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情书范文

时间:2023-09-26 10:54:37

感人的情书

感人的情书篇1

“你走了,我没什么好送给你,河边也捡不到一颗像心一样的石头。”如此恶搞深情的句子并不是偶像剧里的台词,而是一个自称六年级小学生所写的“情书”。虽文笔稚嫩,却情真意切,并紧跟网络流行语。该封“情书”看哭了一众网友,被称为“史上最感人告白”,还有女网友看完后遗憾六年级时没能收到过这样一封情书。

当我在5.12只想拉着你手跑的时候我就晓得,我这辈子当不了英雄的哈。

因为我不像那个啥子小英雄林浩那样在那么害怕的时候还能想着别人,而我,只晓得往外头跑,只拉了你。

你就要去天津了,成都比起北京来说,太小了,楼没得那么高,车没得那么多,人没得那么挤,但感情也没得这么深。

你走了,我没什么好送给你,河边也捡不到像心一样的石头,我没得网银,所以上不了淘宝去买,表姐一天就晓得打游戏,这个忙都不帮我。

你成了我最熟悉的四川话说的最好的天津人了,至少你屋头的户口本上是这样的,至少你考试的分数线是这样。你就像凤凰一样飞了撒,我很难受,一个暑假都难受,没精打采的,付胖子经常装着不认识我指着我对别人说“那个人好奇怪也,看起来好像一条狗啊。”

你走了,有些事情不会变的撒,我还是得去读书,得去吃东西。我还是会去米小村吃粤菜,还是得去读书,去吃东西。我还会点两个人吃的量,虽然有点多但总有一天会吃完,因为会习惯没有你,因为我会长大。

你走了,我也会变,我会变得勤快,我会练字,我就是我自己的手机毒霸,管好我自己,少做啥事情哈。其实聪明人也可以很听话的,至少在没有长大之前。

问你能不能不跟到你爸爸切北京啊,“我不切,一个人在成都你养我”“我养你啊”,哎,想到就心酸,等着吧。

好了,我不写了。你,要好好的,要切煮饭了,厦门天气也凉了,北京也一样吧。多穿衣服多和热水好了,我们就到这。

以后再遇到起:

好久不见。

你好吗?

我很好!

感人的情书篇2

记不得,是在哪个日子遇见你,微雨或艳阳,想起来,总有温暖的笑容,宠溺的声音,像安静的音乐在心里流淌。可我不够幸运,没有像张爱玲说的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来不及喜欢你,已是四年相聚的尾声。

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喜欢你,后知后觉,你的眼睛,你的双颊,你的笑容,你的秘密,你的星座,已在我心里建造了一个你的王国。是我不够幸运,当我喜欢你,已是天南地北两城分离。

我曾想写封信给你,素笺墨笔。用朝霞,用晚云,用夜暮。用清风,用落雨,用薄雾。用诗歌,用散文,用小说。可这些漂泊的言辞,是否真能诉尽我无法言说的绻缱?何况,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安大的校园还是一如从前的如花笑靥,人来人往。至诚道,磬苑场,文典阁,博南楼,灰墙白瓦,倩影素装。全部都是我们无比熟悉的画面,只是全是失去你的风景。

途径熟悉的场景,你斑斓的身影总会撞进脑海。我想,我正走的路你一定也走过,我正翻的书你或许也翻过,我正看得风景你会不会也曾驻足。分不清现实和梦里,总是会有你的身影,只是里面每一种色彩,都不及你耀眼。你看,你离开了,却散落四周。

我从来没告诉过你,我最爱松园通往南场那条林荫路,树影斑驳,特别有感觉。我常常会想,你若在会是怎样呢?与你并肩走在我最喜欢的小径,十指相扣,脚步轻巧。我聒噪地跟讲那些变化,你微笑着倾听。我在闹,你在笑,宠溺而温暖。总是这样,想象越美好,反而越不真实。

在充满你的世界里,想念,有点像无孔不入的风。即使是顽石,也会让你在时间里,变得深刻,纠缠,慢慢腐蚀神经。如此风光旖旎,幻想的,却还是乱了心智。终于发现,最美的不是春天亦不是花开,而是你的笑脸。

可是,我的视野很近,而你,在最远处。看不见你工作上的忙碌,触不到你生活上的琐碎,不知道你暴躁的坏脾气,也没有人间烟火的熏陶。浮光掠影的城市里,我就只是这样远远地想你,全部都是美好。

我想象此时此刻的你在干什么,会不会有想过我。我想象你说的忙工作,忙家人;等公交,挤地铁;打球时奋不顾身,加班回家已夜深。我想象你说的每天的喜怒哀乐,艰难波折。我想象你说的日子很单纯,忙忙碌碌,形单影只。全部的全部都是我的听说,我的想象。

我不知道,想一个人有多想念。会不自觉关注你的一切,你的动态,心情和故事,你在的城市,新闻和天气;会想坐上列车,不顾一切去你的城市,走你走过的路,看你看过的世界,然后见你一面;会想拼命填满自己的生活,看书,上课,实习,然后可以少想你一点;会想要多努力一点,让自己更优秀,够资格站在你身边。

想你的时候,眉也笑,眼也笑,唇也笑。想你的时候,头也疼,胃也疼,心也疼。那样的自己,就如同置身一片浩淼水域中央的孤岛,孤单无助。就困在这样的天地里,清风冷袖,纤影独舞,溶进千种风情,万般想象,可是你在天边。任我多遥远,多纠结,多想念,多无法描写,疼痛和疯癫,你都看不见。

