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疾病预防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10-28 08:35:59

县疾病预防工作要点

县疾病预防工作要点篇1

应急处理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屏山县县城及集镇施工工地重大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科学、规范、有序地处理可能出现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保护建设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保障施工建设有序推进,服务移民迁建。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屏山县县城及集镇施工工地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对有具体工作预案的传染病病种,在遵守本预案的前提下,按照相应病种预案执行。

(三)、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四)、基本原则

???? 1. 预防为主

???? 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和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 2. 依法处理

???? 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和调查控制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

???? 3. 分级控制

???? 根据疫情发生与发展情况,将传染病疫情分为不同等级进行分级控制。发生不同等级的疫情,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反应措施。

???? 4. 科学防治

???? 贯彻依靠科学技术战胜传染病的方针,实施科学防治。加强临床治疗方案及流行病学研究,规范防控措施与操作流程,实现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 5. 快速反应

???? 建立疫情预警和疫情控制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三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出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理。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 组织领导体系

1. 县政府成立屏山县县城及集镇施工工地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督促相关单位落实防控和应对工作。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疾控中心,由主任刘佳林同志负责日常工作。具体负责领导施工工地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协调解决防治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 3.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物资保障、宣传、防治、秘书联络5个工作小组,成员由县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专业机构组成。各小组在指挥部办公室的领导下,根据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 4. 县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本预案确定的职责,制定部门防治工作预案,开展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 5. 涉有移民迁建的乡镇应完善群防群控工作体系,设立重大传染病疫情防范监督员,协助卫生部门落实责任医生制度,按照本预案确定的职责,制定防治工作预案,组织领导县域内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 (二)卫生专业体系

???? 1. 县卫生局卫生应急办公室根据职责具体负责卫生系统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与业务指导,当好政府参谋,提出防控工作意见和建议。办公室下设由医疗、预防、护理和检验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专家组。

???? 2.县级医疗机构成立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小组,负责医院防控工作方案的制定,建立工作流程,开展病人预检、分诊,履行工作职责,做好病人的预防、发现、报告、诊断、治疗和医院消毒隔离、人员防护、物资贮备等工作。

???? 3.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疫情处理工作组,负责疫情报告、流调、疫情控制、消杀、检验、健康教育等工作,具体承担施工工地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业务指导工作。

???? 4. 县卫生监督所成立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卫生监督工作组,负责对施工工地的卫生监督,依法采取行政控制措施。

???? 5. 涉有移民迁建的乡镇卫生院在当地政府和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协助做好疫点(疫县)和留验点的封锁、医学观察,指导环境消毒、个人防护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 (三)部门及镇街职责

???? 1. 卫生部门:组织开展重施工工地大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分析和预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出预案启动的建议报告;开展健康教育;负责制定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的各项技术方案;成立由医疗、预防、护理和检验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专家组;组建和培训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队伍和医疗急救队伍;落实病人的隔离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及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医学观察工作;对疫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提出疫情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负责对施工工地的卫生监督,依法采取行政控制措施;必要时提请县政府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

???? 2. 宣传部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新闻报道的主旋律;实施重大传染病疫情信息报道审核制度,依法按规定程序进行报道,准确、及时疫情信息和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开办医疗卫生宣传栏目,积极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自我防范能力。

???? 3. 财政部门:制定经费保障方案及相关政策;划拨专款,及时落实各项应急物资经费、预防控制经费、法律和政府规定的病人隔离治疗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间的诊疗生活费用;保证留验站和应急处理所需的运行经费。

???? 4. 公安部门: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负责留置和拘押人员的健康检测工作,做好监舍通风消毒工作,发现可疑病人立即报告卫生部门。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封锁可疑县域,做好疫点、疫县现场封锁的治安管理;做好交通疏导,保障疫情处理车辆、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对不予配合的病人及密切接触者,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 5. 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物价、质监、市场管理等部门:加强对与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有关的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和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管理部门还应负责做好各类市场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 6. 交通部门: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对出入屏山的旅客实行健康申报制,开展发热病人检测工作;对来自疫县的过境交通工具及乘运人员进行健康检测与消毒查验工作;根据疫情处理需要,负责交通工具消毒,督促客运单位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必要时协助疏散人员、优先运送救援物资。

???? 7. 环保部门:做好被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监管工作,加强医疗机构、留验场所废弃物收集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8. 其它部门:按照《屏山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本预案规定和指挥部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

三、应急反应及疫情处理

应急反应启动程序:县卫生局根据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及危害程度向县政府提出预案启动建议报告,由县政府按《屏山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程序启动本预案,并采取相应的分级反应和疫情处理措施。

????(一)疫情分级反应

???? 1. Ⅰ级反应

???? Ⅰ级疫情发生后,县城及集镇施工工地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县疫情防控工作,办公室具体组织执行疫情防控工作,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众紧急动员,全力采取各项防治措施,防范疫情蔓延。

???? 2. Ⅱ级反应

???? Ⅱ级疫情发生后,县城及集镇施工工地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保障并督促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办公室具体组织执行全县疫情防控工作,卫生专业体系和各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全面采取各项防治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避免和减少伤亡。

3. Ⅲ级反应

???? Ⅲ级疫情发生后,在县城及集镇施工工地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办公室开始日常运转,各专门工作组人员上岗,并按职责组织开展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切实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必要时,由县卫生局邀请市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派员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 4. Ⅳ级反应

???? Ⅳ级疫情发生后,在县卫生局统一指挥下,卫生专业体系立即运转,县卫生局卫生应急办公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组织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 (二) 疫情报告及处理程序

???? 1.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可疑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对报告内容进行初步审核并掌握以下信息:

???? (1) 报告单位名称、报告人姓名、联系电话,并记录报告时间。

???? (2) 发生传染病疫情的地点、单位及详细地址、联系电话。

???? (3) 疫情发生人数、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各项辅助检查情况、住院及治疗情况、临床诊断印象。

