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应急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7 11:24:57

防震减灾应急方法

防震减灾应急方法篇1

当听到防震预报紧急疏散铃声后,各班主任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拔掉电源,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电线。一起来看看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总结范文5篇精选,欢迎查阅!

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总结1

_镇位于南天目山脉,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为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该镇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做好各项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

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真正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派出所、安监站、国土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为增强防震减灾工作战斗力,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党委、政府从机关单位抽调了50余名干部职工组成了4支应急抢险队伍,同时在各村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队长,民兵和青壮年群众为队员的应急抢险小分队。

二、强化宣传,增强防震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手机短信、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在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地震知识讲座,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定期或

不定期在各中小学校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灾能力。今年,全镇共发放防震减灾宣传资料500余份,出黑板报10期,制作防震避险宣传展板12张,开展地震知识讲座4余次。

三、深入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防震理念,组织国土、安检、民政等部门对全镇7个村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其中存在地质灾害隐患__处。党委、政府已向地质灾害隐患地带群众发放了“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并落实了专人负责24小时监测,一有险情立即上报。同时,组织对全镇2所学校的校舍进行全面排查统计,保证学校校舍安全性能,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固民居,提高抗震能力。

根据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统计,_镇旧民居有部分不具备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并与当前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相结合。在项目安排上,我们坚持把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作为实施的重点对象,优先考虑,确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在工程建设中严把“三关”、做到“四不准”,即:严把材料质量关、严把施工质量关、严把验收入住关;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设计

不准实施,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准审批,对不符合抗震标准的建材不准进入工地,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准验收。

五、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时效。

完善修订了《_镇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及时充实抗震减灾应急队伍及应急小分队成员,建立应急队伍信息库,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严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历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时期,要求各村及相关部门实行值班制度,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及时上报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

虽然我镇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各项工作开展难度大;二是村镇建筑民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达不到抗震要求,全镇部分群众还居住在抗震能力低或不具备抗震性能的房屋内;三是社会公众防灾意识有待加强。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防震减灾制度,健全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对群众的防震知识教育,提高群众防震意识,减小灾害损失。

_镇人民政府

二0__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总结2

一年以来,我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年初制定《__区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认真贯彻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基层作用

成立了领导小组,将我社区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本年度社区工作目标考核,并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做到人员落实到位。

二、创新宣传方式,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一是按照上级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4月1日组织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居民参加了__区组织的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并结合本社区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学习相关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在社区醒目区域悬挂宣传标语横幅,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二是传达上级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传达学习了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强调,要求:一是要有意识。要有预防各种灾害的意识;二是要有措施。要加强各方面的措施和准备;三是要有责任。要认清防灾减灾形势,加强责任心,相关工作人员要增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意识,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防灾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大家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民众的防灾能力,防震减灾知识得到了大力普及,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我社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充分发挥基层作用,努力推进防灾应急工作

为全面贯彻上级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社区防震减灾工作,一是制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二是制定社区《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防震减灾应急机构。三是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本筹建起一支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了志愿者队伍的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四是制定了防震减灾紧急疏散应急预案并开展了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演练不断完善了预案。

四、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业务培训,搞好自身建设,不断适应防震减灾工作需要

在社区的组织下,进一步加强了相关人员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一是组织各类相关法律法规的专题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防震减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业务指导,搞好震害防御、应急管理业务培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适应防震减灾工作需要,促进我社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

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总结3

在5.12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7.1级地震,使许多鲜活的生命瞬间被无情地吞噬了,灾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普及防震自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市、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安排意见》文件精神,以增强师生防震减灾安全意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目标,我校于5月份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开展地震应急模拟演练等活动。增强了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探索了学校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现将此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广泛宣传动员,提高了学校师生对防震减灾教育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师生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有力提高了师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深刻认识到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常抓不懈。

二、多渠道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以加强师生公共安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充分整合学校科普教育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科普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防震减灾教育重视活动体验原则,开展了以防震减灾为主题,以灾害防御科普知识教育为主线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首先,把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作为学校安全教

育的重要内容,并列入教学计划,重视学科渗透,将防震减灾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每周校本课程时间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宣传: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横幅、展板、标语、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并组织学生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蟾蜍》、《地震揭秘》、《直面地震》等防震减灾录像,使学生一方面了解了地震小知识、防震自救互救的小常识,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看到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第三,组织防震减灾专题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使学生对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有了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三、开展地震应急模拟演练。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地震应急模拟演练实施方案,成立演练指挥部,确定了科学详实的活动流程、疏散路线及人员分工。于5月12日下午3时分别在罗坊中学、罗坊希望小学、下山桥小学三校进行了地震应急模拟演练,校长亲自指挥,班主任及课任教师协同配合,顺利有序地完成了撤离疏散、安全保障、医疗救助等过程,结束后校长对演练过程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增强了师生防震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了抵御和应对地震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过程井然有序,历时三十多分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此次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全校师生防震减灾安全意识,我校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以保障师生安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目标,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继续开展下去,创建和谐校园。

