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8 17:34:59

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哈尔滨;解放区;法制建设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建立哈尔滨解放区之初,就提出了安定民生、发展经济的立法宗旨,在1946年《哈尔滨市施政纲领》中明确“建立民主的、法治的社会秋序”及“建设和平、民主、独立、繁荣的新哈尔滨”的构想。在哈尔滨解放区建立之后,解放区了一系列有关、经济、刑法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初步构成了哈尔滨解放区的法制建设,其中《哈尔滨市施政纲领》最具代表性(以下简称为《施政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次尝试,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大城市实施的最早实践。

一、哈尔滨法制建设的背景

(一)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欧洲力量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的崛起,从而引发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法西斯同盟领导人的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在《雅尔塔协定》里涉及中国的部分是: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苏中共同经营,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等。该协定实质是将中国东北置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当中,是美苏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相互妥协的产物。[1]当时中国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犯,新中国的重要任务是争取真正的民族独立,摆脱外国的牵制。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使联合国成为最大的最有权威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预示着各国对战后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方面所达成的共识。[2]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建立联合政府、废除的主张,逐渐成为中国各阶层的共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民主政权,实行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二)国内形势

首先,同志在理论上确立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在其著作《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联合各阶级,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念。民联、民建、九三学社等派也纷纷发表宣言,呼吁和平民主,支持建立联合政府。哈尔滨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民主建国方针也坚决拥护。1946年4月20日,哈尔滨市民以《欢迎人民自卫军早日进驻哈市》为题,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松江省人民自卫军进驻哈尔滨。

其次,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一方面由于日寇投降前的破坏,面临的是一个大批工业破产、众多工人失业、物资粮食奇缺、商品价格飞涨、人民生活艰难的经济残破的烂摊子。[3]另一方面反动派制造谣言,扰乱治安,对哈尔滨解放区的社会秩序造成极大危害,甚至直接影响到哈尔滨解放区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以及哈尔滨解放区民主政权的稳定。

二、哈尔滨法制建设的立法宗旨

(一)恢复经济,调整社会关系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哈尔滨作为中国首个解放的大城市和北方补给枢纽,急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经济法律政策来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稳定经济秩序,安定民生,组织军需生产,承担起支援前线的重要使命。

(二)安定社会,稳定民心

面对众多敌对势力的反动活动,给哈尔滨解放初期的政权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了维护哈尔滨的社会稳定和新生的民主政权,哈尔滨解放区民主政权开始对反动势力进行打击,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制定符合当下需要的,对反动势力进行打击的法律法规,为公安机关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三)支持民主政权,为解放中国奠定基础

哈尔滨解放区是新中国的第一个解放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是连接苏联和中国的纽带,也是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所以哈尔滨的法制建设受苏联、边区和其他解放区的影响,起到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权法制建设的范本作用,同时成为新中国各部门法立法的重要渊源。以《哈尔滨市施政纲领》为例,它的颁布直接影响了各解放区的立法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纲领》,是中国立法的重要渊源。

三、以立法为主的法制建设

立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法制建设的基石,是国家法制建设的方向,1946年是哈尔滨解放初期,面临着从建立苏区、边区统一战线政权, 转变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的转型,此时期的法制建设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其中建设是核心。例如日满投降以后,中共就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告全体同胞书》,明确提出要选举能真正代表全体民众的政府。之后,哈尔滨临时参议会通过具有纲领性质的《哈尔滨市施政纲领》,为了使选举和政权参与合法化又颁布了《哈尔滨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草案》等各种立法,奠定了哈尔滨解放区民主政治、民主法治的基调,是哈尔滨法制建设的前提。

哈尔滨法制建设中以立法为主,立法中以《哈尔滨市施政纲领》为代表。1946年7月1日,中共哈尔滨市委在“对于目前哈市工作的决定” 中,提出召开哈尔滨特别市临时参议会[4],会议通过了《哈尔滨市施政纲领》,《施政纲领》共十七条,内容涉及哈尔滨市的民主政治、人民权利、经济文化、外侨事务等方面,都是解放初期的哈尔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纲领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临时参议会上各团体代表的提案内容。临参会共收到提案116件,合并后为7件,通过59件,撤销13件,否决5件[5]。《施政纲领》规定了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原则和市民的民利,确立了以城市领导农村、以工商业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倡新民主主义教育和文化,分配土地,保护侨民安全等。纲领的内容涵盖哈尔滨解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解决市民生计。

《施政纲领》是哈尔滨地区立法的代表,是具有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有着鲜明的解决哈尔滨地区主要矛盾的特点,是哈尔滨解放区其他部门法的概括和基础,在哈尔滨法制建设中有着指明方向的作用,在哈尔滨法制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它继受了此前各根据地施政纲领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与其他解放区的立法相呼应。特别是其中关于民主政治方向及经济建设方针等内容[6],是在城市实行民主政治、民主法制的初次尝试,通过分析研究《施政纲领》,可以对哈尔滨解放初期的法制建设有宏观上的认识。

四、哈尔滨法制建设的特点

(一)较强的民主性

1946年哈尔滨解放区建立后,松江省人民自卫军随即了重要文件《为进驻哈尔滨告哈市同胞书》,这为后来的民主建设奠定了基调。在同志“论联合政府”理论的影响下,举行了哈尔滨市临时参议会,通过民主协商制定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哈尔滨市施政纲领》,体现了立法过程的民主性和民主政治,是哈尔滨解放区法制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哈尔滨市施政纲领》作为解放区具有代表性的根本法性质的法律,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集会、结社、居住、信仰等自由权,将民主理论法律化,保障了民主的实践和执行。

(二)较强的针对性

解放初期的哈尔滨经济衰败,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困难。因此,哈尔滨解放区必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保护各阶层的财产权。《哈尔滨市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实行“民主政治",“保障人权,保障市民集会、结社、出版、言论信仰居住之自由,除公安机关依法拘捕外,任何机关不得捕人,保障人身之自由”。同时规定:“保护公民财产权。除国税、地方税和市政建设费外,任何机关或团体不得向市民征集金钱及物质”。[7]由以上《施政纲领》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在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法中规定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施政纲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法律的粗糙性

1946年的哈尔滨处于军事管制时期,制定的法律均带有军事色彩,如《施政纲领》中很多规定以军事长官的讲话和思想为依据,在法律中强化军事命令。由于短时间内颁布,所以法律术语不严谨,可操作性差,部分条款理想主义化,在制定纲领的讨论过程中, 就有参议员提出的方案不够具体,只能解决原则问题,至于其中细节还要在提案中提出具体意见[8]如:“提倡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部分章节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地位,整体布局缺少合理性规划,甚至有些激进,与民主和公民权利背道而驰。

