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解说活动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0 14:43:14

微解说活动个人总结

微解说活动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看;微评价;网络;影像;权力―知识

作者简介:张艳芬,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444)

主体出于自身需要而与对象属性发生复杂的关系,这种不断调整和变动的关系在评价活动中得到结构性的刻画,而事物以及我们自身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也由此得到了辨别和标识。这就意味着,当我们考察这个时代的微评价活动时,有必要在对微评价活动本身{1}展开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溯到这种关系,因为正是这种关系在这个时代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使得微评价这种独特的评价活动成为可能。而一旦我们追溯到这个新的特征,我们立即发现,它可以被归结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看:这种看一方面与网络和影像技术密切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与主体需要的重构密切联系在一起。无论如何,由于这种看,一切在时间和空间中细微而隐秘的东西今天都能被看到、知晓并从而得到评价。

一、看成为微评价活动的基本样式

在目前有关评价理论的研究中,似乎还没有为微评价给出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我们认为,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准确的表达和更深入的探讨,一定程度上的界定还是有必要的。我们对微评价的界定如下:微评价,作为这个时代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深度融合发展的特有产物,指个体主体借助微博、微信以及各类社交网站等微平台对由这种融合发展所重构的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在这中间,微博由于其重信息弱社交的特性而更能揭示微评价的内涵和要义,事实上,微博中的评价主体甚至通常是隐匿其社会身份的。所谓“微”评价,从表面上来看当然是由于这种评价所具有的私人性和即时性的特点,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却是由于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微主体无所不至地把每个无论巨细的事件当作评价对象;另一方面,其评价结果经由数量庞大的微个体在瞬间获得广泛转发。不难发现,这里存在着两种无所不至,一种指向事件,另一种指向转发。这两种无所不至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这就是无所不在的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与传统的评价活动不同,微评价主体更多地仅只是让对象处于一种被看到的状态之中而不做过多附加的说明,但这种看本身就是评价;就这一点而言,转发同样是评价。

在这一点上,微平台上所的众多影像材料以及它们的庞大浏览量和转发量为我们提供了无数例证。比如,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形,即微主体在网络上一次聚会、一个表情甚至一道菜的图片,但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图片而不是另一些,乃是因为他们不仅要传递他们对这些图片的看,更要传递他们对图片的态度和倾向,亦即评价,并且吁求结果。如果说这样的评价所吁求的结果会由于其过多的私人性而遭到公共层面的忽视,那么另一种情形恐怕就不会了。比如2013年8月引起舆论关注的上海法官夜总会事件,一开始就是由隐匿身份的微主体在微博上涉事人员影像并迅速得到大量微个体围观,这样的影像和围观当然更不是单纯的看,而是吁求着结果――即某种相应的调整和变动――的评价,司法机关随后以公共手段做出的调查、取证和裁决就是其所吁求结果的体现。这些情形都表明,看已经成为了微评价活动的基本样式。

那么,为什么看成为了微评价活动的基本样式?对于这个问题,充分发达的现代网络和影像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这些还算不上是对问题的回答。我们毋宁可以从古代儒家思想中获得某种启示,比如,在曾子所说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2}中,“视”即我们所说的“看”,这种看显然表达了一种比文字或言语更为强烈的价值判断。就此而言,看就是一种以监督或者说监视的形式出现的评价活动。而监督和监视必定涉及到权力的运作。这或许更为明显地存在于把看(如柏拉图的eidos)当作一个重要传统的西方思想里面,而福柯的考察则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个传统推到了极致。在他根据其谱系学方法所做的研究中,“看”是和权力―知识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实,福柯所使用的这三个词从其构词上来说也已经向我们暗示了它们的内在关联:我们知道,在法文里,权力是pouvoir,知识是savoir,它们共同的词根是voir,而voir的意思就是“看”。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说,在“看”的传统中,权力―知识机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福柯这样说道,“我们应该承认,权力制造知识(而且,也不仅仅是因为知识为权力服务,权力才鼓励知识,也不仅仅因为知识有用,权力才使用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3}一方面,任何知识总是有前提的,即它总是在它的知识领域中成其为知识,比如天文学中的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知识,但它们只存在于它们的知识领域中,而且一旦它们的知识领域被消解,它们自身作为知识也就被消解了;这个作为前提的领域不是知识本身所能解决的,它可以说是一种设定,但就它的地位来说又意味着一种权力,事实上,设定本身就已经是权力的强加了。另一方面,任何权力又只能在它所建构的知识领域中运作并形成各种各样的权力关系;一旦超出这个知识领域,权力就无法获得承认,相应地,那些权力关系也就分崩离析了。简而言之,知识是权力强加的结果。而从评价论的角度来看,权力强加是出于主体的需要,即主体的需要决定了权力强加的方向、程度和手段;这就是说,就其发端而言,权力―知识机制的运作与评价活动是融在一起的。由此,我们再来分析看,就会发现,看总是有所看的看,而这个所看是在知识中成其为所看的,换言之,所看必定同时就是所知,而这个所知由于权力强加又必定主要是在评价层面上形成的知识――因为看是出于主体的需要的看,所以看之所看就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既然如此,那么看就成为了主体对于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就此而言,看是一种评价活动。

到这里,我们对看是一种评价活动给出了论证,但却还没有对前面那个问题给出全部的回答。这个回答的给出需要我们进一步对现代社会中的看以及看的技术展开分析。看是一种在场性的行为,因此,在场性的受限制必定导致看的受限制。在场性或者是身体意义上的(身体被带入现场),或者是影像意义上的(现场被带到眼前)。显然,相比较而言,身体进入现场是一种更容易受到限制的状况,因为身体的位移远远慢于影像的和转发,而身体进入现场的情形在现代网络和影像技术发展起来之前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尽管看一直是评价活动的一种样式,就像我们追溯到曾子那样,但是它还远不是基本样式,人们必须借助其他的样式来弥补在场的看即评价的不足,比如文字或者言语。不过,网络和影像技术之于看的意义并不止于此,也就是说,并不止于影像浏览可以让人们在瞬时达成一种在场性,而在于它重新界定了在场性。

这种新的在场性超越了以身体为基础的传统的在场性,因为后者有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而这个缺陷正是被影像技术揭露和克服的。对此,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给出了一个说明,他说,“比方在照相术里,用照相版影印的复制能够展现出那些肉眼无法捕获却能由镜头一览无遗的方面,因为镜头可以自由地调节并选择角度。不仅如此,照相复制还能借助于特写的程序,诸如放大和慢镜头捕捉到逃身于自然视线之外的影像。”{4}也就是说,身体的在场所达成的肉眼的看天然地看不到某些细微的东西,这些逃脱在外的东西只能在影像技术中被捕获。比如,高速摄像的镜头可以捕获水滴坠落溅起水花的全部细微之处:水滴坠落在水面漾起的涟漪缓慢地向四周推去,接着,一圈像花瓣似的水花从水面上升起,水花的顶端形成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就仿佛是一顶水晶做成的皇冠。在这里,与肉眼的看相比较,不能不说人们获得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在场性与看。当然,与此同时,一种完全不同的评价活动也发生了――如果我们考虑一下体育赛事中影像技术的运用,那么这一点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在那里影像直接就是以裁判形式出现的评价。

