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2 17:28:5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第1篇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l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一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准备:

①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②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

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应提供帮助,借助丰富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开阔学生的思路。)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取得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坡传》。

(设计意图:总结收束全文,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推荐,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第2篇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组

新任教师,由于时间仓促,经常会出现上一课备一课、顶多备一章的情况,而没有将所任课程的教材完整读过。其实,任课教师最好能尽快将所用教材完整看过,不只是当前教材,有条件的话甚至上一年级和下一年级的教材都要拿来看,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就可以灵活使用教材;实际教学中并非一定要依教材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1] 。有时候前面单元的现代作品与后面单元的古代作品,或者思想主题相近,或者艺术手法相似,甚至表达的意境不谋而合,就可以将二者拿来比观,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比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以“江山多娇”为主题,前后分别选择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承天寺夜游》,其实两篇佳作放在一处就有了类似电影“蒙太奇”(即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转引为电影艺术术语。在影片制作中,首先根剧本提供的内容,经过“分镜头”处理,拍摄出许多镜头;然后创作构思;最后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剪辑在一起,使它们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及各种节奏效果的奇异效果。)其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潭水清澈说:“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而后者苏轼《承天寺夜游》写明月之下的庭院则说:“如积水空明。”二者表达的都是一种极为澄明的艺术境界,前者将清澈的潭水比作空气,后者则将月光比作积水,真可谓异曲同工。而由于月光水色所特有的感觉上的“透明与清宁,诗人的生命便得以敞亮” [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类似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再加以点破,在加深学生对文学意境美感体验的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如果能够这样灵活运用教材,久而久之,也可以让学生灵活起来,从而避免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歧途。

二、发挥好日常生活这本“天然教科书”的作用

活用教材的做法在英语教学中同样适用。乡镇中学的初一新生很多是刚刚接触英语,不懂音标,在不会自己拼读单词的情况下记忆单词的读音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可以利用日常用语中很多常用而不知的英语,及汉语中的外来词,如沙发、咖啡等,让学生明白在正式学英语以前大家其实已经不知不觉说了很多英语,这样自然可以增强初学英语学生的信心。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类似的词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要忽略了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英语材料。比如各种广告中的英语元素,家用电器、数码设备上的英语标识,等等。如“NIKE耐克”“Nice纳爱斯”“Safeguard舒肤佳”这些老少皆知的品牌名称,都是英语单词的音译。同时每一个单词都不同程度反映出了产品的特点与用途,如NIKE英文原意就指希腊胜利女神。我们可以联系实际功能带领学生猜测这些常用英语词汇的意义,再利用辞典加以核实。这样不但可以将英语学习带进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现场感,还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感觉到英语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动力。总之,教师要尽量捕捉生活中的各种英语知识,挖掘这些英语知识的生活内涵,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最大程度地实现英语教学的生活化[3]。

此外,对于已经学习过音标、能够自己拼读单词的学生,我们可以考虑让他们不受课程进度的局限,利用教材所附的单词表展开自学,还可以开展单词记忆比赛之类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三、亲手备课,摆脱对教师参考用书的依赖

与活用教材相对的是,还有不少新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出现了过分依赖教师参考用书和网络名师教案的现象。对此要特别警惕,因为虽然是专家编写的教师用书、名师设计的教案,但与自己的教学实际还有差距,我们如果亦步亦趋、照搬照抄,很容易落入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更可怕的是,我们如果在执教的初期不能学会自己进行备课、讲课,将来恐怕会丧失自己动脑、动手备课、讲课的能力;相反,只要是自己开动脑筋、动手写就的教案、制作的课件,即使简单一点、粗糙一点,只要坚持改进,就会不断进步,成为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徐国华.活用教材,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J].学周刊,2012(35).

[2]胡晓明.中国诗学中的清莹境界[J].文艺理论研究,1991(3).

[3]陈娟娣.农村中学英语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15(5).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 指导 训练 激活 灵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21-01

面对新课改,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和学生求知的需要,要努力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在优化教育教学各要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提升、成长。

一 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课本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老师求教;而不应是老师带着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要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

第一,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真正阅读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背景,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一样。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法,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指导学生如何与文本对话。我们备课时首先要分析学情,备学法;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课堂讲解要学法示范,并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联系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迁移、巩固学法。

第三,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

二 注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启发式教育

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运用就是思维的运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加强启发诱导的设计,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应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辨疑,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1.找准文本切入点,为激活学生思维提供帮助

一篇文章总是表达一个比较集中的感情或哲理。基于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使大脑和心灵钻入课文的气韵精髓里去,打捞出文本机理的关键,最终使课文的语言像网袋的网眼,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就是网袋的提绳。提绳一握,全文清晰。

2.要有敏锐的洞察、果断的把握学生思维流向的教学机智

如在讲解一篇林清玄的《不知有花》时,笔者提问:“作者羡慕的仅仅是山中妇人身处山野美景之中吗?”答:“作者所羡慕的是山中妇人那份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宽容与豁达。”一位学生脱口而出标准答案,怎么办?此时就无法一步步按预设的教案分析下去了,笔者想到了刚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提问:“这个妇人怎么会做到与自然相亲相容而不自知呢?联系你学过的文章思考思考。”学生马上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名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经过讨论明确,是一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心态使人物我两忘,与自然冥合,至此学生不仅明确了答案,而且还联系并深化了学过的知识,思维被激活了。