我没有多少奢望,只要想念你的时候,就可以拨个电话给你,听你说想念。想你的我,只是这样很简单的思念。

我没有多少奢望,只要遇见温暖的风景,就可以拍张照片给你,听你欣赏我喜欢的美,只是这样很简单的分享。

我没有多少奢望,只要遇见发笑的事情,就可以传个简讯给你,让你开心着我的开心,只是这样很简单的微笑。

我该同意吗?你说,我们隔得太远,你说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你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我想,或许这样的我根本不在你眼中,或许你快乐从来不是为我,或许放手其实才是拥有。

我寄希望时间的魔力,请它带走你的模样,我的模样,我们的模样。我想要不再念念不忘,不打扰你,给你自由在你的世界。只是,那好不容易说服的自己,理智又顶不住情感的侵袭。反反复复,拖拖沓沓,又过了一秋,我还是困在自己编织的囚笼。

喜欢你,是我始料未及的,惊觉已是万劫不复。你就像我最爱的糖,说不出有多好,但就是戒不了。执念像恶性肿瘤,在时间里扩散,然后病入膏肓。我知道有太多的距离要跨越,万水千山,无数的墙,靠近的每一步都那样艰难,或许永远到不了。这一切我都知道,可就是受不了,还是兀自沉沦。

我什么都不想要,我只想让你知道,我不愿让你一个人,独自走过风雨的时分。我只想让你知道,我在这里等你,任落红遍地,任斜风细雨。

感人的情书篇3

你是我毛茸茸的外套,冬日温暖的怀抱,大雪里的避风港,余生要牵手的意中人。

如果真要把你比作一颗星星,那你一定要是那颗最不起眼的,因为那样就没有人和我挣,没有人和我抢,你就只属于我,尽管小的不起眼,可满满的都是你。

因为有了人海,所以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都希望在最好的年华遇见一个人,可往往是遇见了一个人,才迎来最好的年华。只要你不放手,我就可以爱你很久很久。

喜欢你以分秒来计都太过短暂,除非黄土白骨,我这辈子都不会和你分开。

或许爱情就该这样,第一眼就喜欢的人,才会在心里一直念念不忘,是颜值也好,是感觉也罢。反正对的人,一眼定情。反正爱的人,遍体鳞伤也义无反顾。

你是我今生不变的思念,你的美铭刻在我的心尖,难忘你醉人如花的笑靥,眼眸闪烁着爱的诗篇,让我痴迷而不悔的眷恋。你可听懂风传递的情话,爱你永远!

我相信这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爱,在见到的第一次,就注定要羁绊一生,就注定像一棵树一样,生长在心里,生生世世。

你能看见山,你能看见海,你能看见这个世界的一切,我就不一样,我目光比较短浅,只能看见你。

那天你说你的梦想是成为建筑师,于是你在我的心里筑起了一座城,只住你一个人。

我最想要的生活,就是每天早上起来,能看到你和阳光都在,能给你做早餐;我最想要的工作,就是能按时回家看见你,能给你买让你开心的东西;我最想要的家庭,就是不用很大,但却有我们两个喜欢的样子,能一起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我想要的有很多,但最想跟你一起经历,我最想要一起的人,只有你!

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不可名状的欢喜。

之前我不相信一见钟情,但是见到你的那一刻,我否定了我的看法。我的心为你沦陷,从此只为你跳动。

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我一生最奢侈的事,就是途中与你相遇,然后相濡以沫,共闻花香,有生之年,只诉温暖不言殇,倾心相遇,安暖相陪。

你是我的乍见之欢,你是我的眼神所向,你是我的温柔的归宿,你是我的嘴角扬起的理由。

或许,对于世界,你是一个人,但对于我而言,你却是整个世界,你在时,你是一切,你不在时,一切是你。

感人的情书篇4

【关键词】 书法审美;人格特征;感情特征;性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 J29 [文献标识码] A

传统书论中常常有“字如其人”、“书如其人”、“书为心画”的提法。汉朝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唐张怀瓘说:“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 南齐时王曾虔指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清刘熙载《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这些都道出了书法审美的一个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问题,即书法审美体现出人格特征。

透过一幅幅书法珍品,仔细品味着各种线条不同的形态及其力度、千姿百态的结字形式和千变万化的章法结构,在字里行间,我们解读出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的心灵特质。无论是创造书法美,还是欣赏书法美,都反映出人的感情特征、性格特点、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及理想追求等等,书法审美融人格特征之表现和人格特征之体验于一体。书法创造者把书法作为载体,借笔墨来抒发感情,书写自身的人格特征,书法欣赏者把写在书法载体中的人格特征进行解读,形成共鸣,形成自己的人格体验,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因此书法审美中构成了人格特征的丰富内涵。

一、书法审美与人的感情特征

“酒到醉时书带草,诗逢妙出笔生花”,这是书法家们最爱书写的对联之一,其中道出了书者作书时的欣喜之情和欢乐之态。元陈绎在《翰林要诀变法》中,仔细阐述了作书者的感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关系:“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所以,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所引起的复杂的感情俱能形之于书,即所谓“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因此,书法作品是作书者感情的载体。

