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范文

时间:2024-03-29 10:11:04

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

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篇1

关键词: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18-02

1 开展项目后评价的必要性

1.1 项目后评价概念和内容

1.1.1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项目后评价通过对项目实践活动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并找出项目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1.1.2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根据现代项目后评价理论注,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有:

(1)项目目标后评价。该项评价的任务是评定项目立项时各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并要对项目原定决策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进行分析评价。

(2)项目益后评价。项目的效益后评价即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

(3)项目影响后评价。主要有经济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社会影响后评价。

(4)项目持续性后评价。项目的持续性是指在项目的资金投入全部完成之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能继续,项目是否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项目业主是否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继续去实现既定目标,项目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即是否可在将来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同类项目。

(5)项目管理后评价。项目管理后评价是以项目目标和效益后评价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1.2 企业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后评价主要目的

1.2.1 总结项目成功经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技改工程是为企业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重大举措。正是由于技改工程的重要性,使全企业职工都同心同力,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技改工程,赢得了行业内外的好评。基于这样的具体情况,如何准确的总结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是工程建设相关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2.2 指出项目存在的问题,弄清原因加以改进

利用项目后评价工作对技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改进意见,完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是进行此次项目后评价工作的目标之一。通过进行项目后评价来总结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指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弄清楚问题具体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为企业今后的技改工程的运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2.3 探索后评价作法,建立后评价的工作流程

所谓流程是指一系列连续有序的活动。管理流程就是实现管理目标的跨部门的管理活动的有序结合,是保障各种管理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如同企业的人事、财务等其他管理活动一样,项目后评价也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

在企业以前的项目建设中,从未采用过项目后评价方法,而是用工程审计在代替项目后评价。但是由于审计工作是以法律和有关规定为准绳审查项目,重点是财务方面的审计,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符合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而项目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评价重点是项目的可持续性及项目的宏观影响和作用,二者不同的工作重点和评估范围决定了审计和项目后评价之间的根本区别,也决定了项目后评价是不能用单纯的工程审计来代替的。

2 项目后评价的工作过程

2.1 建立项目后评价组织

为保证项目后评价的正常进行,企业建立了项目后评价评审领导小组,各职能小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职能职责如下:

(1)项目后评价评审领导小组。决策重大事项,会审、审定文件报告,组织领导、指挥调度和督促检查项目后评价工作;

(2)外请专家组。审核项目后评价工作阶段性计划安排,并根据工作计划审核项目后评价阶段性报告,提出报告意见;

(3)资料组。拟写项目后评价工作计划、后评价报告文件框架结构;收集、审核系统评价组阶段资料;审查资料收集,拟写的分项材料、总结报告;审查附图附表、图片资料;收集、整理、拟写各类附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4)系统评价组。收集、整理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项目阶段性报告反馈意见;撰写项目后评价成果性文件,并拟写分项采集反馈意见工作计划;根据反馈意见调整项目后评价报告,并最终形成项目后评价报告;

(5)财务审计组。组织项目专项审计,形成专项审计报告;撰写项目财务决算报告;收集、整理、拟写各类附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2.2 制订项目后评价工作计划

项目后评价评审领导小组认为,弱电项目后评价的工作计划安排虽然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任务,但整个工作计划安排应该与技改工程的竣工验收衔接起来,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搜集整理资料

资料信息的收集,是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基础,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完成性,将直接决定后评价的质量,项目后评价充分重视其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项目后评价的基本资料既应包括项目决策阶段资料,又应包括项目建设和竣工验收阶段的资料。

2.4 确定后评价项目

(1)项目技术后评价:评价项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其所采用技术的发展是否符合先进技术的应用发展方向,评价项目的技术实用性和技术效果。

(2)项目管理后评价: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对项目各阶段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评价目前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并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使之不断改进和提高,为更好地完成以后的项目目标服务。

(3)项目效果后评价:针对项目的效益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项目在目标达成度上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在项目建设后发挥的作用进行综合评价。

2.5 选择评价方法

(1)LFA法。

在项目后评价中采用LFA有助于对关键因素和问题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LFA为项目计划者和评价者提供一种分析框架,用以确定工作的范围和任务,并通过对项目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的手段进行逻辑关系的分析。

(2)对比分析法。

①前后对比:是指将项目实施之前与项目完成之后的情况加以对比,以确定项目效益的一种方法。在项目后评价中则是指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预测结论与项目的实际运行结果相比较、以发现变化和分析原因。这种对比可以揭示计划、决策和实施的质量,是项目过程评价的重要方法。

②有无对比:指将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无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度量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这种对比用于项目的效益评价和影响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评价方法。

①定性分析是评价者通过对评价项目调查研究、收集

资料的基础上,直接对评价项目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的方法,其目的是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形成对被评价对象完整的看法。

②定量分析是指用数值形式以及数学、统计方法反映被评价对象特征的信息分析、处理方法,其目的是把握事物量的规定性。客观、简洁地揭示被评价对象重要的可测特征。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就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对项目进行分析,主要用于分析项目目标实现及成本控制。

2.6 综合分析评价

(1)总体结果:指出项目的成功度的具体内容及形成原因,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项目是否按时并在投资预算内实现了目标,总结成功和失败的主要经验。

