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6 14:13:22

金鱼教案

金鱼教案范文第1篇

通过miaow、bark、bubble等声音来猜测动物cat、dog和fish进行导入,自然过渡到本课要谈论的fantail goldfish;还借助了春节晚会上的“金鱼魔术”视频来帮助学生讨论、了解fantail goldfish,希望达到“Pets need people’s care and love”的共识。如何照顾fantail goldfish呢?钱老师设置的是图片环节,并配上笑脸和哭脸判断正误,把句型It’s important(not) to.../It’s a good idea(not) to do...和语法must/should的操练简单化了,也生动化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设置了How to look after your pets的对话,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到用。

钱老师制作的课件优美,课堂环节设置精致,尤其是音频和视频的使用为课堂增彩不少,我心中暗自为这个年轻教师的成长而高兴,然而真正的汇报课听下来,学生循规蹈矩,教师按部就班,时间恰到好处,感觉却远不如设计的那么精美,师生都缺乏了激情和创造力。从教多年的我陷入了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一、对学生缺乏深入预设

应该说这节课是有预设的,视频音频的采集,图片的积累,贴近教材和大纲,上课流程与教案基本吻合,但为什么课堂没有出彩呢?我感觉,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缺乏对学生的预设,同时课堂缺少弹性预设,教学设计要“弹性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虽然添加了“金鱼魔术”的动态视频,但是有关媒体讨论的话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关注的,让他们用英语来表达,更是难上加难。如果给学生预设恰当的情境,根据情境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处于情境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思考问题、掌握问题的方法,则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一缸金鱼(建议鱼缸是脏的),把它放在阳光下或准备多喂食等等,教师问学生这样正确与否,并给出句型You should/ shouldn’t / must / mustn’t...要求学生使用祈使句,鼓励学生说出How to look after fantail goldfish。这样既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也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

二、缺乏对动态生成的捕捉

课堂中有不少环节的生成是即时的、动态的、不可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捕捉与寻找,在学生的只言片语中及时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其精彩的生成。例如,在引导学生用短语take ... out of,change the water,put the stones at the bottom of the fish tank等来谈论How to look after fantail goldfish时,有几张图片不是很典型,学生说出的内容并不是教师需要的,而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稍有偏离就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虽然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但推敲下来会觉得缺少应变能力。其实教师可以灵活机动,鼓励学生根据图片联想,这样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brainstorm,调动学生表达的热情。很多教育契机就在教师身边,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教材,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教者要把握动态生成,成就课堂精彩,这样不仅能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有时还能超越目标,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更精彩。

总的来说,钱老师这节课的预设与生成都涉及了,但预设不够深入化、弹性化;而生成没有抓住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的语言和情境,而是一味地被教案约束,过分拘泥静态教案的预设,人为地给自己和学生画了一个“圈”。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得到预定答案,而忽视动态案例的生成。当然这跟一个教师的教学阅历有关,这也是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英语课堂,教师应该怎样让预设和生成动静合一、融为一体,我想这是值得所有教师研究的话题。只有深入预设,才能精彩生成,让预设与生成在英语课堂上美丽邂逅吧!

金鱼教案范文第2篇

一、导语运用存在的问题

1.赘语太多。一些教师在活动中唯恐讲少了,怕孩子听不懂,经常出现赘语现象。比如,在观察小乌龟时教师常常会提出“小乌龟有四条腿,对不对?”“小乌龟遇到危险会把头缩到壳里,是不是?”等问题。幼儿往往不假思索就机械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致使幼儿不愿思考,形成思维惰性。

2.导入语繁琐。一些教师在活动前喜欢有些开场白,其本意想和幼儿拉近距离,引发幼儿集中注意力,进人活动主题。但由于其导语繁琐,时间过长,以致出现消极等待现象和时间的隐形浪费,也使得幼儿活动兴趣锐减。

3.缺失即兴导语。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偶发事件由于教师导语的缺失而失去随机教育的契机。比如,在小班艺术活动“撕贴花蝴蝶”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正方形纸撕出两个三角形,再两两对拼贴出蝴蝶身体。在操作过程中,芸芸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说:“老师这个纸不能做蝴蝶了。”教师看了后说:“芸芸,对不起,老师在裁纸时没裁好,给你换一张吧。”这样回答使教师失去了一次激发幼儿思考、发挥幼儿想象力的教育契机。假如教师对芸芸说:“蝴蝶有各种各样,长方形能做出什么样的蝴蝶呢?”这样能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兴趣,深化活动内容。

4.指令性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用指令性的语言来让幼儿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致使幼儿“被活动”。比如,在“羊羊开了个蔬菜店”活动中,妞妞和佳佳出现不合作现象。教师怕影响活动效果就发出指令。“妞妞,你来当羊羊,在店里卖莱。”“佳佳,你去买菜。”佳佳嘟着嘴丢下钱,提着菜就走。由于幼儿失去了自主性和对活动的兴趣,因而活动效果很不理想。如果教师从幼儿爱妈妈的角度让幼儿做小厨师给辛苦作的妈妈做菜,那么就能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导语运用的策略

