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05:01:25

恐龙教案范文第1篇

1.面向学生:四年级小学生。

2.《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第31课。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恐龙资料。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教学方法

这篇文章较长,里面有较多长句和深奥的词汇,理解和朗读起来有难度。在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如何让课堂更生动有趣?经过摸索,最终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把字词、疑问做成PPT在课堂给学生展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本课教学时主要抓住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恐龙怎么会飞向蓝天?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同时懂得说明文语言表达要准确的特点。第二个问题: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小组合作填表,帮助学生理解恐龙演化的过程。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内容新颖有趣,适合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恐龙的一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懂得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的特点。

六、教学重、难点

理解恐龙的一支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鸟类的这一过程,并复述。

七、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有趣的动物,看看是什么?

(板贴“恐龙”这个词)(学生会喊出恐龙)

2.在人们眼中,恐龙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展示恐龙视频或者图片)

3.请同学们用一个词形容恐龙给你的印象。(学生会说:笨重,凶猛,庞大,巨型……)

4.是呀,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巨大沉重的梁龙,那他们怎么会飞向蓝天呢?(教师板贴“31飞向蓝天”)今天我们就去恐龙城堡里探索它们的秘密吧。

5.齐读课题“31.飞向蓝天的恐龙”。

6.谁有好办法能记住“恐”字?(“恐”的部首是――心字底,“巩”表示它的读音,意思是心里感到害怕、畏惧。)指导识记和书写。

【设计意图】凶猛而庞大的恐龙怎么会飞向蓝天呢?学生自然而然地被深深吸引了。他们一定很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样能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吧,我们一起去恐龙城堡看看吧。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出示要求:快速读两遍,第一遍: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第二遍: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小恐龙说:想要知道我们的秘密必须先闯关。

(课件展示)

(1)谁能读出这些词语?(出示字词)

(2)谁能猜出藏在课文里这些词语的意思?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还会读吗?出示含有字词的句子请学生读。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疏通生字新词。

(三)再读答疑

1.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恐龙城堡大门打开了,走出来一群凶猛、笨重的恐龙。

2.它们和轻盈的鸟儿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3.学生汇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课件出示)

4.咱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5.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句子,快来读读,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

比较: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学生说:少了“一支”这个词。)

6.那去掉“一支”好不好呢?

(学生说: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儿呀!)

7.从“一支”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是呀,“一支”代表了恐龙的一部分,而去掉“一支”,句子的意思就变了,可见作者的用词多么准确啊。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板贴:语言准确)。来,体会着,把这句话读好。(学生再读)

8.像这样的词,这句话中还有吗?(学生说:演化)为什么你认为这个词用得准确?

9.你能说说什么是演化吗?(演变,逐渐地)

10.谁来填一填?

出示课件:

选词填空

演化 变化

进入21世纪后,天津的( )越来越大。

经过漫长岁月,猿类的一支( )成了人类。

(“演化”长时间的逐渐演变过程,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改变。)

11.还有吗?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可能还会说:漫长、最终……)

12.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设计意图】用比较的方法,比较两个句子不同之处,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演化的漫长,在比较中明白,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

(四)品读解惑

1.那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在恐龙城堡中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每人选择一项任务,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并在课本中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让学生疏理课文中所写的恐龙演化的过程,意在简洁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并能复述。第一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第二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大自然中的鸟形态各异:有些……

有些……

有些……

有些……

【设计意图】通过读句子、说句子、写句子,让学生理解说明方法,引导学生使用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妙处。

(五)总结升华

通过科学家的推测,让我们知道了,原来恐龙没有全部灭绝,他们中的一支最终演化成鸟类,它们展翅翱翔飞向蓝天,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为科学家们的结论寻找依据。

【设计意图】总结性语言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激发了学生对恐龙世界的探索和向往,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恐龙教案范文第2篇

在备课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幼儿发展水平和在解读教参的基础上,对教参进行一定的调整修改,合理取舍,把握重点,使得有效备课后的教案更能辅助自已完成主题背景下预设的单项教学活动目标。现以大班语言活动“城里来了大恐龙”,来谈谈如何提高备课质量。