(2)可持续性:指出项目在维持长期运营方面是否存在重大问题。

(3)方案的比选:指出在项目备选方案中是否有更好的方案来实现项目建设成果。

(4)经验教训:指出项目的经验教训是,对未来规划和决策有的参考意义。

2.7 编制项目后评价报告

根据项目后评价评审领导小组工作安排,需要撰写各阶段项目后评价成果性文件,并提交各使用部门审查,提出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最终形成项目后评价报告。

项目后评价过程中成果性文件主要包括:项目技术后评价报告、项目管理后评价报告、项目效果后评价报告。

根据项目后评价进度计划要求,现各职能组已拟稿完成以上成果性文件,并发放到外请专家组专家及企业各相关使用职能部门进行审阅。现共接收到反馈意见65条,基本完成反馈意见收集工作,并且还同时收到比较多的建设意见,保证项目后评价报告顺利完成。

2.8 评价意见的反馈

意见反馈有以下两点最主要的功能:

(1)后评价信息的报告和扩散,其中包含了评价者的工作责任。后评价的成果和问题应该反馈到决策、计划规划、立项管理、评价、监督和项目实施等机构和部门。

(2)后评价成果及经验教训的应用,以改进和调整企业项目投资、营销政策的准确性。

3 项目后评价的经验

3.1 各级领导重视项目后评价工作。给予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项目后评价是一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又十分复杂敏感的工作,要做好项目后评价工作就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才能顺利进行。各级领导在项目后评价工作成立之初,就指示项目后评价组的工作人员继续发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在完成现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项目后评价工作,以新建项目的管理模式来进行项目后评价工作。

3.2 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保证后评价的顺利进行

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是保证项目后评价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根据项目后评价内容进行计划的编订,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合理利用时间,对项目后评价的进度进行追踪,保证项目后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从评价项目的特点出发。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

此次技改工程项目的后评价选择了项目技术、管理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项目后评价评审领导小组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不同的评价方法。

3.4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总结成绩和问题

项目后评价小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总结成绩和找出存在的不足,不推委,不逃避,正确对待在项目建设过程当中的问题,仔细分析总结,并提出整改意见、进行公开讨论、收集反馈意见,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阶段性评价报告,得到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这也将成为今后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5 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

项目后评价过程中要根据需要撰写成果性文件,这些成果性文件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阶段、分重点的阐述项目后评价的相关内容,并将这些成果性文件按照内容发往不同的考评对象手中进行评价信息反馈意见的收集。通过收集反馈意见,提出整改的措施和建议,为下一步撰写项目后评价报告奠定坚实的基础。项目后评价就是在撰写项目后评价成果性文件――收集反馈意见――修改项目后评价成果性文件――收集反馈意见――撰写项目后评价报告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4 项目后评价的改进建议

4.1 建立项目后评价的长期组织机构及后评价标准流程机制

本着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目的出发,需要建立项目后评价的长期组织机构及后评价标准流程机制,把项目后评价制度化和流程化,这样通过项目后评价可以收集到不同的项目管理问题及处理方法,经过长期的消化吸收,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的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且可以建设一支有着丰富经验的项目管理团队,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4.2 建立和完善项目后评价工作专家资料库

项目后评价工作应该逐步从自我评价向独立评价过渡,再好的项目后评价团队也会因为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存在一定的思维误区,只有通过第三方的专业评价眼光及知识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建立和完善项目后评价工作专家库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项目管理服务,从而全面提高企业项目管理的水平。

4.3 充分运用项目管理基础理论进行项目后评价工作的管理

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篇2

【关键词】审计结果 制度体系

通常意义上,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主动或依据相对人的申请向公开,或通过其他方式使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者知晓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组织审计结果的一种制度安排(张立民,聂新军,2006)。由于审计署的强势推动,在审计界和实务界都达成了共识:审计结果公开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是促进依法行政的得力手段,审计结果全面公开是一种必然趋势。审计署和很多地方审计机关结合实际,制订了有关审计结果公开的实施办法或意见,对公开的内容、程序等做了规范。当然,建立完善的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体系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期。

一、审计结果公开的内外环境有待改善

审计结果公开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顺利开展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适宜的环境、环境、人文环境,还要有审计机关自身锲而不舍的努力。,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这项工作,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不尽快解决,就有可能使审计结果公开成为一种形式,辜负了全社会的期望。

1、法律地位不明确。在法制社会,任何一项行政执法,都应当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否则潜在的执法风险很大。审计结果公开的法律地位,是由《审计法》第三十六条确定的,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权限加以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从这条规定看,是否公开审计结果,是审计机关的权利,而不是审计机关的义务。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行政长官的指示。所以,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规定,公告财政收支审计结果,要经国务院同意;向国务院呈报的重大事项审计结果需要公告的,附加说明,没有反对意见才能公开。以此为蓝本,各地方审计机关制定的试行办法,几乎都将公告的裁量权交到了政府甚至政府领导个人的手中。这样做,一方面是按照法律规定,在政府行政长官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回避了一定的结果公告风险。审计结果公开本身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势必软化约束,有可能会使一些真正需要由社会公众了解、监督的事项被隐瞒起来。

2、审计执法独立性不够。独立地进行经济监督,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从世界范围看,国家审计有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等几种,比较而言,行政型模式的独立性较差。我国的国家审计就属于行政型。虽然从形式上看,审计机关对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是独立的,但是,纳入整个政府工作体系看,实质上就是一个内部审计机构,因此受到领导机关意志的比较重。在执行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政府及其官员除了代表公共利益外,还代表所在团体的利益,甚至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张立民,聂新军,2006)。当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相冲突时,地方政府很难说不考虑地方和局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结果公告就会遭遇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若不据实公告,有违审计的职业道德,有损审计的公正形象,并且存在潜在的风险;若据实公告,就必然要面对政府的不授权批准甚至刁难,直接造成现实危机。在这样的搏弈中,相对弱势的审计机关只有屈从,因而大大损害了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削弱了社会监督的威力。

