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09 13:15:38

名胜古迹对联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1篇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名胜古迹已经成为推广中国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媒介。随着大批国外游客纷至沓来,名胜古迹景点的翻译特别是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译文质量令人勘忧,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推广和有效传播。本文选取了河北省内18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论文联盟胜古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名胜古迹的文化特质,提出了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策略和处理方法,为旅游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支持。

一、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的景点共计18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基本上涵盖了名胜古迹所涉及的四类文化因素。一是帝王官府文化,包括避暑山庄、直隶总督署等;二是宗教陵墓文化,包括开元寺、大慈阁、娲皇宫等;三是古城遗址文化,包括赵王城遗址、燕下都遗址等;四是革命战争文化,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课题组成员分三组对上述名胜古迹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拍摄和记录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英文公示语等。同时在景点和宾馆与100名外国游客做了交流并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地旅游材料翻译的满意程度及存在的困惑,请他们提出了意见或建议。课题组作了分类统计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存在问题

经过归纳统计总结,课题组共发现问题90个,分为七类,即翻译缺失,中式英语,文化误译,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用词累赘。18处景点中,总计存在各类错误90个,平均每处景点5个。其中翻译缺失的问题总计9个,占总数的10%;中式英语和文化误译两项错误总计达36个,占到错误总数的40%;语法、拼写、用词等方面总计45个,占50%。

二、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

名胜古迹翻译中文化因素导致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其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蕴藏的丰富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此次调查中出现的大量对联翻译缺失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如直隶总督署曾国藩撰写的大堂楹柱联,翻译起来困难重重,最后只能置之不理,实属可惜。

名胜古迹中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还来自于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借景抒情,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等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的困难。

三、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策略

明确了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有助于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旅游文本的目的就是要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旅游翻译应该是“文化的使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以旅游者为导向,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所谓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所谓以译文为重点,即指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

转贴于论文联盟

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好读好懂。基于上述策略,提出以下几种实用方法。

(一)增补与删减

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不增添背景信息,一般外国游客则无法理解。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如事件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他们的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的具置等,通过增加字、词、句,对原文略加注释,则让人易于理解,并加深印象、增添乐趣。

在名胜古迹的翻译中,删减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删减即删去中文资料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一方面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而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有时还可能使他们越看越糊涂,删去反而干净利落,明白晓畅。另一方面名胜古迹中存在着大量的诗词、对联,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诗词翻译过来造成译文的累赘和臃肿,甚至扭曲原意,妨碍外国游客的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则可删去不译。

(二)音译与解释

完全音译的方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如城市、乡镇等的翻译,对于一些景点的名称音译加意译则较为理想。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属于创造性翻译,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论文联盟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三)类比或转译

“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反响,我们用“以此比彼”的方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译者可以把中文资料中有关的内容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有的学者称这种方法为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ion),在找不到文化对应词的时候,使用译语文化中同类典故、成语、委婉语等,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可以简洁而准确地介绍人物和景点,使译文读者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情调,加强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2篇

认识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石柱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始于五代后蜀的孟昶。有一年春节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名词解释

对仗: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的表现力。

平仄: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简单说,汉语拼音的一声和二声为平声,三声和四声为仄声。在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平仄是相反的。

找找生活中的对联

同学们,你们可千万不要小瞧了名胜古迹处的对联。这些对联不仅仅起着简单的装饰作用,背后可是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发掘吧!

对联故事

坐,请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曾在镇江读书。一天,郑板桥听说金山寺有书画展,就独自一人去观赏。老方丈见来人衣着简朴,便对他不屑一顾,勉强招呼了一声:“坐。”然后,又吩咐小和尚:“茶。”

过了一会儿,老方丈见郑板桥仔细观赏墙上的字画,意识到他对书画有一定的研究,态度稍微变好了一些,说:“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

方丈得知来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惊喜万分,态度马上转变,笑着说:“请上座!”又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郑板桥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方丈离去。老方丈忙请郑板桥题写对联留念。郑板桥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老方丈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旅游与对联

名胜古迹和名人故居中往往都有著名的对联。去过成都浏览过武侯祠的同学,一定会看到这样一副对联:

志在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去过杜甫草堂的同学,会记得这样一副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这两副对联概括地反映了诸葛亮和杜甫的生平,既生动又简练。

小练习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方法和技巧

一、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政治日益稳定,并且奉行友好的外交政策,使得许多向往中国大好山河以及古老文明的外国游人纷至沓来。大多数的国际游人都是不懂汉语,而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英译名胜古迹在跨国旅游中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英译地方名胜古迹可以使外国游人的旅行变得更加愉悦,利于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让外国游人更加了解我国的文化,从而传播了我们的文化。

二、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存在的问题

地方名胜古迹基本包括四大文化要素:帝王官府文化,宗教陵墓文化,古城遗址文化,革命战争文化。这些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存在着很多问题:翻译缺失,中式英语,文化误译,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用词累赘等。

三、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存在的困难

地方名胜古迹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由于我国文化自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许多深刻的内涵通过转换成英语之后,外国游人是无法理解的。由于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有些语言词汇也是独特的,在英美国家找不到与之对应或者重合的词汇,语义之间没有共鸣。翻译困难还有来自于行文和修辞方面的因素,例如我们我国唐代极为繁盛的诗赋,有严格的韵律和韵脚,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翻译成英文之后,语言上的优美几乎丧失殆尽。

四、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的方法与技巧

明确了名胜古迹中翻译中的困难之后,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旨在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旅游翻译应该是文化的使者,要大力传播中国文化,以旅游者为中心,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尽量保持中国文化信息,尽量多的宣传中国文化。所谓以译文为重点,即指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译者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好理解。根据这些策略,提供几种翻译方法。