书法是个人感情之载体。就个人而论,书法是个人复杂感情之载体。王羲之的《兰亭序》飘逸俊秀,畅快流利,浑然一体,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在文人聚会的背景下的信手之笔,当时诗人们“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面对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感慨人生,一种清闲自然、超凡脱俗的情怀和愉悦欢快的感情跃然于点划之间。《快雪时晴帖》行楷相间,流止相杂,古雅圆浑,妍媚秀美,表达了作者大雪初晴时问候亲人的愉快之情。《丧乱帖》潦草不羁,酣畅淋漓,还时有滞顿,字迹中显露的是作者因北方故乡先墓惨遭涂毒破坏而引起的“临纸感硬,不知何言”、“痛贯心肝,痛当奈何”、“丧乱之极”的愤怒和悲痛。同样颜真卿的《祭侄稿》,墨迹中展现的是面对亲人遭害、奸贼当道的黑暗现实而生的彻骨痛恨和悲愤。郑板桥的“乱石铺街”体,自称“六分半书”,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不足八分,另一分半乃行楷、篆法、画意,其不满现实、愤懑痛苦、自我解嘲的内心情感通过笔法骨力和章法布局曲折的表达出来。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为他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通篇书法起伏跌宕、节奏明快、笔笔在意、气势奔放,表达了他屡遭贬谪的悲凉心情,是对人生失意的感叹,其苍凉、惆怅、孤独之情流露于笔墨之中。

除了体现个人情感,书法也是群体感情之载体。就群体而论,书法是一个时期或一个民族共同感情之载体。商周甲骨文的笨拙朴素和钟鼎文的端庄严整,记载了商周先民卜问上苍,祈求保佑的无比虔诚、严肃而郑重的心情。秦刻石的中正匀衡,表明了秦帝国初建时期四海归于一统的良苦经营之情。元朝书法追求形式上的优美之“态”(尚态),以赵孟頫为代表,书法端庄秀丽、妩媚多姿,表达出汉族地主阶级文人们无法接受蒙古族王朝种族歧视的现实而消极躲避的无奈之情。明初的台阁体圆润婉媚,雍容富贵。体现了在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情形下文人们小心翼翼、胆战心惊的情感。明中后期文人们突破旧规而“随地赋形”,借助书法诸多的形态美来自由书写久禁后获得解放后的畅快。解缙《草书轴》那随意流动、不遵法度的线条,展现出一种把困惑和希望交织在一起的、矛盾的、烦乱的极为不安情感。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的书法,善于将字之大小、正斜、疏密,墨之浓淡、干湿进行参差错落处理和纵横散乱布局,随心所欲挥笔,以精到的笔头功赋形抒情。清代金石之学昌盛,以康有为、梁启超为典型代表的书法刚中显柔、雄强浑穆、潇洒奇逸,反映的是汉族民众,深受满族的民族压迫的抑郁愤懑之情,从中也能窥见一种强劲的冲破压迫之民众情怀。

感情因人因时变化无穷,故古今书法面貌万千;另一方面,书法所激起的欣赏者之感情亦莫不如此。正如梁巘《评书帖》所说:“莫不随其,便以为恣。”

二、书法审美与人的性格特征

书法的风格特征与人的性格特征是相吻合的,作书者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书法;另一方面,欣赏者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喜欢什么样的书法。书法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的性格特征。罗丹在《罗丹艺术论》中一再强调“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美,就是性格的表现”。下面,就几个方面探讨人的性格与书法风格的关系。

1.性格潇洒者其书风外显。一些风流倜傥的文人学士和风雅的官员大多性格潇洒,他们的书法要么挥洒自如、风度翩翩,要么娟秀雅逸、柔婉清丽,其书风同样具有一种偏于外表的潇洒格调。晋代王羲之的书法、元朝赵孟頫的行楷和宋初蔡襄的小行书就相当秀逸。唐朝褚遂良的楷书、宋代米芾的行楷书、元代鲜于枢、清朝祝枝山和王文治的书法都幽雅轻松、淋漓洒脱。特别是米芾,因喜好自然天真,其书法用笔灵活,中锋、侧锋、卧笔、正笔兼施并用,八面出锋,书姿体态错落自如,潇洒飘逸。

2.性格文静者其书风内敛。一些性格文静的人士,要么由于满腹经纶、饱学聪颖,要么由于德高望重、品德高尚,要么由于天性好静,他们不愿意彰显自我,稳重而娴静。其书法不张扬线条点画的流动感和外在的力度,内力含蓄、形式内敛、内含不露,以静取胜,呈现出一派和平、宁静、柔和的境界。魏晋时期人们崇尚清淡,取法自然,其书法具有平稳而沉静的美。王羲之《书论》说:“夫字贵平正安稳,……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其《兰亭序》就颇具这种特色,虽然局部有偃、仰、欹、侧、斜等,但整体“平静均衡自然”。

3.性格豪放者其书风奔放。性格豪放者为人爽直,内心感情奔放且易于彰显,表现在书法上为大刀阔斧,痛快淋漓,豪情奔放。

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的诗歌流传于世,其书风也非常豪放。历代有关书法的论述里对李白的书风有所记载,《书诀》中称李白的书法“雄逸秀出,飘飘然有仙气”。宋朝黄山谷称:“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书不减古人。”清朝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提到李白的书法“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李白唯一的传世墨迹《上阳台帖》笔法放纵,畅快自如,笔力苍劲,俊秀挺拔。章法上跌宕起伏,错落有次,顾盼合宜。宋徽宗赵佶在帖后题有跋文:“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 ‘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元代张晏说:“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可见李白的书法中充满着豪放的浪漫情怀。

