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翻译范文

时间:2023-11-13 22:50:13

卖炭翁翻译

卖炭翁翻译篇1

一、零数表示法。整数与零数之间用“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来连接。

如:①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1.与现代汉语一样,用“几分之几”表示,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法。

如: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了“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参(三)国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中间均省略了“分”,翻译时应补上。

三、虚数表示法。虚数是带有夸张的数字,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1.用数词“一”表示“少”。如: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一”,极言其少。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如: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但这类数词并非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

如:船头坐三人。(《核舟记》)――此处的“三”即为实数。

四、概数表示法。概数,即约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概数。

如: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百人”不是具体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篇,是取其概数。

2.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3.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无虑”等表示。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4.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概数。

如: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十人所。(《西门豹治邺》)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

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2.直接用数词表示,这种情况较常见。

卖炭翁翻译篇2

关键词:象征;互文;比喻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其特点是可以是修辞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因而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而耐人寻味。在初中课本里选的文言文美文中,所用的修辞格很多,所以理解这些文言文时,要把握准文章中的修辞,才能准确理解文言词句,有效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我就从几种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来探寻初中语文中文言文的修辞之美。

一、象征

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关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方法。其特点是以象征物凭联想来暗示象征意义在文言文中也常用象征手法。有些意象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象征义,如被人们称为“四君子“的竹、菊、梅、兰就有它固定的象征义:竹倔强向上,气节清逸;菊傲霜艳美,高洁脱俗;梅斗雪坚强,清香飘逸;兰高雅纯洁,幽香可人。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诗人在具体语境中临时赋予事物的象征义。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文中分别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菊象征像陶渊明那样的有高超的品格但消极避世的人,牡丹象征当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世态,莲象征着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文中用三种不同物体的象征意义精辟的概括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而莲显示出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单纯雅致的操守美深入人心。

像《爱莲说》这类托物言志的文章,所托之物一般具有象征义,二借景抒情的诗词中,有的意象被作者赋予了象征义,这类文章悉心品读更能读出其中修辞美。如刘桢《赠从弟(其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此诗中刘桢以人们喜爱松柏来象征,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正是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精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使他的诗歌具有“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美。像这种运用了象征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音韵美,意境美,增添了文章的审美情趣的诗文在初中语文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如七年级上册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年级下册的《夸父逐日》、八年级上册的《陋室铭》。

二、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文言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我们只能从修辞角度去理会、分析才能解释得确切,翻译得顺畅。所以,探寻文言文修辞中的互文之美,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词句,有效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而试着从修辞角度去理会、分析就能解释得确切,翻译得顺畅。

例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很多人受了教学参考资料的影响,译为:“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出江湖就替君主担忧。”按照这一译法,似乎在朝廷上做官就不为君主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不为百姓忧虑了。显然,范仲淹不可能这样刻板地将“君”与“民”对立起来。实际上,范仲淹“居庙堂之高”时既“忧其民”也“忧其君”,“处江湖之远”时既“忧其君”也“忧其民”。这里分明是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其中“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文义互见、“忧其民”与“忧其君”文义互见,这两句又可还原成“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忧其君”一句。要是不如此理解,显然不符合“古仁人”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当然更不符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比喻

比喻也叫“譬喻”,也是文言文修辞中常用的一种。比喻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它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读者产生联想。所以,探寻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比喻修辞,能使学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诗文中的形象能留给人鲜明的印象。

例如:《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一个辛苦的、艰难的、沧桑的卖炭翁肖像就跃然纸上,使人产生联想,可触可摸。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探寻这一修辞之美,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

卖炭翁翻译篇3

【关键词】颜色词 许渊冲唐诗英译 翻译方法

一、概述

唐诗中颜色词的表达数不胜数,这些颜色词通过色彩的点缀为诗句增光添彩,让唐诗的景在读者的脑海里更加生动,让作者的情通过色彩和诗句整体氛围的结合抵达读者的内心深处、从而产生更为强大的情感共鸣。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唐诗的英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许渊冲先生作为这方面的大家,他的唐诗英译著作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一个颜色词在古汉语中可以表达不同的色调,同一个颜色词在不同的诗句中也有不同的译法,笔者在分析许渊冲先生唐诗英译作品的基础上,对于唐诗中颜色词的基本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许渊冲在唐诗颜色词英译中的几种基本方式

笔者主要参考了许渊冲先生的《古代诗歌1000首经典英译》,认为唐诗中颜色词的英译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种翻译方式。

1.把颜色词直译。大多数情况下,译者选择把颜色词直译出来。如,许渊冲先生翻译李白的《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译为 “Pure wine in golden cup costs ten thousand coins, good!” 把“金樽”直译为 “golden cup”。又如,许译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译为 “At sunrise riverside flowers more red than fire, in spring green river waves grow as blue as sapphire.” 译者直接翻译出了“红”、“绿”、“蓝”。“蓝”的翻译是as blue as sapphire,作者用 “sapphire” 来修饰 “blue”,表现“蓝”的程度。

2. 把颜色词省译。在有的诗句翻译中,为了达到译文的整体效果、保证原诗句的主要意思完整,译者需要在词数、押韵等方面做调整,此时如果颜色词为诗句中的次重要信息,或者译者更希望强调诗句中别的信息,颜色词在翻译中可能就会被省略。

如,在许译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译为 “Autumn has chilled the painted screen in candlelight.” “银烛”的“银”(silver)在译文中被省略了,因为该诗句主要是表现画面的幽冷凄凉,译者已经用了 “has chilled” 来表达环境中凄凉的气氛,而“银”修饰“烛”,在表现环境氛围方面属于次要信息,如果在 “candlelight” 前再加上 “silver” 反倒显得累赘,所以 “silver” 可省译,只要整句译文达到表现凄凉萧索之境的效果即可。

许译《新安吏》中“白水暮东流,青山尤哭声”,“青山尤哭声”译为 “their wails echo from hill to hill.” 省去了“青山”中“青”的意思,直接译为 “hill”。因为诗句主要是为了表达征丁与亲人离别的伤感和痛苦,连青山也为他们悲恸,诗句的信息重点在于“伤感悲恸”之情,“青”(green)属于次要信息,所以选择了省译。

3.在译文中增译颜色词。中英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所以在中译英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通过增译对唐诗中的一些表达进行补充说明,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所以,对于一些没有颜色词的古诗句,译者在译文中会酌情增加色词,不仅有助于达到翻译效果,也为译文增彩。

如,许译《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译为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九天”译为了 “the blue sky”,译文中增译了 “blue”,来帮助解释“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最高层,这里“九天”为:极高的天空)。

4.意译唐诗中带有颜色词的词语。在唐诗中,有很多词语甚至是意象都含有颜色词,如“粉黛”、“红绡”、“白发”等,在翻译这些词时,不仅要考虑到它们的字面意思,更要考虑其在诗句中主要传达的内涵,此时,对大多数颜色词的处理方法是意译,并且在不同的诗句中对颜色词的翻译也有取舍,主要是根据该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诗句中的功能而定。

“银河”来自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是一个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许译“疑是银河落九天”为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银河”译为 “the Silver River”,采取了直译的方式;在刘禹锡《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也有“银河”一词,许渊冲先生译为 “Now it goes up straight to the Starry River Way; To meet the Cowherd and Weaving Maid far away.” “银河”译的是 “the Starry River”,更强调“银河”所呈现出的现象。

