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30 17:35:47

盆景艺术论文

盆景艺术论文篇1

少年的韦金笙受出生地一路之隔的上海哈同花园影响,爱好园艺,尤喜摆弄盆景。他于1952年9月考入上海高行农校,后因院系调整转入苏州农校园艺专业,1955年毕业后被分配至扬州市园林管理处从事风景园林工作。工作中,他通过系统研究、探讨,总结出扬派盆景剪扎的11种棕法。

1979年10月,韦金笙受江苏省城镇建设局委派,率团参加了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的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并主持苏北馆的布展,重点展示了扬派、通派盆景。

1980年5月,韦金笙代表扬州参加了国家城市建设总局下达,由广州市园林管理局主持,上海、成都、苏州、扬州等城市园林管理局(处)参加的“中国盆景艺术研究”的科研项目。该项目主要对中国盆景的历史、各种艺术流派、盆景创作及盆钵、几架、配件、陈设布置、盆景植物和石材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与总结。1981年9月,该项目的成果通过审定,并公开发表,成为建国后首部图文并茂的权威盆景著作。韦金笙的参与,为其日后继续从事中国盆景艺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6年4月,在意大利热那亚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国际花卉博览会上,他应中国花卉协会的邀请,主持设计并建造了中国馆。最后,经博览会评委评选,中国馆被评为最佳布置设计荣誉银质奖,这令韦金笙颇感自豪。但是,在他与国际园艺界朋友交流时,对方纷纷将中国传统艺术――盆景――称为“Bonsai(盆栽)”,并认为――“盆栽起溽于日本”!这些言论令韦金笙极为愤慨。他立下志愿:一定要刻苦钻研中国盆景历史,早日拿出令全世界盆景界信服的证据,证明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并让国外盆景爱好者都将“Bonsai(盆栽)”改称为“Penjig(盆景)”!

回国后,韦金笙便迫不及待地深入研究中国盆景史。皇天不负有心人,1991年5月,韦金笙在《中国园林》杂志上发表了他的重大研究成果――《中国盆景史略》。这篇文章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首次全面地勾勒出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盐景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盆景起源于中国!国内外盆景爱好者读过这篇文章后,深为信服。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华裔盆景爱好者,更是觉得扬眉吐气。

1995年5月,韦金笙应邀出席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三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并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在组委会主席、华裔盆景艺术家林十里先生的安排下,韦金笙首场讲演《中国盆景的历史、流派及其艺术欣赏意境》。演讲结束后,与会代表纷纷议论:“世界盆景的中心在亚洲,而亚洲盆景的中心应在中国。”

1996年,韦金笙被推选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后,更热心于分会的工作,竭尽全力做好分会举办的历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国盆景展览会)、中国盆景研讨会及参与举办的第四届与第八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等工作;并藉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盆景事业发展。

2002年8月,我国台湾省“中华盆景雅石古盆交流协会”理事长、国际盆景协会第一副理事长(现任理事长)苏义吉夫妇,为宣传中国盆景艺术,组织国际盆景协会理事长(现任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主席)、来自美国的索妮达・罗赛德夫妇,世界盆景友好联盟第一副主席、来自日本的岩崎大藏夫妇及欧洲盆景友好联盟主席、来自瑞士的皮尔斯・罗特夫妇一行8人,先后考察了上海、杭州、苏州、扬州、如皋、常州、泉州、广州等地的盆景艺术。韦金笙在扬州全程陪同他们参观考察,并利用这一机会,通过扬州盆景园保存的明清扬派盆景作品,宣传中国盆景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艺术特色。通过考察,国际盆景界名流亲眼目睹了中国的盆景佳作,感受了中国盆景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并认同了“中国是盆景的发源地”这一事实,同时还认识到中国盆景资源丰富多彩,风格流派众多且各具特色。

随后,2004年9月,韦金笙应邀参加国际盆景协会在我国台湾省台北市举办的“2004国际盆景雅石展览”。展览组委会主席苏义吉先生特意安排韦金笙讲演《中国盆景史略》。韦金笙利用这一机会,再一次地宣传了“盆景起源于中国”的观点。2005年4月,韦金笙应邀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2005马来西亚盆景雅石展赛会”,并担任评审员。韦金笙在大会上讲演了《中国盆景艺术》,有力地增进了中马两国盆景界友谊。

2007年,韦金笙借陈志启、陈志就主编的《世界盆景金奖集》一书的出版发行,在《花木盆景》8、9月号B版,发表《解读――兼论将盆景升华为世界性文化艺术》一文。文章通过世界盆景界志同道合传承中国盆景理念、世界盆景界同工异曲传承中国盆景模式、世界盆景界求同存异传承中国盆景类型、中国盆景与国际盆栽的区别等方面的阐述,提出将盆景升华为世界性文化艺术的倡议。他说道:“鉴于中国盆景爱好者、世界盆景(栽)爱好者都是共同追求盆景艺术宇宙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呼吁通过国内外盆景(栽)界组织和爱好者共同努力,将盆景升华为世界性文化艺术,促进世界和人类友谊。”他还说“当盆景升华为世界性文化艺术,通过频繁国际文化交流,世界盆景界会逐步将盆栽(Bonsai)一词统称为盆景(Penjing)。也将会在欣赏形象美(源于自然)的同时,超越视觉感受而欣赏意境美(高于自然),达到更丰富的艺术美享受。”