唐朝怀素创造“狂草”,以“狂”继张旭之“颠”,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说,所谓“醉素”,因为怀素嗜酒茹荤,醉后便“草圣欲成狂便发”,笔走龙蛇,磅礴之气势顿然而生,破张旭之“颠”而成“狂”,着实给人以“剑气凌云”的豪迈感。怀素的草书集诸家笔法之长技,甚至能从公孙大娘的舞剑中也悟出用笔之道。其结字、章法上疏密、斜正、大小、虚实、枯润对比强烈,节奏明快,笔尖跳跃于纸面上,瘦劲凝练,笔势一泻千里,如狂风暴雨,雷霆万均,以昂扬激越的美感抒发了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出盛唐社会的大国风貌。

苏轼在词体歌曲中是豪放派的光辉典范,以其气象阔大的豪放词风而留誉后世。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关西大汉,持铁板”引吭高歌。《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是词作而已,它也是重要的书法作品,其书法同样体现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此帖篇末苏轼自注“东坡醉草”,此帖笔墨酣畅淋漓,放性自适,笔画尽处,每每“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语),整幅字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灵活不滞,能感觉出其中“酒气拂拂”。

4.性格不羁者其书风破规。性格放荡不羁的人,往往是一些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或对现实不满的人,他们要求解放思想,寻求超脱的人生和理想的人性,要求突破和超越现实,因为现实和理想反差太大,矛盾重重,难以如愿,以至于最后玩世不恭,狂放不羁,这种性格表现在书法上为超越成规法度,法而不法,不法而法。

唐朝张旭为人放荡不羁,号“张颠”,其草书作品《古诗四帖》线条厚实饱满,连绵回绕,起伏跌宕。他破二王之草法,开今草之先河,被尊为“草圣”。“扬州八怪”的书法是“法而不法、不法而法”书风的典型例子,他们打破成规,锐意创新,书法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感和深刻的情绪表现力,在书法史开创了新的表现手法。如郑板桥狂放不羁的姿态、惊世骇俗的精神和豁达性格,就显露在其书法中,他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的“六分半书”, 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字迹颇有满街乱撒铁钉、碎石之态,人们称其字体为“乱石铺街”体,正是他不羁性格的写照。

5.性格忠诚者其书风正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之家族以诗礼传家,满门忠烈。其《颜氏家训》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影响中国社会相当广远。在“安史之乱”,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颜真卿一家有三十多个亲属在战乱中殉国,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堂侄颜季明的以及他本人的牺牲最为壮烈。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显示出一派正直的风范,如正人君子、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颜体楷书,端庄雄伟如忠臣良将,后人评价它像“关羽坐帐,正气逼人”。

6.性格博大者其书风恢弘。性格博大者胸襟开阔,气势恢弘。其书法作品往往透露出磅礴的大气。宋朝抗金英雄岳飞,光明磊落,胸怀宽广,横刀立马沙场,功勋卓著,以耿耿忠心报效国家,一首《满江红》流传古今,其“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驾长车,踏破贺南山缺”,“收拾旧河山”的雄心壮志,至今令人感觉荡气回肠。其书法作品《还我山河》和《出师表》气壮山河,浩气如虹,表达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和博大的胸襟。一代伟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终身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的解放而斗争。其书法作品满纸烟云、龙飞凤舞,犹如狂风骤雨,气势磅礴,抒发了“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的革命豪情和博怀,具有一种恢弘的气势。

7.性格懦弱者其书风软弱。性格懦弱者,由于胆小怕事,不敢为人先,生活上处处迁就,谨小慎微,体现在书法上会笔力软弱,结字拘谨,章法呆板,整个书法显得小气,不敢张开显露,超规越距。这样的书风谈不上具有书法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代表了一部分人,应该作为书法审美范畴的一个方面,但这样的书法,由于不具有艺术价值,所以,在历代的书法作品中找不到佐证材料。可我们只要留心一下现实生活中的书写材料,这种类型的书法随处可见。

简而言之,书法风格与人的性格特征关系十分密切,性格的多样化影响着书法风格的多样化。若从欣赏者的角度而论,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决定着人们对不同风格的书法的喜好。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心灵感应的力量,就是因为感情是书法创作与审美中最重要的心理内容。情感与书法线条成为书法创作中互相依存的两面,情感的律动依靠线条的律动来表现,而线条的运动是以情感的律动为必要而充分的心理依据,所以,书法极自然地成为人类情感活动最为贴近的视觉艺术。但是在平时的书法创作中,因先要打好书法表现技巧的基本功,多年的临摹学习、客观锻炼、高度清晰的理性习惯常常成为我们情感抒写的障碍,人创造意识的萌动与法度森严的矛盾,越来越箝制了书写者情感的流露,所以历史上不少的书法佳作,往往都是在当书写者书写时,书写本身已不成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产生的。如唐代颜真卿起草《祭侄稿》时,自己完全沉浸在悲痛愤慨激情之中,其他一切均置之度外,线条节奏随著感情节奏展开,二者亲密无间,融为一体,情感是随著意志闸门的崩溃而跳跃在黑白世界之中。 所以,要真正进入古人所说的“书为心画”的境界,必须取决於作者驾驭线条的能力,以及情感与理智对抗的程度,有时还要受到客观情境的制约,因此,书法史上优秀的具有撼人心魂力量的作品并不多见,原因即在于此。只有让理性汇入感性的洪流中,才会产生流传千古的绝唱篇章。