在白居易《长恨歌》的翻译中,“六宫粉黛无颜色”,许渊冲先生采用意译的手法,译为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 此处作者表达得主要思想是“杨贵妃的美超过了宫里其他的人”,“六宫粉黛”代指唐宫里的其他嫔妃,所以译者没有局限于诗句的字面意,而采取意译的方式表达诗句内涵。

同样是《长恨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碧落”:天上,此处指天宫,“黄泉”:地下流动的一种传说中的河,此处指阴间。许渊冲先生译为 “Up to the azure vault and down to the deepest place.” 通过意译的手法展现“碧落”(the azure vault)和“黄泉”(the deepest place)两个中国特有文化词的内涵,没有选择直译出“碧”和“黄”的方式。

在《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许渊冲先生译为 “Ten feet of silk and twenty feet of gauze deep red.”,“红绡”即为 “gauze deep red”,用 “gauze” (a thin transparent fabric of silk, linen or cotton) 表达“绡”,用后置定语 “deep red” 表现“红”以及“红”的程度;在《琵琶行》“一曲红绡不知数”中也有“红绡”一词,许译为 “One tuned played, countless silk rolls were given with glee.”,此处,“红绡”译作 “silk rolls”,省去了“红”的意思。通过这两处“红绡”的翻译,可以看出许渊冲先生在用词时的取舍。

古汉语中,“朱”有“大红色”的意思,它也出现在了不少词之中。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许渊冲先生译为 “The mansions burst with wine and meat; The poor die frozen on the street.” ,因为古代王公大臣家的门都漆成红色,诗句中的“朱门”是代指富贵人家,译者采用了意译,把“朱门”译作了 “the mansions”(mansion: a large, impressive house),表_很贴切。又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许译为 “Beside the Bridge of Birds rank grasses overgrow;” 因为“朱雀桥”是一座桥的名字,所以译者译为 “the Bridge of Birds”,表现“朱雀桥”作为桥的属性,没有囊括“朱”作为颜色词的意思。

三、同一颜色词的不同译法

在古汉语中,一个颜色词或许能表现几种不同的颜色;同时,同一个颜色词在不同的诗句中、在不同的语境下也能传达不同的含义。在此,笔者举出了“青”和“白”两个古诗中较常见的字来进行分析。

1.青。“青”在古诗中常常出现,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列举了“青”可以表示的几种颜色:蓝色深绿色;黑色。所以“青”在不同的诗句中有不同的译法。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许渊冲先生译为 “From dark, dark cloud comes the rain;”,因为“云青青兮欲雨”表现的是“乌云密布,像是马上要下雨”的景象,所以,“青”的意思是“黑色”,译为 “dark”。“且放白鹿青崖间”,许译为 “I’ll tend a white deer among; The grassy slopes of the green hill” ,“崖”在此指的是山,“青”即为绿色,译为 “green”。“身登青云梯”译为 “And scale the mountain ladder to the blue cloud”,因为“身登青云梯”意为“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青云”在此指的是“高空”,天空是蓝色,所以此处“青云”译为 “blue cloud”。

2.白。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许渊冲先生译为 “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这里的“白发”就是“白色的头发”,译者用了 “whitening”,表现出头发仍在不断变白的情况。

李白《赠孟浩然》“白首卧松云”,许译为 “White-haired, you lie beneath the pine and cloud.” “白首”用来表现年老的状态,与前一句“红颜弃轩冕”中的“红颜”相对应,译者将之译为 “white-haired”,表现出头发全白的静止状态。

白居易《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许译为 “Actors, although still young, began to have hair grey.” 诗句的意思是:歌伶们长出了白发,都开始老去。因为白发是刚长出,所以头发有黑有白,呈现出灰色的花白头发的样子,所以译者在这里选择用 “grey” 来表达。

杜甫《春望》中,“白头搔更短”,许渊冲先生翻译为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ing hair;” “白头”是愁思所致,指杜甫人到中年头发逐渐变白,译者将之理解为“灰白,花白头发”,译作 “grizzling” (grizzle: a mixture of dark and white hairs)。

四、结语

颜色词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它们不仅能够表现景象,也能衬托人物内心,表达作者情感,是古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有了这些颜色词,才使得诗句所传达的形象更为生动,让读者有了对诗句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所以,研究唐诗中颜色词的英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流很有意义,许渊冲先生的唐诗英译着实堪称经典,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许译唐诗中颜色词的基本翻译方法的总结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诗、了解古人在颜色词运用上的选择,也有助于研究英汉颜色词表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俞晓群.《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上)[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2]俞晓群.《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3]冯蒸.学生实用古汉语常用字词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卖炭翁翻译篇4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为了弘扬这些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我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入手,在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上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巧妙提问

凝练的语言是古诗词一个显著的特点,但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意的发展,以及古今汉语表达习惯的差异,给我们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增加了不少困难,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巧妙的提问,既便于学生理解,有培养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学习《采莲曲》一诗时,我在学生们充分阅读以后针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两具诗意的理解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采莲姑娘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大家感觉这样的问题很有新意,回答起来争先恐后,不但答出了“绿色”,还主动陈述理由。(2)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一下采莲姑娘的外貌。有的同学说:“采莲姑娘的脸像荷花一样美丽。”还有的说:“采莲姑娘就像一朵出水芙蓉。”多美的语言呀!这就避免了翻译诗文的呆板,也能够很好的检查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在入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首词时,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翁媪”一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户农家有几口人?”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有的说四口,有的说五口,还有的说六口......这时我板书“翁媪”两字,让学生回忆“翁”在我们在那里学过?它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很快回忆起《卖炭瓮》,齐声说“翁是老头”,然后我再提示大家看课后注释,说说“媪”是什么意思。大家边读“媪,老妇人,”边笑着说:“那户人家五口人。”就在着欢乐的气氛中同学们不但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抒情或豪放奔放,或凄恻哀婉;写景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清幽雅致。如果配以恰当情景,不但可以使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意境,还可以更好的挖掘它深层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讲陶渊明《饮酒》一诗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他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一起来想象。老师用轻柔低缓的语调并配上悠扬的钢琴曲,描述道:“青青的竹篱、灿烂的、缥缈的远山、含情脉脉的夕阳、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几个形象的词语既圈定了范围,又给了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钢琴曲细水潺潺依旧,同学们陶醉其中,遐想无限……

三、吟诵积累

下面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为例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初读整体感知

教学伊始,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如泣如诉的音乐,低缓沉郁的语调,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把学生带入了悲怆的境界。然后自己在对照注释疏通诗意。反复咏读后,和小组同学谈谈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讨论后选代表在班上发言。这样,王昌龄不幸被贬,李白赠诗表“愁心”的主要内容,大家都能较好地掌握。

2、再读理解中心

古诗词语言精辟,蕴涵丰富,需要反复吟咏品味,才能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所以初读感知后,我要求学生进一步品读,找出你认为理解本诗中心的关键词语。大部分同学能抓住“愁心”一词。紧跟着教师追问:“‘愁心’具体指什么心情?”再读再议后,有的同学说:“‘愁心’是指李白对友人不姓遭贬的同情与关切之情。”有的同学说:“‘愁心’是指李白对王昌龄未来的贬谪生活的牵挂之情。”……虽然说法不同,但对中心的理解都比较准确。

