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09 16:25:14

名字对联

名字对联范文第1篇

乙:嘿,这不姜球球吗?真会凑热闹,你来这儿干什么来啦?

甲:我今天为我们的女足祝贺来啦!祝贺中国女足的姑娘们获得了世界杯的冠军!获得冠军不容易啊,这冠军……

乙:哎、哎、球球,说错了,世界杯亚军。

甲:冠军!

乙:不、亚军!

甲:冠军!

乙:你说的不对!

甲:你才说错了呢!

乙:我怎么说错了?

甲:我们女足的姑娘远涉重洋,四次横跨美洲大陆,顽强拼搏,不负重望,为中国人民争了光,女足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冠军!大家说对不对啊?

乙:对!太对啦!

甲:我说的有错误吗?

乙:这么说没错误。

甲:所以我球球代表所有的球迷,向女足的姑娘们表示祝贺!你们辛苦啦!

乙:你们受累啦!

甲:我们球迷经常在一块儿探讨,你知道为什么女足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吗?

乙:为什么?

甲:我姜球球总结了几条。

乙:那你先说说第一条。

甲:一是女足团结一致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乙:对!

甲:二是女足有好的领导好的教练。

乙:没错儿!

甲:三是女足姑娘每个人都有一个一听就能赢球的好名字。他们的名字……

乙:你等会吧,前面两条总结的对,第三条不挨着,这名字跟足球没关系。

甲:不,我研究了,我们女足所有队员的名字都跟足球有关系。

乙:你别让我问住了。

甲:你随便问。

乙:咱们的中场核心,那老将刘爱玲这名字跟足球有关系吗?

甲:太有关系了,一听跟足球就有关系。

乙:这刘爱玲跟足球有什么关系啊?

甲:这你不知道,当初他爸爸给她起的名字不叫刘爱玲。

乙:那叫?

甲:刘爱玲。

乙:刘爱玲?人家叫刘爱玲。

甲:零(玲)是什么?零就是圆圈,这圆圈就是球啊,所以爱玲就是爱球,爱球就是爱玲,反正爱玲就爱赢球!对不对啊?

乙:嘿,他这么给找上啦!

甲:她都有关系。

乙:我再问你,咱们那金嫣,后起之秀,这名字跟足球有关系吗?

甲:这名字跟足球更有关系啦!你不知道,这名字是她奶奶给起的。

乙:什么意思?

甲:金嫣嘛!奶奶说了:“孩子,长大了就踢足球,把所有的足球金牌拿回来,我用金牌把你腌(嫣)起来。”

乙:啊?这么个金嫣啊!

甲:她都有关系。

乙:那我再问问那范运杰?

甲:这名字好,天生就是踢后卫的。

乙:怎么见得?

甲:范运杰啊,凡是把球运到她这的,她全给你截住!范运杰嘛!

乙:那白洁哪?

甲:一听就是前锋。往前速带球如入无人之境,想带到哪儿就带到哪儿,谁要想拦都拦不住,费多大劲都不行!你白截(洁)!

乙:嘿,这球球真能联系。

甲:反正她们都有关系。

乙:球球,我再问问,这孙雯你能把她联系到哪去。

甲:孙雯场上队长,核心人物,这名字好,能联系的远了点。你想,孙雯那是革命的先行者。

乙:是,她跟孙中山那名字同音,可那跟足球有什么关系?

甲:人家孙雯对足球有句名言。

乙:怎么说的?

甲:足球尚未成功,女同志仍需努力。

乙:好嘛,他怎么琢磨的!

甲:要不我怎么叫姜球球啊!

乙:真是名符其实的球迷。

甲:这可不是吹的!为了迎接女足,为她们庆功,昨天晚上我就没闲着。我想每人给她们送点礼物,我准备了一宿。

乙:拿的什么礼物?

甲:想不准拿什么合适!

乙:白说啦!

甲:不白说。今天我带来了球迷对中国姑娘崇拜的感情和火热的心。

乙:这你可不如我了,我是有备而来。

甲:你带什么了?

乙:为了给女足的姑娘庆功,我带来了几付对联,要献给她们。

甲:对联咱俩一块儿对啊!

乙:这不行,上下联我都对好了。

甲:你都对好了?横披有了吗?