参考文献:

[1]祝敏申.大学书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感人的情书篇5

论文关键词:“尚意”书风,表现主义,情感表达

一、宋“尚意”书风及书家

宋朝是我国古代较为贫弱的时期,然而文化事业却蒸蒸日上,明代董其昌说道:“晋人书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或曰:意不胜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宋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富有变革精神的时代,书法艺术则出现了与唐代的尚法书风形成鲜明对比的尚意书风,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尤以苏、黄、米三家的书法实践使“尚意”书法跳出二王藩篱,追求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与二王“美”的原则相悖,东坡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完全追求一种意与情的表达,以一种“玩”与“戏”的心态来对待书法创作,求得字外韵致,终将“尚意”书风推到了一个时代的巅峰。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他注重传统的继承。五代时期战乱不断,许多内府藏品在战乱中遗失,宋人失去了学习先贤的机会,摆脱了法的约束,有助于“意”的产生;再者宋代废除了以书取仕的制度。朱弁有云:“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犹有晋、宋余风。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之人,亦往往有可观。本朝此科废,遂无用于世,非性自好之者不习,故工者亦少,亦势使之然也。”以书取仕制度的废除削弱了与士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书法地位,是书法与从实用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线红独立的艺术,它使书家不再受科举的拘束,免除“干禄体”的影响,便于书家找寻一条更适合自己的书法道路。

宋人把书法视为表达感情、陶冶性情的方式,不重陈法而喜创新。因为古法只适合表现古人之感情, 寄托古人之意趣。今人要表现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的意趣, 就必须认真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 寻找自己的创作方法, 写出具有自己面貌的书法。若一味因袭, 势必千人一面, 毫无个性可言, 苏轼标榜“ 自出新意, 不践古人。”黄庭坚宣称“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苏东坡从其“游于物外”的哲学思想出发, 认为书法“妙在笔画之外”,高唱“ 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求”。笔者认为, 宋人不重法, 并非无‘法’, 而是在“法”的基础上尚“意”。

禅宗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尚意书风的发展。在宋代,禅宗很好的融合了儒、道、佛三教,使其成为士大夫的宗教和精神寄托,在书法上 表现为追求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成为人们追求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通过运动的线条来间接地反应书家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反应现实的生活中所发现客观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美,使书法成为宣泄心灵世界的载体。。

苏轼在宋代的尚意书风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识渊博,才气豪迈,书法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他的《黄州寒食诗》被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作此书时正值他遭贬于黄州,沉郁的心情使他在无意于佳的状态下挥洒,笔触沉着均净、起伏跌宕、犹如神助。他在书论中提出“法无定法”,“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苏轼语正反映了他对尚意书法的独到见解。

二、西方表现主义及画家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活跃于西方美术界的艺术流派,“其艺术特征是在作品中强调表现和宣泄情感的极端重要性,以此来表达艺术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广义地说表现主义主要是指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表现主义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表现主义绘画富于情感性的艺术表达和夸张变形的绘画语言,它注重情感抒发,。

“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带来了思想的自由,但宗教一旦不再成为人们思想的主宰时,人们也失去了排遣痛苦与灾难的精神支柱”,表现主义适应了艺术家的需要,充分表现艺术家内心的世界与情感,促进了表现主义的发展与形成,如表现主义的先驱,挪威画家蒙克,他的绘画就是他人生的经历,他将自己悲惨的一生,将自己内心的凄苦和悲惨境遇用画笔意义表现出来,《呐喊》是其重要作品之一,蒙克后来在谈及此画时说:“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画中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一种极端孤独和苦闷的情感,以及那种在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来自于蒙克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用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进行描绘,表现了一个处于那种特定社会背景中, 现代人内心的极度的忧郁和孤独,可以说蒙克的作品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写照。

奥地利著名画家科柯施卡的绘画是典型的表现主义手法, 这种绘画手法主要体现内心的感受, 追求强烈的形式感。科柯施卡一生中人物绘画较多,并且他绘画多选一些较瘦点的模特,如他说道:“因为你能把他们的关节、肌腱看的清清楚楚,还因为他每一个动作都被更强烈的塑造出来”。科柯施卡的绘画善于剖析对象的心理, 人物性格和情绪的渲染,有强烈的动感,用笔奔放自由。

三、“尚意”书风与表现主义的契合点

注重自身情感与意识的表达是“尚意”书风与表现主义的契合点。东汉书家蔡邕在《笔论》中说道:“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种强调性情的抒发,即是“表现”的一种。尚意书家与表现主义的画家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从而使作品显得更有生命力,他们不再单纯的追求点画与形式上的优美,而是更在乎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情绪上的起伏变化。

“尚意”书家与表现主义画家都运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抽象的线条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在艺术作品中他们都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并运用创新的手法来创作一件作品。书法作品与油画在造型结构上的夸张变化也展现了艺术家的情感,可以说都是艺术家内心世界情感的艺术表现。

古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尚意”书家与表现主义的画家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都已心灵观照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使得艺术精神在艺术境界上得以升华和提高。