一、主题背景下解读教参触发点

教师解读教参必须立足于主题大框架,如:主题说明、主题小提示、环境创设、家长工作、主题展开思路……在主题大框架中定位、预设教参中能吸引幼儿参与兴趣的触发点。

1.触发点的定位。孩子们对恐龙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翼龙、剑龙、三角龙、霸王龙……那么,城里来的大恐龙属于哪类恐龙呢?这是我解读教参所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恐龙有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不同食性的恐龙个性特征也不一样。通过阅读主题背景下的主题说明、主题目标及主题展开思路,我认为“城里来了大恐龙”是想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内涵。所以我对触发点的定位是一只温驯的食草类恐龙来到城市发生了一系列的趣事。

2.触发点的预设。一只温驯的食草类恐龙来到热闹的城市,面对川流不息的汽车、人群,会发生什么事?人们的态度会怎样?恐龙的感受?最后的结果?——这就是我在主题背景下对大班语言活动“城里来了大恐龙”所做的预设。

二、主题背景下审视教参重难点

在主题背景大框架中定位、预设了教参吸引幼儿参与兴趣的触发点后,教师应以此为依据,结合教参中的设计说明,重新审视教参的重难点目标及教学过程,根据学情及时调整、丰富、优化活动方案设计。

1.教参中的设计说明与目标制定的衔接性调整

分析:设计说明3明确提出“重点应该放在故事上”。我在分析原教案后认为:原目标制定没能反映这一“重点要求”,过程实施也没能很好地体现目标l“感受故事的情趣”。基于此,我做了如下调整。

说明:以原教案“设计说明”为依据,首先明确教案领域重点为大班语言:其次,目标制定要围绕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胆想象能力的培养:再次,对立交桥知识的了解定位在初步理解上。新教案3点目标,重点突出大班语言教育目标——“学会倾听并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并讲述”。

2.教学准备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性优化

分析:教学挂图分析。颜色灰暗,2页内容放在一张图片中,故事内容显得拥挤,吸引不了人数众多的大班幼儿的观看兴趣,挂图视觉效果有待提高。磁带或CD运用分析。在第一教中选用磁带讲述故事,引不起孩子们对故事内容的共鸣,容易产生远距离、低效能的师幼互动效果。立交桥知识分析。对舟山的孩子们来说,跨海大桥很熟悉,但对城市立交桥概念还不清晰,而教师在第二环节中口头提问!“立交桥是什么样子的?和河上、湖上的桥有什么不同?”可以想象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将不尽如人意。

基于以上三点,结合本地本园实际学情,我在备课时做出判断:如果按原教案上课,目标能基本完成但教学效果一般,幼儿的学习兴趣不会高,只能产生低效能的师幼互动,远远达不到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因此,我做了如下调整。

说明:活动过程重新安排、根据新教案目标,我改变了教学过程,四个大环节脉络清晰,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搭建平台,一步一阶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注重多媒体技术运用、运用flash故事和PPT故事,使故事内容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特点,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恐龙情绪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拓展想象,从而达到新目标2。去掉了原目标2。只是把它作为活动延伸环节,理由是结合原教案设计说明孩子们的实际经验。

第三、主题背景下使用教参反思点

1.“对比性教案”的呈现。对比性教案可以发现教师备课时的课前隐形思路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探索,可以了解教师是如何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及自身对教参的理解所进行的分析解读。比如,我在原教案的基础上对原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了适当调整修改,以大恐龙“情绪变化”为主线,以“设疑解惑”的方式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并讲述,从中感知故事情趣。

恐龙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导入 多媒体使用

一、问诊课堂,在反思中历练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都会挖空心思去设计一个比较满意的教案。教师们都会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设计安排许多教学环节,突出教学设计的层次,但也因为这样,往往会过于注重课堂的广度而忽略了其深度,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在设计和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1、华而无实,全而不深

案例1:《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我采用谜语导入课题,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大鱼和小鱼的真实画面,欣赏形状各异的鱼。为了凸显重点,在画鱼之前我设计了"大小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篮子里挑选出"鱼"在同一画面中进行摆放,然后做大小对比。这一小环节就花了两至三分钟。