盆景艺术论文篇2

广袤的中国大地,无论多么偏僻的盆景园地,总能寻见他的墨迹:铁画银钩,笔法森严。

他,就是世界盆景石文化协会会长、原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世藩先生。然而,2011年12月5日凌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安祥地走了。中国盆景界与世界盆景界从此失去了一个真诚的朋友。

今天,当我们怀着无比尊敬与怀念的心情,翻看这位老人的人生履历,才发现他在八十一年的人生岁月中,不仅仅为中国盆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还对我们民族与国家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0年5月,张世藩出生于革命老区山东文登。他在身边革命同志的启发和鼓励下,自幼即开始接受新民主主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当他的母亲在自己两个亲兄弟被日本侵略军杀害,毅然送他参军抗日之后,他便坚定地踏上了祖国解放和建设的道路。1945年8月,他进入胶东抗日军政大学教导二团学习,次年4月开始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先后担任辽东军区司令部情报处见习报务员,东北二局报务员、报务主任,中南二局二处二科组长,军委技术部二局管理处政治干事,总参三部十局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总参三部一所二处政委,总参第五十六研究所政治部主任等职,直至1987年3月离职休养。张世藩是我党我军隐蔽战线上的一名忠诚战士。他具有很高的技术业务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为党和军队的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甘当无名英雄。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过四保临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海南岛战役等重大战役,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由于功勋卓著,1988年,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中国人民独立功勋荣誉章。

张世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领导,严守党的机密,认真执行党和上级的指示,一贯听从党的指挥。他对党忠诚,立场坚定,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工作和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无论遇到多大挫折和困难,都从未动摇过他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克己奉公,顾全大局,思想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生活,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离职休养期间,张世藩发挥余热,积极投身于中国盆景事业。他于1988年参与创建了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并常年担任领导职务。他先后成功地组织举办了1991年北京国际盆景艺术研讨会,1992年中国海峡两岸盆景名花学术研讨会暨盆景展(南京),1997年“香港杯”全国盆景根雕奇石艺术大赛(桂林),1999年“澳门杯”全国盆景雅石花卉精品展(厦门),2001年“蜀汉杯”中国盆景赏石精品展(成都)、中外盆景艺术家联谊会议(湛江)、全国盆景赏石社团负责人联谊会议(成都),2002年全国盆景精品展(如皋)等大型盆景艺术展会,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和人才;2008年至2010年,他协助陕西万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斌连续策划举办了三届中国唐风盆景展,大显中国气派,深入人心;自1988年以来,他还主持举办了18期园艺与盆景艺术培训班,培育了大量的盆景技术人才。二十余年间,他为中国盆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是公认的中国盆景界的著名活动家。

在全面推动中国盆景事业发展的同时,张世藩先生还在思考如何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盆景石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友谊,促进世界盆景石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首届唐风展期间,他与张小斌、山田登美男、林朝华等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日本、泰国、新加坡和美国等地的盆景艺术家们,发起成立了“世界盆景石文化协会”,并亲自担任协会的会长。世界盆景石文化协会的正式成立,宣告世界盆景界终于有了一个由盆景发源地――中国成立的国际性组织,标志着中国盆景有了一座可以直接通向世界的桥梁。这也是张世藩先生贡献给世界盆景界的一份厚重的遗产。对于会长的溘然辞世,常务会长张小斌先生悲痛万分“张老为世界盆景界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是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他的离去,不仅是我们世界盆景石文化协会的损失,更是国际盆景界的重大损失!”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斯人已逝,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将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每个重大的盆景展会现场,我们的队伍中,仍然可以见到他高大的身影。

他依然是我们队伍中神采奕奕的一员。

他的革命精神、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已在我们的心间,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盆景艺术论文篇3

4月30日,全国首届网络会员小型微型盆景精品展在南京古林公园隆重开幕,本届展览由上海盆景赏石协会、南京盆景赏石协会、花木盆景杂志社、盆景乐园论坛联合主办,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古林公园管理处协办,盆景乐园论坛承办。赵庆泉、严家杰、鲍世骐、王元康、徐吴、樊顺利、王永康、魏积泉、郭伯喜、张召弟、陈建良【中国台湾】、佘庆源【中国台湾】、江职宏【印度尼西亚】等国内外盆景界大师、专家及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盐景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

现代小型、微型盆景是盆景艺坛中的一枝奇葩,我国上世纪中叶开始出现,21世纪以来有了长足发展,虽然同样以树木、山石、盆钵为主要载体,却以小乃至于微取胜,虽是掌上之物,却能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小中见大,苍古典雅,多盆小型、微型盆景经过艺术的组合,陈设于博古架上,俯仰呼应之间,更具诗情画意。同时正因为其小,所需空间不大,更容易走进千家万户。

本社与盆景乐园论坛(http://)此前曾联合举办了中外盆景小品技艺交流、首届“中国杯”盆景精品网络盆景展等一系列展事活动,网刊结合,充分依托了专业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互联网方便、快捷、互动的优势,为盆景的普及和交流构建了高效的平台。此次本社和盆量乐园论坛再度携手举办本届全国网络会员小型微型盆景精品展,旨在展示中国小型、微型盆景艺术,更好地普及、传承、宏扬中国盆景文化,为盆景艺术进入千家万户作出贡献。