乙:横披我还没有。

甲:那我给你对横披。

乙:你会对吗?

甲:会对吗?讲足球我叫姜球球,要讲对对联我叫姜横披。

乙:他这名字一会儿一变。好,既然这样我出上下联,你对横披。

甲:你放心,都能给你对上来。

乙:听好了。这次我们女足征战世界杯打出风格打出水平。我先为女足献上一付对联。上联是:左一脚,右一脚,脚脚尽显威力。

甲:那下联哪?

乙:东一场,西一场,场场都是强敌。

甲:好,上下联不错啊!

乙:哎,球球,该你对横披了。

甲:你把上下联再说一遍。

乙:左一脚,右一脚,脚脚尽显威力;东一场,西一场,场场都是强敌。

甲:听我横披。

乙:横披是?

甲:不倒时差,下了飞机就玩命踢。

乙:你这什么横披啊?

甲:怎么啦?

乙;你这横披比我这上联还长哪!

甲:是啊,那球门宽啊,字少了不够贴的!

乙:没听说过,你得够句头,字儿不能太多。

甲:行,少了更简单了。你再说那上下联。

乙:左一脚,右一脚,脚脚尽显威力; 东一场,西一场,场场都是强敌。

甲:听我横披,不怕折腾。

乙:嘿,有点意思。哎,咱们中国女足尤其是半决赛对挪威那一仗,打出了志气打出了风采,为那场球,我献上一付对联。

甲:说上联。

乙:昨日赛场旗鼓相当难分一高低。

甲:下联。

乙:今天迎战干净利落五比零拿下。

甲:好!

乙:你的横披?

甲:挪威有点傻。

乙:这什么横披啊?

甲:你看挪威队一个个人高马大,上半场一次射门都没有,这是不是让咱们打的有点发傻。

乙:他这横披还都有讲。

甲:当然了,我姜横披啊!哎,你还有对联吗?

乙:当然有了,世界杯决赛那天,激动人心,一球牵动万人心,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守在电视机前,为这个我写了付对联。

甲:你说上联。

乙:昨夜全国从北到南彻夜未眠。

甲:下联。

乙:今宵女足由西到东载誉而归。

甲:好!这也不错。

乙:你这横披。

甲:多发点儿奖金吧!

乙:嚯,净这大实话。

甲:你想女足不容易!为了支持女子足球事业,我呼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乙:好!还真有的说。你的横披写的这么有意思,也勾得我诗兴大发,我再即兴为女足做一付绝对儿。我再看看你球球怎么对这横披。

甲:你说上联。

乙:巾帼英雄奋发图强高奏凯歌!

甲:下联。

乙:女中豪杰努力拼博扬我国威!

甲:好!这付对联对的好!表达了球迷的心声,说咱们这半边在……

乙:你等会儿,先别说别的,说你这横披。

甲:听我的!……你这上下联是什么来着?

乙:我白说啦!你注意听着!巾帼英雄奋发图强高奏凯歌,女中豪杰努力拼博扬我国威!

甲:太好啦!

乙:你这横披是?

甲:气死老爷们!

名字对联范文第2篇

下面我以孙双金老师的《春联》和薛法根老师的《谈礼貌》这两课为例,谈一下我的听课体会。

一、重视语言的积累

正像孙双金老师在课后交流时说的那样“语文课要基于课文,超越课文,要向四面八方打开,向中国文化打开,如大江大河,两岸开阔,涛声千里。要有语言材料才能积累语言,才能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才能厚积薄发!”