3、诵读感悟意境

意境是诗的灵魂,读好诗,只有深切体会其意境,才能真正体味到诗的精美,才能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而感悟意境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在自然成诵后开展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超越时空,在更深更广的画境中徜徉。如果学生能够揣摩透画意,自然能把握住诗心。

四、常规训练

1、记忆性默写

要求学生默写出诗句原句。最常见的是诗句对接。为了避免单调乏味,也要不断变换形式。如匹配题,给出桂花、、荷花、栀子花几个花名,给出下列诗句:带到重阳日,还来就 。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然后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花名,这样就为枯燥的古诗默写增添了兴趣。学生不但爱做这样的题目,而且还主动向老师建议,搜集写草、写鸟的诗句,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搜集诗句等,学习氛围相当浓厚。

2、理解性默写

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一项训练,如《离京》中写作者虽脱离官场,但不忘报国的名句是:“ , 。”《饮酒》中表现作者超然物外的诗句是:“ , 。”

3、语用性默写

此项训练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恰当引用或活用所学古诗句。如讲《寻春篇》一文时,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作者寻春来到野外,低眉所见却尽是些衰草,但行了数里,向来路回头眺望时发现远处竟泛出一片新绿。讲到此处,我让学生掩卷思考,此景用那句诗来形容最恰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草色遥看近却无。”同时又一次为古诗精妙文字所折服。

卖炭翁翻译篇5

神丰多香留了7封信,分别对应一瓶葡萄酒。这些酒,被称为使徒。苇和远峰需要根据信中的描述,猜出使徒的品牌和年份,通过“华山论剑”,一决高下,取得巨额遗产的继承权。

只是,信中文字,有些云遮雾罩。

“我在森林中迷失方向。树木散发出生命芳香,其中有一些花和红果的香气,原本不该出现在这里。我抑制住兴奋的心情,加快了脚步。前面豁然开朗,森林深处出现一处湖水,被浓雾笼罩。能依稀感觉到对岸的美景,只是雾气遮眼,难以前行。四下环视,仿佛有座栈桥,通向湖的对岸。途中,微风拂面,带来野花野果的芬芳。转瞬,对岸美景映入眼帘。哦,花丛中,有两只蝴蝶翩然起舞。美景天成,犹如奇迹诞生,我迷失其中。”

这些描述,有些像文艺青年的习作,也像游记、随笔,或者有些白领写的博客。这些通常名字是《琴心一曲》和《寻找普罗旺斯》一类的博客文字,看得出受过教育,有些文化,会,写出的东西常常让人看不懂。最后这一点,有些接近我的专栏文字。

PT一族品酒时,会说,嗯,表现强劲,回味偏中等;专业些的,会说,口感带有明显灰霉侵染迹象,不过结构感优秀,颇有穿透力,文化些的,会说,有灌木味道,不求浓郁,但求自然优雅,比较抽象的,会说,这酒坚强而明亮;很夸张的,会说,这杯酒的味道如同挂住下弦月的一棵青藤,朦胧而曼妙。

神哄丰多香属于这种夸张流派。森林、迷失、浓雾、湖水、花香还有栈桥,甚至还有两只蝴蝶。

我看到这里时,心想,为什么不是三只?为什么不是一群?两只蝴蝶,是长尾虎凤蝶还是卡纳蓝蝴蝶?

要通过这些诗化描述,分析出这瓶酒的品牌、酒庄和年份,在正常人看来,应该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好的电视剧,就是能让观众一头雾水,然后在羞愧和自卑中,期盼精英上场。

和远峰,好像也被这段文学描述逼得走投无路。急得到处看画,远峰甚至品尝了各种土壤。不过,两位殊途同归,都认为第一使徒是出自Burgundy的Chambolle-Musigny的Georges Roumier的Les Amoureuses。

看这一串名字,估计大部分读者也会无奈甚至愤怒。我认为,法语酒标的难懂,影响了法国葡萄酒在全球的销售。如果弄得明白一些,喝法国葡萄酒的人说不定会剧增。

虽然法语的国际地位仅次于英语,虽然几乎所有国家的学校都在教授这种语言,但地球上的60多亿人中,说法语的也就1亿多,还不如说孟加拉语、马来语和日语的人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住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边,那里的人基本都不喝葡萄酒。

我想,除了塞纳河与卢瓦尔河边的法国人,大部分住在尼罗河、恒河、黄河、密西西比河和亚马逊河边上的人,看着那些似曾相识又显陌生的法文酒标,眼神都会有些迷茫,犹如看一个牵了手还没同居的女人,她缥缈虚幻,神出鬼没,不可理喻,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其实,这个比喻不恰当。即使住在了一起,即使结了婚,即使生了孩子,即使又离了婚,女人,也总是一会儿远,―会儿近。)

和远峰认定的酒,出自法国勃艮第(Burgundy)地区的尚博勒一穆西尼村(Chambolle-Musigny)的鲁米耶酒庄(Georges Roumier)的爱慕赫斯葡萄园(Les Ainoureuses,也译为爱侣园)。爱慕赫斯葡萄园好像只有5.2公顷,葡萄树龄很老,产量有限,都是黑比诺(Pinot Noir),口味比较接近爱情的味道,细腻、嗔怨和不可言传。

因此,这款酒比较受恋人青睐。

我怀疑,除非热恋的是个品酒师,否则,绝大多数恋人未必能喝出爱情口感,基本是冲着园子的名字去的。

苇和远峰能通过信中描述,猜出是该园的酒,确实有些悬、有些玄、有些眩。实际上,尚博勒一穆西尼整个村风格很接近。村里,达到一级水准葡萄园的有24个之多,包括爱慕赫斯葡萄园在内。这24个园子中,至少还有7个风格水准更为相似,位置、土壤及酿造方式基本趋同。据说,在盲评时,当地权威品酒家亦难以分辨。

也许其他提示能作为参照。比如,两只蝴蝶,是在暗示一对恋人,像是神哄丰多香设置的一个路标,方向指向爱慕赫斯葡萄园。

我没有喝过这个牌子的酒。估计口感应该比较清纯,因为只能喝出两只蝴蝶的味道。这也与现实不怎么相符。现实生活中,如果与爱情有关,更常见的是出现三只蝴蝶,甚至多只。

其实,在该集电视剧中,苇分析的那幅油画故事,还包括神哄丰多香自己的故事里,都有两只以上蝴蝶,翩翩起舞。

不过,神哄丰多香醉翁之意不在蝴蝶,他关注的其实是那个栈桥。

远峰在栈桥上栽了一个跟头。

远峰猜错了年份,他猜是2002年。认为是2001年的,先胜一局。

2001这个年份有些冷。2001年,对爱慕赫斯园不是好年份,那年的酒只得了87分。对享有盛誉的园子来说,87分比较低了。有酒商说,90分以下的酒,不好卖;90分以上的酒,买不着。

远峰犯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他认为,凡是丰多香推荐的酒,一定是伟大的酒;凡是伟大的酒,一定是好年份的酒。他没想到,丰多香在这部电视剧里推出的酒,大多是有些缺陷的酒,不完美。

有缺陷很正常,重要的是弥补缺陷。在丰多香的描述里,人到湖前疑无路,想要柳暗花明又一村,需要依靠那座栈桥。如果说蝴蝶的爱恋只是一个方向路标,让竞争者找到爱慕赫斯园,那么,栈桥是另一个路标,指向爱慕赫斯园中的那朵玫瑰。

