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6 10:02:33

万能工作经验总结

万能工作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项目打造;产业扶贫基地;转型发展

以项目为载体,发展优势产业为重点,把引进国际项目和先进理念与转型发展战略和扶贫开发相结合。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以务实、创新的作风强化工作措施和管理,采取基层政府主导、农户参与、龙头企业带动、连片开发、标准化、产业化的方法,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基地。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农民增收、加快扶贫开发,建设现代农业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项目为载体、建设农业产业基地是推进转型发展、实现增效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措施

山西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国家对外承贷的大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实施于5市26县,受益人口超百万。项目建设三年累计投资90825万元,涉及3.4万户,累计实现产值76206万元,增加纯收入41407万元。项目重点“突出三类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三项体系建设、彰显三方面效益”。

(一)突出三类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1)良种养殖产业基地建设累计投资39432.79万元,5989农户,分别出栏猪10万头、牛2万头、羊4万只、鸡320万只,产蛋2.4万公斤,累计实现产值50962万元,增加纯收入22348万元。(2)特色高效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943.98万元、 建设20779户、95426亩。其中核桃55513亩,红枣12070亩,酥梨4551亩,苹果14377亩,速生3620亩,中药材3665亩、产药材7180吨277.5万公斤、产值5550万元;芦笋1630亩、产出244万公斤、产值1956万元。累计实现产值7506万元,增加纯收入2616万元(不含经济林)。(3)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635.4万元,7809亩/户栋,其中拱棚4146栋/户、温室2515栋/户、产菜4.9万吨、产值17082万元,花椒芽菜668亩/户、产出400吨、产值560万元;旱作农业480亩/120户、产出192吨、产值96万元。累计实现产值17738万元,增加纯收入16443万元。

(二)着力抓好三项体系建设

(1)支持农户与市场联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22.5万元。其中,农产品加工,完成投资761.10万元,建成恒温库1座、年增贮藏能力2000吨、辐射带动3120户。就地加工,完成投资554.5万元,建成红枣烤房100座/户、年增加工能力2400吨。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体系建设,完成投资406.9万元,累计实施“三品认证”基地基地8个。进一步提高项目产业发展亮点,带动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2)支持农户能力建设培训和产业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户实施、实用技术、产品认证和项目财务、工程、监测等“六方面能力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47.59万元、培训18.2万人(管理培训11430人次)。农户实施、技术能力和技术服务与项目管理业务能力、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用、绿色技术进一步推广。(3)支持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42.8万元。积极引进推广国际先进理念、技术、管理和经验服务项目建设,重点加强 “四方面”建设和措施。第一,充分发挥“四个机制作用”:发挥项目领导组协调作用,发挥财政、审计部门资金管理监督作用,发挥项目办组织协调、实施管理作用,发挥各领导组成员部门的技术支持服务作用。及时解决实施中存在问题,推进项目实施、验收、报账、支付进度。第二,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管控。认真落实各项《实施管理办法》,从实施管理各环节加强过程管控。完善各级验收评价机制和评价制度,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合格、手续完备。项目建设中积极总结推广“政府牵头连片开发、企农共建产业基地和联户小规模示范小区建设 、农户入园经营、企业或合作组织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实施模式”和经验,提高项目实施水平。第三,加强项目指导和资金监管。通过制订安排《年度工程财务实施计划》、《配套资金计划》、《目标责任考核方案》和召开工作会议,加强工作思路和意见指导。通过以省扶贫办、财政厅名义起草下发《工程实施和财务管理意见》、《加快提款报账和资金支付进度的意见》、《关于限期整改审计发现问题和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的意见》“三个管理意见”,及时明确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意见,规范管理。通过配合省审计厅开展年度审计、组织资金检查、逐市县督促、限期整改等措施,及时解决贷款转贷担保困难、资金滞留、报账进度慢等问题。第四,开展项目进度监测评价。组织市县开展进度监测,按季报送《工程财务进度监情况报告》、《项目年度环境监测报告》,通过建立项目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开展年终总结考核,科学评价项目绩效。

(三)彰显三方面效益

(1)基地建设经济效益显著,累计完成投资90825.14万元,实现年产值76206万元(不含果业),年增加纯收入41407万元。其中养殖产业基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432.79万元,实现年产值50962万元,年纯收入22348万元; 特色高效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944万元,实现年产值7506万元、年纯收入2616万元; 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635.4万元,实现年产值17738万元,年纯收入16443万元。(2)项目实施社会效应突出。项目区畜牧养殖、现代设施农业、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规模发展; 基地园区建设、“三品认证”进一步提高项目产业发展亮点;产业体系建设,为农户获得贷款提供了企协担保和产品销售服务;年增就地加工能力2400吨、年增贮藏能力2000吨、辐射带动农户3120户;54个企协辐射带动和担保项目户受益人73万人;项目直接受益人口15.1万人,项目总受益人口107.4万人。项目培训劳动力18.2万人日,其中妇女11.7万人;劳动就业1.1万人(妇女就业0.66万人、占55%);项目实施对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与男性平等参与的机遇和资源、稳定收入、获得参与权和决策权,提高经济社会地位、技能技术与经营管理素质。项目实施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项目区人均收入由项目实施前2007年的2289元增加到2011年的3874. 5元,年均增长14. 1%,贫困发生率由项目实施前6.6%下降到2.7%,低收入发生率由项目实施前10.1%,下降到9.5%。(3)项目建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预期效应明显。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发展,项目实施增加植被覆盖10.3万亩,平均提高预期植被覆盖率0.1%;年减少气象灾害损失3780万元,减少水土流失253万吨、减少注入河流泥沙约59.85万吨、减少土壤肥力损失2.5万吨、间接经济效益达8395万元,年可降低固定粉尘3.3万吨、间接经济效益达1165.5万元,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667万吨、间接经济效益3150万元,年可增加固碳能力6万吨、放出氧气4.54万吨;年生产有机肥还田82万吨、温室采用黄板诱虫等物理防虫措施,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畜禽排泄物堆积发酵无害处理占86%,沼气处理占11%,减少了环境污染;实施 “三品认证”基地8个,改善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推广管灌、滴灌、渠灌等节水技术,比传统漫灌节水约30%左右,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产品质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产业基地建设绩效被亚行检查评为“非常满意等级”,省扶贫办授予“产业基地县”称号,省政府项目领导组誉为“产业项目、富民项目、示范项目、窗口项目”,《山西经济日报》誉为“农业产业化样板”、“为百万农民打开增收之门”,被《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日报》以“建设纪实”、“情系扶贫我心永恒”等为题赞誉项目成就,经验做法在亚行和财政部“中期检查会议”进行全国典型介绍和推广。

二、把国际先进理念和管理与实际相结合,总结成功经验、创新管理模式,保障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项目管理是项目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在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我们把国际先进理念和管理与实际相结合,总结成功经验、创新管理模式,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重点采取五方面的方法措施。一是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领导组协调作用,争取各级政府领导对项目的重视;发挥成员部门资金配套及技术支持服务的作用,保障配套资金和技术服务的支持;发挥财政、审计部门资金管理监督作用,保障资金管理规范运行;发挥项目办组织协调、实施管理作用,及时解决实施中存在问题,推进各项目县实施、验收、报账、支付进度,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创新和推广“示范实施模式”。积极总结推广了太谷、榆次等县政府牵头、连片开发、园区化建设现代温室、农户入园的实施模式;推广永济、汾西、平遥、柳林等县企协牵头、联户小规模集中建设养殖园区、企业或合作组织统一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实施模式;推广汾西、离石、临猗等县干鲜果连片开发的实施模式;调动政府部门、农户、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带动作用,降低建设、生产成本,保证受益者的利益。三是强化管理过程管控、通过认真落实项目工程、财务、验收、报账、采购、培训、监测等 “实施管理办法”,从计划安排、项目户选址确认、施工监管、完工验收、计划安排、提款报账、资金支付等环节加强过程管控。完善验收评价机制和制度、工程检查和农户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县全面验收负全责、《完工总结报告》制度,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合格、手续完备。四是强化能力建设。省级重点组织举办项目财务、工程、监测、节水管理、经营管理、产品认证、境外等方面业务培训,县级重点举办农户实施和实用技术推广培训,为农户和项目管理提供技能、技术及能力,提高受益户收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意识。五是加强项目指导和监管,通过制订《年度工程财务实施计划》进行指导,通过会议、工作思路和意见强化指导,针对实施存在问题及时制订“管理意见” 解决存在问题,通过开展年度审计、资金检查、目标责任考核等措施加强监管。通过加强进度、环境监测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推进项目执行进度、及时评价项目效应,保护环境。

万能工作经验总结篇2

随着沈鼓集团总经理孔跃龙一声洪亮的宣告,营口试验基地的中控室内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意味着超大型空气分离装置中有了“中国芯”的跳动,中国人有了自己的首台套10万空分装置压缩机组。沈鼓集团与德国西门子、曼透平等,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可以生产大型空分装置压缩机组的公司之一。

此时,中央控制室里人们击掌、拥抱,分明是一片欢呼的海洋。10万空分项目主设计师汪创华的眼里噙满泪水,沈鼓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是数以亿万的汗珠滚出来的成绩,这是七千沈鼓人肩扛出来的责任,这是沈鼓人十年艰苦研发的成果,这是重大国产化装备国产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投资7亿元,建国内唯一10万千瓦试验台

2013年8月,沈鼓集团以雄厚的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优势、可靠的技术方案,赢得了用户和国家的信任,承担了研制10万空分机组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总工程师隋永滨曾提到:“10万空分装置的国产化,是中国制造业长久以来的中国梦。神华宁煤项目为我们实现这一梦想,提供了与国外先进装置同场竞技的擂台。”为了完成这一铸就“国之重器”的梦想,沈鼓与杭氧、杭汽三家企业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通力合作,开启了高端装备国产化的航船。

作为煤化工的核心设备,一套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装置,需要12套10万空分(即100000Nm3/h制氧量)空气压缩机配套。到2015年,国家在建和待核准的煤化工项目,需要此类规模空分压缩机近百套。在此之前,此项核心技术被西门子、曼透平等国际工业巨头所把持,中国企业很难在这个领域分得订单。超大型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的国产化将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外汇,同时使得中国人掌握核心技术,在国际工业装备制造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此次10万空分压缩机组国产化成功与否将关系到我国煤化工用10万空分装置能否完全实现自主制造生产的成败,因为压缩机是装置的核心,煤化工工艺流程长,工艺复杂,压缩机与上述各段工艺流程息息相关,是整个装置中最关键的“心脏”设备。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沈鼓集团从2002年开始便致力于大型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的研制。2004年沈鼓国内首台套国产化4万空分压缩机组成功交付用户。同年,在无合同的条件下,自筹资金完成了3,5万齿轮组装式空压机组样机的制造与试验。2006年,国内首台套国产化5,2万空分压缩机组成功交付中原大化用户,并一次开车成功。2010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确定沈鼓集团为国内唯一的大型透平压缩机研发中心。同年,沈鼓自筹资金完成5万多轴多级齿轮组装式空分增压机组样机的研发设计,于2012年完成了制造与试验工作,并完成了二十多项自主研发新技术的试验验证。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沈鼓集团承担国家《大型透平压缩机组研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在营口投资7亿元建设国内唯一的10万千瓦试车台位,具备大型压缩机组全压全负荷试车条件。