???? (4) 是否到过可疑地县、是否接触过可疑食品、可疑水源、有无类似症状患者接触史;有无人群聚集性。

???? (5) 报告人暂留置的可疑食品、水及病人吐泻物。

???? (6) 其他有价值的疫情信息。

???? 2.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向县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县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县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 3. 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做好报告工作的同时,应组织疫情处理工作组赴现场进一步开展疫情调查控制工作:

(1) 确定是否发生传染病暴发或流行。

????(2) 判断疫情性质、危害程度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3) 确定病因、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

????(4) 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继续蔓延。

????(三) 疫情控制

????本预案启动后,各相关组织领导体系、卫生专业体系和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各项疫情控制措施。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组织疫情处理工作组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染来源、污染程度,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1. 流调、消杀和采样人员作好个人防护,防护要求参照卫生部相应的防护指导原则。

????2. 按卫生部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点或疫县自然、社会特征、传染病病例个案调查(一般情况、发病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暴露因素和密切接触者情况、转归等)及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

????3. 根椐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X线检查情况及发病程度,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作出判断,并提出控制措施。

????4. 对于甲类传染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并按规定做好消毒工作(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及处理参照卫生部相应的标准和原则)。对出现异常临床表现,应到就近医院的专科(发热)门诊隔离治疗,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5.对相应的病人和疑似病人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及时出具报告,具体要求参照相关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具体病种的疫情控制技术规范参照相应病种防治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四) 疫情监测

????1. 监测点设立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特点,在常规传染病监测点基础上提出增设或调整监测点的方案,经县卫生局评估、确认后实施。

????2. 监测内容和方法

???(1)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疫情特点,制定或参照相应的监测技术方案,明确监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2) 各监测点根据监测技术方案进行监测报告。

???(3)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收集、汇总监测点医院上报的监测信息,及时报县卫生局和上级有关机构。

????3. 疫情动态跟踪监测

????(1) 病人情况动态报告

????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收治疫情涉及的传染病病例后,每日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病人动态情况;病人病情发生明显变化时,要及时报告,必要时请县卫生局专家组及上级专家组会诊。

????(2) 疫情进展情况监测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每日收集疫情进展情况监测报表,监测内容包括:新增病人数,减少(含治愈和死亡)病人数,新增/新减疫点及留验点数,新增/新减隔离留验人数,投入防病人员数,使用消杀药品量等。监测报表经统计汇总后报告县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 健康宣教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根据职责分工,开展各种形式的公众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对已经发生疫情的施工工地,当地镇街、医疗机构及相关专业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重点加强针对性的传染病防治健康宣教,并加强对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能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主动接受检查、治疗,如实提供有关情况,配合实施隔离、留观等措施。

????(六) 结束反应

????根据相应传染病的疫情控制技术要求,如末例传染病病例治愈且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无新发病例出现,由县卫生局提出结束应急反应的书面报告,并按《屏山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程序结束本次预案的应急反应。

????(七) 疫情资料的管理和利用

????1.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国家疾病监测个案专报信息系统”的网络维护工作,对下级通过网络系统上报的传染病病例资料进行审核,发现有缺填或明显错误的地方,应立即予以核实、补充和更正。

????2. 县卫生局加强对病例诊治、流调资料的质量控制,卫生专业体系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均应指定专人负责病例诊治、疫情处理等相关资料的审核、分析、统计、报告工作。

????3. 各部门、各机构按照本预案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形成的各类资料,必须及时进行整理归档。

四?常态管理

(一) 监测预警与信息报告

??? 县卫生局统一领导全县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组织开展全县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其主要职责是:建立监测网络;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对国内外传染病发病动态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对本县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并适时提出预警。

????1. 建立监测点及监测网络

????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设立不同级别和不同监测内容的传染病监测哨点。建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监测哨点等构成的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

????2. 监测内容与信息报告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建筑工地常见重点传染病开展监测工作。

????(1) 疫情监测报告

????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发现以下紧急疫情时,应在2小时内立即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①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

??? ② 发现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流行时;

????③ 发现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或本地罕见或已消灭或新发传染病时;

????④ 发现急性传染病病例死亡时;

????⑤ 发现数天内接诊多例同一病症的不明原因急性疾病时。

????(2) 常规信息监测

??? 常规监测包括人口学监测(人口普查或出生登记信息)、死亡监测(按照死亡医学证明书收集本地所有死亡案例)、传染病监测(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与漏报率调查)等。

??? 3. 信息分析与预警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对监测的信息进行汇总,定期对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适时提出疫情预警报告,经县卫生局评估、确认后报送县政府作为决定启动、变更和结束应急反应的依据。

????(二) 预防控制措施

????1. 日常防控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建筑工地常见重点传染病防治要求要求,制定重点传染病防制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2. 宣传教育

??? 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采取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使广大建设者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不被感染,明确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防治意识,并让公众懂得传染病可防、可控、可治,树立信心,消除忧虑和恐惧心理。

????3. 检查指导

????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应明确职责,定期对各建筑工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业务检查指导,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1. 经费支持

????财政部门应划拨专款或预备费,用于保障县城及集镇施工工地重大传染病监测、疫情防控所需的药物、医疗器械、消毒药械、应急物资的准备,保障法律法规及上级政府有明文规定的某些传染病的病人诊疗及相应的生活费用,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专项技术培训等经费。

????2. 强制执行

????在对病人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时,若病人、密切接触者拒绝合作的,参照《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相关规定,由公安机关协助有关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二)专业物资保障

?????县卫生局负责建立县防控重大传染病疫情专业物资贮备库,储备治疗药品、仪器设备、检测试剂、消杀药械、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等,保障医疗救治、疫情控制所需的物资供应。

????(三)专业队伍保障

????1. 建立完善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为依托,覆盖全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网络;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机动和实验室检测能力,适应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需要。