本届展览采取网上报名、自愿参与、图片预审的模式,且参展作品只展出,不设奖项。这种新颖的展览模式激发了大家的参展热情,有网友自福建、贵州等地千里迢迢携自己的作品参展,现代微型盆景发源地――上海更是参展者众多。展览共展出46组、360多盆作品,参展作品无不玲珑雅致,缩景成寸,陈设富于层次,构图巧妙,意境深邃,观之如画,赏之如诗,王元康大师的《景意》、《渔岛秀景》,郑志林的《柏韵图》,许宏伟的《一帘春绿漾微波》……一件件佳作蔚然一室。展览现场氛围轻松,在这里,艺术有高下之分,但无贵贱之别,普通网友的作品可以和专家、大师的作品同台展出,绽放自己的光芒,盆景爱好者可以和众多的专家、大师面对面地交流技艺。赵庆泉大师高度评价了这次展览,他认为本届展览是中国盆景兴盛的~个重要表现,盆景艺术一定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通过网络这种灵活的形式,能把众多的盆景爱好者团结到一起,大家共同切磋技艺,因而展览对中国盆景的普及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希望多举办类似展览,把中国盆景向更广的层面推广,把中国盆景的技艺提升到更好的水平。

开幕式当日,主办方还安排了盆景现场制作表演和盆景资材交易活动,许宏伟、许松、王德喜和樊顺利、江职宏、陈建良、谷斌、侯万朝等分别表演了小品盆景制作和松柏盆景制作。展览持续到5月2日结束。(特别感谢胡光生先生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盆景艺术论文篇4

一、艺术美与自然美

艺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艺术美与自然美也是艺术界争议了好长时间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理清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在西方美学中,有认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大家,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就说过:“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家所创造的美。”同样也有推崇艺术美的大家,比较著名的如黑格尔的论述:“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在国内“自然之美”本身就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种普遍的、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崇尚,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都说明了人们崇尚自然之美。这里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个概念,自然的并不都是美的,比如一棵自然树,无论它多么自然,但它并不一定是我们盆景要追求的形象;其次我们所师法的自然,也绝不是原始状态下的自然,而是经过艺术家心灵陶冶后的人化自然,要撷取的是自然界中古树林木、山川滩头的优点,在创作中要努力的方向就是追求那种“不见人工的人工”,正如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朴是什么?就是自然,是高层面上的自然。可见,艺术美与自然美是审美范畴内的两个方面,自然美生动、丰富,艺术美典型、恒定,好的艺术作品,必然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甚至众多审美倾向和谐的产物。

中国山水画就是在人们对自然的礼赞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特别是唐以后,由于中国文化的浸润和大批有思想的文人的介入,终于嬗变出更高境界上的中国文人画,他们同样师法造化,但却强调“心物相契”、“因心造境”、“意超于物”,追求高于自然的心画。

盆景同样也是人们崇尚自然摹写自然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盆景最终的艺术效果,最高的艺术境界;都必须以自然美为基础”(赵庆泉《谈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创造出更适宜抒写性灵的,深蕴传统文化的意境深远的文人式盆景,才是我们盆景界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关于师法自然的思考

师法自然,在艺术界已经不是什么新课题了,早在唐代画家张躁就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样很具哲理的名言。就盆景艺术而言,本身就是模仿自然的产物,很多成功的艺术家也都是师法自然的楷模。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去学习自然,深入自然,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的源泉,甚至是盆景创新中所必须的新的盆景语言,这应该是我们在师法自然这个大课题上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不妨循着一些成功的范例来理顺一下思绪,比如岭南杂木盆景造型中的大树型,就是从岭南大树的形态中派生出来的,河南盆景界的柽柳垂枝式盆景,就是师法河边垂柳的直接产物,等等。这些都说明自然资源的蕴藉多么丰富,但我们真的把师法自然看作是盆景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了吗?我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师法自然汲取自然精华的方法吗?我们过多注重了技巧,局限于技巧,照树做树,照图做树,却往往忽略技巧、图片之外更重要的东西。试想,不知松之气节,如何做松?不知柏之文化,如何做柏?胸中没有浩然之气,盆景能够豪情奔放?师法自然,不仅要汲取自然精华,而且要登山涉川,养胸中豪气!这方面绘画界做得就很成功。画家可以用写生来积累素材,颐养性灵,张大千三上黄山,一住数月,使得他后来在山水画的创作上游刃有余。盆景界怎么办?这些年,我们也看到很多艺术家在这方面做的尝试和取得的成绩,比如王选民大师极力推行的舍利干的制作方法和创作思路,就是利用照像、摄像、现场观摹等手段直接师法古柏老松的天然舍利、枯干、老疤的自然形态,丰富了松柏造型的技术手法。这是技,而舍利干的多寡、位置以及在整体盆景中的效果,则要靠其对松柏文化的积淀,传统美学的修养,这应该是道。技道谐和,作品才可能“复归于朴”。《花木盆景》杂志2005年每期一幅师法造化的照片,可谓用心良苦,同样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盆景毕竟不同于绘画,不同于摄影。盆景人如何以有效的手法从山川古树中获取更为丰富的可借鉴的自然资源,把素材的自然之美转化为盆景作品中的自然美、艺术美,是我们每一个盆景人必须思考和了解的。

三、也说高于自然

自然美是盆景创作的基础,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创作出更高层次的作品,才是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在这方面,一生以自然为师的李可染大师谈艺时的一段话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画树,凡是最精彩的树林都要全力肯定下来,尽量发挥,尽量美化,尽量表现。有缺点的部分,坚决删去,不足的部分,就要按照客观规律,用自己全部艺术经验加以补充,使之完整。这样画出来的树就比自然的树更美,更理想,更有性格,更有感情了(见李可染画语录)。”画家说得不仅中肯,而且切中时弊,也是师法自然,创作更高境界的所谓画家的“心画”的路径之一。

