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范文

时间:2023-10-26 10:59:22

现浇混凝土

现浇混凝土篇1

[关键词]:差异沉降、后浇带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工艺特征

1.1后浇带的分类

施工后浇带主要分为沉降后浇带、收缩后浇带、温度后浇带。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收缩后浇带;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

1.2后浇带的工艺要求

1.2.1 后浇带缝宽设置

理论上后浇带宽度只须1厘米已足够保证温度收缩变形,但考虑施工方便,并避免应力集中,具体宽度应根据后浇带设置位置及混凝土厚度决定。对底板厚度超过100厘米以上的,可根据后浇带处的接槎形式、钢筋搭接、施工难易程度等灵活掌握,当施工较困难时,后浇带缝宽可适当增加。后浇带接缝形式有平直缝、阶形缝、企口缝等,接缝形式。后浇带接缝处的断面形式,当墙、板厚度小于30厘米时,可做成平直缝;当厚度在30厘米与60厘米之间时,可做成阶梯形或上下对称坡口形;当墙板厚度大于60厘米时可做成企口缝。

1.2.2 后浇带内钢筋设置

后浇带内钢筋有断开搭接、贯通不断、增加附加筋3种。

后浇带的钢筋断开或贯通,在于后浇带缝的类型,对沉降后浇带而言,钢筋贯通为宜;对收缩后浇带而言,钢筋断开为宜;梁板结构的板筋断开,梁筋贯通,如果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缩将受到约束,产生拉力导致结构开裂,从而降低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1.2.3 后浇带后浇混凝土

后浇带后浇混凝土,有普通混凝土提高一个等级和采用同等级或提高一级掺加微膨胀剂等方法。后浇带后浇混凝土的浇筑时间,根据后浇带所起作用有所不同,当高层采用天然地基,或以摩擦为主的桩基时,由于高层沉降量较大,应待高层主体结构完成后,再浇注后浇带;当高层主楼基础座在卵石层或基岩上,或以端承桩为主的摩擦桩时,由于高层沉降量较小,可根据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确定在高层主体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灌注后浇带。后浇收缩带单灌注混凝土的时间宜在设带后的两个月之后,这样估计可以完成混凝土收缩的60%以上,如确有困难时也不宜少于一个月后浇温度带灌注混凝土的时间宜选择在温度较低时,不要在热天补齐冷天留下来的后浇温度带。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

2、后浇带设置要求及模板支设

2.1后浇带设置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想当然,搞一刀切。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宽度为700-1000mm,间距一般为20-30m,贯通整个结构的横截面,将结构划分为几个独立区段,但不一定直线通过一个开间,以避免钢筋100%有搭接接头。后浇带的设置,应考虑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来决定其留置部位和距离。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

2.2模板支设

后浇带施工缝一般采用快易收口网、钢丝网和堵头板作侧模。

(1)快易收口网

快易收口网(永久性混凝土模板)是一种由薄形热浸镀锌钢板冲压成为单向u形密肋骨架和单向立体网格的模板,特别适应分段浇筑的混凝土(如地下室后浇带、施工缝、混凝土强度不同之处)。快易收口网是作为消耗性模板来固定的,当混凝土在模板后面浇筑时,网眼上的斜角片嵌在混凝土中,并与混凝土连在一起,表面呈波纹状,形成一个与邻近浇筑块相连的机械式楔。主要是用来形成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缝,粘结及剪切强度可与经过良好处理的粗糙缝相比。

(2)钢丝网

钢丝网作为侧模时,钢筋支架的钢筋直径及间距设置视构件断面大小而定,以支撑稳定为原则,铅丝网的网眼一般不宜过大,以避免灌注混凝土时跑浆,如网眼偏大,可在网外粘贴一层塑料薄膜,并支挡固定好,以承受灌注混凝土时的挤压力,并保证不跑浆,待混凝土凝固后,薄膜即可撕去,钢筋支架亦可除去,而铅丝网则留在后浇带两侧,即永久留在后浇带内。

(3)堵头板

堵头板采用木制模板,木制模板可按钢筋间距上下刻槽,槽口宽度应与钢筋直径大致相同,堵头板应具有足够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后浇带支设完毕后,及时清理后浇带内锯末、木屑等杂物。板面后浇带两侧的两跨内水平模板及垂直支撑,在后浇带混凝土未浇筑前不得拆除,必要时应对局部支撑进行加固处理,后浇带混凝土完毕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才可拆除(某种程度上,层间后浇带可看着悬挑结构)。

3、后浇带保护

在施工基础垫层时,宜将后浇带处基础垫层降低50-100mm.以便处理施工缝、清除垃圾和排除积水。雨期施工时,后浇带应每隔50m设一集水坑,以便及时排除雨水和养护用水。为防止地下水从垫层上渗,在后浇带位置垫层上铺二毡三油,并在浇注底板后浇带混凝土时,再在底板面浇注一层10cm厚的素混凝土附加层,两者同时浇注。附加素混凝土附加层在后浇带两旁各宽出600mm。在后浇带两端两侧墙处各增设临时挡水砖墙,其高度高于底板高度,墙壁两侧抹防水砂浆。为防止底板周围施工积水和楼面积水流进后浇带内,在后浇带两侧用砂浆做出宽50mm、高50-100mm的挡水带,后浇带四周应围护,顶部应遮盖,以防施工过程中垃圾等到杂物污染钢筋及施工缝结合面。后浇带的混凝土二次浇筑时间间隔较长,防止钢筋被水腐蚀,采用水泥和107调和成糊状,全面涂刷钢筋,厚度不小于1mm,形成保护膜。楼面沿着后浇带方向按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安全网,拉警戒线。在交通道口上18厚胶合板覆盖,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4、施工要点