五、哈尔滨法制建设的历史意义

(一)支援前线、稳定后方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成为建立稳定政权的第一个城市,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哈尔滨解放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和后方补给的重要基地。法制建设是一个城市正常运作的基石,是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政权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经济恢复,才能完成支援前线的重要使命。

哈尔滨解放区建立初期,阶级矛盾突出,各阶层的利益都需要进行平衡和协调,《施政纲领》和其他专门法规的颁布有力的调整了哈尔滨解放区的社会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保证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二)法制观念的转变和突破

哈尔滨作为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在其法制建设成功之前,中国只有根据地法律,且条款简单粗糙,不成体系,通过哈尔滨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中国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系统的城市法制建设路线,法制观念逐步从“边区”法制转向“城市”法制,对法律的理解、立法的程序等也有了深入的认识,并且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的法制结构。

(三)对其它地区乃至新中国的法制建设的推动

哈尔滨解放区的法制建设是新中国首次尝试的法制建设,它的成功建立为其他解放区和中国未来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和框架,其中《施政纲领》作为反映哈尔滨法制建设的重点法律,它的颁布不仅在思想上是一次重大提高,在内容上也使得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构想得以实现。其他各解放区的宪法性文件在涉及外侨事物等方面直接使用了1946年《哈尔滨市施政纲领》的规定,并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产生影响,成为新中国立法的重要渊源。

六、结论

哈尔滨是中国共产党解放并建立政权的第一个大城市,哈尔滨解放初期的法制建设是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哈尔滨解放区1946年的法制建设是哈尔滨解放区法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处于基础地位。以《哈尔滨市施政纲要》为中心法律,哈尔滨市法制建设对解放区建立初期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矛盾的解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由农村法制建设向城市法制建设过渡的转折点,对其它地区乃至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孔令秋.论苏联法对哈尔滨解放区法制建设的影响[D]. 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EBIOL]

http:///excpt/sz/rw/

2010-07-20/1406270893.Shtml.

[3]李士良,石方,高凌.哈尔滨史略[M].黑龙江: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4]哈尔滨市地方志编共委员会.哈尔滨市志・政权[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哈尔滨市档案馆截革命历史档案, 全宗号3,目 录号1.案卷号9.

[6]孙光妍.新民主主义立法的有益尝试――1946 年《哈尔滨市施政纲领》考察[J].法学研究,2006,(5).

[7]参见哈尔滨市参议会革命历史档案,案卷号4.哈 尔滨市档案馆馆存.

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治安和稳定工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县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全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治环境,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建设平安乡镇,创建安全”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1、“建设平安乡镇,创建安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着眼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实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全面提升维护稳定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全县社会政治更加稳定,治安秩序持续平稳,法制环境更加规范,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把我县建设成全市安全地区。

二、目标任务

2、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密治安防范,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努力实现发案减少、事故下降、秩序良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发案减少。有效预防和控制恐怖暴力活动和非系统安全因素引发的犯罪活动。爆炸、杀人、放火、绑架、抢劫、等重大刑事案件发案逐步下降,盗窃、抢夺、伤害等多发性、可防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未成年人和流动人口犯罪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平稳下降,刑事案件发案率、重大经济犯罪案件数控制在全市最低水平。力争不发生在全省、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巨额资财损失案件、涉黑涉恶团伙犯罪案件。

事故下降。交通、安全生产、火灾和治案灾害等事故数量下降。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不发生在全省、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群死群伤恶性治安事故,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活动、重要目标、要害部位安全保卫工作的重大事故。

秩序良好。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环境良好,企业平安经营,社会丑恶现象减少,重大发生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力争不发生在全省、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不发生“”等组织及其人员赴省进京上市、在当地聚集闹事事件和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网络传播互动信息,大规模张贴散发反宣品案件,努力实现“三个零指标”。

群众满意。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公众安全感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达到并保持在85%以上。

三、实施步骤

3、按照“城里切块,乡里抓村,安全为主”的总体思路和“全面规划、分段实施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着力抓好今后4年(年—年)的工作。总的要求是: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迈大步,四年见成效。

一年打基础:年,用1年时间,在全县着力营造“建设平安乡镇,创建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形成创建工作的良好态势。推出一批基层创建活动的先进典型,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达到35%。

两年上台阶:即年底,40%的乡镇建成安全乡镇,50%的社区、村和单位建成安全社区、安全村和安全单位,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保持在85%。

三年迈大步:即年底,70%的乡镇和社区、村建成安全乡镇和安全社区、安全村,80%的单位建成安全单位,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稳定在85%以上。

四年见成效:即年底,90%以上的乡镇、社区、村和单位建成安全乡镇、安全社区、安全村和安全单位,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四、机制建设

4、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领导责任机制。各级党政组织和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度,把抓综治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作为年度考核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干部政绩、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县委组织部门在考察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治安工作的领导干部工作时,须征求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意见。

5、建立健全各乡镇和综治委成员单位工作述职机制。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在任期内,每年就其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职责情况向县委、县政府述职,由县委、县政府组织综治成员单位进行评议。县综治委要每半年组织综治成员单位进行述职,由县综治委成员单位进行评议,督促综治成员单位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

6、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状况分析评估和决策治理机制。各乡镇、各政法部门要建立治安信息调查摸排制度,主动获取治安信息,依据动态数据、群众意见和社会舆论,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客观反映一个时期治安形势及其规律,科学预测犯罪趋势和治安状况,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县委政法委、综治委、维稳办、610办每月召开一次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综合分析评估社会治安状况,及时确定或调整治安预警级别,协调整合政法各部门和社会力量,采取应对措施,部署区域治理和专项治理工作,坚持全县治安状况公告制度,通过新闻媒体每月向社会公众。

7、建立健全重大治安情况逐级报告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对本辖区、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重大刑事、治安案(事)件,要在四小时内报告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报县综治委(办)、维稳办、610办。对隐瞒不报者,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8、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社会治安乱点重点治理机制。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治理哪里”的原则,认真做好影响稳定和社会治安因素的排查摸底工作,掌握真实情况,分析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治措施。坚持每年排查治安混乱地区,确定整治重点,特别是对那些重点地区、要害部位和特种行业、特殊群众中存在的问题,要抓早、抓小、抓反复,采取多路出击、综合整治、挂牌督办、重点突破、条块结合、滚动治理等方法,有效形成重拳出击治混乱,齐抓共管抓整治的工作格局,努力消除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隐患。