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总结4

为了做好第_个“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提高小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我们学校根据学校制订的“防灾减灾活动方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活动,全体师生通过学习实践,增强了师生的防灾减灾经验和能力。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策划,保证防灾减灾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们十分重视防“防灾减灾日”的工作开展情况,根据上级精神我校安排专人负责,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校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做到主题明确,措施适当,方法正确,确保活动有人抓,不脱节。

二、广泛宣传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日”工作的重要意义

(1)我校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工作,在5月10日开始我们在校门口悬挂开展“牢记汶川、玉树地震教训,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减灾从社区做起,教育从学校开始”“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等防灾减灾的标语,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教师例会学习等途径进行“防灾减灾日”教育大动员。各校区还围绕“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创建安全和谐校园”为主题,出好了一期主题宣传橱窗,各班出好黑板报,深入浅出地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教育使全体师生进一步明确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使他们认识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地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自觉参与防灾减灾的学习、宣传、行动之中。

三、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和技能,增强师生的应急疏散能力和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学校开展有效地开展了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

(1)5月10日,利用周一例会时间,认真学习上级相关文件和学校制定的“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布置防灾减灾日活动的各项工作,共同学习安全演练方案。

(2)5月12日,通过家校路路通,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防灾减灾”教育日和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重要意义。

(3)5月12日下午第一堂课,各班组织学习《应急避灾手册》。

(4)5月13日中午,通过小百花电视收看安全教育动画片《蟾童》。

(5)认真组织、扎实开展安全演练活动:5月12日下午14:28,全市鸣放警报时间,开展师生紧急疏散演练,随后进行防灾减灾教育讲话。通过演练进一步检验应急反应力量,提高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师生到达指定地点后,德育处进行防灾减灾教育讲话。。

(6)5月10日至14日,各班组织开展了一次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活动。

(7)5月14日晨会,组织全体学生参加防灾减灾知识竞赛。一年级口答,二——六年级笔答。

四、深入开展校舍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

5月10日下,由校长室带领,相关人员对校舍、厕所、围墙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地质、地理条件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做到有记录、有措施、有整改。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总之,通过这次防灾减灾日活动,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防灾减灾工作不是一时一刻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总结,今后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多方面多渠道继续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防灾减灾意识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全面提高学校防灾减灾能力和学生的避灾自救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

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总结5

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增强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校认真贯彻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在防震减灾日来临之际,我校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

1、“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_

_副组长:_

_现场指挥:肖建君 梁靖义 各班主任

2、召开防震减灾专题会议,由教导处制定了“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并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精神。

3、成立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领导小组,由政教处、教务处负责主抓这项工作。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防震减灾疏散演习与宣传教育工作。

二、“防震减灾”主题教育内容:

1、大力宣传

学校打出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提高抗震救灾能力!”、“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等宣传标语。在学生、家长、教职工中进行大力宣传,增强人们的重视。

2、班级召开“防震减灾”主题班会

全校利用周一下午第四节组织召开了专题的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普及学生防震知识,切实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做好此项工作,政教处还给班主任印发防震减灾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宣传。

3、团委会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的有关知识。

4、在全校进行“防震减灾”专题讲座

早操时利用广播和国旗下的讲话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专题讲座,提高广大教职工、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内容如下:

一是: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十二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在楼房里,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源,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余震。

二是: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里人多,如遇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三是:远离危险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四是: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这次讲座不仅让师生们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及过程,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较好地宣传了防灾自救知识。同时,师生们也知道了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如何去应对。

5、开展全校性应急疏散演练

由后勤、教务处联手根据学校教学楼结构和班级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防震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师生学习。认真落实责任分工,各班班主任为本班主要具体疏散责任人。当听到防震预报紧急疏散铃声后,各班主任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拔掉电源,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电线。

在学校领导安排下,全校用了5分钟的时间到达指定安全地点,在本次活动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把防震避险,加强了这方面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

6、学生编出“防震减灾”顺口溜

通过这次“防震减灾”主题教育,学生们还编出了一套顺口溜:地震来了不慌张,头脑清醒不着急,人多先找藏身处,用手先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处,如果不幸被埋压,保持冷静要自救,耐心等待来救援。

今后,将继续开展校园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提高全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

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总结范文5篇精选

防震减灾应急方法篇2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中省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十分关心。各级各部门要立足我市毗邻汶川特大地震余震发生区的实际,进一步深刻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扎实认真地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措施。

(一)将防震减灾纳入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把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切实纳入到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基本建设、事业发展、科技进步、重点项目等专项计划中,要充分体现防震减灾工作内容。要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充分发挥科技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地震科技攻关,增加地震设施手段。对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项目,从立项到经费安排方面要给予倾斜。要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测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大力推进实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工程抗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技术措施的落实,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救助工作水平。