1.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多钻研教案。教帅应根据班级幼儿现有水平,设定目标,仔细分析活动的重难点,做到胸有成竹。否则,在教学活动中,当孩子提出问题或遇到困惑时,教师会因准备不充分、思考不全面,而不能抓住孩子问题或困惑的关键。情急之下,教帅往往会出现废话连篇、赘语满堂的现象。

2.多学习,不断锤炼基本功.教师应多学习导入的技巧,尽可能地以较快而有效的方式导入活动,以避免出现幼儿消极等待和隐形浪费时间的现象。同时,教帅要不断地锤炼观察能力、交流能力等教学基本功,以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

3.巧用即兴导语。教师要多观察,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在游戏和偶发事件面前善于抓住其所隐含的教育契机,并巧设导语,积极加以引导,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科学活动“美丽的金鱼”中,教师正给幼儿讲解金鱼的外形特征时,诚诚盯着鱼缸,忽然好奇地问:“老师,金鱼怎么不动了?”幼儿顿时议论纷纷:“是不是金鱼死了?”“金鱼饿了,游不动了?”教师走到鱼缸前看了看(金鱼还活着正休息),然后用轻柔的声音、神秘的表情告诉幼儿:“嘘,金鱼正睡觉做美梦呢,我们不要吵醒它哦。”幼儿立即静了下米,原来金鱼还会睡觉,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幼儿特别专心,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金鱼教案范文第3篇

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是第一天,可是来到母校却是很熟悉,而且和李艳一起有个伴心里也就没那么紧张了。在副校长的安排下我们都进了高一,不同的是我是11班,挺喜欢这个数字的,指导老师和班主任都很很好说话的人,很热心。最让我惊喜的是竟然和教了我三年的班主任在一个办公室。熟悉的面孔突然觉得象回到了从前,只是,一切真的都不同了。

学生都是些很可爱的孩子,虽然比他们大不了几岁,可是还是很喜欢叫他们孩子,楼梯上听到的“老师好”让我觉得真的很别扭,不过也很开心,自己已经为人师表了,真是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下午帮班主任去监考,虽然自己一个人第一次监考,可是,当我说了一声“开始考试了哦”本来闹烘烘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觉得他们真的很乖。很懂事,考试进行的很顺利,他们也很配合我,真的是群很可爱的孩子。

虽然没做什么大的事情,一天就这样晃悠过去,不过今天只是个开始,明天,后天还有很久,我能和李艳一起实习觉得挺开心的。呵呵。希望大家也一切都好。

实习2 September 10, XX

一个礼拜很快就过去了,刚开始的紧张没那么厉害了,早上虽然要很早地出门,不过还是精神很好,一天的工作即将开始,总觉得每天的工作就是那么按部就班,听课让我看到了不同的老师上课的分格当然也让自己学会了一些技巧,写教案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改进,懂得了不少写教案的方法,比起在学校里苦思冥想确实是熟练了。虽然和班级里的同学接触不是很多,可是也知道了一些同学的名字并且能对上号。只是觉得每天帮班主任的事做的还不是很多,总觉得自己帮不上什么忙。下个礼拜就要正式上课了,又开始紧张了。容易紧张总归不是一件好事。

今天是教师节,希望每个老师节日快乐,包括大家。

实习3

September 24, XX

已经要三个礼拜过去了,下个礼拜就要过国庆节了,嘻嘻.我们也要开运动会了.

今天是自己第一次上讲台,以前都是在同学面前上课而且都是非正式的,突然要面对52个高中生还有两个听课老师,心里还真是忐忑不安呢,前两天一直在听课包括李艳的,都讲的很好,轮到自己上讲台才发现自己还真是不行.怕时间掌握不好,怕声音不够响亮,怕自己说错,怕~~~早上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指导老师姚师傅也来了,还有小杨老师昨天就说好要听我的课的,到了没多久就快上课了,进教室准备,今天不是上自己班级的课,担心学生不配合,不过还好,我进教室的时候他们还拍手欢迎我,让我稍许有点平静下来.之后的上课同学们都很配合,突然发现自己站在讲台上还是能滔滔不绝的,嘻嘻,窃喜....时间掌握的差不多就多两三分钟,而且喉咙也不是很疼.老师评价:声音有点轻,不过是女同学的通病,但是还能听的清,应该让同学有更多的自,让更多的同学发言.恩,以后一定会改的.这样的经历让自己觉得很兴奋,脸烧到现在..一关总算过去了,姚师傅说还算成功,真开心。

前两天姚师傅生病了,我和杨老师一起去他家看望他,让他开心了好久,嘻嘻,就是要让师傅惊喜一下.