9、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调处,防止激化”的原则,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月排查、月治理、月上报工作制度,乡镇每月向县综治办上报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坚持和落实调研排查、督促检查、回访三项制度。对重点矛盾和纠纷实行领导包抓制度,做到“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把调处工作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各乡镇综治办负责协调整合辖区内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力量,定期召开会议,加强督办和检查,形成“党政挂帅,综治协调,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10、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综治和反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法律素质。重点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学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基层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坚持并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统一考试等各项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学法用法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开设法制教育课,巩固、提高中、小学校聘任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制度。广泛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农村、法律进企业等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活动。积极推进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积极启动、认真实施依法治访工作,力争在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敏感热点问题,防止群体上访等方面有所突破,依法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再上新台阶。

11、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各级都要针对不同类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特别要研究制定处置突发重大治安灾害、自然灾害事故和重大群体性扰乱公共治安秩序,“”和其他非法组织活动事件的预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围绕总体预案,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的启动由县委、县政府决定,预案一旦启动,应急指挥系统随之展开工作。要组建以公安防暴、巡警和武装警察觉为主体,由消防、卫生等有关方面参与的处置突发事件专门工作队伍,配强力量,优化装备,确保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妥善处置应对。

12、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费保障机制。要按照市上确定的人均0.15元的标准核定综治工作经费,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加逐年增加。要加强对综治经费的管理,设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切实解决群防群治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要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见义勇为奖励基金,用于对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奖励和伤残、牺牲人员的医治及家属怃恤补助等。要逐年增加社会公共安全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安全防控的科技装备水平。

五、防控体系

13、建立城市治安防控网络。①街面防控。以公安巡警、交警、治安警、派出所民警和各种群防群治巡逻队伍为主体,实行24小时街面巡逻,提高群众的见警率。公安机关要整合各种巡逻力量,科学划分巡逻责任区,落实防范责任;要建立规范合理的巡逻运行机制,加强巡逻防范基础建设,突出重点地段、时段巡查,完善卡口查堵;要进一步完善110快速反应机制,实现早接警、早出警、早处警,提高快速反应、控制街面治安的能力。二是社区(居民小区)防控。由乡镇综治办协调,以社区民警、治安巡逻队为主体,建立巡逻防范机制。从下岗职工和低保对象中选聘人员,线建各种形式的治安联防队、护楼院队。民警要依托社区治保组织,把社区专兼职治安联防队协调组织起来,划区域、分时段,加强巡逻防范。②单位内部防范。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组织和保安队伍为主体,实行治安防范法人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

14、建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由乡镇综治办协调,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指导,以村治保调解组织及治安中心户长为骨干,组建联户联防队、巡逻队、护村(护厂、护校)队,开展治安巡逻。要充分发挥治安中心户长的职能作用,加强教育培训和考核管理。积极探索创新激励方式,推动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巡回驻村民警(责任区)要认真抓好安全村创建活动,维护农村稳定。

15、建立城乡结合部治安防控网络。由涉及城乡结合部综治办协调,以相邻派出所和专兼职治安巡逻队为联防主体,在城乡结合部开展治安巡逻,重点控制区域和公路沿线,消除治安死角。

六、制度建设

16、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各乡镇、各部门和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严格的检查监督、定量考核和评比奖惩制度,把稳定和社会治安责任制同经济责任制、领导任期责任制结合起来,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县综治办要加强对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17、创建活动评比考核制度。根据省、市的统一要求和标准,由县综治委制定安全乡镇和安全社区、安全村、安全单位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建立健全健全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定量考核制度和评比奖惩制度,每年自上而下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对达到安全创建标准的由县上进行命名表彰,对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部门、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18、重大事件领导责任查究制度。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确定治安责任人,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治安防范工作。对领导不重视、治安防范措施不力,导致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治安问题突出,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政治稳定、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组织案件、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的,要依据中央五部委的规定,实施领导责任查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19、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目标责任制考核不合格的,或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政治稳定,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组织案件、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的乡镇、部门和单位,实施“一票否决”。否决的内容包括,乡镇以及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评选综合性的荣誉称号,上述单位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治安责任人评选受奖、晋职、晋级的资格。连续两年初一票否决的乡镇、部门和单位,对其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或直接责任人给予降职、就地免职或实行引咎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公众安全感”调查民意测评制度。按照“客观、准确、公正”的原则,由县综治办会同统计部门,每年开展一次“公众安全感”调查活动。对群众满意度处于未位的乡镇给予“黄牌警告”,对连续两年处于未位的实施“一票否决”。

七、保障措施

21、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坚持“严打”方针,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刑事犯罪活动和经济犯罪活动,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努力创建长效防范机制。

县委政法委和综治委(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等职能作用,积极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参与创建活动,定期分析研究活动进展情况,适时提出创建工作意见和建议;要定期检查指导各部门、各单位的创建工作,协调、督促解决存在的问题;注重培养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全力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公安机关是“建设平安乡镇,创建安全”活动的骨干力量,要在打击违法犯罪、保障经济安全、加强治安防范、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把创建活动作为全部公安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中心任务,作为考核公安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工作落实。

人民检察院在创建活动中,要强化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促进依法行政。

人民法院在创建活动中,要依法惩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和严重经济犯罪分子,依法调节各种法律关系,切实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做好依法治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监管改造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等各项工作,为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政法干警的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转变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实现执法为民。要加强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各级政法机关的领导班子。要加强业务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大力推行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努力提高政法干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办案水平。要坚持从严治警,深入开展以“公正执法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教育整顿,严格落实队伍管理的各项规定,深化执法检查,明确行为规范,着力解决队伍中存在的司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枉法以及办事拖拉等问题,确保执法活动公开、公平、公正。要坚持从优待警,积极为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解除后顾之忧,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具有战斗力的政法队伍。

22、要全党发动,全民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扩大创建活动的群众基础。各乡镇、各部门和各单位要紧紧围绕创建工作目标任务,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形成创建活动的合力。

纪检监察机关要严肃查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在创建工作中的严重和失职渎职行为,积极参与重大恶性案件和事故的调查处理。

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各级党政领导抓创建工作实绩纳入领导干部考察考核范围,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与评先选优、立功受奖、晋职晋级挂钩。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和促进基层政权建设以及各种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人事部门要督促检查县、乡(镇)政法、综治组织建设及人员编制落实情况,配齐配强各级综治干部。

宣传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意义,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部门要做好接待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坚持调研排查、督促检查、回访三项制度,进一步推行和规范“干部下访、假日约访、反馈日、联合接待”等好的做法,畅通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积极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610”办公室要组织协调好全县反工作,重点抓好监控防范和教育转化工作,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宣传教育活动。

经济发展部门要指导有关部门搞好经济运行中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具体实施工作;指导企业稳妥地制定改制方案,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预防和群体性越级上访,并会同有关部门整治好企业调边环境。