薛法根老师在上《谈礼貌》这一课时,由质疑生字开始,问学生有没有不会的字,引出了“嫌”字,分析了字根“兼”的来历。薛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根禾苗,再在禾苗的中间画一只手,意思是一只手拿着禾苗,这就是“秉性”的“秉”字的由来,在一棵禾苗的旁边再画一棵禾苗,就是一只手拿两棵禾苗,这当然是会意字“兼”了。由此引申为同时做几件事或者占有几样东西。对“兼”字本义的诠释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对造字的研究兴趣,又由“兼”字引出了“嫌、赚、谦、歉、廉”,教给了学生字根识字法,学生本课识记积累了很多生字。更为巧妙的是薛老师由“嫌”字引出课文中的俗语“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自然过渡到教学的下一个环节,体现了薛老师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令人拍手叫绝。在学生理解了“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意思后,薛老师顺势出示了“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见人不施礼,多走二百里”等俗语和有关礼貌的古训“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以及名言“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钥匙”“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俗语、古训、名言的理解并把它们背下来。可见,在薛老师的课堂,他把积累语言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二、重视语文实践的运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之“根”必定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春联》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孙双金老师没有在思想内容上花时间,关注的是对联的特点。孙老师首先出示了课文中的四副对联,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引导他们总结出对联的四大特点:~性相当、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和平仄相对。之后依托教材,拓展补充诸多风趣的对联。他通过解缙对对联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对联也会“生长”;又通过郑板桥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对联也能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春联的兴趣。孙老师不但让同学们喜欢上了对联,还让学生尝试对对联,比如孙老师出了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在他的启发下,学生对出了“垂耳能听听天下难听之音;开口能诵诵天下难诵之经;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更值得称道的是孙老师让学生为自己的名字找“另一半”,更是激发了大家的对对联兴趣,人人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的名字配对,连台下的老师都受到感染默默找起了自己名字的“另一半”。看大家的兴趣浓厚,孙老师还把为爸爸妈妈的名字配对作为家庭作业,如此巧妙的、趣味十足的作业怎能不让孩子积极完成?怎么能让他们不爱上语文?不在生活中享受语文?

三、让课堂散发生长的气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李正涛先生在这次研讨会上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在参加一位评选特级教师的讲读课上,发现学生朗读得抑扬顿挫,回答问题踊跃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结果这位教师却没有评上特级教师,很多人不解,问李教授。李教授的回答是:这节课有温度却没有深度,有表演活动却没有语文学习。这只是秀学生原来的好――读得好,课前就读得好,只是在课堂展示、再现、表演一番而已,缺少学生的生长感,不是本堂课教出来的好。

教学应该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切身感受到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跳跃和生长,获得一种生命拔节的感觉。

孩子们在孙双金老师的《春联》课上,不仅积累了许多春联,还知道了春联的对仗写法,更令人欣喜的是还学会了写春联;薛法根老师的课,学生学会了字根识字法,有关礼貌的俗语、古训、名言以及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难能可贵的是还运用了这种写法进行了练笔。在大师们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运用语言改变自己的生活,运用语言幸福成长的快乐!

名师课堂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梦想,不是浮云,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名字对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联 积累 欣赏 教学 策略

对联,通称对子,也叫联语、联句。它短小精悍,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对称,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素有“诗中之诗”的美誉。因为它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在这里,笔者谈谈初中语文对联教学方面的以下体会:

一、加强对联教学之积累,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对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扩大阅读视野,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比如:在《范进中举》的教学中,对“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以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众生相?”这两个问题,我引入了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的吕蒙正的“有感”一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也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通过这副对联,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深入了解到范进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认识到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鲁迅先生的文学知识,是初中语文教材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介绍了一副对联,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这副对联巧妙的借用鲁迅的作品组织成句,概括出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生平功绩和他去世后举国悲痛万众彷徨的情态。联语一语双关,贴切自然,别具特色。学生通过这副联的理解,记住了鲁迅的主要作品,对鲁迅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习他的文章也就更有劲头。

3、与课文中作者相关的对联,也是语文的文学常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联)。诸葛亮“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成都武侯祠联)。李清照“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郭沫若题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联)。

4、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出现了不少名胜古迹,与课文中名胜古迹相关的对联,数不胜数,如:泰山――“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所在地:山东省泰安市。涉及作品:《望岳》)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所在地:湖南岳阳市。涉及作品:《岳阳楼记》)醉翁亭――“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所在地:安徽滁县。涉及作品:《醉翁亭记》)刘备陵――一土,尚巍然,问它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所在地:四川成都市午后祠内的惠陵。涉及作品:《出师表》)