????2. 建立完善以县民医院为中心,其他县级医疗机构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前哨,覆盖全县的应急医疗救治网络;县民医院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和设施建设,设置并完善重大传染病收治病县(房),提高综合医疗救治能力;其他县级医院要配备与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理相适应的技术、人员、药品和设备等,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3. 加强应急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方法,从整体上提高全县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能力;建立适应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理需要的疾病控制、医疗救护专业卫生队伍;县级医院要整体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救治能力,提高ICU医护人员的数量和业务水平;加强全县医疗卫生人员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业务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四) 宣传工作保障

??? 重大传染病疫情应依法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公布疫情。

????县委宣传部负责疫情防控期间新闻报道管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各种宣传形式,有计划地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宣传党和政府对群众健康的关心和各有关部门的防控措施;宣传预防重大传染病知识;引导群众正确对待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

????(五)组织纪律保障

????将县城及集镇施工工地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部门、乡镇公共卫生工作重点,县卫生局加强督查;监察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违纪违规情况的督查与处理。

????(六)法律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精神,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在执行本预案时,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不服从统一指挥、调度,未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组织协调不力,推诿扯皮,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据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县疾病预防工作要点篇2

一、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工作。

2.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员能力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检测能力。

3.加强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督查和指导,落实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责任,强化医疗机构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4.完善各项卫生应急预案,更新和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工作。

二、夯实免疫规划基础工作

1.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策略,巩固免疫规划达标成果,确保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0%以上,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做好疫苗的储运和管理,所有一、二类疫苗使用信息均应转入到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做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2.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要求及时上传率达90%,备份率90%以上,重卡率低于2%以下,接种报表与接种系统符合率达到95%以上。

3.加强预防接种监测工作,妥善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接种。

三、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1.加强传染病信息报送质量管理和信息建设。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制度,对法定传染病登记报告应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要求各类传染病报告率达95%以上。

2.做好对手足口病、流感、霍乱等重点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对传染病的日常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做好聚集性和重症手足口病、“新破”疑似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甲肝、15岁以下乙型病毒性肝炎和狂犬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要求对每一例重症手足口病、疑似麻疹、狂犬病例应做好标本采集送检工作,全年应完成60例手足口病病例,20例发热出疹性疑似麻疹病例的标本采集送检工作。

3.加强外环境霍乱疫情监测。4—10月份,各医疗机构应开设好肠道门诊,按要求规范填写好腹泻病人门诊登记簿,切实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县人民医院腹泻病人霍乱弧菌疫源检索由县人民医院负责,县妇保院、中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腹泻病人标本统一送县疾控中心检测,县疾控中心应定期开展对江河水系、外环境和海水产品霍乱弧菌疫源检索工作。

四、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省2014年—2015年结核病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如期完成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任务数。

2.认真落实农村困难人群耐药肺结核病人救治政策。

3.开展以县为单位的结防机构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工作,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确保新肺结核发现率达70%,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

五、加强艾滋病防控工作

1.进一步加大艾滋病监测与检测力度,保质保量完成VCT人员、哨点人群、娱乐场所工作者、公安羁押监管人员和性病门诊的筛查工作。

2.创建右水、白鹅等2个艾滋病宣传示范乡镇。

3.做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管理工作,提供CD4+及病毒载量的检测工作。

4.为艾滋病人提供快捷便利的抗病毒治疗和母婴阻断,完善艾滋病病人治疗信息管理系统,并为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致孤儿童提供生活救治,关怀帮助,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

5.做好娱乐场所工作者,男同、吸毒人群、性病就诊者的干预工作。

6.广泛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加强艾滋病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工作,进一步做好青少年及党政干部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7.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2个初筛实验室及10个艾滋病检测点人员的检测水平,创建县妇保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

六、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

1.做好碘缺乏病省级监测工作,完成等6个乡镇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工作。利用电视、手机短信、户外广告等宣传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2.根据《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提出的工作目标,做好肿瘤登记和死因监测报告工作。

3.根据《2013—2015年县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做好线虫病、疟疾防治工作。

七、做好重大卫生宣传日宣传活动

县疾病预防工作要点篇3

一、工作原则与目标

按照手足口病、霍乱、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协调联动、科学防治”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宣教培训,规范工作程序,加强信息收集、疫情监测、病人的诊断与救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夏秋季传染病疫情发生、扩散与蔓延,保护群众身心健康。

二、组织体系和部门职责

(一)组织领导体系

为加强我县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确保工作质量,县政府成立以县政府副县长李季莲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孟祥佐、县卫生局局长孙立标任副组长,县卫生局、教育体育局、爱卫办、工商局、药监局、质监局、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和各场、镇主管副职为成员的县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孙立标兼任,副主任由县卫生局副局长郑天然担任,具体负责制定全县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全面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物资储备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预防控制与监测预警体系

卫生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县、场镇、村队三级防控网络,负责全县肠道传染病疫情监测与分析预警、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实验室检测和健康教育工作,充实应急处置队伍,做好检测、调查处置等物资准备工作。

教育体育局要在各中小学校、托幼园(所)设置1—2名专(兼)职疫情监测报告与防控工作人员,负责组织落实本单位学生(幼儿)每日晨检、饮用水与食品卫生管理、预防性消毒与灭蝇、健康教育、疫情报告等传染病防控措施,认真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疫情调查处理工作。

爱卫办要结合全县开展的“健康*、幸福人民”行动等活动,按照相应规范和标准,在全县深入开展改水改厕、防蝇灭蝇和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爱国卫生活动,做到常抓不懈,保质保量。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要积极配合卫生、教育体育、爱卫办等部门,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各场、镇要成立相应的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县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落实辖区内公共场所及用品的预防性消毒、饮用水卫生管理、卫生宣教和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灭蝇等传染病防控措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配合卫生局做好疫情监测与调查处理工作。