工商和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及时查处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行为,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卫生部门要重点抓好重特大食物中毒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积极参与突发性、应急处置工作;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吸毒人员的治疗、康复工作,做好性病的监测、检查和治疗工作,加强对食品、饮食摊点卫生的检查和监督。

教育、公安、文体事业、工商、卫生、共青团等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加强校园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力度,积极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城建部门要将治安、消防等防范设施纳入住宅设计标准,列入城镇建设整体规划,将城市管理和治安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物业管理机构做好住宅小区治安防范工作。

人劳、民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措施,做好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对流浪乞讨人员帮扶救助等工作,努力预防和减少各类犯罪。

交通部门要加强对车站等部位的安全检查和管理,严防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建设中的各种隐患和重大安全事故。

统计部门要改进调查的方式方法,完善公众安全感调查网络,积极开展有关公众安全感和社会稳定的调查统计工作,及时提供科学翔实公正的测评报告。

人武部门要积极组织驻军和武警投身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工会组织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主动疏导职工内部矛盾;组织职工参与群防群治队伍;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失足职工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和安置工作。

妇联组织要加强对妇女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妇女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主动参与调节和疏导婚姻家庭纠纷,配合有关部门与、、拐卖妇女儿童、吸食和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

关工委要积极开展对青少年的法制、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八、组织领导

24、加强领导。各级党政组织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真到开展“建设平安乡镇,创建安全”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创建活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作为执政为民的一件实事,切实从思想、组织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强组织领导,从人力、财力、物力和制度上保证创建活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25、夯实创建活动的工作基础。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创建活动的关键环节来抓,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严格工作要求,使基层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筑牢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

26、加强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要加强乡镇综治委(办)的组织建设,配齐配强领导力量和专职综治干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经费待遇,真正做到基层综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实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基层政法组织力量。公安机关要精简上层,充实基层,保证责任区民警有足够的精力抓好基层防范工作。司法所、法庭要合理设置,配齐配强人员,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巩固提高基层治保公、调委会组织,强化管理培训,充分发挥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作用。

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篇3

一、深入推进党委依法执政

(一)切实贯彻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央、省委、市委以及市委全面依法治理决策部署,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各级党政机关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待《法治建设规划(2020—2025年)》《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出台后,抓好贯彻落实,深入挖掘依法治市各领域创新改革。(牵头单位:市委依法治市办,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和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二)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各级党委(党组、党工委)要严格执行和党内法规,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做到遵照法定依据、遵从法定程序,强化党规党纪的刚性要求,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规定(试行)》实施方案,抓好贯彻实施。抓好《省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的贯彻执行。健全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优化备案审查工作平台建设。健全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开展实施党内规范性文件评估工作。(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室,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和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深化党委领导统筹和表率示范。各级党委(党组、党工委)要认真落实党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强化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制度,完善常委会会前学法、党委中心组集中学法制度。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室,责任单位:市级各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2020年12月)

二、全面提升协助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质效

(四)贯彻地方立法体制机制。贯彻《中共省委关于加强党领导立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协助上级开展好地方立法工作。(牵头单位:立法协调小组、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五)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贯彻《市政府立法协商办法(试行)》,拓展人民参与立法渠道。加强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依法修改或废止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牵头单位:立法协调小组、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六)配合重点领域立法。积极参与成德眉资等跨区域重大立法项目。配合市完善疫情防控相关制度配套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规规章制度体系。配合市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餐厨垃圾管理等地方立法项目的起草工作,配合市推进违法建设治理、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等地方立法项目的调研工作。(牵头单位:立法协调小组、市人大办公室、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三、持续深化政府依法行政

(七)深化“放管服”改革。总结评估《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实施情况。落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9—2020年)》,深化“最多跑一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改革成果。灵活推进重点产业园区赋能放权,建立健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行政复议应诉机制等配套机制。持续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动态调整权责清单。推行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全面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委编办、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司法局、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2020年12月)

(八)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贯彻《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强化公职律师、法律顾问、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利益行政决策风险第三方评估机制。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强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积极参与省、市、县、乡四级联网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平台的建设。(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2020年12月)

(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制定出台全市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意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快行政执法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动态管理。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加大对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各类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价格的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牵头单位:执法协调小组、市委编办、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各行政执法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12月)

(十)加强行政权力监督。落实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接受询问质询、报备规章等制度,按规定向政协通报有关情况。深化府院联动,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严格执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落实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严格执行诉前检察建议。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措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提升行政机关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开展重点领域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问题专项监督。加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监管机制和制度建设。(牵头单位:执法协调小组、市人大办公室、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四、着力推进司法公正高效

(十一)着力完善机构职能体系。优化职能配置,统筹法庭布局,促进审判资源向基层下沉。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在公安机关推行大部门、大警种制。加快构建司法行政机关优化协同高效工作体系。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员额法官、检察官动态调整、常态化遴选、退出机制。健全政法干警履行法定职责保护和受到侵害救济保障机制。(牵头单位:司法协调小组、市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市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2020年12月)

(十二)着力完善司法权运行机制。贯彻“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健全排除对司法活动的非正常干预机制,健全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司法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和案件取证指引,建立与、审判统一的证据标准。做好刑事检察工作,落实捕诉一体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探索对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中心实行派驻检察试点工作。推动院庭长办案常态化,优化案件质量评查标准体系,完善法官检察官惩戒工作体系,落实违反审判检察职责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错案通报制度。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和违法违规惩戒工作。完善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制度。抓好《社区矫正法》的贯彻落实,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强化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继续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牵头单位:司法协调小组、市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市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和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十三)着力破解司法难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沟通协调,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两高两部”《关于依法惩治妨害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妨碍疫情防控的各类违法犯罪。统一裁判尺度,解决“同案不同判”。探索建立困境企业有效退出机制。推进执行规范化建设,加大信息联查、失信联惩力度,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推动执行工作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解决有案不移、移案不接、以罚代刑等问题。完善刑事涉案财物集中管理制度,破解涉案财物规范化管理难题。(牵头单位:司法协调小组、市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市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发改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和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五、大力推进全民守法普法

(十四)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坚持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并重,利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制定过程向社会开展普法,完善普法责任清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深入推进“七五”普法,谋划“八五”普法。(牵头单位: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市级各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2020年12月)

(十五)联动创新精准普法。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基层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扬年画打造特色法治文化的成功经验,继续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法治文化。常态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大中小学建立宪法法律教育长效机制,加快建设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创新普法方式,推进“法治宣传七进”向“法律服务七进”“依法治理七进”转变。开展好“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持续加强“法治行”法治宣传平台建设,营造全面依法治市的浓厚氛围。(牵头单位: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2020年12月)