如何让自然树材变得更美,更理想,似乎不是太难做的事情,只要技法高妙,心中有树,就可以了。但要让作品更有性格,更有感情,抑或是更有韵味和意境,就不仅仅是师法造化那么简单了。这就深入到了“心源”,它是对一个艺术家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有传统文化的积淀,要有相关艺术门类的修养,要有对大师精典作品的鉴赏能力等等。比如赵庆泉大师的力作《古木清池》,一片滩头,几块顽石,这种景观,我们在自然界中并不少见:一棵临水大树,几株杂乱似有意似无意点缀的丛树,同样也很常见。但组合在一起,其典型意义就出现了。赵大师用心为我们塑造出了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氛围,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树、石的范畴,那种恬淡的静穆感觉,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宁静悠远吗?老子说:“道法自然”。那么反过来,自然不就蕴道了吗?《古木清池》中所表现的那种大气、恬淡难道不是儒道蕴藉吗?如果你的眼里只能看到树的技法、石的埋法,而不见作者刻意突出的古树静穆的大气,想象不出片石点出的水岸悠远,进入不了作者创作的意境氛围,那看不到其它,实属正常。胡乐国大师说,盆景是文化。为什么总有人不能理解中国盆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呢?这恐怕就是匠与师的区别所在。勿庸置疑,《古木清池》的材料来源于自然,但对主树几十年的经心塑造,和在艺术家审美倾向下营造出的滩头点石早已超越了自然,但又蕴含着自然树石的内在真实。所以我们说它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典范。其实,我们细心分析大师们的成名力作,哪一幅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呢?

盆景艺术论文篇5

2006年12月号

栏目设置:盆景方面从文化、艺术、实践层面进行全方位关照,并及中外交流,体现出刊物成熟、编者功力和学术高水准。而贯穿始终的开合适度,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刊物作风,诚属难能。启事云:“强化鉴赏,扩展实践”,可谓中的,而提高学术水平亦“尽在不言中”吧。

赏石茶馆“编辑策划形式”好。石异于盆,异在未形成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和学科,贵在选题,“热点”要准,故策划方案内容,宜征询意见,尽早出台,编者要有掌控,易难渐进,小中见大,用一至二年力争在某些题目上有所突破,一、二方面有所建树。

读《我对盆景展览评比的浅见》,作者熟谙专业,选取关注点,对盆景体量标准述之颇具见地。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身为被人评者,娓娓道来,不温不火,儒者风范。然行文略长。

盆景著作权题目较大且涉及实际,有深入探讨余地。通过栏目解决实践问题,是栏目发挥的极致,故文应贵实。

关于“关注大家”,何谓“大家”界定难。慎之。

“赏石天地”占总体量1/8,内容仅见石种和石头介绍,层次高度有限。若来稿有限,请广开稿源。

连载“盆景文化史”见编者匠心,但此“史”堪为“史论”,李氏主攻园林植物学科,著史已属不易。然刊物是文化载体,不可不察,故一字精当,似精审详瞻。

建议:可否设立展会类栏目或专题?概因展览、研讨会形式已成为体现盆石文化的专业化、常态性的群众广泛参与、又具专家学者指导的综合性公益活动,业内外、爱好者予以足够关注。故刊物广开言路,活跃学术,利于展会对盆石文化的提高和普及。

2007年2月号

“文人画与文人树”撰者立言,编者立主脑,读者“玉树临风”之感。“文人盆景”已有年,然与“文人画”链接只“形似”。而撰编本文,深入“文人”理念,启发衍生“文人石、文人园”。园治说:园之七分在人,人非主人,而应能主之人。“能主”即有艺术主见之文人。可见文人园与文人盆景、文人石是综合性艺术,即综传统文化之艺术,不仅限匠人之工。编者意在古籍整理,强化意境,使读者养书卷气,使盆、石艺术更加文人化。

之后,介绍境外盆景艺术、现场制作,器以载道。

石展市场化,选题针对性强,议评空间大,仁智互见。但尚有言犹未尽之感。

本期30――49页,“制作养护”行文质朴,操作性强,亦有读之略嫌局促、应接不暇之感。文论节奏,似可调节,如间些靓色盆景、精彩点评等,如剧之“过场”,不易审美疲劳。

2007年3月号

第10页开篇“艺”、“匠”,编者谋“篇”,显见地,其文“中的”,堪以载道。然此文为“专论性”,非“综述性”,口径宜窄,论述宜精,文贵“质”、“瘦”。君不见“征稿启事”言之凿凿,撰者忖之。

第14页《信天游》,作、评均佳,其作可圈可点;撰者惜墨,可敬,足见编、撰者对读者的尊重,充分信任读者形象思维能力。是篇图文并茂,冠本期翘楚,允乎?

第48页“流派探讨”,编、撰者“布道”,大处着墨。流派是个性化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技法为之手段,故入“技法栏目”,略嫌器小。

石论“打磨”,辨析具说服力。“简讯”一栏,报各地盆、石展,信息量大,显气象。

介绍境外展示风格,耳目一新,有借鉴功效。

盆景艺术论文篇6

笔者认为,盆景分类既要能够充分概括归纳和反映所处时期盆景发展现状,又要适应时代气息和社会潮流,起到超前引导作用,以利于盆景事业的发展。虽然分类存在着多种方法,但师法自然、富含意境、营造诗情画意是中国盆景的艺术特色,若把最具这一特色的山水盆景与树木盆景一起并列,另加上微型盆景组合作为中国盆景的一级,并以网络形式从简到繁,延伸分级分类,则可能是一种比较实在的分类方法。至于竹草苏铁等植物,如若用于造景则属于山水盆景,否则可列入树木盆景中的竹草类或其他,而微型盆景组合是借助博古架或道具配件等营造整体艺术效果,是微型树木盆景和微型山水盆景的多盆组合,实际上仍是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二大类。而这里所指的山水盆景,应包括以石料为主体的水石盆景(石料水盆),旱景山石盆景(石料旱盆),挂壁山水盆景,以树木为主体或树石共为主体的水旱式、旱景式山水盆景。当然这一分类并不是要排除其他分类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山水盆景“正名”。

