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检验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20:52:13

理化检验论文

理化检验论文篇1

关键词:会员制;文化贸易;需求相似理论;文化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52.省略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7 6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文化贸易①(①文化贸易总额包括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和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2006年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3.2亿美元,文化服务进出口为26.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129.7亿美元,其中出口47.9亿美元,进口81.8亿美元,文化贸易逆差33.9亿美元。与庞大的货物贸易额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我国的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滞后。突出的问题是:文化贸易进口大于出口,缺乏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

中国有着天然的人口优势,使得中国成为文化服务的巨大市场。国内现有的文化产业生产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与之相反的是,国外文化大国却通过其文化服务竞相抢滩中国文化市场,大量的外国文化软件产品和文化服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中国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

2006年中国主要的文化贸易伙伴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这六大文化贸易伙伴都是高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根据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 1961)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影响不同国家之间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国内需求特征,因此,各国应该与具有相似需求的国家存在大量贸易额。

如何扩大我国的文化出口贸易?文化贸易的情况是否符合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呢?本文将通过对中国2005年文化贸易的国别贸易结构进行实证检验,说明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从检验结果得出未来中国扩大文化贸易出口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文化贸易结构的计量经济分析

1・为什么需求相似理论不完全适用文化贸易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重叠需求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中提出的,主要用来解释工业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服务贸易是货物贸易的延伸,文化服务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更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文化服务的出口建立在国内基本需求基础上,并先为本国消费者所接受。其次,文化服务的出口流向、贸易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最后,一国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文化服务消费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服务的需求也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文化服务贸易范围可能越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不同,两国文化服务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一国在满足文化服务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大致相当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服务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

但是,文化贸易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在平均收入水平仅仅决定文化贸易的交易数量,不决定文化贸易的内容。货物贸易交易的是有形产品,而文化贸易交易的是无形产品,这种产品的消费与供给是同时进行的,而且,文化贸易的内容取决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情结”,这种“情结”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文化贸易在收入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不会有货物贸易那样大。二是文化贸易比货物贸易更有可能发生在相邻国家市场,因为文化传播具有地域上的便利性和文化趋同性,文化趋同又表现为边境附近的文化接受的渐进性。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有可能存在需求相似理论不完全适用文化贸易的情况。

2・对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实证检验

文化贸易结构是否符合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与贸易国的国民收入水平是否高度相关呢?本文将对中国2005年的文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中国文化贸易结构对该理论的符合程度,从而从实践上检验需求偏好、收入水平与文化服务出口贸易扩大是否具有一致性。

(1)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编制的《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我国在主要的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除了录音带是我国完全出口、数码激光视盘的出口明显大于进口外,其他的都过分依赖进口。最严重的是版权贸易中的软件和电视节目,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其次是期刊的版权,进口量是出口量的374.5倍。还有一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虽然有些品种的文化产品逆差不大,但是,由于文化产品在文化认同性方面要求很高,所以,我国出口的许多文化产品大多流向单一,对世界文化贸易的格局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起不到应有的影响。

(2)中国文化贸易国别流向分析。根据中国2005年国别文化贸易结构分析,中国文化贸易的伙伴集中在北美、欧盟和亚洲,中国与美国、欧盟、香港、台湾、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贸易占文化贸易总额的75%。中国2005年人均GDP为130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而文化贸易的六大贸易伙伴如美国(37460美元)、日本(34063美元)、中国香港(25163美元)、中国台湾(13252美元)、韩国(11915美元)、欧盟(26046美元)都属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根据林德需求相似理论的观点来看,中国与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应该占较大比重。而从结果来看,初步判断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情况与需求偏好理论有较大出入。

(3)计量经济分析。

第一,模型的建立。根据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国别情况,对中国文化贸易伙伴国(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额绝对值的对数、三类收入水平的国家①(①由于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伙伴国集中在高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贸易量极小,为便于计量虚拟变量分析,将上中等收入国际和下中等收入国家都归为中等收入国家。)、前二

者的乘积,以及中国与各国文化贸易总额的对数构建回归方程,前三者为自变量,最后一个变量为因变量,检验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

LnXM =C (1) +C (2)×LnAVGDP+C (3)×CLASS+C (4)×GDPC  (1)

其中, LnXM为中国与各文化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总额的对数, LnAVGDP为中国文化贸易伙伴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额绝对值的对数,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水平; CLASS为依据世界银行按收入将各国分为三类,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类别; GDPC为CLASS与LnAVGDP的乘积,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阶段;本文构造CLASS和GDPC虚拟变量的目的在于考察收入结构对文化贸易额的影响。