那是一朵哲学的玫瑰。

丰多香的哲学,认为天、地、人是个整体,可以相互弥补。当天地因素不理想时,人可以有所作为,人的努力就是实现完美的栈桥。2001年的爱慕赫斯园,本来有可能更差,通过酿造者的努力,它仍然是不错的酒。

这也是一朵美学玫瑰。

丰多香的美学,强调缺憾是美。实现完美,就如同登顶,再往前走,都是下坡路。而存在缺憾,表明还有改变、上升的空间,是活的,还可以留有期待。所以,与完美相比,缺陷比较有魅力,比较有趣,比较动人。

维纳斯如果没有断臂,美感也可能会有所流失。牛仔裤要醅,最好多弄出几个洞。休闲装要休闲,需要在肘部打个补丁。

不过,缺憾若要体现美,需要有容纳缺陷的资本。美女脸上的痣,是美人痣,衬托美女更加妩媚。同样的痣,长在丑女脸上,丑女会更丑。因此,东施切忌效颦。

缺憾也不能过度,需要缺得刚刚好。美人脸上的痣如果过大,即使是西施,也需要去做个整容手术。

缺陷美,有时可遇不可求。

瓷器的冰裂之纹,本是釉面缺陷。但这个缺陷,摇身一变,化为美丽的开片。老窑工说,当窑温渐渐降低,窖门徐徐开启之时,就迎来了夺魄的时光。此时,窑内传来一片冰裂之声,宛如天籁之音。瓷器釉面依次绽开,花蕾吐芳,碧空撒网,羊脂玉碎,冰河开春。

我在一家茶室的隔架里,看到个小茶杯,冰蓝色,冰纹层层叠叠,且疏落有致,像极了北方一条冰河的颜色。我在那条冰河上走了好几天,每天踩着冰面那些交错晕染的颜色。那些碎裂的宝蓝、翡翠绿和乳白,令我深陷其中,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旁边的岸。

看见这个茶杯,隔架上其他的瓷器都不能看了。同去的朋友说,你是怎么找到它的。我神经兮兮地说,其实它在等我。

想来,拥有缺陷,也需要造化。

《神之水滴》作者亚树直说过,没有缺点的葡萄酒,总觉得欠缺趣味,反而是缺点。这种审美取向,与日本文化有些关系。有人认为,日本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推崇残破美。以我观察,日本这个国家,确是善于利用缺陷营造美感。

日本是个独特的国家,令人印象深刻。我最初的印象,是日本很小。

去这个岛国,只有两条途径,或者走海路,或者走空中。从海上走,一路都是浩淼之水,水那么多,那么强大,感觉那些岛会飘起来。从空中走,看之中的那个国家,如同一叶扁舟。

出机场,一切都是小巧玲珑。在日本宾馆,会觉得浴室的浴池都很小,人进去不能伸开,蜷着。我还看过那种很小很小的房间,是我看过的最小房间。它在日本好像有专门名称,可是我忘了。要进这个房间,不能走进去,只能钻进去。令我吃惊的是,里面虽然不能站起来,只能躺着,但是五脏俱全――电视、收音机、台灯、闹钟、搁物架。由于不能站起来,所以省了桌子和椅子。当然,没有抽水马桶。严格说,这个房间只是一个铺位,一个令人感到舒适的铺位。

人均国土面积有限,导致空间局促。这个缺陷,却驱使日本人的精神层面日渐精微。 记得小时候看美学书,有一种说法,叫宏大是美。大江大河,草原海洋,广袤星空,令人意展神舒。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美得荡气回肠。在日本文化中,此种意境似乎不多,相反,精微是美,深入人心。

清寂幽玄的日本俳句,短到只有17个音节组成,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文学体裁。俳旬诗人的眼光和内心,应该是寂静的。只有寂静的内心,才能观察到那些细微晨光,叶子在风中晃动,稻米饱满成熟。

只是,俳句用其他文字表达,恐难以领悟其精妙之处。比如,俳圣松尾芭蕉的俳句,脍炙人口,其风格被誉为蕉风,特点是闲寂、风雅、枯淡(我尤其喜欢枯淡这个词)。然而,松尾芭蕉的代表作《古池》,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 “阑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另一首著名的《赏樱》:“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

说句实话,我听到了声音,闻到了味道,但是没有美的享受。也许是我愚钝,更也许,是诗真的不能译。翻译中丢失的东西,就是诗,剩下的,只是文字。

所以,有人干脆把《古池》翻译成这个样子:古池,蛙跳,水声。更短了,不过好像稍好些。

可能,也只有使用日语,才能表达日本文人细腻风雅的心境。

精微的心境,自然会导致追求精致。

应该承认,日本制造,是精良制作的代名词。全世界的路上,都有丰田、本田、铃木、三菱和五十铃汽车,兢兢业业地前行。全世界的景点,都可以看到拿着尼康、佳能、索尼相机和摄像机的游客,摆着V型手势傻笑。从我玩相机开始,也只用尼康。大部分摄影师、记者手里,除了佳能,就是尼康。不用说日本料理了,与其说是食品,不如说是精雕细刻的工艺品。

精致需要认真,日本人的认真,世所公认。就算是休假,日本人也很认真地休假,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该看的都看,该去的地方都去,该吃的东西都吃,该买的东西都买。

精致走向极端,就有了宗教的味道。于是,写字是书道,下棋有棋道,种花种成花道,喝杯茶成了茶道,玩剑的是剑道。手里什么都不拿了,就叫空手道。摔个跤打个架吧,也说成是柔道。

就连在我国基本失传的熏香文化――香道,在日本也发展出100多个流派。静坐雕花门后,关掉手机,摘下iPod。面对古琴一张,皮鼓一枚,在白木束腰香桌上摆好香料。在松针和宣纸煅成的灰上,用香匙拨出炭孔,将莞香树制作的沉香放置其上。此时,万物沉寂,香气袅袅散出。

卖炭翁翻译篇6

《白鹿原》可能是中国最后的文学电影。

它适应的人群:纯文学爱好者、真文青、人性思索者、中国民史关注者、文艺片控,以及依然保存了西北精神血脉的汉子和妹纸们!

它不适应人群:除了上述群体之外的一切人群。

它的优点:思想深刻,整体富有质感,表演深入浅出,摄影出彩。

它的缺点:现阶段我们看到的不是足本;前面有点急促;长镜头过多,深刻但不够宏大。

下面分述,个人观点,仅供交流。

关于结构:

时间顺序与两代人的交错

本片故事庞杂,我们先来整体梳理。全片故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架构。主要人物关系如下:

上一代——

白嘉轩——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正气,富有领袖气度与城府,传统价值观的载体。

鹿子霖——行政力量的缩影——表面大义凛然忠厚朴实,内心有苦闷,记仇重利,卑鄙阴险。

鹿三——忠厚简单的农民——守规矩,逆来顺受,甘于现状,压抑久了走极端。

下一代——

白孝文——中国传统好儿子——言听计从,实质上是被祖辈精神,他的不举也是暗喻所在,直到“行了”才获得“真正的自我”,但沉迷声色犬马,报复性挥霍。

黑娃——农二代,简单,生猛,最具革命性。

鹿兆鹏——启蒙后的知识分子,理论高涨,妥协生活。

上一代具有互动性的三位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体系。

下一层三人代表了“新”一代年轻人的三种方向。

在电影《白鹿原》中,游走在两代人之间的人物,是田小娥。

关于上一代:和白嘉轩,她从想依赖“传统价值认可”到反抗性的摧毁“传统价值”;和“鹿子霖”,从力量上依靠到被其占有,带有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态度;和鹿三,矛盾最激烈,直接爆发。