对山水盆景这样分类具有充分概括性,因所谓山水盆景的山水,从广义上理解,应是泛指自然景光,包括田野风光、名山大川、江海湖泊、巨柯丛林、古道荒漠等,故不论是以树木为主体,还是以石料为主体,抑或是树石共为主体,凡借鉴画理,表现自然景观,造景寄情的造型形式,都应归类山水盆景。山水盆景营造自然美景的造型形式是“立体的画”,而其核心灵魂是富含意境,抒感,是“无声的诗”。如《八骏图》、《樵归图》、《海风吹拂五千年》、《家在呼喊》、《大江东去》、《天上人间》、《奔云》、《共享自然》、《丝绸之路》(马文其作山石旱景)、《松壑飞泉》、《荒林拾趣》(范松元作云盆旱景)、《武陵神韵》(李成翔作挂壁盆景)等等。虽然形式手法不一定相同,但都无不浓缩表现自然景观,充满时代气息,富含诗情画意,都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与中国画中的山水画一脉相通,是山水盆景的本质特征,理属山水盆景的范畴,不能只从狭义上机械地理解山水盆景就是山体和水域,这样理解不但导致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而且容易造成盆景第一主体概念的混淆(笔者愚见盆景第一主体永远是树木)。现时习惯上所称山水盆景实际上就是以山石为主体营造山体和水域的一种山水盆景,水旱盆景是以树木为主体既有陆地风貌又有水域的山水盆景,而树石盆景若以使用材料划分,既可以是树木盆景,如树木配石附石、以山石填补基部缺陷等,也可以是水旱盆景,还可以是水石盆景,因山石营造的山体同样要种植树木植物,只是树木的体量较小而已,只有山石没有树木有悖于盆景是活的艺术品的概念,也不顺于自然,这里所指的树石盆景,主要是针对其造型形式,即以树和石共为主体,营造自然景观,并用近石为石、远石为山,近树写实、远树就虚,动势强烈、组合多变的造型手法,是山水盆景的一种创新表现形式,他们都是山水盆景的重要内容,但都不能概括或代表山水盆景的全部,若把其中之一排除在山水盆景之外,更觉有失偏颇。

对山水盆景这样分类,能更好地适应现时社会潮流,既促进盆景事业的发展又造益社会。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面对现代文明的高层建筑、工厂汽车、马路人流、环境污染,无不让人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状态,从而又形成了向往自然、寻求休闲调节的返璞归真社会潮流和审美趋向,山水盆景表现了浓郁的中华文化传统,其造景寄情、浓缩于盆盎之中的自然风光,诗情画意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可让人如身临其境,感受轻松悠闲、安逸祥和、忘却世俗纷扰和种种烦恼与压力,如达到与作者共鸣互动或引发联想,更能从中得到心灵上的陶冶,所以确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可以减少浮躁,增加和谐的社会因素,是中国盆景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当前中国盆景的发展情况,不论是展览评比或报刊发表的作品,山水盆景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出现滞后甚至萎缩状况,究其原因,除了因制作要求比较复杂,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价值观的扭曲畸形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理论上包括分类方面的宣传引导,加之技艺推广的欠缺,使制作山水盆景的专业人才和思想动力越来越少。如果能在理论上相对集中,把各种不同形式的山水盆景归纳成一大类,和树木盆景相提并论,突出山水盆景的份量,并在高层次的展览评比中把山水盆景单列,使之更有利于鉴赏和品评,就可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喜爱、认可和重视,辅以技艺和养护管理方面更多介绍推广,定能更好地鼓励和促进山水盆景的创作、收藏和流通,以满足社会需求,有利于中国盆景的充实、健康发展。

这一分类有利于打造中国盆景品牌,争取世界领先地位。盆景起源于中国、传入日本,并逐渐风靡欧美至全球,已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国盆景得以复兴,发展迅速,盆景作品越来越多,其中佳作不少,但坦诚地说,在树木盆景方面无论从求精意识、科技含量、作品年代感和政府的重视等方面来看,仍是日本后来居上,我们在理性思维、明智定位、正视差距、发挥自己优势、学习人家长处、力争树木盆景世界领先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山水盆景的发展。中国盆景的艺术特色是把意境作为最高艺术追求,而山水盆景把意境作为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因而最讲求也最具备意境美,作者以树和石为载体,精心制作,把大自然锦绣风光浓缩于盆盎之中,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即所谓“情景交融”,最高层次可达到“忘我”、“无我”以至景物两忘的境界,这种崇尚自然、注重意蕴内涵、富含诗情画意的造型形式,充分体现中华人文精神、人文气息,而其借鉴画理,以含蓄细腻又富有章法来表现物象风貌的艺术手法,一样渊源于中华文化的深厚人文内涵,独具中国特色。当前,境外盆景(盆栽)艺术中,山水盆景这一块还处于初始状态,我们具有充分的实力和潜力去实现领先地位,但因东西方在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审美习惯、民族风格方面存在差异,世人对中国山水盆景尚缺乏了解和认可,如果我们将诸如水旱、水石、树石、挂壁等造型形式分列开来分别介绍推广,不单会势单力薄,而且会因形式各异、类别过多而令人一头雾水。如果把这些有着共同本质特征的盆景造型归纳集中统称中国山水盆景,并培训更多年轻懂外语的专业人才,提供机会让他们走出国门,进行制作示范,展示解读成功作品,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就有可能在艺术形式上形成合力,基于西方比较直观的审美习惯,中国山水盆景的概念更容易得到世人了解,逐渐认可和接受,然后再不断将其分类介绍,展示中国山水盆景的多种形式和丰富内涵,就可以打造中国山水盆景品牌,这样把山水盆景与树木盆景同时作为中国盆景的两个轮子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国盆景在世界上的影响,争取领先地位。

