径。农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平稳,农业波动幅度减少,表明我国农业运行宏观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显著增强。这对于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增长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农业增长源泉的变化是农村改革深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毕竟“农业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增长速度的放慢,农业增长成本的上升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无疑值得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我国农业增长成本持续上升,农业增长速度趋缓,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实际上都是长期以来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以及农业的实际产出向潜在产出(生产可能性边界)逐步逼近的结果。在农业资源的硬性约束下,当农业的实际生产点逼近生产可能性边界时,不仅农业生产的实际成本会上升,而且机会成本也会上升。因此,我国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外移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而在农业资源的硬性约束下,必须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风险控制与管理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要障碍:高风险无论哪个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都因产业化后的高收益而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如果仅从高收益的角度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无疑是及时而快捷的。然而,现实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并非一帆风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在我国每年取得的约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中,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夏恩君、顾焕章,1995);另一方面,我国宏观农业技术效率①却持续高居于85%~90%的水平(孟令杰,2000)。农业生产领域技术更新速度较慢,新技术不能及时运用于生产,农民被迫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和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压力下挖掘已有技术的增产潜力。那么,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障碍何在?笔者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高风险或者说引致风险的诸种因素,是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要障碍。高风险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最突出和解决难度相对较大的障碍。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的高风险与农业生产者特有的风险低承受力和风险低管理能力相结合,使风险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阻滞作用比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高风险的存在,再加上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投入②,大大抵消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后高收益的诱惑力,严重制约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和效果。因此,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对策措施由于内生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高风险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障碍,因而控制与化解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从而多渠道地增加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需的资金投入,是加速高新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全程风险管理的过程。对于化解和控制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目前国内外已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在国内,一般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②重构有利于高新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宏观政策体系;③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重构“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④重构农业的微观经营组织。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农业风险管理机制包括价格风险管理机制、产量风险管理机制和收入风险管理机制,在其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中,除了远期合同、期货合同、期权合同以外,也强调政府的干预。而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中,除了常规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外,人们现已倾向于将金融领域广为使用的各种风险规避措施运用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融资。诚然,这些措施对于化解和控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要真正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的本质,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各方参与者的角度寻求控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的新思路。

农业新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种植;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25

为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解决我国农业种植水平落后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就是把新技术、新产品融合到农业种植上,用这种办法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农业种植中的新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应用。但是无论是什么技术,都应该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应用,避免技术的滥用造成浪费。

1 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并且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其涉及到的领域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光技术、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

要实现农业种植的信息化,就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建设一个农业信息系统,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数据库的支撑。农业信息数据库能够对农业种植的过程,做出信息化的管理,这样可以方便种植人员信息的查询和共享。依托于数据库技术还可以建立专家系统和模拟种植系统。专家系统指的是,将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输入到数据库当中,当种植人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专家系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省去了请专家亲自过来解决问题,从而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模拟种植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和模拟,可以直观的看到各项参数的问题,从而可以及时纠正,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农作物的生长对于温度、湿度、光照时间、二氧化碳浓度、土壤的pH值等环境条件,要求的比较严格。尤其在反季种植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因此,必须人为的创造出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条件。为了满足农作物生长条件,就必须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可以在种植过程中,实现实时的监控。如果再连接上处理器的话,则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可视化技术。可视化技术指的是,利用监控摄像头,将农作物的情况实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为工作人员作参考。可视技术能够保证工人按照工作要求和规范来操作提高劳动效率。并且对于发生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调取监控录像找到原因,从而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光照的情况。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时候自然光很难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因此,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就需要使用人工光源。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人工光源主要是:日光灯、白炽灯等。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光源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同,而且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来选择合适的光源,同时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来调整光照的强弱。同时,由于很多虫子都有趋光性,还可以利用光源,对害虫进行捕杀。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农药技术、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缩短农作物从种子生长为幼苗的生长周期。通过组织培养还能有效防止细菌、病毒对幼苗的侵害。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而传统的化学农药对人们的身体损害比较大,并且有些还会污染环境。生物农药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杀虫技术。生物农药技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生杀虫物质,因此不仅杀灭了害虫,而且对生物本身并没有太大影响。但是由于生物农药的技术成本比较高,因此,它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转基因技术近年来被人们所熟知,转基因技术就是通过提取某些植物的优良基因,植入到农作物中,对基因进行重组和再造,因此可以使农作物具备某些特殊的特性。例如: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农作物的抗冻能力,提高农作物抗倒伏的能力。然而人们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还有很大的争议,目前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因此对于这项技术的推广,应该谨慎负责。使在利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避免新的技术对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中国农业要完成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因此必须发展高科技农业,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将高新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实际需求来合理应用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媛红.农业技术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J].软科学,2014(6).