(三)医疗救治体系

各级医疗机构自6月15日起至10月31日止,要按相关标准和要求建立肠道门诊,配足具有相应资质的医护人员,认真做好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筛查处置工作;严格落实传染病报告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加强院内消毒隔离及医疗废物处置,防止医源性和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组建肠道传染病临床救治小组,负责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

(四)卫生监督体系

县卫生局要成立督导检查组,依法加强对全县各单位和医疗机构、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传染病监管与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工作。

三、疫情监测

(一)信息监测

各级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要立即报告当地场镇卫生院或直接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8711326);各村队卫生室要加强本村队传染病疫情监控工作,发现肠道传染病患者,要按相应规范和标准进行诊治、登记,并及时上报所在地场镇卫生院,卫生院核实确诊后,直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县疫情信息监控,每天定期对网络直报疫情进行主动搜索,做好传染病日报分析工作,每周收集、分析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发现疫情线索并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二)病人监测

全县各医疗机构要做好预检分诊。诊疗过程中,要提高对手足口病、霍乱、菌痢、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敏感性,经预检为肠道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例,要及时转至本院肠道门诊诊治。

肠道门诊要配备必需的人员、设施和采样器械,建立腹泻病人登记、消毒隔离、传染病报告制度,对前来就诊的腹泻病人要逐例、逐项登记,做到病人便检标本“有泻必采”,做好手足口病、霍乱病原学相关项目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三)环境监测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省、唐山市有关肠道传染病监测方案要求,定期进行水源、食品和外环境的肠道传染病病原学监测工作。

(四)质量控制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肠道传染病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每日审校和分析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情况,开展腹泻病人监测质量控制工作。

四、病例诊治与报告

(一)病例诊断及报告

根据手足口病、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在诊疗过程中,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者,各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各医疗机构发现并诊断疑似或临床诊断的霍乱、大肠杆菌0157病例和其他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应立即电话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初步核实,并将初步核实结果及时按程序逐级报告,确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网络直报。

(二)病人的诊治

1、各级医疗机构要成立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抢救治疗组,按照相应的救治工作规范,负责本院的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抢救治疗,努力降低病死率。

2、各医疗机构发现肠道传染病危重病人时,必须按照有关规范及时转诊到县医院传染病专科进行隔离救治,不宜转诊的要及时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

3、各医疗机构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要做好转送病人救护车、污染场所的消毒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防止医源性传播。

五、疫情处置

(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传染来源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手足口病、霍乱、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后,按照相应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查明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判定、追踪调查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接到学校、企业等集体单位肠道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相应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要求,及时组织人员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查明传染来源、确定密切接触者,采取控制措施控制疫情。

构成突发疫情事件的,县卫生部门要按规定及时上报县政府,迅速启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做好消毒处理工作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医疗机构要按照方案要求做好疫点终末消毒和预防性消毒。医疗机构做好对就诊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污水、污物等消毒处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病人疫点终末消毒工作。

(三)做好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对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的密切接触者,分别按照相应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要求开展医学观察。对手足口病、霍乱等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医学观察,由场镇卫生院负责每日上门了解密切接触者健康状况,落实采样送检、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指导疫点、疫区做好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及粪便消毒管理工作。

六、预防控制措施

(一)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和群众防病意识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宣传橱窗和宣传手册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开展以夏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为重点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科普常识,指导广大群众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提高全民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抓好“五清理、一消杀”,即清理垃圾、清理厕所、清理沟河池塘、清理庭院住宅、清理摊点和消杀病虫媒生物,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和群众健康水平。

(二)加强重点部位、重点人群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1、加强学校、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传染病防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监督和指导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按照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做到提供开水或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加强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管理,注意操作卫生,防止食品污染。积极开展肠道传染病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和防止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发生。一旦发现有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现象,要及时报告所在场镇卫生院或直接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协助做好调查处理。

2、加强外来流动人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各场镇要将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本辖区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重点做好对建筑工地等外来人口集聚地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定期对外来人口集聚地的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管理等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控制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疫情发生。

(三)开展重点人群免疫预防

对饮食从业人员、保育员、宾馆服务人员重点人群,按自愿、自费原则开展霍乱等疫苗免疫接种,以保护重点人群,减少因重点人群感染造成肠道传染病传播与爆发。

卫生部门在疫情应急处置时,如需在学校、工地等人数较大范围采取预防性服药或应急接种的,要请示县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实施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措施效果及有关反应,并及时报告和处理。

七、保障措施

(一)规范工作行为,完善防控网络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负责全县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防治工作。要组建防治督导小分队,加强对全县夏秋季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

各级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夏秋季传染病防控措施,进一步充实、加强防控力量,完善相应工作制度,加强防病值班和疫情报告,确保通讯、交通畅通和信息快捷。要加强肠道门诊管理,规范工作行为,调整充实肠道传染病抢救治疗专家组人员,努力提升全县肠道传染病防控与医疗救治工作质量。

(二)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应急演练

卫生部门要组织对全县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业务人员开展肠道传染病业务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实验室检测、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学调查与疫点处理、消毒等业务技术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肠道传染病应急演练,不断提高我县卫生系统应急意识和实战能力。

(三)做好物资储备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有关标准,配置必要的诊治设备,储备充足的治疗药品、防护设备、消杀器械和药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采样检测设备和试剂以及通讯网络设备等,以保证全县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部门协作

为确保我县夏秋季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各场镇、各有关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群防群控的工作格局。

(五)强化督导检查

县疾病预防工作要点篇4

一、疾控大楼的建设

我县利用国债资金80万元,县人民政府无偿划拔土地1.28亩,于2004年3月10日在原防疫站办公楼西向动工兴建一座占地面积285m2,建筑面积870m2的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并于7月20日完成基础设施、土建工程,12月28日竣工,现待验收投入使用。在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建设过程中,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有关问题,分管副县长多次到中心现场办公,帮助解决有关困难问题。由于得到县人民政府、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使疾控中心大楼得以顺利建成。