3、审计机关内部机制不健全。审计结果公开使被审计单位财经管理、领导决策等情况向全社会曝光,也使审计工作完全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工作成果将面临国家法律、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共同检验,风险完全显性化,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直接导致舆论攻击、行政诉讼。就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机关内部的机制明显缺失。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计组没采纳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某些意见,在不公布情况下,被审计单位一般不会细究,但是公布出来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二是公告审计结果的范围、内容、结构界定不清,缺乏比较统一的明确的规定。三是审计结果公告的成本预算没有编入部门预算,如果每个公告项目都向财政申请经费,行政成本必然增加,也不利于严肃财政预算编制。四是没建立审计结果公开的专门机构,责任不明确。五是审计结果公布后,对反馈信息和引发的争议该怎么处理,怎样运用审计结果公开的后续成果,没有形成机制。

二、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体系的设想

审计结果公开还面临很多,但是,这是推进民主的重要之一,审计工作者只能迎难而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不断完善,积极努力地推动这项工作。对于上述审计结果公告地位不明确、审计执法独立性不够的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很好的改善建议,在此不再赘述。笔者仅就审计机关内部问题提出一些设想。

1、设置审计结果公开专门机构。审计结果公开并不是简单地将审计报告公布出来完事,这其中涉及到公告项目的选择,经费预算,审计报告的修改,外部事务的联络,反馈意见的梳理,引发争议的解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审计结果公开专门机构是必须的。一般而言,可由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法制部门人员、具体审计项目业务部门负责人、审计组长等组成审计结果公开委员会,制定切实的公告范围、程序、内容、形式等,处理上述事宜,明确权利和责任,使该项工作规范化开展。

2、加强审计结果公开的计划性。地方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拟订出准备公告结果的项目,并向政府附送经费预算。一方面,由于现行财政预算中,并未包含此项经费,到需要公开时再请求解决经费问题,必然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增加行政成本。另一方面,审计组在开展项目时,从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开始就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时也明确告知,引起被审计单位高度重视,有利于提高公告的质量,降低审计公告风险。

3、强化审计整改情况报告机制。广义地看,审计结果不仅包括审计组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审计查出的问题及处理意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提出强化管理的建议,也包括被审计单位对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从审计署公告的结果报告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期的公告包含了整改情况,但是,公告时间距离审计完结时间比较长。笔者认为,如果一开始就告知了被审计单位,此项目的结果将公开,那么,被审计单位为了给公众留下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印象,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在审计执行的期间内完成整改,特别是地方单位,基本上是按照法律、法规执行,不存在对规章的修订问题,所以整改应该不会耗费很多时间与精力。把审计整改情况一并公开,公众才能了解审计的全貌,这也符合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宗旨。

4、健全信息反馈整理机制。审计结果公开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在结果公告之后,进行归纳总结,查找问题,原因,促进审计质量提高。要实现此目的,必须健全结果公告信息反馈机制。审计结果公告信息反馈机制是指国家审计人员采用审计回访、审计项目抽查、审计结果公告考评等,定期收集、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出产生的原因和关键控制点,及时反馈给决策者,以便采取措施(张红英,2006)。在以前的实际工作中,审计回访重点关注的是审计组执行廉政纪律等问题,忽略了被审计单位、公众对审计报告本身的信息反馈,也没有很好地听取其他人对审计方法的改进意见。在审计结果公告后的一段时间内,审计结果公开委员会应该专门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收集、征求意见,梳理分析后作为后续的主要内容。

5、建立应对审计结果公开引发争议的解决机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公告出来的审计结果,形成的观点肯定不同,势必引发各种争议,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有损审计形象,社会稳定。最近,很多网友对审计署2006年提交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里,较往年少点名问题议论纷纷,认为这是“过分理智”。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应该有专门的窗口进行解释,消除公众心中的疑虑。解决争议,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强来访制度,针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由审计组长解释;二是召开新闻会,通过各种媒体定期将收集到的普遍争议向公众解释,现场回答公众代表的提问。

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篇3

关键词:第三方监测;土建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第三方监测是我国近年来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参照国际惯例推行的一项科学管理制度,目前主要在重大工程建设的土建施工阶段实施,履行“客观、独立、公正”的评断和指导施工[1]。第三方监测工作在我国起步不久,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有关各方对第三方监测与施工监测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本文就第三方监测的有关管理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2管理架构及各方关系

项目业主根据合同对第三方监测工作进行管理,其管理架构如图1-A所示;在监测实施过程中,第三方监测单位、土建监理、土建承包商、设计单位等各方的关系如图1-B所示。

AB

图1第三方监测工作的管理架构与各方关系图

3第三方监测的工作内容

第三方监测单位在监测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2]:

⑴ 监测方案:审阅承包商提出的监测方案并提出审阅意见;编制第三方监测方案并报审。

⑵ 现场工作:监督、指导并验收承包商的监测点埋设;埋设第三方监测点并实施独立监测;随机抽查工程承包商的现场监测工作,审核由项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工程承包商监测成果,并提出书面审核意见;按业主要求参加工地例会;帮助业主分析承包商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