既然网络和影像技术有着这个双重优势――即,不仅在瞬间使我们对于任何一处地方来说成为在场者,而且这个在场是一种将任何细微和隐秘的东西加以重构的在场――那么影像意义上的看成为微评价活动的基本样式几乎就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是,本雅明的说明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阐释,因为对于我们的讨论来说,他的说明更多地是一种隐喻,尽管是意味深长的隐喻。这个阐释当然是根据权力―知识机制做出的。也就是说,网络和影像技术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因为它们所造成的无所不在的看实际上是权力―知识机制的无所不在的运作。这种无所不在透露了一个重要变化:从细微之物和细微之处来进行建构,同时这种建构并不把这些细微化约为宏大。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传统的评价活动,就会清楚这一点了。比如,在传统的权威评价和民众评价{5}中,评价最终都是从宏观的方面来达成的;尽管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微观的方面,但它们作为个体是无法被回溯到的;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个体主体无从以细微的方式来建构。现在,网络和影像技术改变了这一切,它们为微主体以其细微的方式来建构创造了普遍的条件,事实上,这也正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微主体将其“自由地调节并选择角度”的镜头随时随地对向任何一个事件,同时将影像上传到网络并在那里得到浏览和转发;这个时候,我们所说的那种无所不在的看达成了,同时达成的是微主体在权力―知识机制意义上的建构以及评价。

简而言之,就权力所制造的知识而言,我们不仅以宏观的方式建构起民众评价与权威评价的知识,而且以微观的方式建构起微评价的知识,这就如同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的知识不仅来自于舆情和政令,而且来自于微主体的直接,尤其是它们的看的――事实上,后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为既然微主体的看是无论巨细的,那么它也就并不排斥舆情与政令。与此同时,我们也越来越习惯于以这种细微的方式来建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政务微博的开通除去为了解舆情和政令等等之外,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这就是,知识的建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社会的任何方面都不能无视这个改变,而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这一切的结果就是,细微的方式成为了一种基本的方式,即以微主体的看来建构知识和做出评价。

二、无所不在的看与主体的微权力

由此,我们再来看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普及和激增,就不会简单地认为那只是教育水平提高和学术研究深入的结果,而是发现,这正是知识建构方式发生改变的结果,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学识对于微主体的看和评价来说并不是帮助,也不是妨碍,而是全然无关。换言之,看和评价本身是一件比什么人在看和评价更为重要的事情,因为人的学识对于无所不在的看并没有贡献。其中的原因当然在于,知识的建构从根本上来说仅仅与权力的运作有关,特别是与权力运作在现代社会呈现出的一种新的性质有关,正是这个性质使得无所不在的看成为可能。

这个新的性质就是,与绝对君主制时代中君主以个人名义掌握权力并自上而下地运用权力不同,在现代社会中,权力不再是这种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运作,而是呈现出一种网状结构,即它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和横向的。比如,福柯在考察监督这种体现着现代规范的看的权力运作时就说,“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网络的作用。这个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下而上的与横向的”{6}。由于权力运作的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的性质,看不再被控制在某一个方向上,换言之,权力不再被控制在某一个位置上,因为那种关于权力单纯自上而下运作的判断正是假设权力可以在某一个位置上得到控制,并从这个位置出发来确定方向。现在,这种控制的消失使得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调整和变动,亦即,不是说旧有权力得到了重新的分配,而是说一种完全不同的权力产生了。对于这一点,微博、微信以及社交网站所达成的微主体的无所不在的看恐怕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因为无所不在只可能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运作的结果,否则的话就总会有某个或某些方向是缺失的。就此而言,微主体的看和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新的权力的运作,它完全不同于民众评价和权威评价的权力运作。就这种权力仅仅系于微主体而言,可以把它称为微权力。

微权力层面上的评价与民众评价以及权威评价的不同,很容易被归结到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的不同。事实上,我们前面在做比较的时候,也正是从个体来入手的。但我们谨慎地避免使用“个体的人”这个表述,而是使用“个体主体”。为什么这么做呢?难道主体不是人吗?主体当然是人。但是,作为术语的人总是被界定的,在这里就是人文科学的界定,比如被界定为理性的或者政治的,等等;而微权力层面上的评价主体并不是传统人文科学所界定的人,为了避免旧有界定下的人所可能带来的歧义,我们毋宁使用“主体”而不是“人”。事实上,旧有界定下的人已经消失了,而微权力的产生与这样的人的消失处在同一个进程之中。对此,我们可以继续援引福柯的分析来加以阐释。正如J.丹纳赫等研究者所指出的,福柯的“第一个假设是,权力不属于任何个人,也不能被任何人占有……在古典时期和现代,权力的位置被清空了,权力不再属于任何人”{7}。这不仅是说,在现代社会,权力不像物那样被占有,而且是说,权力的所属也不是人。这和福柯所设想的人的消失是一致的,就像他在《词与物》的最后一句话中所写的,“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8}。福柯所说的这个行将消失的人正是指旧有人文科学知识建构意义上的人。他预言人的消失并视之为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他这样说道,“然而,想到人只是一个近来的发明,一个尚未具有200年的人物,一个人类知识中的简单褶痕(un simple pli),想到一旦人类知识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人就会消失,这是令人鼓舞的,并且是深切安慰的”{9}。福柯的判断道出了一个事实,即人文科学中的人总是某种知识形式的结果,而这种知识形式的消失意味着相应的人的消失。现在,微平台所展示的无所不在的看以一种现实的方式证明了福柯所预言的人的消失,因为一种新的知识形式在那里出现了。

接下来,以这里所说的人的消失为线索,我们要问的是,人的消失之后的这种微主体对于我们所考察的评价活动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这意味着,近来所发明的那些属人的东西不再与评价相关。这些东西就其使人以人的方式成为社会存而言,其最为主要的就是与阶级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产。财产作为对社会的人的刻画,所揭示的乃是人的社会身份,而现在,人连同他的社会身份一起消失了。这在微评价中的表现就是,微主体不需要任何资格特别是不需要社会身份所确保的资格就可以进行看和评价。这既意味着微主体在看和评价上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也意味着它本身失去了充分的规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微主体缺乏可被传统人文科学加以规定的属性,它的存在无法归诸别的东西,而只能诉诸它在看和评价,即它就是它的看和评价。换言之,微主体成为了权力运作的一个符号。这就如同在网络平台上,微主体就是一个以网名出现的符号,这个符号所承载的主体在看和评价,但是这个符号对于传统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的属性――如年龄、性别、种族、信仰特别是财产――却没有任何刻画;而且,即便是这个符号看似有所刻画,事情也未必如此,因为众所周知这种刻画可以是虚拟的。这样一来,探问究竟是什么人隐藏在微主体这个权力符号背后就变得没有意义了,这也是我们前面把什么人在看和评价当作无关紧要之事的一个更深的原因。

就此而言,微评价也不同于传统的自我评价{10},因为自我评价所指向的自我仍然是在人的意义上而言的,不管这个自我是群体的还是个体的。而在微评价中,那个统摄着人的属性的自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这些属性被消解为细微之物时所出现的微主体。微主体以一种跳跃的、零碎的方式使这些细微之物被我们所看到。比如,我们看到,在微平台上,年龄仿佛总可以是倒错的和逆向的,即微主体让我们所看到的年龄的变化并不总是与实际时间的流逝相一致,它可以更快或更慢,也可以停滞或倒退。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这个时候,年龄不是人的属性而是细微之物。不仅年龄如此,而且其他那些原来被视为人的属性的东西都可以如此。这种情况当然可以以网络虚拟世界来加以解释,正如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但是,有些也许更为重要的东西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揭示。

这就是:作为权力运作符号的微主体只有在权力运作状态中才能达成自身,否则它就是无;微主体既不同于身份,也不同于自我,因为身份和自我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中都由外在和内在的方面维系为一种一致的、连续的东西。就微主体的每一次达成都意味着权力的一次不同运作而言,它总是不同的东西;相应地,它的看和评价也总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微权力的运作中,一个符号的第二次出现并不表明同一个东西的继续存在,而是表明不同的东西的分别存在。而且,就这个符号两次的看和评价而言,即便它们之间在表面上可能有某种关联,但也并不证明后者是由前者在一个可供建构系统知识的共同基础上发展或者说延续而来的:这里没有这样的发展和延续,而只有微权力的两次分别运作,尽管这两次分别运作所涉及的事情是有关联的。