二、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

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后,经县卫生局批准,中心对内设机构及职能及时进行了调整,中心下设办公室、计划免疫管理科、疾病防制科、公共卫生科、检验科和质量管理科6个业务科室。中心现有编制27人,现在职职工26人,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2人,其中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9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6人。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干部职工实行双向选择上岗,从而选拔出领导、群众都满意的科室负责人,优化组合了现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做到人尽其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中心占地面积2989多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270平方米,检验用房470平方米(其中恒温面积70平方米)。拥有小汽车3辆,200毫安X光机、酶标仪、洗板机、电子分析天平、光栅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阿贝折射仪、CO红外线分析仪等仪器设备30多万元(原值),全中心固定资产270万元。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疾控中心成立后,启用了“蒙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印章。中心领导实行分管负责制,中心主任、主管全面工作,主管人事、财务、检验、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和门诊工作,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分管疾病防制、计划免疫、结核病防治、卫生监测等工作。中心制订了《XX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工作实施方案》、《XX县艾滋病防治方案》,《XX县结核病防治工作方案》、《XX县乙脑防治工作方案》、《XX县重大疾病工作方案》,《XX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方案》和《抗灾防病工作预案》。各科室均制订了工作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的畅通,使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处理,以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中心成立后取得的成绩

今年6月我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全县9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灾,全县受灾人口3.7万,农作物受淹3.94万亩,倒塌房屋680间,损坏房屋268间,因灾致伤病254人,死亡1人,失踪1人、电力、通讯、水利设施等受到严重损坏。灾情发生后,我中心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投身到抗洪救灾工作中去,立即启动抗灾防病预案,有序开展灾区疫情收集、指导灾区进行环境、饮水卫生的消毒处理,食品卫生的监测,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消毒到哪里,并在洪灾发生后马上组织人员编印“讯速行动起来,洪灾之后防疾病,洪灾之后注意预防乙脑”等宣传资料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使群众及时了解灾后疾病防治、饮水消毒、环境消毒知识。由于措施得力,工作过细,今年我县洪灾之后没有发生与洪灾有关的甲肝、痢疾、伤寒、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五、今后工作的打算和建议

经过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我中心顺利地完成了机构体制改革的过渡工作,初步建立了XX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由于我中心人员偏少,年龄偏大,后备人才不足,资金紧缺,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稳定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对祖国未来的呵护,因此建议财政加大对疾病控制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经费的投入,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工作待遇等,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能专心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巩固与发展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建设,提高保健人员特别是村级防保人员的地位与待遇,对配合完成卫生任务的乡村防保人员给予经济补助或奖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卫生保健网的网底不破。

县疾病预防工作要点篇5

以《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2015版)》和《____自治区消除疟疾实施计划(2011—2020年)》为依据,贯彻预防为主的科学防治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实施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县、乡(镇)相关临床医师的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培训,提高监测报告的敏感性;加强全民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切实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形成群防控的工作局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不出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继续巩固全县消除疟疾成果。

(一)疟疾年发病率

全县保持不出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

(二)发热病人血检和质控管理

1、县直医疗单位、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要达到100%;血检对象:“三热”病人(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者)和到过国外(非洲、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等国)回归人员。

2、发热病人血检率。

按照《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2015版)(中疾控传防发[2015]139号)的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年“三热”病人血检总人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0.5‰;疟疾主要传播季节5~10月血检人数不低于年血检总人数的80%。镜检后的血片(阴性血片和阳性血片)要妥善进行保存,以备上级查验。各单位血检任务数详见附表1。

3、县疾控中心要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镜检质控督导,保证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质量。复核各医疗单位10%的已检阴性血片和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

4、流动人口血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卫生部、公安部等5部《流动人口疟疾暂行管理办法》(卫防字[1985]41号)和__《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办法》及《__县流动人口疟疾防控实施方案》的通知(田政办发〔2012〕180号)等法律法规文件规定,县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要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大型流动人群聚居地,特别是是外出非洲、东南亚等国务工回归的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定期搜索传染源,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重症病例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流动人口血检任务数为300人次。

5、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实验室确诊率100%。所有的疟疾病例均需保留血片备查。

(三)传染源管理。

报告的疟疾病例,100%要经实验室确诊;确诊的病例要在24小时内按全国疟疾病例治疗方案(见《消除疟疾技术方案(2011年)》附件1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实施治疗,治疗比例达到100%;100%疟疾病例3天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按自治区疾控中心2016年下发的调查表进行(附件4))。治疗后一个月血检复查,对失访人员要提供佐证材料(有调查记录、失访原因等)。

(四)抗复发治疗。

对上年的间日疟病人在流行季节开始前进行抗复发治疗(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服药率达100%(有禁忌症及外出除外),全程足量率达100%;对失访人员要提供佐证材料(有调查记录、失访原因等文字说明)。对疑似疟疾病人,在采血的同时要给予假定性治疗,治疗率达100%,同时保留血片以备复查;确诊病例及时根治。

(五)病灶点病例主动筛查与处理。

在病例网络直报后1周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活动性疫点和非活动性疫点开展病例筛查,内源性病灶点血检率要求达该点人口数的10%以上;外源性病灶点的血检率要求达该点总人口数的5%以上。所有活动性疫点处置率达100%,有详细处置报告(如疫点人口资料、蚊媒调查结果、处置措施、影像资料)。对于筛查发现的疟疾病例,应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及时进行报告。

(六)技能培训。

1. 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疟防人员和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接受疟疾防治知识技能培训达100% ;县直医疗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镜检员,接受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率要达100% 。

2. 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内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传染病科和发热门诊)临床医生,接受疟疾防治诊治知识培训率要达100% 。