为了初步判定各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为模型设计做出初步规划,对各变量作滞后2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的检验结果看,中国文化贸易总额和贸易伙伴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绝对值因果关系不强;收入类别和收入阶段是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变化的原因;这说明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受贸易伙伴国收入类别和收入阶段的影响。但是,直接对上述变量进行普通统计描述,以对模型进行修订,得出图1散点图和表2统计描述表。

由图1 (散点图)可以初步判断:中国与各国文化产品的贸易额和国民收入差距基本没有相关关系。初步判断现实中国的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上述两种统计描述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究竟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否能够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进行较好的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

第二,计量经济分析。由Eviews4.1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由上述统计指标可以看出LnAVGDP、CLASS和GDPC均未通过T检验,模型拟合优度相当小, R2也太小,显示出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度不强。总体来看,该模型对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国别的解释能力较差;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能完全用于解释中国的文化贸易状况。

接下来通过对残差进行检验,以反映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残差检验结果说明模型的拟合方式符合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模型本身设定并没有问题,变量未通过统计检验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解释力度较低,这说明中国文化贸易的情况确实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三、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相似理论的原因探析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导致这种偏离性的原因是由文化贸易不同于一般货物贸易特征决定的。本来,不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在文化传统方面,西方国家都不应该是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进出口流向地,而实际却出现了这种贸易状况。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移民”可改变消费者行为,消除民族国家的文化“情结”,从而改变文化消费内容,扩大两国之间的文化贸易。

首先,从中国文化输出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主要由两部分人群构成:一是一部分需要了解中国的西方人,西方国家首先是中国的货物出口流向地,伴随着巨大的货物贸易量,了解中国包括中国文化,成为搞好对华贸易的重要条件,这样,文化产品贸易量的增加是自然的。二是移民及其后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移民90%是流向西方国家的。移民对于母国文化的自然的亲和力,使其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这也导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地域结构特点以及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相违背。美洲是中国移民增长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移民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人数增长很快,超过了500万人,占中国海外华人移民总数的14%。欧洲的中国移民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了显著的增加。目前大约有40万中国人合法居住在西欧各国,欧洲华侨华人总数有148万人。大洋洲也是一个中国移民聚集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2006年,大洋洲各国约有华侨华人90万人。非洲大陆的中国移民目前才13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南非等30余个国家。移民的上述分布情况,与文化产品出口流向正好对应,客观上形成了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的消费人群,自然也就与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符。

其次,从中国文化输入角度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占据了世界文化贸易总额的75%,发展中国家在总文化贸易量中所占的份额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西方文化产品正在影响现在和未来部分中国人的文化产品消费偏好。任何产品在市场上销售都面临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问题,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深层次上取决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信念体系。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在他国培育西方的意识形态理念,并在发展中国家争夺文化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文化产品的忠实消费群体。

从中国本身文化出口的现状来看,文化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尤其是产业集中度过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而很多文化发达国家对外的文化出口都主要是集中通过少数几个文化巨头完成的,要与之竞争,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经济上没有雄厚的规模是难以与其抗衡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如好莱坞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市场营销的成功。相比而言,中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在世界市场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世界市场观念,盲目地陶醉于国内市场的庞大,结果不仅使内容的生产缺乏原创的想象力,而且使国内的文化消费资源在国际文化产品面前大量流失。

四、启 示

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通过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就能强大起来的,还必须拥有影响并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而这文化力量,首先就表现为我们有多少文化产品能够出口到国外,使外国的消费者对我国的文化产品产生消费依恋心理。但是目前我们没有什么可供出口的,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已经远远落后于韩国、新加坡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了。从初级生产要素到高级生产要素升级的国际贸易模式来看,只有三流的国家才只去开展货物贸易,而二流的国家却开展服务和技术贸易,一流的国家去开展文化贸易。只有在技术、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贸易引导下的货物贸易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造福于民的贸易。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和经济学分析,得出未来中国文化贸易的流向应该是和我们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而不是差距相近甚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未来应重视培育发达国家市场,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改变发达国家消费者行为,另一方面,重视移民政策的影响力,强行文化输出,移民成为输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扩大我国国际文化贸易是贯彻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把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蒋伟・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竞争的新领域[J]・商业研究, 2003, (16).

[2] 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10).

[3] 赵有广・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J]・国际贸易, 2007, (9).