⑶ 成果反馈:利用信息化反馈系统进行及时反馈;按要求编制书面监测报告。

4第三方监测的工作流程

4.1 总工作流程

⑴ 向业主指定的合同管理人员提交审批第三方监测的工作规划,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监测方法、信息化成果反馈系统的建立等,用以全过程指导监测工作。

⑵ 按规定要求建立信息化成果反馈系统。

⑶ 进入监测工作实施阶段。当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此步可提前。

4.2 监测实施阶段工作流程

监测方案阶段:

⑴ 第三方监测单位结合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第三方监测招标图纸、有关规范要求、现场实际情况、承包人的实际监测方案等提出第三方监测方案,第三方监测布点数量原则上不得低于第三方监测招标图纸的要求。

⑵ 监测方案送业主项目土建部,由业主代表分送监理、设计审阅。审阅时须根据实际情况核定所要监测的建(构)筑物的数量。

⑶ 业主或监理受业主委托组织第三方监测单位监测方案的审查会,提出审查意见。参加会议的有:业主、监理、第三方监测单位、设计、承包商,如监测建筑物数量与招标图纸对比有变化,应邀请业主合同管理人员、预算相关人员参加。

⑷ 第三方监测单位按照审查意见修改,报监理、业主审批。

⑸ 按审批后的方案实施独立监测,并作为计价的依据。

现场作业阶段:

⑴ 监测点的埋设及监督、指导、验收

第一步:第三方监测单位审阅承包商的监测方案,并对监测点的埋设及保护提出要求;第二步:监理根据现场的进度情况,及时通知第三方监测单位参加同类型的第一个监测点埋设的全过程监督指导及承包商负责埋设的第三方监测点的验收,如不合格,由监理负责督促承包商整改,直至验收通过;第三步:监督指导承包商对监测点进行日常保护,并将相关意见及时反馈监理和业主。

监测点埋设的分工原则:承包商负责与施工体本身有关的或施工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埋设,第三方监测单位负责施工体周边建(构)筑物上的监测点的埋设。

⑵ 独立开展监测作业

第一步:根据审批后的第三方监测方案埋设施工范围以外的监测点,并接收承包商基坑监测点的移交;第二步:测量监测点的初始值,并协助分析与承包商初始值不一致的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三步:将初始值报业主、监理审批备案;第四步:实施独立监测,每次监测作业开始和结束应知会现场监理组,由监理实施考勤,每月将考勤记录书面上报业主代表;与承包商在同一时间内实施监测的次数不少于总数的1/3,以核验承包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此项工作由监理负责协调。

原则上,承包商监测工作(施工监测)的重点是保证施工体本身的安全,第三方监督单位的重点是保证施工体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

成果反馈阶段:

成果反馈流程如图3所示,书面报告直接报送二号线土建部文员,日常书面报告份数一般为5份,按土建工点分开,由文员存档一份,其余由业主代表分送项目部经理、监理、承包商。月报内容包括全标段的内容,份数一般为10份,由文员存档一份,其余分送总部分管领导、土建部正、副经理、项目部经理。

图2成果反馈流程图

5 第三方监测的考核办法

5.1 考核评分表

依据第三方监测服务合同,根据监测机构驻地办的检查情况、监测工作的出勤率、对承包商监测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成果反馈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季度付款的依据之一。考核评分表如下

5.2 考核实施方式

⑴ 工点月度考核

每月末,由每个工点的业主代表根据平时考核记录和监理上报的考勤记录对工点的第三方监测工作进行考核,月初向项目部经理提交上月的考核报告。项目部经理审核业主代表提交的考核报告后,向部门经理提交。

⑵ 标段月度考核

每月初,由业主合同管理人员汇总上月各工点的考核报告,分几种情况进行全标段的月度考核:

如上月有10%以上工点的第三方监测工作考核不合格,则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除上述情况外,当超过半数的工点考核分低于75分或有任何一个以上工点考核不合格时,则考核结果为可;

当超过半数的工点考核分超过75分且没有任何工点的考核不合格时,则考核结果为良。

5.3 考核结果的处理

⑴ 如月度考核为可,则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对第三方监测工作进行整改;

⑵ 如月度考核为不合格,则扣除1/3的季度绩效考核金,并由业主合同管理人员向第三方监测单位发文,进行整改。

6 结束语

第三方监测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大家都还在摸索中前行,本文针对第三方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第三方监测的有关管理问题作了简单的总结和介绍,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 于来法.地下铁道建设的第三方环境变形监测[J].测绘通报,2005(11):48-51.

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篇4

强化了监督者的被监督身份

《办法》从制度设计上全面强化了审计人员作为监督者的被监督身份:在审计实施前,实行审计纪律承诺,审计组长要向局党组做出廉政承诺,审计组成员向审计组长做出廉政承诺,并分别签订廉政承诺书。在审计实施中,实行审计进点公示、审计纪律公告、审计纪律反馈,将审计人员置于群众和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之下。审计终结后,实行审计交叉回访,建立审计项目廉政档案。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既是监督者,更是被监督者。

实现了对监督者监督途径的多样化

《办法》推行后,扩大了监督者的范围,实现了监督途径的多样化,保障了监督渠道的畅通。

(一)审计进点公示、审计纪律公告制度强化了群众对审计人员的监督。在审计启动之初,即将审计依据、审计期间、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时间、审计方式、审计办公地点等进行公告,同时,将审计纪律规定、审计成员名单、监督举报电话等及时公布,自觉接受被审计单位监督,让群众知道监督什么、怎样监督。