资料要完整(有培训方案、通知、签到、日程、培训教材、考试、照片、总结等)。

(七)病例报告、治疗和个案调查。

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达到100%,3日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达到100%,阳性病人抽取4-5ml抗疑血于3天内送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

(八)主动病例侦查。

各乡镇均需主动开展病例侦查,主动侦查血片占全年血片总数的40%。

(九)传疟媒介监测。

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或结合本地实际工作需要,适时开展传疟媒介监测或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工作。

(十)健康教育。

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适宜场所,采取多种形式,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且资料完整(计划、健康教育教材、照片、总结)。

(一)加强领导,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各医

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疟疾防治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分管领导和防疫专干要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内的疟情动态,发现疫情要及时上报,不得漏报和瞒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二)多部门协作,构建疟疾防控网络

加强与财政、教育、广电、商务、公安等部门的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开展疟疾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网,县疾控中心要有2 名以上专职寄防人员,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及乡镇卫生院要有1 名专(兼)职疟原虫镜检员。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能够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

(三)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疟防知识知晓率

各单位要结合4.26疟疾宣传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进行疟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和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外出(非洲,中南亚)务工人员和其家属。并保存宣传资料、发放登记表、现场工作影像等资料备查。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疟疾诊治能力

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县疾控中心负责各单位师资培训及镜检人员培训;各乡卫生院负责本单位人员和辖区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培训,县直医疗单位负责本院的急诊科、内科、神经内科、儿科、传染科、防保科的临床人员的培训,年至少开展疟疾防治技术培训1次。

培训内容的重点是:疟疾病例的识别,疟疾诊断和治疗,疟疾防治知识的传播,尤其输入性疟疾的及时发现,报告和治疗。

(五)加强检查督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县疾控中心要加强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疟防工作督导,每年至少2轮次。检查工作方案的执行、血片制作、疫情控制、镜检质量和疟防资料等情况。要有督导记录,指出存在问题和提出整改意见。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县卫计局汇报,及时解决问题,确保疟疾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资料的报送

县疾病预防工作要点篇6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虫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寄生虫性传染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传播快、危害性大。黄冈市历史上属于不稳定疟疾疫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经过积极有效防治,1991年达到国家基本控制疟疾标准,2006年以来,我市疟疾疫情实现连续大幅度下降,疟疾年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本地感染疟疾发病明显减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劳务人员出国务工,每年发生多起输入性疟疾,输入性病例每年成倍增加,恶性疟病例明显增多,"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成为全市疟疾防控重点

1资料与方法

收集黄冈市2006~2014年传染病疫情报表和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2014年现症疟疾患者的地区分布、性别、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发病情况与感染来源情况进行分析,比较黄冈市2006~2014年疟疾发病趋势和发病的特点。

2结果

2.1 2014年疟疾发病情况

2.1.1地区分布 黄冈市疟疾病例13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12例为非洲国家输入感染,1例为东南亚缅甸输入感染。

2.2.2时间分布 全市除1、3、6、10、11、12月有报告病例外,其它各月均无病例报告,其中11、12、1月报告病例为多(共7例)。我市疟疾发病以冬、春季为主,主要原因是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国休假、探亲。

2.2.3人群分布 13例疟疾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4~50岁,60岁0例。病例以男性、工作年龄层次人员为主,均为在外务工人员,以农民工发病最多(10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6.92%,因其流动性大,感染几率大。

2.2 2006~2014年疟疾发病情况 近几年以来,黄冈市疟疾发病率低,均在1/10万以下。2006~2009年疟疾病例增加,主要是本地感染疟疾。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疟防工作前移,防控力度加大,疟疾病例数显著下降,本地疟疾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本地疟疾发病显著下降,2012年以后无本地疟疾病例;国外输入疟疾发生次数逐年增加,成为近几年疟疾发病的主体,其中2011年以来共发生疟疾41例,输入性病例占38例,占发病总数的92.68%,41例病例中恶性疟25例、间日疟14例、未分型2例,恶性疟占发病总数的60.97%,特别是2013~2014年输入性恶性疟22例,近2年恶性疟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见表1。

3讨论

黄冈市疟疾发病率低,发病率已保持在1/10万以下,流动人口是疟疾传播的重要因素,因周围人群免疫力低,疟防知识普及不够,一旦有传染源的输入,极可能出现疟疾的爆发流行。因此,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一直是黄冈市疟防工作的重点。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结合黄冈市实际情况,加强了对主要劳务输出的县(市、区)的人员的监测和管理,采取了市-县-乡-村四级联防联控机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防治方案和技术指导,加强督导;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及和医院、企业的信息交流,乡、村提供外出务工人员名单、动态信息并配合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出国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性服药、蚊媒控制、健康教育和疟疾现症患者的治疗,四方紧密配合,使2014年疟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有效的成果,做到了无死亡、无二代病例的发生,相比2013年输入性病例减少,下降了18.75%,这是启动消除疟疾工作后将疟防工作前移的明显效果。

2010年以来,黄冈市疟疾发病表现出新特点。①输入性疟疾成为发病主体,恶性疟占大多数,输入性传染源主要为国外传入,非洲国家传入的主要为恶性疟,也有极少见的混合感染,东南亚国家传入的主要为间日疟;②大部分乡镇、村多年无疟疾病例,忽视询问流行病学史,容易产生误诊、漏诊;基层医疗医疗机构尤其是县人民医院对疟原虫镜检工作的重视不够,各级医疗机构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操作不熟练,容易诊断不及时,患者一般病情较重;③赴境外高疟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劳务输出企业多,人员分布广,人群流动性更大,疾控部门对出境和回归人员的信息很难掌握,不能开展主动监测,输入性疟疾防控难度大。因此在巩固疟防已取得成果的同时,仍应不断推进疟防工作的前移,加大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力度,以劳务输出较集中的企业、地区为疟防重点;加强对县、乡、村各级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置,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三热”患者血检力度,提高疟原虫检出率;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疟疾防治技术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杜绝死亡、二代病例的发生;继续做好预防医学,回来的时候,疟疾休止期治疗的患者和周围人群的预防医学工作;加强疟疾预防健康教育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尤其是高危人群。