唯其如此,我们除了专注于微权力的每次运作即看和评价之外,就没有别的东西需要专注了,因为不存在别的东西。就这一点而言,微评价真正使我们专注于评价本身,而不是它们的前提或者基础。由此,网络大V现象也获得了一种解释,即,网络大V的影响力的来源不是他们的身份,而是他们每次的看和评价;而且,这一次的看和评价也不会成为下一次的前提和基础,它们只是微权力的分别运作。简而言之,所谓网络大V就是充分活跃的微权力符号。一旦微权力停止运作,那么他们就什么也不是,事实上,一些曾经的网络大V现在正处在这样的情形之中。而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也正是在于他们的看和评价,它们被错误地使用了,这归根到底是微权力的错误使用。反过来说,正因为受专注的只是微评价本身,所以更有必要认真对待它,这同时意味着认真对待无所不在的看和微权力的运作。

三、主体需要的重构与看以及被看

这种认真对待的原因还在于,权力在现代社会中的运作是复杂的,这就如同福柯所说的,“在本世纪60年代,往往把权力定义为一种遏制性的力量:根据当时流行的说法,权力就是禁止或阻止人们做某事。据我看来,权力应该比这个要复杂得多”{11}。而微权力的运作恐怕正是这里所说的复杂性的体现。微主体的看和评价所起的作用并不等于禁止或阻止,即便就这个看是监督而言,情形也是如此;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它除此之外还有允许或提倡之类所谓肯定的、积极方面的作用,而是说,它以它的这种付诸公共可见的方式包括了各种作用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是随着主体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和生成的。比如,2014年7月11日,微博网友的安徽省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出席某活动的照片就是最近的一个典型案例,照片上,这位书记手持一张用废弃日历纸写成的讲稿发言,其厉行节约的作风随即受到称赞,而一天之后,同样是在这张照片上,人们发现了书记背后主席台上摆放的高档矿泉水,于是质疑之声顿时四起。在这里,这张照片当然意味着看和评价,但是它的作用即它的权力运作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或许难以预料,但却必将呈现,因为微权力的看无所不在,它认真地看、细微地看,从而无所不看,即任何所看一旦成为所看就由于被付诸公共可见而无所隐匿。事实上,只要考虑到微权力的无所不看,那么任何错误最终都是无法掩盖的。

不难发现,在上述情形中起着激发和推动作用的乃是主体的需要。而我们知道,主体需要正是评价活动的一个基本方面,即,在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进行反映的过程中,主体需要作为一种内在尺度被创造地和规定地加诸外在对象,从而使得主体与客体建立起价值关系,并使得客体属性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获得价值意味。对于微评价的考察之所以使我们追踪到主体需要这个基本方面,乃是因为主体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调整和变动,这种调整和变动成为前面所讨论的无所不在的看以及它所牵涉的权力运作的最终根源。我们说,微主体只是权力运作的一个符号,并进而认为这个符号对于人的属性没有刻画,因为它可以是虚拟的。但是,我们并不否认微主体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一直是存在着的,确切地说,一直是活跃着的,这是因为一旦它在权力中运作起来,那么至少它的一个需要得到了表达,这就是被看的需要。即便符号所刻画的东西是虚拟的,它的存在也透露了这种被看的需要,这就如同网名的别出心裁的设计传达了符号对被看的诉求和渴望。当然,符号本身的设计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使符号或者说主体被看到的决定性因素是它的所看,也就是说,当主体的所看被看到亦即成为公共可见的东西时,它作为指向其所看的看也被看到了。比如,在上面的那个例子中,日历纸和矿泉水是主体的所看,而主体即这里的微博网友之所以被看到,就是因为它们指向的这些所看在微平台上以公共的方式被看到了。因此,主体的被看的需要归根到底诉诸它的看,它越是看就越是被看到,而这个看就是作为权力运作的评价。这不仅再次道明了看的无所不在性,而且也道出了它的另外一个方面,即无所不在的看同时意味着无所不在的被看。简而言之,主体乃是出于被看的需要而去看的,而被看在微平台上就是被围观、被关注。

从传统的看来说,这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因为一般而言,被看到是主体的主体地位遭受威胁的标志,即主体蜕化为某种存在于他人目光之下的一种像物那样惰性的、凝固的东西。这就如同萨特所说的,“通过他人的注视,我体验到自己是没于世界而被凝固的,是在危险中、是无法挽回的。但是我既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也不知道我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也不知道我所处的世界把哪一面转向他人”{12}。也就是说,主体完全失去自身,彻底沦为他人摆布的对象。尽管萨特对于他人的注视有着复杂的阐述,但这里所说的危险无疑透露了一种基调。危险显然不是微主体所需要的。因此,唯一的解释只可能是,在被看这件事情中,除了危险之外,还有别的东西。

对此,科耶夫在他解读黑格尔时所谈及的一个观点给予了我们重大启发。他说:“所以,人类起源学意义上的欲求不同于动物的欲求(后者所产生的是一种仅只活着并且仅只具有其生命情绪的自然存在),因为前者并不指向真实的、‘实在的’、给定的客体,而是指向他人欲求。因而,比如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欲求之所以是人的欲求,仅仅是因为一个人所欲求的不是身体,而是他人的欲求;是因为他想要‘拥有’或者‘同化’那被当作欲求的欲求……”{13}就科耶夫在这里所说的人并不涉及其身份而言,它更多地契合于我们所说的作为权力运作符号的主体,即不同于传统人文科学所界定的人。根据科耶夫的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看之所以是主体的看,仅仅是因为一个主体要看的不是客体,而是他人的看,它想要拥有和同化被当作看的看。比如,日历纸和矿泉水作为客体,作为真实的、实在的、给定的客体,并不是主体的看真正要看的东西,真正要看的东西是他人对他的这个看的看,在这里就是,作为主体的微博网友渴望看到他人对他的评价的围观。换言之,被看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乃是这样的,即主体需要被看是因为他在他看到自己被看时完成了权力的运作。

事实上,这种被看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已经处处彰显出来,比如透明玻璃在建筑物中的广泛运用就是一个例子,它使得其中的所有一切甚至细微之处都可以被看得清清楚楚。当然,最为细微、最为即时的被看是由网络影像达成的,它把被看的需要发挥到了极致,因为它不仅不被限制于时间和地点,而且也不被限制于肉眼的看。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无比迅速地被复制和扩散,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引起围观和关注。无怪乎本雅明要说,“今天任何人都可以自认为适于上电影”{14}。我们知道,本雅明描述的这个要求在今天已经由微电影实现了,而微电影恰恰是在网络上的。当然,在本雅明那里,这种透过电影所表达的被看的需要得到了进一步的追踪。就像科耶夫对欲求的分析摆脱了人的身份那样,本雅明的追踪也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的属性和身份,而是追踪到了无意识,他说,“摄影机把我们带入无意识的视觉,犹如精神分析把我领进无意识的冲动”{15}。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主体的被看的需要以及它对自己的被看的看实际上都是无意识的看,是无意识的冲动的表现。本雅明从无意识出发的阐述为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主体需要的重构给出了一个解释角度,而更为重要的是,本雅明在他的这个阐述中所着重考察的电影就其直接指涉看而言与权力的运作密切相关。其实,科耶夫所分析的欲求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在无意识层面上而言的。

这种由被看的需要所引发的主体需要的重构还表现在时间和空间的需要上。关于这一点,其实前面已经有所涉及。在高速摄像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拉长,相应地,我们也可以想象在低速摄像即延时摄像中所发生的时间的压缩;在年龄倒错和逆向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时间在微平台上的运行方式,而这些运行方式正是主体需要的体现。不过,相比较而言,空间需要的重构可能更为重要。在前面的在场性的例子中,影像在场性对于身体在场性的取代意味着,空间不再由身体而是由影像来度量,换言之,空间的尺度不再归诸大和小,而是归诸被看到和没被看到。这样的空间才是微主体存在于其中的空间。这个重构是意味深长的,因为这种非几何学意义上的空间构成了传统生存空间的巨大挑战,也成为了微权力展开其全部复杂运作的基本场所。