二、讲授对联之趣事,感受对联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对联兴趣

1、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成都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这副对联构思巧妙,将三国和三城的名字组成联,语带双关。全联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又对的不抵抗政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章太炎先生在慈禧太后庆祝七十寿辰时题写了一副对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坼益蹙,每逢万岁祝疆无。”这副对联抓住慈禧太后只顾个人享乐而不管国家存亡、百姓生死的罪恶行经,将祝寿词里人们常用的“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这句话中的“有庆”和“无疆”加以换位,变成“庆有”和“疆无”,对慈禧太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生动有趣的对联故事,提高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3、1953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他们途中闲暇无事,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三、拓展延伸,分类积累,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对于初中语文课文中的有关对联,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品味揣摩,深入体会对联的魅力,以制作卡片,办手抄小报以及办黑板报等形式与同学交流,以共同提高,完成有关对联知识以及对一些名联的储备。比如,关于“学习”的名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关于“生活”等方面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林则徐)其他的,如家乡名胜的一些对联,春联、寿联、喜联等等,门类杂多,让学生自己分类积累,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四、加强方法指导,提升学生对联解题能力

1、明确对联基本规则: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上下联平仄要相反;上下联语意要相关。

2、掌握对联答题技巧:

①、审读明方向。很多对联拟写提供了相关的场景和对内容的限定,或要求联系课内所学,或联系民风民俗,或联系生活热点,要认真理解领会,拟写出的答案要与之相应对照,以验证是否恰当。

②、抓特点细筛选。要抓住对联的固有特点,如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筛选确定有效词句。

③、答题宜简不宜繁。对于填空类、撰写类等具有开放特点的题目,只要在题干中没有作具体要求,就应本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设置上联,巧对下联。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介绍对联,加强学生对联名联的积累,提升对联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作用,以树立“大语文”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① 余德泉《对联纵横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② 范新溶《中华古今名胜楹联评注》四川新闻出版局 1999年

名字对联范文第4篇

为了表示全家人的诚意,妈妈提议:“我们就在短信里面添加自己的名字吧!”我一听,灵感就来了,于是连忙大喊:“我起个头!我起个头!”说罢,拿起纸和笔,开始写了起来。

写什么呢?对联?诗歌?还是绕口令?这段时间我练书法时不都在写对联吗?对,就写对联。可是要有恭喜贺岁之意,还要蕴含三个人的名字,还真有点难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的倔性告诉我,难不倒我!先是我的名字“昱中”,我觉得这两个字很难与其他字组成词,我可以独辟蹊径,找谐音字“欲”“钟”,钟组成“钟声贺春”,欲组成“新春欲”;加上老爸的名字,上联一笔挥成“钟声贺春,新春欲敬百户”。正在我得意得哈哈大笑的时候,妈妈却把我的“贺春”改成了“贺岁”,说对联里最好不要重复的字。我立刻垂头丧气。吸取了教训,我又继续编下联:“兰蝶飞扬,喜龙惠临万家”,妈妈连声说“好”(因为下联含有妈妈的名字“惠兰”)。可是“飞扬”在这里显得用词不当,要不改成“飞舞”,今年是龙年,有“飞龙在天,龙飞碟舞”之意,与后面的“喜龙”衔接。“妙极了!”妈妈不愧是语文老师,我不禁暗暗赞叹。

“不好!不好!”没想到早憋在一边的爸爸终于忍不住了,“那我的名字怎么能掉一个字呢?”于是他在上联后面添了个“成”;为了对称,下联末尾也加了个“福”字。就这样,妈妈改了两个字,爸爸添加两个字,一则富有人性味的短信新鲜出炉:“钟声贺岁,新春欲敬百户成;兰蝶飞舞,喜龙惠临万家福!”呀,自己用心写的短信读起来心暖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是呀,现代科技发展十分迅速,以前拜年都得挨家挨户,现在都是坐在家里拜年。短信拜年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待。让我们以更新更真的心意迎接新的一年吧!