“坚决发扬沈鼓人四个‘特别精神’,聚集全员智慧和力量,坚决确保10万空分机组项目研制,攻坚战必胜!”这是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在“10万空分压缩机组项目启动会”上向全体沈鼓人发出的动员令,同时与17个专项工作小组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当年的承诺,沈鼓人百折不挠、力拔千钧,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做到了。

十万空分是座山:全新设计的产品结构,没有经验可借鉴

早在2011年,沈鼓集团就集中优势资源,迅速成立了一支强大的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集团董事长苏永强亲自主抓,集团副总经理戴继双负责实施,当时的集团总工程师王学军亲自挂帅,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评审,制订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和措施,确保十万空分项目组织有力。

具备多年重大项目实战经验的设计院副院长汪创华责无旁贷地承担起10万空分项目总设计师的重任。从此,几年下来,他的人生印记中便与10万空分这个词难以割裂开来,每一处设计都匠心独运,每一项创新都倾注了万般心力。

“没错,十万空分是座山,只有敢攀登的人才能见识成功的风景。在这条路上,你必定要合弃太多,几年如一日投入到一项工作中。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开拓这片市场,为中国装备国产化再创第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许成功,不准失败。”在汪创华的激情鼓舞下,参与设计研发的技术人员们,热血沸腾地投入到10万空分的设计当中。承担这个项目后,面对巨大的压力,他们迎难而上。先后有60人参与到这个设计团队中。武斌就是其中担纲的一员,并承担了总体的设计任务。他白天研究学习、跑车间,晚上研究技术资料,针对每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对每一处风险点进行评估,并进行优化。

全国知名的技术专家崔连顺在工艺方面给出无数个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杨树华、刘长胜、郑志国、肖忠会等专家在随时关注项目进展的同时,专门抽调精兵强将作为项目设计坚实的后盾,随时保证每一个分析、计算和模型试验都准确无误,及时提供最准确的参数;这是一场属于技术尖兵的头脑风暴,这是一次代表中国工业科研水平实力的展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创新的过程是艰难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10万空分压缩机组采用的是轴流+离心空压机及组装式增压机的结构设计。在研发设计过程中,沈鼓集团技术专家依靠成熟先进的大型、超大型离心压缩机技术和大型轴流压缩机技术,在掌握轴流+离心优化匹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的再优化、再创新、再升级。

壳体的主设计刘晓鹏回忆时说“为了满足装置高效率、高性能的要求,此次产品设计采用全新结构,无论是压缩机自身还是增压机的结构设计还是密封、壳体,都没有经验可借鉴。”但这一切并没有成为沈鼓人的障碍。他们不断地与杭氧及用户进行沟通,确保每个参数的准确,及时获取最新的资料;与具备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国际知名公司合作,确保各项技术应用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几百次的研究、评审分析和协调会,61期大型会议组织,5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300多个风险点评估,数千个不眠之夜的奋战,沈鼓人为用户交上了最优的方案。

平均每个螺栓都要经过800多次的精确敲击,1000多次拉伸

10万空分压缩机组的加工、装配过程近乎一场百团大战。

所有子公司和部门全部为10万空分这一沈鼓集团“特大共产党员工程”奉献智慧,戮力拼搏。在转子车间,压缩机主轴重量近30吨。需要采用三段卧式把合,并且要求一次成功。主轴左、右段与中间段仅有0.02-0.04mm的空隙,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安装稍有疏忽都会前功尽弃。左右两侧共有44个螺栓,平均每个螺栓都要经过工人800多次的精确敲击,1000多次拉伸才得以完成。十万空分项目中的空压机转子长7660mm,300余人次对工装、设备和场地安全性进行反复的推敲。每个叶轮有一吨重,操作人员绑好安全带,站在7米多高的装配架上进行操作。

在定子车间,接到生产任务,车间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生产进程。迅速成立十万空分项目定子部件生产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专项生产作业计划和保障措施,组织车间精干力量投入到产品的技术准备、计划制定、过程管控及生产制造中。中央机壳加工工艺复杂,同一工序涉及多个班组协调作业。根据这一情况,车间生产科按照产品结构特点,严格遵照工艺流程,合理编制了十万空分项目中央机壳专项生产计划,并将计划分解至每道工序,严格控制计划时间节点,时刻跟踪生产进度,合理安排人员,每个环节都由专人负责,做到各班组无缝对接,确保生产加工万无一失。

在结构车间,从产前技术准备开始,车间就选派曾多次为集团重难点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的聂万隆担任技术“主刀”。接到十万空分机组图纸,聂万隆立即仔细分析每个工艺环节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将发现的问题逐一与设计、工艺等部门沟通解决。随后,聂万隆手中的这根沉重的接力棒又传到了“沈阳市焊接大王”、技术员甄必德的手中。他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紧盯十万空分机组生产,每天加班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在营口试验基地,为了神华宁煤10万空分装置空分压缩机研制工作,沈鼓人每一项工作都竭心尽力,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克服了重重困难。营口基地是在填海造陆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可以说是海平面附近拔起的一座工业宏伟建筑。建设伊始,水、电、汽都难以得到保障。试验需要大量的淡水,沈鼓人采取各种办法,从其他处运来淡水;新建陆地电力系统不稳定,试车人员也想尽办法,在试车时间上进行了周密的计划;蒸汽机用汽使用燃气烧水来解决。此外,攻破解决了汽轮机乏汽管道与厂房平台横梁干涉,汽轮机抽真空系统真空指数不稳定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这样通过技术攻关解决试验难点的例子不胜枚举。

汽轮机静置于实验台上,空压机、增压机吊装到位,在高10米的试验台上,横卧着长30米,高5米,合重达478吨的钢铁巨龙。几百名安装工人上上下下地进行安装。为了使开发的产品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沈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验证,全部模拟用户运行现场,甚至油管路都按照最高规格、最优质量,按照一比一大小进行制作,整个油气管道错综复杂,在机组下仿佛织起一张庞大的网络。为了保证机组的质量,所有机组部件实行百分百探伤。所有经过外协厂加工的零部件,细致检查。以过滤器为例,外协厂加工后,到沈鼓重新喷砂,将过滤器重新拆卸,确保无一杂质后,重新焊接,以防有杂质划伤轴流叶片。最后,进行全负荷联动试验,并针对性能进行了9项大型试验。如汽轮机机械运转试验及其辅助装置试验、汽轮机驱动下的主空压机的机械运转试验、全速全压全负荷整机气动性能试验等。

“十万空分的每一个部件,我们都像自己的‘眼球’一样珍惜。我们每天进蒸汽管道检查,都要套上特质的鞋套,以防在管线内壁留下痕迹。为了防止管道有剩余杂质打伤叶轮,在试验前,我们用揉好的面团吸附灰尘。”在现场工作的装配工人李程讲述着。

“就算天上下刀子,都不能阻挡我们试车!”

联动试验前的过程就是一场分秒必争、激烈的攻坚战。

2014年12月5日,十万空分转子在南京汽轮机厂完成了高速动平衡,各项参数全部达标,性能合格。下一步就是将转子送到辽宁营口的试验基地进行组装。沈鼓人为了确保转子安全抵达,派出运输公司全程担任3500公里的运输任务,一路风尘,雾气笼罩,高速禁行。长途跋涉,加油站难寻,沈鼓人放弃开暖风取暖,在怒号的寒风中吃住车中。天公降雪,为防止大雪封路,沈鼓人又顶住疲惫,连续48小时奔驰,终于如期将转子运到营口试验基地进行安装。

1月14日,临近汽轮机机械运转试验倒计时不到20小时。主设计汪创华突然愁眉不展,他立刻召集营口现场相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汽轮机试验马上开始,意味着十万空分机组的全面试验即将展开。可数九寒冬,北方的冬天异常寒冷,冰雪覆盖了整个营口试验基地,试验用的冷凝水发生了冻结。“大家有什么意见建议么?用户的期盼,我们的责任,试车坚决不能拖。”汪创华讲述了他内心的困惑。会议室内陷入了一片沉静,突然有一个声音不知从何处传出:“营口有得天独厚的温泉,不如我们就干脆给循环水系统洗个热水澡吧。”“好,就这么办,就是天上下刀子,都不能阻挡我们试车。”试车副总指挥态度坚决。话音刚落,他便赶紧拿起了电话,联系几十台车运送温泉保证冷凝水畅流不冻,但就是这样,也不知道能否奏效,所有人心里都无比忐忑。第二天一早,一来到试验台,便高兴地跺脚。原来天公作美,冰雪融化,气温升高,冷凝水融化,完全具备试车条件,所有的担心都烟消云散。随后,历时9个小时的汽轮机机械运转试验,直至15日下午3点整个试验结束,预示着沈鼓集团为神华宁煤年产400万吨煤制油项目10万空分装置研究开发的空分压缩机机组进入全面的试验阶段!