(十六)抓好法治示范创建。以深化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民、社会依法治理和法治基础培育为主线,扎实开展全面依法治市示范试点工作。依托乡村振兴农民大学实施“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深化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对已命名的法治示范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实行动态管理,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牵头单位: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六、扎实推进社会依法治理

(十七)提升城乡基层依法治理能力。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城乡基层治理重大部署,准确把握市委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和实施意见。完善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一核五治”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以市被司法部确定为基层依法治理驻在式调研基地为契机,全力打造特色亮点,探索典型经验和总结推广,擦亮基层依法治理品牌。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综治中心、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基础建设,坚持司法所和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同步建设,积极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和“枫桥式”司法所。推广基层社会治理三员共治工作机制。加强法治乡村建设,落实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推行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推行12309检察服务。推进“三书模式”制度化规范化,逐步拓展应用领域。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急管理和创新网格化服务。探索“互联网+社区治理”精细化治理新模式。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力推进禁毒防艾。落实《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加强城乡行政执法监督协调,构建“派出所巡防警力+群防群治力量”的农村(社区)治安防范模式,统筹推进“雪亮工程”“智慧小区”建设,助力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委依法治市办,责任单位:市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委编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和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十八)预防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完善和解、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积极参与推进省、市、县、乡四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建设,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纠纷化解法定职责。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全面推开“诉源治理”工作,完善制度。进一步整合优化各类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快“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能得”“四点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专项行动。强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加强疫情期间矛盾纠纷化解,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法律援助。(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十九)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动民族工作创新与发展,加强城市少数民族管理服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按照《省宗教事务条例》,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进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登记工作试点,着力提升行政执法能力、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牵头单位: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2020年12月)

七、强化依法治市工作保障

(二十)抓好法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增强城乡基层法治建设力量,配齐配强法治建设工作人员。完善干部法治培训制度,将法治作为各级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律师等法治人才教育培训交流。健全完善干部法治档案制度。(牵头单位:市委依法治市办,责任单位:市人大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和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二十一)强化法治督查考核。完善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奖惩工作机制,强化法治建设目标绩效考核。落实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协调小组责任,完善法治任务督办协调机制。(牵头单位:市委依法治市办,责任单位:各协调小组、市人大办公室、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委目标办和市级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12月)

(二十二)加强法治建设理论研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组织依法治市理论实践研究,加强对疫情依法防控相关法律方面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指导提炼法治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宣传展示法治建设成效。(牵头单位:市委依法治市办,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篇4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我市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农、林、牧、副、渔统一规划,水、田、林、电、路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在加强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工作中,全市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增加投入,落实措施。综合利用全市投入到生态建设项目的有限资金,治理思路和方法不断拓宽,通过吸收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在治理工程中实行招标制。对工程质量实行了“业务部门质量监控,受益群众百姓监控,”的双向质量监理制。并体现了“小工程、大监理”,从而保证了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我们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坚持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础。治管结合,突出经济效益,建设生达农业,走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水土保持发展之路。

2010年省上下达目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投入治理水土流失项目资金1875万元(泸县1250万元、合江250万元、江阳区187.5万元、龙马潭区187.5万元)。实际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平方公里,超省上下达计划的110%。通过治理,我市水土流失治理区林草覆盖率达48%,三大效益显著,我市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泸州市境内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审率、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和实施率均比往年有所提高,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率达到90%,违法案件查处率也在提高,结案率达到100%,审批、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68件,全年对开发建设项目执法检查95次,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40.55万元。基本遏止了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三、创森创园工作完成情况

2010年是双创工作的关键年,我局担负着双创工作的水系绿化部分。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双创办的指导下,我局紧紧依托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结合水系绿化规划,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水系林带绿化建设的高潮,把水系绿化工作有力的向前推进。全市水务系统共完成水系库区绿化面积300.5公顷,为全面完成双创目标打下了基础。

(一)进一步深入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在市水务局创森、创园规划基础上,结合2010年即将实施的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着重规划了江河、库区绿化部分,把江河、库区绿化纳入了水土保持治理项目规划,确保创森、创园有具体实施方案和资金保证。

(二)分解工作目标,与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年初市水务局把全市创森、创园水系绿化目标进行了分解细化落实到各县区,并与各县区水务局签订了双创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了全市水务系统双创工作任务,使双创工作有的放矢。

同时,市水务局将双创重点区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纳入水土保持治理工程规划,打捆上报争取2010年省级小流域治理资金用于双创工作。

(三)水务系统职工认真参与义务植树,为双创作贡献。全市水务系统于2月21日在泰安镇、3月12日在三道桥、3月29日在胡市镇组织了3次大型的植树活动,共栽植了天竺桂、小叶榕、香樟、荔枝、枇杷、竹等植物树苗1500余株,新增绿化面积近15000平方米。

四、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提供良好氛围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此,我们结合有关宣传和新闻部门运用各种形式广造舆论,大张旗鼓地宣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3.22世界水日”、水利宣传周、《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纪念日等时机,向市民宣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水土保持观念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规划龙头作用,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奠定基础。主要做法是依靠政府的统筹能力,协调各部门关系,各投其资,各建其功,共同唱好生态这台戏,同时把更多的投资和力量放在小流域工程建设上,突出行业特色。开展治理与加强管护的关系,把治理成果管护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的手段,加强对现有治理成果的保护,改变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等重建轻管的现象。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我市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依照“水保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结合,水保生态建设与解决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结合”的原则,按照《泸州市一2011年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则,在认真总结前些年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总体思路,为水土保持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开始实施,通过各方努力将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好转和良性循环。

(三)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监督执法的关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处开发建设中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开发建设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好驾、护好航。为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健康发展,我市始终把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来抓,首先,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对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全面落实,使全市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做到了有法可依。严格执行水保“三同时”制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狠抓了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收费、监督检查“三权”管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已列入政府行政并联审批,使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了全面落实。纳溪区、泸县、被列为全国的水土保持监督能力建设试点县。在执法过程中,我们通过采取执法工作人员“约法三章”等措施,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程序、宣传教育与法律强制合理衔接、点面结合、以点促面等方面,都是经过慎重研究,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有序进行和规范发展。

五、“2011”年工作思路

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Johnny53369”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疫情防控、计划生育、安全稳定、党风廉政建设、扶贫开发等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亳州市司法局在亳州市委市政府和省司法厅的正确领导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立足“一个统筹、四大职能”,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0年度,亳州市司法局疫情防控、计划生育、安全稳定、党风廉政建设、扶贫开发等事项“一票否决”情形。

一、立足服务大局,狠抓司法行政重点工作落实

(一)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两次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亳州市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亳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实施意见》等重要事项。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印发《关于依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工作方案》《关于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依法防控疫情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依法防控疫情、企业复工复产等提供法治保障。开展全面依法治市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征集活动,在全面依法治省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征集活动中,我市荣获一等奖。