反思1:其实"大和小"这个问题是浅显易懂的,若当时在出示课题时,将"嘉宾"尼莫和尼莫爸爸直接设计在课题板书展示中,对学生抛出问题:这两条鱼中,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呢?学生马上能回答上来:大鱼是爸爸,小鱼是儿子。重点很快突破了。但当时为了让教学设计显得流畅递进,略带表演性的展示了这一"突破重点"的环节。其实这算是一种"怪现象",原因在于"目标的转移"——从课堂原本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转移到课堂教学变成为老师自己展示教学的服务。教师在备课中罗列各种好的教学环节,以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导致了课堂流于形式。

2、轻走无痕,缺少灵动

案例2:在赏鱼环节,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归纳出鱼的基本形状和各类花纹。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示意学生边看视频边回答我的问题:"这条鱼是什么形状呢?""身上的花纹像什么?"等,为了顺利地"过关",我还用手在空中画出图形,间接的提示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这条鱼像一个爱心!",我当时准备归纳总结的板书是:圆形、三角形、方形,没想到学生给出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答案,可当时我急需的是学生能直接给出我所要的答案,听到这个"爱心型"的时候,我只是匆忙地脱口而出:"你真棒!请坐下!"。

反思2:回忆当时提问的情况,我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考虑进一步地做说明和引导:"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可以把爱心型归纳在三角形的范围里面。",同时还可以纠正她所说的那一句话应该完整的改为:"这条鱼的形状像一个爱心!"。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面,随时都会有不经意的笔触带来新的惊喜发现。然而教师如果按部就班的顺着自己的教案走下去,不能够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及时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和闪现出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难免会因缺乏灵光而死气沉沉。

3、功败垂成,走马观花

案例3:《大鱼和小鱼》的教学环节包括:猜鱼——赏鱼、析鱼——画鱼、做鱼——评鱼、说鱼——演鱼,最后渗透环保教育。整个课程看上去很紧凑,层层递进。为了提高课堂作业速度,要求学生采用黑头笔直接作画。即使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几个环节下来,我感觉学生绘画制作的时间会稍微紧张。当学生在绘画时,我仍然担心学生因完成不了而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指导过程中不时地催促学生:快点、快点。于是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在老师急躁的态度中不禁加快了画画速度,手中的画笔多少也带点草率,寥寥几笔就勾勒完鱼的花纹。

反思3:我在设计《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不厌其烦地在三个班级进行讲和练,从中将各个环节进行修改,把问题琢磨透,在反复地试验中由一般课逐步过渡到成熟课,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然而看着学生在匆忙中完成的作品,有的鱼的前半部分的花纹不管是线条还是布局,都较为丰富,但后面部分却完成得有点潦草。我问自己:达到我预期要的教学效果了吗?学生的作业还未完成就被老师急急忙忙的贴上展示台,让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如若这样长期下去,是否助长了学生草率急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二、提升意识,在历练中成熟

针对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象,我在准备低年级《恐龙回来了》这节课时,从课题的导入,问题预设、教学环节的生成,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布置和落实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改进,在前车之鉴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安排。教学的思路清晰了,课堂的呈现也就显得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1、巧用媒体,还原课堂高效简约的本色

做法:《恐龙回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是由《恐龙世界》里面的几个小片段剪辑凑成一个小故事,刚播放课件,学生立即被壮观的画面吸引住了,随之两只恐龙争抢一枚恐龙蛋,恐龙蛋在突然消失了,顿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在导入课题后,由"蓝猫"主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知识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欣赏视频。

效果: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显然,学生对于壮观的画面和新颖的的竞赛环节很喜欢。课堂上图、文、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很好地开发。此时的课堂也变得简约而高效。

2、严谨与智慧交辉,让课堂多几分从容

恐龙教案范文第4篇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试验教科书湘版四年级(下)第8课《恐龙世界》

本课属于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因此这节课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相关的集约影视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恐龙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观察、记忆、表现恐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境,训练他们的观察、记忆、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1.一般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的环境及年代。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恐龙的特点。

2.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

3.在对恐龙世界的了解与表现过程中,培养想象表现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

教学难点:在对恐龙世界的了解与表现过程中,培养想象表现力和探索精神。

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确定目标

1.观看影视片段《恐龙的传说》,欣赏恐龙的形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板书课题:这段视频表现了什么场景?(恐龙世界)让我们一同走进恐龙世界。