(二)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市各级地震、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市、县区都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宣传网络,加强阵地式宣传。要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法制观念和意识。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即将实施。各县区要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之春宣传月、唐山地震纪念日等为契机,大力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防震避险知识教育。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和新农村建设中,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录音录像、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广大群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引导、帮助群众消除恐震心理,增强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每个县区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并逐步推广。各级学校也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使广大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防范措施和应急避险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要加强新闻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平台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执法工作。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与监督,加强抗震设防的执法检查;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加大防震减灾相关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力度,强化执法队伍,健全执法机构,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体系,坚持经常性研究防震减灾工作的会议制度,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各自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目标考核,把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市、县区地震行政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备专业人员,明确职责。依据省地震局重新确定的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我市汉台、宁强、略阳、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八县区要重点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区在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时研究单设,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与科技等有关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有牌子、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同时,各乡镇要确定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落实基层防震减灾日常工作,抓好“三网一员”建设,巩固群测群防工作基础。各县区、乡镇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要在6月底前分别报市地震局备案。要加强对地震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市、县区地震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防震减灾综合工作能力。

二、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测,积极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地震监测预测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要努力探索和揭示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能力。

(一)继续严密监视震情变化。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全市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构造及其活动规律和地震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措施,坚持重大异常速报制度,及时做好资料分析,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提高震情分析会商水平,确保各类地震监测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地震监测资料质量可靠,地震信息及时传递。要规范地震信息行为,积极探索逐步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判定信息的渠道,使群众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努力加快台网改造建设步伐。要按照“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前兆台网合理布设、基本实现地震烈度速报”的目标,将监测台网建设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省、市、县区的沟通,统筹安排经费,进一步加密测震、强震、前兆台网密度,新增监测手段;加快实施**GPS监测项目;开展陕南地区跨断层流动监测。今明两年我市要建设完成12个强震观测台,7个测震台,5个A+级GPS测点,4个形变台,8个跨断层一级水准观测点,3个断层流体观测台,到20**年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区要建至少2个断层观测台,其他县至少应建1个断层观测台。要健全地震信息网络,建成市级区域台网中心和地震速报平台,以市地震信息节点为平台,建立全市防震减灾虚拟网络,实现与各县区及周边地震联防区、协防区的地震监测信息共享,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要不断引进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逐步形成空间、地表、地下相结合,覆盖全市、与周边地区互相联网的立体观测系统,不断提升我市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

(三)全面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以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技宣传网、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员”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群测群防投入力度,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以地震宏观监测技能和科普知识宣传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基层地震工作的重要力量,巩固防震减灾宣传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抓好地震灾害防御,依法加强抗震设防工作

地震灾害防御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造成的。当前我市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普遍不高,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学校医院、村镇房屋毁坏。为确保建筑物的防震安全,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行政监督,加强建筑物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的行政审核把关和技术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国家批准的地震小区划确定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生命线等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据此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程序,为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的设防依据。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

(二)切实做好恢复重建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市县人民政府在制订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重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基础性探测工作。配合省上尽快组织实施汉中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和小区划项目,详细排查具体的地震地质环境,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提出抗震设防要求,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建设提供依据。认真加快全市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做好防震减灾技术服务,开展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检查,使恢复重建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从根本上消除灾害隐患。要组织开展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作,对达不到设防标准的要统一规划,逐步予以加固改造。对存在地震安全隐患的病险水库及能源、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要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改造,消除隐患。加强对地震可能引起的滑坡、水库、溃坝、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防御。继续推进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指标体系,各县区至少建设1个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区。

(三)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村民居的地震安全水平。各县区要新建1—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地震安全民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建设、地震部门要组织力量,及时提供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民居设计图和模型,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为建设地震安全民居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鉴于我市乡镇机构设置情况,村镇成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由建设、地震工作部门协同分工把关;农村零散农户建房的抗震设防工作由镇政府牵头,土地、建设、地震部门参与,采用“会商制”,共同抓好。发展改革、民政、扶贫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和推进安全民居工程中,将地震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扶持、引导农民建设地震安全民居。

四、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减灾的转变。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分级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尽快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体系。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要完善措施,建立地震快速评估基础数据更新机制,推进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市上力争20**年建成1个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县各建成1个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二)切实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各县区在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时,根据人口密度和分布实际,应充分考虑紧急疏散和安置受灾民众的需求。**期间,受汶川地震影响灾情较重的**县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各建1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上将在2009年底前建设完成桥北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再建2处避难场所。“**”期间,其它每个县城的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要能满足30%城镇人口应急避险需求。

(三)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依托消防部门,建立市、县区两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及时配备、补充救援效果好、携带方便的专业救援设备;要对现有的各行业各部门救灾力量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统筹现有救灾救援力量,建立和完善统一指挥、统筹调度的工作机制,并加强对救灾救援知识的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集中统一组织开展救灾救援工作。同时要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各县区必须有1—2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群众自救互救中的作用,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要进一步完善军地联络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为及时应对地震突发灾害事件做好准备。