名字对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联教学 联系实际 激起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48-02

对联形式工整、音韵和谐,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融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由于对联在形式上要求较高,学生容易望而却步,进而丧失了学习对联的兴趣。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入探索的问题。部分学生学习对联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试,教师若仅仅从功利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对联,只能让学生为应付高考而保持短暂的学习热情,却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对联。加之近年来的高考对联题的内容大都比较陈旧乏味,如“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之类的落于俗套,极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激起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教师必须另辟蹊径。笔者结合现实,在教学实践中注入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元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 介绍本地好联,评价网络流行联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地好联,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对联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对本地用联情况有一大概了解,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经过调查,我发现南宁人对联用得最多的是过年时各家各户贴门边的春联,而红白事用对联的不多。商家用对联的多是以下几类:茶艺馆、茶叶店、中药店、古玩玉器店。我拍摄了一系列本地对联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例如,用多媒体展示本地对联的照片或视频:

上联:如此匆忙有甚事情难放手;下联:必然觉悟过些时日再回头;横批:回头是岸(南宁青秀山风景区)。

上联:新雨露;下联:会际风云(解放路新会书院)。

上联:传统民间草药;下联:南北地道药材(解放路药店)。

上联:配伍医方唯道地;下联:炮制尊古乃精良(朝阳大药房)。

上联:宫燕虫草礼尚往来;下联:人参鹿茸延年益寿(百货大楼宝明堂)。

上联:走熟地闯生地意脱寄生;下联:进山药制芍药心怀广众(古城路一杆秤药房)。

这些对联实用性强、有针对性,是生活中难得的好联。图片资料不仅能让学生们直观地学习对联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欣赏书法艺术,感受对联与环境的融合,学生学习兴致高。

除了在本地搜集好联,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网上有许多富有时尚元素的对联。对联教学一旦注入时尚元素,即可增添许多趣味。如2012年北京遭遇暴雨袭击导致内涝,有人写了一联:“上联:京城降雨全市变成中南海;下联:市民疏散到处均为钓鱼台;横批:进京。”此联内容切合实际,对得很工整。通过评价这样的网上好联,可以令学生更加容易注意时兴的对联,进而在课后能有兴趣广泛阅读网络对联。

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对联时,应注意提醒学生,网上也有一些所谓的“对联”实际上并不符合联格,不能称之为对联,如:“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横批:发错人了。”此例从结构上看与联格相差太远。教师通过评议这样的“对联”,指出其不合规范之处,可以马上激起学生学习联格的兴趣。

二 教师撰写对联

教师撰写对联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对联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兴趣一定会更加浓厚。我曾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南宁生活联:(1)石埠晓风吹皱场中牛奶,星湖旭日映红街上紫荆。(2)青山有情桃花艳,白沙无意木棉红。(3)刘三姐山歌上银屏传遍天下,黄格胜国画登神六飞上九霄。(4)千杯桂花酒糊涂中难觅佳偶,一盏西山茶清醒中易得知音。

解释:(1)我所在学校的后门通向星湖路,星湖路种有美丽的紫荆花;石埠牛奶是南宁本土牛奶,也是学校师生最常饮用的奶品。(2)青秀山是著名风景区,我校属于青秀区,白沙就在学校对岸。青山风景区的桃花和白沙大道的木棉花全市闻名。(3)刘三姐是广西著名的艺术形象,黄格胜是我们学院的院长,他的画作曾随神六载人飞船上了太空。(4)桂花酒和西山茶均为广西名产。

因为上述对联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些对联展现在学生眼前,立即就激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有的学生马上有了创作的欲望。

三 教师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对联练习

与生活相关的对联会让学生对对联有亲切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联训练宜先易后难,先讲述联格,再从词语开始训练,一开始不能太苛求平仄,先练结构,后练音韵,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才能使学生喜欢对联。

在设计作业时,我取材生活,设计如下作业:

练习一:要求按照对联形式写出与“柳红”相对的人名。

提示:(1)与“柳”相对的姓――李杨梅松桂艾草;(2)表示颜色的字――朱赤丹绛绯彤橙缇黄金绿碧黛青翠蓝靛紫褐赭黑玄缁灰苍白。答案:李白、艾青、杨绛。

练:“黄声”“陈帅兵”和“卢嘉雪”是我们同学的名字,看看他们的名字可以和哪个名人相对?(曹雪芹、王安石、张恨水、司马迁、施耐庵、关汉卿、汤显祖、郁达夫、蒲松龄、白居易、陶渊明、辛弃疾、朱自清、陆放翁、朱光潜)答案:黄声――朱光潜,陈帅兵――郁达夫、陆放翁,卢嘉雪――王安石、张恨水。