3.确定目标:看了这段视频你最想了解什么?师生交流,确定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欣赏恐龙的形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入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环节简明直接。]

二、交流了解,分配任务

认识恐龙

1.刚才你看到的恐龙生活在哪里呢?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生活在陆地上? 播放影像片段,师生共同领略恐龙世界的风采。

2.提问:看了神奇的恐龙世界后,你了解了什么?(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还有在陆地上爬的。)

教师小结:恐龙的种类很多,可分成两大类:鸟龙类和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分为食肉类或是食草类。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态更是多种多样。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还有在陆地上爬的。

3.知识交流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些有关恐龙的生活环境的资料,大家一定都收集了不少吧,谁来说说你都了解到了什么?(互相交流)

4.说说恐龙生活环境。

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了很多恐龙的图片与资料,大家想看吗?(课件出示)有这么多的恐龙生活环境图片,现在老师就请几个同学上来把你最想看的恐龙生活环境请出来并向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吃植物还是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大量恐龙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5.说恐龙,找特征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了,老师这里还有几只大家都很熟悉的恐龙,谁能说说它们的特征呢?(课件出示剑龙,三角龙,甲龙,腕龙,翼龙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欣赏、资料的搜集,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观察了解恐龙,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实基础。]

三、方法指导,师生互动

1.探究画法:

学生口述自己的想法,或上板演示画画恐龙,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画陆地恐龙时要把握其一般的形体特征----体大,尾粗长,从头至尾的脊椎呈流线型,后腿粗壮,大多有粗皮,少毛或无毛,有的有甲、剑等生长物。

2.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既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课件出示)

四、实践创新,完成目标

1.明确作业要求(课件出示)

2.布置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自由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恐龙形象。可以在恐龙身体部分稍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装饰,但必须抓住恐龙的大致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大胆个性地表现恐龙,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展示评价,交流提高

1.学生将作品在大屏幕上投影,学生自评互评,评一评谁画的恐龙更有特色更好?教师进行多维评价。对学生优秀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优秀作品在构图、着色、想象等方面的表现,以加强对“好”作品的感官认识,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2.全班学生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恐龙世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在多维的评价中获得发展。]

六、拓展延伸,促进发展

恐龙在世界上生活了1亿多年以后突然的消失了,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们的猜测有很多种,可不论哪一种原因,都告诉我们什么?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在课后去思考回答这些问题。

恐龙教案范文第5篇

读过这本书,真想和孩子们分享,于是,鼓捣了半天,做好了电子幻灯,仔细考虑教案,最后还是决定给孩子们原汁原味的,就这样静静地读给他们听!

先看封面,一只庞大、恐怖的霸王龙,身后是一个小小的飞翔的身影——翼龙。先了解一下孩子们对恐龙知道多少,因为后面会涉及到霸王龙和翼龙的有关生存知识。就着封面,请孩子们说了说,还猜了猜接下来可能要发生的事,做好一切铺垫,然后,进入!

翼龙妈妈和翼龙爸爸生活在悬崖上,有了小翼龙之后,他们像天下所有的父母那样小心的照料着他。爸爸告诉小翼龙:“要做一只强壮的恐龙!”妈妈说:“要做一只善良的恐龙哦!”爸爸教他飞行,妈妈则告诉他,不管谁遇到困难都要帮助他。

故事的第一个悬念出现了。小翼龙长大以后,爸爸和妈妈飞走了。他们为什么要走呢?他们还会不会回来呢?孩子们说,会的。爸爸妈妈不会扔下小翼龙的,因为,小翼龙还没有学会飞翔。孩子们的心是纯净的,他们始终相信,父母永远是自己的依靠。可是,总有离开的一天,要不,怎么长大呢?翼龙父母再也没有出现过,只有等待长大的小翼龙,孤单的在悬崖上哭泣!教室里静极了,孩子们的焦急溢于言表。我说:“不离开爸爸妈妈,小翼龙怎么能真正长大呢?你们说是吗?”