县疾病预防工作要点篇7

今年上半年,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开拓新思路,创造新成绩为指导思想,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预防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重点,确保我市暑期卫生防病工作万无一失,努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今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狠抓政治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市疾控中心一向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政治学习制度,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和市卫生局党委倡导的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及治理商业贿赂等活动,先后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今年六月份被市委、授予“2004~2005年度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七一”前,疾控中心党支部被市直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圆满完成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秦皇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行方案》文件精神,市疾控中心被列为首批改革试点单位。在市卫生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心领导班子认真调查研究、精心谋划制定出实施方案和相关的实施细则。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的原则,保证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按照编制和人员结构比例,合理设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岗位。全面实行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使单位人事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年业务工作。

根据省卫生防疫工作会议精神及省疾控中心下发的《市级疾控机构2006年业务工作考核内容及标准》,结合我市卫生防病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出《2006年秦皇岛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进入暑期前,又制定了《秦皇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暑期卫生防病工作预案》,并对《秦皇岛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重新调整了应急处理组织机构,根据工作的需要,新增设了应急办公室、信息科和质量控制办公室三个科室。将疾控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暑期卫生防病工作中来,力争做到对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够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确保今年暑期卫生防病工作万无一失。

四、突出重点,全面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进入4月份以来,市疾控中心遵照省疾控中心的要求,制定了《秦皇岛市霍乱及O157:H7防治工作计划》和《霍乱防治应急预案》并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全市县区疾控机构的主管领导和市疾控中心全体机动队成员进行了霍乱流行病学知识和现场处理培训。并于6月初对全市肠道门诊、县区疾控机构肠道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6月份,市疾控中心采集了外环境水40份、水底泥19份、腹泻病人便30份,进行了霍乱弧菌、O157:H7大肠杆菌监测。另外,各县区也对水、水产品等172份样品进行监测,均未检出致病菌。

(二)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入春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市疾控中心进一步完善了我市防控禽流感工作预案。与市、县区农业和畜牧系统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固定专人和联系电话,摸清了全市接触禽类等高暴露人员底数。对全市疾控机构的应急预案、物资储备和模拟演练进行多次检查,对医疗机构感染科建设、发热门诊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

(三)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工作。流行性出血热是我市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发病情况有上升趋势。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和《河北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要求,市疾控中心于2006年春季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选择昌黎县和青龙县为监测点,对鼠密度和带毒情况进行监测。全市共调查4个检测样地,宅区布夹1222夹次,捕鼠21只,平均鼠密度1.7%;野外布夹1215夹次,捕鼠9只,均为纹背仓鼠,平均鼠密度0.74%。对捕获鼠进行解剖,用(IFA)法检测出血热病毒总携带率宅区鼠为10.5%(4/38)。野外鼠为11.1%(1/9)。为有关部门制定控制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四)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根据《秦皇岛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03~2010)》及省疾控中心下发的《2006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市疾控中心对全市23个乡镇卫生院的结核病痰涂片检查点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二次培训,统一下发了检验器材,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发现和诊断结核病的能力;各县区结防人员利用下乡督导、登门告知、电话通知等手段,对结防机构未能登记的病人进行追踪;3~4月份顺利通过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中期评估;在涂阳病人免费治疗的基础上,从2006年1月1日起,对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实施免费治疗。各项目门诊成立了诊断治疗小组。截止到5月底,全市接诊病人2328人,发现涂阳病人58例,涂阴病人147例,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结合“3.24世界结核病日”,市疾控中心设计印制了5000份彩色折页传单,各县区疾控机构也制作了大量图文并茂的宣传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五)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从今年起,加强了艾滋病疫情监测覆盖面,开展了公安监管场所羁押人员艾滋病抗体筛查工作,为此项工作能按时完成,市疾控中心制订了专项工作方案下发到有关单位,积极与公安、司法等部门联系,相互沟通,密切配合,截止到4月底,共检测1021人,检出1例HIV感染者(该病例5月17日死亡);6月15日,市疾控中心在市委党校县级干部培训班上对30余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讲座,讲解了艾滋病防治知识、《艾滋病防治条例》、防治策略和工作进展,提高与会领导干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对我市现有的2例HIV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全市开展了免费自愿咨询检测,1~5月份检测866例,未发现阳性病例。

(六)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为全面贯彻5月19日省卫生厅召开的全省传染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和5月23日省疾控中心召开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调度会议精神,市疾控中心于5月26日紧急召开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调度会。就我市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市今年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进行了部署;市疾控中心薛主任与各县区疾控机构负责人签订了《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责任状》,强化了疫情报告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要求各县区在坚持24小时浏览网页的基础上,主动出击,深入基层,搜索疫情,加大发现力度,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技能。

(七)其他传染病防治监测工作

1、流脑防治:根据省疾控中心要求,我市于1月、3月、5月分别进行了流脑流行前期带菌调查,每期共采集样本100人,检测结果为:流脑流行前期和后期均未检出,流行高峰期检出2株脑膜炎双球菌。

2、学校传染病防治:入春以来,我市部分中小学相继出现了上感病例,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市疾控中心及时召开了调度会,要求各县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调工作,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各学校确定专(兼)之疫情报告员,实行晨检制度,每日向疾控中心报告疫情动态,截止到5月底,我市共出现学校上感4起,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通过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的紧急处理,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五、规范计划免疫工作,确保预防接种安全。

1、巩固消灭脊髓灰质炎成果,加强AFP监测和病例调查工作。积极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接种活动,1~6月份共报告AFP病例6例,各项监测指标全部合格。