主体需要的重构所反映的是主体与对象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和变动,这同时也就是评价活动的根本性调整和变动。由此,我们再来看微评价,就会发现,在微评价中,传统评价活动的一切标准似乎都仍然存在,但是这种存在是以一个尺度为前提的,即被看和没被看,或者说关注和没被关注。也就是说,在微评价中,善恶对错、是非功过、好坏利弊等等之类的判断都必须以被看到为前提。这个变化是意义重大的,一方面,微平台所达成的被看使得评价活动变得前所未有的广泛和彻底、公开和透明,另一方面,被看的需要本身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遮蔽,即为了被看而被看,就像那些莫辨真伪的PS图片那样。但无论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微评价的无所不在的看,这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为什么必须认真对待微评价活动的更为深刻的原因。

注 释:

{1}关于对微评价本身的分析,即对微评价主体、微评价内容以及微评价意义的分析,可参看张艳芬的“试论微文化时代的评价活动”(“第十五届全国价值哲学年会”论文,上海,2013年)。

{2}《礼记・大学》。

{3}{6}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9页,第200页。

{4}{14}{15}本雅明:《启迪》,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35页,第250页,第257页。

{5}关于民众评价和权威评价的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可参看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和《权威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J.丹纳赫等:《理解福柯》,刘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1页。

{8}{9}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506页,第13页。

{10}关于自我评价的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可参看陈新汉:《自我评价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1}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12}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337页。

{13}Kojève:“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Hegel:Lectures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pp.6.

The Significance of Omnipresent Seeing to the Micro-evaluation

――An Inves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wer and Image

ZHANG Yan-fen

Abstract:A new presentness has resulted from the techniques of network and image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of power-knowledge in the activities of micro-evaluation,which makes the seeing in the sense of image a basic manner of micro-evaluating. And a new power operation has come to emerge in this omnipresent see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during which subject no longer remains the human being defined by traditional humanities but turns to the symbol of power operation. Accordingly,the need of subject as the fundamental aspect of evaluating has also been reconstructed,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ubject’s need of being seen and its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change. As the measure of being seeing or no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ertain premise to some extent,evaluation needs to be reexamined by tracing back to the omnipresent seeing mentioned above.

Key words:seeing;micro-evaluation;network;image;power-knowledge

微解说活动个人总结篇2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各大高校也纷纷开通公众账号,面向师生提供服务。就陕西省来说,2012年底至今,91所高校中的24所开通了官方认证的微信公众账号。主要针对校内师生提供新闻推送、资讯查询、娱乐消遣等服务。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现暂无开通“官微”,以团总支或社团为单位开设的平台共15个。就数量来说,本校微信平台的宏伟程度蔚为可观,但仅仅停留在“有”的层面,质量较低。原因有二:第一,服务功能的官方平台缺席,现有的各微信公众平台各自为战,尚未形成“组团式”发展。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以“陕西师范大学”公众平台为信息主体,同时还开设了陕西师范大学就业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家教中心、留学陕师大、陕西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陕西师范大学资助管理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共7个有针对性和不同功能的公众账号。此外,除了此类功能账号外,二级学院或研究所公众账号共25个。第二,部分平台内容空泛,有的甚至许久未更新。怎样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学生的理念与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开展工作尚处于探究的盲点。

笔者现任本校生物系团总支书记,负责“陕师院生物系学生会”微信平台的建设发展,拟以该平台建设为契机,寻求本校微信平台的发展之路。大致思路可简要总结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调研。在经历了迅速扩张的乱象后,明确目标受众的需求是本系微信平台制定精准的战略定位,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第二步,团队建设与培养。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运营方式难以支撑起表现形式多样、媒体类型丰富的微信平台。建设一支术有专攻、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营团队是优质微信平台的保障。第三步,广泛参考其他高校微信平台,结合本系实际情况开展建设。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在对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调研的过程中,笔者以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框架,从使用的动机出发,试图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我系学生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动机?第二,我系学生是否认可我校现有的微信平台?第三,我系学生的使用动机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获得到了满足?

“使用与满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973年卡茨、格里维奇和哈斯将大众媒介视为个人用以联系(或隔离)他人的工具。从有关大众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上,他们选出35种需求,并将其分成5类:1、认识的需要: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2、情感的需要:情绪或美感的体验;3、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息、稳固性和地位;4、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5、疏解压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

在“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动机”这一主题下,本人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系50名使用过“陕师院生物系学生会”微信平台的大学生进行无结构访谈。结合卡茨的划分法,最终将大学生的使用动机分为5类:1、认知动机:了解校内资讯与查询个人信息;2、互动动机:增进线上线下互动交流;3、疏压娱乐动机:转移注意力,短暂休息放松;4、情感动机:满足个人体验新技术的好奇心或某种兴趣爱好;5、习惯动机:属于日常习惯,不具有特定的目的性。

2015年3月,笔者完成对陕师院生物系学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份,完成率为100%。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

调查表一试图明确本系学生使用微信平台的主要动机,基于表1的统计结果,均值大于3(完全不符合=1、不符合=2、一般符合=3、符合=4、完全符合=5)的使用动机有认知动机(3.025)、互动动机(3.1375)、习惯动机(3.0875)。因此得出结论,本系学生使用微信平台的主要动机(需求由高到低排列)是互动动机、习惯动机、认知动机。互动动机最强,说明本系学生有较强烈的沟通、交流欲望,也反映出学生确实需要一个排解心情、增进情感交流的渠道。习惯动机位居第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是基于日常习惯使用微信平台,如登录微信时顺便浏览一下,习惯动机实际上并不能算是具有真正的目的性,属于一种比较被动,弱意识性的使用动机。然而,作为微信平台的开发者,笔者必须意识到,只有好的有用的平台才能激发学生的习惯动机,滞后、单一、低劣的平台只会让学生取消对其关注。认知动机位居第三,了解校内、系内咨询、查询个人信息是现阶段本系学生使用平台的主要动机之一。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需求与个人利益的相关度最高,如获取校内竞赛通知、奖学金发放公告、查询四六级AB级成绩等。

表二探讨的是本系学生对于使用“校微”的态度,即是否认可现有的校微。第一题“平台信息对我有帮助”,分数均值为2.925。第二题是“内容版面缺乏吸引力”,分数均值为3.025。第三题为“使用平台挤占学习时间”,分数均值为2.25。第四题为“使用平台浏览信息方便快捷”,分数均值为3.3。根据数据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1、校微提供的信息没有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2、学生认为内容版面缺乏吸引力;3、使用平台没有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4、即使校微不尽如人意,学生还是认为使用平台浏览信息方便快捷。这种良好的体验可能来自于其他平台的使用经验。

表三探究的是使用校微的过程中,本系学生的使用动机获得满足的程度。满意度均值大于3的只有“信息推送查询功能”。互动交流、娱乐、猎奇、习惯四个需求的满意度均小于3,即未获得满足。

根据三个调查表的结果,笔者以为,本系微信平台应注重几点:1、加大互动功能;2、提高版面吸引力;3、保证信息向学生输送的及时畅通。

四、平台框架设计(三级目录)

五、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问题一:寒暑假以及在一些节假日期间也很容易出现校园微信的“断档”,在此期间很多平台就进入了“休眠”,该现象对稳定用户群不利。

解决思路:放假期间学生离开学校,校内生活暂时中止,学生返乡在家度过假期生活,针对这一特征,可开辟有关家庭生活的专栏,如以“桑梓情深”为题,向学生征稿,学生可在平台内和大家分享关于自己家乡的美食、人文自然风光等等。这也是感恩教育的契机。