(二)审计纪律反馈制度保障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的监督权。按照《办法》,审计实施前,审计组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附送《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情况反馈意见卡》。审计结束15日内,由被审计单位填写反馈意见后寄(送)菏泽市审计局廉政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审计交叉回访实现了对审计人员内外监督的常态化。审计项目终结后30日内,由工作互补的局领导带队,抽调办公室、人事科、法规科有关人员和未参加项目审计的业务人员组成回访组,到被审计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审计组工作开展情况、审计执法和执行审计纪律情况进行回访。对回访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查处,并将查处结果报送局廉政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

创设了涵盖审计全过程的监督程序

《办法》在制度设计上突出监督的程序性,保证了监督措施的有效运行。

(一)每一项制度本身就是一道严格的程序。严格的程序性规定,为监督措施的落实提供了科学的操作依据。

(二)六项制度环环相扣,形成了协调运转的程序系统。《办法》规定的六项制度,既有公示程序,又有意见反馈程序和内外部监督程序,涵盖了审计实施的全方位、全过程。后一程序是对前一程序的推进和监督,能够及时发现、解决前一制度执行中发生的漏洞和问题,实现了审计纪律监督的全覆盖。

(三)审计项目廉政档案进一步强化了监督程序的刚性。审计项目结束后,由局廉政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监督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料,包括承诺书、反馈卡、交叉回访表、调查问卷、谈话笔录、举报材料、查处笔录等立卷归档,专人保管,保存期限10年。作为考核、奖惩和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最近,该局对实施的12个审计项目由分管局长带队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交叉回访,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没有发现一例违反审计纪律的现象。被审计单位普遍反映:审计局的人员素质就是高,纪律要求就是严,请吃不到,送礼不要,就连一盘水果也不让上,从没见过要求这么严格的执法人员,我们从内心里佩服。

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篇5

“您好!审计局**科室!”

“请讲!请稍等!”

“对不起,请稍候。”

“***不在。您若有急事,需要我转告吗?”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随时和我联系!”

“这事正在办理,请留电话,办好后我们及时通知您。”

“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对不起,您拨错电话了。”

二、接待来访者时

“您好!请进!请坐!请用茶。”

“请问您找谁?”

“请问,需要办什么事?”

“不要急,请慢慢讲。”

“他不在,需要我帮忙吗?”

“对不起,因有事让您久等了。”

“这个问题我们向领导汇报研究后再给您答复。”

“请您先看规定(有关事项),不明白的我来解释。”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随时和我联系。”

“还有需要说明的问题或情况吗?谢谢你们的配合(支持),请走好,

欢迎再来!”

“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三、审计进点时

“这是我们的审计通知书,请您签收。”

“我们的审计通知已寄给你们,请查收。”

“这是我们《审计组执行廉政规定情况反馈表》,请对我们遵守审计工

作纪律情况进行监督。”

“欢迎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及时提出宝贵意见。”

四、审计实施过程中

“请把您单位的基本情况及财务状况介绍一下。”

“请您提供***的相关账务。”

“请放心,我们一定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对不起,这个问题请您具体解释一下,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对不起,我们有审计“八不准”规定,你们的好意我们心领啦。”

“请您核对一下调查记录(查证情况、审计取证材料),如无差错,请

您签名或盖章。”

“对不起,我们会认真核实后给予答复。请问有其他问题吗?”

“如对审计报告不服,你们可以依法申请复议。”

“请于……日前将处理意见反馈我局。谢谢您的合作。”

五、审计出点时

“请您签收,请盖公章,请把意见反馈给我们。”

“欢迎对我们执行审计纪律情况进行批评监督。”

“谢谢你们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请将《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情况反馈表》在近日内寄到审计局。”

六、工作出现失误时

“对不起,请原谅!”

“谢谢您的批评,有不妥的地方,我们立刻改正。”

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篇6

【关键词】 国家审计; 环境审计; 审计结果公告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120-04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即是中国社会正合乎逻辑地进入了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生态环境恶化开始制约经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大量财政资金的投入,环境审计已纳入各国审计机关的发展规划,并将成为未来审计机关参与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国家审计机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为守护好生态环境这一重要资源,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提出要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1],这一系列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视,遏制掠夺式、破坏式开发自然环境等谋取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

事实上,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可以追溯至审计署2004年7月30日的《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国债项目建设效果的审计结果》,围绕审计结果公告基本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等进行了相应披露。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已历经12年,政府环境审计具备哪些基本特征?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反映了何种违规问题?针对以上疑问,选择审计署2004―2015年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样本,统计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基本特征与审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环境审计改进思路,引导环境审计发展趋向。

二、政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特征

(一)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量特征

自审计署2003年12月的第1号审计公告开始,截至2015年12月共239份审计公告[2],与环境审计事项有关的共有24份,约占审计公告总数量的10.17%,见图1。

由图1可见,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目前审计结果公告的主要类型,其数量占审计结果公告总数量的一半以上,政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量相对有限;各年度政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并没有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数量特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相比,政府环境审计实践明显滞后。可能的原因在于政府环境审计在现阶段尚未被列入审计署常规审计类型中,更多的隶属于专项审计范畴。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监督力量,政府环境审计常态化与高频化势在必行。