杨老师买的四条金鱼用来在拓展课上给学生看的,她昨天晚上把一条黑的龙种,两条金色的淡种放在脸盆里,结果早上来竟然没有了..整个办公室都在讨论,结果讨论出来的答案是:被野猫或野老鼠吃掉了,可怜的三个小生命,而另一条由于奄奄一息被特别保护而幸免遇难.成了特级保护动物了,每个走过脸盆的人都回叹息一句"可怜的小金鱼"呵呵,真好玩.

金鱼教案范文第4篇

一、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有效教学

只有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精心设计出有效的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才能为学生搭建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只有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虽然2010年我就教完了一轮新教材,但是现在每到开学前,我仍然会在暑假重拾课本,再一次细看慢咽教材培训资料,对于想到的好教学方法,便在书上做好教学批注。然后,在网上查看哪些课文有名师教学实况录像或优秀教案设计,学习别人的好做法,突破课文重难点。对于书上自己记录的教学遗憾,就会想办法突破、改进,弥补不足。撰写教案时,深入钻研,预设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二、精心设计预习,运用导学案学习

精心设计预习步骤,让学生抄在语文书前,避免不记得翻书看步骤预习。有预习作业时,其他作业就少布置或不布置,让学生有时间认真完成。

如我教二年级时,设计的预习步骤是:

(1)读拼音,划组词,读组词,想生字识记办法,认识我会认的生字;

(2)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认识的做上标记并记录下来;

(3)按顺序,给课文标自然段的序号;

(4)想课文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5)列表预习我会写的生字;

(6)设计生字、音节、音序、结构、部首、笔画数,然后再扩成一个词。这样,在家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上课展开六人或三人小组学习,组长按步骤组织检查一遍,不会的学生互相指导,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评出最佳学习小组,在成长树上为小组每个成员贴一朵小红花,小组长获得优秀组长光荣称号。现在,我结合去年赴吉安县学习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大胆地尝试,将预习步骤与导学案融合起来,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导学案。体现先学后教,课堂以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汇报为主,教师点拨,最后用测评卷测评,检测学习效果。

三、精选教学内容,突破重点难点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前要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那就是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从而体现科学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四、活用教材素材,创建和谐课堂

课本上有很多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有趣的课文,利用课文中重要的实物, 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让学生认识课文中重要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其明白事理,并增进其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如学习《自己动手做做看》一文时,就可在展示台上,出示金鱼缸、金鱼,以实物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做实验,全班看展示台,以实验结果与朗志万的奇怪问题进行对比,便会产生许多问题,如会发现什么,你们此时心情又是如何,文中孩子此时心情如何,等等。当学生谈到朗志万哄骗小孩时,我提问:“你有没有这样被哄骗的遭遇?当时心情如何?”交流完,引导孩子明白区别善意的谎言及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课堂教学轻松,在孩子们的交流、争辩中,揭示出文章中心思想,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做实验唤醒了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金鱼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方法 环境 成绩

自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后,通过对小学教育工作的实践和观察,深刻认识到很多的见解和建议,现在提出来与大家共勉。其中包括小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些建议,和小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一些见解,希望博得大家认可。

小学生年龄小,安排一些固定的程序化的作业让学生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如让学生做作业的时候,首先规定好学习目标,然后规定学习重难点,再规定学习内容,最后做学习小结,这样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好像老师备课写教案一样,学生却大为高兴,夸赞老师办法好,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教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非常高兴,每天早早到学校,交出自己的作业,工工整整的笔迹,让老师进行批改。晚上放学前,着急的让老师布置作业,晚上认真做。这样,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期中测试的时候很多学生成绩大为提高。

教室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我特别注意教室的布置。教室的墙壁上贴出很多标语,比如,“不做小动作,不乱发言,不许左顾右盼”,“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发明创新”,“为中华振兴发奋读书”等等,板报经常出,题材新颖,设计有独到之处。写些小故事,小幽默,小笑话,哲言之类的等等,画些美丽的图案活跃班级气氛。

学生喜欢一些花呀,草呀,小金鱼之类的东西,在班级的窗台上摆一些这样的物品,特活跃学生生活。用一些废旧塑料瓶,饮料瓶,制成花盆,载些花草,放在窗台上,学生干的特来劲。我又用班费买了几条金鱼,装在玻璃鱼缸中,放在窗台上,给教室增添了几分温馨。

我参见美国小学生成绩评价方法,是采用五分制,就试着采用五星制的评价办法,即教学上常用的优良中差评价办法,也就是90分以上五颗星,80-90分四颗星,70-80分三颗星,60-70分两颗星,60分以下一颗星,这样学生都认可,任课老师也普遍赞许这样的做法,夸奖我的办法好。