2015年1月初完成了锅炉及其蒸汽供给系统、汽轮机蒸汽凝液系统、顶轴油系统、蒸汽管道系统、减温减压器、凝汽(包括抽气器、乏汽管路等)系统、循环水系统、油系统、密封等各系统的调试;随后完成了汽轮机+减速机(带盘车装置)的机械运转试验,该实验还包含了超速保护试验、超速试验、升速速率试验等试验项目,验证了汽轮机、监测仪表和控制系统等辅机系统的可靠性。试验结果满足API612-2005的标准规定,机械运转的性能指标优于API612-2005标准的规定。

201 5年1月中旬,完成了汽轮机驱动下的空压机机械运转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空压机的机械运转的性能指标均满足了合同要求,并优于API617-2002标准规定。

1月末,进行了空压机的全速全压全负荷性能试验,测试空压机在可调静导开度为+15°、+10°、+5°、0°的全性能曲线。

5月中旬,空压机进行了第二次全速全压全负荷性能试验,测试空压机在可调静导开度为0°、5°、10°的性能曲线,并对第一次试验结果(其它可调静导开度)进行了复校,两次试验结果重复性很好。空压机的性能试验按照ASME PTC-10 I类试验的标准进行,气动性能指标达到了合同要求。

4月中旬,沈鼓集团委托第三方(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汽轮机的进行了负荷性能测试,实验的负荷来自空压机。汽轮机试验按照API612-2005及ASMEPTC-6的标准规定进行,试验负荷工况下性能指标(热效率)优于设计预期值。

5月中旬,由汽轮机驱动增压压缩机进行了机械运转试验,该实验还包含了升速速率试验和超速试验,试验满足API617-2002的标准规定。经测试,增压压缩机的机械运转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合同要求,并且优于API标准规定。

5月末,进行了增压压缩机的全速全压全负荷气动性能试验,测试出两段入口导叶开度均为+40°+20°、0°、-10°的全性能曲线。

6月中旬进行了第二次气动性能试验,测试出压缩机两段入口导叶开度均为+60°、+40°、0°、-10°的全性能曲线,并对第一次试验(其它导叶开度下)进行复校,结果重复性很好。经两次试验结果显示,实测效率高于设计预期值,但能头偏高,使整机压比偏高。

为了保证增压压缩机的压比完全符合合同要求,沈鼓对增压机的叶轮进行了修正处理,并与6月末进行了第三次全负荷试验,结果显示,叶轮修正后的增压压缩机性能指标完全达到了设计预期,能耗低于合同规定值。性能试验按照ASME PTC-10 I类试验的标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增压压缩机的性能指标优于合同规定。

通过以上主机的各项试验,减速机、盘车装置、所有联轴器、及控制油站、空压机导叶伺服油站、仪表、阀门、控制系统等辅机的性能也同时得到了验证,各设备满足机组的需要,性能指标均达到了相关标准及合同要求。

2015年7月23日凌晨1点30分,随着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神华宁煤年产400万吨煤制油项目10万空分装置用机组的项目总经理、产品试车总指挥戴继双的一声令下,倒计时开始,现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所有人的心都悬着。“10、9、8、7、6……1”,试车副总指挥果断按下启动按钮,屏幕上显示九大系统的现场运行情况和各系统的参数变化,所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这时,对讲机中不时传来报告,“油系统正常”、“油温油压正常”、“冷凝水液位正常”,听到各系统平稳运行,人们的心稍稍平静了一些。冲转过程是对整个机组性能的考验,“500转正常”、“1000转正常”、“2800转正常”中央控制室内不时传来监控人员的报告。能否实现超高速运转是检验整个机组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在过超高速运转值的那一刻,人们的瞳孔放大,紧紧盯着所有屏幕,“平稳无异常!”中央控制室内的这一声洪亮的报告,让所有人都振奋起来。机组完美地经历了暖机、越过临界转速、升速、稳定转速、跳闸重启、超速、机械运转试验等完整试验过程。

蒸汽滚滚,动力强劲。汽轮机、空压机、增压机联机全速全压性能试验一气呵成,整个试验动力装置运转平稳,机械性能指标均优于API标准的规定,这标志着沈鼓集团摘得了中国装备制造业首台国产化成果的又一桂冠。十万空分压缩机组研制试验成功,必将载人中国工业装备制造的史册!

有着80年浓厚历史底蕴的沈鼓,有着7000爱国热忱的沈鼓人用实力书写了工业装备制造业新的历史。多年来沈鼓集团的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组、大型PTA压缩机组、大型LNG压缩机组、大型MTO压缩机组等产品,在多个领域内打破国外垄断,被誉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与外商抗衡的“国家砝码”。如今,沈鼓再夺工业桂冠。具有国际超高水平,全国唯一可以满足十万空分级压缩机组联动试验基地一一沈鼓营口透平装备基地等待着更多国产化首台套的检阅,等待着为中国工业装备制造再立新功。

万能工作经验总结篇3

我县水保二期世行贷款项目自1999年启动实施以来,在中央和省、市项目办的大力指导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协调、督促县项目办和项目区各乡镇及有关建设单位,规范项目操作,严格项目管理,开展了扎实细致的项目建设工作,经过5年的建设管理,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下面我主要汇报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项目概况

我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区位于县境西北部,涉及赵墩、南湖、柳梁三个乡(镇),67个行政村,包括蛟龙沟、牡丹沟、花园沟、石阳沟、卫星沟、兴隆沟、党家沟七条小流域,总面积24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5.5%。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农业人口5.19万人,农民人均产粮382公斤,人均纯收入672元,群众生活较为困难;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现状治理程度为28%,年输沙总量228.48万吨,年径流总量1608万m3。

项目建设目标为:从1999—2003年五年时间,项目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24.5公顷,其中梯田1348.5公顷,造林3041公顷(乔木林1220公顷,灌木林861公顷,经济林960公顷),果园678公顷,种草1457公顷,新建水窖1901眼,农户果库9孔,发展种畜235头,建中心苗圃1处10公顷。通过落实上述各项治理与开发措施,至项目实施期末,项目区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6.2%,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2.5%,农民人均产粮达到472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180元,分别比治理前增长23.6%和76.5%。

项目计划总投资3314万元,其中世行贷款1959万元(折236.02万美元),占总投资的59.11%;配套资金1355万元,占总投资的40.89%。

二、项目建设及主要成效

截止2003年底,项目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30.4公顷,新增治理程度27.2%,其中梯田1354.4公顷,占计划的100.4%;营造乔木林1220公顷,灌木林861公顷,经济林960公顷,果园678公顷,种草1457公顷,均占计划的100%;新建水窖2183眼,占计划的114.8%;农户果库9孔,占计划的100%;发展种畜235头,占计划的100%;建中心苗圃1处10公顷,占计划的100%。

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382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2.1%。截止目前,我县共组织完成了14次财务报账,申请世行报帐总金额1860.86万元,占协定贷款总额的95%,其中已到位回补资金1521.23万元人民币,占协定贷款总额的77.6%。

从总体上看,我县水土保持二期世行贷款项目实施情况进展顺利,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有效控制了项目区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通过5年大规模的项目建设,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28%增加到55.2%,植被覆盖度由0.9%提高到22.5%。已完成的各项治理措施每年可拦泥保土123.71万吨,减沙效益达到54.14%。

二是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大面积的果园、经济林建设和荒山荒坡造林种草,项目区农、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55.0%、0.6%、0.1%、0.3%调整为55%、2.91%、13.30%、6.32%,农、果、林、牧、副各业产值比例由治理前的65.3%、0.5%、3.5%、11.9%、18.8%变为42.3%、0.3%、12.1%、16.4%、28.9%,有效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强了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三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项目实施5年来,随着项目区内各项治理与开发措施的落实及经济效益的发挥,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4年,项目区人均产粮达到518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256元,分别比治理前增长35.6%和86.9%;贫困面由治理前的26%下降到12.3%。

四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群众行路难、看病难、吃水难、上学难等问题,我们加大项目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截止2004年底,项目区共新建水窖2183眼,人畜饮水工程13504处,使项目区人畜饮水困难得到彻底解决,比项目实施前增加了近45个百分点。许多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挣钱,学龄儿童重新背起了书包,走进了校园,圆了上学梦。

三、项目验收前的准备工作进展情况

为确保项目建设能够严格按照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认真查漏补缺,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验收准备工作。

一是组织领导重视,督促检查到位,确保了世行项目整改和各项验收准备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加强项目工程进度及质量的检查监督,在项目实施的5年中,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各乡镇政府、县上有关部门及项目办负责人深入项目区进行检查指导,并对当年项目实施任务完成、工程质量、工作经验、存在问题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工作总结,提出下年改进方法、措施。去年省、市两次项目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整改和检查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时成立了项目自查验收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靠实了工作责任,并严格对照备忘录和我县存在的具体问题,先后2次召开由水保局、财政局、林业局、审计局及项目涉及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项目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整改及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整改及验收准备工作方案,制定了行事历,明确了工作内容、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把各项工作细化到具体领导和工作人员身上。同时,根据具体任务和责任分工,县项目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分别于去年底和今年初先后2次对有关部门和乡(镇)的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确保了各项任务抓在手上,落到实处,为项目验收做了大量细致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是全面开展了各项治理措施自查工作。针对项目区内个别流域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不高,部分监评结果不尽翔实而形成少数空图斑等问题,我们组织县、乡项目工作人员对项目实施5年来的各项治理措施,逐流域、逐图斑、逐村组、逐农户进行了自查。根据自查结果,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监评结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落实。在去年秋季和今年春季的造林中,共投入资金64万元,调供各类苗木160万株,重点对7条流域29个空图斑和部分成活率较低的1.2万亩区域进行了全面补植补播。同时,加大了对项目实施区的生态管护力度,组织农户全面开展了清除林地杂草、松土等幼林抚育措施,重新划定了管护区域,落实了管护人员,进一步加大了对滥垦乱伐、牛羊放牧等破坏生态成果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有效消除了空图斑,基本上实现了图、表和实地“三对位”的项目建设管理要求。

三是深入细致地开展了项目宣传培训工作。从市项目办下发整改意见后,我们组织人员对项目区现有的宣传设施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普查,撤除了与世行项目要求不相规范的其它宣传设施,在每条流域显著位置设立了流域标志牌,印制项目宣传提纲3万多份,宣传画册1万多册,向项目涉及区1万多农户进行了分发张贴。3月份又组织人员编制了项目宣传培训教材,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立项背景、项目宗旨、项目启动实施时间、项目实施内容、各项措施成本造价、还贷计划等,集中对项目区乡镇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村社干部进行了项目知识培训,累计培训820多人。同时,由各乡镇组织驻村干部,以村为单位,集中一月时间,充分利用召开群众会议、广播电视宣传等多种形式,将县项目办的培训内容对项目受益农户进行了一次较长时间的培训与宣传讲解,为项目验收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是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成果的总结工作。按照市项目办的要求,我们抽组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技术要求,规范操作程序,集中时间基本完成了项目验收所需要的小流域分布图、小流域一览表、流域工作底图、流域现状图、规划图、竣工验收图、措施监测表、农户监测和典型监测、地块监测资料、竣工验收报告、验收总结表、监测评价报告、专题总结和典型小流域总结,以及专题片和多媒体汇报等内业资料成果的整理汇总,并对全部项目总结验收资料进行了规范化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建档,共收集整理各类档案资料50多卷,为项目验收做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准备工作。

五是对项目所有的资金兑付和报帐资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根据省、市审计部门审计检查报告中指出的农户领款花名册签名前后不一致、缺少明细账等问题,我们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项目所有的资金兑付和报帐资料全面进行了清查核对,逐级逐年度进行了补充完善,进一步健全了财务资料,规范了项目财务管理。

六是由县项目办、乡镇项目管理站工作人员和项目区村社干部配合,与项目区受益农户签订了承包治理与管护合同以及转贷合同,解决了项目建设成果的后续管理问题,保证了项目建设能够长期持久发挥效益。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为世行项目验收准备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世行项目实施时间跨度长,各项措施内容复杂,管理要求严格,我们在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同省、市项目办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项目区固定性宣传标语刷写的数量较少,舆论宣传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群众政策知晓率仍然较低。