理化检验论文篇2

关键字:林学理论木材检验有机结合

Abstract: timber inspection is directly affec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forestry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link. One thousand party hundred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of timber inspection is indirectly,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enterpris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imber inspection work,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that timber inspection personne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mission beyond, still can use to improve the theory of forestry timber inspec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Key word: forestry theory timber inspection organic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7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质量是在当前的新时期,在我国森林资源逐渐贫乏的现实条件下。能够使有限的木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木材检验人员都是沿袭着过去的工作作风和木材检验观念。认为木材检验人员只是单纯的查数和记账的工作。如何最大化利用森林资源与他们毫不相干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木材检验工作如此重大的意义。显然,这样的观点是腐朽的过时的观点,要适应当前林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不断的利用先进的科技和先进的理论推进木材的检验工作。

1、与木材检验工作相关的林学理论

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理论主要有: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木材标准理论以及林分生长模型理论等。通过运用这几大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就可以提高基层木材检验人员的林学基础理论水平。进而通过对林学基础理论的运用,使得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不断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从原条的合理量材设计开始,直至木材产品的最后售出。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一项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运用林学理论和木材检验的有机结合,使木材检验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有理论的支持,可以有效的提高木材检验工作的质量。

2、如何通过掌握林学理论,提高木材检验水平

2.1运用测树学造材理论,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讲授如何合理的设计造材计划,才能使收益最大化。测树学造材理论的基础来支撑,就能够充分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业务水平,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造才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根木材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造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造材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上和产值上的降低。具体表现是坏材带走好材,长材造成短材,优材造成劣材,致使木材本身的质量人为的下降,不仅浪费森林资源也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用林学理论中的测树学造材理论,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木材检验人员就可以充分运用林学理论合理设计造材计划,合理造材,做到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2.2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本来是林学科研的内容,而对于本材检验人员来说,掌握了这一林学理论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就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对伐倒后的原条进行具体的树干解析,再根据林分材种的结构规律,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可以优先设计,选造价值较高的珍贵材种。再以此类推,设计的顺序是: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

2.3运用森林计测学理论,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的误差

长期以来,我国的木材的计测方式,都是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在具体的检尺工作中,往往并不太注意计测方法和计测误差。有了森林计测学理论的指导,不但可以提高木材检验的水平,还可以运用森林计测学的理论,让造成设计中的误差降到最低,检尺的误差也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认真学习木材标准,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5运用林分生长模型理论,剖析节子合理造材

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它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学好了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提高木材检验人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节子是最木材重要的缺陷之一,也是现代术材检验技术中的重点。节子本身破坏了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结子不仅影响木材的美观也影响木材的加工品种。更重要的是结子降低了木材的此部分强度,影响木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需要承重结构的木材所使用的地方,结子就成了最大的隐患。节子对木材影响利用的判定有以下几点,根据节子的材质分布位置、结子尺寸大小、结子密集程度和木材的用途来判定。传统的木材检验都是检验人员去检验节子。没有人会去探究节子的生长规律和材质。现代的木材检验技术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林分生长模型理论,可以探究木材中结子对木材的使用影响,充分利用这一理论,具体结合木材的用途,合理造才,就可以让结子对木材的影响降到最低,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现代的木材检验工作,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多的知识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提高企业的效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给木材检验人员一个学习的机会,木材检验人员也自主的学习林学理论,是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断提高木材检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是使有限的木材能拥有最大的经济价值的基础,同时也是为我们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宫凤林.浅析木材检验对禾材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21.

[2]朱建伟,谭民.木材检验工作在实施“天保”工程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林业,

2002,8.

[3]赵宗辉,齐忠民.对如何强化木材检验管理的几点建议[J].林区教学,2006, 5.

[4]悸强,王晓莉.强化木材检验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4,32.

[5]李悦迎,齐忠诚.关于木材检验管理的探讨[J].森林工程,1999,15.

作者简介:王哲(1956-),男,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贮木场二级木材检验师,多年来一直在一线做木材检验工作。

理化检验论文篇3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李慧琼.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2).

[2]邓月秀.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

[3]朱玉红,郭小叶.浅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

[4]徐建梅.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建筑,2014,(6).

[5]蒋方兵.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工作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J].四川水泥,2016,(1).

[6]赵月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9).

[7]吴玉峰,张华峰,王文辉.浅析试验检测对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8].科技信息,2009(17).

[9]王向阳.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曹旭红.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有关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2(07)

[2]王铭,陈金链.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3(05)

[3]张晓伟.浅析公路工程管理的试验检测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13(08)

[4]王向阳.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

[5]尉翠兰,汪河山,陈伟.公路工程管理的试验检测技术[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3(06)

[6]韦灵美.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07)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韩娣静.分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5:252.