盆景艺术论文篇7

日本盆景园艺文化事业,在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盆景界影响顿高,早年主要是从资料中得知,并对其印象深刻,后又多次直观了从日本引进的盆景,交流活动中又接触到了在日本盆景界有着很大影响的人士,如岩琦大藏、木村正彦、小林国雄等,并多次观看过木村正彦等人盆景制作的“表演”,因此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听到从日本考察回来的朋友谈起,都是赞叹的表白,虽在耳闻,但内心中却也产生了去看看的想法,于是便参加了这赴日考察活动。

在日本数天,我们“跑”了近千公里,主要是参观与盆景有关的展览,其中包括在东京举办的第八十六回国风展。通过短短的几天考察感触很深,思考的内容也比较多,现稍加整理与大家商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本特色和概况

1、盆龄老、成熟性强

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盆龄和作品的成熟性,不管体大体小(尤其是微型类)都展示了老态的景观,沧桑感十足,数十年盆龄的比比皆是!松树盆景(主要是黑松),老态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见图一)。虽有年代的不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老”,已没有了“夹生”的感觉。在杂木类方面,盆龄、成熟性也同样体现出来,红枫、青枫、槭树、木瓜、梅花等非常普及,有些品种我们国内没有,杜鹃盆景(日本称皋月,见图二)不但体形较大,而且成熟,品种也多样,在国内是极为少见的。尤其是国风展的作品,成熟老道,艺术特征表现的令人赞叹!一改我们头脑中的“印象”,虽有“等腰三角形”或类似风格的作品,但大部分都相当不错,个性独特,多种多样,名不虚传!

2、养护管理水平高制作细腻精良

二月的日本,虽然盆景都不在最佳观赏状态,但仍然可以看出他们的管理非常细心到位,水平很高。这点在微型盆景中最能体现出来。像有的手托盆景,盆的直径同树基相细几乎一样,土很少,但精神却是那么地健康,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是精品的保证。

在所参观的盆景中,基本上都体现了作品的细化程度,印象极深,纵观实体很难发现“乱”的情形,老盆龄的黑松甚至细化到每根细枝上只留二三束松针(见图三)。我们知道要把盆景内部枝条处理得非常合理细化,不是一年二年就能完成的,而因随着树木的生长坚持下去才能显示出作者本人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那么几十年上百年呢?我们又该如何传承下去?这其中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思索。

3、对艺术文化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从养护、制作、普及、生产等方面,无不反映出“认真”的精神面貌。他们对待盆景文化事业所重视的程度,在许多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如展评艺术的标准、工具的研制和开发、创作的严谨、养护管理的科学性、对艺术的传播和宣传、以及盆景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等。同时也深感他们基础力量扎实,各地水平比较均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沿途中,随时可见到普通庭园里造型过的绿化景观树,艺术理念深入人心。

二、对日本盆景造型风格的认识

1、个性化的追求

个性化的表现在盆景艺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两国文化在这一点是相同的。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见到了许多令人赏悦的作品,其个性明确、独特,想象力丰富,自然潇洒,与他们国内基本格调的风格明显不同,也与国内所见到的绝大部分“日本盆景”截然两样。作品夸张的写意以及对艺术追求的理念,构思、制作手法,从内心中给予赞叹,古老而精湛的艺术效果,仿佛是艺术历史的写照,令人印象深刻。可见在追寻盆景“美”的认识上,我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多干型的也不少,如杂木类的“饼状”根盘为一大特色,上面组成了高矮粗细不同的多干,很有个性,虽相似性为多,但仍可看出在培养过程中体现了他们聪明的智慧,实属不易。

2、外形的紧凑感较重

紧凑手法运用得当,能提升作品的成熟丰满之感观,并能表达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但在部分直立式的树型中易产生“密”的感觉,缺乏灵气,尤其表现在矮化的树形上,造成无变化。使作品的艺术性严重消失,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团三角型的绿色体”。不能因为小就采用“球状体”来表达,就这一点来论,与我们的微型盆景是不同的。(他们也有许多微型盆景的艺术要求同我们一致,加之他们的盆龄较长,其观赏性强于我们。)

3、空密感普遍显的不足

中国文化讲究“空能跑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其核心是表现自然观和变化,给人有“神韵”的感觉,没有“变化”就没“灵气”。“空”“密”之比实质上是在表示虚实观,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有些作品虽见老态细腻,但并没有反映出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深厚的艺术效果,与我们所提倡的“自然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作品的个性表达单薄,局限性很重,这是我们在创作时要注重防范的。所以对日本“紧缩”式的特色,我们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但不完全排斥。