问题二:信息爆炸、言论开放的环境,加大了管理难度。

言论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人人都能说话为“谐”,然而,匿名的环境也无法避免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

解决思路:做好“把关人”,要在民主中树立权威。信息的多元化和话语权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媒体的权威性,高校微信平台要作为意见领袖引领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问题三:学生的民情可能呈现“关起门吵吵”的局面,即学生自说自话,相关部门毫不知情。

微解说活动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微信环境;图书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一、微信的基本特点

1、微信具有即时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使得我们的生活与信息化息息相关,微信也就应运而生了。微信的应用使得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的接受图书馆推送的相关信息。不仅如此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移动客户端的优越性推广图书或者相应的服务信息,让用户能够随时了解相关书籍的信息,为用户和读者带去更多的便利。

2、微信具有传播性

微信是近几年新兴的社交软件,目前其用户已经突破了6亿人次,在我国的手机用户中成为不可或缺的软件之一。利用微信软件可以自动添加通讯录或者是面对面添加好友,因为都是熟悉的人,传播的消息可信度更高。再加上当今社会微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被更多年龄层次的人所接受,所以更利于信息的传播。

二、图书馆应用微信平台进行服务的基本功能

1、推荐图书和文章

借助于微信或者微信平台来向读者定期推送优秀的图书与文章,首先能够节省读者在选书、挑书时所花费的时间,也能够提高馆内图书的利用效率。这是当前开通微信图书信息服务业务的图书馆都能够实现的功能,具体来说在推荐过程中单本推送以及系列推送的方式都有,在推荐内容的选择上采取的也是优质阅读资源与专题阅读活动较差进行的方式。这为读者的阅读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信息的提醒与用户的咨询服务

借助于微信,图书馆能够实现信息的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通知,这有效的加强了图书馆管理方与读者的基本联系。比如说有些高校图书馆会将学校的放假通知以微信消息的形式通知到学生,以此来督促学生及时还书。而用户咨询服务主要是借助于微信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来解答读者的疑惑,将一些常规问题编辑成模板,就可以实现自动回复解答果,这有效的降低了相关人们的工作难度。在自动回复的基础上,辅之以人工咨询就能够全面提升图书馆的咨询服务水平。

三、微信环境下完善图书信息服务的具体策略

1、加强移动图书馆建设

在微信环境下如果图书馆能够充分利用已知的阅读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将能够有效的丰富读者的数字阅读内容。所以各图书馆在加强本馆信息文献建设的同时应该落实好这部分工作,早在2013年国家图书馆在全国各级图书馆的协助之下,就建立起了专业的数字移动阅读平台。该平台能够以WAP网站的方式为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用户来提供移动阅读服务,可以说这项尝试是现阶段图书信息管理服务的一大创新。所以在微信环境下,借助于当前新技术的优势,继续加强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部分工作。

2、咨询服务的个性化

上文中已经提到,现在很多图书馆都能力利用微信平台来强化对于读者的咨询服务,其实未来这部分工作我们应该做的更为精确,更有针对性。要做到对目标读者的精确锁定,才能够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咨询服务。比如说对与高校图书馆而言,如果能够对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关于论文的精准的咨询服务,这才是高校图书馆价值的凸显。具体来说可以首先通过学生办理借阅证时所留下的信息将要毕业的学生进行一个筛选,再通过微信向他们发送经过老师整理的论证专题咨询。这就教给他们了如何检索信息的方法,从而摆脱了写论文只能依靠百度的现状。类似的就业、考研甚至是每一届学生都需要经历的证书考试,高校图书馆都可以尝试进行类似的专题咨询活动。

四、总结

微信应用在图书信息服务之中已经成为了未来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其及时性以及传播性的特点,所以说图书信息服务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改善。但是未来更好的推进微信在图书信息服务以及其他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我们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但是要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只有结合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创新。文是笔者对这类问题进行的总结,希望对改善当前图书信息服务的工作现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林,彭磊,徐宜青,王臻. 微信环境下图书信息服务模式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7):11-13.

微解说活动个人总结篇4

不少政要都是“微博控”

经常和俄罗斯总理普京一起出现在滑雪场的总统梅德韦杰夫今年将有一位新玩伴――月初刚卸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施瓦辛格。施瓦辛格在微博网站“推特”上得到梅德韦杰夫的祝福时发出邀请说,“迫不及待想再次见到你,(我们)滑雪怎么样?”梅德韦杰夫随即在“推特”上回应说,“施瓦辛格,谢谢。我们意见一致,我会记得。我们肯定会找到时间。”

自从去年6月开通微博之后,这样的交流已成为俄总统工作方式的一种。曾热衷于在博客上向民众讲述治国理念和生活感悟的梅德韦杰夫,如今“转战”微博。在其开设个人账号的半天内,访问量就超过1.5万次,“粉丝”也以每天800名左右的增速迅速达到20万人。但这还是比不上拥有620万“粉丝”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媒体说:“这是因为奥巴马比谁都清楚,让全球620万关注者直接听到自己的声音,要比由各路记者经各种语言翻译转述,来得迅速和可控得多。”

英国首相卡梅伦也深谙此理。他新近的一条微博称:“英国的经济2010年有所好转,但2011年绝对不能乐观”。几名伦敦人表示,首相利用微博说说对新年发展的看法着实是很不错的方式,因为人们已经厌倦了规规矩矩的新闻会。

微博似乎改变了政客们高高在上的冰冷形象。德国总理默克尔被冠以“微博铁娘子”的称号,但事实上,她的微博留给记者的印象更多是“女政治家的温情生活”,其中既包括“消息:不能被维基解密击败!”这样的励志宣言,也包括“今天我很累,其实总是这样”的小抱怨。

更有趣的是,微博也透露了各国政要间的微妙关系和他们的一些小心思。美俄交情不够好吗?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却在微博上互为“粉丝”。加拿大总理哈珀不但是梅德韦杰夫英语微博的关注者,还是其德语微博的“粉丝”。可对于邻居奥巴马,哈珀却不是其微博关注者。而在哈珀自己的微博上,关注他的外国政要只有卡梅伦和梅德韦杰夫。

“数字民主”作用备受质疑

微博只是政客们的一个新,在这之前,同样基于网络技术的个人网站、博客等就已经成为政坛工具。爱好高科技的默克尔在得到“微博铁娘子”称号前,还曾被称为“博客总理”、“播客总理”和“Facebook总理”。博客老手梅德韦杰夫也将网络日志称为“必不可少”的沟通渠道。

德国民意调查机构福萨近日的数据显示,在德国政府高官中,超过2/3的人经常使用网络工具。其中,经常使用社交网站“脸谱”的近60%,约30%的人使用“推特”,另外还有视频和网络相册等服务。但75%的政客认为,微博这种能够实时交互的方式对政治家来说尤其重要。

德国政客马丁・斯塔德尔梅尔把微博称为“政府的听证会”。德国《时代》周报则说,微博是政客们新的代表处和决策者的耳朵。据记者了解,德国各大政党纷纷推出微博使用指南,以促进政府各部门官员与民众间的沟通。英国政府从2009年7月28日开始,每天向内阁大臣们2至10条微博信息,有时每两条消息的间隔只有半小时。《芝加哥论坛报》题为“政治家使用推特人数激增”的文章戏谑2008年美国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说:“麦凯恩开始用推特了!别担心,他很好,没有神经失常。作为一个曾被公开嘲笑不会使用电脑的政客,他显然下定决心,要在科技浪潮中叱咤风云了。”文章称,美国几十名国会议员已经做了同样的选择,并以小时甚至分钟记录自己的活动。德国政治传播专家诺尔认为,微博是一种“数字民主”,虽然通过互联网无法消除政治上的负面影响,但能起到避免疏远的作用。