(一)增补与删减

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观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需要增加背景信息,一般外国游客才能理解。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例如事件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他们的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的具置等,通过增加字、词、句,对原文略加注释,则让人易于理解,并加深印象,增加乐趣。

在翻译名胜古迹时,删减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删减即删去中文资料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一方面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而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有时还可能是他们越看越糊涂,删去反而干净利落,明白晓畅。另一方面,名胜古迹中存在着大量的诗词、对联,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诗词翻译过来造成译文的累赘和臃肿,甚至扭曲愿意,妨碍外国游客的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则可删去不译。

(二)音译与解释

完全音译的方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如城市、乡镇等的翻译,对于一些景点的名称音译加意译则较为理想。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属于创造性翻译,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更好的服务读者。

(三)类比与转译

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反响,我们用“以此比彼”的方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的游兴。译者可以把中文资料中有关的内容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在找不到文化对应词的时候,使用译语文化中同类典故、成语、委婉语等,有时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可以简洁而准确的介绍人物和景点,使译文读者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情调,加强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结语

因此面对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中的翻译缺失,中式英语,文化误译等问题,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采取增补与删减,音译与解释,类比与转译等方法来尽量的减少或者避免翻译中的错误,尽可能的保留中华文化元素,传播地道的中国文化。采取这样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同时也可以让外国游人更好的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让游览名胜古迹成为视觉盛宴与心灵之旅,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英语导译教程[M].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2010

【2】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4篇

摩崖石刻・诗情

来到南京长江边,有一座石矶,外形如一只展翅飞旋的燕子,故名燕子矶。才进入公园,便看见燕子矶中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摩崖石刻。一首首绝妙诗词,一对对秀丽对联,或飘逸,或凝重,一边吟诵,一边咀嚼。最有韵味的是那幅“江风山月”的刻石,四个字浓缩了燕子矶风景的特色:依在摩崖栏杆上,俯瞰长江远景,沐浴从山那头飘至的山风;或者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在矶头的小亭上,聆听江涛阵阵,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古亭石碑・画意

登上山顶,御碑亭中立一石碑,正面书“燕子矶”三个大字,乃乾隆皇帝御笔所题,绕到背面,我们欣赏到了乾隆皇帝当年观赏燕子矶美景所作的一首诗: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织久相安!”

其中有几个繁体字我不认识,亏得爱好书法的老爸一一指认,才读通这首诗。这首即兴诗概括了燕子矶周围美景。坐在亭内,闭目养神,想像碑文的内容更有一番风味,耳畔涛声不绝;极目远眺,一幅江南秀美画卷跃入眼帘,远处群山如黛,两岸绿阴浓密,浩瀚长江波涛滚滚……

青石古砖・文化

铺满苔藓的城墙,有几处已经断裂。青石砖上,古人铸造的字已经湮没,用手触及,还能清晰的感到遒劲的笔迹。这些字迹历经岁月的侵蚀,模糊不清,但仍然透露了古人的许多信息。青幽的苔藓掩盖不住华夏文明的踪迹,一砖一瓦,只字片句,不也渗透了语文的精华吗?

名胜古迹,历史悠久,精华浓缩,永不磨灭;语文学习,奇趣盎然,回味无穷。

名胜古迹――语文学习的一个窗口!

简评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当你往返于学校家庭时,当你穿行于茫茫人海中,当你徜佯于名胜古迹时,要长于捕捉一瞬间,还要善于感悟一瞬间,这瞬间闪烁着美,浓缩着生活的精华,蕴涵着语文学习的真义。本文作者从小处入笔,借助小标题,悉心安排文章结构,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从化市历史古迹 古迹翻译 调查报告

引言

从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的东北面,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五百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从化独特的岭南魅力,众多的历史古迹让从化更具文化内涵,在岭南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从化的昨天”的保护意识,并付诸行动,作为从化市的高校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以实际行动服务从化、建设从化。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从化历史古迹的实地走访和考察,透析从化历史古迹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气息,并结合英语专业特色,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将收集的材料译成英文,使得从化历史古迹的英译既准确传递信息,又折射其背后的地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真正起到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同时增强从化市民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宣传从化市历史文物景点,促进从化市的旅游发展,增强在校大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1.项目介绍

1.1研究目的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成为人们自立和进取的精神支柱。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流传于世的文物古迹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弘扬刻不容缓。五百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从化独特的岭南魅力,众多的历史古迹让从化更具文化内涵,在岭南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增强“从化的昨天”的保护意识,并付诸行动,作为从化市的高校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以实际行动服务从化、建设从化。

1.2研究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时代,而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中外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中外相互加强了解与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外人民频繁的来往沟通、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为广东岭南文化及中国文化与外国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而独具特色的从化市文化古迹,却被日新月异的现代经济建设所遗忘,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应被埋没。因此,我们通过此次科研项目考察增强人民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意识,带动人民加入到实际保护的行列中,形成“文物保护,你我共同参与”的氛围,为从化市文物保护贡献力量,为全世界人民提供有关从化市历史文化古迹的英文介绍,让世界人民了解从化市历史文化古迹,提高从化旅游项目的知名度。此次活动可让外语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来,增强在校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立论依据

本项目的考察人员通过与从化博物馆、旅游局等部门合作获取官方信息,深入从化市各文化古迹保护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再发挥人员专业特长,将已整理的资料翻译成英文。通过对古迹的官方称谓、历史由来、存在意义、演变发展、文化地位等进行考察发现,目前文化古迹中只有极少部分做了中英文版本的介绍,大部分古迹的中文资料不完整、英文资料欠缺,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与补充。