(二)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特征

政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主要围绕审计基本情况及评价建议、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审计建议等内容展开,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环境审计项目内容的差异性以及特殊性,审计署对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构成要素会进行适当调整。例如2006年第2号《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中,特别列示了审计调查的评价依据[3]。从内容上来看,政府环境审计重点关注政策、资金、项目等内容,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环境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划定、各级组织和区域对政府环保法规的执行、现行环境政策和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环保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环保预算、政府和外援环保投资的运用、主要项目的成本效益和绩效、环保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和实施成果、环境报告或相关报告中会计信息的真实、财务收支的合规、环保活动的业绩等。

三、政府环境审计实践类型

(一)根据环境审计内容分类

根据审计内容不同,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分为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环境责任审计四种类型[4]。环境财务审计主要反映环保资金预算、拨付、使用等是否科学、及时、合法;环境合规审计主要评估企业经营活动或工程项目是否已经遵循有关环境政策及相关法律制度;环境绩效审计主要针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环境管理活动(包括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平衡状况等)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定。环境责任审计是由审计机关实施的,以与环境治理有关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为载体,依据相关评价标准,审视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履职情况。详见表2。

需要说明的是,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往往同时揭示环境财务问题、环境合规问题、环境绩效问题、环境责任问题等方面内容。例如2013年第16号《10个省1 139个节能减排项目审计结果》既揭示了少数企业和项目实施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信息、编造虚假资料等方式违规申请并获得专项资金属于环境财务审计的问题,又揭示了该项目未达到预期的节能减排效果属于环境绩效审计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多以财务审计为主导,如表3所示。

可见,在环境合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环境责任审计结果公告数量中涉及环境财务问题的审计结果公告均占半数以上,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体现出以环境财务审计为主导的综合审计特点,缺乏对环境合规问题、环境绩效问题、环境责任问题的独立审计,国内环境立法和政策的遵循与监督、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以及环境责任履职与考核等内容仍不完善,从而影响环境审计效果。

(二)根环境审计对象分类

根据审计对象不同,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分为水资源、自然资源(植被、野生动物、湿地、土地)、能源消耗、大气四种类型,详见表4。

可以看出,自然资源是政府环境审计的重点对象,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湿地以及土地资源。在单项资源审计中水资源审计数量最多,表明水环境安全是现阶段我国环境审计的重点。与之对比,大气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量仅占8.33%,说明大气环境审计并不是审计实践的主要范畴,显著滞后于雾霾治理的政策导向。事实上,早在2013年,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就已经提出中央财政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但针对大气环境的专项审计仍然未全面展开。

四、政府环境审计发现与整改反馈

(一)环境审计发现违规违纪问题

将2004―2015年政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分为三大类,其中环境资金审计类8份,环境项目审计类11份,环境资源审计类5份,具体分析如下:

1.环境资金审计类

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揭示的资金审计类常见违规违纪问题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财政补贴申报、项目经费管理、涉嫌违规违法等方面。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依据违规违纪具体表现形式区分,涉嫌严重违规违法的财务收支问题以及环保投资落实情况是环境审计领域高频度发生的违规违纪现象;财政补贴申报、项目经费管理和职工津贴发放等方面也是常见问题。具体而言,部分企业存在多个违规违法现象;部分企业存在编制虚假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虚报冒领中央财务补贴、未经财政部同意自行调整预算等问题;对部分环保工程企业免除债务的政策未能全面落实。

2.环境项目审计类

环境项目类的违规违纪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防污处理超标、运营效果差、损失浪费严重等方面。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部分环境工程项目不能正常运营和未达到设计能力,设备闲置问题比较突出,未能执行《招投标法》、未能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工程建设前期各项手续等。环境工程项目审计中最严重的问题存在于项目防污处理不达标,究其原因,这可能与项目监管不严格,擅自减少项目工程内容,降低废水废气排量标准有关,严重影响了项目运营效果,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具体内部控制措施亟待进一步加强,改善此类问题也是国家审计契合“反腐、改革、法治、发展”总要求,实施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必然选择。

3.环境资源审计类

环境资源审计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各省市和相关企业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节能减排情况、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具体违规违纪现象见图4。

不难看出,部分省市和企业在保护环境资源方面仍然存在资金征管使用不规范、相关部门对其监管不力,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处置不彻底等诸多问题。其中,资金征管问题主要涉及排污费、废水废气处理费征缴问题、部分专项资金未完全按规定用途使用、部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由此可见,资金的使用和征缴是各类环境审计相对突出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环境审计建议与整改反馈情况

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审计建议的出具均含列在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中,而整改反馈情况的披露则分为两种形式,含列在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中的非独立披露和采用附件或单独整改报告的独立披露,见表5。

绝大部分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中都出具了相应的审计建议。对于整改情况的披露,有4份公告采用独立披露方式,其中3份为附件形式,只有2011年第38号《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调查整改结果》为独立的整改报告。说明环境审计整改反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审计治理功能存在缺失,可能影响环境审计效果。