(四)进一步形成地震应急救援处置的工作合力。民政部门要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保证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妥善安排。通信部门要加强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确保紧急情况下的通信联络畅通。卫生部门要加强应急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及卫生监督的队伍和能力建设,特别要掌握群体性创伤的救治工作以及疫病预防控制工作。红十字会要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医疗救护知识培训,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建设、交通、电力、水利等部门要努力做到能够根据灾情及时组织救援抢修恢复工作,确保生命线工程正常运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有效防治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抗震救灾任务及其他自然灾害的救灾需求,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结合城市商品物流,合理建设应急物品储备网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地震灾害保险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努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水平。

防震减灾应急方法篇3

一、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县各级党委、党组、党支部要把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宣传任务,树立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备不懈”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方针,坚持“田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原则,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宣传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与功能,提高群众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自救互助的能力。

宣传的内容:

(一)以普及地震科学常识、工程抗震知识,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主,要坚持不懈,注意控制宣传力度。

(二)穿政府的应急预案,各种防震和自救互助知识,使地震知识和防震减灾知识真正家喻户晓,随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掌握社会舆论动向,及时平息地震谣言。

(三)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措施,震时应急避震与防止次生灾害的措施,震后自救互救措施等知识的宣传,同时还要加强有关维护社会治安的宣传,保持社会的稳定。

(四)地震灾害发生后,要尽快让群众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了解领导部门的指挥意图,及时公布震情、震后趋势和政府实施的救灾应急对策,针对实际灾情宣传救灾知识。

三、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职责划分及宣传形式

全县各级党组织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在县委宣传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领导,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做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列入宣传工作计划,宣传的内容、宣传的口径由香河县地震办公室负责。

(一)教育局,要抓好校园防震减灾宣传阵地建设,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地震知识水平和临震应急能力。要在香河县地震办公室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好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三个一”活动,即每一个乡镇确定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监狱重点校,每一所学校每月要换一次防震减灾知识专栏或板报内容;每半年内县地震办提供一次防震减灾知识教案,同时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教学实际开设防震减灾知识课程。

(二)广播电视局,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县委宣传部门和县地震管理部门的组织指导下,严格遵守有关的宣传规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的宣传,日常宣传应开设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专栏,宣传的主要内容,主要以国家省、市文件,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和临震应急知识为主。

(三)各乡镇政府要抓好对所辖村、街的防震减灾知识及宣传工作,宣传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建设住宅抗震设防意识教育和临震应急知识的宣传以及震时避震知识的宣传。

(四)街道办公室,要抓好各居民委员会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宣传的重点是;所辖区的地震应急预案,要做到家喻户晓;临震应急知识和避震知识宣传。

(五)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基层企事业单位要做好机关内部和下层单位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即使准确地将县委宣传部门和地震管理部门统一部署的内部教育内容和有关文件、法律、法规传达到本单位的群众,各单位还可利用橱窗和放地震录象等形式,向群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六)可能生产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管理单位和生命线工作管理单位,即,广播电,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视局、电信局、交通局、电力局、县石油公司、三强自来水公司、供气系统或单位,要重点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因震所造成的各种营运中断而尽快恢复运营技能知识的宣传,同时还应加强日常维护与维修的业务知识培训,保持各功能系统有良好的工作状态,要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搞好地震应急预案的内部宣传。

(七)要重点加强对广大官兵进行抗震救灾知识的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地震应急预案的宣传。

防震减灾应急方法篇4

我市属2006--2020年国务院划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震形势严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着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汲取汶川特大地震惨痛教训,切实提高我市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工作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科学创新“3+1”工作体系建设,增强政府应急反应能力、城乡工程建筑抗震设防能力、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城市防范风险能力、公众心理承受和自救互救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乡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科学减灾,提高减灾实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监控能力。在现有监测手段的基础上,购置新的监测仪器,增强监测预报能力;2010年实现与运城市地震电磁波前兆监测网络中心并网;进一步改善监测站监测环境和保护力度,保障各种地震监测仪器运转正常、资料连续;完善我市震情短临跟踪方案,强化震情跟踪监视,及时进行异常考察落实,开展地震预报科学研究,提高震情分析处理能力;抓好重大活动、重点时段的震情保障工作,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优质服务。

(二)完善“三网一员”网络,提高地震群测群防能力。完善和巩固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员”建设,提高“三网一员”在短临预报、灾情速报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方面的能力;规范现有的宏观观测点管理,市财政要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落实宏观观测点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岗位津贴;市地震局定期对群测群防人员进行培训,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强化城市地震安全工作,提高城市防范风险的能力。实施城市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建设、教育、卫生等部门协同开展城市各类工程,特别是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构)筑物抗震能力普查和抗震性能鉴定工作。2010年完成我市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工作;2012年底前完成改造和除险加固,消除致灾隐患;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地震部门要依法参与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工作。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前置,在源头上把住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关,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应有经地震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方面的内容。应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应附有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否则,审批单位不予审批。