本项目的实践考察采用图文并茂、视频剪辑的形式,研究上述因素,力图通过从化历史古迹反映出岭南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与内涵,并运用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准确翻译,兼顾信息传递与文化传播功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与推广岭南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实现文化间的互补与发展。

1.4项目的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从化历史古迹的实地走访考察,以及对后期资料的汇总与整理、图片编辑与视频制作,最后同从化博物馆、旅游局等部门取得合作,将相关资料译本推行实践,广泛应用于各大官方网站和报刊读物等宣传媒体。分析岭南文化的历史形成因素,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差异、英汉语言转换、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结合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策略与方法,增强跨文化的意识,准确翻译文物古迹相关资料,揭示并诠释岭南文化的内涵,加深对岭南文化的理解,加强岭南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促进从化旅游业的发展。

2.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进度安排

2.1研究内容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从化市各文化古迹保护单位进行考察研究,收集和整理其相关资料(包括官方称谓、历史由来、存在意义、演变发展、文化地位等);(2)针对当前古迹现有资料的英译进行分析、研究,并将结果汇总、分类;(3)结合英语语言专业和翻译理论与技巧,对尚未翻译的古迹资料进行准确翻译,突出其文化特色和意义;(4)联系从化各大旅游单位、咨询网等媒体,推荐增设英文版的历史文物古迹介绍。将古迹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推广至岭南文化领域,用于指导和促进跨文化交流。

2.2技术路线

我们将运用社会调查学、英汉翻译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追踪调查、电话采访、面谈等方式对从化市各文化古迹进行深入的研究。利用自身所学知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使信息全面、真实、可靠。本项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采用实地考察研究收集资料,又运用理论对考察成果进行分析,最终利用分析研究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

2.3进度安排

3.研究成果的形式、项目验收指标及内容

本项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研究成果的形式和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阶段,实地考察,主要为收集与汇总从化市历史古迹的相关资料(包括官方称谓、历史由来、存在意义、演变发展、文化地位等),通过一系列的文字、数据、图片,从多角度展示文化历史古迹的深厚底蕴,从而提高广大人民对从化历史古迹的认知,了解其影响力的深度和广度。根据考察结果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从化历史古迹资料的英译调查与研究),取得第一阶段的成果,为后一阶段的研究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针对第一阶段的成果,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分析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科研论文:从化历史古迹实地考察与资料翻译,此篇论文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中发表。

4.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

本项目与商务英语专业、英语翻译专业密切相关,将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申报者与合作者具有申报、执行本项目基本专业知识和素质,具备专业能力与技能完成实践调查,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调查报告与科研论文的撰写工作。

本项目在申报准备阶段已有一定的积累和基础,并进行了初步社会实践调查,收集和积累了一些第一手调查资料,为以后阶段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项目根据各成员的特点、特长进行了明细的分工,各成员能够利用理论知识完成各自的任务。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及外语系师生集体力量的协助下,本项目的重点任务:从化历史古迹的实地走访、资料整理和英译,宣传历史古迹,增强保护意识。社会实践论文与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一定能够按时完成并取得相应的成果。

5.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5.1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的景点共计十处,基本上囊括了从化国家省市各级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如广裕祠、五岳殿、从化学宫大成殿等。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分三组对上述名胜古迹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拍摄和撰写旅游景点的中文介绍等。再将中文材料详细考究,翻译成英文。最后,通过老师们的认真审核,最终将材料形成完整的课题结果。我们还作了分类统计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5.2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

名胜古迹翻译中文化因素导致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其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蕴藏的丰富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此次研究中出现的不少对联翻译难以进行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如五岳殿中,“穆穆威灵光万户,绵绵德泽普千家”,翻译起来困难重重,尽管能按照意义翻译出来,但那种韵味已经完全丧失,实属可惜。

名胜古迹中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还来自于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借景抒情,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等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的困难。

6.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策略

明确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有助于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旅游文本的目的就是将从化名胜历史古迹通过中文材料翻译出来,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旅游翻译应该是“文化的使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以旅游者为导向,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所谓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所谓以译文为重点,即指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又要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好读好懂。基于上述策略,提出以下几种实用方法。

6.1增补与删减

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特殊的欣赏价值。不增添背景信息,一般外国游客则无法理解。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如事件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他们的身份及其对历史的贡献、名胜的具置等,通过增加字、词、句,对原文略加注释,则让人易于理解,并加深印象、增添乐趣。

在名胜古迹的翻译中,删减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删减即删去中文资料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一方面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而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有时还可能使他们越看越糊涂,删去反而干净利落,明白晓畅。另一方面名胜古迹中存在的大量的诗词、对联,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诗词翻译过来造成译文的累赘和臃肿,甚至扭曲原意,妨碍外国游客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则可删去不译。

如五岳殿中,“有收分覆盆式柱础,为‘鸭屎石’,风格古朴”这一句中的“鸭屎石”,这一词语比较难以理解,甚至会造成游客们的不良心理效应,可以将其省去。

6.2音译与解释

完全音译的方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如城市、乡镇等的翻译,对于一些景点的名称音译加意译则较为理想。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属于创造性翻译,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期更好地服务读者。

6.3类比或转译

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反响,我们采用“以此比彼”的方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游兴。译者可以把中文资料中有关的内容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有的学者称这种方法为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ion),在找不到文化对应词的时候,使用译语文化中同类典故、成语、委婉语等,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可以简洁而准确地介绍人物和景点,使译文读者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情调,加强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结语

以上结合从化历史古迹的翻译情况,分析了名胜古迹中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因素障碍,探讨了名胜古迹汉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国之间更加频繁地交往,旅游业将更加繁荣,我国名胜古迹的翻译必定会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文物出版社,2009:120-305.