二是农户承包治理与管护合同、转贷合同的签订只完成了60%的任务,进展比较缓慢,这项工作还正在进行之中。

三是项目专题片制作只完成了解说词的撰写和外业拍摄工作,后期制作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二)今后工作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及今天检查后省、市领导、专家指出的不足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尽快完成项目专题片制作以及农户承包治理与管护合同、转贷合同的签订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工作力度,加强项目建设成果的管护力度,全力巩固二期项目治理成果,确保项目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

三是继续做好项目实施的各项内业资料的收集和完善工作。

四是借此机会,请求省、市将我县列入世行贷款三期项目实施县,以便我们更好的实施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万能工作经验总结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市级及所辖八县一区结防机构和定点医院均为本次评估的对象,包括医院4家、疾控中心4家、独立结防所4家,共12个单位。 

1.2 评估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财政部《关于 

开展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终期评估的通知》要求,依据三部门制定的终期评估方案[1],以自我评估为主,然后从县级结防机构按好、中、差的评级[2]各抽取一个单位进行数据复核,最后对所有单位的数据进行审核验收,录入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上报至省结核病防治中心通过验收。数据来源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和专题调查,均能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 

1.3 评估内容 

主要包括规划的制订下发和目标完成情况、保障措施(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投入、政策开发和实施、服务体系建设)、防治措施(患者发现、治疗管理、耐多药肺结核防治、重点人群防治、宣传教育)。本文选取经费投入、专业技术人员情况、患者发现、患者治疗管理四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2 结果 

2.1 经费投入 

十二五规划期间,全市共投入结防专项经费415.5万元,2011~2015年分别投入100.2万元、87.2万元、95.7万元、70.2万元、62.2万元;设备、实验室建设投入共40.9万元,2011~2015年分别投入5万元、8万元、22.3万元、3万元、2.6万元。见表1。 

2.2 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2011年,全市有结核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192人,其中专职142人,兼职52人;2015年全市有结防专业技术人员207人,其中专职155人,兼职52人。在实验室工作人员中,2011年专职28人,兼职5人,2015年专职30人,兼职6人。与2010年末(133人)相比,专职人員数有所增加。2.3 患者发现。 

2011~2015年全市共接诊初诊患者103 593例,查痰90 435例,查痰率为87.30%,初诊可疑者查痰率逐年提高,由2011年的66.58%上升到2015年的95.75%。5年间共登记结核病患者18 146例,基本每年均能完成上级下达的患者发现任务。见表3。 

2.4 患者的治疗管理 

2011~2014年,全市共登记结核病患者14632例,其中纳入系统管理14261例,系统管理率97.46%;登记新涂阳患者3314例,治愈3112例,治愈率93.90%;登记新涂阴患者10259例,完成疗程9959例,完成治疗率97.08%。系统管理率、新涂阳治愈率和新涂阴完成治疗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见表4。 

3 讨论 

3.1 十二五规划取得的成绩 

3.1.1 发现和治愈了一大批结核患者。2011~2015年全市共发现18146例结核患者,患者发现水平较十年规划(2001~2010年)期间有所提高,2001~2010年患者发现最多是2005年的3572例[3],而十二五规划期间年度发现患者最多达到3725例。期间对十余万可疑症状者进行了免费检查,共发现4410例涂阳患者并进行了免费抗结核病药品的治疗,按一个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感染20个健康人,其中5%发病计[4-6],五年间可避免近九万健康人感染结核菌,使近五千人免于发病,减少了社会和经济损失,有力地维护了群众身体健康。 

3.1.2 结防经费有所增加 十二五期间全市落实结防专项经费415.5万元,平均每年83万元,而2010年全市落实结防经费67万元,2001 ~ 2010年平均每年落实56万元,十二五期间的结防经费比以前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结防工作的开展。 

3.1.3 实验室能力提高,诊疗范围扩大 以前县级实验室仅能开展痰涂片以及一些简单的生化检测,目前已全部能开展结核杆菌分离培养,市级实验室能做药敏试验,随之而来的是诊断范围的扩大,由普通肺结核扩大到耐药肺结核,对发现的耐药患者全部给予了规范的随访管理,减少了社会传播[7-9]。 

3.2 存在的问题 

3.2.1 结防专项经费偏少 虽然十二五期间的结防经费多于十一五,但总体数额仍偏少,近五年间平均每年83万,还达不到人均0.1元,离人均0.3元的要求相差甚远[10-11],而且2011~2015年的结防经费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个别县的结防经费几近停拨,工作人员正常的出差报销都成问题,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的开展。 

3.2.2 结防机构办公条件亟待改善 目前全市仍有单县、东明县、巨野县三个县的结防机构在租房办公,租金年年在涨,频繁的更换办公场所增加了患者就诊的困难,致使部分患者丢失。其他县区虽有固定办公场所,但外部形象与县直医疗机构的身份极不相称,特别是曹县结防所,办公用房几成危房,很难对患者形成吸引力,患者不信任结防所的医疗技术水平,给患者就诊、追踪带来困难[12-14]。 

3.2.3 设备、实验室投入少,医疗水平偏低 十二五期间全市年均设备、实验室投入才8万元,目前常规诊断用的显微镜、X光机很多已成老旧设备,常年得不到更新,更不要说DR、CT等高端设备了。目前实验室虽然能做痰培养,但所需设备完全依赖上级配备,自身造血功能差[15],仅能维持日常工作的运行,没有能力去开展XpertMTB/RIF、线性探针等快速诊断技术,无法适应未来结防工作的需要。 

总之,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菏泽市的结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总体工作质量要高于十年规划期间,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巩固“政府领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公用房、提高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终期评估实施方案,2015. 

[2] 孙付胜,皇甫蓓蓓.菏泽市2011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的TOPSIS法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45-146. 

[3] 孙付胜,陈秀英.菏泽市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成本效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9(8):50-52. 

[4] 谭淦纹,庄贵华,陈广华.陕西省2002~2012年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5):95-97. 

[5] 王子文,王伟,严非,等.6省12县县级结防机构的建设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4):254-256. 

[6] 张红梅,杨雁,沈贵荣.农村肺结核病病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5):451-454. 

[7] 李斌,王兆芬,刘寿,等.中国人群肺结核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5):527-529. 

[8] 范永德,何广学,成诗明,等.我国不同年龄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状况综合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8,30(2):85-89. 

[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epidemiology,strategy,financing[M].WHO report 2009. 

[10] 卢怡帆,徐凌忠,王兴洲,等.山东省活动性肺结核情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4):549-550. 

[11] 杜亚慧,徐凌忠,曹秀玲.山东省农村肺结核患者门诊费用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412-413. 

[12] 刘云霞,李士雪,薛付忠,等.空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结核病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351-354. 

[13] 黄曙海,蓝如束,刘飞鹰,等.广西壮族自治区肺结核耐药性调查及复治患者耐药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9):711-717. 

[14] 赵良义,张笑丹.对结核病患者实施药学关怀的探讨[J].中国药业,2Ol2,13(4):47-48. 