金鱼教案范文第6篇

因一时兴起,买了十多条小金鱼养在生物角。这下学生下课可有事做了,金鱼成了关注的焦点,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可是没几天,一条鱼死了,学生炸开了锅,有的说它们太挤了,氧气不够,所以才会死,第二天教室里多了十几个玻璃鱼缸;有的说水脏了,小鱼是被脏水熏死的;也有的说小鱼是因为大家乱喂食胀死的……看着同学们的焦急样,我向学生宣布要为小鱼寻找最好的主人,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演讲稿。两天之后的班队活动课,我意外极了,短短时间内学生个个俨然成了金鱼专家。于是,两星期一轮学生轮流养起了金鱼。同学们关爱着、欣赏着鱼,鱼也陪伴着大家,为单调的学习带来生机。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可能新鲜感过了,鱼过起了时饱时饥的生活。转眼,寒假来临了,我也把这些小精灵忘得一干二净。二十多天的假期结束后,当我和学生们谈笑着又回到教室时,猛然惊住了:无人换水、无人喂食……鱼儿是那样瘦弱,但它们仍然坚强地、倔强地活着!开学之后,我们内疚地、也更精心地照料着这些朋友。可是,在不到两星期的时间里,它们相继死去了。大家难过极了,作文课自然成了同学们心灵倾诉、对话、升华的最理想的殿堂。

学生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强烈的创作欲望,也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精彩的作文,使我一下子明白了谁都能写出好作文。

【教学感悟】

营造民主、和谐、无痕的作文教学时空,是当前倡导的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引领下的必然追求,也是时代弘扬人文发展的呼唤。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总是闪动着无数隐隐的光彩,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件事,有时是一种情感……此时,也许教师的一个疏忽,精彩便从身边溜走了;也许老师适时地一伸手,便抓住了一片云彩。

上述案例,就是师生共同用人文气息编织的美丽云彩,处处流动着人性的、生命的壮美。其中,冲破了传统作文的束缚,编织心灵对话图景,实行多元对话,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给学生带来了一块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一片星光灿烂的天空。

1 敞开心房,与老师对话一唤醒学生情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教学的智慧更在于激励、唤醒。教者在组织教学时,不是机械、呆板地按预设的教案组织活动,而是顺应学生的内心需求,巧妙地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倾诉空间,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如果没有教者那充满智慧、充满人性关爱的顺水推舟“能说说为什么会有烦的感觉吗?”学生怎会打开话匣子,丰富的内心情感何以得到喷发?正是在老师热情的激励下,学生才情动辞发,流淌出情真意切的文字来。

2,敞开心房,与心灵对话――语言精神共生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同时又是学生生命意识中最本真、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的情感穿透自己,辐射到他人的情感层面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共振效应,一种莫名的及表达需求就会快速膨胀,成为语言与精神快捷同构的强大动力。“请用你的心、你手中的笔,把郁结在心中的所有不快都倾吐出来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对谁说就对谁说,只要你觉得吐后心爽就行!”正是尊重了学生要表达自己有何烦恼、缘何烦恼的冲动,因此,作为情感交流与沟通的载体――语言,也就变得流畅起来,学生富有自我精神表白特色的语言也会源源而出,这样的表达是源自心灵的小溪,是有生命价值的。

3 敞开心房,与环境对话――升华精神境界

语文源于生活,作文又可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应与学生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束缚于小小的课堂,应让学生从生活环境人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与环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世界的千姿百态,体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体验开放作文的乐趣。想成为小金鱼的主人吗?你了解它们吗?你会怎样关爱它们呢?用你的笔写下来。”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呼唤中活跃了,学生对自然的关注也被唤醒了。当他们三三两两地走进自己喜爱、关心的事物时,通过触摸、观察,他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的,那一刻。他们肯定有许多的想法要表达,其实他们正在与身边环境进行富有生命建构意义的对话。在这种情境的激励下,学生的作品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呢!

总之,在师生共同营造的用心灵来倾诉、对话、升华的教学情境中,课堂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和人文底蕴,也真正使主体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学生的作文才真正步入了理想的殿堂!

金鱼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数学;生活;中学生;学习兴趣

在知识的海洋里,由生活所孕育的知识是最珍贵的.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意义,明确它的作用、价值是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具实效的途径. 新课标下达之后,初中数学教学由侧重于对教的研究,逐步将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切入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发掘自身周围的数学,将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轻松学习,最后学以致用.

一、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活与数学不分离,数学孕育于生活之中,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明白生活和数学密切相关,教师应在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把生活和数学融合在一起. 比如我在讲授过频率和概率后,会给学生如下例子:

一鱼缸里有18条黑金鱼和若干条红金鱼. 为了估算出鱼缸里红金鱼的条数,小明每次从鱼缸中捞出10条金鱼,求出其中有黑金鱼的条数与10的比值,然后把金鱼放回鱼缸中,他一共拿了15次,黑金鱼的条数与10的比值的平均数为0.30,你能估算出鱼缸里红金鱼的条数吗?还有估计人口的流量等. 这些应用性问题是学生周围的事,是学生随处可见的,也是兴趣浓厚、思维最活跃之处,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而且使他们内心会认可数学对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益处.