[2]李伟,郭鹏,汪颍涛.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如何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J].科技信息,2010,30:733.

[3]任杰.探析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水平[J].科技视界,2014,27:319.

[4]李广,尚二永.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素及公路工程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4.

[5]张守梅,隗元喜,石广森.浅析现代公路建设的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8):131-132.

6]陈飞.刍议通过强化试验检测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5,02:128.

[7]顾如观.基于对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探析[J].科技展望,2015,01:22.

[8]马丽.强化公路经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3:118-119.

理化检验论文篇4

相关热搜: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论文题目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论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然后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医学检验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带来观念的变化

 

“医学检验”转变为“检验医学”,使检验学科建设的理念和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化仪器的应用和标准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密切结合,多数人认为译名为检验医学较为合适,因为这名词说明此学科和医学活动紧紧连在一起。使检验科工作任务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基础上更应结合临床。

 

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它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长期以来,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以纠正。

 

检验医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广泛。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这个转变使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基础医学的发展及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要求实验室的工作不断地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更多地、更直接地参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近年来,先进的实验技术与仪器在国内逐步普及,不仅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还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新的指标,如何将这些方法的原理、临床意义介绍给医护人员使之能合理的选择实验,正确的分析试验结果,用于诊断和治疗;如何恰当的收集与运送标本,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如何从临床上获得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等,都是检验医学的重要内容。不难看出,检验科的知识结构、人才构架[4]、学科发展方向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在要求我们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的同时,具有更多的临床知识,成为新世纪的“临床型检验人才”。

 

2循证检验医学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的新概念逐渐引入医学领域,不断发展,日趋成熟,成为一种医学实践的新模式,是一门新兴临床学科,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5]。循证检验医学为临床医师提供真实可靠的诊断证据,找到有效的临床实验方法,评价新的仪器、项目,使检验医学的各种检测经验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解决现代检验诊断面临的挑战,循证检验医学将推动现代检验医学向前发展,循证检验医学和循证医学对于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新的检测技术不断推广应用,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与临床诊疗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些实验指标作为依据,并指导临床实践,而这些实验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临床应用价值又需要通过循证医学客观的评价。循证检验医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估临床检验技术是否准确、可靠、安全、经济、有效,以提供最佳的检验证据,协助临床医师做出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决策。循证检验医学的核心思想仍然是尽量以客观的研究结果为决策依据。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实践意义表现为:①适应卫生经济学要求,采用循证医学模式,对常见疾病的检查项目采取科学合理组合,选取可靠诊断指标,剔除不合理或对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无重要价值的检验项目。②根据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可靠结论,不断制定或修改实验室和临床诊断标准,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实验室检验效率。③米用循证医学模式对目前使用的检验项目重新评价其临床价值。

 

循证检验医学为临床医师提供真实可靠的诊断证据,找到有效的临床实验方法,评价新的仪器、项目,使检验医学的各种检测经验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解决现代检验诊断面临的挑战,循证检验医学将推动现代检验医学向前发展。

 

3信息技术和现代化仪器应用

 

现在全国医院临床检验水平的快速提高[7],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依靠进口仪器和试剂的应用。当然,适当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会推动我国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验学的发展,临床及科研部门对临床实验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许多以往依靠人工进行检验的项目逐渐被自动化仪器代替,无论检验的速度或检验项目的数量均比以往大大提高,如果仍然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的登录、计算、报告,就不能适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解决的途径是采用电脑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也自然地带动了生物信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高通量检测方法(highthroughputtesting)的诞生[8]。高速DNA测序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使得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能够尽早完成。基因芯片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和蛋白组分析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实验室自动化,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有效办法,进入这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全面的检验操作技能和仪器维修、维护能力,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知识,检验医学往往采用最新技术进行TLA,对实验室进行重新改组,将原来检验科亚科室如将血液、免疫、临床化学合并为一个包括多门亚学科的大型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要求工作者有比较广泛的专业基础和管理上的知识,例如如何安排好合理的工作流程,在短时间内收集、处理、分析大量的标本以及能在最短时间将报告发到有关医师和患者,总之,随着全实验室自动化的出现,检验人员必需改变传统的观念,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其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检验医学今后的发展水平。

 