万能工作经验总结篇5

毕节试验区是总书记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于1988年6月批准建立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东邻贵阳市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北与四川省泸州市接壤,辖7县1市,是川、滇、黔三省要冲。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位于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总人口833.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67%。区内海拔457~2 900.6m[1],属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的斜坡地带,素有高寒山区之称[2]。境内碳酸盐岩溶分布面积达62.5%。全区土地面积26 853km2,耕地39.45万hm2,林地122.7万hm2,未利用地43.28万hm2。大部分地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0.5~15.1℃,年降雨量854.1~1 444mm,境内有天然草地49.8万hm2,灌木林地38.6万hm2,宜牧荒山荒坡和林间草地22万hm2,人工种草保留面积4.67万hm2,生长3 800多种植物,可用作饲料的有45科387种,其中主要牧草有136种。 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驯养了许多优良地方畜种,如可乐猪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威宁黄牛、威宁绵羊、威宁鸡、乌蒙乌骨鸡列入2007年农业部新拟定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威宁黄牛、威宁绵羊、贵州半细毛羊、贵州黑山羊、可乐猪、威宁鸡、乌蒙乌骨鸡、织金白鹅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新发现地方品种资源2个,其中:毕节黑马羊已注册商标,糯谷猪正在扩群;引进的优良品种中,牛主要有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黑白花奶牛、摩拉水牛,猪主要有长白(蓝德瑞斯)、杜洛克、约克夏、汉普夏、皮特兰,羊主要有波尔山羊、考力代羊、罗姆尼羊,鸡主要有江西麻鸡、福建青脚鸡,鹅主要有莱茵鹅、狮头鹅、皖西白鹅。毕节试验区的畜牧业是毕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区内畜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为促进毕节试验区畜牧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五个100亿工程”的重要产业,进一步促进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就毕节试验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毕节试验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毕节试验区畜牧业现状 1.1家畜的分布及存栏量 据毕节地区统计年鉴2010年资料(表1):毕节试验区全区家畜存栏总数为504.76万头,其中,威宁145.75万头,占全区总数的2 8.8 8%;毕节市79.13万头,占15.68%;赫章63.34万头,占12.55%;大方49.25万头,占9.76%;织金47.19万头,占9.35%;黔西43.50万头,占8.62%;纳雍42.41万头,占8.40%;金沙34.19万头,占6.77%[3]。生猪养殖较多的县有威宁县、毕节市和赫章县,分别占生猪总存栏量的27.06%、18.13%和10.70%;养牛较多的县有威宁县、毕节市和织金县,分别占牛总存栏量的23.31%、14.28%和12.81%;养羊较多的县有威宁县、赫章县和纳雍县,分别占羊总存栏量的46.35%、24.71%和9.59%。 1.2家畜的结构 从表2看出,2010年毕节试验区家畜总数中,生猪占63.06%(居首位),牛占18.45%,羊占14.86%,马占3.62%,充分体现生猪是基础,牛、羊是关键的养殖态势。各县(市)家畜的结构由于各自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1.3家畜生态类群特征由表3可见,各县(市)家畜按一定生态类群序列特征混合并存发展,呈一定规律。威宁、赫章以羊生态适应指数最大,说明其畜牧业是以羊为主体,这与威宁、赫章的海拔相对较高, 气候寒冷,适合绵羊生长,同时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和灌木林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牛在织金、黔西的生态适应指数最大,因其地形相对平坦,耕地、水田面积较多,既需要牛作为役力来源,同时农作物的秸秆和副产品又能为牛提供丰富的饲草来源。生猪在毕节市的生态适应指数最大,因为毕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川黔贸易的集散地。威宁县猪的生态适应指数仅次于羊,居第二位,但纵向比较,存栏数60.84万头居全区第一位,比毕节市50.47万头多10.37万头,因威宁县养猪的饲料来源有淀粉含量丰富的马铃薯,加之有放牧饲养的习惯,因而猪只后腿丰满、发达,体脂硬白,是制作火腿的上好原料,消费拉动养殖,所以威宁县猪的养殖仍占有很大比重。纵观各县(市)养殖实际与自然生态条件,毕节地区的家畜养殖基本符合资源生态学原理。 2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毕节试验区畜牧产业发展方向正确,基础扎实,政策优越,发展前景好,但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仍存在以下障碍因素。 2.1畜牧产业自身发展脆弱 畜牧产业既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融合为一体的优质高效产业,又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 2.2规模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 农户居住分散,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规模养殖场(大户)牲畜饲养量仅占畜禽饲养量的2.3%,小区养殖户仅占0.3%。据2010年毕节地区统计年鉴数据,一是畜种结构不合理:畜禽饲养总数中,猪、牛、羊、马分别占63.06%、18.45%、14.86%和3.62%;二是畜群结构不合理:猪、牛、羊、马的能繁母畜仅占10.42%、38.74%、45.14%和33.45%;三是肉类结构不合理:肉类总量中,猪、牛、羊、禽肉分别占84.40%、6.89%、1.69%和5.98%;四是家禽比重小,发展缓慢。#p#分页标题#e# 2.3养殖水平不高饲养方式落后 养殖农户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良种良法普及率低,重视规模和数量,忽视良种引进、改良和推广;动物疫病防范意识不强,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和奶牛1年3次防疫的阻力较大;饲草资源利用方式落后,开发利用程度不足,人工种植和优质牧草重用轻管,产草量不高,草山草坡过渡放牧,多数养殖户所用饲草品种单一,优质饲草不足;饲养方式落后,深坑圈比例大,出栏率和商品率低,畜禽个体生长能力不高[5]。 2.4产业化发展缓慢 一是规模养殖比例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存栏量不足,生产能力弱;二是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创品牌、带农户、闯市场的能力弱[5];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四是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制约产业发展壮大。 2.5基础设施薄弱 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落后,良繁体系设施设备简陋、陈旧;动物防疫体系装备不齐,设施不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设备短缺;饲草饲料基础设施不配套。 3促进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明确各生态区域畜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毕节地区综合农业区划》将毕节地区划分为4个综合农业区,其中,东部片区属黔中山原农、林、牧城郊农业区,其余3个片区均属黔西高原山地农、林、牧暖亚热带水果防护林区。根据各区自然生态条件,确定其适宜的畜牧业重点发展方向[6]。西部高原高中山畜牧、旱粮、温带水果、坑木林区(西片区)包括威宁及赫章两县,地势高,素称贵州高原屋脊,土地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宜林宜牧地宽广。畜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草场宽广的优势,把发展绵羊、山羊、黄牛等草食牲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发展半细毛羊,积极改良、推广乳役肉兼用的商品牛,扩大仔猪外销,提高生产率和商品率。中南部中中山旱粮、水保林、畜牧、工矿区(中南片区)包括纳雍、织金两县,处于全地区两大河流的分水岭地带,地形破碎,切割深,坡度陡,宜耕地少,垦殖率高,雨量充沛,热量条件较好。畜牧业发展方向:由于草山草坡多、水热配合好、产草量高、枯草季节较短,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中北部中中山粮、豆、烟漆、畜牧、经济林区(中北片区)包括毕节、大方、赫章和黔西四县,地形地貌复杂,开发较早,为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畜牧业发展方向:由于交通比较便利,应抓好猪、禽、蛋的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奶牛,积极发展绵羊、山羊,建立毛兔基地;扩大耕牛改良成果,发展肉、役兼用黄牛;改良、推广优良畜禽品种,提高出肉率、商品率。东部低中山山原丘陵稻、油、茶、烟、猪、禽远效农业区(东片区)包括金沙、黔西和织金三县,接近贵阳、遵义、安顺三个中心城市,交通较方便,自然条件较好。畜牧业发展方向:家庭饲养业要向小型集约化家庭饲养场发展,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形成3个中心城市的远郊肉、离、蛋、鱼基地。大力开辟饲料来源,综合利用农副产品,发展配合饲料。 3.2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区域现实情况,调整畜牧业结构需要符合3项原则,即:一是要使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尽可能加快,经济效益尽可能提高;二是要尽量使其与农业的发展协调;三是要尽量适应工业和市场的需要。根据上述调整原则,提出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结构调整设想。 3.2.1调整牧地和饲草面积 本区牧场广阔,饲草丰富,与当前的畜群情况基本相适应,但要满足今后畜群不断增长的需要,还要进行相应调整。牧地面积将从49.82万hm2调整到60万hm2,大面积改良天然草场,设想到2020年改良20万hm2,拟新建7万hm2人工草场。 3.2.2调整畜群结构 2010年,区域内猪与草食牲畜牛单位的比例为200∶114,接近2∶1。由于猪的发展难以摆脱粮食的制约,因而今后应当利用草场优势,积极发展草食牲畜,以加快畜群的发展速度。故拟将两者比例调整为300∶230,近似5∶4。按此比例调整,到2015年预计生猪存栏550万头,大牲畜存栏220万头(其中牛190万头),羊存栏210万只(其中绵羊110万只),家禽存栏2500万羽。 3.2.3调整能繁殖母畜比例 2010年,各种牲畜的能繁殖母畜头数占其总数比例分别是:猪10.42%,牛38.74%,马33.45%,山羊45.50%,绵羊43.61%。2015年拟调整能繁殖母畜比例:猪10%,即保留50万头繁殖母猪;牛提到60%,即保留113万头;马提到45%,即保留9.3万匹;山羊提到50%,即保留80万只;绵羊提到60%,即保留62万只。 3.2.4提高猪、牛、羊、家禽的出栏率 毕节地区牲畜的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不高。2010年,猪的出栏数为274.34万头,出栏率为86.19%;牛的出栏数为17.38万头,出栏率为18.66%;羊的出栏数34.84万只,出栏率为46.44%;马的出栏数3.65万匹,出栏率为19.97%;家禽的出栏数为1258.30万羽,出栏率为92.91%。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商品率,需要改进饲养管理模式,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拟在2015年把猪出栏数调到650万头,出栏率提到120.5%;牛出栏数调到60.5万头,出栏率提到30.2%;羊出栏数调到150.5万只,出栏率提到70.3%;家禽的出栏数调到3 200万羽,出栏率达到128%。 3.2.5调整肉食结构 毕节地区畜牧业在2010年提供肉食总量为31.92万t,其中,猪肉26.94万t,占总量的84.40%;牛肉2.20万t,占6.89%;羊肉0.54t,占1.69%;禽肉1.91万t,占5.98%;其他肉0.33万t,占1.0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牛、羊、禽肉的需求量相应增大。为适应市场需要,在增加食肉供应量的同时,应提高牛、羊、禽肉所占比例,拟在2015年把总肉量提高到78万t,其中,猪肉调到60万t,占76.92%;牛肉调到8.0万t,占10.26%;羊肉调到3万t,占3.85%;禽肉调到5万t,占6.41%;其他肉调到2万t,占2.56%。#p#分页标题#e# 3.2.6调整羊毛和兔毛产量 毕节地区是贵州省毛纺工业的主要原料基地。为适应毛纺工业的需要,应大力发展绵羊和毛兔,力争实现绵羊杂交改良化,每年提供羊毛2 000t,毛兔发展到100万只,每年提供兔毛500~750t。 3.3合理布局产业带 3.3.1优质肉牛产业带 在威宁县的麻乍、雪山、观风海等6个乡,毕节市的亮岩、林口、燕子口、八寨等11个乡,大方县的猫场、鼎新、牛场等8个乡、织金县的茶店、金龙、以那等20个乡和纳雍县的维新、董地、化作等13个乡建立优质肉牛产业带。 3.3.2优质肉猪产业带 1)优质杂交猪产业带。包括毕节市的三板桥、大新桥、观音桥、流仓桥等13个乡(镇、办事处),大方县的鸡场、黄泥塘、羊场等15个乡(镇),黔西县的红林、林泉、锦星等13个乡(镇),金沙县的马路、清池、太平等20个乡(镇),织金县的城关、绮陌、珠藏3个乡镇,纳雍县的雍熙、勺窝、骔岭等7个乡(镇)。2)可乐猪(含糯谷猪)产业带。包括威宁县的金斗、幺站、草海等14个乡(镇),赫章县的威奢、可乐、朱明等20个乡(镇),纳雍县的左鸠嘎、猪场等5个乡(镇)。 3.3.3优质肉羊产业带 包括威宁县的观风海、双龙、麻乍等16个乡(镇),赫章县的古达、威奢、兴发等19个乡(镇),大方县的凤山、安乐、百纳等8个乡(镇),纳雍县的羊场、姑开等8个乡(镇),毕节市的生机、清水舖、大银等8个乡(镇)。 3.3.4优质禽产业带 包括织金县的大平、以那、茶店等17个乡(镇),毕节市的朱昌、鸭池、梨树等8个乡(镇)。 3.4加强产业体系建设 3.4.1建设良种繁育体系 全区现有存栏100头以上纯种猪繁育场2个,存栏200头以上二元母猪生产场3个;存栏优质能繁母牛20头以上繁殖场8个,存栏基础优质能繁母羊200只以上的种羊场3个,存栏种鸡400套以上种禽场1个,猪人工改良点268个,牛冻配改良点383个,羊人工改良点51个。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人工授精改良面窄,良种畜禽供应不能自给自足。因此,发展重点是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进程,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 3.4.2动物保护体系 全区建有地、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248个乡(镇)兽医站,2个省际间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1个疫情测报站,完成了55个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冷链体系、动物疫情管理网络和地、县(市)兽医实验室。但设施不完善,设备严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因此,应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使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动物疫病得到控制,大家畜、中家畜和家禽的死亡率分别控制在0.5%、2.5%和6.5%以内。 3.4.3饲草饲料生产和草原生态保护体系 全区现有改良型草地和人工草地保留面积4.67万hm2,其中,围栏仅有0.2万hm2,占天然草地的9.4%;冬闲田土种草1.17万hm2,占冬闲田土的8.8%,秸秆加工处理73.4万t,占秸秆总量的28.6%。但体系不健全,缺乏围栏、灌溉等基础设施,全区草原均未划定权属和落实承包[7]。因此,发展重点是积极推进天然草地保护与改良,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大力推广冬闲田土种草,提高绿肥养畜利用率和秸秆加工养畜比例,建立健全地、县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体系,促进喀斯特草地植被逐步恢复和草地生态不断发展。 3.4.4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全区设有地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各县市也设有挂靠在相关单位的相应机构,初步具备一定的生产投入品和动物产品监督检验能力。但缺乏办公场地和业务用房,检验设备严重不足。因此,发展重点是新建县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扩建地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所。 3.4.5优质畜产品生产体系 全区已实施优质肉牛建设项目7个,优质肉猪建设项目3个,优质肉羊建设项目3个,优质禽建设项目2个。但规模小,饲养总量不足,产品供应量小。因此,应大力推进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畜产品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经过几年建设,基本建成优质、高效、安全的畜产品生产体系。 3.4.6畜产品加工体系 全区肉类总产量31.92万t,加工企业6个,年加工能力2万余t。肉类加工产品以分割肉、冷冻肉、熟肉制品等初级加工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弱,品种较少。因此,应努力培育和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开发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肉类加工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创立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3.4.7市场体系 全区除在建的威宁县雪山镇农业部定点牲畜交易市场外,目前尚无一个规模规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现有市场交易粗放原始,交易量小,交易方式单一,交易手段落后,网络媒体缺乏,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因此,应在大宗畜产品和优势畜产品主要区域或重要集散地扶持建立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和畜产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5加强职能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p#分页标题#e#