[2]师新民.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7-08-15.

[3]李启明.余光权.从化市地名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6.

[4]刘庆元.文物翻译的“达”与“信”[J].中国科技翻译2005-05-30.

[5]陈曦,陈汉良.历史文物名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6]赵丹晨.浅析文物翻译中的失误及修改建议[J].文博,2013-02-15.

[6]王建荣,郭海云,孙倩.文化预设视角下的文物英译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0.

[7]从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从化县志[M].广东:密歇根大学,2007:36-52.

[8]从化市新闻中心.从化古迹一览[DB/OL].http:///node_2382/node_510/node_521/2005-05/111629044715862.shtml,2005.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6篇

1、知识性

知识性指的是这些对联中蕴涵着丰富的与名胜古迹有关的人文知识。如下面这副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清朝何绍基题岳阳楼联(《名胜鉴赏词典》第109页)。“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即吕洞宾,曾三过岳阳楼。“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则化用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等句点化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景的句子,写尽了岳阳楼雄奇的地理位置。最后一句以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副长联,上联写岳阳楼人文,下联写洞庭湖水势。悠悠历史,浩浩江水,令人不胜感慨。

2、艺术性

对联这种文学样式有着很强的文学性。它要在尺幅之间蕴藏深意,这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来抒情达意。

(1)用典 用典是指以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警语来表情达意,使联语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如下面这副对联: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

这是悬于江西滕王阁上的一副对联。上联引用了王勃《滕王阁诗》里的词句,下联则运用了王勃写《滕王阁序》的传说。

(2)对比 把正反两方面的事物和情况摆出来,让读者在对比中找到答案,辨明是非。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苏州拙政园联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7篇

对联的产生

对联的直接产生与我国古代人民“题挂桃符驱鬼避邪”的习俗有关。据说,古人曾经将“性能执鬼”的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悬挂于大门两旁,用以驱鬼避邪,祈福攘灾。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后来,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桃符板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句,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形成也与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有关。对偶是我国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在我国古代较早的书籍当中就已出现并运用,如《尚书・大禹漠》:“满招损,谦受益”;《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九歌・湘君》:“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等。这些对偶句大量出现,并随着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了后来骈体文、律诗的形成,而且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

对联的分类

传统对联按其内容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节气联、婚联、寿联、挽联、堂联、交际联、行业联、名胜古迹联和其他杂联等。

1. 节气联

节气联比较著名的有春联和元宵节的灯联。

春联是专用于春节的对联。每逢过春节,每家每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或期盼和顺祥瑞,或抒发内心情怀,或憧憬美好未来。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灯联是古代元宵节放灯时文人雅士所作的应景对联。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父子二人皆能诗善对。相传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父亲应景出联考校儿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儿子张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2. 婚联

婚联,或是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患难与共,或是希望早生贵子等等。如:

花间蝴蝶成双舞;

水渚鸳鸯相伴眠。

3. 寿联

寿联是为贺寿而撰写的对联。多种祝寿方式中,以编撰、书写寿联为最俭朴,却又最高雅、最有纪念意义。多数寿联除了称赞、概括寿者的业绩之外,更重要的是冀望寿者像常青树那样永远健康长寿。

典型的寿联如:

寿比南山不老松;

福如东海常流水。

清代嘉庆皇帝过寿日,状元李绍仿写了贺联: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此联用隔离嵌字手法,分别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朝代的年号嵌入寿联中,可谓用心良苦。

4. 挽联

挽联大多数概括死者一生的功德业绩,往往能把肃穆的场面渲染得更加庄严。白纸配黑字,透过联语,能够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如杨度先生为孙中山先生所作的挽联: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上联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而奔波,下联充分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先驱不幸去世的惋惜与悲痛以及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忧虑之情。

5. 堂联

堂联是指悬挂或雕刻于厅堂、书房等场合的对联,主要用于装点环境,寄意抒情,以表示主人家的志趣情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堂联: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此联短小通俗,朴实无华,充分体现了其一生奔波,不忘复兴大业的品格。

6. 交际联

交际联,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酬赠交谊的对联。典型的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题赠联。题赠联是写给他人的对联,表示感激、钦佩、勉励、劝慰、忠告、警示等意义,主要作用则在于沟通彼此的感情,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海纳百川乃大;

球容万象故圆。

这副对联是何继善院士题赠丁海球先生的,把丁海球的名字“海”和“球”巧妙地放入对联中每一联的开头,形象地表达出对丁海球先生品行的赞美之情。

7. 行业联

各行各业都有其独有的特色,用中国独有的对联表达出来,更是特色中的特色。这些对联不但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行业,而且几乎都含有溢美之情,大都具有宣传的作用。

旅店联:

萍水相逢如亲友;

停车暂住似归家。

茶馆联: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钟表店联:

刻刻催人资警省;

声声劝尔惜妙音。

8. 名胜古迹联

所谓名胜古迹联,就是指为某一处名胜古迹所写作的对联。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名胜古迹遍布天下,名胜古迹联不可胜数。这些名胜古迹联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环境,同时又陶冶人们的情操,增长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如清末进士江峰青为扬州二十四桥所题对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此联上下联分别描绘了二十四桥的昼夜景致:白天,二十四桥盘据淮南,站在桥上眺望,空中高悬的云影倒映在水中,好像要与天下平分秋色;夜晚,驾一扁舟驶过桥下,听到那悠扬的箫声,仿佛有位美丽的姑娘一直吹奏到三更时分。好一幅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9. 杂联