农业新技术范文第7篇

(一)农业高新技术及其应用分类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由于技术停滞而发展缓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顺应时代要求,通过多渠道增加农业高科技投入,促进农业增长。农业高新技术可以划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等三大类。农业高新技术的领域范畴比较广,产业应用层面较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了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典型代表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体制改革和技术创(二)农业生物技术20世纪以来,世界生物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70年代DNA分子水平的基因拼接及重组,90年代之后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的完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某些优势领域已经能够与国际发达国家同步发展、自主创新。例如,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与基因功能研究、生物技术育种、动物克隆及转基因动物技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重组工程疫苗、转基因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等。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培育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有26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此外,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2011年12月31日《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以及2012年1月29日科学技术部印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三)农业信息技术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农业信息技术的使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由低级向高级、由单机到网络化的发展过程。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各类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各类经营管理中广泛应用。例如,美国的农业生产中有82%的土壤采样使用GIS,74%用GIS制图,38%收割机带测产器,61%采用产量分析系统,90%采用精确农业技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农业信息化之后,农业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众多农业信息化成果,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农业成为物联网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农业信息化依托物联网,其整体水平迅速提升。(四)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方面,农业工程技术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成果、工业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手段和工程管理方法将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措施、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利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形成农业的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例,当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主要在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加上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因此,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总之,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动力,促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这一新的动力则为风险投资。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

(一)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现状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仍然表现出良好态势,我国农业在未来10-15年之内都将保持长期稳定成长,农业行业“抗周期性”强、投资风险小,而且具有很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13]。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就明确指出要培育适合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同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税收、贷款、土地使用费、土地租赁费及其他费用方面给予外资各种优惠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逐渐发展并积累经验,这使风险投资进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良好基础。截至2011年底,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项目数9978项,较2010年增加1285项,增长14.8%。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5940项,占比59.5%。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金额2036.6亿元,较2010年增长36.6%。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金额1038.6亿元,占比51.0%①。可见,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强度不断加大。2006年5月,国际知名的红杉资本首度进军农业领域,向福建利农集团投资500万美元。随后,风险投资进军农业领域并不断深入。据统计,自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农业领域已经披露的投资案例累积达到114起,其中披露了金额的104起涉及投资金额17.6亿美元②。2006年之后,我国风险投资领域已扩展至农机生产与销售,环保农药,花卉、林业、有机农产品种植,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等其他更广泛的领域。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向集中于农业产品改良、农副产品深度加工、规模化养殖、农产品及农需品连锁经营、循环经济型农庄等。2011年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行业(按项目数统计)前五大行业依次为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行业、其他制造业,合计占比59.9%。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业的投资行业集中度略有下调,行业领域不断细分,投资重点仍以制造业为主体,主要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依然是行业热点,但相对比重略有下降。与其他行业风险投资相比(见表2),农业风险投资项目数仍然相对较少,所占比例也表现出较大的变动。农业风险投资项目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3.8%下降到2007年的1.2%,随后上升到2011年的5.85%。农业风险投资相对较少,主要根源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金供给主体缺位,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开发和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1.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不足。Pereira研究发现,美国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其中政府投资用于工业设备和运输设备时对私人投资的挤入效应尤其明显。刘忠敏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看我国政府投资都“挤入”了私人投资。可见,政府在吸引和刺激私人投资参与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非常少,农业科研经费占国家科研经费的比例较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不足,对私人风险资本介入的带动作用较小。此外,我国政府没有提供有效的制度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退出机制不完善,限制了风险资本的流动性,造成风险投资资金供给不足。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项目。张雨认为,受高新技术成果本身的复杂性、开发推广转化能力的局限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技术风险、转化风险、配套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此外,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也不健全。据统计,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包括公开上市(IPO)、出售、清算等。其中,IPO由于具有较高收益而成为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方式。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难以顾及中小及民营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很难满足公开上市的种种条件。缺乏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3.农业企业制度及运行机制无法满足风险投资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因而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经营制度、分配制度、风险规避机制等。风险投资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非常高,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水平非常高,但我国农业整体的产业化还不够发达,且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渠道和品牌,无法实现对产品的完全控制,以保证产品安全。我国农业企业制度尚未完善,运行机制也不够健全,加上风险投资的特殊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高素质的既熟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又熟悉农村金融的复合型农业风险投资管理人才非常缺乏,远未能达到风险投资的要求。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相对较慢。2007年,我国对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支出占国家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6.84%,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9.08%①。然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每年评出的省部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获奖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为53.5%,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农业科研经费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由此反观,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有利于风险投资进入农业领域。