4.1 外加剂的技术要求

(1) 后浇带砼中使用的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品种,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并事先通过试验确定掺入量。

(2) 所有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及产品技术资料,并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

(3) 微膨胀剂的掺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其秤量应由专人负责,允许误差一般为掺入量的1%。

(4) 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否则会产生局部过大或过小的膨胀,影响混凝土质量。所以应对掺微膨胀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适当延长。

4.2 后浇带的其他技术要求

(1)后浇带砼应密实,与先浇捣的砼连接应牢固,受力后不应出现裂缝。

(2)在预应力结构中,后浇带内的非预应力筋必须为预应力筋的锚固、张拉等留出必要空间。

(3)预应力结构中的后浇带内有非预应力筋、预应力筋、锚具、各种管线等,此处的后浇带砼浇捣时,应高度注意其密实度。

(4)地下室底板中后浇带内的施工缝应设置在底板厚度的中间,形状为“U”字型。

(5)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采取带模保温保湿条件下的养护,应按规范规定,浇水养护时间一般砼不得少于7天,掺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砼不得少于14天。

(6)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如有抗渗要求,还应按规范规定制作抗渗试块。

5、混凝土浇注

5.1 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

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一般来讲,对于收缩后浇带,不宜少于两个月,通常认为这时候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已经完成60%以上;对于沉降后浇带,应等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即要求高层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释放一部分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或者根据沉降观测,当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若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较小,预估高层与裙房之间产生的差异沉降量处在控制范围之内时,亦可以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5.2 封闭后浇带之前的技术要求

(1)在封闭后浇带之前,在后浇带附近一定范围内应限制施工荷载,不允许施工,堆放材料,限制施工荷载,并做好后浇带两侧的临时支护。特别应注意楼层上的后浇带附近的支护质量,保证模板及支护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不发生变形。在封闭前及封闭后砼还未达到设计强度时,其端部的支撑架和钢模板不能拆除,否则将发生结构在后浇带处下塌变形,造成结构开裂。应将后浇带内杂物清理干净、排除积水,清除钢筋水泥浆防锈保护层,对局部位移变形钢筋重新整理、连接,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

(2)浇注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应采用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的掺合了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宜控制其环境温度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环境温度。

(3)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分次压实抹光,确保新旧混凝土接缝严密,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喷洒混凝土养护液,冬季施工期间,还应采取保温抗冻措施,保证混凝土养护质量,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后浇带的施工必须保证结构的抗渗性能和安全性能,缝内砼与原主体接缝严密,不会出现干缩裂缝。

6、地下室后浇带的防水处理

(1) 高层地下室防水的防水有材料防水、刚性防水及构造防水三种,通常情况下地下室采用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材料防水又分为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两种,构造防水主要用于地下工程变形缝的防水处理。

(2) 对在地下室有防水要求的后浇带应根据设计要求认真编制详细的防水施工方案,对所有进场的防水材料应提前进行材料复试且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施工前应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处理好穿墙楼栓等。

(3) 防水材料施工时表面应粘贴牢固、平整、洁净、无起皮、空鼓等现象,卷材的搭接、封头应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表面应粘贴牢固,无损伤、无滑移、无翘边、无皱褶等缺陷,搭接应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7、效益分析

现浇混凝土篇2

5到6小时之间,混凝土初凝后即可浇水养护。混凝土是水硬性材料,混凝土养护是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工序。在混凝土强度增长期,为避免表面蒸发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水分损失,使混凝土水化作用得到充分的进行,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技术指标,同时为防止由于干燥而产生裂缝,必须对其进行浇水养护,浇水时间在现浇5到6小时混凝土初凝后最佳。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现浇混凝土篇3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裂缝;分析;处理

1 现浇钢筋混凝土裂缝的危害

对现浇钢筋混凝土而言,出现一定程度的裂缝并不会马上导致结构失效,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在温差变化及载荷作用下,细微裂缝会逐渐变大形成较大裂缝,这样的裂缝将会对结构造成极大危害。裂缝过大导致钢筋暴露在外,加速了钢筋腐蚀和生锈的速度,从而降低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影响其承载能力;另外,较大裂缝的出现,将会降低现浇钢筋混泥土结构的防腐蚀和防渗透能力,导致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降低,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从美学的角度审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也会极大的影响其整体性和观赏性。

2 施工工艺不合理造成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

在制作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过程中,如果施工工艺不合理,将会影响到施工质量,产生各种缝隙。施工工艺不合理导致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现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太厚,降低了构件的有效高度,从而减少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有效受力面积,即降低了构件的承载能力,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

2.2振捣不符合要求,混凝土没有被捣实捣匀,导致混凝土出现麻面、蜂窝和空洞等现象,从而降低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和刚度,造成钢筋混凝土极易产生裂缝。如砼,衡量砼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砼成型后的密实程度和均匀性,如果在制作砼的过程中,振捣不符合要求,可能成为砼产生裂缝的直接原因;