“可是恕我直言,有些想法值得用点儿更贵重的方式交流吧,”《芝加哥论坛报》一文的作者表示,试想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发表著名的演讲前发出微博――“在国会山,冷,5分钟后要讲话……”据俄文版《福布斯》网站报道,俄罗斯的IT专家给梅德韦杰夫的iPad设计了一个“移动总统办公室”系统,他曾有一次通过该系统给当时就在身旁的助理德沃尔卡维奇发送“快点工作”的要求,但后者似乎没有收到。梅德韦杰夫不得不让自己的助理去户外,以便能接收到信息。事后德沃尔卡维奇解释说,当时他的无线网络处于关闭状态。《福布斯》评论说,梅氏的这些做法使他看上去更像个嬉皮士,而不是国务活动家。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马里兰州立大学分析国会议员们的6000多条微博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政治家在利用微博兜售自己。

俄版《福布斯》网站评论说,“推特”对政客来说是个新阵地,与传统的博客有着明显区别,但如果顽固刻板的政治家们企图借此证明自己“做好准备接受现代化”,那这些人注定要栽跟斗。

“微博”是颗危险的政坛炸弹

当政客们利用微博笼络人心还是一厢情愿的时候,微博带来的麻烦却已经让一些人叫苦不迭。

英国工党党魁埃德・米利班德还是环境大臣的时候,他微博上的6664名“粉丝”收到一条据称来自米利班德的短讯,写着“大家好,我的性生活越来越长,越来越好了。”随短讯一起的还有一张他微笑的照片,令民众愕然。实际上,这条信息的并不是米利班德,而是有人利用网站技术漏洞盗用了他的登录密码。而上个月,英国威尔士地方议会议员彼得・布莱克向中央政府教育部副大臣蓝顿・安德鲁表示道歉,因为他之前在微博上大骂这位副部长是个“”。

英国《每日电讯报》转述网民的评论称,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在英国政坛就是一颗危险的炸弹,不知何时就会被引爆。英国首相卡梅伦也曾表示,自己发每一条微博都是慎之又慎,唯恐指间一不小心就犯了什么错,让整个内阁班底受连累。

力挺微博的梅德韦杰夫也没能幸免,申请两个“推特”账户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政治猜测。梅德韦杰夫的第一个“推特”账户是“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主要由总统新闻处负责。5个月后,他又开通了自己亲自负责的第二个账户“俄罗斯梅德韦杰夫”。“德国之声”据此猜测说,“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与梅德韦杰夫没有关系,是否说明2012年俄总统将是另外一个人?最近,越来越多网络还在微博上以政治家的名义讽刺和恶搞这些官员。“俄杜马议员阿列克谢・欣什坦”在梅德韦杰夫的“推特”上留言挑拨俄白总统间的关系,被梅德韦杰夫给予坚决抨击。但事后才知道,这位“欣什坦”其实是个冒牌货。

俄罗斯政治与社会学家布尔马托夫说,这些微博丑闻的根源在于,网民们很难分清者究竟是官员本人,还是其新闻处代办,或者甚至是自动转载新闻的机器。如果官员不能认清自己扮演的角色,那么网民也无法确定应当如何对待这些角色。

微解说活动个人总结篇5

一、微课的含义特征

“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既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经验总结、方法传授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符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微课以微小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和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技术和设备随时随地的学习为显著特征。

二、设计微课所注意的问题

教师运用微课的过程,就是利用媒体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微课的使用对象始终是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重难点,依据教学需要制作微课。一个微课只讲授一个知识点,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微课教学步骤要具体化,即使是浅显易懂的内容,也要将重难点、关键知识点通过加粗、加黑、改变颜色、符号标注等方法标注出来,给学生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思路。在微课结束时需要简短概括知识点,及时梳理学习思路。对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原理,并举例说明“是什么、不是什么”,对关键技能的教学,要详细地说明操作步骤和容易犯错的做法。总而言之,“微课”不仅要让学生有简单的“获取”,还应该让他们有更多的“探索”。

三、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最大的特点是其探究性和自主性。在微课教学环境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本学期一开始,笔者就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运用微课来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科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建立班级综合实践活动QQ群专题学习网页,让学生在网上看“微课”,并互相交流学习,探讨其中的困惑与收获,互相启迪,分享知识,共享探究过程,快乐成长与学习。

1.课前预习

在开授新知识前,布置学生前一天在家上网进行课程观摩、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困惑带回学校,第二天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在预习环节中有极大的自主性,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知识的吸纳,教师则可以在后台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人数等情况,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

2.新课导入

在上课时让学生观看视频,可以轻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里可以利用微课的针对性强、简洁直观、画面丰富等特点来设计微课的导入。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动漫》中,微课《小女孩眨眼睛动画》很快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纷纷要求模仿动画中的小女孩,盼望自己能够做出眨眼睛的动画。

3.知识点讲解

在进行一些比较复杂项目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将每一个重、难点分割成比较细小的内容并制作成微课来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在实操练习时可以分步骤实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而且理解较慢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重复、暂停播放相应的微课,不断重复学习从而掌握相应的技巧。而在讲授信息技术时尝试运用这一方法,在讲授“体验动漫”这部分知识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差异性较大,在讲授制作“小鸟飞过天空”的例子时,就用录屏的方式制作了创建“补间动画”和“创建引导层动画”的微课,辅助该部分知识的讲解,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巩固知识

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利用Flash或Storyline软件制作单选题、判断题等多种题型微课习题,每个微课习题内容包括4-5个练习题,既不会让学生因为习题太多而产生枯燥之感,也不会因题量过少而达不到练习的目的。例如:在《认识计算机》和《鼠标的操作》学习中,制作连线题和打地鼠游戏微课,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学生的参与互动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5.解决问题

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学生在制作《小女孩眨眼睛动画》时,铅笔工具不起作用,学生非常着急,但在学习了微课《铅笔工具使用要领》之后,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掌握了要领,就可以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情况。微课之“微”,即小、机动,可以细致入微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微课之“精”,即短时间解决问题,逐点突破,以最短时间将重点、难点讲通讲透,实现了课堂的高效率运行,微课更是将“直观”的知识演示带入课堂,将抽象的知识具体、生动地演示给学生,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

6.小结拓展

在课堂结束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所学的零碎知识点联系起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拓展延伸练习以巩固知识,争取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教育。

7.维持课堂纪律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很难集中等特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随意走动、说话、大声吵闹等不符合教规的现象,课堂纪律很难维持。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通过开发“课堂纪律”微课,以微课这种直观的方式演示给学生,在课堂纪律有所松懈时,就让学生观看“课堂纪律”微课。微课在最开始展示“学生在课堂上各种表现”之后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呈现学生要遵守的事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不对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课堂上随意说话、走动的现象明显减少,课堂纪律有了明显的改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8.自我反思

反思在微课设计应用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及时反思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步骤是否科学;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应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适、 学生的理解接收能否跟上课堂节奏;在微课应用过程后应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是否符合新课改内容、是否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等。

总之,微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平台,为师生交流探讨拓展了畅通的渠道。而制作的微课可供随时查阅、补充、修正、拓展,最后永久保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享受探索和自由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2013,(4):19-22.

[2] 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 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3]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11):15-19.

微解说活动个人总结篇6

微笑。是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微笑是一种礼节,见面时点头微笑,人们会意识到这是尊重和欢喜的表示。微笑是最富魅力的体态语言之一。共同阅读微笑礼仪演讲稿中学生,请您阅读!