(四)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高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市人民政府要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地震部门要列入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工程;2010年底,组织完成一个达到省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探索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指导与服务,组织农村建筑工匠施工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法制建设,逐步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切实保障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经费投入。

(五)开展重大工程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确保重要工程的地震安全。地震等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重大建设工程以及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在燃气、化工、冶金等行业中选择一批大企业率先开展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建设活动,组织开展供电、燃气、供气等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建设的试点,提高城市防御地震次生灾害的能力。

(六)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机制,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要不断提高地震的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做好城市大震巨灾的应对准备。2010年完成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并与运城市联网。要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地震、建设、规划等部门要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居民小区建设、城市绿地和休闲广场建设,设置地震灾害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地,并配置必要的救生设施,2011年完成本市避难场所建设。

(七)狠抓地震应急预案,提高震后救灾保障能力。完善预案编制、修订、审批、备案和检查制度;建立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补贴、管理、发放机制,做好10万灾民3天以上应急所需基本食品、生活用品、抢险物资储备工作,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常态化、有效化、法制化;适时组织地震系统、重点单位、学校和市级应急模拟实战演练,检查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实现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启动预案时间不超过20分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行动不超过1小时的目标要求。

(八)加强地震应急队伍建设,提高震灾抢险、抢救、抢修能力。整合全市救援队伍资源,充分发挥武装部、预备役和武警、消防以及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通信、卫生防疫等专业队伍作为地震抢险重要力量的作用;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的原则,2010年组建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并配备一定的技术装备,开展救灾业务训练;巩固和发展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健全救援技术培训和物资器材、经费保障机制,适时组织志愿者救援实战演练,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九)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机制和震情灾情绿色通道,搞好防震减灾宣传基础建设。2010年底前全市15%的学校要建成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因地制宜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利用党校等阵地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和“7.28”唐山地震纪念日、“12.4”普法宣传日等时机开展集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防震减灾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使防震减灾知识家喻户晓,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以及自觉遵守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意识得到提高。

三、保障措施

我市作为部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特别是在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面推进和谐*建设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同防震减灾一起抓,要加强领导、重点监视、周密设防。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作用,制定本市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定期研究和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地震工作机构、地震工作队伍和地震基础设施建设,为逐步实现预的准、防得住、救得急、恢复得快的目标提供组织、队伍和条件保障。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防震减灾行政责任制,强化地震行政执法,完善监督检查制度,依法推进各项工作。

(三)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市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根据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战略任务,规划好防震减灾工作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防震减灾要求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按辖区人口人均一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四)依法行政,合力减灾。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地震、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民政等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社会动员和指导协调,形成全社会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保障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防震减灾应急方法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基层防震减灾总体能力为目标,全面落实基层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与救援基础工作措施,强化政府重视程度,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构建社会高度关注、民众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社会基础,带动全市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经过3到5年的努力,各项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达到抗御本地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即遭遇6级左右地震,建筑物基本不倒,人员基本无死亡,社会基本稳定。

(二)基本要求: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防震减灾试点市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完善,工作机构和队伍健全,工作措施全面落实,地震监测能力、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显著提高,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减灾实效显著。

三、主要任务

(一)机构设置与条件保障

1、设置独立的地震工作机构;

2、地震工作部门的人员编制不少于6人;

3、地震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保持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

4、建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度,成员单位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5、编制防震减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纳入本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6、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依法履行防震减灾法定职责,制定出台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

7、市地震工作部门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检查,在政府行政审批大厅设置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

(二)落实地震监测预报措施

1、完成测震台、强震台建设,具有地震实时监控、速报和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2、建成地震监测中心,建立与省地震信息传输系统相连接的信息渠道;

3、制定震情定期会商、短临跟踪会商意见报送制度;

4、编制震情监视强化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5、加强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点建设,各村普遍建立宏观异常观测点,设置宏观异常观测员,制定宏观异常信息报送制度;

6、开展地下水动态观测,建成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实行专人定时观测、定时报送数据;

7、落实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保护公告;

8、建立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比较完善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落实群测群防经费,执行社会观察员岗位津贴标准;

9、各镇街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制定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职责,防震减灾助理员能够检查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措施,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活动。

(三)落实地震灾害工程性防御措施

1、城区、开发区及占地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企业依法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

2、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市地震主管部门依据地震小区划结果审核确定一般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选址提出许可意见;

3、重大建设项目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4、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按照有关规定,提高一档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5、依据地震小区划结果,编制或者调整城市规划与建设布局;

6、组织开展城区、大中型企业、次生灾害源企业和生命线工程震害预测,建立震害预测数据库及其灾害快速评估系统;