2.3 在施工现场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例如,施工季节选择不合适,温差变化大,混凝土浇注后由于温差过大,构件出现过度膨胀或收缩,导致裂缝的出现。再者就是由于气候太干燥,导致混凝土早期脱水严重出现收缩裂缝;

2.4 拆模不当造成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如拆模过早,混凝土还没有完全凝固就进行拆模,使构件在自重作用下产生裂缝。还有就是拆模顺序不对,导致裂缝出现。

3 现浇钢筋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3.1 表面处理法

如果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出现的裂缝又细又浅,并且深度没有达到钢筋表面,宽度小于0.3mm,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表面处理法对裂缝进行处理。表面处理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修补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是:首先,用清水把裂缝处清洗干净,不要留下灰尘等杂物,这样会影响裂缝的修补效果;其次,把高标号的砂浆涂抹在裂缝处,或者是等清洗干净的混凝土表面完全干燥后,把油漆、沥青、环氧树脂等涂刷在存有裂缝的表面上。如果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存在的浅裂缝较多,先用钢丝刷在裂缝表面刷洗,尽量把裂缝处不牢靠的泥沙或灰尘洗刷掉,再利用压力水清洗并湿润,等裂缝表面处干燥后涂抹3mm左右的环氧树脂水泥或不等裂缝表面处干燥直接用1:1.5的水泥砂浆抹平即可。如果对出现裂缝的现浇钢筋混凝土表面有防水抗渗的要求,可利用钢丝刷清洗完裂缝表面,再用压力水清洗和湿润,等裂缝表面处干燥后,粘贴3层环氧树脂玻璃或其他防水片。如图1所示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侧面竖向裂缝:

图1现浇钢筋混凝土梁侧面竖向裂缝

如图1所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侧面竖向裂缝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裂缝方向沿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裂缝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多位于混凝土梁的高中部,裂缝深浅不一。如果裂缝的宽度小于0.1mm,几乎不会影响现浇钢筋混凝土梁的使用,对这样的裂缝可不做处理;如果裂缝宽度为0.1―0.3mm,可选用表面处理法对裂缝进行加固。

3.2 填充法

对于宽度大于0.3mm的较宽的裂缝,可以采用填充法对裂缝进行处理,对于不同程度的裂缝应选用不同粘度的树脂直接填入裂缝内部即可,树脂的粘度应根据裂缝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工人的经验选定。如果裂缝的宽度小于0.3mm,也可以利用填充法处理,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利用凿子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部位凿成形状为U形或V形的槽口,然后利用软刷清洗裂缝处不牢靠的泥沙或浮灰,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先涂抹一层低粘度的树脂或界面剂,最后利用填充材料把缝隙填平。如图1所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侧面竖向裂缝的宽度如果大于0.3mm,这时就可以选用填充法对裂缝进行处理。

3.3 结构补强法

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严重影响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使用的较大裂缝或者某些长期不做处理以至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降低的裂缝都可以采用结构补强法进行处理。结构补强法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周围或构件外部浇筑钢筋混凝土围套或型钢龙骨、包钢筋,利用围套、型钢龙骨、包钢筋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箍紧,从而提高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刚度,延长其使用寿命。补强法主要包括碳纤维加固法、外包钢法、加大截面法和粘结钢板加固法等。如图2所示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水平顺筋裂缝:

图2现浇钢筋混凝土水平顺筋裂缝

如图2所示裂缝方向与钢筋方向一致,主要出现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上,由于使用时间增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梁上会出现此类裂缝。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水平顺筋裂缝,就可以采用结构补强法对裂缝进行处理。通常,先用环氧胶泥将裂缝填补住,再采用围套、型钢龙骨、包钢筋把现浇钢筋混凝土梁箍紧对其进行加固。

3.4 仿生自愈合法

对于生物组织而言,如果受到创伤,该部位会自动分泌某种物质促使伤口愈合。仿生自愈合法正是模仿了生物的这种特性,通过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中加入类似于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等的特殊物质,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一旦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就会自动分泌部分液芯纤维使裂缝愈合。仿生自愈合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 总结

随着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工程项目中。但是裂缝严重影响到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刚度、抗腐蚀、抗渗漏、承载能力及耐久性等。现浇钢筋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各种裂缝产生的原因,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裂缝进行处理,延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赖世才.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福建建材,2008,(3): 87-89.

[2]任崇飞.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防控处理措施.陕西建材,2011(1 94):43-46.

[3]李波,黄秀霞.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防控处理措施的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76-78.