二、兴趣在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兴趣,促使一个人学习的心理因素也是兴趣,无兴趣的学习,学生会窒息. 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是否感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是此人学好它、深入分析它、领悟其中道理的重要因素. 新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之所以发现了“J”离子(这对物理学研究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源自于他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从贤人志士的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是任何其他强制力量对学习的推动力所无以伦比的.

三、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道

(一)从宏观层面上,善于培养、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个人有无一个明确的目标对其做事情、干工作至关重要. 学生学习也不例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为何学习数学是必行之举,且要尽早进行. 因此,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他们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 为此,我在讲数学第一课时没有急着向学生教授数学知识,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首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我们学习数学的原因吗?”学生听后在下面七言八语地讨论,然后各抒己见. 有的为求学、继续深造,有的为工作、生活……之后,我总结说:“大家对学习数学都有一定认识,但是有没认识到之处. 宇宙之大,核子之微,火箭之速,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对学习数学更全面的概括”接着,我列举一些周围的事例以此表明数学应用之广泛.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一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仅反应其数学水平的高低,更反应了其他方面的水平与个人修养.

(二)师生要互动,关系融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激情、饱满、自信直接影响到他自己信息的输出和学生知识的输入.

事实也证明师生互动、关系融洽与否,关系到师生之间距离远近,学生是否与老师无话不谈,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是否有兴趣. 因此,老师要热爱、关心、信任学生,与他们做知心朋友,融洽相处,至此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巧设疑问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各个方面都在成长、发育,他们对知识强烈渴求,极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 如在讲授增长率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服装店老板,同时出售两件T恤,每件50元,一件赔了20%,另一件盈利20%,那么,这位老板是赔了?还是赚了?对此,学生即刻积极思考,有的推测,有的计算. 这样巧设疑问,学生从开始就容易对问题感兴趣,而且接下来学生自己主动找答案,认真听老师讲解.

(四)注重因材施教

备课是从事教学工作必须的,但是备课不是简简单单的备教材和教案,还要备教法、备习题、备学生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因材施教,进行阶梯式的训练. 比如在授课时,我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将他们分为A、B、C三类进行阶梯式训练,然后给每个类别的学生都设计三个梯度的练习题,在他们做题时,我来回走动,对他们进行指导、点拨. 最后对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共同解决,个性问题进行个别分析.

综上,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数学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自身情况等,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云.让数学在生活中绽放[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5).

[2]姜亚亚.让数学走进生活[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金鱼教案范文第8篇

[内容]

一、教材分析《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写一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鱼、怎样画鱼以及作者与他之间的“谈话”,把一个热爱生活的残疾青年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四大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地讲玉泉是观鱼的好地方,有许多爱鱼的人到这里观鱼。先讲作者喜欢玉泉;然后写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池水清澈,坐在池边的茶室,边品茶边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最后写茶室的后院有十几缸金鱼,这里有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小孩,也有青年。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一句是过渡句,指出“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围绕这一句首先描写了青年的外貌,特别强调了:“他那一双大眼就像玉泉的水。”接着具体描写了他的特别之处:“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举止的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5—9自然段)讲青年人画鱼画得非常逼真,把鱼画活了。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一个星期天……惊奇的叫起来)讲青年人画的鱼吸引了许多人。“挤满”和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声:“金鱼游到纸上来啦!”可以使人充分地感觉出青年画的鱼是多么惟妙惟肖,多么逼真!这一层从侧面说明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二层讲青年在认真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勾出鱼的动态。”从正面写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三层讲青年作画的专注。

第四段(“我仍旧喝茶”——完)讲“我”和青年的“交谈”。

天快黑了,青年仍在金鱼缸边画画。作者从他胸前的厂徽上发现了他是个聋哑人。于是他们用笔在纸上交谈。作者从中了解到:这个青年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当作者告诉他小女孩所说的话时,他笑得那么甜,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心里。”这说明他非常爱鱼。因为爱鱼,才如醉如痴地观察鱼。通过观察,鱼的样子、鱼的动态就活灵活现地刻在他脑子里。只要一想,鱼的造型、姿态、顽皮的样子就展现在他眼前,所以说:“先游到了我心里。”他虽然听不到美妙的音乐,表达不出真挚的情感,但他却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生活的美,从而美化人们的生活,这充分证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要热爱生活,聋哑人的生活,聋哑人的心灵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和篇目安排的特点,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来设计这一课的教法,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了解作者及聋哑青年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并把学到的积累材料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理解“赏心悦目”、“一丝不苟”、“唯一”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热爱生活的精神,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美化生活。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和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三)教学难点:“鱼游到了我心里”句子意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

二、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自学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鱼在水里游。

今天我们学习7课《鱼游到了纸上》(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

1.鱼怎么会游到纸上了?