三、发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快速,其风险投资也越来越受青睐。目前,发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如何?本文就此进一步探讨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以便为我国未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发展提供借鉴。(一)美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1946年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成立的美国研究发展公司(AR&D),标志着现代意义上专业化与制度化风险投资的开始,是风险投资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快速,得益于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医疗保健等行业蓬勃发展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扶持。在生物技术风险投资方面,2011年风险投资公司向美国446家生物技术公司总共投资了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2%,创下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拥有非常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其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占世界总产量的1/5。美国有一套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从而使现代农业科学得到广泛而又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美国建立了高新技术推广运用激励机制,其农业发展资金来源也多样化,包括政府和私人两大投资主体。其中,私人投资包括企业和风险投资。目前,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已经成为美国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年为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美国每个农业比重大的州都有许多专业风险投资公司,每年为农业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支持,资金总额达上亿美元。(二)加拿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众所周知,加拿大生物技术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而农业生物技术成为仅次于医疗保健领域的第二大生物技术领域,集中了加拿大22%的生物技术公司,5%的生物技术科研经费,17%的生物技术从业人员。1952年,加拿大成立了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加拿大查特商斯有限公司。20世纪80年代之后,加拿大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兴起,带动了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加拿大实施了产业研究支持计划(IRAP),引导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4年,加拿大拨款2.5亿加元建立种子基金和运作风险投资,资助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学技术、环境技术等优先领域技术的早期开发和商业化,并对私人投资产生示范效应。2011年,加拿大的风险投资总额为15亿加元(约合15亿美元),加拿大风险投资机构共投资了444家企业。在投资的行业分布方面,2011年加拿大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为3.43亿加元,占23%;可再生能源等清洁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额为2.45亿加元,占16%②。总之,加拿大非常注重生物技术的发展,并大力引入风险投资,在推动生物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三)欧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早在1997年,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投资基金两大金融机构就合作建立了“欧洲技术便捷启动基金”(ETF),该基金将25%的股本引入风险资本基金,支持风险资本基金投资于有新研发成果的研究中心和科学园区的中小企业。随后,欧盟各成员国纷纷建立了各种风险投资基金。欧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为德国。长期以来,德国生物技术在欧盟中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其生物育种水平雄踞欧盟各国之首。德国将生物技术分为白、红、绿三种,其中绿表示生物农业(包括育种)。2012年5月,德国联邦教研部了《德国生物技术行业报告2012》,指出2011年德国专门从事生物技术业务的公司年总产值达到26.2亿欧元,该类公司的数量达到552家。此外,德国还有126家非专门从事生物技术业务的公司,聘用员工总数达1.7万人。风险投资是德国生物技术行业的主要融资方式。2011年,私营部门在德国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为1.42亿欧元,政府公共研发经费投入依然保持在4500万欧元水平,为广大中小型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提供重要动力。(四)亚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在亚洲,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发展比较迅速。日本风险投资的发展主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1973年的初步发展阶段,1974年至1982年的调整消化阶段以及1983年至今的全面发展阶段。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日本生物技术风险企业数为334家。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基因制药的研究及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培育,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生物技术在韩国占据重要地位,韩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发酵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酵工业是韩国生物技术产业中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域,仅氨基酸产品就占全球市场的20%。此外,韩国在体细胞克隆牛、艾滋DNA疫苗开发、抗除草剂作物等领域达到世界水平。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把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锁定在信息、生物和材料三个领域。其中,生物技术受到更多的重视。早在1983年,印度就制订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长期计划,确定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目标,提出了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问题。2003年,印度的风险投资位居亚洲第二,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一些风险投资商建立了生物技术孵化基金,风险投资者主要以私营中小企业为主。总之,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上以农业生物技术为主,风险投资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表明,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风险投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非常注重生物技术领域,大力引入风险投资,并以生物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首先,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在农业高新技术风险筹资阶段,需要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个人投资者的作用,并有效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风险投资活动。在风险资本投资阶段,政府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法律支持体系,健全激励风险投资的动力机制。在风险投资退出阶段,政府需要充分利用现有金融市场,降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并多渠道实现风险投资退出。其次,健全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对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来说,资金需求尤其重要,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针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建立资金投入的多渠道、多元化支撑体系。在资金支持方面,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全面筹集资金。同时,积极利用外资,引导外资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此外,需要建立适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再次,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及运行机制。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装备现代化,也需要经营管理现代化。对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要满足风险投资的要求,更应该以高新技术全面武装,采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农业产业化。此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指出,需要在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农业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人才贡献率达到35%。可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满足风险投资的引入。最后,需要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一方面,始终坚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R&D投入,将这一领域视为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开发有市场获利前景的项目,并对产业化项目的前期阶段给予资金支持资助,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上一篇:安全工程管理范文 下一篇:车险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