现浇混凝土篇4

【关键词】BIM技术;现浇混凝土;生产技术;信息管理

本文研究在商品化混凝土供应模式下的现浇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并基于BIM技术进行改进,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对策,降低商品混凝土的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改善混凝土质量,完善现浇混凝土生产工艺。

1现浇混凝土生产技术

现浇混凝土结构是工程项目施工的核心,对工期,成本,质量,安全方面的影响都很大,从根本上决定着工程项目的质量。应加强现浇混凝土的全过程生产技术管理,以现代化的手段对现浇混凝土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优化,以改善现浇混凝土生产技术管理现状,提高现浇混凝土质量。(1)混凝土生产制备:混凝土生产厂商根据施工方的需求生产制备混凝土,即根据施工方的要求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将粗集料、细集料、掺合料、水泥、外加剂、水等原材料通过专用的拌合设备使原材料成为满足客户需求的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混凝土。(2)混凝土运输:混凝土生产厂商根据施工方的需求通过专业的运输车辆将制备好的混凝土运送至施工现场的过程。在运输前,混凝土生产厂商应选取最佳运输线路,控制混凝土运输时间,才能保证混凝土浇筑时的混凝土质量。(3)模板及钢筋制安:施工方根据工程进度安排,在混凝土进场前对拟浇筑混凝土构件进行模板及钢筋的制作与安装。在混凝土进场前要对已安装的混凝土模板及钢筋进行检查复核,确保符合结构设计施工图所明确的结构集合尺寸和钢筋的配置质量。(4)混凝土浇筑:施工方通过泵送等方式将混凝土压送至模板内并振捣,完成结构初期塑型。混凝土的浇筑应该是连续的,如果浇筑过程中有中断,应在上盘混凝土达到初凝前完成本盘混凝土的浇筑。(5)混凝土成型养护:混凝土的成型主要靠混凝土入模后的振捣实现。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过振、漏振,确保混凝土的密实,保障成型后的表观质量。混凝土的养护是混凝土达到要求设计强度的关键过程,即采用一定手段保证混凝土水化反应,保证这一过程在要求的湿度、温度等条件下实现。(6)混凝土检验验收:在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成型及养护后均要进行一定的验证性检验,确保混凝土的参数、强度、外观等达到设计要求。

2基于BIM支持的现浇混凝土生产管理

基于BIM技术信息化整合优势,结合现浇混凝土生产实际需求,借助“三端一云”(混凝土生产商、运输介质、施工方、信息云)平台,建立一个信息共享、数据闭合的平台,现浇混凝土生产参与方都加入到信息平台,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质量,也让各方相互监督。在基于BIM5D项目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植入拌合站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图1)。图1基于(1)BIM5D项目管理平台:基于BIM应用及轻量化技术,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多方协同管理平台。平台采用两端一云的模式(包括WEB端、手机端、云协同及云存储),利用BIM模型的数据集成能力,集成项目全过程资料、进度、质量、安全、设计、成本、物资等信息,并发挥BIM、信息化、云技术的优势,实现项目的可视化、过程化、精细化、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从而达到缩短工期、控制成本、减少设计变更、提升工程质量、预防安全事故、达到项目数字资产的目的。(2)拌合站管理系统:集商品订购、产品生产、合同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信息一体的管理系统。对需要共享的产品数据对接项目上的BIM5D项目管理平台,将拌合站管理系统收集的项目所需混凝土订单用户信息、物料信息、生产过程信息、运输信息分享到本项目项目管理平台上,并对相关信息自动更新、自动校验产品信息。(3)车辆管理系统:由于在拌合站购入原材料、出产混凝土过程中都需要相关的车辆。利用这一系统就可以对车辆的状况、进货信息、出货信息进行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对施工所需要的混凝土状态信息、供货量信息、供货时间信息等上传至对应项目的BIM5D项目管理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以达到信息畅通和保障混凝土质量的目的。

3结束语

目前,现浇混凝土生产工艺基本着眼于施工现场的组织与实施,缺乏从拌合站出发进行全面的系统化管理,基于BIM技术全过程管理的特点,可以弥补拌合站混凝土生产环节、混凝土运输环节的监控,实现系统信息共享,通过对现浇混凝土全过程的质量信息管理,将极大提高现浇混凝土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混凝土的浪费,对推进建筑业生产现代化,实现现浇混凝土的数字化绿色生产,对建筑参与各方而言,也是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透明合作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朱溢镕,焦明明.BIM概论及Revit精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现浇混凝土篇5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住宅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特别是在近东西山墙处经常出现的45º斜角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例如某小区共建住宅楼22幢,其中4幢22层,框架-剪力墙结构,18幢8~12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为179000㎡,板厚100~13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C25,地下室层高为3.6m,房屋约长60~70 m,无伸缩缝,基础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程竣工验收时,尚未发现明显的裂缝现象,住户陆续购房进行装修时,发现楼板裂缝,经现场察勘发现,20幢房屋存在裂缝,开裂户数占总户数25.48%,裂缝位置主要有板间裂缝和板角裂缝两种,其中位于板角处的裂缝占总数的85%,其缝宽一般在0.1~0.2㎜,虽然这些裂缝一般对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没有影响,但往往会引起投诉、纠纷以及赔偿等问题。因此,在设计、施工中要进行有效控制,尽可能避免裂缝特别是有害裂缝的产生。

1 设计控制

(1)在设计时,建筑平面宜规则,在兼顾外形美观时,尽量减少平面形状突变,以避免应力集中形成薄弱环节。当平面有凹凸时,凹口周边楼板的四周宜适当加强配筋。

(2)在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楼板的配筋率。在楼层的阳角处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在外墙转角处应设置放射形分布钢筋,配筋范围一般应大于板跨的1/3,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正确配置东西山墙处的楼板钢筋,尤其是负弯矩钢筋及板角处放射形分布钢筋是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关键。