故事的第二个悬念出现了。小翼龙哭着哭着睡着了。这时候,一只霸王龙悄悄地爬上了悬崖。他想干什么?每个孩子都知道。他们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小翼龙,快飞啊!霸王龙来了!”不,他还没有学会飞翔。霸王龙的爪子已经够着小翼龙了!教室里只有急促的呼吸声!

到底怎样了呢?“轰隆”!火山喷发了!霸王龙被压在了岩石的下面,疼得“嗷嗷嗷”直叫!孩子们欢呼起来:“耶!活该!谁让你要吃小翼龙啊!”看着小翼龙站在霸王龙的身旁,我问孩子们:“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君说:“我赶快逃跑!要是霸王龙站起来,我就惨了!”大部分孩子都表示同意。只有秋,小声地嘟囔着:“妈妈叫我做个善良的恐龙,我不跑,我要帮他!”

我深深地看了她一眼,开始翻页。果然,小翼龙决定留下来照顾眼睛和脚受了伤的霸王龙。这个傻乎乎的小翼龙,真的把爱给了敌人。他像爸爸一样每天喂霸王龙吃很多很多的红果子,像妈妈一样温柔的替他盖好树叶被子,他告诉霸王龙自己文秘杂烩网和他一样,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秘密。

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翻页,静静地讲述,教室里也是静本文来源:文秘站 静的!

最后一个悬念,当小翼龙拿着红果子回来时,发现霸王龙眼睛已经好了,脚也好了,他的嘴里叼着鱼。小翼龙吓坏了,他想起爸爸的话,拼命张开翅膀,居然飞了起来!霸王龙在后面追赶,他想干什么呢?秋说:“小翼龙别跑,他想给你吃鱼啊!”是的,她明白霸王龙的心意,因为她的选择和小翼龙是一样的。霸王龙只是想和小翼龙一起分享小翼龙最喜欢吃的鱼!

故事的结尾,霸王龙孤零零的坐在悬崖顶上,嘴里叼着鱼,望着小翼龙消失的方向。有孩子喊起来:“他哭了!”是的,霸王龙的眼里含着泪水。阳对我说:“老师,我也想哭!”是的,只有纯真的孩子才能看到霸王龙眼里的泪水!

教室里静悄悄的,一种情愫慢慢地在空气里流淌。孩子们伤心的是,霸王龙还没有来得及对小翼龙说“谢谢”,霸王龙庞大的身躯坐在悬崖上显得那样的孤单。晓说:“老师,霸王龙变好了!”

恐龙教案范文第6篇

上课伊始,老师组织学生在电教室内观看《侏罗纪公园》片段,待学生看得兴致勃勃时,画面暗去,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学生高兴地说:“喜欢!”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恐龙?”

生踊跃发言,室内异常热闹。(5分钟)

师:大家对恐龙很感兴趣,老师也收集了许多恐龙的资料,想看吗?

学生异口同声:“想”!

学生很快沉浸在画面之中,不时发出惊叹声。(13分钟)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恐龙,读一读书,了解它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向全班介绍。

当学生向全班介绍时,学生的发言零乱无序,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书时,下课的铃声响了。

老师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阅读入境提供形象,积累素材,但课堂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让学生欣赏比文字本身更具魅力的影像画面,学生失去了更多宝贵的读文、感悟的时间。

这样的例子还有音乐课上的、美术课上的……

不难看出,那些图文花哨、音乐夸张、内容膨胀的资料喧宾夺主,轻松、愉快、优美的形式占据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这些音像的东西在脑海中留下了烙印,而那些主要的学习内容却顾不上了。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首先要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找到整合点,让媒体真正服务于教学,不再顾此失彼。结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来说明实践活动的认识:如何让媒体真正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识字任务,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感情。我上网查阅了相关的课件和教案,之后对这堂语文教学进行了系统规划: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识汉字已有了良好的习惯和兴趣,对他们来说不是件难事,但理解生字的含义是需要强调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歌词是抽象的,草原是未见的。这样,就找到了媒体与学科的整合点。为了避免把教学上成“多媒体秀”,在设计时,应尽量让PPT在显示时简洁、大方、实用。我在网上看见了几则教学设计都是在导入时播放音频,强大的视听效益会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探究的求知欲,从而造成多媒体的“喧宾夺主”的气势。这样的出示也淡化了语文“咬文嚼字”的功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也会失去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机会。我把最美的音频放在了学生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即升华了主题,也在学生获得体验时引起了情感的共鸣,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也突出地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