(二)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亳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审查市委市政府各类重大事项107件,提出审查意见400余条,向省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市政府规范性文件31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公布亳州市市直单位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目录,确定市直16家单位126项政务服务事项164项证明材料可以采取承诺制。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中聘请80名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举办全市领导干部法治能力建设培训班。蒙城县被中央依法治国办表彰为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涡阳县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公示已结束。

(三)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继续开展“千村百镇人民调解大讲堂”等主题活动,开展宣讲5244场,受教育群众30多万人次,全市共办理人民调解案件5.59万件,调解成功率99%,3名个人和2个集体受到司法部表彰或通报表扬。办理市本级行政复议案件216件、行政应诉案件39件。亳州仲裁委受理仲裁案件404件,仲裁收费793.28万元。

(四)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网络和村(居)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全市推行“律师超市”经验做法受到市委高度肯定。融入“12348”安徽法网建设与应用,开通店铺245个,产品1131个,开通率100%,产品数量和案例库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办理公证23596件、司法鉴定4277件、律师办案19846件。投资29万元,依托“皖事通”建成律师预约会见服务平台,为全国首个依托“区块链+电子证照”技术,实现律师预约会见的全流程无纸化运行平台。全市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8450件,完成全年任务的135.2%,办理农民工维权案件1272件,为农民工讨薪1946.3万元。成立疫情防控期间法律顾问团,编制《亳州市疫情防控法律知识50问》,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为依托,为全市100余家企业提供“一对一”法律咨询。亳州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亳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

(五)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强化社区矫正安全管理,市、县区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5个、乡镇(街道)矫正委员会88个。2020年度新接收1960人,期满解除2412人,现在册2235人,刷证报到率99.8%,手机定位率97.8%。全面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对象专项清查活动,完成204名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全市刑满释放人员衔接2815人,全年开展远程帮教申请1815人次,成功会见1069次。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共摸排上报涉黑涉恶线索63条。亳州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特赦实施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省委政法委组织第三方对全省政法机关满意度测评,亳州市司法局99.55分,位列全省第四名。

(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民法典主题宣传活动,组建亳州市民法典宣讲团,举办民法典专题讲座。组织开展江淮普法行和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全面完成省对市“七五”普法评估验收现场考核工作。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力度,疫情防控普法宣传信息累计800余篇,疫情防控以案释法案例80余篇,累计浏览量80余万人次。

二、强化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增强政治意识、保持政治定力、把握政治方向、承担政治责任、提高政治能力,为做好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健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全年开展集体学习13次,围绕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法治思想、意识形态、全面从严治党等重要学习内容开展研讨交流。加强干警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年开展各类培训7班次,将政治理论学习纳入学习课程。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认真开展以“四联四增”为主要内容的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活动,认真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并整改到位。落实党组抓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领导班子述职内容。建立信息周通报制度,政务网站和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全年信息1000余条,省厅级以上媒体采用440余条次。加强机关基础党组织建设,常态化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庆祝建党99周年“微型党课”竞赛和红色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全年26名党员登上讲台讲“微型党课”,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微电影17部,1名党员被评为市直优秀共产党员。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日常监管,全年开展廉政谈话38人次,其中提醒谈话2人次。以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司法行政铁军。全年研究提拔3批次12名科级干部,2批次14名科级干部职级晋升,公开招录事业单位人员5名。加强律师行业党的领导,圆满完成律师行业党建全覆盖全规范全统领三年目标任务,配齐配强党委班子成员,新任命一名机关公务员担任律师行业党委委员。

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篇6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担当稳定第一责任,落实社会治**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2、总体目标:平**和谐优秀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案少、秩序好、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满意度高、政法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3、具体目标:到**年,继续保持全省社会治**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社会治**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获得“长**杯”;三区四县全部进入“平**县(区)”行列,**风景区继续保持全国社会治**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市政法各部门工作进入省综合考核前5名。

4、主要工作指标:

——政治**全。不发生影响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反工作做到刑事案件侦破率达90%以上、“无乡镇(街道)”创建面**年达90%,**年达100%;防范工作实现无“”人员赴省进京滋事、无广播电视插播、本地无公开或规模性聚集事件、本地无人参与外地聚集事件、无大面积规模性反宣煽动案件、无规模性团伙案件。

——社会**全。不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不发生大规模集体越级赴省进京上访。矛盾纠纷发现率在98%以上、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均在95%以上,人民法院受理的民商事诉讼案件的调解(和解撤诉)率在60%以上、结案率和执结率分别达95%和80%以上,部门办结率、息诉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

——治****全。刑事发案稳中有降,各类刑事案件破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命案破案率达90%以上,力争全破;刑事案件率达95%以上、审结率达97%以上;群众对社会治**满意度率达95%以上;不发生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黄赌毒”案件,不发生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治**突出问题和治**混乱地区,不发生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涉旅有效投诉。

——公共**全。治**灾害事故稳中有降,重大**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亿元GDP死亡率控制在0.37以内,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不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全的群死群伤事故。

——经济**全。不发生全省有影响的传销、非法集资、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

二、工作措施

5、着力完善村民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逐步完善各项公开制度,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权益。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重大项目实施,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具体细致的实施方案,明确相关的政策措施,妥善协调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妥善处理土地征用中涉及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涉及居民利益、企业改制中涉及职工利益、库区移民中涉及移民利益等问题,保护不同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就业,以及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置工作。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建立健全协调和处理劳资矛盾的机制,严格执行职工最低工资制度,切实防止和纠正拖欠、克扣民工工资等现象,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切实**排好贫困地区和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医疗卫生、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落实各项优抚政策。

6、着力整合资源,形成基层维稳综治工作合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在乡镇(街道)建立维稳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将乡镇(街道)维稳综治工作办公室确定为常设机构,除1名专职副主任外,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加强公**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村(社区)警务室、治保会、调委会和民兵等基层组织和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其公正执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政法综治组织为骨干、群防群治组织为辅助力量的综治工作网络,深入推进公**“三基”工程建设。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立和规范乡镇(街道)社会治**综合治理工作中心、村(社区)综治工作站,构建大综治工作平台。

7、加快治**防控体系建设。构建严密的治**防控体系,增强动态环境下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加强中心城区和区县城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要害单位监控系统与公**指挥中心联网,将技防措施向农村、城郊结合部及案件多发的地区、路段和部位延伸,首批城区街面上710个监控探头在**年底前完成。加大巡防力度,提高街面治**管理水平。全面深化社区警务战略,确保社区警务室民警警力配备和有效工作时间。深入推进农村警务战略,落实农村地区治**巡逻和群防群治措施;大力推进治**岗亭、卡口和流动岗哨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社会治**的控制能力。健全单位内部治**防控网络,健全信息收集、巡逻防范、要害保卫、内外协作等工作机制,将单位内部治**防控网络与社会面治**防控网络相衔接,做到内外互补,联防联控。