练习三:以下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的名字,请你按照结构把他们分类。

名字:星烁、声、雨霏、进洪、晓冰、乘乘、智仁、光明、安邦、梦君、丽歌、帅兵、潇潇、香香、芳燕、佳凤、小兰、诗芳、丽燕。答案:(1)主谓结构――星烁、声、雨霏、诗芳;(2)动宾结构――进洪、晓冰、安邦、梦君;(3)偏正结构――丽歌、帅兵、芳燕、佳凤、小兰、丽燕、晓冰;(4)并列结构――智仁、光明;(5)重叠结构――乘乘、潇潇、香香。

练习四:以下是南宁的地名你能把它们对上吗?

南宁地名:石埠、东沟岭、黄茅坪、镇北桥、桃园路、望仙坡、沙井、水塔脚、琅东、金丝巷、平西、石巷口、水街、平西村、云亭、竹排冲、尚仁里、大同街、西乡塘。答案:水塔脚、石巷口――竹排冲;金丝巷――黄茅坪;镇北桥――平西村;尚仁里――望仙坡;桃园路――大同街;东沟岭――西乡塘;石埠――沙井;平西――琅东;云亭――水街。

练习五:以下是广西特产,找出其中能形成对的。

广西特产:龙眼、马蹄、矮马、六堡茶、牛肉巴、香猪、两面针、狗血肠。答案:龙眼――马蹄;六堡茶――两面针;矮马――香猪;狗血肠――牛肉巴。

名字对联范文第6篇

传说龙王和算命先生打赌明天不会下雨,结果接到了玉帝的指令要下雨,龙王却为了赌,不肯下雨,触犯天条,玉帝命令唐太宗手下的魏征去斩首龙王,龙王向唐太宗求情,不要斩掉它的脑袋,唐太宗答应了,于是到斩龙王的时候,唐太宗拖住魏征,哪知,他打了一会儿顿,魂魄就溜到天上斩掉了龙王的脑袋,夜里龙王在梦中抱怨唐太宗言而无信,第二天唐太宗就让秦琼、尉迟敬德守住大门,果然龙王没有来捣乱,唐太宗不忍心辛苦两位大将,于是就将他两的画像贴在了门上,一个手持钢鞭,一个手拿铁锏,此后贴门神就流传下来了。

春联,原名叫桃符,是为了驱凶避邪才贴在门上的。到了明代桃符才改叫春联,明太祖宣布每家每户都要贴上一幅“春联”,朱元璋亲自出门去查看老百姓有没有贴“春联”,他路过一户人家,看见没有“春联”,一问才得知这是一户阎猪的的人家,不识字,没法贴“春联”,朱元璋想了想,为那户人家提了一副“春联”,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的“春联”,经明太祖提倡此后贴春联就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习俗。

我和爸爸开始贴春联了,我帮爸爸拿着下联,他贴着上联,这副联叫“出入平安行好运”,“吉祥如意福满堂”。然后我又撕掉了家里其他门上的对联,贴上了崭新崭新的,看起来我们家现在真的是焕然一新啊!

大年农历28日是民间贴对联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爸爸让我帮他贴对联,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有一篇贴对联的作文,正好搜集这样的素材。

爸爸让我先把对联拿到客厅里,他端来了自己熬的浆糊。妈妈把浆糊抹到了对联的背面,然后爸爸把它拿起来贴到墙上。我一看这么好玩,就说:“妈妈,我来抹浆糊吧”妈妈说:“好啊!”我担心粘不牢,往对联的背面抹了很多浆糊,结果对联都湿透了。爸爸拿起对联,浆糊不停地往下掉,对联也变得不听爸爸的话了,乱粘,有的地方还被扯烂了。贴出来的对联,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平整,很难看。妈妈说:“浆糊抹得太多了,只在边上点几下就行了。”在妈妈指点下,我没有涂太多的浆糊。爸爸先把对联上面粘好,然后用笤帚把对联从上往下轻轻扫开,对联就平整地粘在墙上了。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很快贴好了对联。

看着那张不平整的对联,我想:贴对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事,里面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贴完对联后,我问爸爸对联是怎样形成的?