4、日本“骨架”式的盆景很少

在日本,部分的盆景都体现了“富士山文化”的特征,等腰或类似于等腰形的,浓缩感较重,从外部观察几乎看不到树的结构,似乎有一种感觉:凑成三角型就算是成功。“富士山”在日本被称为“圣山”,为日本最高山,对他们的文化影响很大,尤其是传统的老盆龄作品易反映出这种意识。所以具有不同形态的、“骨架完整”的、自然景观式的盆景,相比之下就显得略少(主干、主侧枝、分侧枝及枝叶都能体现的全貌树形)。蔓青园内,有许多盆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在日本所见的大部分盆景不同,它拥有“完整骨架”的树就比较多。用我们欣赏角度去观赏有“到位”的感觉、“味道”较浓。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别,他们盆景材料的选择和生产方法与我们有所不同,造成作品与“商品化”的差距极大,尤其是“商品化”的松树材料,只为“丰满”而制,“补”的条越多越好,此材料按我们艺术要求造型就会出现许多困难。对此国内的朋友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要有选择性地购买。目前来看,国内盆景材料主要来自“山采”,所创作的方法和措施有别于他们

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内容较广):二是在造型过程中依据创作思维想象进行结构性调整;三是细化处理。这样所造成的盆景结构框架就有别于他们了,其展示的内容也丰富许多。

在考察中,虽见到许多可圈可点的好作品,但综合所占比例不高,这是正常的现象。与国内相比,综合基础水平应高于我们。

三、两国文化的交流即对盆景艺术文化的影响

日本早年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已有二千多年的交往史,

从水稻、青铜器、书法、茶文化、建筑、汉字、钱币等无所不包,“日本属汉字文化圈、遵从中国的儒教礼仪,日本的遣唐使把中国的法律、政治制度、宗教等带到了日本,大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鉴真东渡将盛唐文化带了过去,在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影响巨大并延续到今。从早年的“单项”输入,到近代的“双项”交流,相互吸取精华以充实影响。但由于我国的地理地貌及疆域、人口、政治社会、历史的演变都与他们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国情和文化差异性,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就是目前的现状。在盆景艺术的框架内,相同性还是占主体,因为盆景艺术是由我国传八日本的,基础是我们的文化。在清早期日本就从我国购置了许多的紫砂及其他钵体的盆景用盆,(他们把那时期购买的盆称之为“古渡”盆)丰富多样的盆钵代表了我国当时盆景艺术的多样性和繁荣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至今在日本经久不衰,并促使他们在盆文化的发展中有了突破,但基础理念仍保持了中国文化,其中包括“景、盆、架”三者合一的艺术标;隹。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吸收了他们的一些艺术手法,他们也借鉴了我们的一些艺术理念。在国风展上,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提高和创新方面有了改变,自然式的多了起来,其中有些很“老”的作品,但因风格“落后”的原因吧,“奖”照样也拿不到,凡是获奖的作品我们一一“评味”,感觉是有道理的。联想在一些私家园内所见到的那些“老国风赏”的作品,相比之下他们的艺术要求也在变化。艺术无国界,在异国他乡尤其能体会出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在日本我们见到了许多的“明、清、近代”盆,能在他国的土地上见到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古盆,心中产生的感慨是可以想象的。每家私人盆景园内都有中国古盆出售,但他们在“盆景卖场”上出示并向市场推销的场景,在国内已经是极少出现了(见图四)。在盆景大卖场,盆景、盆景素材、盆(包括中国古盆)、几架、小摆件,工具等应有尽有(见图五),只是他们“商品”的档次总体要高于我们。

我国盆景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我们文化艺术的发展落后了,直至后改革开放经济复苏、国家兴旺发达,文化事业又随之蓬勃发展起来。所以说全国大规模发展起步的时间并不长,我们的“爱好者队伍”虽然很庞大,但综合基础力量不扎实,不平衡,对艺术的认知性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如我们参赛的作品成熟性还不理想。甚至把“半成品和毛坯”也能摆上展台,有的不是在汇报艺术的创作效果而是在显示“材料的珍贵”,有的单纯地认为“老”就可以决定一切,有的制作粗糙等等。但也要清楚地看到,我们拥有最根本的优势那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和传承过程,在中国社会中埋下了极深的底蕴,这就是我们创作的基础,也是为之而自豪的!目前我们盆景艺术的提高和发展有目共睹,既有不足也有优势,并且我们盆景制作的主体理念有别于他们:我们提倡“以自然为基础的艺术文化”,追求作品的个性及意境的多重表现,在树型的展示和制作风格方面,我们也比较多元化,不局限于某一种格调。总体上我们在“盆龄、成熟性和制作的细腻及养护管理”方面欠于对方,如他们参赛作品都很整齐,差距不大,显示出基础水平的厚实,“精致”二字尤为突出。在作品构思的运作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开拓和提高,他们对艺术事业的重视态度和认真严谨的传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盆景艺术论文篇8

在漫长的艺术历史长河中,岭南盆景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它的发展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南粤地处亚热带,四季如春,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植物生长,又有很多制作盆景的树种,而且南粤是我国的南大门,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给岭南盆景带来清新活泼的时代气息,受外界的文化、艺术的影响,岭南盆景艺术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盆景至为重要的一极。

岭南盆景的创作技艺从盆栽逐渐发展到盆景,从制作工整的规则象形树逐步转向师法造化,岭南盆景大师孔泰初曾讲:“岭南盆景的艺术造型不仅取材于南方山野林木的体态、风韵,而且吸收了中国画理和技法。”由此可见,国画的许多理论也是盆景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岭南盆景艺术就是运用我国的山水画理的“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等艺术手法,创作出形式美和内涵美相统一的盆景作品。岭南的树桩盆景在形成过程中借鉴岭南画派王石谷、王敏时的树法和宋元花鸟画的技法,创造出以“蓄枝截干”为特点的折枝法,使岭南桩景枝干比例优美和谐,意境如诗如画。