三 创设灵动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支持性宽容的交互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1.鼓励学生发言,营造宽松氛围

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或借班上课时,学生们难免紧张,老师要注意用亲切的话语不断鼓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学习情境

如在教授《沁园春・雪》时,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配乐朗诵、配画赏析……有效地创设情境,将教材以及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他们产生共鸣。

3.师生共同板书,活跃学生思维

笔者在上《社戏》时候曾采用过这样的办法,抓住最后一句中的关键词语“好”字作为板书的骨架。先讨论:文中十几个“好”围在我那个巨大的“好”字周围,形成独特的板书,接下来的师生互动对话,随意选择其中的几个“好”一起琢磨文本,尽情想象,抽象的“好”立刻具体生动起来,最后归纳出“童心”、“童趣”两个词语,表达了对“社戏”之美的深刻认识,板书是凌乱的,思维却是活跃的。

综上所述,智慧灵动的课堂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强化自主阅读意识,把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老师更要创设灵动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时展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使其成为焕发智慧光芒、追求创新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第4篇

一.规范与个性

广州听课给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对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探索,规范是首选。这里所说的规范,不单指课堂的表征,还包括文本解读、教材内容取舍与拓展、教学设计等。

首先,规范课堂,教态是表征,是整堂课的大印象,更有甚者以之来判定一个语文老师是否具有文学气质,讲授文言文,这一点更应该引起重视。听课中,发现大部分老师的教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教学语言清晰流畅,情绪饱满亲和,互动热情友善,板书规范美观,教与学通达通透,收放有序。能在这样大的阵势中应对自如,课堂驾驭非常有章法,这应该归功于平常的打磨。当然,在听课中,我也发现有个别老师非常注意个性的张扬,但是并不成功。一位女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态简直就是对待低龄的孩子,语文味被冲淡了,甚至于有听者认为有些矫情。另一位老师上《桃花源记》,她把自己当作导游,带同学们游桃花源。可是,整个课堂很难坚持这一设计,对于堂上出现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应对,浅尝辄止,重点不突出,文言文的味道全没了。还有老师“过于自信”,各环节都不精细,整堂课显得很“乱”。这可能都是平常不“规范”带来的恶果。

其次,规范还应表现在教学设计方面。文言文教学设计必须包括文言词句、文言诵读、品赏升华。两节《孙权劝学》,讲课者分别是广州和惠州的老师,她们都在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落实文言词句,分析人物性格。非常重视诵读,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让学生感受文言文音韵节奏之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深圳的一位老师,领着学生变着样地诵读《醉翁亭记》,把该文“也”字句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整个会场都互动起来了。《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对话和《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都适合读,但讲课者读得不够,《曹刿论战》设计读的难度太大,都没有读好,事实上,课堂效果也要差些。还有几位老师设计了“减字背诵”环节,效果非常好!

二.深入与浅出

如果把备课分为两部分,那一部分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研究,一部分体现在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的研究主要是“深入”,对学生的研究主要是“浅出”。“深”是根本,平常的教学研究要从“精细”方面体现这个“深”之内涵。“浅”主要体现在设计方面,是“艺术化”的方向,让人回味无穷。

这里所说的“深”既指文本所包含的“背景、事件、情感”之间的内在关系,又指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生成关系。比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有老师是在介绍作者时重点呈现“乌台诗案”的背景,有老师按六要素来讲事件,情感都是通过品读月景描写后分析出来的。三者相对独立,内在生成关系没有设计好。我想,这篇课文的难点就在一个“闲”字上,这是教学设计的方向。我非常重视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深入浅出”的原则。这个“浅”也是讲究艺术的。我上这课时让学生找六要素,对于地点,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承天寺”,我在后面补上了“黄州”,自然生成两个问题:为什么来到黄州?为什么住在寺院?学生查看注释,讨论,自然又生成“贬官”“寄居”两个词,背景也就呈现出来了,为后面讲“闲”字埋下伏笔。这里设计学生找“六要素”,既是暗扣题目中的“记”字,以便于向学生介绍读“记”的一般切入方法,同时又符合初中生的文言水平和认知习惯。在显性地点“承天寺”之后加上隐藏的“黄州”,从而引出查找参考资料(一般学生手头都有)、研读注释、互补讨论等学生活动,文言文的学法全在其中,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效率。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文本的把握方面没有深入,必然导致在课堂设计方面停留于表面,或者主题的呈现完全是一厢情愿,生搬硬套,而非自然生成。学生在没有弄透文本的时候,就要思考文本的主题,或者是升华,真是让学生很为难,甚至令学生很痛苦。有学生上完课后,说这不是享受,而是煎熬。讲《爱莲说》的那堂课,学生基础好,预习较深入,思维非常活跃,但老师还是按照既定的教案执行,没有在学生基础上提高。我当时想,如果能够多研究一下周敦颐,研究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从价值选择的角度作一些有益于“当下”的思考就好了,学生也能得到提升。因为课下介绍周敦颐的注释中提到了《太极图说》《通书》,翻阅资料就能了解周敦颐的生平及研究方向,简单概括即“州县小吏,政治边缘,寄情山水,心控之术,安身之道”。从“心控”角度来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真正用意。于是面对黑暗官场,有了三个选择,即菊式隐居、牡丹式追逐名利、莲式内圣外王的君子之道,由此还可迁移到现代社会的一些选择。但是上课老师没有往这方面突破,我想还是“深入”不够。所谓“一堂课,十本书”,老师对文本研读不深,一辈子糊涂,课不可能有进步。