理化检验论文篇5

1 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是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是应用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研究不同种类食品掺伪检验技术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粮食、食用油脂、肉、禽、蛋、水产类、乳及乳制品、糖、蜜类、调味品、食用菌及农副产品干货等多个门类几十种食品产品质量最新标准和有关掺伪的简便易行的快速检测方法、鉴别检验新技术以及掺伪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了解目前市场常规食品的掺假方式,掌握掺伪食品的检验方法,可为今后从事食品质量评价或食品安全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主要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对一些市场中常见的掺伪、掺假及掺杂等现象进行检验,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检验技术的实验原理,其次是要掌握其检验技术。通常,对这些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讲解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再加上过去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普遍觉得理论课枯燥无味。因此,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进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实训实现一体化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与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场所一般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地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师生间通过边教、边学、边做,使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没有固定的先理后实或先实后理,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本文针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一体化教学法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在多年的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教学内容的构建

教学内容的构建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以目前市场上常出现的食品掺伪现象为学习重点,结合食品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食品检验工等职业工种的考核标准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子任务,实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按照食品的常见分类方式,在教学团队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粮食、油脂、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及其他类掺伪、掺假及掺杂检验技术六大项目、32个任务构成的教学内容。

2.2 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完成食品掺伪检验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从现代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来看,还是要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从事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应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此,应通过专门制定食品掺伪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每年必须安排一定时间到一线企业参加实践,了解和学习最新的食品掺伪检验技术。同时还可通过招聘有食品掺伪检验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培训教师,积极引进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老师,建立一支能胜任食品掺伪检验技术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1-3]。

2.3 教学场所的建设

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学院建成了1个食品掺伪检验技术一体化室,学生可以开展实验、实训,并进行技能考核等。一体化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同时也具备学生做实验、参加实训及技能考核的条件,实现了“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条件。此外,还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局面。

2.4 学情的分析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组通过调查及座谈等方式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征:一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有部分文科生也进入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习,其中就有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初高中化学知识都没有掌握,如在讲解采用铬酸钾定性快速检验法来检验牛乳中掺食盐的实验原理时,要应用到初中的化学知识,氯离子与硝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这一最基本的常用知识时,就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这一知识点;二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三是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独自能力不强;四是学生有浓厚的好奇心,对动手操作感兴趣。学生不喜欢“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喜欢“教、学、做”一体化,寓教于学,寓学于做,寓做于学。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理实一体化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是科学、合理的[4-6]。

2.5 教学过程的设计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明确先开展哪一环节,后开展哪一环节,每一环节要开展多久,每一环节要达到的目标等,这些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避免由于实验操作过于繁琐而变为完全的实验课,也要避免教学尺度把握不足而变成理论教学课,同时应控制好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要保证高质量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又要高效率完成实验操作训练。

2.6 评价体系的改革

考核具有导向与激励、检查与测评、诊断与反馈等功能,合理的考核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2]。传统的高职课程考核一般在期末进行,更多关注理论知识的考核结果。传统课程考核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课程考核的改革力度。

2.6.1 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改变过去传统的仅以期末成绩作为单一考核标准的考核方式,强化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过程性考核,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过程性任务考核和期末考核3个部分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成绩比重的30%,这部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性考核则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践技能的操作熟练情况等;期末考核则采用闭卷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

2.6.2 建立细致的考核评价标准。以陈旧米、面的快速定性检验法的评分标准对考核评价标准的细致化加以说明。从表2可以看出,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非常细致,考核标准包括5项,每一项又设置了小项,小项里又设置具体的考核点。此外,考核评分表里还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进行考核,这也是符合现代化教学目标和培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人才必需的一项素质要求。

2.6.3 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理实一体化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必须根据考核目标要求进行改革,宜采用理论考核、实验技能考核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2.6.4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考核形式。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还要求建立教师、学生、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等多元化的考核主体[3],使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合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使其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发展。

3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结果

经过3年的实践,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不仅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了,操作技能也得到极大的提高。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能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与到考核中来使考核内容更加全面、考核结果更加公平;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实一体化为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一实践性及应用型极强的专业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教学教育。此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上的改革也让学生逐渐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整体说[J].交通职业教育,2006(5):1-3.

[2] 宋丽娜.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探索[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6):106-108.

[3] 管金虹,龚佑红.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3(3):53-54.

[4] 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34-36.

[5] 徐健.职业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2(1):36-39.