7、对已经建成的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并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

8、组织开展主干公路的桥梁承载能力普查,并建立基础数据库;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性能差、承载能力低的桥梁进行抗震加固或者拆除重建;

9、对建设工程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落实抗震设防要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0、把农村建筑抗震设防管理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设计并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居地震科技下乡、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指导与服务、农村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

(四)落实地震应急与救援措施

1、建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2、完成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市政府及其部门、学校、医院、商场、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的预案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应急演练对预案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3、建立跨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

4、镇街和机关、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部门和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

5、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及其技术系统,完善与其相配套的信息传递与处置、灾情速报、基层数据库等辅助决策技术系统;

6、建设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购置卫星电话、手持GPS定位仪、发电机、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现场办公设备和地震现场工作人员野外宿营、用餐、照明、通信装备;配备地震现场监测设备、宏观考察备用图件和工具、灾情调查用表、越野交通工具等;

7、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和医疗抢救、交通抢修、电力抢修、水利抢修、通信抢修、卫生防疫等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并配备救援技术装备和器材,部门或者行业定期进行培训和专项演练,市政府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综合演练;

8、组建不少于100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进行定期培训和演练;

9、市财政预算安排有地震应急救援专项资金;

10、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与台账;

11、组织开展铲车、挖掘机、吊车、货物等能够用于应急救援的大型机械普查登记,建立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数据库与紧急征用机制;

12、组织编制地震应急避难所建设规划,利用城市绿地、广场、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建设具有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基本生存功能的地震应急避难所,并安装指引标志,落实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制定地震应急避难所管理制度和应急疏散预案;

13、建立灾情速报网,每个村至少1名灾情速报员,负责灾情信息的收集和速报;

14、制定地震应急监督检查制度,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

(五)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1、制定年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2、结合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防震减灾宣传网络;

3、建立市地震部门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的沟通协调机制,依靠现代化传播手段,采取多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4、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活动,中小学校在校学生100%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防震避震演练;

5、重视加强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做到社区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场所、楼道有防震减灾宣传栏、家庭有防震避震宣传手册、备震包,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举行地震科普讲座、地震科普知识竞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6、积极推进企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宣传落实工程性防御措施和地震次生灾害防范措施,开展重要基础设施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提高企业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意识;

7、深入开展农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地震科技下乡活动,利用“科普村村通”宣传栏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片,举办地震科普讲座,推动防震减灾知识进村入户;

8、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9、建立地震信息报道、地震新闻、地震应急宣传制度与协调机制,制定应对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工作预案,确定新闻发言人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施全市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市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适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提高全市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和应对地震灾害事件实战能力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示范市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立足于基层基础,着眼于全面防御,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地震安全保障能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县试点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发改、地震、住建、财政、民政、科技、科协、水利、教育、公安、国土、通信、卫生、公路、交通、规划等部门(单位)和各镇街、企业,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共同落实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三)强化协调配合。实施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市试点工作必须做到市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市地震部门要认真编制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落实保障条件,加强协调调度,抓好监督检查,形成市政府领导更加重视,各部门之间更加协调,全社会更加关注、共同支持防震减灾的社会氛围。

防震减灾应急方法篇6

早在3月26日县政府召开的2015年省级防震救灾综合演练筹备工作会议上,就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演练期间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务求取得宣传实效,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5月11日,我县又召开了“__县纪念‘5.12’汶川地震__周年暨防灾减灾周宣传活动”工作部署会,下发了《关于印发__县纪念“5.12”汶川地震__周年暨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方案的通知》,对防震减灾宣传周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精心组织,牢固把握“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的宣传主题,突出以《防震减灾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地震基本常识、地震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应急知识等内容为宣传重点开展宣传活动。各乡镇、各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健全宣工作机构,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主题鲜明。

2015年省级防震救灾综合演练由省政府主办、市政府承办、县政府协办,于5月8日在我县新城区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我局以此次演练为机,精心筹划,扎实开展好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演练宣传。演练前夕,县防震减灾局、县教科局、幸福乡政府联合组织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此次演练的目的、意义,发放宣传防震减灾宣传手册1000余册。自4月24日起在县政府网、电视台、新闻网及微信平台了防震救灾演练通告、滚动播出防震减灾宣传标语、应急小知识,在各居民小区张贴演练通告,5月3日又了鸣放演练防空警报的通告。做好了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引起社会公众的无端猜测和恐慌,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对接省、市宣传部门协调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__日报、__电视台共17家新闻媒体来沐采访,在中央、省、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报道数十条次,有效扩大了演练活动的影响。

(一)开展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5月12日,联合县民政、教科、卫计等十余个县级部门在县城大拇指服饰广场开展集中宣传活动。以发放宣传资料、播放电视影音、接受群众咨询为主要内容,共计发放防震减灾、农村安全生产知识、地质灾害防治等宣传手册3500册,各类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宣传单11250份,播放《地震来了怎么办》、《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__省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光碟3张,接受群众咨询1600余人次。