四、结语

原本无丝毫瓜葛的宋代“尚意”书风与西方表现主义,却在注重情与意的表现方面找到了相同的契合点,我们无法找出它们相同契合点的具体原因,但我们可以引用韦尔斯在他所著的《世界史纲》中的一句话,“鲁本斯(1577-1640)和伦勃朗(1606-1669)他们在欧洲的最西端,用油画颜料创作的绘画作品,在精神和题材上同当时一些最有趣的中国画出奇的相似,而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可能的联系和渊源关系。这种平行的发展,可能是由于双方社会有种难以解释的相似情况所致。”这或许会对我们理解宋代“尚意”书风与西方表现主义的关系有所启发。

感人的情书篇6

关键词:书法;艺术创作;个性创造;雅化精神;主体情感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59-01

任何一种艺术皆在表现和传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艺术的创造就是人们把自己感受和理解的东西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作为中国古老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媒体的艺术。也同样充分体现了主体人的思想、情感与精神。确切的说,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线条变化对主体精神情感充分外现的艺术。

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历代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表达书家的思想、感情、性格和气质多有论述。明代四杰之一的祝枝山说的较为具体,他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疏,怒则字粗而气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疏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还有李邕所说“下笔有力,肌肤之丽。”卫夫人所谓“多力丰筋者盛,无力无筋者病。”王羲之所言“藏骨抱筋、含文包质。”王僧虔所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等。这都说明对书法美的追求,第一要有自己的笔法;第二要有自己的章法;第三要有自己的精神,笔法和章法属于有形方面,即面貌。面貌是外在的,而精神是内在的。看不见的内在精神必须凭借外在的面貌而出现。从外在的面貌中,进而认识内在的精神,才能异中求同,同中见异。所以,书法中文字用笔的格调问题并不是单一的形式问题,而是与书家主体的情感、精神息息相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透漏出书家的人格情调。在书法创作中书家以文字的抽象线条,直接体现内心的境界,主体的一切观念、认识、学问、修养都作为必不可少的、基本的动力潜居艺术创造的深层,与书家的生理、心理完美地和谐统一,在“规律性”的规范中,进入广阔的创造天地这一自由的胜境之中。从单字结体到通篇布局,进而注重寄情于点画之间,追求书法的抒情性,表现作者的精神、气度、禀性以及感情波动等,所谓“书者抒也”。把情感展现在字里行间之中。康有为谓之:“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洁,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梁武帝论之:“婉婉暖暖,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也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书法之所以有生气,都因是主体生命力的外现;书法之所以给人以生机盎然的审美感受,是因为主体情感精神得到审美升华而与欣赏者的审美情趣相契合。为此,书法之布局谋篇不仅是随物赋形,而且与人之性情深有关系,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展露出无限的生命力。作品的内质与作者对生命体验和个性意志得到了充分的结合。

艺术创造无权威,书法创作无楷模。一代有一代的书法,一家有一家的书法。书法的创作应是书家自由个性得以体现的确证,是书家自身主观能动性最大发挥的产物。例如苏东坡的书法就是具有自己特点和个性的。但他是学晋人的。他自己平日就强调晋人书法的“萧散”,并有意去学。而他的字和“晋人”的字却十分相异。明朝的吴匏庵一辈子书学苏东坡,且学得十分“地道”。但记载上却说他“虽学苏书,而多自得之趣。”这里所谓的“自得之趣”指的就是个性风格。如孙过庭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也体现了求变的这一点。张怀灌的“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里的“气势”、“精魄”指的就是字里行间活跃着的精神因素。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平和、自然,“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志气平和、不激不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感受到一代书圣王羲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下,随顺自然,神志融合,心手双畅,一气呵成。据载,他日后重书此作,但缺少了当日氛围与激情,终也“他日更书数万千本,终不及此。”再如唐代书家颜真卿的《祭侄稿》,后人观此墨迹,从那无声的急促旋律中,不难体会到作者“孤城围逼,父陷子死,

巢倾卵覆”的悲愤之情,对安禄山叛乱的痛恨和对亡侄季明的深切怀念。在字里行间把作者的“痛怒悲恨”体现得淋漓尽致”。书法的个性创造能把各个书家的内在的思维显现出来而产生丰富多样的作品,给人以多元多维的艺术感受。

感人的情书篇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正朝着一种非物质化的趋势发展。非物质设计也是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设计从有形设计向无形的设计、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向虚拟产品设计的转变。非物质化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非物质化设计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其逐渐着重对系统、智能化、界面、氛围、交互活动、信息服务以及数字艺术的设计,以创造性的发明与设计满足人类在信息社会生活与工作中的需要。其次,随着高科技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产品的生产和设计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设计师需要用非物质的设计方法,如使用电脑从事设计工作。再次,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应当结合自己所处的大环境,根据人的需求,科学严谨的进行设计工作。未来社会里,如何平衡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体现是需要我们深思的。最后,现代社会里,文化性的延续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最珍贵的东西。设计作为生活方式的创造者,体现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承担着人类文明延续的角色。那么,在非物质化的社会中,民族和人文化的表现以及传承似乎显得更加有价值。