理化检验论文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食品质量检验;岗位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积极探索“食品质量检验专业与食品企业质检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检验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检验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模式,在“十二五”期间让中职食品质量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我们就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调研了广西区内85家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种类涉及有:糖类(16家)、茶叶(21家)、饮料(12家)、酒(6家)、其他粮食加工品(11家)、糕点(6家)、肉制品(7家)、大米(6家)等8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其中专业技能指学生拥有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理化检验基本操作、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其他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等。

表1 毕业生具备文化基础知识比率表 单位: %

高中初中小学无要求

语文801163

数学722602

英语3234331

化学752500

物理4346011

注 :分析表中人为设定百分比< 6O%不是很重要,60%≤百分比

1.1 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

据统计,企业对检验岗位中检验员的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知识与能力须达到高中以上文化基础的比例分别为80%、72%、32%、75%、43%。见表1 。

1.2 专业技能要求。

1.2.1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糖类、饮料、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糕点、大米等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不高;酒类、茶叶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在90%以上。见表2。

表2 毕业生具备感官检验基础知识能力表 单位: %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感官敏感性(视、嗅、触、味)感官评价方法感官评价描述能力合计

糖类16126438

饮料26286464

其他粮食加工品14225647

肉制品16163439

糕点26256461

大米28164351

酒类3338101091

茶叶3640101096

1.2.2 理化检验基本操作。主要是掌握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法的运用;熟练掌握食品检验流程:采样――制样――检验数据处理――报告。除大米、茶叶类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不涉及滴定分析外,其它类食品均涉及,特别是糖类、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类食品的检验岗位上应用广泛,比例在76%以上。见表3。

表3 毕业生具备理化检验基本操作能力表 单位: %

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标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食品检验流程合计

糖类323081080

饮料203041064

其他粮食加工品283081076

肉制品303081078

糕点202481062

大米00101020

酒类302801068

茶叶040101060

1.2.3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在食品检验岗位上,对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如灭菌技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菌落总数的测定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等,并能通过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对食品进行质量控制等。除糖类、茶叶、大米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需要进行微生物项目检测外,其他食品均要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而大多数需要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见表4。

表4 需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食品岗位表 单位: %

基本实验技能无菌技术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测定项目菌落大肠合计

糖类000000

饮料201010252590

其他粮食加工品2020102525100

肉制品2020102525100

糕点2020102525100

大米000000

酒类(酒精度≤20%vol露酒)2020102525100

茶叶000000

1.2.4 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食品生产出来后需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销售,食品检验员必须具备相应检验能力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各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同,对检验中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室规则和安全防护、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报告会有所不同,对检验人员综合性检验能力要求高。如表5。

表5 部分食品出厂检验项目及检验能力合格率

大米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其他粮食加工品之谷物粉类制成品茶叶糕点其他酒(酒精度≤20%vol露酒)白砂糖蛋白饮料类

加工精度感官感官感官净含量净含量感官净含量感官

水分酸价菌落总数水分感官品质感官酒精度蔗糖分净含量

最大限度杂质总量过氧化值大肠菌群酸度水分水分(或果肉含水率)净含量还原糖分蛋白质

糠粉净含量净含量菌落总数粉末、碎茶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干燥失重可溶性固形物

矿物质大肠菌群茶梗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电导灰分菌落总数

带壳稗粒非茶类夹杂物馅料含量总糖色值大肠菌群

稻谷粒滴定酸粒度商业无菌

色泽、气味、口味甲醇浑浊度

杂醇油不容于水杂质

合计检验项目844566997

检验能力合格率364340687860405246

1.2.5 其他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在300人以上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在100人左右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知识在10人以下小型企业广受欢迎;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知识在各类型食品企业均需要。如表 6。

表6 毕业生具备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需求表 单位: %

企业规模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食品生产许可认证(QS)知识合计

300人以上3412202591

100人左右2028162589

10人以下128302575

2. 小结

通过调查,初步掌握在食品生产企业中,食品质量检验这一职业岗位所需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基本情况。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要求检验员的文化素质学历须中职毕业,其中语文、化学和数学知识与能力要求应达到高中程度,英语、物理知识与能力达到初中以上程度。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技能方面,因食品种类不同,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

2.1 同样是执有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的检验员,不同类别的食品专业技能偏重点不同。如茶叶需要更多的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检验人员岗位技能主要有理化实验室检验中常规实验仪器使用与安全防护、茶叶水分的测定、毛茶或精茶中粉末与碎末的测定、茶叶审评室的设计与配备、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五项评茶法”(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对于茶叶检验岗位的人员需要执有二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食品检验工证、茶叶审评员证。

2.2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在食品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常用仪器(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的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2.3 大部分食品都要测定微生物项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是不可缺的一部分。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合理规划微生物实验室,会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具备微生物实验安全防护知识,掌握灭菌技术,会配制培养基,掌握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技术。