除了上述几类外,生活中还有各种有趣的对联,有戏、谜联等其他对联。

戏,就是指戏台两旁悬挂或张贴的对联,这些联语大多与戏剧有关,多蕴含戏理与人生哲理。

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如做戏苦;

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

从“做戏苦”“上台容易下台难”可以看出, 这副对联将戏剧表演的术语双关于现实生活,既贴合了戏台场景,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迷联是结合猜谜的对联。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他的《对春联》的节目中,有过一副谜联:

人过新年,二上八下;

我除旧岁,九外一中。

上联是说别人新年包饺子,捏制时,双手拇指在上,其余八指在下,所以是“二上八下”。下联说的是自己新年吃窝头。做窝头时,右手拇指在里,其余九指在外,所以形成“九外一中”。这副谜联从包饺子和做窝头的动作出发撰联,出人意料,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心酸。

对联的特点

对联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正如诗有诗律、词有词谱、曲有曲牌,对联也有自己的创作要求,而且较为严格,是我国文学艺术形式中十分讲究的一种特殊文体。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对”,又要“联”。“对”是指形式上成对成双,“联”是指内容上互相照应。具体说来,对联的写作有以下六个要素,也有人称为“六相”:

1. 字数相等

一般来说,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至于字数多少没有限制,少则一二字,多则十几字、几十字,甚至几百上千字。如一副悼念抗日烈士的挽联,上下联各只一字:死;生。

2. 词性相当

对联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尽可能的相同或相近。根据这一要求,上下联中相对应词性须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副词对应副词……古人作联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他们根据含义把实词中的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天文、地理、人伦、人事、时令、饮食等二十几个类别。词性相同的词相对为工对,相近或相通的称为宽对。如“风摇翠柳莺啼序,日映红桃蝶恋花”即为工对,而人们熟悉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只能算作宽对,因为“岁寒”和“春风”词性不对应。

3. 结构相称

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不仅要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句法结构也要一致,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等等。

4. 节奏相应

上下联在音节停顿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节奏在音乐中指乐谱的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对,这种有明显强弱、长短、高低、缓急变化的现象,如同音乐中的旋律一样,也称为节奏。

5. 平仄相谐

讲究平仄,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上的音韵和谐,错落有序,铿锵有力。平仄相谐有三方面的规则:一,本句平仄相间,一般是二平二仄、二平三仄或三平二仄,不允许有四连平或四连仄现象;二,对句平仄相对;三,上仄下平,也叫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子用平声,这在联律中叫正格,有上平下仄的特例视为变格,如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 内容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相关,而且要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相关,或相反,或相近,既要对,也要联,形式上成双成对,内容上互相照应。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对联,正对也好,反对也好,都应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这样才能做到内容相关,主题突出,中心明确。

另外正对要避讳上下联同义,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指出:“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这是对联的大忌,如“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上下联的内容和意思不仅相同,而且重复,是典型的合掌联。

对联与高中语文学习

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对传统文化重新定位和反思的同时,很多青年传统文化底蕴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和好途径。

多年来对联题也常常受到语文高考的青睐,出现对联题的省市越来越多。201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通过一段有关对联的阅读文字,出了四道选择题,其中两道直接考查对联的常识和创作特点。

其中一题是根据一副春联的上联来选择下联,已知上联是“冬尽梅花点点”。题目如下:

2.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读完四个选项发现节奏都与上联一致,无法排除,那么就从词性和结构上来分析。上联开头两字是“冬尽”,是主谓短语,“冬”是名词,说的是季节。A、B两个选项的“千门”“万户”是偏正短语,千、万是数词,跟上联对不上,可以排除。C、D两项的“春回”“春来”从结构上来看都可以对上,再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不同。C项后面的“爆竹声声”非常符合春节的气氛,而D项的“微风缕缕”相比之下就离题较远。所以C项是最合适的选择。

另外一道题则是考查考生对对联特点和创作要求的掌握。

4. 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A项和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日常生活中多少关注过对联的同学就很容易排除。我们常见的对联是七言较多,A项的说法显然错误。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一般都会用到对联,但丧礼时的挽联显然不是用在喜庆场合,可以排除C项。B项“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中有一个语言陷阱。排除此项干扰需要对对联的创作特点有一定了解。对联“上下联讲究对仗”是正确的,但“讲究押韵”的说法是错误的,对联并不讲究押韵。D项中对联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说法是正确的。

从近年高考命题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比重在逐渐加大,由原来单纯的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扩展到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学生综合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语文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对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频繁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预示着高中语文学习应对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予以重视。

在课堂上结合对联的形式进行调剂,可以使学习更有趣。

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它源于生活,篇幅短小,概括性、审美性、趣味性强,结构严谨,而且又有随意取材、即兴而作的特点,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调味品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变“苦学”为“乐学”。当年有人用金庸先生的作品名称首字编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让很多人快速记住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作品。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帮助对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记忆。如记忆鲁迅的作品,可以通过孙伏园悼念鲁迅的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此联将鲁迅的作品、译文集和刊物串联在一起,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也方便了我们记忆。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尝试用对联概括全文记叙的“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既使秦,蔺相如物归原主;欲欺赵,秦昭王无计可施。”“渑池会,蔺相如力挫强敌;赵设兵,秦昭王惮动干戈。”“退三舍,蔺相如不计私怨;负荆棘,廉将军悔过自新。”这种训练方式既能帮助我们记忆课本内容,又能让我们学习对联创作,最终加深我们对母语的了解。