爸爸在电脑上搜到了对联的由来。又给我讲了一遍: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名字对联范文第7篇

传说龙王和算命先生打赌明天不会下雨,结果接到了玉帝的指令要下雨,龙王却为了赌,不肯下雨,触犯天条,玉帝命令唐太宗手下的魏征去斩首龙王,龙王向唐太宗求情,不要斩掉它的脑袋,唐太宗答应了,于是到斩龙王的时候,唐太宗拖住魏征,哪知,他打了一会儿顿,魂魄就溜到天上斩掉了龙王的脑袋,夜里龙王在梦中抱怨唐太宗言而无信,第二天唐太宗就让秦琼、尉迟敬德守住大门,果然龙王没有来捣乱,唐太宗不忍心辛苦两位大将,于是就将他两的画像贴在了门上,一个手持钢鞭,一个手拿铁锏,此后贴门神就流传下来了。

春联,原名叫桃符,是为了驱凶避邪才贴在门上的。到了明代桃符才改叫春联,明太祖宣布每家每户都要贴上一幅“春联”,朱元璋亲自出门去查看老百姓有没有贴“春联”,他路过一户人家,看见没有“春联”,一问才得知这是一户阎猪的的人家,不识字,没法贴“春联”,朱元璋想了想,为那户人家提了一副“春联”,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的“春联”,经明太祖提倡此后贴春联就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习俗。

我和爸爸开始贴春联了,我帮爸爸拿着下联,他贴着上联,这副联叫“出入平安行好运”,“吉祥如意福满堂”。然后我又撕掉了家里其他门上的对联,贴上了崭新崭新的,看起来我们家现在真的是焕然一新啊!

大年农历28日是民间贴对联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爸爸让我帮他贴对联,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有一篇贴对联的作文,正好搜集这样的素材。

爸爸让我先把对联拿到客厅里,他端来了自己熬的浆糊。妈妈把浆糊抹到了对联的背面,然后爸爸把它拿起来贴到墙上。我一看这么好玩,就说:“妈妈,我来抹浆糊吧”妈妈说:“好啊!”我担心粘不牢,往对联的背面抹了很多浆糊,结果对联都湿透了。爸爸拿起对联,浆糊不停地往下掉,对联也变得不听爸爸的话了,乱粘,有的地方还被扯烂了。贴出来的对联,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平整,很难看。妈妈说:“浆糊抹得太多了,只在边上点几下就行了。”在妈妈指点下,我没有涂太多的浆糊。爸爸先把对联上面粘好,然后用笤帚把对联从上往下轻轻扫开,对联就平整地粘在墙上了。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很快贴好了对联。

看着那张不平整的对联,我想:贴对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事,里面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贴完对联后,我问爸爸对联是怎样形成的?

爸爸在电脑上搜到了对联的由来。又给我讲了一遍: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名字对联范文第8篇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所以王安石《元日》中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因为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对联不一定有横批,但春联一定有横批。横批一般就是对联的总结句,但有时候横批是对联的点睛之语,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练,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从而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一般来说,欣赏和评价对联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等,不多不少;而且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同,即断句一致。如曾引用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按词组分,都是“四字――二字――二字――三字”的格式,断句也一致。当然,也有为造成特殊的效果,上下联字数不等。袁世凯称帝没多久,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可耻地死去了,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这是在讥讽“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像这种上下联字数不等的现象是极个别的。

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对联一般要“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这副联表达出了东林党人读书不忘国事的精神。

三、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声调极其对仗,音调和谐,朗朗上口。

四、内容相关,上下联系。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但又不能重复。从这个角度说,有三种类型:

其一是串对,就是上下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是顺承的;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如:“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其二是正对,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其三是反对,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深刻、鲜明。如杭州岳坟的那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幸/无辜”、“忠骨/佞臣”上下联句所展示的人物形象对立、表达的情感相左,含义也相反相成;并在同一个置景下从两个相反的角度切入,让“荣与辱、忠与奸”形成强烈对比,托物而言志,富有艺术感染力,这是典型的反对方式。

名字对联范文第9篇

清朝“中兴名臣”“曾李左”的曾国藩、左宗棠,经常有政见不一、相互争吵的时候,但曾国藩巧妙地施用各种用人之法,网络了一大批人才在他的周围。有一次,曾国藩与左宗棠 (字季高)又出现了意见分歧,这时,曾国藩忽然想,何不出一对联来试试他,于是他说出上联:

季子自命清高,与吾意见大相左。

左宗棠一听,明白这是在考他,且拿自己的名字来作对联,那也得以对方的名字来应答啊,想了一下说:

藩臣以身许国,笑他功烈亦何曾。

话音刚落,两人哈哈大笑。

近代史上,民主革命人士秋瑾牺牲后,很多人为她撰写挽联,其中有一副挽联把她的名字嵌入其中,恰到好处,即:

愚哉秋宅为气。

惨兮瑾其可怀。

民国年间,在北平高校里流传着一个征联故事。有人出上联:

祖冲之。

很长时间没有征得一条合适的下联,最后有一人对出:

孙行者。

这个联拆开合起看非常工整,“祖”与“孙”合适,“冲”与“行”是动词,“之”与“者”可作助词也可作代词,而这合起来又是两个人的名字。

江苏无锡市有一个县名为锡山,上世纪40年代迎来了一位客人――山西军阀阎锡山。大家知道阎锡山是军阀出身,这时,一看这个地名与他的名字一样,也来了灵感,拟出一上联:

阎锡山到锡山锡山无锡。

上联一出,阎的部将没有一人能对得出下联。于是,向全国悬赏征下联,半年过去了,没有一条合适。这事传到了解放区,我党早期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奉命到南京工作,过长江时,他想起了这个对联的事,立即对出了下联:

范长江过长江长江天长。

天长县在安徽省的东北部,范长江到南京时,也路过此地。范长江对出的这下联,大气磅礴,被大家公认为对得最好的。

以人名,有的取原意,有的取引申意,有的把其名字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作联。有这样一副对联:

塔上点灯层层孔明诸葛亮。

池中栽藕节节太白李青莲。

诸葛亮,字孔明,在这里“孔”、“葛”(格)都是塔上的窗格、孔眼,在塔里点上灯,每一个孔眼、每一层窗格都清楚地印在塔外人的眼里。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莲藕是大家都熟悉的,它的出水部分就是青荷莲蓬。

汉字里有谐音的字,有时借用这种技巧,使一句话涉及两件甚至更多的事,一联双关。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萧和。

这里上联的“橹速”暗指三国东吴的名臣鲁肃,“帆快”暗指汉初刘邦的名将樊哙;下联的“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汉初刘邦的名相萧何。

1919年,上海某报纸曾刊登一上联曰:“北有徐东海,南有岑西林,看你两个东西,如何调和南北。”徐世昌任民国总统时,国内军阀混战,各霸一方,总统有名无实。徐世昌是江海县人,人称徐东海,与广西军阀岑春煊私交甚厚,他们秘密勾结想搞联合。岑春煊,字西林,广西西林人。上联中的“东海、西林”既是人名又是地名。其中“看你两个东西”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而且联语中还两次嵌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字。故无人续对。

20世纪30年代,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总工程师罗英,曾出一上联征对。联曰:“钱塘江桥,五行缺火。”该联前四个字的偏旁,分别是金土水木,就是缺火。造桥始终,无人能对。至今亦成“绝对”。

1951年3月,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与文朋相聚。当他看到新闻署署长胡乔木与出版署署长胡愈之在谈笑时,便雅兴顿生,遂作一联。联曰:“新闻胡,出版胡,‘二胡’拉拉唱唱。”请众人续对。在座的专家、学者们无不为的趣味隽永和精巧构思所折服,纷纷苦思冥想,却无人能对,一时传为佳话。

1983年,有人去北京前门副食品商店买“大前门”牌香烟。柜台上没货,售货员也说没有,可是眼见有人从“后门”买出来。这位顾客投稿揭露这种不正之风,并撰一上联曰:“上前门买‘前门’,前门无‘前门’,后门有‘前门’。”《光明日报》发表批评稿件的同时,也征集下联,时有续对,但没能赢得专家的认可。

有一谐音人名上联,颇为有趣。联曰:“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谐古人夏 (代)大禹、孔仲尼、姬旦、刘禹锡。该联至今无对。

名字对联范文第10篇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__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上一篇:喜庆对联范文 下一篇:厨房对联横批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