恐龙教案范文第7篇

压抑天长地久,课堂万马齐喑,儿童集体失语。“集体失语”的儿童,谈何素质?“集体失语”的儿童,谈何素质教育?谈何课改?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体系”,如何才能有“生命力”呢?就必须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激励学生辩,激励学生说,激励学生问。倘若学生一插嘴就遭到严厉的训斥或冷漠相待,形成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怎能充分发展,大胆探索呢?

我要为学生的“插嘴”叫好,它的好处是:

一、插嘴是师生平等的重要体现,它能唤醒学生的“言语意识”

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孩子的插嘴是课堂的剂。一句天真、幼稚、充满童趣的话会引起大家一阵欢笑,笑声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童心最可贵,他们会毫无顾忌地指出老师写错的字,读错的音,说错的话,讲错的知识,老师走入圣坛,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

而个别学生无心的插嘴,能唤醒大多数学生的“言语意识”。究其原因,插嘴一般是对话语言。它不要求完整性,系统性,因而难度小,障碍小,孩子的惧怕心理也就小了,那些胆小内向、喜深思熟虑而错失发言机会的同学都会慢慢地加入到大胆表述的行列中来。

在教学《恐龙》一课,我先播放了一段恐龙录像。随着画面的转化,不时听到学生的插嘴:“雷龙!雷龙!”“霸王龙最凶了。”“飞在天上的是翼龙!”……更有学生还在座位上争论:“我还认识许多恐龙呢!不信,我说给你们听!”“窃蛋龙,你可知道它是怎样偷蛋的吗?”“恐龙灭绝的原因很多呢……”从孩子们炫耀的神情,自信的话语中,我灵机一动,不妨换一种教学方案吧!就开个“恐龙知识交流会”吧!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广泛收集资料,交流会上异常热烈。平时一些不善言辞的孩子也侃侃而谈。他们研究范围之大,涉及之广,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设想,老师在播放录像时大声呵斥学生,让他们少说多看,依然逐段逐句琐碎讲解。相信学习效果与之相比就差之远矣!

二、插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之成为探究学习的一个亮点

语文教育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探究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学生恰如其分地插嘴,直接成为了探究学习的一个亮点,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这课时,就深有体会。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每当鹫鹰啄食以后,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又会奇迹般地复原。”一开始我在设计教案时,我个人认为肝脏奇迹般地复原,对普罗米修斯来说,是一种幸运。可在课堂上,当我表述这种看法后,马上有人插嘴:“老师,我认为这是不幸的!”我诧然而问:“那你们的态度呢?”学生喜忧参半,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于是,我让每个同学成为“辩手”,分为正方(幸运)与反方(不幸)两大辩方。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展开自己的阐述。正方认为:好人有好报。顽强的生命力为大英雄的获救作了铺垫。而反方认为:痛苦的缓和只是一瞬间,普罗米修斯经受着无休止的痛苦。更有甚者,有同学认为这既是幸也是不幸。你听:站在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这一点上,这奇迹是上天的怜悯,是自由的希望;而站在直面现实,冷静分析的这一点上,可以让我们体悟到暴君的凶残,英雄的伟大。

从孩子的“插嘴”到“辩论”,再到“最终的统一认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习是一个探究、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充分利用“插嘴”所暴露出的错误资源,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来看,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尤其是孩子不假思索的插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应在第一时间内充分利用所暴露的“错误”资源。这种资源,往往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展现出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看法。老师应顺势利导,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使我们的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正确的学习导向。

我在教授《望庐山瀑布》一课时,请学生对照投影谈谈自己对诗的理解。当作答的同学在斟酌“疑是银河落九天”该如何表达时,有位同学脱口而出“怀疑是……”,学生认为理所当然的答案,如若我们一本正经地作出纠正,效果又不会太理想。怎么办呢?我就充分利用学生插嘴所暴露出的“错误”资源,来传授古文知识。“疑是”应作一个虚词理解,而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规律分开来理解,这样消除了大多数学生认识上的普遍倾向。哦,“疑是”在古时候是一个词,不能分开,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好像是”。