关于下一代:和黑娃是黑夜里抓了一根救命草,和孝文是感动里的爱情。

关于风格:

长镜头之躯与纪录片之魂

电影的外在影像风格就像一个人的容貌服饰一样,会给人以初步印象。

《白》开篇的麦田长镜头为全片定下基调,这不免让人想起张大师的作《红高粱》,在莫言的小说中,高粱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是有生命力的“恒常性”存在。在《白》中,似乎也有这层意味。

王导演和他德国的御用摄影师依然延续了他们偏好的大气摄影与漫长镜头,这样的好处有,大量恢弘的外景与空镜头会给人描绘出辽阔的天地场景,既可以渲染情节氛围,也有“天地不仁”或者是“感天动地”的深层意蕴。

至于长镜头最大的好处就是还原真实感。大量的对话戏都是由长镜头来完成的,似乎王导演对于“过肩正反打”的常规手法深恶痛绝,而力求真实展现在同一空间内各个角色的共时性状态。

这样处理是有道理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导演会把一场戏拍好多条,然后选出最满意的一条,所谓最满意的一条是各个方面都理想,但这必须要经过几遍反复观察才能取舍,但观众观影时只看一遍,当一个角色说话时很容易忽略其他角色,这样会让其他角色的表演被观众的注意力忽视而漏掉。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节奏。如果是像蔡明亮这样的纯粹艺术片导演,一个镜头十分钟八分钟也无所谓,但《白》毕竟是有“史诗”野心的作品,大量长镜头会削弱普通观众被情节紧紧抓住的效果,反例是《让子弹飞》让超快的节奏揪着观众的脖子向前走。

其三就是,长镜头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但过多使用,除了凸显了作者风格之外,很容易给人感觉单调。其实可以拿陈凯歌的《刺秦》与《无极》来说明问题,长镜头都是跟着影片情境里的情绪走的,说白了,如果作者想要表达一种连续的,或者是渐渐积累的情绪时,长镜头是非常合理并巧妙的!长镜头的叙事功能和表达情绪的功能,如果被充分调动起来,才是王道!镜头带动节奏,节奏带动情绪。

之所以王导演如此不厌其烦地大量使用长镜头,其实是与他对本片的风格追求分不开的。他试图用极度逼近真实的手法来还原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那活生生的往事!说到底,他想要拍的是真实鲜活的历史原貌的写实纪录片。

王导演要拍的是民歌,不是传奇话本,不是唐诗宋词,而是诗经里的国风。

关于历史:历史总爱浓妆艳抹,是因为脸上疙瘩太多

本民族有五千年的人文历史,可是很多人连几十年前发生过什么都一无所知。话题过大,暂且不表,只说电影涉及到的部分。

中国的历史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汉唐盛世、国富民安……另一面则是“路有冻死骨”“苛政猛于虎”,由“卖炭翁”与“捕蛇者”构成的民生百态……

有一类文艺,总是在记录历史中的苦难,我们今天称其为具有“人文关怀”。《白》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白》中的历史,只有农民的“苦难史”。

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必须上公粮。其实就是的抢,和土匪别无二致。

几千年来,大地默默无语,苍天默默无语,农民默默耕耘。

农民的身体在贫瘠的物质苦海中挣扎,农民的精神在铁硬的传统价值观内蜷缩成一团。

然而这些描述还不足以绘出中华农民的神韵来,因为李泽厚还有一针见血的概述——中国人的“乐感文化”,一种阿Q式的自我调节心灵鸡汤。在这欢乐的外衣下,其实有着尼采所描述的本能化的“酒神”狂欢精神!

于是乎,一出好戏上演——背景是连绵昏暗的历史风云,舞台是广袤丰腴生长着勃勃生机的麦田,主角是西北人的爽与浪,悲与喜!

那些辛勤的劳作,那些简陋的窑洞,那些疲倦的身躯,那些麻木的头脑,那些残酷的家法,那些压抑的生机,那些嘶喊的秦腔,那些挣扎的魂魄……才是真实的满脸疙瘩的历史!

关于人性:超越善与恶

人性,人的本性。科学的说法是,人具有绝对的自私性与有条件的利他性。翻译一下,就是人的根基上有“趋利避害”的天然属性,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高尚的超越“兽性”的“人性”。

文明社会是以压抑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为代价的。 但如果人肆意张扬了自身的原始欲望,那么文明社会将会怎样?

《白》没有提供给我们简单的是非判断,只是无奈地呈现生活复杂的形态,那些善与恶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就在我们的身体里,就在我们的基因里,其实有时,善在恶里,恶在善里……

正应和了尼采的名言:超越善与恶!

这就是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甚至让人无法进行是非评价的——人性!

本篇长文更多的是在说《白》所传递出的文化思索与意义,而较少谈及其电影元素,究其原因,在于《白》可能是近年来文学性最为深厚的一部电影作品,讨论它的电影手法的意义,远远没有讨论其思想内涵更为深远与重要,因为只要有电影,技术和手法的事就不会少,但若再有一部如此厚重的文学电影,还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了呢!

希望电影,真的也可以是一次思想的碰撞。 【责编/九月】

卖炭翁翻译篇7

A.儿童福利院最棒的义工

马克的父亲巴拉克出生在肯尼亚一个牧民家庭,1960年在夏威夷大学留学时,结识了美国女孩)莉,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尽管)莉的父母坚决反对,但是,两人还是顶住压力结了婚,并于1961年生下了小奥巴马。

1963年,巴拉克只身前往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因为是穷学生,没有带妻儿前往,夫妻两地分居之后感情日渐淡薄。最终,一纸协议宣告这场跨国婚姻解体。博士毕业后,巴拉克和一个名叫露丝・恩德萨的美国女子结婚,并携妻返回肯尼亚,后来生下了马克。

马克长大后随母姓,在美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据知情人透露,奥巴马很聪明,但马克・恩德萨更聪明。马克在美国布朗大学取得了数学和艺术学士学位,又在斯坦福大学拿到了物理学学士学位。此后,他又在埃默里大学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这哥俩虽然长得非常像,但和“爱出风头”的哥哥奥巴马相反,弟弟非常低调。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想采访他,马克・恩德萨回应:“谢谢你们的关心。但是,我不会在这个时间接受采访。”

马克完成学业回到肯尼亚后,发现他所学的知识在肯尼亚毫无用处,“在那里,普通人家甚至连电话都没有”。此后,他到了美国,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朗讯等企业工作了12年。2002年,又来到中国寻求发展。

他的好友隋政军向笔者介绍说,马克没有做过教师,但他是在中美文化交流活动中以外教身份来中国的。马克在深圳外国语学院工作,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计划,他希望从美国带来一个帮助中国孤儿的慈善项目。马克在来中国之前,曾经尝试着联系了很多人,包括美国一些媒体记者,甚至比尔・盖茨基金会,他把自己关于帮助中国孤儿的计划一一发给他们,但没有得到一份回应。