2.“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下面,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课文,布置自学: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检查自学:

1.生字:罢、苟、唯、骄

2.词意:赏心悦目、聚集、忘我、融为一体、一丝不苟

3.分段、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划分了段落,下面我们就根据逻辑段提问题。

归纳: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的纸上”?你从哪看出来的?

4.从哪看出这是个聋哑青年?

5.“鱼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根据提出的 这些问题自学,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根据逻辑段提出了问题,并自学,在小组进行了讨论,这节课我们集体讨论。

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忘我的境界”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表达出青年的特别之处。指名读三段,分层、层意。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纸上”?从哪里看出?朗读、体会青年作画的认真,鱼的逼真。

4.从哪看出是聋哑青年?“融为一体”什么[:请记住我站域名/]意思?

5.“鱼先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

生读全文,思考:聋哑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金鱼教案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目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偏差:一是他人的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成为我们袭用的对象。二是教师基于的所谓学情,大多没有经过严谨的学术性前测,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推演出来的。三是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提升学生的知识容量,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终点。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尝试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确立课堂教学的内容,Q老师在参加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课评比时。我们选择展示了“次氯酸”的教学,该教学设计历经多轮筛选,其间充满了留用与弃用的冲突,以及艰难的选择。

1 一课四备:“次氯酸”教学设计的研讨历程

1.1 一备: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

(1)课堂标题:次氯酸(HCIO)

(2)创设情境:一战中C12用作化学武器、生活中消毒的Cl2,从有毒、消毒矛盾的两个方面引出问题。

(3)实验验证:观察氯水、探索HCI存在、探索HCIO存在、引出可逆反应。HCIO见光会慢慢分解为HCI和O2。

(4)拓展消毒专题

(5)巩固练习

[讨论]

这个设计是三个教案整合的结果。经我们讨论后。肯定了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二是通过实验手段证明氯水中部分微粒存在,可以让学生形成运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但本节课以“边讲边实验”为基本策略,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来证实Cl2溶解于水有新物质HCIO产生。同时解释该反应属于可逆反应,是一种典型的“验证式的纯粹化学课”。课堂中主要集中在“H+”的实验确证的多种方法上,都没有验证漂白物质HCIO的存在,氯水中其他微粒的存在也没有进一步探究。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联系不多。设计中反映的情境在课堂中一笔带过,课堂问题的提出比较含糊,没有明确指向,问题的撞击程度不够,多数问题是自问自答式解决的。提出问题的是老师,提出假设是老师,学生只是验证老师的假设……。显然,课堂行为的钟摆远离杜威“在做中学”的思想,摆向了赫尔巴特“在听中学,在‘坐’中学”的主张。

因此,我们建议Q老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考虑其备课内容;要改变课堂中师生地位:改变纯化学课的上法。把化学学习融入生活问题的解决之中。

1.2 二备:Q老师的教学设计

f1)课题:次氯酸(HCIO)的漂白作用

(2)经验回顾,从养金鱼与自来水的故事中,推测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金鱼死?

(3)化学问题:“氯水”成分的探究、成分推测,实验证明C12、HCl、HCl0存在,可逆反应的概念。

(4)回归生活:怎样才能用自来水养金鱼?HCIO分解知识。

[讨论]

我们认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展开,基本贯穿了教师的“牵”和“领”的作用,并在教师的“牵”和“领”下,艰难的爬坡。且是背负了太多东西的爬坡,课题的变化不甚明显,还依然有纯粹化学课的感觉;但我们一致认为,这节课师生地位的变换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师生思维互动性增加: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也比较明显。自问自答的方式基本消除;情境的创造也比较贴近生活。基本实现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学习化学”的思想。增加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即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学习的基础。

有时候,教学就是这样。要舍得放弃,集中做好那一两件事情。因此,这次与Q老师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更好调整细节上。比如,“情境”从简介“养金鱼经验”调整为“办公室里Q老师养金鱼的问题(还准备了金鱼缸)”,使其更加生动;“养金鱼的生活问题如何顺利过渡到化学问题”,“可逆反应的概念如何由学生得出”,“化学知识如何转化为养金鱼问题的解决”等等。

1.3 三备:研讨后的再设计

(1)课题: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金鱼窒息?

(2)情境引入:讲述Q老师连续十次养金鱼失败的故事,同时展示Q老师的金鱼缸(有金鱼),顺势提出:自来水为什么不能直接用来养金鱼?