2.4 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这是一个真实地来自于企业检验岗位的任务,要做好食品的出厂检验,必需明白出厂检验的项目有哪些,清楚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及标准的有效性,会配制标准溶液,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与正确使用,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科学修约),如何出具出厂检验报告,并对所检验的食品做出评价。

3. 建议

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企业一线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有必要及时调整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

3.1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3.1.1 打破学科研究型体系,按模块化教学模式开发食品质量检验专业的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3.1.2 按照“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原则,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强化文化课中的语文应用文写作、数学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的教学;整合化学与分析化学相关内容,为食品检验专业课程打下牢靠的基础;适当减少英语、物理教学课时,加大与食品检验专业相关的选修课比例,如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1.3 积极推行“双证融通” 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与中职学历教育相互融通为根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使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让人才培养质量贴近企业需要。

3.2 根据食品质量检验岗位群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3.2.1 合理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食品检验岗位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向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转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根据食品检验岗位群的需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可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在实践教学中将三大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重量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分为基本操作、单项实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食品检验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知识。

3.2.3 建立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动态运行的理念。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及时注意本行业、本专业知识更新与应用,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为实现学生上岗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提供保障。

3.3 优化授课方式。

3.3.1 将授课场所有针对性地从课堂转移到企业、检验机构的实验室,采取岗位见习认识(职场体验)――教学实训――专项与综合实训(实境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式实践授课方式,强化食品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企业检验现场的介入和对接,检验标准有效性和学生的检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对接。

3.3.2 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设置企业岗位情景,项目任务与职业岗位完全对接,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增长。从而体现出以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参考文献

[1] 王希平. 浅谈职教实践教学的内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2] 陈芬. 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O07, (28)

[3] 夏莹.实习教学中四阶段教学法[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8)

[4] 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

理化检验论文篇7

[关键词] 医学检验; 仪器设备; 基层医院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90-01

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由于疾病的发生与细胞和分子水平有关,医学检验也越来越复杂。为了准确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检验工作者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更准确、更经济实用的检验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协助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贡献。

医学检验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有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及免疫检验、寄生虫检验学、形态学、临床检验等。人体致病因子中,既有外来的微生物因子,也有体内代谢和免疫系统过程产生的各种因子。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这些因子及些活性物质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这是医生的主观经验和各种物理检查方法都无法查明的诊断依据。之所以因,医学检验项目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学习检验的相关知识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有效途径。

医学检验在临床如此重要,因此卫校检验学科的全体教师开展了这次县乡医院检验科走访调研的工作。调研对象主要有:伊宁县人民医院;伊宁县中医医院;愉群翁乡医院;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察布查尔县妇幼保健站等五家医疗机构,主要检验设备、检验项目及对毕业生、实习生的反馈调查如下:

1 仪器设备的情况 仪器方面较为先进,检验项目很广,开展的检验项目生化、临检、免疫较多。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方面各家医院均开展常见病毒、细菌感染检测的免疫学试验,痰检。县级医院主要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常用的仪器,见表1-5。

表1 伊宁县人民医院的主要检验设备调查 专职检验人员:7人

表2 伊宁县中医医院的主要检验设备调查 专职检验人数:7-8人

表3 伊宁县愉群翁乡医院的主要检验设备调查 专职检验人数:6人

表4 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的主要检验设备调查 专职检验人数:9人

表5 察布查尔县妇幼保健站的主要检验设备调查 专职检验人数:7人

2 开展的检验项目 主要开展生化检验、微生物及免疫检验、临床检验等项目。一般生化组的检验项目35项,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方面各家医院均开展常见病毒、细菌感染检测的免疫学试验等操作全自动或半自动分析仪来进行操作。痰检、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e抗原、乙肝表面核心抗体、尿检、医院感染等项目主要手工操作。县级医院主要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今后的目标是普遍都要计划要开展细菌培养鉴定及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3 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 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科室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现在检验技术要求高,而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质却得不到提高;技术门类复杂,工作人员配备不够,设备配置日益先进,但是对于设备的准确使用率偏低。各医疗结构对我校学生的评价是:在我们调研的五家医院检验科的80%以上的人员毕业于我校检验专业,他们的总体素质良好,但是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主要是质量控制和形态学方面的知识;有些学生对采集末梢血、静脉血不熟练等,虽说现在仪器自动化,但是检验人员还是应具有了解各项检验原理的知识体系以及不断学习的精神。