微笑礼仪演讲稿1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

微笑是一张名片,有神奇的“疗效”止痛,同时也能缓解陌生人带来的尴尬。有人说,微笑是自信、大度、大度的表现。我觉得微笑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简单来说,你要多微笑,这样才能成就不平凡的自己。

微笑着面对生活,你只会丢掉烦恼,赢得生活和身心的快乐。

生活是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当你贫穷的时候,你会向往富足的生活,抱怨今天生活的艰辛。有钱了,生活就没有乐趣了。然后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开始向往那一年的忙碌生活。

所以,我们要微笑面对这个困难,无论是幸福,痛苦,财富,还是贫穷。面对幸福和富足,微笑会是最正常的反应。但是当你面对贫穷和艰难时,你仍然微笑着面对它,那么你就是一个非凡的人,一个准本地人,一个非凡人的战士。

人生总有失败的时候。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逆转、不可避免的。关键只在于能否把失败变成成功的敲门砖。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所以我们要微笑面对他,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未知的成功。

微笑着面对生活,就像水滴石穿,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水会淌过石头,你会战胜生活,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我们不想在生活中拥有微笑,而是想在微笑中拥有生活。

威尔科克斯曾说:当生活如歌般轻盈流畅时,很容易微笑;只有那些事事不顺还能微笑的人,才能活出有价值的人生。雨果还说:人生就是要面对真正的微笑,也就是越过障碍看未来。既然伟人认为微笑很重要,那你还在等什么?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吧!微笑迎接成功!

谢谢!

微笑礼仪演讲稿2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那么微笑就是一面风帆,推动着船破浪驶向黄金的彼岸;

如果生活如此黑暗,以至于你看不见你的手指,那么微笑就是一团火,照耀着蓝魔人穿过黑暗走向黎明明的希望;

如果生活是一个无情的战场,那么微笑就是一面旗帜,指引勇敢的人勇敢前进。

如果说人生是一杯苦咖啡,那么微笑就是一块糖,它的融合让失败和苦难潜伏在人生的各处。这种咖啡更加醇厚可口。

不要以为贝多芬过着精彩的生活,五指间流淌的交响乐让几代人着迷;不要以为阿炳是幸福的。两弦演奏的《二泉映月》至今传唱。两位大师,一个聋了,一个瞎了,曾经痛苦地生活在一个寂静而光明的世界里!但是,他们总是乐观豁达,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笑对人生,寻找自己的坐标。

是的,如果波浪和岩石之间没有猛烈的撞击,怎么会有美丽的波浪张开呢?如果没有锤子和铁钻的尖锐敲击,怎么会有明亮的火花飞溅?如果你没有勇气嘲笑生活,哪里来的生活的辉煌时刻?“不冻怎么让梅花香”?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那些不被风雨打击,扬帆前行,永远微笑的人,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恢宏气势,才能看到未来的壮丽风光。

只有你善于微笑面对生活,生活才会对你微笑。

我相信爱迪生把这种微笑变成了动力,在发明的过程中无休止地奋斗,我相信海伦凯勒在命运的捉弄下用这种微笑作为战胜自卑的武器。……

一个善于微笑的人,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善于把烦恼当成一张废纸扔掉;一个善于微笑的人不是没有悲伤,而是善于把悲伤的想法编织成希望的网;一个善于微笑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善于把痛苦的伤疤变成灵魂的力量…

是的,——

脸上带着微笑,即使在泥泞的小道上跋涉,也总是乐观的;

微笑吧,即使在凛冽的风雨中搏击,你的心中永远充满阳光;

微笑着,即使是一千次的失败也不能阻止我们上升一千倍!

看到那微微翘起的嘴了吗?看到你嘴角的那个圆酒窝了吗?这是一个微笑。

微笑礼仪演讲稿3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微笑面对失败》。生活中,失败是常事。这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像一把叉子。这个岔路把两条路分开,这两条路需要我们去选择。如果你选择气馁,这条路会走向彻底的失败。我们应该选择另一种方式微笑面对它,这将使我们吸取教训,走上争取成功的道路。

我很喜欢看一部动画——游戏王。我想大家都会问:这个动画好看吗?不就是玩点牌吗?没错。但是内容深入人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失败。十代都是决斗学校的普通学生。他从小学历就没有别人高,平庸的学历注定了他在学习上要遭受更多的失败,以至于他在无数的失败中成长。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坚持练习,坚持不懈地练习,超越常人。在他不断的尝试中,他终于成功了。在一次决斗中,他遇到了以天才决斗家闻名的明日香。这场看似一边倒的决斗,却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充满自信的明日香把这场决斗看做是儿戏,而第十代则把这场决斗看做是一场神圣的战斗。能够和有天赋的决斗者决斗是多么令人兴奋啊!两个人抱着不同的心态来到决斗场。被人看好的明日香皱着眉头,早已注定的十代人却是淡定而微笑。那笑容,像午后绚烂的阳光,温暖着人们的心。

决斗的时代就像上帝的帮助,而明日香在强大的十代人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整个比赛进行的非常顺利,第十代已经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明日香。明日香输了,她彻底输了。她不知道为什么输给了一个“门外汉”。其实他只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接受失败的能力而失败。但是第十代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了失败带来的经验,享受了失败带来的快乐,最后走向了胜利。

从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威武的决斗王的旅程异常艰辛。他微笑着面对失败。他告诉我们,天才不一定是赢家,敢于微笑面对失败的人一定是赢家!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

微笑礼仪演讲稿4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是温柔的春风融化了河流,冻结了河流;是寂静的春雨,吹绿了旷野;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解除了我心中的惆怅。

各位同学老师,我演讲的题目是《带着微笑上路》。

有人曾经说过:面对失败和挫折,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重新振作,是一种勇气;面对误解的仇恨,一笑置之,然后保持本色,是一种坦然和包容,是一种哲学;在赞美和兴奋面前,是一种谦虚、清醒和不断完善,是一种力量;面对烦恼和悲伤,笑开是一种平静和解脱,然后努力化解,是一种境界。是的,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挫折和烦恼是不可避免的。“笑掉大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成败在此一举;无论开心还是担心,一定要微笑着上路。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玛丽开门的时候,发现门外有一个持刀的男人在恶狠狠的看着自己。短暂的恐惧过后,玛丽很快冷静下来,灵机一动,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现在不是卖菜刀的好时机!不过,我喜欢这把菜刀……”玛丽说着,让那个男人进了里屋,笑着继续说:“你就像是我过去的一个善良的邻居,我真的很高兴见到你……”杀人不眨眼的歹徒渐渐尴尬起来,结结巴巴道:“谢谢.谢谢你!”玛丽转身拿钱,真的买了那把亮闪闪的刀。陌生人拿着钱犹豫了。当他转身离开时,他面带微笑地对玛丽说:“谢谢你,小姐。你将改变我的生活。一个善意的微笑,就这样,救了玛丽的命,把邪恶的罪犯们变成了正义。你不认为微笑真的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吗?

微笑,不仅能把战争变成友谊,还能创造巨大的财富。世界上最大的酒店之一,美国的——希尔顿酒店,有这样一个成功的秘诀:他要求他的每一个员工,无论多么努力工作,都要对来访者保持礼貌的微笑。总公司经理康熙希尔顿认为,在酒店微笑而不服务,就像失去了花园里春天的阳光和风。他说:“如果我是一个旅行者,我宁愿住在一个地毯破旧但到处都能看到笑容的地方”。他问服务员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今天笑了吗?”目前,希尔顿酒店已经发展到200多家,覆盖五大洲。你不觉得一个亲切温暖的笑容是他的“宝”吗?

微笑是财富,但也是力量。曹操败在华容道,却还笑。这种微笑有一种超凡的魅力,一种强烈的自信,一种对一切困难的蔑视,而且是强者的风格,所以他成了一代枭雄;苏轼屡遭贬谪,但仍胸怀宽广,笑傲全民,成为一代名将;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仍然微笑着对父母说:“我想写完!”所以他完成了他的杰作《钢铁是怎样的炼成的》.其实,无论你是在成功的巅峰,还是在失败的低谷,无论你是在风雨中煎熬,还是在享受阳光般的温暖,只要你保持着那种真诚、坚强、自信的微笑,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保持微笑,我的朋友,即使这微笑只是一瞥,它也会像一缕金色的阳光穿过厚厚的乌云,照亮别人的心;在纷乱的世界里,微笑着走在路上,保持清醒的心情,人生就不会有雨天。

让我们一起承诺:把烦恼抛在脑后,让微笑与我们并驾齐驱!