这事再正常不过了,因为6年前,即使在美国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最后,马克发动他在埃默里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时的同学们捐了一些钱,带来中国。一到深圳,马克就买了玩具、奶粉和DVD带到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还把自己从美国搜集的DV录放机、视频光盘和钢琴等捐赠给他们。

后来,马克发现这些孤儿的食物已经足够,他们缺乏的是艺术和音乐。音乐从精神层面上将人类连接起来,会对儿童产生一种深远的影响。所以,他决定在这里开设音乐课程。从那时开始,马克每个周末都去教孤儿们弹钢琴。

“他已经风雨无阻坚持了整整6年,很少有义工能像他这样坚持。”福利院的关老师说,马克亲自教20多名孩子学会了弹钢琴,还利用自己的商业影响力,召集商界人士为儿童福利院捐钱捐物,邀请国外的音乐家在深圳举办慈善音乐会。

小山是一位孤儿,4岁来到福利院,从2005年初中毕业开始跟马克学钢琴到现在。小男孩说,过去他的性格很孤僻,不愿意和任何人讲话。这几年他最大的变化是自信和坚强,这同马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小山说自己接受了马克老师的关爱,也同样会试着去帮助其他人,“我觉得很幸福,挺满足现在的状态”。小山曾邀请马克到他的学校参加艺术节听他弹钢琴,马克不仅去了,还送了自己的CD《nightmoods》给小山,让这位孤儿颇受感动。

B.在深圳快乐卖烧烤

隋政军曾经是中华自行车一个分公司最年轻的总经理和三洋公司中国市场部经理,认识马克时正是他为了考MBA恶补英语之际。2003年夏天,他和马克这对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信息咨询公司,英文翻译为Worldnexus,隋是法人代表,马克是首席顾问。

由于缺乏知名度,公司开张后因业务少做得很累,有时大家连工资都没有。好在十几名员工都是交情不错的哥们儿,也没人发牢骚。晚上他们常聚在马路边吃烧烤喝啤酒。马克吃烧烤只吃豆腐干和土豆片,并且他非常奇怪中国人为什么可以把豆腐干烤得那么好吃。“他是个vegetarian,素食主义者。”

一天晚上,大家吃烧烤时聊出了一个计划:干脆边做咨询公司边开烧烤店!隋政军的这个提议令马克最感兴奋,他表示要将烧烤店做到肯尼亚去,因为“肯尼亚只会烤肉,但中国还会烤豆腐干和土豆片”。就这样,大家一边吃烧烤一边就把烧烤店的蓝图描绘出来了,店还没开,就做了一大堆菜单出来。马克说一定要natural,自然才好,问他们能不能弄个草房子。隋政军说草房子不行,一个烟头就烧光了。基于马克的提议,朋友们最终确定烧烤店叫做“木屋烧烤”。2003年底,第一家木屋烧烤就开在深圳白石洲沙河市场四楼,与他们的信息咨询公司毗邻。

好玩的是,身为经理的马克对做烧烤鱼很感兴趣,还缠着师傅教他呢!虽说洗鱼、剖鱼这些活并不难,可对于这位从没下过厨的洋硕士来说并不轻松。一天,马克刚刚把一条活鱼捞出来放到案板上,鱼却突然翻腾了几下,一下子滑到了地上。马克手忙脚乱地去抓,结果鱼没抓到,自己却摔倒在地。看着他摔得龇牙咧嘴,旁边的员工哈哈大笑。他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半个月后,马克开始学习烤鱼制作。可是由于紧张,他第一次操作就出了错。本来,制作时应该先把清洗完毕并调好配料的鱼放在铁丝架上,然后放在炭火上烧烤。可是马克忘记了顺序,先把铁丝架放到了火上,结果当他刚把鱼放到上面,只听“哧”的一声,鱼已经被铁丝架烫焦了,他的左手小拇指也被烫出了一道白印。他双手一抖,结果连鱼带铁丝架全都翻到了炭火里,把烤鱼做成了“炭烧鱼”……不过,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多,马克的动作和技术逐渐娴熟起来。他发现,制作技术相对来说并不太难,要做好烤鱼,主要在于调料的运用和鱼的挑!。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实践,他终于得到了师傅的真传!

一位在深圳电信部门工作的朋友,看到马克卖烧烤觉得不可思议。他说,你是位远程通信专家,为什么放着高级白领不当,干这种风吹日晒、十分辛苦的烧烤生意呢?马克回答说:“我不想把自己的一生都固定在一项工作上,那样是单调而乏味的。我只想干自己愿意干的事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干出不同的成就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何况做烧烤还是一种快乐有趣的劳动!”由于色香味俱全,马克的烧烤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生意十分火暴。如今“木屋烧烤”已经开了7家分店,最远的在银川,在肯尼亚开店的计划也进入市场调查阶段。“当初说在肯尼亚开店,我们都当玩笑话,现在像做梦一样进入落实阶段了。”隋政军说,从第一家“木屋烧烤”开业以后,终于可以给咨询公司的员工发工资了。没想到这种不起眼的小生意,却帮他们渡过了难关!

虽然烧烤店被马克经营得有声有色,但一年后,他还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咨询公司的业务上。这家公司主要为中国企业寻求在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发展平台。其服务包括:提高跨国商业沟通的有效性,帮助客户在各业务环节更准确地使用英文,制作更好的英文产品介绍、广告宣传资料,建立国际化的企业网站,传播更出众的企业形象,帮助企业避免因文化差异、商业规则不同而导致的问题。

在马克的指导下,许多不懂国际贸易的私营中小企业,开始将物美价廉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美国,甚至占领了加拿大等地的市场。几年来,看到有的小老板都成了千万乃至亿万富翁,为这些人提供过服务的马克和他的伙伴都十分自豪!

C.娶中国妻做普通人

在深圳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见到马克时,笔者惊讶地发现他住的小区很普通,而且房子一直是租的。熟人都知道,其实他并不是什么富人。有趣的是,马克不仅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音乐家,连中文也讲得非常棒。

据朋友讲,他母亲露丝・恩德萨(现在肯尼亚经营一家高级幼儿园)是哈佛大学的高才生,也许受其遗传,马克本人智商极高,能在很多领域游刃有余。比如2006年初,马克对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就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深圳大学的对外汉语培训班。没想到仅仅一年多时间,他的中文不仅顺利过关,还经常拿本《红楼梦》看呢。当时朋友们都笑得不行,可当马克流利地朗读起其中的章节,大伙顿时傻眼了!