8、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实矛盾纠纷和治**形势定期排查分析制度。不断加强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机制,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和属地管理责任制,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深入开展“法律进万家”活动,贯彻“调解优先”原则,主动将司法调解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化解矛盾的整体效果。积极探索化解涉及劳动争议、医患纠纷、重点工程建设等突出矛盾纠纷的体制机制。

9、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依法规范工作行为和群众上访行为,依法保护群众正当的权利。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规范政务信息公开行为,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避免社会矛盾积累和叠加。坚持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完善接访、约访、回访制度,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切实提高要信要访按时办结率、当事人息诉率和群众满意率。妥善解决带有政策性、苗头性、群体性特点的问题,有效遏制重复访、越级访、集体访和赴京访。继续做好涉法涉诉和执行积案的清理工作。

10、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规律的研究,完善工作预案和联动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把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建立健全包括公共卫生、口岸检疫、重点地质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全保障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和应急运行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系统,不断增强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有效应对公共**全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

11、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政法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执法思想,形成合力,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突出打击重点,及时严厉惩处涉黑涉恶犯罪、暴力性犯罪、侵财性犯罪和涉毒涉赌犯罪。每年选择二至三个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并突出一至二个治**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进行重点整治,着力解决“黄、赌、毒”违法犯罪、网吧和其他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违规经营、居民小区治**防范薄弱等突出治**问题。依法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加大查办职务犯罪的力度。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等组织的非法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国家**全和政治稳定。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治**案件,有效维护**治**秩序。

12、强化对重点人群的服务和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项措施,推广屯溪区昱东街道荷花池社区“流动人口、出租屋旅店式管理法”。选配好流动人口专(协)管员,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市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宾(旅)馆信息上传系统、出租房屋动态管理系统、乡镇(街道)、社区“多位一体”信息共享系统等4大流动人口信息网络。按照“谁出租谁负责”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控制,重点抓好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落脚点管理。进一步推广“祁门经验”,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置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将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进一步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完善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重点做好对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救助、帮扶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加强对吸毒人员、“”人员等重点人员的管控措施,并注重教育转化工作。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对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和管理措施。

13、广泛开展平**创建活动。不断深化为重点工程保平**活动和平**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景区(景点)、校园、企业、家庭等创建活动,确保平**县(区)达标率在100%,平**乡镇达标率在94%以上,平**村(居)达标率在90%以上,平**单位达标率在85%,平**家庭达标率在85%以上,积小**为大**,努力营造人人共创共享和谐平**的氛围。

14、强化**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严格落实**全生产责任制,增强抗御灾害事故的能力;积极开展**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民**全意识和自护、自救水平;深入排查治理各类**全生产隐患,每年选择一至两个重点行业或部位的**全防范工作进行重点监督检查,扎实做好景区景点、铁路、民航、化工、建筑企业等**全防范工作,严防事故发生;依法查处**全生产责任事故,打击涉及**全生产的违法犯罪行为。

15、落实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各项措施,建立和谐融洽、坚强团结的军政军民关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涉军群体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涉军群体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军地共创双拥模范城、共建平**和谐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军队和地方在构建平**和谐中的优势,不断提升平**创建的新境界。

16、高度重视非传统**全问题。加强反恐怖斗争,完善工作预案,落实防范和应急措施,防止暴力恐怖破坏活动的发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避免因物价上涨引发不稳定问题。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不**全食品、药品流入我市市场危害群众生命**全。及时打击传销、非法集资、等非法活动,保障群众财产**全。加强社会传媒和互联网的管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平**和谐的舆论氛围。

三、保障措施

17、强化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平**和谐优秀区建设工作的领导,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落实保一方平**和谐的政治责任。市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两次平**和谐优秀区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听取维稳综治工作汇报。各级党委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平**和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18、形成合力。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建设平**和谐优秀区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基层。要积极协调驻军部队,组织民兵参与平**和谐优秀区建设活动。各成员单位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民团体、广大干部群众在平**和谐优秀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9、落实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在平**和谐优秀区建设过程中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尤其是政法队伍整体素质,把政法队伍造就成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过硬队伍,确保政法队伍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不断提高政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加大对平**和谐优秀区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政法机关履行职能所需经费,提高科技保障水平。县(区)、乡(镇)两级要确保社会治**综合治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各级政府将科技防范设施建设、农村平**建设和城市“四无小区”的防控建设等纳入民生工程,逐年解决一批实际问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队伍的保障办法,多渠道筹集群防群治工作经费。

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紧紧围绕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担当稳定第一责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2总体目标:平安和谐优秀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案少、秩序好、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满意度高、政法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继续保持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3具体目标:2012年。获得“长安杯”三区四县全部进入“平安县(区)行列,风景区继续保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市政法各部门工作进入省综合考核前5名。

4主要工作指标:

政治安全。不发生影响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反工作做到刑事案件侦破率达90%以上、无乡镇(街道)创建面年达90%2012年达100%防范工作实现无“”人员赴省进京滋事、无广播电视插播、本地无公开或规模性聚集事件、本地无人参与外地聚集事件、无大面积规模性反宣煽动案件、无规模性团伙案件。

不发生大规模集体越级赴省进京上访。矛盾纠纷发现率在98%以上、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均在95%以上,社会安全。不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人民法院受理的民商事诉讼案件的调解(和解撤诉)率在60%以上、结案率和执结率分别达95%和80%以上,部门办结率、息诉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

各类刑事案件破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命案破案率达90%以上,治安安全。刑事发案稳中有降。力争全破;刑事案件率达95%以上、审结率达97%以上;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率达95%以上;不发生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黄赌毒”案件,不发生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治安突出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不发生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涉旅有效投诉。

重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亿元GDP死亡率控制在0.37以内,公共安全。治安灾害事故稳中有降。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不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死群伤事故。

经济安全。不发生全省有影响的传销、非法集资、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

二、工作措施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5着力完善村民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逐步完善各项公开制度,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权益。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重大项目实施,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具体细致的实施方案,明确相关的政策措施,妥善协调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妥善处理土地征用中涉及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涉及居民利益、企业改制中涉及职工利益、库区移民中涉及移民利益等问题,保护不同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就业,以及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建立健全协调和处理劳资矛盾的机制,严格执行职工最低工资制度,切实防止和纠正拖欠、克扣民工工资等现象,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安排好贫困地区和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医疗卫生、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落实各项优抚政策。