在课外注意积累对联素材,有助于我们提升国学素养、延续文化传承。

回顾近年来的高考内容,在阅读材料和作文题目的选择上可以看出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人文素养和探讨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查。2014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Ⅰ卷是“山羊过独木桥”,由此阐发的是对“规则”的理解和“共赢”的辨析。新课标Ⅱ卷是“喂食动物易使丧失觅食能力”,可以从动物联系到“教育”和“关爱”问题。北京卷说“老规矩”,上海卷谈“自由与不自由”,江苏卷问“什么是不朽”,四川卷说“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些话题都有很强的关于个人或国家的现实意义,需要考生有自信自强、治国安邦的人生态度,和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索,还要有相关的材料积累,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在我国传统中,对联常常作为古人寄情抒怀,励志警示的工具。这类对联往往语言隽永、意味深长。阅读收集这类对联既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也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充实。

如纪晓岚故居的一副自题联: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此联是说人难免会犯错,但也要知道改过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学非易事,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能有所成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逐吞吴。

这是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发愤著书而所作的对联,联中借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清代薛慰农署杭州府衙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为政要戒贪,贪图钱财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所以切莫只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根本。保持廉洁最根本的办法是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真正的俭朴是严于律己,而不是只要求别人。此联中“节俭养廉”“戒贪名贪利”的思想在今天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独特个性,这与汉字的方块形体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联,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练整齐的汉字之美,读出平仄相谐的音韵之美,还可以发现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性是构成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重要要素之一,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之外,还要弘扬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艺,对联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学点滴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8篇

在我国,对联的作用日益显著。或用以贺喜祝寿,营造喜庆气氛,或用以规勉勤奋,褒奖功绩,或用以纪念名流,哀挽亲友。至于亭台楼阁、庙宇墓碑、名胜古迹,更是少不了一些立意深远、情趣盎然的佳联妙对。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乐于在客室题书对联以激励进取、抒发抱负。对联之用,可谓大矣。

我们知道,对联短小精练,寓意深刻,形式多样,构思巧妙,音律和谐,应用广泛。对联可以叙事抒情,可以议论说明,可以题于门宅店堂,也可以题于亭台楼榭;三言两语可以成联,数百字亦能成联。对联按其内容而言,可分为许多类。如:门联、春联、婚联、贺联、寿联、挽联、题联、故事联、馈赠联、名胜古迹联等等。对联按其表现手法而言,分类更多。如:哑联、无字联、描述联、地名联、设问联、双关联、潜义联、嵌典联、嵌字联、拆字联、析字联、复字联、隐字联、拼字联、数字联、叠字联、顶真联、同旁联、连环联、回文联、谐音联、叠韵联、格言联、谜语联、俗语联、玻璃联、拟人化联、歇后语联、异字同音联、同字异读联、趣联、戏联、巧联、绝对、联珠、金蝉脱壳联等等。

就其创作方式而言,最常见的有四种:一是摘句式,二是集句式,三是脱化式,四是创新式。除此之外还有对联的比喻式、比拟式和夸张式等等。每种创作方式各有各的不同要求。至于采用何种创作方式为佳,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一、对联摘句式

摘句,即直接摘取他人现成诗文中的偶句并书写的对联。如孙中山亲书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这一联便是摘自唐代的诗僧贯休的诗句。摘句联要从前人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出恰切的偶句,且须有所寄托,有所创新,方能成为珍品。

二、对联集句式

所谓集句,就是把已公开出版为诗句、文章中符合对联内容要求、意思连贯的现成的句子,组成一副对联。如“江山如此多娇,彩练当空舞;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这是郭沫若集词句而写的一副对联,也是整联集句式。除此以外,还有半联集句式、半截集句式、改字集句式、漏字集句式、隐字集句式和嵌字集句式等。

三、对联脱化式

脱化,指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诗词文句略加改动,表达出新的主题,作成新的对联。如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联,其下联原文是明代杨继盛的“辣手铸文章”的脱化,在原诗句的基础上改动了两个字,从而翻出了新意。

四、对联创新式

创新,就是用自己新编的词汇组成对联,这种创作方式常见常用。其方式有四:一是扩联创新式,就是把现成的对联扩充词语,使之成为新联,如“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二是对句创新式,又叫应对,即先由某方出上(或下)句,征求对出下(或上)句,此方式现在常见于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考试题目。如:(三味)书屋廊柱上,有一对联,上联曰“至乐无声唯孝悌”,补出下联“太有味是读书”。三是定题创新式,此方式是一种规定范围、主题的征联,长短句式、节奏等可以自己定。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此例颇多。四是自由创新式,此种方式更为常见,手法具有不受约束的灵活性,但内容却随社会的发展而随之创新。如“国乃家之栋无农不稳;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等等不一而举。

最后,对联还有一条传统规矩:上联末一字若是仄声,下联末一字就是平声。仄声字短促,不太响亮;平声字悠长而响亮,悦耳,所以用作结束的音节。对联贴在门的两旁,一般还要配个横批,好的横批有相得益彰之妙。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9篇

口语交际包括听话和说话两个方面,除少数地方考查听力以外,大多数地方的口语交际试题均为用笔写出要说的话,即设置一定的情景,让考生根据情节的要求写出恰当的话语,也有的以辩论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纵观各地中考试卷,对口语交际的考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讲究文明,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二是说话时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其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三要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能够使对方理解;四是讨论发言时说话要围绕话题,简洁明了;五是在复述和转述时,要力求完整准确,意思明白清楚;六是说话要讲究方式,使对方易于接受。