更有趣的是,马克苦修中文时突然对毛笔书法产生了兴趣,认为它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很快,马克拜了一个老师。“他学习的竟然是行草!我开玩笑说他装模作样,结果他的字拿出来后让我们都惊呆了。我承认:自己虽然是中国人,但他的毛笔字写得比我好。”说这话时,好友隋政军还一脸的惭愧。

不久前,马克去美国看哥哥奥巴马时,送给哥哥自己亲手书写的中国毛笔字。“他写的时候我看到了,是一句成语。”隋政军说,马克不让他对外透露内容,他说这是“我和我哥哥之间的悄悄话”。

哥哥奥巴马虽然贵为美国参议员,但马克却从不向朋友提起这件事。在2008年总统竞!中,奥巴马主张在中国工业品安全问题彻底解决之前,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但是他弟弟马克的工作却是将中国工业制品推销到美国去。为了避免成为攻击对象,奥巴马在公共场合,也总是极力避免提及自己复杂的家庭。在说到弟弟马克时,他都是轻描淡写,“我的弟弟马克”,从来没有说过马克的姓氏。

马克的朋友们知道他和奥巴马的关系,其实并非通过媒体,而是在一次摄影采风中,来自马克无奈之下的坦白。

今年7月28日,马克被几个朋友拉着参加了“越野E族”网站的一次户外摄影活动,活动组织者、美籍华人、“越野E族”版主“花匠”之前曾多次听隋政军说起这个美国“老乡”。让他感到奇怪的是,同是摄影爱好者的马克,在参加发烧友组织的户外摄影活动时却非常拘谨,拒绝同大家合影,尽量不让自己出现在镜头中。

“花匠”的疑问隋政军也感觉到了,拍照时马克总是躲躲闪闪,他在躲什么呢?回程的车上,被逼无奈的马克终于开口:“你知道我是肯尼亚人,你知道我有个哥哥在美国吧?我的哥哥是奥巴马。”一听这话,朋友们差点没背过气去,是不是真的啊?这么大的一件事怎么从来没听他说过?马克解释道:“其实到现在我都不想说这件事,只是最近出了点问题(指《星期日泰晤士报》登的那篇文章)。”晚上隋政军就收到马克发来的邮件,里面是《星期日泰晤士报》那篇报道的网址,直到这时,隋政军还半信半疑:“是不是马克自己做个网页和我开玩笑?”

当晚,户外摄影活动的一些照片被陆续上传“越野E族”网站。深夜时分,“花匠”接到隋政军的电话,网站上有马克的照片,马上删除掉。“为什么要删除照片?”“因为马克是奥巴马的亲弟弟!”

更令人惊讶的是,因为喜欢深圳天蓝云白、遍地花草的绿色环境,马克还决定把“家”安在这里。今年8月,他十分低调地结了婚,新娘是一位非常美丽的河南女孩阿莉。由于她到外地出差,笔者仅从马克口中了解到,阿莉今年20岁,8年前跟随经商的父母在南山落户。由于商务需要,她经常往来于香港与深圳之间。其他细节对方并未深谈,因为涉及家庭隐私,笔者的好奇也只好打住。

临别时马克反复强调,他只想做个普通人,工作之余陪妻子旅游、登山,买菜、做饭,过一种静谧、快乐的生活。不想像明星那样,天天被狗仔队跟踪,什么个人隐私都被暴露在媒体镜头之下。

在此,我们对马克和他的中国新娘表示深深的祝福。

相关资料:奥巴马的中国情缘

奥巴马说,他“从小就浸泡在亚洲文化之中,深受中国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因为他出生在华裔聚居地的夏威夷。“那时候,我的左邻右舍中有许多华裔,他们的勤奋和努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时,奥巴马曾随母亲搬到印度尼西亚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使得他有机会进一步接触中国文化。“6岁到10岁时,我曾跟母亲和继父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生活,当时有不少同学是华裔。课间休息时,我们会一起打球,常常玩得满身大汗。放学后,我也常常到他们的家里玩。尽管这些华裔同学的家里都很有钱,但他们对我非常好,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让我学到中国人的礼节。我甚至跟他们学过简单的中文对话。”

除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恩德萨在深圳定居,并做了中国女婿外,他的妹妹玛雅嫁给了加拿大籍华人吴加儒为妻。妹夫目前在夏威夷大学教书。在今年总统初!的关键时刻,吴加儒走到台前,用给亚裔!民写信的方式,为奥巴马拉到不少!票。

卖炭翁翻译篇8

王羲之癖鹅。阮籍癖车。刘伶癖酒。隋炀帝癖女人。李清照癖赌。米芾癖石。李唐人癖牡丹。陶渊明癖菊。周敦颐癖莲。山人癖花鸟虫鱼。郑板桥癖男色。冯梦龙癖话本。蒲松龄癖传奇。闵老子癖茶。贾宝玉癖胭脂膏。鲁迅癖烟草。

刘邕嗜痂成癖。海畔有逐臭之夫,可谓臭癖。兰荪蕙之芳,众人之好好,此乃香癖。《水浒》中“鼓上骚”时迁,有偷癖;“小旋风”柴进,是好客癖;黑旋风李逵,有杀人癖。有人有自残癖,有人有服药癖,有人有小说癖,有人有大话癖。有人癖小脚,有人癖长辫。有人癖小蛮腰,有人癖大肚腩。有人癖旧时月色,有人癖得意尽欢。智者乐水是水癖,仁者乐山是山癖。

我呢?幼年恋母乳,有母乳癖。童年嗜甜,有糖果癖。少年爱藏书,有读书癖。青年好色,有美颜癖。近年呢?近年有序跋癖。

序极其难写,容易过头。跋也极其难写,容易流俗。

过头也罢,流俗也罢,不过头不流俗也罢,没有真性情,没有自说自话,就不是好序跋。

顾亭林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胡竹峰说:我之患在好为己序。

肚子饿了,回家烧饭,先记到这里。二一四年三月二十日中午一时。

看桃花记

2014年3月22日,与同事祁海群一家四口出城看桃花。花未尽开,人比花多,一无可看,只能看看那些看桃花的人。

前呼后拥,豪车盛装,有专人拍照,有专人送吃送喝,名为看桃花实则未看桃花者,此其一也。男女扎堆,玉面芙蓉,嘻嘻哈哈,在桃树林中打打闹闹,身在花旁却视若无睹者,此其二也。奇装异服,搔首弄姿,且歌且行,在花下,在看花,使人知其在看花者,此其三也。呼三喝六,在人群中乱挤,攀折花枝,看花亦看看花的人,亦看不看花的人,三看无一看入心者,此其四也。在树荫下铺一毯子,零食杂陈,吃吃喝喝,好友家人,与花同坐,看花却不以花为意者,此其五也。专寻芳草鲜美,桃花开处拍照者,移步换景,并不视花者,此其六也。

张岱当年说杭州人避月如仇,是夕好名。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这样,难得有看月赏花弄草的心情了。想起小时候,天光乍起,空气清凉,搬一把椅子独坐在庭院内的桃花树下,找本书朗声而读,其情也真,其境也真。

走在桃园里,我说似乎很少有人画桃花。海群的父亲说:“任伯年画过,我小时候见过。”

桃花难画,一来要画出静来,大开大放到一片烂漫,依然简静;二则桃花是俗物,没有梅兰竹菊风雅。我喜欢桃花,觉得有一份生活气息,喜庆得很。兰花是雅士,梅花是清客,梨花之白仿佛白头老翁,桃花是小女人。

小桃无主自开花,管他是谁的天下。

回来后搜看任伯年的桃花――任性、羞涩、简静、热闹。

任伯年笔下的桃花,有些像他新过门的媳妇,有些像他姐姐,有些像他妹妹,有些像他女儿。

《桃花扇》中的桃花是女人的香魂。

二九楼头

写文章遣兴。

有人写文章言志,有人写文章抒情,有人写文章载道,有人写文章谋稻梁,有人写文章歌功颂德。姑且写文章遣兴一回。

新近搬了家,房子在二十九楼。住所叫什么名字呢?刚开始准备叫竹风阁。今年得了清人孙均“竹风阁”古印一枚,合我的名字。孙均是乾道年间人,印文雄健,印石醇厚。我没有斋名,用这三个字,倒也贴切。后来想,毕竟借了前人的光,只得作罢。于是取名为“二九楼”。