五、政府环境审计改进建议

审计署2004―2015年度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量严重不足,政府环境审计实践显著滞后于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从审计内容来看,环境审计实践呈现出以财务审计为主导的综合审计,缺乏针对环境合规、环境绩效和环境责任的独立审计,环境绩效评价与责任考核等内容仍不完善;从审计对象来看,政府环境审计以自然资源和水资源作为重点审计对象,大气环境审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难以适应雾霾治理与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政策导向;从审计结果来看,环境审计整改反馈情况存在缺失,影响审计治理功能发挥。此外,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主要反映了三类违规违纪问题,环境资金审计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财政补贴申报、项目经费管理、涉嫌违规违法等方面,环境项目审计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防污能力、运营效果、成本损失浪费等方面,环境资源审计问题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或企业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节能减排情况等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规范审计结果公告,实现环境审计监督全覆盖。契合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导向,环境审计亟待成为国家审计常规类型,进而拓展环境审计内容与范围。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不应局限于财务审计范围,理应将环境政策执行情况、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环境资源配置情况等纳入审计结果公告,进而提高环境审计信息透明度,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信号传递作用。

第二,扩大绩效审计范围,规范环境绩效评估。环境绩效审计是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内容拓展的现实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实上,2010年的《国家审计准则》第六条就指出审计机关在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时需要考虑环境效益问题。围绕环境绩效审计目标,开发适应我国资源环境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合理测度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形成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多元化环境绩效审计监控体系。

第三,加强责任审计力度,构建环境问责机制。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审计机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环境责任审计能够扭转单纯以GDP为核心的施政绩效考评体系。审计署2009年的《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已经明确了政府环境责任审计内容,要求加强政府履责绩效的分析[5]。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开发、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将环境责任审计内容细化为环境决策责任、环境执行责任、环境监管责任与环保效果责任,逐步完善环境责任问责机制,促进环境审计功能实现。

第四,强化环境审计治理功能,落实审计整改反馈机制。长期以来,国家审计在“摸清家底,揭露问题,促进管理”等方面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出现了“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负面效应,这一根源在于国家审计治理功能缺失,环境审计也不例外。在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中要及时披露审计建议,明确环境审计整改责任主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环境审计整改问责与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审计整改报告,建立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机制,确保被审计单位有错即改。

【参考文献】

[1] 马志娟,梁思源.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5(5):28-34.

[2] 李璐,张龙平.WGEA的全球性环境审计调查结果分析与借鉴[J].审计研究,2012(3):33-39.

[3] 董中超.从审计公告信息视角看环境审计实务[J].财会月刊,2012(1):63-66.

[4] 王素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研究: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5(14):63-65.

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篇7

一、加强预算监督的具体实践

1.规范行为。2001年12月19日,我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晋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预算审查监督的规定》,就政府及财政等部门在预算编制、审批,预算调整、决算和人大常委会在审查、批准、执行监督中各自的职权和义务进一步规范。同时,规范了监督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对预算编制、决算和预算调整实行“三审”制度,即:财经工委初审,形成初审报告;主任会议或代表大会财经审查委员会审议,形成审查报告;常委会或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形成决议。

2.提前介入。财经工委参加市政府常务会关于预算方面的议题,提前听取政府有关部门对预算编制和调整的意见、建议,了解上级财政政策、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和全市经济、社会事业执行情况。通过提前介入,有效缓解由于预算编制提交时间短,而导致审查时间仓促的问题。

3.审计监督。从2002年开始,人大常委会在批准财政决算前要求审计局提交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通过对审计报告的审议,要求政府抓好审计中暴露问题的整改工作,为审批决策作准备。今年4月份,人大对审计报告的审议意见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长作了重要批示,市政府专门发文就人大常委会提出的2003年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要求有关部门逐一落实整改。此外,常委会还结合对市政府组成人员进行述职评议,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部门执行预算的情况。

4.双向反馈。为提高初审的实效性,确保初审意见和建议落到实处。在审议预决算时,我们建立了人大与政府双向反馈机制。主任(扩大)会或常委会后,财经工委把人大的初审意见向财政局反馈,由财政局向政府常务会报告,尔后,又将市政府研究的意见向人大常委会反馈。通过双向沟通和交流,畅通人大监督渠道。2003年,我们采取这种办法对当年财政结转结余的5908万元作重新安排,这样做,不仅使资金发挥了应有的效率,还增强了政府和财政部门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以及法律监督意识。

5.追踪问效。近几年,我们围绕预算执行,采取听取工作汇报、视察检查、查看财政收支报表等方法,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先后听取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和国、地税工作汇报,组织视察工业园区和沿海大通道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审议市工业园区有限责任公司的银行贷款、债权债务等事项,促进了预算的有效执行和年度主要经济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

1.预算监督实效性不强。人代会时间短、议程多,加之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报告过于笼统,预算草案按功能大类罗列一串数字,没有“款”、“项”、“目”的具体内容,造成“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代表们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因此,存在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的现象。

2.预算执行约束力弱化。受政策、经济社会事业决策与预算决策不协调、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多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加上预算资金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客观造成了“部门伸手、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弱化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约束力。

3.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目前的预算编制是在人代会前2—3个月进行的。预算编制时间短促,缺乏科学的预测。每年1—2月份开人代会审批预算,而实际上预算已经从1月1日开始执行,造成预算编制和审批滞后于预算年度起始时间,一年只有10—11个月有预算可执行。同时,由于人代会只批功能预算,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人大审查批准之外,造成预算内外“两张皮”,使得预算缺乏公认的完整性。

4.经常性监督难以实施。财政预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人大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力量,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就我市而言,日常监督主要由财经工委承担,但财经工委却是“一人代表全委”,加之对口联系部门多,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加强预算监督的几点思考