(二)开展媒体宣传。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周期间,__电视台、__新闻网、县应急综合信息网第一时间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报道,并从5月11日开始,在__电视台连续一周滚动播放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条幅。

(三)开展自主宣传。“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全县各乡镇政府、学校自行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舟坝镇制作展牌18个,组织15个村、1个社区开展了应急培训、演练,开展了集中宣传;__镇于活动期间制作了宣传展板,印发防震减灾宣传单、宣传画,指导辖区内中小学开展好防震减灾应急避难演练,组织500余名社区群众开展了地震应急预案演练,对辖区内1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落实了专人负责24小时监测;黄丹镇组织开展了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500余份,并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以及电子屏等方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利店镇举办了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开展了集中科普宣传活动和地震应急避险演练,张贴地震防护知识和逃生避险知识宣传海报8张。全县各中小学校相继组织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防震减灾应急方法篇7

一、防震减灾工作形势与需求

(一)“”期间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

“”期间,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升了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1.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得到提升。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观测资料质量逐步提高,积累了系统的周、月、年中、年度、紧急和临时会商讨论记录和会商意见,奠定了科学研究基础。通过实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我市增加了、、等8个强震台站,使我市的地震监测网络布局向规范化迈进了一步。开展了电磁台网中心仪器数字化改造,通过了省地震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提高了地震分析预报的整体水平。

2.震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基本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新建房屋抗震设防监管基本得到落实。震害防御基层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实施,使我市防震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依法加强了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学校校舍等特殊设施的地震安全设防管理,地震综合防御工作不断加强。

3.地震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市县两级都分别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在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启动实施了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年月4日5.1级地震等地震活动的应急组织指挥和现场处置工作得当,地震应急能力全面提高。

4.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以“防灾减灾日”宣传为主线,通过广播、电视、展牌、宣传栏、科技大集等多种形式深入农村、校园、社区、企业等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逐步提升。馨境界社区建设成为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形势与需求

我市毗邻京津,地理位置特殊,地震效应敏感,受相邻地区地震灾害影响频繁,地震产生的社会效应巨大。从地质构造来看,地处20世纪强地震频繁发生的平原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交汇处,有发生强震的背景,处于Ⅶ、Ⅷ度烈度区,被确定为首都圈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有感地震,公元1679年发生过我省有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三河—平谷8.0级地震、年发生过-6.3级地震,年在再次发生5.3级地震。年地震、年地震、年地震等多次地震也波及到我市。进入年以来,我市及邻近地区也有多次小震活动发生,年7月4日县境内发生5.1级地震。

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严峻的震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比较低,对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很难做出及时准确的判定。综合防御能力比较薄弱,城镇一般建设工程抗御地震能力不强,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地震应急能力较弱,应急避难场所、救援队伍和救援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强。各级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县级地震机构不健全,难以适应防震减灾工作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处于重要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地震工作面临的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继续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预防为主,全面防御,防震减灾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依法加强地震行政管理;坚持防震减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突出重点,打牢基础;坚持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奋斗目标

为实现《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年)提出的“到年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目标,做到“房屋基本不倒,社会保持稳定,灾情降至最低”。我市“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要具备和提高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地震监测台点布局科学合理,监测手段不断充实完善,能够达到现阶段上级地震部门和地震监测预报要求。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建设,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手段齐全的前兆观测台站,完成全市地震监测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一体化。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完善的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网络。加强地震趋势的分析研究,争取实现有防震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2.提高震害预报能力。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达到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灾害工程全面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设防要求施工;扩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覆盖面,基本实现新建农村民居和村镇公用设施具备相应的抗震能力,使全市城乡建筑设施的抗震能力明显提高。

3.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和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健全,使政府应对地震事件的处置能力、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收到地震速报信息10分钟内启动地震应急预案,1小时内启动应急行动、上报初步了解的灾情、震情灾情信息;在第一时间内确定灾区范围;震后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救治工作;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三、“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重点

按照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打牢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分级分类管理原则,进一步完善地震台点建设;建立健全地震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在全市形成更加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

(二)突出城乡工程全面防御

以工程防御为重点,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加强对重要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依法审批,严格执法,实现应评尽评,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抗震设防依据。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立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三)注重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畅通市、县、乡三级政府部门灾情速报渠道。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网点观测员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作用,确保灾情上报及时准确。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完善地震救援队伍和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民政、交通、红十字会、建设、电力、通信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积极组织救援和抢修恢复工作,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设地震安全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继续开展地震科普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宣传活动,认真研究制定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工作措施,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手段的作用,把经常性宣传与集中宣传、流动宣传与阵地宣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四、重点工作

(一)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在完成“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一是与防灾科技学院合作,建设地震观测实验基地。二是增设观测手段,新建、流体项目观测台。三是增设电磁扰动观测台站,建设大城、固安电磁项目观测台。四是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起完整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建设