2 情感化的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关注人们的情感需求已成为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现代设计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如何满足人们的情感化生活也将成为设计师面临的问题之一。一件产品要能引起消费者在思想上的,情感上的共鸣,继而满足消费者某种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意大利着名设计品牌阿莱西家用小产品设计,多数以鲜艳的色彩和生动可爱的形态展示出富有情感化贴近人们心理的设计。情感化设计从一个设计作品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情感化设计的关键是通过多种设计手段和方法将消费者需求的“情感”赋予产品,使产品具有人的“情感”。人的抽象情感需要借助客观存在的实物设计要素来体现,这里所说的实物设计要素也就是情感化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产品的造型结构、材料、装潢设计以及产品的功能。对一个书籍设计而言,在书籍的销售过程和阅读过程中不仅依赖书籍的色彩、文字、图形、造型等视觉传达等要素,还要倚重于书籍材料的质感,包括书籍的材料、质地、要素等。

3 情感化的书籍设计

(1)视觉表现。在书籍的视觉设计中,分别可以通过书籍的色彩,文字,图形,造型等基本要素传达情感。色彩和图形是传达情感的两个主要因素。色彩,也被称为设计的第一视觉语言,当阅读者拿到一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书籍的色彩。所以色彩是书籍信息的重要传递者。书籍装帧中色彩运用的好坏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情感。当代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着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书籍设计中色彩的对比设计是不可缺的因素,无论是强烈的色彩对比还是色彩微妙的变化,都传达给人一种特有的视觉情感印象。在书籍信息传播过程中,装帧的图形是直观,且形式变化多样的。装帧图形以简洁、具体的形象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让人易于识别、记忆并产生影响。例如,一些儿童类图书封面,图形占有绝大部分的版面,以此来吸引儿童的目光,表现出一种儿童的轻松,生动的情趣化。图形以具象化描述客观对象为主,在受众观看图形时,都一目了然,各种形象都通过图形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

(2)材质表现。书籍的材质也影响着书籍的情感化设计。书籍设计中通过不同材质显现出不同的肌理,或光滑,或粗糙,或柔软,或沉重,都会通过手的触摸直接刺激人的感官,与读者进行信息与情感交流。如一些书籍用剪纸图案显现出肌理质感对比,加上大胆的用色,传达出民俗文化的内涵。这就是肌理设计给人传递的信息。还有一些书籍封面会使用特种材质如皮革材料,也会给人一种高档与淳朴质感。

(3)造型表现。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伴随的不同书籍材质的应用,出现了各种书籍的造型。书籍造型分为平面立体和纯立体书籍。平面立体的设计是合上书籍是二维的平面,打开以后呈现出立体的形态。而纯立体书籍是打破了书籍的二维造型,用立体的角度,利用各种技巧来营造阅读方式,延伸视觉空间,注重图书的层次感、空间感的设计。图像立体化的结构使内容情节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交流。立体书的这种阅读形式强调“互动性”与“操作性”,利用精妙的机关使读者在与书互动的阅读过程中反复获取信息理解并吸收,不断的引发人们的想象力,增加读者的视觉与美感体验。

4 情感化的书籍设计与受众的关系

(1)视觉享受。视觉享受给人一种美好的视觉情感体验。一个愉悦的视觉享受的阅读过程,是从封面到封底的视觉设计,并且沿着作者的思绪和设计师精心编制的思绪一路欣赏下来,品味其中的文化之美、设计之美。从中获得视觉的审美体验,并由此得到阅读的视觉享受。那么,视觉享受,即是通过视觉神经传达给人,并产生一种美好的心理的体验。视觉在对书籍材质自然的色彩,图形,文字,以及材质,肌理等美的质地以及美的造型主动积极的审美感知中,能获得丰富的美感和视觉感受。例如,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曾设计了一本封面为纯白色的书籍,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简洁的设计极富有现代的美感,白色给人一种无中生有的意念。其封面设计利用了压纹的工艺,从视觉效果上来,层次更加分明,让人感到精致和高档,这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人们通过视觉感受而获得在心理,在生理方面的反应,引起某种情感,产生某种联想从而形成审美体验。

(2)触觉享受。人的触觉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觉感受方式。书籍的材料质感引起读者直观的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体验。其中触觉为我们提供了感觉信息,例如触压感等。例如,当我们用树皮做一本书,触觉上就给人非常天然和古朴的感觉。还有一些纸质肌理的书籍,书籍页毛边的处理,显出手工的特色,这种质感给人一种很随意,手工的触觉感受。可见材料的触觉质感对一件物品设计的重要性,触觉在现代人类感性发达的体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然,在多数情况下,设计产品受众的触觉是通过所谓视觉质感调动起来的,或者首先是这样被调动起来,再由他亲手触摸加以验证的。在书籍的设计中,不同质感的材质给人以不同的触觉的享受。

(3)带给读者心理的感受。书籍装帧设计中有很多因素能诱导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射,如对视觉产生刺激的色彩,可以激发读者某些生理感觉和心理效应,唤起某种感情和联想。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和情感的体验。不同的纸质材料也表现不同视觉心理,柔软的纸张能表现书籍温文尔雅的文化底蕴,光滑的纸张能表达书籍的亮丽华贵,纸质材料的或轻飘或沉重,或粗糙的肌理都会通过手的触觉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产生心里反射,进行着与读者的无言的信息与情感交流。书籍设计通过视觉和触摸感受给读者在心理上产生美感,进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心理,诱导读者产生心理反射与情感表达,达到人与书的情感交融。

5 结论

感人的情书篇8

关键词:幼儿;阅读兴趣;习惯;培养

近年来,早期阅读引发了国内的家长和教师更多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把儿童早期阅读作为教育的重要发展项目。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我们该如何去把握和执行呢?