1.改革预算编制方式,深化和规范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把预算细化到部门和项目,并实行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能够全面反映预算内外资金的安排,满足预算细化和全面的要求。预算编制、上报、下达的时间均予提前,保证在年度开始前,预算就已确定好,有利于提高预算的时效性。实行部门预算,从预算分配环节控制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有利于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预算分配和执行中的“暗箱操作”,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因此,要让人大代表在审查预算时,知道哪个部门有多少人、干多少事、花多少钱,钱怎么花、花在哪里,绩效如何,就要督促政府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将部门预算纳入人大监督范围,加大审查监督力度。

2.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增强预算约束力。导致预算变更的深层次原因,是政府的不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促进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行为的准确性是关键。因此,人大可考虑建立重要财经情况报告备案制度和重大支出行为的审查批准制度,结合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加强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的审查,督促政府依法行使各项具体行政行为,从根本上减少预算变更,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经济责任审计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07-0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廉政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过程中,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对此的探讨还比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自己的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等,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完全按照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来实施,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无章可循。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审计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遵照执行,形同虚设。

2.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未有效开展。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未全面开展质量控制制度,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缺乏有效的保障。在实践中,主要的问题有: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有些单位仅建立了质量控制的原则性规定,而无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内容;审计项目内部二级复核制度执行不严,如审计组长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不能及时进行复核,部门负责人不能及时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复核。

3.审计中只注重查账找问题。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账面来考核、判断和评价该负责人的个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手段就是查帐。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只是要明确该负责人财务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也要明确其管理责任和个人廉洁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它作为一种内部审计也要肩负起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职责。所以,在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要查账找问题外,还要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关注该负责人的管理决策。

4.先离任后审计问题比较普遍。绝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是在组织部门决定对该负责人工作进行变动后才委托进行审计,造成先离后审的事实,这与国家“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背道而驰,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性,使经济责任审计丧失了预警功能。此外,审计与任用的相分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还有可能导致重复审计、延长审计时间,加大审计工作的负担。先离任后审计还会使新上任的负责人责任心降低,容易形成侥幸心理,认为审与不审已不影响工作调动与升迁,在以后工作中出现非善意行为的可能性增加。

5.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正确认识。目前,事业单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思想上的正确认识。有的负责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所以在审计中常常不能完全配合,给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负责人对经济责任认知不足,财务意识淡薄,不注重本机构内部的控制和管理,认为只要审计业绩就可以,不用审计其他情况,使得审查评价其他情况时缺乏足够的依据。除负责人外,有的机构工作人员也认为被审者都是领导干部,审计只不过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因此也不愿去配合审计人员的调查。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仅是被审计负责人的鉴证和评价,更重要的是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使用和奖惩的参考依据,也是被审计机构进行整改的依据。但是在实践中,审计结果的应用往往被忽略。第一,组织人事部门在考核干部时不注重审计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先离后审的特殊原因,使得组织部门认为已无查看审计结果的必要,另一方面可能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不足所造成的。第二,被审计机构不重视审计结果中整改意见。对于被审计机构来说,他们主要关注被审计负责人是否廉洁,若审计中没有查出个人廉洁问题,很多被审计机构的管理者便将审计报告束之高阁。没有查出个人廉洁问题固然重要,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管理和控制问题却是关系到本机构未来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回馈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除了需要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之外,还需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回馈制度。一是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报送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当报送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抄送被审计机构等相关部门或机构;二是审计结果反馈制度。如管理部门将内部审计机构总结出的关于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在研究后做出回复。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很少有单位做。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和对策

1.健全内审工作和内审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基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不能采取常规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内部审计考核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考核质量。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可由内部审计部门主管领导、组织部门、被审计机构几方打分,互相监督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主要与工作质量挂钩,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考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履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重大责任事故,要追究其责任。

2.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回馈制度。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回馈机制包括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审计结果报送制度和审计结果反馈制度。其中,审计结果的反馈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首先,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应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联席会议相互交流反馈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其次,组织部门协调审计意见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内部审计部门注重加强经济责任后续审计,对审计意见和决定的落实进行跟踪审计,并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处理意见反馈给管理层,从而加大审计决定的执行力度。第三,管理部门将内部审计机构总结出的关于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在研究后回复审计部门,并在相关部门内通报,有需要的话可以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3.实施项目管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经常制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是指审计主体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周期、任务、审计时间和审计强度,保障审计任务的完成质量。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发展迅猛,任务重、范围广、周期长、活动复杂等因素造成了审计任务集中和审计时间不足的突出矛后,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则可以有效缓解这项矛盾。组织部门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充分与审计、人事、财会、纪检部门沟通,共同商定审计项目。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的任务承受能力和时效性的限制,尽可能做到每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衡分配。

4.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预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保障审计效果。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主要为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结合审计小组成员的业务专长进行,明确每个岗位、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力求做到各展其才。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除了要做好二级复核之外,还应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和明确审计取证的责任。审计取证应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突出对重要审计事项的取证;审计方法的确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合适的方法;审计人员对其收集审计证据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审计组长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者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承担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总之,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立法,大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各项理念,可以在宏观上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环境,促进审计行为的规范和审计良性循环发展。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解决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面临的种种微观问题。

参考文献:

1.宋良言.对事业单位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与思考[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5(10)

2.姜洪.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3.李树廷.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探讨(上)[J].中国审计,2002(2)

4.李洪泉.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J].湖北审计,2001(3)

5.周业荣.非盈利组织相关审计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9)

上一篇:国有企业调研方案范文 下一篇:扶贫的开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