岭南盆景成名于素仁禅师、孔泰初和莫珉府等大师,他们根据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原则,从选树到修枝,从上盆的布局到操作,创造了不少方法。随着岭南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诗人画家辈出,不少文人雅±、企业家爱好盆景,不断提高岭南盆景艺术素质,使盆景造型逐步改革创新。

盆景是一种创作的艺术,制作盆景要发挥人的创作技巧,要以国画的章法理论为指南,并拜大自然为师,要研究树桩盆景枝条布局的章法,研究树枝的位置方向、粗细长短、疏密有致的章法。章法运用得是否合理,不但关系盆景的整体布局,也影响盆景的生长势。树枝是树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构图的时候,树枝的布局要统筹兼顾,既要合理,又要得体。合理就是有平衡树势、稳定重心功能的树枝布局不能过密,过密会影响通风透气,也不能重叠托枝,会影响光合作用,造成生长不良。得体,是要符合树木的自然体态,再现大自然树木的风姿神采,艺术品优美形态,自然意境和谐,才有艺术的魅力。这些要求,主要靠树枝的布局表现出来,岭南盆景的创作不受任何陈式所限,只是要求作品让观众观赏后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作品要形似自然,在整体布局又渗透着诗情画意。例如,岭南盆景有古拙嶙峋、盘根错节的大树型,有苍劲奔放、跌岩险峻、悬根露爪、紧抓悬崖峭壁不放松的悬崖型,有树干侧斜、头根流畅的飘斜型,有树干挺拨、气贯云霄的木棉型。有树和树相互顾盼、枝和枝互相追逐、相互依傍、相互传情的双干型,有树干迎风屹立、枝条却随风飘扬,好似飒飒风声的风吹型,有以水为伴,立岸临风飘扬的水影型,有三株竞秀的三树型,有多株连理的丛林型,有似金鸡独立的云头雨脚型,有根抓石缝的附石型,有峭壁岩石里横空出势,如海底捞月的挂壁型等等。岭南盆景的各种型式都有它的个性,例如:大树型表现苍劲,飘斜型表现飘逸,风吹型表现动感,木棉型表现伟岸,素仁高桩型表现清雅,树坯丑陋、嶙岣可创作为奇树。

我前两年到黄山、衡山旅游看到的雪景,白雪飘飘,压在树枝上,枝条上很优美。2008年初南方冰雪灾害时,看到大雪把大自然的树枝压倒,大雪盖在枝条上象银龙下江,象山泉倾泻,看到大自然雪景,引起我的创作灵感,把大自然的雪景创作在一盆盆盆景之中,创作出蟹爪垂枝型盆景图1、图2、图3。

蟹爪枝法、垂枝法,以鹿角枝为基础,延伸创作为蟹爪枝――垂枝,蟹爪垂枝显示刚健老成,用垂枝和风车枝的手法点出雪景垂枝的特征,垂枝一长一短,有争有让,有聚有散,有疏有密,自然、优美的主脉呈孤形向下垂,姿态生动,比跌枝更为柔和。

从大风、雪灾把树压弯曲中得到创作灵感,创作出蟹爪枝,造成枝与枝相互呼应和顾盼,用枝条的争、让、抑、扬,来创作蟹爪垂枝的姿态美感,每一组枝条和绿叶都有起伏,有聚散。依照国画画理去确定,枝托部分根据树干的弯曲而定造型要求,以树干有弯曲为美,在弯曲的部分有阴阳之别,弯曲向外的一面叫阳面,在阳面配上枝托会使弯曲的美点突出,树势更为完美。在内弯的部位叫做阴面,里面不合适配上枝托,在这一个部分生长的枝条叫做腋枝,它会堵塞弯曲的凹位,凡是腋枝都要剪掉。枝条有长短、疏密之分,长的曲节伸张流畅自如,岭南盆景的枝托有一个特色,若要把盆景其中的一枝托剪截下来,单独可成为一棵小树。主要是它的每一条枝托大和小,长和短,枝托和树干的比例,都有一定的章法。蟹爪垂枝法,就运用枝法得当,有曲节,有聚散,显得蟹爪型垂枝刚劲中有柔美,带有诗情画意,流畅又有气势。

枝脉是枝条的脉络,它有主脉、次脉、横角,图4,要把一盆盆景修剪好,要处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枝条曲节回旋,流畅跌宕而有气势。要使主脉,次脉,横角(弯角)分清,作品便有气势,有美感的效果。主脉是与树身的“树气”连成一体的,它一节一节的缩小,伸延方向上多变弯曲而流畅,但不能出现死曲现象,有死曲出现即破坏流畅感。次脉是比主脉小,是顺着主脉的气势而生长的枝条,它姿态流畅,曲节的角度大小表现出枝条的力度,并增加枝条美感,也可以调整枝条所占的立体空间的疏密聚散的效果。横角是附着次脉而生的小枝,它生长着叶片,具有增加枝条浓密作用,可根据景树的造型要求而定,曲节方向和角度主要根据树的造型要求而定。方向要求有变化,有变化则有跌宕,一定要记住,不要出现死曲现象,死曲是指树干或枝条的曲成直角,这样脱离自然,又不美观。

上一篇:创业营销论文范文 下一篇:饭店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