一、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特点的图书

1.依据图书画面的色彩、线条、形状等要素选择图书

图书大部分内容蕴含在画面中,所以画面要能提供主要情节传达出正文内容,人物的好恶、个性与情绪要能在图画中透过动作、表情甚至是服装显露出来。图书的氛围能通过颜色、布局等营造烘托出。画面背景提供的次要情节要有助于幼儿发现和理解图书内容的。

2.依据故事情节、主题、文字等文学要素选择图书

情节是故事发展的线路图,引领幼儿逐步领受故事所传达的意义,因此图书要有生动的情节,要能通过最简单的内容,传达出蕴涵着爱和生命等丰富的内涵、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使幼儿在潜移默化得到感悟和启迪。此外,故事还要词句生动、文字优美,Z句段落重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其认知、语言等发展的不同,在阅读的偏好及需求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各年龄幼儿所喜欢的图书的特点大致如下:

小班:小班幼儿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对熟悉、具体、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对动作和声音偏爱、爱模仿。所以应为他们选择内容短小生动、情节简单,一次能看完的图书。有生动、形象的文学词汇和语句,如象声词、动词、重叠词等,同时语句多动作性和反复重叠,幼儿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便于通过语言和动作模仿再现图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同时,图书内容应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画面色彩鲜艳明亮、主体形象可爱,大而突出,背景相对淡化,给人温馨、快乐的感觉。单幅画页、版面大而精美更能受到孩子门的喜爱。

中班: 在小班的基础上,中班幼儿乐于欣赏、学习具有清晰情节和结构富有想象力、感染力和思想性的图书,情节有变化、有悬念但不过于曲折。而且喜欢表现人物情感和心情的性格鲜明生动的图书。喜欢描绘故事意境和人物内心情感的优美语言。绘画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更为丰富,将人物不同的心情、好恶、个性表现得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故事要表达的意义或感觉。而且这时幼儿喜欢欣赏拼贴画、水粉画、色铅笔画等不同绘画风格的图书。

大班:大班幼儿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乐于欣赏多种题材和形式的优秀故事、童话图书,奇思妙想、出乎意料的神奇事件和人物的图书,甚至探讨一些抽象概念或恐惧情绪的图书都是他们喜欢的。为大班幼儿选择的图书情节应跌宕起伏,人物心理和情感赋予变化,而且语言细腻刻画入微,幽默且富有想象力和浪漫色彩。在中班基础上,线条、色彩和构图应更能体现出人物性格特征、烘托出故事特有的气氛。

二、介绍新图书,引发幼儿对图书的关注和阅读兴趣

在新书投放阅读区前,教师必须将新书介绍给孩子,并完整地朗读或讲新书的故事,然后把书放到书架上,这样做往往能激发幼儿的阅读愿望。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是给幼儿读书的首要工作,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巧妙地设计别致的介绍的方法,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们感到比较有效的方法:

利用小班幼儿喜欢游戏心理,对于情景性较强的图书,教师巧妙利用游戏形式,引发幼儿对新书的关注后,以师幼共读方式为幼儿讲新书。

利用图书封面和故事名称,教师提出相关有悬念的问题,并以朗读方式调动中、大班幼儿的阅读动机。让幼儿根据已经了解的大意,仔细琢磨每页画面和文字的意义,同时教师对故事的诠释、情感、态度传递给孩子,使他们的心灵随着教师朗读声的翅膀起飞。

随着大班幼儿阅读兴趣的提高、阅读图书的丰富、阅读经验的提高,在来园、餐前等时间定期进行“我看过的书”,请幼儿来向大家介绍图书,简单地讲出自己读过的故事中有趣的情节,还可以就图书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请幼儿猜一猜结果,并将问题用孩子们喜欢的图文结合的方式画出来,贴在阅读区墙饰中,不仅通过阅读增强了幼儿的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其他幼儿也去读更多书的愿望,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大增。

三、开展图书评价活动,在分享和推广精品图书过程中激发阅读更多的图书

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有时教师可适当采用幼儿评价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当幼儿在图书区经历一段时间阅读后,在大部分幼儿阅读了阅读区图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和能力,围绕图书本身的画面和故事情节等内涵等不同方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评选。

引导小班幼儿从可爱的形象和美丽的色彩评选;而对中班幼儿,则引导他们主要围绕故事的情节展开讨论和评价,使幼儿感受图书情节和绘画的的美;对大班幼儿,则引导他们重点围绕故事的内涵和人物性格进行评价,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故事的涵义和丰富的人物性格。

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幼儿比较大家喜欢的故事内涵,使幼儿感受到故事所蕴涵的丰富性。幼儿在交流中进一步欣赏和体会图书文学美、艺术美,而且,师生对图书的进一步诠释会也大大激发幼儿进一步阅读的愿望。

四、引导幼儿深度阅读――关注细节、情节和心理

幼儿对图书的理解难点在于对图书画面及故事细节的理解,这也是影响幼儿准确理解和感悟图书的关键。细节的追求要到中班后期和大班开始,所以教师在阅读区了解幼儿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细节入手,给予指导。

中班幼儿已经基本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对故事主要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内心活动也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从画面和故事细节入手,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表情、画面色彩及背景等多种线索,建立细节之间的联系,帮助幼儿把握细节,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使幼儿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实施细则范文 下一篇:监理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