一是依托市民政局现有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实现全市所属单位物资储备共享,实现社会体系的联储联运,规范紧急调用和运输机制,保证救援需要。二是建立市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三是充实完善专兼结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及设备。四是充实完善地震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培训。五是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备基本的避难物资。

(三)开展地震小区划项目

推进县级以上城市、开发区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完成主城区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逐步开展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和开发区的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小区划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提供更为精确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四)创新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设市县两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每个县(市、区)建设一处功能齐备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以市图书馆、科技馆等现有的宣传场地和设施为依托,配备触摸设备、播放设施、实物展品、宣传展板等,建立声像多媒体的地震科普展厅。在市区及县(市、区)试点建设地震安全社区和示范学校。

(五)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安全示范工程

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一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提出当地农民能够承受且易于接受、简单适用的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方案和指导性建议,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防震能力。

(六)建设地震社会服务工程

在市及、固安两县作为全国示范城市和示范县首期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建成包括城市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系统、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管理系统、城市规划服务系统、建设工程设计服务系统等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形成分别面向城市与农村的震害防御信息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的防震减灾应用技术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建设,明确和强化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的责任,实施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有关部门、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防震减灾资源的作用,实现全社会防震减灾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逐步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加大防震减灾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

(二)完善防震减灾法制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保障防震减灾决策法制化;转变职能,随着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进程的推进,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普法宣传,积极营造依法防震减灾的良好环境,加强执法监督,保障防震减灾法律有效实施。

(三)完善地震科技创新机制

通过组织培养、积极引进,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提高地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深化地震机构编制体制改革,理顺市县地震工作管理关系,完善地震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破除一切不利于地震科技发展的陈旧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保障。

(四)完善防震减灾投入渠道

防震减灾应急方法篇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

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举措。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抗击历次地震灾害中有效减轻了损失。但也存在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健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地震科技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二、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三)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规划和布局,加强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和烈度速报台网建设,积极推进重点水库及江河堤防、油田及石油储备基地、核设施、高速铁路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建筑设施专用地震台网建设。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加强火山、海洋地震监测及海啸防范。

(四)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充分发挥地学界等各方面的作用,多学科、多途径探索,专群结合,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南北地震带和华北地区地震预报实验场。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机制。

(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三、切实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六)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完善全国地震区划图,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修订抗震设计规范和分类设防标准。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抗震设防要求,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性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加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

(七)全面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完善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建立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

(八)着力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加固改造。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要建立健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防震抗震措施,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九)组织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制定实施全国主要地震构造带探测计划,抓紧完成省会城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中城市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进一步做好全国地震区划工作,尽快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加强抗震新技术、新材料研究和推广应用。

四、强化基础设施抗震设防

和保障能力

(十)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加快危险路段、桥梁整治改造,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适当提高设防标准。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巨灾的区域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

(十一)加强电力、通信保障能力建设。本着安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适当提高电力、通信系统抗震设防标准。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加强公用通信网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基础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应急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短波无线电台等各种技术,保证信息传输及时可靠。

(十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输油气管线、核设施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优化抗震设计、施工,确保重大工程安全。加强抗震性能鉴定与核查登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紧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输油气管线、核设施、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十三)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评价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十四)开展重要工程设施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研究。组织开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输油输气主干管网、核设施、电力枢纽等重要工程设施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研究,选择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相关工程设施进行试点,逐步将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纳入安全运行控制系统,提升重要工程应对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五、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十五)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结合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加强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灾情实时获取和快速上报等系统建设,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支撑。进一步增强地震预案及相关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适时组织跨地区、跨部门以及军地联合抢险救灾演练。

(十六)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国家和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装备保障,提高远程机动能力,满足同时开展多点和跨区域实施救援任务的需求。建立健全军地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武警部队在抗震救灾中作用。加强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医疗、交通运输、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规范有序地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

(十七)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地区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十八)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完善跨地区、跨部门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加强救灾物资设备的质量安全监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应急救援产品动员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

六、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十九)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地震安全形势,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资源配置,确保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有效落实。

(二十)增加防震减灾投入。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各类工程设施和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健全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应急拨付机制。加大对地震重点危险区、中西部和多震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再保险体系,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二十一)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有关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抓紧制定完善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政策法规体系。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完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体制和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二十二)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加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力度,深化大陆地震构造、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地震成灾机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推进地震、火山监测预警、灾害防御、灾难医学和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努力突破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科技瓶颈,提升科技对防震减灾的贡献率。要建立科学的防震减灾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制度,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十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合作,建立完善大震巨灾参与和接受国际救援工作机制。密切跟踪国际地震科技和防震减灾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二十四)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市县基层防震减灾力量,保障工作条件,切实保证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

(二十五)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十六)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完善地震信息制度,加强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加强监督检查,推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上一篇: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范文 下一篇: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