[技法指导]

首先要学会“听”。要认真倾听,抓住对方说话的关键,了解别人的意图,这样才能积极应对。要养成尊重、关心别人的习惯,才能更好地与人交际。

其次要学会“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因此,要主动地投入到交际情境中,积极参与交际活动。要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锻炼自己用语言描述事物的能力,力求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另外还可以通过辩论、互动、同学互评等形式来锻炼自己准确、流畅、完整地表达观点、发表看法的能力,而且做到表达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一般来说,解答口语交际类试题,应根据不同语境、不同要求去做。对于具体语境对话类的试题,要根据试题提供的语境,用最合适、最得体的语言,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对话。对于开场白、结束语这类的试题,首先要明白活动的意义、作用,再根据题目要求,或讲明意义,或阐述作用,或总结成效,或谈感受启示,要紧扣活动,语言要生动活泼,有气势,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听众。对于带有辩论性质的试题,就要紧扣需要辩论的观点,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观点一定要鲜明,是非一定要清楚,要让听者心服口服地接受。

再次,答题要规范。我们只有针对主要题型总结答题规律,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才能在面对拟对联、写广告词及开场白等题目时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对于开放性的问题,还要做到中心明确,说话言之成理。

总之,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双向互动”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要真正交流起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才能使口语交际活动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

[备考训练]

一、口语交际运用类

1 李伟同学性格比较孤僻,平常不太愿意与别人交往,假定她分到了你们小组,而明天你想请本组包括李伟在内的所有同学参加古诗词交流探讨活动。那么,下列你将要对李伟说的话中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李伟,你明天必须要参加古诗词交流探讨活动,不然就太不够意思了。

B 李伟,我可把话说在前头,明天你不去别怪我跟你翻脸。

C 李伟同学,你是贵客,如果明天你肯赏光,那么咱们小组的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D 李伟,明天是我们小组合作活动的第一天,我们组的同学都应该来,如果你能来,大家会更高兴的。

2 某制衣厂老板拿着一件衬衫和一个精致的小背包对一位名人说:“尊敬的先生,这种纳米衬衫是我厂刚研制出来的一种新产品,凡是买这种衬衫的人,我们都要另外赠送一个小背包。‘能用您的名字作为这个小背包的商标吗?这样不就让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都知道您的大名了吗?”这位名人淡笑一声说:“____________?”

请在横线上填写那位名人巧妙拒绝的一句话。

3 某电视台新来的栏目主持人想邀一位走红的女歌星来家做客,又怕直接邀请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便在请柬上写道:“星期六下午五点到七点,我将在家。”这是暗示女歌星在这个时候去拜访主持人。女歌星接到请柬后,在原话下面添了一行字,当即把请柬退了回去。她写的是:“____________。”

请在横线上填写那位女歌星委婉拒绝的一句话。

4 根据下面的情景,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话。

星期天的下午,要好的同学叫你一起去玩,而父母让你在家复习功课。如果你想和同学一起去玩,就这样对父。母说:____________;如果你不想去玩,就这样对同学说:____________。

5 下列句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今天____________“科盲”,也应成为国家着力提倡之举,这也是迎接新世纪对我们的迫切要求。

②这些新成就,既为广大少年朋友____________了奔向新世纪的理想翅膀,也为他们_____了眼界和思路。

A 排除 提供 拓展

B 排除 提倡 拓展

C 扫除 提供 拓宽

D 扫除 提倡 拓宽

6 下面是某校九年级二班班长杨林主持家长会时讲的一段话:

家长同志们,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今天的会议。下面。由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向大家汇报班级工作,敬请诸位不吝赐教!

这段话有两处表达欠妥当,请指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亲爱的同学,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你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得到老师的鼓励与关爱了吗?

失意时,是谁给了你无尽的温暖、奋斗的信心和成功的动力呢?毕业前夕,面对帮助过你的老师你深有感触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5字以内)

8 下面的场合,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的,又想把话说得委婉些,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人在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这时,班长说:

A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

B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C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不太好吧。

D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真是太“了不起”了。

9 毕业前夕,某班召开联欢晚会,同学们各显其能,并且都发表了饱含深情、极其精彩的毕业感言。如果你作为这个班集体中的一员,在这激动人心的毕业晚会上:你将会说些什么呢?

10 下面是1876年拿破仑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时,整顿从装备到纪律都一塌糊涂的部队时的一幕:身材矮小的拿破仑仰头看着个子很高的奥热罗说:“将军,你的个子高出我一头,但假如你不听我指挥的话,我就马上消除这个差别。”这句话居然使得部队中激烈的争吵顿时平息了下来。请你说说拿破仑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为什么能使得部队中激烈的争吵顿时平息了下来?