微笑礼仪演讲稿5笑容是一种能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笑不仅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可以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因此笑容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而在笑容当中,微笑最自然大方,最真诚友善。人们普遍认同微笑是基本笑容或常规表情。

而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微笑表现了心境的良好。

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

2.微笑表现自己充满自信。

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人交往,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

3.微笑体现真诚友善。

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4.微笑表现乐业敬业。

工作岗位上保持微笑,说明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克尽职守。如在服务岗位,微笑更是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倍感愉快和温暖。

微解说活动个人总结篇7

宏观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论略

摘要:把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划分为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然后阐释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本质区别和联系。从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核心理论等不同方面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都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资源配置的选择,对正确引导初学者认识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让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使人们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经济科学。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奥地利经济学家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并经由其继承者庞巴维克,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当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大危机的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凯恩斯所提出的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展开的,其基本假设有以下三点:(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德逊强调:居民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中的个体单位,而研究由个体单位构成的整体。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则强调说: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会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研究现有资源为什么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户与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怎样决定,个量分析就是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对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的分析就属于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单位消费的总和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假定社会经济制度是既定的,它们不探讨和考察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而只分析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只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法。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这两个领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对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不过,近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凯恩斯主义学派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

总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先后形成,但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选择――资源配置。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花球.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崔冬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41-42.

宏观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汽车等等,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在供给量增加而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奢侈品、食品、旅游产品等。

所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主要动力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会抬高价格,削弱人们的购买力。

微解说活动个人总结篇8

按照省运管局和市交通局的统一部署,经处党委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道路运输行业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动员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交通厅、省运管局和市交通局关于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会议精神,动员全市道路运输行业政务窗口、汽车客运企业、客运站、出租汽车公司等单位,深入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努力打造文明运政、和谐运政,推动全市道路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的重大意义。

“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提出的历史背景。从20__年开始到现在,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在合肥管理处试点性开展了微笑服务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地方各级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在20__年7月初召开的全省交通运输工作座谈会上,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提出,要结合交通行业特点,将省高速公路总公司微笑服务的经验加以推广,大力开展微笑服务,以全新的面貌重塑安徽交通形象。今年8月11日,省交通运输厅又召开了全省交通行业“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现场会,总结推广省高速公路总公司微笑服务工作经验,动员部署全省交通行业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厅领导和机关处室、厅直单位负责人,各市交通局、公路局主要负责人,部分交通企业负责人实地参观了包河收费所,观看省高速公路总公司制作的“微笑服务”经验专题片,听取了现场经验介绍,梅劲厅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大家思想上很有触动,深受启发。至此,以省高速公路总公司为代表的微笑服务品牌,在省内外产生的广泛而强烈的影响,为全省交通行业窗口服务树立了榜样。

(一)深入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是促进运政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年是全市道路运输行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化管理之年,也是提高服务之年。服务是道路运输工作的本质属性,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后,实现运政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更要求我们必须进>!

(二)深入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是深化道路运输行业文明创建的客观需要。道路运输行业社会性强,影响面广,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为运政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与文明创建先进地区和先进单位相比,我市道路运输行业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不想微笑、不愿微笑、不会微笑”等问题。大家还记得吧?党政机关推进效能建设,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作为重点加以整改,这其中也有一个笑不笑的因素。微笑服务作为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对深化行业文明创建,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提升行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全市道路运输行业要广泛动员起来,深入开展微笑服务,大力加强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为道路运输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三)深入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是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运政的客观需要。构建和谐运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路运输行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要着力构建安全畅通、便捷高效、诚信友爱、法治有序、环境优美的道路运输行业,就必须解决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建立团结互助、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行政执法而言,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今天,也同样需要文明执法和人性化管理。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既要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又要对管理相对人给予尊重、信任和关怀,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这样,才能实现对管理相对人的有效管理。总之,用微笑拉近你我的距离,用真诚提供优质服务,就能营造宽容和理解的氛围,就能减少不必要的争执和摩擦,就能提高窗口、单位、行业的和谐度,从而达到化解矛盾、促进工作的目标。具体工作《方案》另发。

二、开展 “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的深刻内涵

有的同志问,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它的内涵是什么?省交通厅是这样概括提炼的,内容是“一笑、二礼、三心、四创”。

一笑:就是微笑服务。微笑,可以传递友谊,缩短距离,创造愉快和谐氛围,使人际关系在良性互动中进一步融洽。微笑,不仅是美好思想感情的外露,高超处世艺术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有教养的表现。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微笑,工作中离不开微笑,和谐社会的建立也离不开发自内心的微笑。在当前消费者对自我权益的维护、被人尊重的需要、

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展现良好、规范、人性化的微笑服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微笑服务是一种高附加值的、高档次的服务规范。微笑服务是优质服务不可缺少的基因。我们的政务窗口、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只要在岗一分钟就要保持微笑,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在微笑服务中让别人,也让自己快乐起来。

二礼:就是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行举手礼,其他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在接待来人时行注目礼。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和《安徽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要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求对方出示证件、接受检查及要求配合执行其他公务时,应当使用文明用语,出示执法证件,行举手礼,并且做到精神饱满,表情自然。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在接待前来办事的外来人员时,首先面向受礼者,目视对方行注目礼。不论是行举手礼还是行注目礼,都是服务的基本要素。

三心:就是热心问候,精心服务,衷心祝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执法人员、窗口服务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必须要说普通话,提倡说“请、您好、再见”等文明用语,要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态度热情,诚恳服务。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交通服务整体水平的组成部分,只有把日常工作的小事做好,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严格按照岗位服务规范进行操作。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千方百计地为管理相对人和服务对象排忧解难,提高他们对交通服务的满意率。

四创:就是创文明职工标兵,创文明窗口,创文明行业,创温馨交通、人民满意交通。“四创”是递进的关系,个人争创文明职工标兵,团体争创文明窗口,系统争创文明行业。不论单位还是个人都要树立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公正执法、清正廉洁的新政风,树立敬业奉献、诚实守信、文明服务、开拓创新、团结和谐的新行风。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把个人愿景与团队愿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带动单位乃至整个行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达到文明行业的整体效果,最终创建温馨交通、人民满意交通。

“一笑、二礼、三心、四创”,贯穿始终的主线是服务。“一笑”是基础,中国古代思想家说过:“朱唇未启笑先闻”,“回头一笑百媚生。”微笑服务能带来良好的第一印象;“二礼”“三心”是优质服务的基本内容;“四创”是归属点。

三、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的领导。市运管处已经成立了全市道路运输行业“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设立综合组、宣传组、督查组、保障组等四个职能工作机构。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部署,亲自主持,做好动员部署,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配合,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内部事务,妥善处理好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处理好领导和群众的关系,逐步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确保广大干部职工以高度的热情投身到“微笑服务,温馨交通”的活动中来。

(二)加强监督,确保效果。省交通厅、省运管局和市交通局对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十分重视,上级领导机关将对各地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希望你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开展此项活动,及时组织自查,发现问题,认真整改。要把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与学习余瑞青活动相结合,着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当然,我们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并不是为了装门面,摆样子,而是要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效果,提升社会对运政认可度。

(三)加强宣传,扩大交流。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各单位要利用报纸、电视台、电台、简报、网站等多种方式宣传本单位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的情况,反映开展活动给单位和职工面貌带来的新变化,让社会各界了解,知晓活动开展情况,让广大群众和服务对象亲身感受到全市道路运输行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明显提升。

同志们,当前,我市道路运输行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为运政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加速__崛起做出积极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上一篇:大学生支教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公园捡垃圾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