(3)适当增加混凝土楼板的厚度。目前设计中对水电管线普遍采用暗埋于楼板内的做法,使楼板内有效截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双向板最小厚度为80㎜,考虑楼板内水电管线的布置,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00㎜。

(4)对各类预埋管线要合理布置,避免交叉重叠,尽量减小配管直径,并在预留洞口及预埋管件处增设钢筋网片等加强措施。

2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1)混凝土强度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水、水泥、外掺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用于现浇楼板的用水量一般不得大于180㎏/m3。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并控制掺合料的数量,一般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水泥用量的15%,矿粉掺量不得超过水泥用量的20%。

(2)用于拌制现浇楼板混凝土的细骨料,应选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特细砂,因为采用含泥量过大的粉砂配置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

(3)采用泵送混凝土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往往坍落度大,流动性好,但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混凝土浆多的现象,在混凝土脱水干缩时,就容易产生裂缝。因此,当有条件时,可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等抗裂材料,通过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有效地预防早期裂缝的出现。

3施工过程控制

(1)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和易性的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2)合理设置后浇带和施工缝。对于长度在20~30 m的现浇混凝土楼板应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设置应符合规范及有关构造规定要求,后浇带应通过建筑物的整个横断面,使后浇带两边的板块自由收缩,其位置应选择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小的部位曲折通过,避免设置“一”字形后浇带;对于转角楼板范围的板与梁交接处应设置施工缝。

(3)合理布置预埋线管。施工中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使截面混凝土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是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因此,现浇楼板中预埋线管一般应沿楼板的短向铺设,且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可采用线盒,线管不宜立体交叉穿越,对于较粗的线管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要求增设垂直线管的钢筋网加强。

(4)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对于预拌混凝土,多层住宅的坍落度不宜大于150㎜,施工单位必须对进入施工现场的预拌混凝土逐车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预拌混凝土》规定要求(预拌混凝土的坍落度≧100㎜时,坍落度的允许偏差为±30㎜);监理单位必须实施旁站监理,并做好有关记录。

(5)混凝土浇捣前一定要注意检查模板、垫层湿润程度,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分振捣。如果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前浇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易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合理振捣,做到不漏振、不少振,严格掌握“快插慢拔”的原则,同时,混凝土在浇筑时应连续施工,中间不得停歇,如果必须停歇,其时间越短越好,必须保证第一层混凝土未凝固之前浇上第二层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如果混凝土过分浇捣,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

(6)严格控制楼板厚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宜采用“标筋法”来掌握,标筋间距布置宜控制在1.50m左右。同时,混凝土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避免施工人员任意踩踏钢筋,尤其是负弯矩筋或上排筋,使其钢筋保护层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有效截面。

(7)严格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拆模时间。现浇楼板混凝土浇筑后,应根据结构特点和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来确定拆模时间,并应符合规范规定要求。过早拆模,会使混凝土楼板过早承受外来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后引起混凝土内伤,降低抗拉能力,从而引发裂缝的产生。合理配置模板数量,减少模板周转次数,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可预防因拆模而产生裂缝。

4混凝土养护管理

(1)加强住宅现浇楼板混凝土的养护管理对保证已浇筑好的混凝土在规定的龄期内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和耐久性,并防止产生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是十分重要的。

(2)现浇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混凝土养护主要有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两种方式,对住宅现浇混凝土楼板来说,一般采用覆盖浇水的自然养护方式,浇水次数应根据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的状态来决定,混凝土养护用水宜与拌制水相同。

(3)现浇楼板混凝土自然养护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拌制的混凝土的自然养护时间应大于7天;对采用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拌制的混凝土的自然养护时间应大于14天;对抗渗混凝土、掺加缓凝型外加剂或粉煤灰的混凝土的自然养护时间应大于14天。

(4)现浇楼板混凝土养护不当会引起住宅现浇混凝土楼板产生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过早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缺乏必要的水化热,从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应力而产生开裂;养护过晚,由于受风吹日晒,混凝土楼板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混凝土的面层与下层产生温差,导致裂缝的出现。特别是夏冬两季,因昼夜温差大,养护不当最易产生温差裂缝。

现浇混凝土篇6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现浇混凝土施工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 本文就结合工作实践,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

2现浇混凝土中存在质量通病

现浇混凝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混凝土表面容易产生裂缝。造成现浇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处于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混凝土,出现再大的均匀收缩,也不会在内部产生拉应力。当混凝土处在地基等约束条件下时,内部就会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开裂。在降温时其降温收缩与干燥收缩叠加在一起时,处于约束条件下的混凝土常常会产生裂缝,最初的细微裂缝会引起应力集中,裂缝可逐渐加宽加长,最终破坏混凝土的结构性、抗渗性和耐久性。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用水大约只占水泥重量的20%,在混凝土浇筑硬化后,拌合水中的多余部分的蒸发将使混凝土体积缩小。干缩在一定条件下又是个可逆过程,产生干缩后的混凝土再处于水饱和状态,混凝土还可有一定的膨胀回复。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潮湿养护对混凝土的后期收缩并无明显影响,现浇混凝土的保温养护只是为了推迟干缩的发生,有利于表层混凝土强度的增长,以及发挥微膨胀的补偿收缩作用。