11 暑假期间,育人中学开展了“我与师长共读名著”的读书活动。李老师和小华同学共读《水浒》,当他们读到“鲁提辖拳打镇关

西”这一情节时,引发了一段对话。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对话。

崇拜英雄的小华说:____________

教政治的冯老师说:____________

12 综合运用。

阅读文段,解答相关问题。

①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新世纪的通行证”。从一定角度来看,这句话确实没错,(A)在它的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B)“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

②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令人羡慕的新一代建设者。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我相信少年朋友们定会以建设祖国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长大了为伟大的祖国创造发明,做出成就。

(1)在A、B处填上恰当盼关联词。

(2)①段中能否删去“从一定角度上看”、“在它的背后”?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的“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一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4)根据例句仿写。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令人羡慕的新一代的建设者。

青少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类

13 请你参加下面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全班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名胜古迹与对联交流竞赛活动开始了。同学们收集的既有本地名胜古迹的对联,又有外地名胜古迹的对联;有些同学还自己撰写了名胜古迹对联。交流竞赛活动热烈而紧张。

(1)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即席发表一段简短精要的开幕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班级中的一员,请你把自己收集或者撰写的一副名胜古迹对联(注明是什么名胜古迹)写在下面,与同学们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活动邀请了语文老师参加,请你以语文老师的身份对这次活动作简要的评比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口头作文表达训练

14 请听我讲____________(填空后作文)(可选择一个有趣的故事或一首新歌、一首好诗等讲给同学、朋友听。)

15 ____________见闻(街道、校园、课堂、操场、集市、公园或其他地点)

[参考答案]

1 C

2 提示:当对方提出的问题我们无法正面回答时,找出其不当的地方,见缝插针地给予反驳,可以巧妙地拒绝对方。对方话语中隐含的“前提”――买纳米衬衫才赠送小背包,如果巧陈“例外”毫不费力地回击一句,即可使对方如意算盘落空。示例:买不起纳米衬衫的人可例外呢?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条件或问一个问题诱使对方自我否定,从而自动放弃原来的要求。

3 提示:女歌星不便直说“不能应约”,因为要面子的主持人并没有正式邀请。如果女歌星在回复时写上“您告诉我这些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明知故问,让对方尴尬。因此,女明星可以来个装糊涂,用“我也一样”婉拒对方。

4 “对父母说”示例:爸爸(妈妈),我学了大半天了,脑子有点木,让我和同学先出去一块儿放松放松,回来再集中精力学习,这样学习效率也高。“对同学说”示例:某某同学,你先去玩吧,我还有两道数学题没有做出来,现在正好有点思路了,让我先解决这两道难题吧。

5 C

6 (1)“家长同志们”与说话者身份不符,应改为“各位家长”。(2)“敬请诸位不吝赐教”是书面语,应该为口语:“恳请大家多多指教”。

7 三年师生情谊,一生良师益友。(亲爱的老师,我会永远记住您对我的教育与关爱。)

8 事情发生在课堂上,全班同学都在场,如果班长的批评太直接,不留情面,出现的后果可能是小李和小杨同时将矛头转向班长,引起更大的争执。所以,批评的语气要委婉,答案应为:C

9 提示:毕业晚会上的发言,可以是对师生情谊的阐发,可以是对同窗友情的珍惜,可以是对三年初中生活的概括,可以是对未来梦想的憧憬……总之,只要内容符合毕业晚会的情景,语言饱含感情,表达精彩即可。

10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假如你不听我指挥的话,我就马上撤销你的将军职务,以正军纪。”拿破仑使用的是“杀鸡骇猴”的策略,所以能使整个部队的纪律顿时好转。

11 示例:小华说:“打得真痛快!鲁提辖不愧为豪侠仗义、智勇双全、除暴安良的英雄。”冯老师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鲁提辖的行为固然是值得称赞的,但在法制社会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依法办事。”

12 豪杰(1)因为 那就是(2)不能删去。因为这句流行语本身也有一定的片面性,电脑与外语的主要性质还在于工具性,而不是知识本身,更没有涉及到道德品质问题,加上“从一定角度看”表明了对这句话是有保留的承认和肯定。加上“在它的背后”肯定了从中透露出“科学就是力量”这一信息。(3)不能删去。因为这句话概括了当前的大好形势,有激励、鼓动效果。(4)示例:初生的幼苗,国家的未来,振兴祖国的坚强柱石。

13 为(1)不设统一答案。紧扣主题、语言生动即可。(2)示例: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皖南小岭草潭斋)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岳阳楼)③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草堂)(3)不设统一答案。总结以激励为主,语言客观、简洁即可。

14 答案提示:这个题目是要求用口头表达方式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或一首好诗、一首新歌等,关键词是“有趣”或“好”、“动听”之类,如果选择讲故事,首先要使故事的内容有意义,而且生动、活竣、幽默。能给人以启发和教育,给人以高雅的情趣。其次是在口述时要做到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10篇

康熙和乾隆是清初的两位极负盛名的楹联家。康乾二帝重视文治,擅长诗词书法,喜好游览名胜,每到一处,往往题辞书联,留下许多佳作。如:

波光先得月;

山秀自生云。

(康熙}苏州仰苏楼联)

怀抱观古今;

深心托毫素。

(乾隆题故宫三希堂)

绩奠九州垂万世;

统承二帝首三王。

(乾隆题大禹庙)

纪昀,字晓岚,乾隆年间进士。他作联极尚工巧,妙联佳构,出人一筹。请看他题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楹联: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这是曾受到乾隆称赞的一副巧联。“八十君王”指松树。“八十”即“木”字分拆,木中之君王,松也。“八十公”亦指“松”字分拆。“介寿”即祝寿。“九重天子”指康熙、乾隆等来山庄避暑的清代皇帝。上联将“八十”与“十八”字序颠倒,凸显出一个“松”字,写出了风物特色;下联将“九重”与“重九”字序颠倒,渲染了帝王避暑生活的特点。

再看纪昀的几副妙联:

有钱难买命;

无药可医贫。

(题财神和药王合庙神龛)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改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诗句,以嘲某庸医)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历史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平生所题写的对联很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例如: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题江苏廉访使任所大堂)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题家中堂室)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

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自题格言联)

上一篇:升学对联范文 下一篇:辞旧迎新对联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