(3)问题转化与现象推测、实验

(4)HCIO的发现与可逆反应的引出。

(5)回归养金鱼问题: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收集讨论几种可以快速解决自来水养金鱼问题的方法,提供给金鱼爱好者。

[讨论]

这一较先前更为简洁的备课,显示出这样的思考:突出了学生“学的活动”,而教师的工作也更集中,标题选用更接近“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学习化学”的理念。细节设计体现了课堂思维的高互动性。问题的针对性加强。问题的出现基于实验现象,问题的解决基于学生的办法。教师对问题的主线索起到引领作用。“听中学化学”转化为“做中、互动中学化学”,学生的热情与参与度明显提高。但是,基于上课的情况,我们还是提出了如下留、删、增的建议。

本节课应该留下的:一是石蕊试纸替代有色纸,在漂白的基础上发现酸性,这有利于本节课知识目标的达成;二是课堂的两头在生活,需要探究的化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一个有趣的生活问题。同时,也是基于学生既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即学科课程向经验课程的过渡。需要删除的是:自来水中微量的盐酸对金鱼有没有害处?自来水厂消毒用Cl22 g/L,过量吗?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可能让学生无法说清楚,也可能带来课堂有效时间的流失。我们建议增加的内容:学生能否根据氯水的成分,可逆反应的特征来解决用自来水养金鱼的问题呢?

1.4 四备:试讲、调整后的最终设计

(1)课题: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金鱼窒息?

(2)情境引入:讲述Q老师连续十次养金鱼失败的故事,同时展示Q老师的金鱼缸(有金鱼),顺势提出:自来水为什么不能养金鱼?

(3)问题转化:“氯水”是不是Cl2和H2O的混合物?如果反应则生成了什么新物质呢?学生先进行讨论,再用自己设计的实验验证判断。

(4)目标达成:HCIO的发现与可逆反应引出、可逆反应特征、书写,HCIO分解知识。

(5)知识回归:根据氯水的成分,可逆反应的特征来解决用自来水养金鱼的问题,要求同学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收集讨论几种可以快速解决自来水养金鱼问题的方法。提供给金鱼爱好者。

[讨论]

本节课最终获得了省优课一等奖,客观上说,这节课的最终设计。也不是我们较为满意的结果,但至少进入了我们原先预想的目标范围,即一种基于问题的“学的活动”:基本实现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学习化学”的理念,“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明显,老师仅仅是提供咨询,并适当帮助归纳。尽可能把课堂判断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学生进行实验、进行判断、在老师的引领下推进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感。

2 再讨论:课堂教学的起点是什么。可能的终点又是什么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探测本节课的教学起点究竟在哪里。二是了解本节课可能的终点在哪里。

就前者而言,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调查学情,探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经验,以及兴趣点、疑点、难点等;第二,本组教师各自对本节内容的认知视角提出己见;第三,本组老师讨论后形成的共识。这种前测,考虑了学生的“视角”,也注重了“教师自己的视角”,还考虑了课程论专家的观点。这显然不同于那种基于经验的“主观臆想”的学情调查。

就后者而言,我们的关注点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即仅凭一己之力很难解决的化学视野下的生活问题。针对这样的学习内容,我们主要考虑:如何设置支架知识,设置什么样的知识,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活动展开学习等等。

教学后学生情况调查表明,正如布卢姆在谈到学生的学习时说:“我们严重低估了一般学生的学习极限……在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达到他愿意达到的水平,难题在于确定如何达到这一水平所需的步骤。”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最终要能让“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具体表现为“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的学习经验要有较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并且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形成新的经验;课堂教学要使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和生成性保持统一,并且在反思中关注学生的学业样本,以期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从而让课堂教学真正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化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并且通过这种转变的过程构建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操作系统,实现教学内容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使教学内容显示出开放和活力,从而通过课堂教学的各种目标达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1).

金鱼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盲教育 语文学习差异 高校课文 高效课堂

盲教育的课程改革虽然明显滞后于普通教育,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开展,给盲教育带来的触动是不容小觑的。硬件上,有条件的盲校配备了诸如电脑、低视放大仪、点显器这些价格不菲的现代化专业教学仪器;软件上,诸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在普教界方兴未艾的理论与实践也在盲校得到了大胆的应用。可以说盲教育在“课改”春风的吹拂下,旧貌换新颜的速度与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积极的大背景下,盲校的一线教学人员应该保持相对清晰的思路,理顺在新老观念、新老做法、新老体制冲击中哪些是需要摆脱的、调整的,哪些是需要关注的、尊重的,从而让教改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优化的贯彻,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笔者以盲校语文教学为平台,通过粗浅的尝试,探索出几点在新课标指导下关注盲生语文学习差异,构建高效课堂的做法,请同仁指正。

一、关注视觉障碍的束缚,提高盲生知识建构层次

传统的盲校语文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盲生的听说能力很强,很多学生课上课下夸夸其谈,似乎一学就会。教师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后的作业及随后的考查却总是不理想,甚至一些优等生有时也会考出六七十分的成绩。这往往是因为盲生受到视觉障碍的限制与社会接触较少,累积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生活知识要么贫乏,要么空洞,使得他们的知识构建不是建立在初始的表象基础之上的。这就好比空中楼阁,时间一长,当初的“夸夸其谈”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业和考试不理想也就不足为奇。针对这类情况,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可能摆脱视觉障碍对盲生认知行为造成的束缚,加强知识建构的表象基础,以实例或实践为切入点优化盲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我针对课文说理性强,与盲生生活经验距离较大的实际情况,试着采用了实验法。分别准备一大杯盐水和一大杯自来水,每杯水中先后放入一个生鸡蛋和一条活着的小金鱼,让全盲生与低视学生合作观察实验现象。5分钟左右,实验结果出来了:“一个鸡蛋沉在水里,一个浮在水面上”,“一条金鱼奄奄一息,一条还很生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很快地自行总结出了“死海”的显著特征——咸度高。