3.5.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生态畜牧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把生态畜牧产业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5.2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增加投入 切实加大对生态畜牧产业的投入,各类项目重点考虑生态畜牧产业,有关部门整合资金向生态畜牧产业倾斜,金融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扩大信贷规模,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积极开展畜禽养殖业保险业务,提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和区外资本;培育扶持区内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能力;对现有牧场、企业及宜牧资源进行深入调研,为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5.3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密切配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三农”工作方针和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帮助规划落实建设用地,简化使用审批手续;优先解决企业用水、用电问题;加大畜牧机械推广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开通鲜活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确保畅通;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搭建畜产品经营平台;扩大畜禽定点屠宰覆盖面,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交易市场,落实国家相关惠税政策。 3.5.4加快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畜牧产业化经营有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完善企业与养殖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与养殖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动物疫病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健全完善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畜牧产业发展;探索建立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3.5.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后劲 大力推广科学实用技术,积极应用科技成果;加大技术培训,提高畜禽良种覆盖面;加快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系统,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制和监测能力;积极推行标准化饲养,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积极推广新技术,快速提升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走科技兴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3.5.6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养殖 加强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分户饲养、集中管理的养殖方式,建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畜禽养殖示范场;规范小区(规模场)养殖,实现健康养殖;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合理规划生产基地,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做大规模、做强产业。 3.5.7积极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在生态畜牧业主产区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切实加强培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扩大交易量;认真研究市场、作好定位,壮大区内市场、拓展区外市场,争闯国际市场。 3.5.8依托地方优势,打造知名品牌 努力创建“乌蒙”品牌,做好“乌蒙”牌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策划、宣传、推介和申报注册工作,加大“乌蒙”牌优质畜产品的推介,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支持、鼓励企业实行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抱团开拓市场,实行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的营销模式。 3.5.9依法治牧,不断推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做好涉牧农资监管工作,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投入品质量。严格种畜禽管理,强化养殖环节监管,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加强畜产品质量抽检,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草地监理,加强草山草坡管护,严厉查处破坏草原的行为;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不断推进法治化进程。

万能工作经验总结篇6

一、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月份产量为标准砖万块,步道砖万块,路边石万块。总产值万元。月份龙大砖厂销售量为标准砖万块,平均售价元块,实现销售收入万元;空心砖万块,平均售价元块,实现销售收入万元;步道砖万块,平均售价元块,实现销售收入万元;空心砖万块,平均售价元块,实现销售收入万元;路边石万块,平均售价元块,实现销售收入万元。销售收入合计万元,其中对内销售收入万元,对外销售收入万元,销售成本万元,利润:万元。

二、安全工作情况

安全工作,重中之重,年我们仍然把安全工作放在工作的首位,做到了自砖厂建厂以来安全运行无事故。

⒈安全会议,为了抓好安全工作,首先的从员工的安全意识抓起,对他们进行强化安全教育,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为此,全厂性的安全会议我们每星期召开一次,另外各班组在每天上班前,都组织班组人员召开班前会,总结昨天,开始今天,大力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安全意识不高的员工每次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保护好人身安全。年我们共召开全厂性的安全会议次,通过各种会议,我们先后同员工签订了安全用工合同书及摩托车安全驾驶合同书,并且每位员工都写下保证书,由家属和工厂双方监督,做到安全工作双保险。

⒉安全学习,安全工作做的好坏,安全知识掌握的是否牢固,这就要看安全教育是不是到位,从开工后我们就通过报纸、网页、新闻等的相关连的安全报道,相继对员工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内容包括:规章制度、操作安全、机械防护、安全用电、火灾救治、化学药品、事故急救等各个方面,另外还组织员工收看安全警示报道,并写出心得体会,对于写的好的篇章上宣传栏进行表扬,举行安全演讲比赛,对优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发员工学习安全的热情。通过以上途径,使员工学到了安全方面的知识,认识了安全事故的可怕性,巩固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意识。年度我们共组织安全学习次,安全考试次,观看警示报道次,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⒊安全检查。安全检查是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程序,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安全教育的效果及工作中的漏洞,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年度我们共组织安全检查次,发现及整改隐患处,安全发款元,通过安全检查我们及时作好了防护工作,并及时修改安全管理体系,从主要领导到班组基层,层层抓落实,对于生产中出现事故的班组,主要领导承担损失的%,直接领导承担损失的%,班组承担损失的%,责任人承担损失的%,并且班组年终不得评为先进班组,个人不得评为先进个人,通过以上措施,我们严格控制了安全工作。

三、节约挖潜,废旧利用

⒈对的机械设备进行改造,原来的每个模箱的价格为万元,并且模箱的铁板厚度比较薄,不耐用,通常只能用多天,由于路途遥远,联系厂家维修及不方便,并且配货还需要一定的费用和人力,这不符合公司的低成本高效率运作的目标,所以我们联系安丘的一家机械制造厂花费万元定做一套模箱,经实际生产检验,此套模箱符合生产要求,为此节约开资万元,按每个车间每年用个模箱计算,两个车间每年用个模箱,每年可节约开资万元。

⒉澡堂原来在车间的外边,洗澡用的热水需要用蒸汽加热,按蒸汽元吨计算,每月要用蒸汽元左右,按每年个月计算,每年要开资多元用于工人洗澡。经研究决定,把澡堂建在车间里面,并改用机械冷却水,这样每年就可以节约下这部分费用。

⒊月号我们作了一个试验,对蒸养室内的标准砖不用蒸汽蒸养,封库小时后,出库试压,结果合乎国家要求。月、月、月这三个月由于气温较高,蒸养室内的温度更高,于是停止使用蒸汽,每万块标准砖使用蒸汽吨,⒎⒏⒐三个月制砖万块,合计要使用蒸汽吨,按蒸汽元吨计算,节约费用万元。

⒋月份共利用废料吨,其中标准砖的废料利用率为%,步道砖的废料利用率为%,路边石的废料利用率为%,在此期间,我们对各种切块的配比进行了调整,并在投入生产前充分利用试压仪器,冰柜等试验器材对各种配比进行了多次试验,年度共实验次数次,实验切块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终确定了各种切块的配比,废料的掺加量由原来的%增加的现在的%,此项措施不但大量的利用了废料,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龙大的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通过对模箱、澡堂、蒸养室、用料配比四大环节的改造,每年可节约费用万余元,利用废料吨。

四、日常管理

我们吸取了年工作中的不足和经验,严格抓质量,抓管理,抓产量,使年的工作较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⒈抓管理,年开工以来,我们就将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的重点,修订健全了管理体系,管理奖罚制度,制定产品质量零缺陷管理方案,车间生产出现任何事故,主要领导承担损失的%,直接领导承担损失的%,所在班组承担损失的%,年终不得评为先进班组和个人,做到奖罚分明。

⒉技大比武,为了让车间生产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车间内开展了评选“生产标兵”、“技术骨干”,称号与工资挂钩的活动,每日统计生产数量、原料用量等各种数据,月底汇总,优胜班组的工资将比另外的班组工资高个百分点,取得“生产标兵”或“技术骨干”称号的员工当月奖励元。鉴于此套激励方案,员工们献计献策。标准砖的生产成本由年初的元块降至现在的元块。

五、销售工作

建立并健全砖厂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在执行月销售计划时严加管理,增加销售的透明度,提高业务员工作效率和销售水平,降低销售费用和企业经营风险。加强了同客户的沟通,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完善客户档案,做好信息的反馈工作,使销售工作与市场形势相适应,充分发挥自身产量高,质量优的优势,努力的扩大市场,确保砖厂经济效益。年虽然受阳光城各建筑公司因甲方未付工程款缺小资金,部分工地停工较早,各地方新建小型粉煤灰砖厂较多,价格战打的比较激烈的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公司努力克服这些不良因素,销售额仍然成增长趋势。月份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同比增长%。现有标准砖万块,按照利润元块计算,正常销售出去,预计利润万元。

六、存在的问题

回顾一年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砖厂是一个新兴的企业,在这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创新方面还缺乏灵活度,在工作中遇到错综复杂的问题还缺乏应对的方法,凭主管的认识处理问题,缺乏规范性和理性,。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克服缺点和不足,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弥补缺陷,将本职工作做好,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万能工作经验总结篇7

(一)种植业生产成效显著

1、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注的问题。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结合县粮食生产实际,借鉴外地经验,以种子补贴、粮食直补及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示范县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全面推广和普及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小麦、玉米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等节本增效的粮食生产实用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虽然受到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仍能实现全县粮食单产逐年提高,粮食总产保持相对稳定的目标,粮食生产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到201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5万亩,总产20.7万吨,粮食平均亩产由2011年的392公斤上升到2014年的398公斤,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连年丰产。

在抓好粮食生产、做到自足有余的同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我们突出抓了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农业执法大队,并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我们首先狠抓了农产品农资市场管理,清理国家禁用农药和伪冒农资产品,把禁用农药名录张贴于村、发放于户,使禁用农药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组织蔬菜、苹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水果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放心农产品。2011-2014年我县送交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农产品样品检测全部合格,未出现农残超标现象。大吾乡东沿兴西红柿、黄瓜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一坡果园苹果获美国标准有机食品认证,在今年的廊坊农交会上,我县小香米、苹果、黑花生、小杂粮等获特别金奖3个,金奖5个,受到了消费者和客商的广泛好评,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2、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种植业总产值大幅度攀升

2013年底,我县实有耕地面积45.1875万亩,种植业总产值为17.77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县各项农业生产能力均进展很大,尤其是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达20.5万亩,其中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5.5万亩、绿色小杂粮种植6万亩、食用菌种植140万平方米、杂交油葵种植4万亩、无公害蔬菜及错季菜面积5万亩。特色产业发展可较常规种植平均亩增产值1000元以上,因此“十二五”间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增。

3、农业项目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新技术推广大有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引进和实施包括百万元以上大项目13个,其他项目50余个,项目建设总投入达亿元以上,主要包括:

(1)优质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98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种子仓库1216.75平方米,整治田间路30公里,新建大口井15眼。