恐龙教案范文第8篇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指定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案的过程,学生被捆绑在教材和教案的阴影下。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探究活动的特点是“源于教材,广于教材,个性发挥”,为学生在更大范围了解自己所急切关心,了解的知识提供了舞台。因此,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研究目标,并在网络中去研究,去发现。这种活动目标不是强加的、预设的,而是生成的,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网络课件以庞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传输技术,集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设备于一体,能使自然事物及发展过程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搭建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如在教学《黄崎山》一课时,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播放黄山风景区的精美画面,内容包括黄山四绝、黄山四季、黄山晨夕、动物植物、黄山冷暖等。师导入:“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那么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呢?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感受黄山奇石的美与奇,并结合电脑课件形象感知“黄山石”的奇,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个性参与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二、引导自我发现,提出活动目标

自我发现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在发现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容易产生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学生自己从网络上探究,有的学生发现全球气候变冷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所以选择了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有的认为行星撞击地球更容易导致恐龙灭绝,因此选择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有的则不满足于课文中提到的内容,从因特网中再搜索进行探究——之后,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回答用表单提交到公告板,同时学生也可浏览其他同学提交的观点,起到网上交流的目的。

这段时间的学习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进行,实现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探究内容,让内在兴趣成为整个活动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有给予学习者以清晰明确的认知导航,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中,师生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已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信息的组织者,导航者。

三、利于网络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再是单一的线形结构,而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一环节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相关学习内容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也可延伸至45分钟之外的大课堂中,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把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课外知识引入语文课堂。

如教学《指春天》一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春天,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通过网络的学习资料库,调看有关春天的学生习作,儿歌、动物、植物、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和词语。学习资料库的建立,在于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自主读书时,获取与学习主题相关,对阅读理解起促进和深化作用的学习材料。能使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的空间。网络上的资料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这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

恐龙教案范文第9篇

一、课程整合的步骤

课程整合的第一步是研读教材。我们首先组织教研组长研读语文教材,把握每个单元涉及的阅读内容、训练目标、实践内容、拓展空间。然后把《传统文化》《写字》《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地方课程按照相关内容,逐一进行核对、比较、分析,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写清楚整合的内容、方法以及意义。

第二步是在核心研究团队的带领下分步实施课程的整合。由核心研究团队首先整合一个单元进行示范性引领,再由教师们根据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找到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点,结合学校六种课型进行各个层面的分步整合。

第三步是整合初步完成后要在实践中进行修改。由主要负责教师编写出人手一份的通用教案,然后进行二次构建,写出可圈可点的教案,大家共同评议、修改,补充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的其他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根据实际进行修改,如此循环,使整合课程日臻完善。整个整合的流程为:个人主备一集体研讨一主备人修改一教学组把关一个性修改。

最后一步是通过课堂研讨,请专家为课程整合“把脉”,将成果汇编为《执行课程》。学校组织周听评课和课堂达标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活动,通过评课再完善,撰写心得体会。邀请各级专家来校作报告、指导,进一步推进整合教学。一门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课程。其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为了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持续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做到智慧共享,学校编写了校本《执行课程》,形成了自己的课改特色。

二、课程整合的内容与方法

一是语文教材内容本身的整合。包括将一个单元的所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使每个单元的学习形成一个序列。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既可以是同一册教材内容的调整,也可以是不同册教材内容的跨越。整合的方法是:一调顺序,让内容更集中;二调重点,让学法更系统;三调例文,让训练更有效。

二是语文教材与三级课程资源的整合。包括把省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和《写字》完全整合进入语文课堂;整合《安全教育》《环境教育》部分内容;整合校本课程《书香润年华》等绝大部分诵读材料;整合课外的大量相关文学资源。

三是语文教材与本土资源以及学校活动和重大节日的整合。诸城是恐龙之乡、舜帝故里,本土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学校先后整理开发出恐龙文化、孝文化和超然文化等优质课程资源。此外,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我们还整合学校活动和重大节日来教学,如写活动日记、制作节日贺卡等。