3现浇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既要保证设计强度,又要大幅度降低水化热,既要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易性,又要降低水泥和水的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全截面的配筋率应在0. 3% ~0. 5%之间;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时的气候特征,合理设置后浇缝,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后浇缝间距20m~30m,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60d。

3.2水泥的选用。在选择现浇混凝土用水泥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具有微膨胀性的水泥或收缩性小的。因为这种水泥在水化膨胀期可产生一定的预压应力,而在水化后期预压应力可部分抵消温度徐变应力,减少混凝土内的拉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具体可以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水泥品种。

3.3骨料的选用。在选择骨料时,应选择线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模较低、级配良好、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的骨料。砂应适当放宽石粉或细粉含量,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耐久性和抗裂性。一般情况,砂子中石粉的比例最好是控制在15% ~18%。适当加入粉煤灰,不过要控制其的细度要与水泥颗粒相当的品种,烧失量小,要选择用含硫量和含碱量低的品种,这样可以加强混凝土的抗渗性、耐久性,减少收缩,降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热等。其他细骨料应采用中砂,平均粒径大于0. 5mm,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

3.4混凝土温度监测。为了保证现浇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防止混凝土内部由于温差过大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出现裂缝,影响底板的抗渗效果,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里表温差不大于25e,混凝土筏板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e/d,为了保证准确的测温数据可在混凝土中埋入一定数量的测温线,测量混凝土不同部位温度变化过程,监测不同时期温度特性和温差范围。

根据设定的测温点位置、标高,将测温线固定在钢筋上进行定位、确定标高,测温线探头与钢筋接触部位进行绝热。混凝土入模后设专人负责观测,以确保温度测值连续性,并测得最大值和最小值为原则,混凝土入模前,观测一次,同时检查测温线埋入后有无破损,同时观测模内温度。如果温度变化幅度大要及时反馈给施工技术人员,以便根据温度的变化而采取保护措施,保证现浇混凝施工质量。

3.5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其匀质性,做到不离析、不分层、不漏浆,以保持较好的和易性和塌落度。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混凝土罐车应穿防寒毡,保证混凝土的出罐温度。混凝土的供应必须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

3.6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混凝土的浇筑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要严格把关混凝土浇筑关,这样才能控制现浇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首先,要把握好浇筑工艺。目前,在混凝土浇筑的时,一般是采用/分区定点、循序推进、一个坡度、一次到顶0的浇筑原则,划定浇筑区域,要适应泵送工艺,每台钢筋泵车负责本区域混凝土浇筑。浇筑时先在一个部位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循序推进,确保每层混凝土之间的浇筑间歇时间不超过规定的时间。其次,要严格控制好浇筑时间。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间歇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h。同时,将混凝土表面用塑料薄膜加草席覆盖保温,以保证混凝土表面不受冻。另外,混凝土尽可能晚拆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e以上,混凝土的现场试块强度不低于5e。

3.7混凝土的养护。现浇混凝土养护要达到保湿和保温的双重目的,在混凝土浇筑及二次抹面压实后应立即覆盖保温,先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塑料布,然后再塑料布上覆盖一层防寒毯,塑料布覆盖后可以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产生干裂缝。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根据测温情况掌握内部温差情况,当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大于25e,应采取保温措施,在其表面上覆盖袋装珍珠岩进行保温,降低温差。现浇混凝土养护应保证在潮湿的状态下养护不得少于14d,现场应设专人负责养护工作。

3.8加强技术管理。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并采取措施避免。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建筑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保证施工质量,必须控制现浇混凝土质量通病。建筑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要做好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准备工作,精心组织施工,严格监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马良柱.现浇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06)

[2] 王铁梦.王铁梦教授谈控制混凝土工程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J].混凝土,2003,(11)

现浇混凝土篇7

关键词:混凝土工艺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施工准备

1.1混凝土浇筑前做好对工人的书面安全技术交底,交底须详细说明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混凝土浇筑前还须对班组进行口头交底,重要强调柱与梁、梁板与剪力墙混凝土标号的控制,振捣间距、振捣时间等。

1.2料斗、串筒、振动器等机具设备要准备充足,应有备用的振动器,所用的机具应在浇筑前进行检查和试运转,同时配有专职技工随时检修。

1.3在混凝土施工阶段应掌握天气的变化情况,下雨施工时采用塑料薄膜混凝土盖好,以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顺利进行,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根据工程需要和季节施工的特点,应准备好在浇筑过程中所必须的防雨、防暑等物资。

1.4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检查和控制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件等的尺寸、规格、数量和位置,其偏差值应符合现行国家质量验收评定标准的规定,此外还应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以及模板接缝的密合情况。模板、钢筋应分别进行预检和隐蔽验收符合要求时,方可进行浇筑。

2.安全措施

2.1一般要求

2.1.1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按规定戴安全帽,并系下额带。戴安全帽不系下额带视同违章。视结构情况,在浇注前把安全网满布。

2.1.2浇注梁柱混凝土时,无法采用可靠防护设施的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安全带应高挂低用,不得低挂高用,操作中应防止摆动碰撞,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2.1.3各施工人员,必须接受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未经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教育或考试不合格者,严禁上岗作业。

2.1.4振动棒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

2.2泵送的安全要求

2.2.1砼泵必须由经过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专职司机操作,司机就是整个设备的负责人。要严禁非司机操作。