总之,我们这次的调研收获很多,与基层检验科的成员进行了座谈,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医学检验快速发展,当代医学检验科已远不是一杆枪(吸管)、一门炮(显微镜)的时代,取而代之是电子仪器化、微量化的时代。检验技术装备日趋复杂化、精密化,当代医学检验专业已由单纯的辅技术工作变成直接参与临床诊断、科研和医疗决策的部门。

理化检验论文篇8

关键词:检察文化;检察文化价值;检察文化模式;检察理念与知识体系;检察管理文化;检察公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D9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5?0082?06

一、检察文化研究与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

(一) 检察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

1. 描述性的检察文化内涵定义

当前,检察文化的内涵多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以描述性定义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表现的总和,是法治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检察制度的基本属性,传承、吸收中外优秀法律文化,是本质上的统一性与表征上的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具有导向、凝聚、约束、激励等价值功能。[1]检察文化是指融注在检察人心底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检察机关的组织、制度、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检察干警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是有关检察的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2]这些定义体现了检察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将检察文化描述为“价值观念(标准)、规范制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法治精神、法律语言、文学作品”及有关的“物质表现”。笔者认为,描述性的定义难以体现检察文化的根本属性,不能很好地界定检察文化,容易把检察文化分解成上述看起来分离的各个部分,而不是从整

体上把握检察文化,从而也导致了下述对检察文化构成把握的不足。

2. 经验化的检察文化构成多元“线型”结构模式划分

关于检察文化构成,即检察文化的组成部分,存在多种不同的分类,但其划分标准或理论依据显现不足。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认为检察文化包括检察理念文化、检察组织文化、检察设施文化、检察行为文化、检察制度文化、检察语体文化;[2]或者认为检察文化包括表层的检察形式文化、中层的检察制度文化和深层的检察精神文化;[3]或者认为检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 次;[4]或者认为检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认知(精神、理念)文化。[5]上述对检察文化组成部分的划分主要依据作者的个人经验,欠缺理论方法;以检察文化的多个下位概念依次“线型”地排开罗列来界分检察文化的组成部分,欠缺逻辑性和严谨性。这些概念本身就难以界定,相互之间还存在内容上的重合,显得极不严谨。比如,对检察行为文化的界定存在很大困难。因为,现代的文化定义倾向于更明确地区分现实的行为和构成行为原因的抽象的价值、信念以及世界观。换一种说法,文化不是可以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6](36)又如,检察组织文化是“指检察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政体制、运作机制和管理方法所具有的内涵”,“同时,检察组织文化也有隐性的一面,例如,检察机构沿革与建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检察机构的性质与职能,检察机构的制度与管理……”[2]。这一界定很不清晰,似乎检察组织文化属于有关检察组织的制度文化的内容,而与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中提及的“组织文化”①存在明显差别。再如,从逻辑上而言,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难以界分清晰,制度文化包括制度的理念,又与理念文化发生重合。总之,这种经验化的多元“线型”结构模式缺乏划分的理论依据支撑。

3. 单纯性的检察文化性质界定

关于检察文化的性质,多强调检察文化的法律属性,普遍认为检察文化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检察权运作制度的总和;[5]是检察制度的法律文化性格,而正义本位必须凸显为检察文化的性格。[7]或者认为,检察文化在从属关系上是法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分;[1]是社会中存在的与检察法律制度相关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程序规则和行为方式总和。[2]上述对检察文化性质的界定,虽然使得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工作本身紧密联系起来,避免了将检察文化单纯化地沦为机关娱乐文化,但对一些检察文化实践现象欠缺解释力。比如,其无法解释检察文化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文化。又如,在社会公众之中形成的有关检察活动的认识、态度、观念、评价等,也无法用单纯的法律文化性质去解释。因此,检察文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法律文化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 检察文化建设实践的泛化和简单化

检察文化建设实践存在两个趋势:要么把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均视为检察文化,无所不包,导致实践无从入手;要么把检察文化简化为单纯的文化活动,诸如读书、下棋、打球以及各类文体竞赛等。[8]许多检察机关的检察文化建设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简单地等同为引入文化概念(比如,提炼出一些院训、精神和理念,但仅是形式层面的,没有明确的和深刻的含义,没有层次化和体系化),营造文化环境(比如,在办公楼悬挂名言,建立图书室,绿化美化庭院等等),强化文化关怀(比如,更多地关心干警家属,从优待警),丰富文化载体(比如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等等一些简单行为。这些行为只是较低水平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育检。这种检察文化建设实践的泛化与简单化源于上述对检察文化的内涵、构成和性质以及检察文化实践径路研究的欠缺。

(三) 检察文化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偏差性

上一篇:测量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检验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