(2)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四种作物继续实行全覆盖,按照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2011—2014年连续四年四种作物补贴面积180万亩次,补贴累计补贴资金1850多万元。

(3)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从2011年至2014年,累计补贴资金250万元。

(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国家分五年投资600万元,本项目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7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旱作基本农田、集雨水窖建设、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建设等内容。

(5)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5.5万元,其中使用中央财政资金77万元,县级配套38.5万元。项目建设内容是对我县12个乡镇区域站和11个乡镇农技站进行扩建、装修。

(6)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十二五期间总投资600万元,每年投资120万元,全部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围绕小麦、玉米、水产养殖三个主导产业,建立了小麦、玉米、鱼类养殖3个实验示范基地;并对全县23个乡镇204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

(7)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十二五期间总投资320万元,每年投资64万元,承担部级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各2个,每个万亩片使用国家补助资金16万元,共计64万元。

(8)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十二五期间总投资375万元,每年投资75万元,年补贴面积5.5万亩,其中大田5万亩,繁种田5000亩,大田每亩补贴10元,繁种田每亩补贴50元。

(9)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园5个,每个园省补助资金分别为50万元共补助资金250万元。

(10)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十二五期间共完成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6个,每个园使用国家补助资金50—60万元,完成总投资330万元。

(11)2014年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建设项目。项目完成总投资107.5万元,其中使用省补助资金50万元,创建食用菌繁育中心20亩、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200亩。

(1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省级补助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建设内容:购置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超纯水机等仪器设备4台套。通过项目实施,我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3)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补助项目,总投资195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玉米、马铃薯、甘薯地膜覆盖3万亩。

4、科技信息化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服务方式更加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信息化服务逐步完善,在强化“农业”、“县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网”、“县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大厅”、“农业快易通”智能电话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23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制定了职能、制度,配备了办公和化验检测设备,并建立了1000个科技示范户,解决了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的局面,同时联合中国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向全县农民开通了农信通服务业务,每天8点定时向农民发送各类农业信息,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另外,县农牧局还向农技指导员开通了飞信业务,及时向指导员各类技术指导信息。这两项服务使我们的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更便捷、更及时、更科学,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5、超额完成各项指标,省市排位名列前茅

2014年我县粮食播种面积达54.5万亩,总产量达20.7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万亩,总产皮棉800吨;油料播种面积达9万亩,总产量达1.8万吨;蔬菜播种面积8.7万亩,总产量达27.5万吨。“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生产每年都有十几项工作受到市级以上部门表彰奖励。

(二)“十二五”期间种植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1、主要特点

总结“十二五”以来,结合实际,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战略决策,种植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1)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种植结构由原来的粮经二元结构,发展到粮经菌药多元结构,种植业结构比例趋向合理。

(2)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立足政治优势和特点,下大力抓好项目的跑办和立项,完成了项目六十余个,争取中央及省市投资达亿元以上,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就辉煌。“十二五”期间,在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使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设施全面得到落实。在已建成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益性职能,保障人员经费。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对全县23个乡镇级农技推广站,完成了技术人员配置、配套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建设。

2、主要经验

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县种植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和先进县(市)的经验,我县种植业生产的主要经验是:

(1)立足县情,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

县是山区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和旱地面积大是农业的特点,因此,我们立足县情,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遵循“扬长避短、发挥特色”的原则,突出抓好适宜特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绿色小杂粮、杂交油葵、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2)立足政治优势,加大项目跑办建设工作

县是革命老区,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领导的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立足县情和种植业生产现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通过省农业厅、省发改委及人大、政协提案等渠道,争取项目立项,“十二五”几年是我县引进上级资金超多的几年。

(3)适应形势的要求,大力发展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三农”问题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十二五”以来,我们立足实际和农民要求,加大了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继建立“农业”专题节目、“农业信息中心”、“县农业快易通专家热线系统”、“县农业技术专家咨询中心”,又开通了农信通服务业务、飞信业务。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县土壤肥料化验室”、“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加强完善。

3、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通报表彰,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人多地少,耕地不足且旱地面积大,水资源匮乏严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以农户为经营单位,面积小,且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影响和制约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3)由于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外出务工收入明显高于农业生产收入,影响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田种植存在着简化、方便的普遍现象,在管理、施肥等方面简单、省事,影响着有机肥料、微肥等投入,造成了土壤“氮多、磷少、微不用”的现象,造成土壤板结、盐渍等问题,从而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价格。

(4)农技队伍力量薄弱,影响着新品种、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传播,延缓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程。

(5)种植业产业化进程慢,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没有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引导,普遍规模偏小,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品牌。

二、“十三五”面临的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时期;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2012年,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要求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农业部于2009年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并先后两批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已成为各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平台、抓手和样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加以推进,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总理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农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和“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以环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重点,加快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县是全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西柏坡精神”的指引下,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做出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决定,并制定了规划。

三、“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红色文化优势,围绕提升农业效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支撑保障条件,全面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高,生态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引领和示范太行山现代农业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改善,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多样、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型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支撑区域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明显提高,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主导产业特色突出、服务体系配套完善、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效益明显提升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区,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示范区、石家庄重要的菜篮子、京津冀居民休闲的后花园。

(三)重点工作及目标

1、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1)加强科技服务,提升粮食生产水平。重点实施三项工程:一是实施“种子工程”。依托良种补贴项目,加快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良种。实现粮食优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实施“沃土工程”。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免费为农户取土化验,出具施肥配方,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实现全覆盖。三是实施“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以我县防蝗植保站站为依托,不断健全完善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和信息。尤其是对小麦吸浆虫、野燕麦、黄顶菊等粮食重大病虫草害,展开连年歼灭战,提高综合化防治水平,有效控制灾害发生。

(2)加强基地建设,打造高产示范田。继续加大示范田建设力度,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在种植管理技术上,突破传统模式,全面推广“保优节本”工程,全部实施测土施肥、推广优种、良种良法配套,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节水灌溉、科学防治病虫害、“两晚”种植等新技术,从播种到收割,农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提供技术指导,促进粮食高产。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实施,实现农民每亩减少12—15元的投入,增加收入50—60元以上,同时,围绕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对生产基地进行区域化、规模化调整,实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资源优化配置。

(3)加强基础设施,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改造一批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农田基础设施达到“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的要求,使我县粮食生产发展水平实现由中产向高产的转变。

2、加快蔬菜(食用菌)产业发展步伐。

(1)实现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扩大设施蔬菜面积,优化种植模式,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十三五末”实现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更加集中,特色更加突显,定位更加明确,示范带动作用更强。

(2)大力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要按照农业部创建蔬菜标准园的要求,通过建立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普及无公害蔬菜标准化集成技术,重点推广蔬菜的优种优法配套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节水、防虫网、诱杀虫板、频振式杀虫灯等无公害集成技术,引导全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推进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以、大吾等乡镇的常规食用菌生产,西部深山区的观音堂、蛟潭庄等乡镇的反季节食用菌生产,、温塘等乡镇的香菇周年生产,以及营里、观音堂、蛟潭庄、合河口、杨家桥等5个乡镇袋栽黑木耳生产为基础,把食用菌做成大产业。

(4)加速品牌建设。以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品牌创建为切入点,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为抓手,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积极注册商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拓宽市场,带动产业升级,增强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5)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充分利用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和重点乡镇、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检测点,依法建立产品自检、委托检测,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功能,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监控。

(6)突出重点,加强监管。农业执法大队协同工商、公安、质检等部门,以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查处打击各种生产经营假劣农资违法行为,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业投入品质量,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3、发展休闲农业。

独特的区位优势,传奇的革命历史,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上做足文章,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新经验和新做法,做到一园一品,一园一景,移步换景,营造恬淡、典雅的独特风格和魅力,构建休闲度假、采摘观光、生活体验、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农业新格局,形成农旅结合、以旅强农发的展局面,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4、发展循环农业。

引领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通过发展“猪-沼-菜”,“猪-沼-粮”,“猪-沼-果”生产模式,减少养殖场污染物排放,促进粪污的再利用,实现农林牧产业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整体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中药材、食用菌、绿色食品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强化物质装备,培养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2)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以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吾生态谷西柏坡现代农业基地、金鑫乳业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为样板,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形成园区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6、提高人才科技支撑能力。

万能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混凝土骨料;料源选择;玉瓦水电站

中图分类号:TU757.5文献标识码:A

1前 言

玉瓦水电站是白水江干流水电规划“一库七级”开发方案的第2级电站,上游为梯级龙头水库电站――多诺,下游为陵江水电站,电站为单一发电工程。玉瓦电站闸址距九寨沟县约70km,对外交通比较方便。工程枢纽由拦河闸坝、进水口、引水隧洞、调压井、埋藏式压力管道、地面厂房等建筑物组成。装机容量49MW。

本工程混凝土(包括喷混凝土、混凝土防渗墙)总量约16万m3,共需成品骨料约38万t,毛料约50万t。

2料源概况

2.1天然砂砾石料源

本工程天然砂砾石料源主要有八郎、大圆坝2个砂砾石料场及厂房基坑开挖料等,总储量约153万m3,各料场特性见表1。

表1 天然砂砾石料源汇总表

(1)八朗天然砂砾石料场

该料场位于玉瓦闸址左岸的Ⅱ级阶地上,阶面高程2021mm,阶地长约125m,宽80m,产地面积约1万m2。有若(若尔盖)~九(九寨沟)公路相通。料场地形平坦,有用层水上厚按5m计,储量约5万m3。

(2)大圆坝

位于马脑壳金矿上下游的黑河左岸Ⅰ级阶地上,阶面高程1885m,阶地长约1000m,平均宽100m,产地面积约10万m2。距闸址区约15km,有若(若尔盖)~九(九寨沟)公路相通。

料场地形平坦,经坑探揭示:表层0.5~0.8m为耕植土,下部为砂卵砾石层,有用层厚按3m计,储量约30万m3(其中水上按1.0m计,水下按2.0m计)。

但是该料场占地主要为农田,征地困难,实际使用存在一定风险。

(3)厂房基坑开挖料

厂房位于黑河右岸Ⅰ级阶地,阶面高程为1860m,基坑开挖最大深度约16m,施工弃渣6万m3。基坑开挖均为河床冲洪堆积的含漂砂卵砾石,除去表层耕植土及回填量,可作为天然砂砾石回采利用,可利用量约4万m3。

上述料源蛮石、卵砾石成分均为为砂岩、少量灰岩及板岩,磨圆度较好,球度差。矿化分析表明,天然卵石岩性成分以硅质为主,并含有少量的Al2O3、CaO等成分。

试验成果表明,各料源均存在超径蛮石含量偏高,砂中含泥量超标的情况。

根据《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碱活性检验(化学法)表明,各料源均为非碱活性骨料。碱活性试验(砂浆棒法)表明,各料源均为存在潜在碱活性。