2.2.2安全防护装置,诸如警告指示信号,格栅,防护盖等等,必须在显而易见的位置,不得拆除或用它物代替。

2.2.3支腿必须用方式或液压方式锁紧就位,泵体一定要保持水平,不平时一定要调整支腿牢来调平。

2.2.4输送管道(尤其是立管)的安装必须牢固可靠,所有输送管道安装后不得有伸缩、扭曲等变形现象,其安装位置应使人容易接触到,并且要用螺栓栓紧。输送管沿地面铺设时要加垫墩(如道木)以便于装拆管道接头。管道接头必须紧固接牢。

2.2.5电源的电压和容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2.2.6为了防止空气的吸入,料斗的砼必须至少装搅拌抽管,否则空气会将砼抽回,冲击料斗,发生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事故。

2.2.7泵在运行期间,千万不要把手伸向换向阀、搅拌机、或其它动作部位。

2.2.8只有在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故障的排除、维修、保养工作。

2.2.9输送管道不能在有压力情况下拆除。管道在拆开之前,砼必须抽回,管道应无压力存在。

2.2.10完毕或因故停止工作时,一定将泵体和管道冲洗干净,要严防砼粘结,影响使用。

3.施工过程

3.1浇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1.1商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不应集中布料,防止堆积或振捣不充分,并由远而近、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顺序,分层连续浇筑,并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在浇筑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后,应立即浇筑入模。在浇筑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稠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应及时处理。

3.1.2浇注柱、剪力墙混凝土时,应注意防止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混凝土由料斗内卸出进行浇筑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M,在竖向结构中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不得超过3M,则在浇注时应采用串筒、斜槽、溜管等下料。

3.1.3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脚手架有无异样,当发现有松动、变形时应立即停止浇筑,马上加固,修整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

3.1.4浇筑混凝土时发现钢筋垫块移动,不能保证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或预留孔洞位移的情况,应立即整改后,才能浇筑混凝土。

3.1.5此次混凝土为一次性浇筑,应在柱、墙浇筑完毕后尽量马上连续浇梁板混凝土。

3.1.6在浇注混凝土时,出现堵泵拆管时,应在拆管前在泵管头布设模板或麻袋,把从泵管里倒出的混凝土用模板或麻袋接住,然后把混凝土抬到正在浇注的位置。如混凝土不小心留到楼板上,应马上清理干净。在浇注前把11米层多余的钢管扣件木方清理干净,以免留下的混凝土把埋起来。

3.2振动器作业:

3.2.1浇梁混凝土时,插入式振动器的振动方法有2种,一种是垂直振捣,即振动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另一种是斜向振捣,即振动棒与混凝土表面成一定角度,约40o~45o。

3.2.2振动器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快插是为了防止先将表面混凝土振实而与下面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慢拔是为了使混凝土能填满振动棒抽出时所造成的空洞。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动棒上下略为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

3.2.3柱与梁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在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同时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

3.2.4每一插点要掌握好振捣时间,过短不易捣实,过长可能引起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一般每点振捣时间,最短不应少于10s,但应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3.2.5振动棒的插点要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的次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造成混乱而发生漏振。每次振动位置的距离应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R的1.5倍。一般振动棒的作用半径为30~40cm。

3.3具体浇筑部位应当注意:

3.3.1当柱的混凝土标号等级大于梁一个等级以上时,为保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可采取适当措施,

3..3.2在浇注梁板混凝土时,如施工缝出现初凝,应在浇筑梁板混凝土前,凿去水泥薄膜、表面上的软弱混凝土层,清除垃圾,用水冲洗干净,但不得积水。在浇注梁板混凝土前,宜在施工缝面上先铺上10~15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3.3.3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及钢筋位置的正确性,不得踩踏钢筋(宜先铺设脚手板),不得移动预埋线管和预留孔洞的原来位置,如发现偏差和移位,应及时纠正。

3.3.4当浇筑柱梁及主次梁交叉处的混凝土时,一般钢筋较密集,特别是上部负钢筋又粗又多,因此,即要防止混凝土下料困难,又要注意砂浆挡住石子下不去。必要时这一部分可改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

3.3.5在浇注核心筒混凝土时,为了避免板、楼梯混凝土流入墙内,先把剪力墙混凝土浇筑至板底,然后再浇注板梁混凝土。墙与楼梯交接的位置用钢丝网拦截,待墙混凝土开始初凝时,不拆除直接浇楼梯混凝土。混凝土浇筑时,不可随意挪动钢筋,要经常加强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踩乱的板负筋应及时调整。浇筑完成后用木抹子搓两道,防止砼表面裂缝。以同条件养护试块为准,未达到1.2Mpa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3.3.6框架梁板结构,在梁混凝土浇注完后时,梁面应带线收平,以免拆模后梁面出现高低不平。

4.混凝土养护

4.1在浇筑12h后,由专人浇水养护,每天浇水次数应保证砼构件表面保持湿润,时间不少于7天。

4.2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后,始准在其上来往行人和安装模板及支架。

4.3已入模振捣成形的砼要及时覆盖,防止突然遇雨,受雨水冲淋。

5.拆模注意事项:

5.1拆除钢筋砼结构侧面非承重模板时,砼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5.2拆模时不得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棱角。