形成基层维稳综治工作合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省里统一部署,6着力整合资源。乡镇(街道)建立维稳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将乡镇(街道)维稳综治工作办公室确定为常设机构,除1名专职副主任外,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村(社区)警务室、治保会、调委会和民兵等基层组织和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其公正执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政法综治组织为骨干、群防群治组织为辅助力量的综治工作网络,深入推进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立和规范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村(社区)综治工作站,构建大综治工作平台。

增强动态环境下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加强中心城区和区县城视频监控系统建设,7加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实现要害单位监控系统与公安指挥中心联网,将技防措施向农村、城郊结合部及案件多发的地区、路段和部位延伸,首批城区街面上710个监控探头在年底前完成。加大巡防力度,提高街面治安管理水平。全面深化社区警务战略,确保社区警务室民警警力配备和有效工作时间。深入推进农村警务战略,落实农村地区治安巡逻和群防群治措施;大力推进治安岗亭、卡口和流动岗哨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的控制能力。健全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络,健全信息收集、巡逻防范、要害保卫、内外协作等工作机制,将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络与社会面治安防控网络相衔接,做到内外互补,联防联控。

不断创新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机制,8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实矛盾纠纷和治安形势定期排查分析制度。不断加强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和属地管理责任制,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深入开展“法律进万家”活动,贯彻“调解优先”原则,主动将司法调解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化解矛盾的整体效果。积极探索化解涉及劳动争议、医患纠纷、重点工程建设等突出矛盾纠纷的体制机制。

依法保护群众正当的权利。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9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依法规范工作行为和群众上访行为。规范政务信息公开行为,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避免社会矛盾积累和叠加。坚持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完善接访、约访、回访制度,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切实提高要信要访按时办结率、当事人息诉率和群众满意率。妥善解决带有政策性、苗头性、群体性特点的问题,有效遏制重复访、越级访、集体访和赴京访。继续做好涉法涉诉和执行积案的清理工作。

完善工作预案和联动机制,10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规律的研究。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把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建立健全包括公共卫生、口岸检疫、重点地质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和应急运行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系统,不断增强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有效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

形成合力,11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政法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执法思想。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突出打击重点,及时严厉惩处涉黑涉恶犯罪、暴力性犯罪、侵财性犯罪和涉毒涉赌犯罪。每年选择二至三个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并突出一至二个治安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进行重点整治,着力解决“黄、赌、毒”违法犯罪、网吧和其他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违规经营、居民小区治安防范薄弱等突出治安问题。依法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加大查办职务犯罪的力度。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等组织的非法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治安案件,有效维护治安秩序。

推广屯溪区昱东街道荷花池社区“流动人口、出租屋旅店式管理法”选配好流动人口专(协)管员,12强化对重点人群的服务和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项措施。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市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宾(旅)馆信息上传系统、出租房屋动态管理系统、乡镇(街道)社区“多位一体”信息共享系统等4大流动人口信息网络。按照“谁出租谁负责”和“谁用工谁负责”原则,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控制,重点抓好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落脚点管理。进一步推广“祁门经验”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将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进一步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完善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重点做好对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救助、帮扶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加强对吸毒人员、”人员等重点人员的管控措施,并注重教育转化工作。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对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和管理措施。

确保平安县(区)达标率在100%平安乡镇达标率在94%以上,13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深化为重点工程保平安活动和平安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景区(景点)校园、企业、家庭等创建活动。平安村(居)达标率在90%以上,平安单位达标率在85%平安家庭达标率在85%以上,积小安为大安,努力营造人人共创共享和谐平安的氛围。

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14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增强抗御灾害事故的能力;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水平;深入排查治理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每年选择一至两个重点行业或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进行重点监督检查,扎实做好景区景点、铁路、民航、化工、建筑企业等安全防范工作,严防事故发生;依法查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打击涉及安全生产的违法犯罪行为。

建立和谐融洽、坚强团结的军政军民关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涉军群体的各项政策措施,15落实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各项措施。切实维护涉军群体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军地共创双拥模范城、共建平安和谐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军队和地方在构建平安和谐中的优势,不断提升平安创建的新境界。

完善工作预案,16高度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强反恐怖斗争。落实防范和应急措施,防止暴力恐怖破坏活动的发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避免因物价上涨引发不稳定问题。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不安全食品、药品流入我市市场危害群众生命安全。及时打击传销、非法集资、等非法活动,保障群众财产安全。加强社会传媒和互联网的管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平安和谐的舆论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17强化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平安和谐优秀区建设工作的领导。落实保一方平安和谐的政治责任。市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两次平安和谐优秀区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听取维稳综治工作汇报。各级党委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平安和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切实把建设平安和谐优秀区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单位,18形成合力。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到基层。要积极协调驻军部队,组织民兵参与平安和谐优秀区建设活动。各成员单位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民团体、广大干部群众在平安和谐优秀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篇8

水土保持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举措。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水土保持法》)和《**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逐步健全,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据测算,全市因城镇建设、道路交通、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和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每年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左右,不仅抵消每年国家投资的部分治理面积,而且其土壤侵蚀强度是全市平均值的3倍左右,大量水土流失,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危害,也直接影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建设巴渝秀美山川,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

水土保持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要大力宣传和推广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好的作法,同时,也要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依法追究责任,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基本国策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水土保持工作要坚持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各级政府在安排工程建设时,要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严格依法办事。要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彻底转变过去急功近利,重治轻防,重建轻管的思想观念;要落实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经费,各地要严格按照《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专项经费用于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管护工作。

三、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相关工作制度

各地要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向同级人大报告水土保持工作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水土保持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水土保持密切相关的设计、工程建设、工程施工、工程检查验收等部门(单位)的水土保持责任约束机制,从各个程序和环节上保证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各级计划部门在建设工程审批立项时,要严格执行《实施办法》所规定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对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土保持方案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立项,严禁办理环保、规划、国土、建设等相关手续,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在建项目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必须在年内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论证和审批手续。

四、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投资体制

我市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国家投入的治理经费有限,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大投入,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投入体制,加快治理速度。一是要积极争取中央投资;二是要按照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规定,按照库区流域防治任务的需要,从已发挥效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每年从水费、电费总收入中提取2—4%的资金,用于本库区及其上游水土保持防护和治理项目建设;三是各级财政要按照有关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要求,增加对水土保持的资金投入;四是依法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做到应收尽收,用于返还治理;五是要大力发展水土保持产业,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积累资金,增强自身发展实力;六是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游散资金投向水土流失治理开发,逐步向社会办水土保持的路子过渡,为建立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条件;七是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要积极培育和扶持大户参与承包治理,吸引社会自有资金投入。

五、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上一篇:工程竣工结算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工程竣工的条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