二、关注教材不利因素的影响,满足盲生的真实需要

目前江苏省大部分盲校使用的小学教材是以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为蓝本的盲文翻译版,初中则仍延用旧版教材。两类教材在衔接上不可避免地有较大脱节,尤其是普小教材的编排原则不可能完全适合盲生的认知特点、身心特点及知识体系。但新课标教材毕竟为盲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提供了很好的内容。另外,盲生有特惠要求这一点也不容置疑,但有些要求不应简单地打上“特惠”的标签。比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盲生也希望摆脱来自各方面的某些束缚,与教师所代表的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理解、认可、尊重、信任的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使他们从一些无谓的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减弱“特惠要求”的表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根据盲生的实际情况,从尊重盲生的真实需要出发,对新老教材的组织、新老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适当的、巧妙的改变,摆脱教材的不利因素对教学的束缚,使教材真正为我所用。

如我班的学生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心态介于成熟与幼稚之间,喜欢追星,争做“粉丝”,流行音乐更是整天唱在嘴里挂在耳边。面对这一情况,我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严令禁止,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服教育。我一直寻找恰当的契机,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对他们听流行音乐进行合理的引导。机会来了。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我把王菲和乐而唱的《明月几时有》在教室里播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立刻被王菲悠扬的歌声吸引住了。在共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体会全词的意境。然后分析了王菲演唱的音色、音域、气息、情绪,浅显地讲解了如何欣赏流行音乐。最后师生一起吟唱这首《明月几时有》,在激趣中促进理解,在悟思中尝到喜悦。至今学生对这首词都记忆犹新。

又如,2008年暑假,我班绝大部分学生要随学校乐团到北京交流演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建议我把教材第一单元的《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两篇课文暂时搁下不讲。暑假学生出发前我精心设计了这两篇课文的“自读提示”,布置学生边参观边学习,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故宫、大会堂这两组建筑群的不同性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关注教案的刻板僵化,丰富盲生的实际表观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预演,在教学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教案检查制度,希望借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这话确实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所谓“教学艺术”,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导演”艺术,千万不能为了执行教案而放弃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则反映了他对这节课学习内容的参与度和接受度,教师应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细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原来在教案中设计的引入部分是看一段有关科举的视频资料。但由于教学前一篇课文《孔乙己》时视频的演示效果不流畅,学生在上课时对本课的视频演示兴趣不浓。我忽然想起平时搜集的资料里好像有关于科举的对联,赶紧在电脑里搜索,于是一副与课文内容及其贴切的对联从我口中朗朗而出: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四、关注教师地位的权威,鼓励盲生的随机生成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新课标的角度去理解就是要转变以往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主动、丰富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的权威性是相对的,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既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又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思路,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抓住随机生成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如课前设计《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思路时,我将智叟与愚公的矛盾冲突拟定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谁的想法更有道理。实际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就打乱了我的思路:“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对呀,辩证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和现实功效不是更好吗?启发学生思考“搬家”与“移山”哪个做法更合适,不是比我事先设计的思路更有内涵,更有延伸性吗?两相对比,我意识到我的思路只挖到了一座“贫矿”,而学生的思路则探明了一座“富矿”。“弟子未必不如师”,显然后者的选点更好。

五、关注课堂教学的限制,推动盲生学习的生活性

从根本上讲,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国一位学者曾经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你会把放入15克盐的一碗美味佳肴愉快地享用吸收——当然包括那些盐。生活之盐只有融入教育之汤才能被吸收,反之,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活力。其实,生活的外延有多广泛,教育的范畴就有多宽广,关键是,假如我们把学生困在井底,学生便只能坐井观天;假如我们把学生带到草原,他们就会驰骋千里;假如我们将学生置于整个世界之中,他们就懂得了鸟瞰人类的一切文明或丑恶。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活动、辩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用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盲生与明眼儿童,相比在认知、思维、行动等方面确实存在较大差异,但这并不妨碍盲教育采用普教界的一些教学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键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要知己知彼,择优而用。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改对所有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破”“立”结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同时,切记注意把握尺度,“破”要“破”得有价值,“立”要“立”得有意义。方式也好,方法也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点须明记。

参考文献:

[1]张志善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语文出版社,1994.

[2]万恒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概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苏立康著.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5.

[4]于漪著.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成语教案范文 下一篇:奥数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