5.3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

5.4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处的砼阳角,拆模后要用角钢等阳角保护好,以免撞击。

6.结语

现浇混凝土篇8

【关键词】混凝土楼板;裂缝;控制

1、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出现裂缝现象相当普遍,原因较多,可以从施工和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1施工方面导致现浇板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

1)板中正负受力钢筋之间有效高度不够,使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不能有效发挥,反而加重了板上层混凝土的受压应力。该原因产生的裂缝往往是穿透性的,主要出现在板边及板中受力比较集中的位置,这类裂缝严重者将影响结构的使用安全,应采取稳妥的补救措施。

2)施工单位为赶进度,在现浇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时过早拆模,或过早在楼板上装卸堆放施工材料,过早堆载导致楼板开裂,是比较较严重的穿透性裂缝。

3)板中预埋的电线导管,目前大都采用PVC管。由于PVC管直径较大、弹性较大,在浇捣混凝土时,PVC管受到混凝土的重压而下沉,使支撑在底部的板下层受力筋随着下沉,板底钢筋保护层厚度变薄,一定时间后,板下层出现裂缝,这类裂缝对使用有一定影响,但一般不会影响结构安全。

4)浇捣混凝土前,板底钢筋无保护层垫块或保护层垫块分布太稀,也易使板下层出现裂缝。

5)楼板厚度不够也是引起板裂缝的原因之一。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是由钢筋与混凝同承担的,板件过薄,板刚度势必减弱,板中受拉钢筋和受压混凝土应力增大以致出现“超载”现象,板因此开裂,此类裂缝往往是穿透性的。

6)混凝土施工实际强度等级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导致混凝土受压强度不够而引起楼板开裂。

1.2设计方面引起现浇砼板裂缝的主要原因

1)由于结构计算的疏忽,设计板件偏薄,配筋偏少,该原因产生的板缝会影响到结构安全。

2)设计中未充分估足装修荷载、使用荷载(即设计活荷载偏小),以致设计受力小于实际受力,板因此开裂。

3)屋面板的温度应力不可忽视,尤其是无可靠保温隔热层的屋面板受温度应力影响较大,若设计中未加以考虑,板往往开裂。

2、现浇混凝土板裂缝预防控制措施

2.1做好图纸会审工作

在施工准备阶段认真审查工程结构设计图纸,复核板厚、配筋。屋面板的配筋设计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应适当放大。在板角增加辐射筋,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于板角这一现象,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能有效地抑制裂缝,此外配筋较多时,相对来说也能明显改善裂缝的产生或扩展,根据裂缝距板角的距离,辐射筋长度为1.5m左右。

2.2加强钢筋工程的隐蔽验收

注意检查钢筋的直径、间距,钢筋的锚固长度,上下层钢筋之间的有效高度、下层钢筋的保护层垫板厚度及分布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另外,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板面钢筋不再下沉,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cm。在板中预埋电线套管时下方多设些垫块。防止在浇捣混凝土时,PVC管受到混凝土的重压而下沉,使支撑在底部的板下层受力筋随着下沉,板底钢筋保护层厚度变薄产生裂缝。浇捣混凝土时,必须安排专门的护筋人员,以免上层负筋被踩压下沉。

2.3严格控制商品砼的质量

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不同的工程的特点因地制宜,严格控制水和水泥的比例,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砂率,减小空隙率,降低含泥量及杂质含量以减少砼的收缩量,减少坍落度;选用影响收缩和水化热较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如果设计要求严格控制裂缝的,还应掺加补偿收缩的膨胀剂,这样可以更好地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建立预拌混凝土的交接检制度,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2.4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流程进行砼浇筑施工

尽量采用小流水段施工,避免混凝土早期受损。混凝土楼板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应进行二次平板振动器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要用机械抹光机进行二次压实抹光,可以预防砼表面收缩出现的细小裂缝。混凝土现浇板浇筑后不要过早上人,要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下一道工序。在每一道工序完成后应该进行内部自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这样才能保证楼板砼的施工质量。

2.5合理控制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

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天一层,以确保楼面砼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如果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强求过快,当楼板砼浇筑完不足24小时就忙着进行钢筋安装、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砼楼板在强度不足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荷载的作用会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一般情况下应在上层的凝土浇筑完后再拆下层模板;为防止新浇混凝土受振动,在楼板混凝土浇筑后的2d内不要拆除其下部的任何一层模板和支撑,严禁在现浇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拆模,板上施工堆载应均匀分布,且避免过重。杜绝砼楼板过早加载形成的裂缝。

2.6加强现浇楼板砼的养护

改善混凝土的养护工艺,减少混凝土的自身收缩。早期浇水保温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引起的混凝土初期伸缩裂缝及温度变化产生的裂缝,在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中,养护工艺是很关键的环节,按施工规范进行养护,能有效地、持续地使混凝土表面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条件。试验证明,养护条件对混凝土的收缩影响很大,养护14D的收缩比养护3D的收缩降低约20%左右。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

2.7重视施工缝、后浇带、预埋线管部位等薄弱环节的质量控制管理

严格按规范施工,制定具体措施,作好技术交底,必要时增加砼膨胀剂,调节混凝土的收缩,预防施工缝、后浇带等二次浇筑混凝土处的裂缝。

3、结语

上一篇:农机安全范文 下一篇:会展行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