扬雄《太玄・图》曰:“玄有六九之数,策用三六,仪用二九,玄其十有八用乎?”范望注:“不正言十八而言二九者,玄之辞也。”

写作恰恰需要玄之辞也。

。我想象在一灯如豆下闲翻书页。

三更灯火五更鸡,鸡鸣枕上赋新词。

楼头风雨说闲话,先秦文章晚唐诗。

残蝉

上个月在商丘得一古蝉,不知其何年。玉质的,褐色半透明状,不知其何料。几根线条,雕法极简,不知其何工。蝉翼已断,蝉附身的树叶只剩半片,展翅欲飞不能飞。它的样子很特别,忍不住收了。我把残蝉清洗干净,贴身放着。偶尔拿出来看看头,看看残躯,看看残叶。

此蝉陋而不丑。

丑必陋,陋未必丑。有人审美,有人审丑,我审陋。

审陋比捡漏更难,这是我得意的。捡漏是古玩界的行话,说白了就是捡了个大便宜。有人捡了便宜卖乖,有人捡了便宜卖弄。这些年见过不少收藏家,我一见他们津津乐道捡了个大便宜就觉得有便意。不恭敬啦,对不起。

当下不少人玩古玩,当下不少人玩收藏,此四个字可以概括:巧取豪夺。彼四个字也可以概括:坑蒙拐骗。又四个字还可以概括:投机倒把。让人尊敬不起来。

艺术家好得,收藏家难得。

收藏家是嵇康,艺术家是《广陵散》。

琴曲不绝,琴师绝矣。

说鸡

皖南以前有位作家,语丝社的,叫章衣萍,和“我的朋友胡适之”同乡。一九三二年,北新书局请他编世界文学译本,并出版儿童读物,销路颇广,手头渐阔,钱多了可以不吃猪肉,改喝鸡汤。不料《小八戒》一书触犯了回教团体,引讼,书局被封,改名青光书店才得继续营业。鲁迅写诗戏云:“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

很突兀,忆起这段旧事来。下雨了,一个人在办公室无聊,就临窗怀古。风雨如晦,加上近视,所以看得不远,古也只能怀到民国。这几天情绪低落,莫名其妙,毫无来由。人的情绪许多时候和天气一样变幻莫测。于是就想买一只鸡炖了吃,哄肚子开心。肚子一开心,心情也能多云转晴。

我很会炖鸡,有多年老家底。祖父喜欢吃鸡,祖母特意养了很多,隔三差五杀一只。晚上静候在瓦罐下,或者端一把凳子在稻床上闲坐,等着祖父归来,那场景历历在目。

鸡其实很好炖,只要是牧养的活鸡,现杀后用冷水煮,放干菌大枣若干,炭火慢慢煨上半天,没有瓦罐,电饭锅代之亦可。这种文火炖出来的鸡,肉质烂,火劲直抵骨髓,吃在嘴里,带一丝山野的鲜气,不像饭店里高压锅急火做出来的,味同嚼蜡―――白蜡。

下班后,去了超市,看见一只只倒挂着惨白到没有丝毫肉色的死鸡。好鸡应该现杀现做,冰块裹尸,简直暴殄天物。于是怏怏去了菜市场,选了只活蹦乱跳的小公鸡。生命在于运动,鸡想保命,应该少动。

给鸡褪毛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好在小贩有铁桶制成的去毛器。宰好的鸡放入其中,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锦毛乱舞,纷纷扬扬,像鲁迅小说《藤野先生》中傍晚时分日本仙台中国留学生会馆那间洋房的地板,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人在学生时代真好,学看图认字,学造句作文,学跳舞打球。不比江湖,逼你学了一肚子世故。江湖是泯灭性灵的地方。鸡因为住在鸡窝,从不踏入江湖半步,方才保持住自己的性灵。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正因为鸡是可信赖的“五德之禽”,在许多人心中,鸡汤的格调比猪肉高,连章衣萍这样的文士也未能免俗,当代很多作家更是宣称自己的文章为“心灵鸡汤”,不过我可以保证:其实和心灵无关,鸡汤是无辜的。

有过一个梦想,老了,回乡下养一笼鸡,每天清晨给鸡喂食,在鸡鸣嚯嚯声中读书或者失眠或者打鼾。炖一锅鸡,大吃大喝,一缕浓汤融化冰雪,春暖花开,仿佛听见种子发芽的声音。老了,炖一锅鸡,与伊同食。

说鸭

袁枚说吃过最好的燕窝,是用鸡汤、蘑菇汁大力熬出来的,配以冬瓜。那燕窝熬成玉色,汤极清极醇。看其《随园食单》,如睹传奇,有目食之趣,聊且快意。袁枚说“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这话我等听了,心理舒服些。平常人家一日三餐,摆宴请客,差不多是鸡、猪、鱼、鸭豪杰之士,烧法也简单,煮得稀烂为上。

鸡、猪、鱼三类,生平吃过无数,鸭子吃得极少。我老家人很少吃鸭,鸡倒隔三差五杀来改善生活。

很多年前在郑州,买过两回半边鸭,用来熬汤,放一点海带之类,炖得稀烂即可。炖出来的鸭汤,口感木了一点,不知道是不是我炖不得法,还是鸭子不够老。吃鸡要嫩,未打鸣的公鸡最滋补。吃鸭要老,为取醇厚。鸡汤味清,以轻灵为美。鸭汤味重,醇厚方佳。民间有言:烂蒸老雄鸭,功效比参芪。

雄鸭越长越肥,皮肉至老不变。鸭子要捡肥的吃。《儒林外史》中说杭州胡尚书家三公子“钱癖”,去买烧鸭,恐鸭子不肥,拔下耳挖来戳戳,试试脯肉厚薄。《儒林外史》中有一回杜少卿请客,煨的有七斤重的老鸭,寻出来的有九年半的陈酒。真是一场好醉。

记忆中吃过一次十年老鸭,鸭肉并没有什么特色,但汤色极透亮,黄油星罗

密布,喝起来滋味稳得很。

长江流域都爱吃鸭子,杭州倒还罢了,南京的鸭子最有名,吃法也多――烧鸭、板鸭、咸水鸭,但我最喜欢吃的却是烤鸭。在北京吃了几次烤鸭,真叫好。鸭皮烤得金黄的,鸭肉极烂,又有嚼劲,用薄饼包起来,放上甜酱、生菜、黄瓜丝,入口香糯,真是难得。

明清小说中提到鸭的次数蛮多,《聊斋志异》《骂鸭》篇堪称绝妙。《红楼梦》中写一年冬日元宵夜,贾府赏灯吃酒,四更天后,贾母觉得饥饿,王熙凤赶紧说“有预备好的鸭子肉粥”。鸭子肉粥应该是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点化而来的,中医认为鸭肉“凉补”,清虚火,适合老人。

曹雪芹还写过一道酒酿鸭子。酒酿就是醪糟。酒酿鸭子我吃过几次,味道是甜的,不如烤鸭。

《金瓶梅》中的鸭馔共有十道:烧鸭、水晶鸭、糟鹅肫掌、糟鸭、腌腊鹅脖子、炙鸭、熏鸭、腊鸭、卤炖的炙鸭、熏腊鸭。都是家常菜,有心人不妨一试。

上一篇:赞美穆旦范文 下一篇:红领巾伴我成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