恐龙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语言活动 生成问题 回应策略

【场景一】

教师上大班散文诗欣赏《蝴蝶舞会》时,为了使幼儿直观形象地了解舞会,播放了一段舞会的场景。正当大家看得聚精会神时,活动后面传来一阵嬉笑声。转头一看,原来两个孩子在模仿着舞蹈,滑稽的动作惹得周围的幼儿哈哈大笑。老师向他们走去,活动室的气氛一下子沉重起来。那两个孩子紧张地低下了头,好像等待着暴风雨的降临。老师走到他们前面笑地说:“想不到我们还有两个‘舞林高手’啊?”其他小朋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气氛轻松了不少。老师又说:“请他们给大家表演一段,好吗?”“好!”大家热烈地鼓起了掌。旁边一位幼儿说:“老师,他们会跳拉丁舞。”“是吗?”老师露出了诧异的表情。“是的。”更多的幼儿叫起来。“那好,我们就请他们来展示一下,大家热烈欢迎!”老师说完,带头鼓起了掌。两个孩子在老师再次鼓励下,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热烈奔放的拉丁舞,赢得了满堂的掌声、喝彩声。他们也是脸上乐开了花。

这时老师乘机引导幼儿们想象:“蝴蝶舞会中谁也会来跳拉丁舞?除了热烈的舞蹈,蝴蝶们还会怎样舞蹈……”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积极主动地探讨着关于蝴蝶舞会的问题。

[深度思考]换位思考使课堂焕发活力

语言活动中常会有突发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打乱老师原本的教学流程。如果教师采用的处理方法手段得当,非但不会影响正常教学,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课堂教学要以幼儿为本,教师要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为他们着想,看懂幼儿的行为,分析幼儿的行为,正确了解、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幼儿模仿跳舞可能不是故意的,是兴致高所致。老师如果生气发火,必定会影响教学气氛,打击幼儿的积极性。案例中的教师无意间发现了两名孩子的特长,通过鼓励、赞赏,最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回应策略]善于捕捉,点燃火花。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在巧妙一“拨”下熊熊燃烧,尽显其个性、灵性。

【场景二】

大班故事欣赏《城里来了大恐龙》是属于超现实主义的题材,很受孩子们的青睐。活动过程中,教师刚讲到大恐龙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一座立交桥,让汽车、行人从它身上走过,孩子的问题来了。幼1:“老师,现在为什么没有恐龙了?”师:“有小朋友可以回答她的问题吗?”幼2:“不知道。”幼3:“好像是一场地震后恐龙都死了。”师:“嗯,这个问题真好。可是,现在我没有答案,所以我请小朋友回家后去图书馆查一下资料,或者请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到网上找找答案,我也去找一下,下次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

[深度分析]顺藤摸瓜引发再探索

在本案例中,孩子们对于恐龙这个形象有着无比的兴趣,对于孩子即时生成的“为什么现在没有恐龙”这一问题,教师实在不知道如何回应,于是很坦然地告诉孩子,并将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因为有了兴趣作基础,加上老师留给的疑问,孩子们都会积极地寻求答案。

[回应策略]适时留疑,彰显智慧

一般地,在语言活动中幼儿总是跟着教师预设好的教学思路走,老师对于幼儿预料中的表现或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幼儿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于那些无法及时回答的问题不够重视,以致影响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新《纲要》提出的:“语言活动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可见,对幼儿生成的问题教师无法作出判断和回答时,可坦诚相告,师生共同对疑难问题探究解答,也体现了教师的一种智慧。

【笔者感悟】幼儿的课堂生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判断及活动环境创设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抓住生成的问题,突破原先教案的束缚,引导幼儿讨论、探索,幼儿的智慧才会得到尽情展现,教学活动才会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如果把幼儿的“生成问题”比喻成“琴”,那么教师的“回应”则是“瑟”。琴瑟合鸣,才能使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精彩无穷、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宋志红《引发幼儿生成问题和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6.4)

2.冯晓霞 朱细文《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幼儿和教育》(《学前教育》2000.12)

3.朱家雄《瑞吉欧教育系统中托幼机构教师》(《幼儿教育》2000.12)

上一篇:运球教案范文 下一篇:六一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