2.2人工骨料料源

2.2.1工程开挖料

引水隧洞主洞开挖渣料总量约为30万m3,可利用量约7万m3。料源可利用洞段岩性多为薄板状~条纹状灰岩、中厚层砂质灰岩、砂岩,建议用于制砂。岩体微风化~新鲜,完整性较差,呈薄层状结构,围岩稳定性差,以Ⅲ-2类为主,质量基本满足规范规程要求。

2.2.2人工骨料场

(1)绕纳沟块石料场

该料场位于绕纳沟内,距绕纳沟沟口约2.5km,有机耕道与若~九公路相通,交通较方便。开采区强风化岩体和覆盖层不能作为料源需剥离,剥离量约14万m3,可利用量储量约40万m3,剥采比约为0.30。

根据原岩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成果:岩石饱和抗压平均强度为44.3MPa。冻融损失率满足标准要求。

根据原岩矿化分析成果:砂岩以SiO2为主要化学成分,其次为 Al2O3、CaO及烧失量。

由碱活性试验(化学法)所检测的玉瓦砂岩岩石为非活性骨料,砂浆棒法所检测的玉瓦砂岩岩石为具有潜在活性的骨料。综合化学法和砂浆棒快速法的检验结果,判定玉瓦水电站绕纳沟料场的人工骨料为具有潜在活性的骨料。

人工骨料碱活性抑制试验通过对不同品种水泥、不同等级粉煤灰、不同粉煤灰掺量以及不同胶凝材料碱含量条件下抑制砂岩碱活性膨胀的试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①从抑制效果来看,当粉煤灰掺量在20%~40%,中热水泥和普硅水泥的抑制效果差异不大,相比而言,普硅水泥的抑制率略高于中热水泥的抑制率。

②砂岩人工骨料砂浆的膨胀抑制率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条件下,曲靖Ⅰ级灰的抑制效果较曲靖Ⅱ级灰抑制效果好。

③当粉煤灰掺量大于30%,胶凝材料碱含量由0.6%增加至2.0%时,胶凝材料碱含量对砂岩骨料的膨胀率影响不大。

④综合分析砂浆棒快速法及混凝土棱柱体法试验结果,当粉煤灰掺量不小于30%时,满足《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 DL/T 5151-2001中“抑制骨料碱活性效能试验”抑制率不小于75%的要求。同时,活性骨料膨胀率小于非活性骨料的膨胀率,表明在粉煤灰掺量不小于30%的情况下,将砂岩活性集料用于实际工程中有一定的安全性。

(2)多诺水电站下坝址块石料场

多诺水电站下坝址料场距玉瓦水电站首部约21.7km,距玉瓦水电站厂房约41.7km,有公路相通,对外交通方便,不过运距偏长。

开采范围初拟高程2250~2470m,高差220m,按分区计算下坝址块石料场剥离层约为124.3万m3,有用层储量约为479.3万m3。

Ⅰ区:沿河长150m,宽250m,开采开口线控制高程为2470m,底部控制高程为2250m,高差为220m,面积约为3.5万m2。该区地形较为平缓,覆盖层分布广泛,最厚约50m,剥离方量约59万m3,有用层可开采储量约为139万m3,剥采比约为0.42。

Ⅱ区:沿河长300m,宽200m,开采开口线高程为2400~2470m,底部控制高程为2250m,开采最大高差为220m,面积为6万m2。该区地形较为陡峭,多为基岩陡坡,仅在坡脚处见少量覆盖层堆积,剥离方量约37万m3,有用层可开采储量约为323.5万m3,剥采比约为0.11。

根据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成果,板岩湿抗压强度54.12MPa,砂岩湿抗压强度平均值为88.07MPa,属中硬~坚硬岩类,其岩石强度均能满足SL-251-2000标准(>40 MPa)要求;岩石冻融重量损失率亦能满足(

由碱活性试验(化学法)所检测的砂岩岩石为非活性骨料,砂浆棒法所检测的砂岩岩石为具有潜在活性的骨料。综合化学法和砂浆棒快速法的检验结果,判定玉瓦水电站绕纳沟料场的人工骨料为具有潜在活性的骨料。

综上,本工程所有的料源岩性相同,且由碱活性试验(砂浆棒法)表明,各料源均为存在潜在碱活性。

3料源选择

3.1天然砂砾石料及开挖渣料

混凝土骨料料源优先选择天然砂砾石料及开挖渣料。根据地质资料,砂砾石料场为八朗砂砾石料场、大圆坝砂砾石料场,另有厂房基坑开挖料和石方洞挖渣料。

八朗砂砾石料场位于闸址上游侧,总储量约5万m3,储量较小,不能满足首部枢纽要求;另外考虑施工场地布置需要,首部附近施工场地较少,该料场地形平坦,作为施工场地条件较好。因此,不考虑选用八朗砂砾石料场作为料源,拟将其作为首部施工场地。

大圆坝天然砂砾石料场上全为农田,征地非常困难,实际使用存在风险,为有利于工程实施,不考虑选用该砂砾石料场作为混凝土骨料料源。

厂房基坑开挖料为天然砂砾石料,可利用加工做混凝土骨料毛料量约4万m3,就近堆存于厂房附近,为有利于环保、水保,拟回采该开挖渣料作为厂房系统混凝土骨料料源,紧靠渣场建天然骨料加工系统。

洞挖料可用做混凝土骨料料源的共计约7万m3,拟考虑运至1#渣场,回采作为首部、引水系统混凝土骨料料源,紧靠渣场建人工骨料加工系统。

上述厂房基坑开挖料、洞挖料考虑开采、运输、回采等损后,回采作为毛料的量分别约为2.4万m3、3.5万m3,能满足约4.5万m3混凝土所需毛料量,本工程混凝土总量(含防渗墙、喷混凝土)约14万m3,尚有9.5万m3混凝土所需的成品骨料考虑采用人工骨料加工,需要开采毛料约11.5万m3。

因此,通过上述工程料源情况分析,工程混凝土骨料料源优先考虑使用开挖料,不足部分由块石料场补充。

3.2块石料场

本工程需开采人工骨料约11.5万m3(自然方),其料源有绕纳沟块石料场和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两个料场从技术、经济、运行管理方面比较如下:

一、技术方面比较

两个料场的质量、储量均满足要求。

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现正在开采,玉瓦水电站需利用该料场时,可直接利用现已形成的至料场道路,开采方便。但该料场至玉瓦水电站距离较远,毛料运距达26km,毛料运输需利用S205道路,将增加该道路的车流量,对地方交通形成干扰。

绕纳沟块石料场位于本工程区域内,作为玉瓦工程混凝土骨料料源,需征地移民、新建至料场道路,但该料场至人工骨料加工厂距离较近,毛料运输利用场内道路,不会增加地方道路的车流量,对地方交通干扰小。

在技术方面比较,两个料场相差不大。

二、经济方面比较

经济比较主要从料场征地、料场剥离、料场道路及桥梁、料场支护、毛料运输等方面进行相对比较。

(1) 绕纳沟块石料场

① 料场征地

绕纳沟块石料场征地范围涵盖料场占地、剥离料弃渣场占地、料场道路占地等,共计6.8万m2(折102亩),用地按林地考虑,按占用补偿费、复垦工程费、恢复期补助费合计约32000元/亩计,征地总费用约326万元。

② 料场剥离

绕纳沟块石料场剥离土方开挖约9.32万m3,剥离石方开挖约4.75万m3,剥离土方开挖单价按16元/ m3计,剥离石方开挖单价按30元/ m3计,料场剥离费用合计约292万元。

③ 料场道路、桥梁

开采绕纳沟块石料场,需要新建至料场道路,道路等级4级,路面宽度3.5m,长约4km,修建单价按80万/km计,修建道路费用合计约320万元。另需新建两座跨绕纳沟施工桥,荷载等级汽―20,桥长均为20m,单价按5万/m计,两座桥费用合计约200万元。新建道路、桥梁费用总计约520万元。

④ 料场支护

绕纳沟块石料场支护费用合计约1065万元。

⑤ 毛料运输

开采绕纳沟块石料场,毛料至人工骨料加工厂运距约6.5km,运费按1.6元/t km计,运输毛料11.5万m3,折合31万t,运费合计约322万元。

(2) 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

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为多诺大坝填筑料场,现已进行开采,玉瓦水电站工程时,其料场已采至底部,底部为新鲜岩石区,因此,利用该料场,不再考虑料场征地、料场剥离、料场道路及桥梁。需考虑此部分开采增加的料场支护费用和毛料运输费用。

① 料场支护

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增加支护费用经测算合计约67万元。

② 毛料运输

该料场距玉瓦水电站人工骨料加工厂约26km,运费按0.93元/t km计,运输毛料11.5万m3,折合31万t,运费合计约750万元。

两个料场费用比较见表4-6。

绕纳沟块石料场、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费用比较

表4-6

综上所述,绕纳沟块石料场方案较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方案多约1708万元。从经济上比较,采用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较经济。

(3) 运行管理方面

绕纳沟块石料场属于玉瓦水电站工程区内的料场,可用人工骨料加工厂单独成标,运行管理较为方便。

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属于多诺水电站工程区内的料场,玉瓦水电站采用该料场需与业主及该料场运行管理方充分协商、沟通,但两个电站同属于一个业主,对该料场的规划开采及两个电站的协商、沟通均较方便。

从运行管理方面,两个料场作为料源相差不大。

通过上述技术、经济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比较,本阶段人工骨料料源选用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

3.3料源选择结论

综上,本阶段混凝土骨料料源选择厂房基坑开挖料、洞挖料、多诺下坝址块石料场作为混凝土骨料料源,利用量分别为为2.4万m3、3.5万m3、11.5万m3。

鉴于本工程料源均存在潜在碱活性,根据本工程人工骨料碱活性抑制试验报告表明,当粉煤灰掺量不小于30%时,满足《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DL/T5151-2001中“抑制骨料碱活性效能试验”抑制率不小于75%的要求。因此,采取掺入粉煤灰的措施可抑制骨料碱活性。

3.4砂石加工系统方案拟定

根据以上料源选择结论,并结合料源的分布、储量、质量等分析,拟定了砂石加工系统建厂方案,首部1#渣场附近设置人工骨料加工系统,厂区附近设置天然料加工系统。

天然骨料加工厂承担厂房系统约1.6万m3混凝土所需成品骨料的加工,加工成品骨料约4万t。

人工骨料加工厂承担闸首、引水系统及厂房系统部分混凝土所需成品骨料的加工。混凝土总量约为12.4万m3,加工成品骨料约31万t。

4结语

本工程推荐料源复杂,涉及天然料、开挖料、块石料,需经过深入研究,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料源,设置砂石加工系统,对保证工程顺利实施,节约工程投资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DL/T5397,2007.

[2]《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DL/T5151,2001.

上一篇:单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英语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