2、完成全市计划免疫新监测软件与省疾控联网,经过3个月的数据传输,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县区疾控机构也将完成入网联接。

3、继续抓好乡级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接种率和接种安全。在市疾控中心的督导、检查下,全市138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建立规范接种门诊,接种门诊率已达到100%。

4、以“4月25日计划免疫日”为契机,围绕“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健康—关注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这一主题,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册63890余份,传单100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100000余人次,制作专家访谈4期,领导电视讲话12期,农村有线广播464次,宣传展牌62块,黑板报85块,张贴标语564条,取得良好地社会效应。

5、强化乙肝疫苗、精致腮腺炎疫苗和乙脑疫苗接种工作。

6、完成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监测工作。全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1例,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1例。

六、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为科学有效控制病媒生物提供技术支撑。

年初,市疾控中心制订并下发了《秦皇岛市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消长监测方案》,拟定了“县区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业务内容和考核标准”,明确了今年消杀工作主要任务:消杀业务培训和基层技术指导,病媒生物孳生地监控,病媒生物消长及抗性水平检测,突发疫情的应急消杀处理;完成监测网络建设,全市设立成蚊密度监测点11个,成蝇密度监测点13个,蟑螂密度监测点14个,每旬监测一次;开展了我市城乡接合部越冬蚊场所、蚊蝇孳生地调查工作;与公共卫生科和检验中心配合,对市级医院消毒工作进行了检测和消毒基本情况的调查;做好了应急消毒药品、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器械的准备工作,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疫情;成功举办了我市医疗机构感染消毒监测、检验技术培训班,对规范我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今后举办类似培训班创出条新路。

七、加强慢性病、地方病防治工作。

2006年市疾控中心加强了对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县区考核范围,各县区均已指定专门科室负责此项工作;大部分县区均按要求建立了慢性病防治示范点,北戴河慢病防治示范区开展了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和死亡检测,按时完成月报表;海港区开展了全国伤害监测工作;市—县区—社区(乡镇)的慢性病防治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举办慢性病培训班,对各县区慢性病防治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了专业水平;对国家疾控中心下达我市的奥运城市控烟调查工作,进行了前期准备、资料收集等,现已进行现场调查阶段;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在“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开展了宣传咨询活动,各大新闻媒体给与了报道。

开展生产企业、居民住户碘盐监测工作。1~6月份共监测碘盐生产企业37批次,合格36批次,质量合格率

97.3%;监测居民户2016份,合格1954份,合格率96.2%,碘盐覆盖率94.46%,非碘盐率1.8%。5月15日碘缺乏防治宣传与市盐政管理局共同在太阳城举办宣传咨询活动。做好200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地方病项目—秦皇岛市饮水型氟病区水氟含量筛查、降氟改水工程检测项目的各项工作。

八、开展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卫生监测、检验工作。

截止到六月底,公共卫生科对直管宾馆、酒店、美容美发、洗浴等公共场所的微小气候、空气质量、噪声、照度、公共用品消毒效果进行了卫生学监测。共检测单位94家,147个场所,1170个监测点,2300份公共用品,出具检测报告147份。为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消除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直管的77家餐饮单位的餐具消毒工作进行了检测,共检测餐具730件,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市城市区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二次供水进行采样监测评价。与市电视台《法制民生》栏目组共同对昌黎县荒佃乡庭院动物养殖进行了专项调查、采访,为解决庭院动物养殖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的影响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按照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2006年全省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业务考核目标要求,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科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项职业卫生监测、职业体检等工作。制定了《秦皇岛市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及应急演练程序;申请项目资金近50万元,用于购买采样、监测仪器设备;建立健全了全市放射卫生单位基础资料档案;对7家医院、诊所等放射卫生单位开展了X射线、钴60机房防护监测工作,对3家射线重点单位的81名工作人员佩带了个人剂量计,进行动态监测;对3家工矿企业卫生尘毒、物力危害进行检测,共设点34个,检测样品52份;以尘毒、噪声、高温及特种作业为主,对3家企业的103名职工进行了尘肺病诊断,为300多名职工进行会诊,为1317名职工进行岗前及在岗期间职业评价;上半年职业健康评价收入16余万元,职业卫生监测1万余元;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法》颁布4周年大型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横幅6条,宣传展牌10余块,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解答过往群众咨询百余人次。

县疾病预防工作要点篇8

人力配置不足,难以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

人是管理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1],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员,就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无法完成区域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以社会群体为工作对象,不仅要求其编制数量能与工作岗位相适应,而且专业技术技能、相关学科甚至社会管理等综合素质都应具备。我县于2004年开始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原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增设卫生监督所,在原来编制就很紧张的情况下,编制扣减了1/3到卫生监督机构,导致工作更难以为继。具体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如免疫规划管理、传染病防治等岗位人手明显不足,应急处置与管理科室因人员短缺无法设置,严重制约了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1980年国家编委、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80)卫防字第46号、(80)国编字第39号],是此后20多年来卫生防疫站人力资源设置的参考依据。实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和省级对疾控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结构无明确规定,向编委部门要求增加编制无据可依。目前,我县疾控中心编制26人,实际在编23人,平均年龄46岁,学历、专业和年龄结构严重失调,退休人员逐年增多,专业技术人才得不到及时补充,面临着青黄不接、人员断层的危险。

财政投入不足,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举步为艰

我县属山区贫困县,财政靠中央转移支付,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经费投入,但绝大部分投入是人员工资的增长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财政主要核拨人员工资,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办公、业务经费主要依靠从事有偿服务来解决,否则工作无法正常运转,此方式有悖于疾控工作的公益属性。经费缺乏,无法选送技术人员进修学习和添置仪器设备。经费的投入是任何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财政保障的不到位,客观上严重制约了疾控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公共卫生建设基础薄弱,后劲不足

上一篇:值周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安全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