三.主体与认知

我们的课堂在“以学生主体”的设计方面突出不够,为了简化教学环节,或者是出于功利,学生的参与往往被弱化了,或者说在文本初读方面体现了学生主体,但是在品读或展读时就主要由老师操办了,恰恰这一部分的隐是强大的,因为它可能会触及学生的深处。这里所强调的主体,除了体现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之外,还有一部分是重点的选择以及能力训练是否也切中了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需要也是体现学生主体的重要表现,否则学生非常被动,设计的活动也会在执行时遇到难度或者无功而返。

新课标的三维评价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的课堂少不了“升”这一环节。对于一堂课的升华,不能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自说自话,而应该是从课堂设计、执行操作、参与互动之后自然生发出来的。如果我们对文本研究不透,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那升华就不透彻,最后成了老师的独脚戏:照本宣科、满堂灌输了。这样的话,课,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升华没有实现,反而助长了虚浮做作之风。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人文使命,这是研究教材、引导升华的指导思想,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促使我们努力钻研教材,联系社会生活,关心学生成长,从认知规律出发,合理有效设计教学。这里强调认知规律,主要是因为我们目前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对这个年龄的心理、接受特点的变化等把握不准,难免操之过急,有所逾越,或者次序颠倒,不利拓展。

讲授初三学段《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的老师,为升华“士之风采”和“刿之精神”,忽视了学生“先事后理”这一认知特点,没有很好地设计“通读文本,借助想象,还原故事”环节,后面的提升完全是老师和几个素质较好的学生对话了,大部分学生无所适从。这一方面与老师文本解读的程度有关,一方面对学生研究不够。事实上,教学材料的把握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研究,把这个年龄应该掌握的内容和能够掌握的升华呈现出来,而且还要特别注意教学设计,不能一厢情愿,或自说自话,逼学生就范,这都是非常落后的教法,必须认真反思。初二下册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课,都是借初二的学生来上,很明显,讲授《岳》的老师在取舍和设计时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充分,贪多求大,效率较低。讲授《醉》的老师抓住“读”这一环节,选前两段来上,从容深入,课堂生动,开了两次“火车”,学生有效参与多,文言文的味道全出来了。

至于广州某老师的《狼》,亮点更多,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设计非常符合学生主体特点。让学生纠正老师复述时的错误,以及画两幅画,让学生找出画中的错误,以此来疏通文意,包括重要的文言词汇的理解。这一设计是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特点的。轻松游戏式的“纠错”活动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所热衷的,我们只要把这一设计换成教师串讲式,学生的热情立即回到冰点。另外读图与读文的交叉运用,也非常新颖,因为读图更是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所熟悉的。一些老师运用简笔画来板书,也是深谙此道的。包括用减字背诵法来带领学生当场背诵全文。这些方法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一位老师的《湖心亭看雪》,一些问题的设计很巧妙,也很简明,学生也好回答,进入主题也很清楚。比如对“痴”字的理解,她问作者能够与金陵客、舟子成为朋友吗?学生答的时候自然就联系到这个句子了!这就叫做“抛砖引玉”,这是设计的智慧!这不仅是功底的表现,更有即兴的发挥。当然,这种即兴的表现还是得益于对文本的独特把握和对学生的主体关照,把教学目标融入了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注意到了生成的运用,互动非常好,学生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上课现场,最后是带着欣喜离开会场,这是老师的成功。

以上三个关系处理不够理想,是比赛中暴露出来的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三个关系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与语文课堂实际状况的渐趋融合。如果处理得当,教学目标便能为学生接受并实现,语文教师的职业使命与自身专业知识、学养素养得到全面彰显,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由于语文课的不可确定性,所以,语文课是良心活之特点显得更为突出,好课与平庸的课反映了老师对课的准备和对工作的热爱,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把对语文课的热爱融入到每一堂课中,融入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真正让语文课的美刻入学生学习生涯中,成为美好的回忆,或者说成为一种思想的源泉。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第5篇

接到通知很轻松,起初。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过多次了也有点底气了但当接到县送来的课题时,脑袋一下子就大了起来,执教文言文《山市》蒲松龄的山市》初一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三篇文言文,生疏的文言字词较多,翻译方面饶有难度。况且,这是一篇描绘海市蜃楼的文章,学生又未曾见过,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出新点、亮点?这真是个很大的挑战。曾在省、市优质课堂上听过这节课,但由于文章所限,基本无精彩案例。怎么办?啃硬骨头吧。

开始了研课的漫长过程。说实话,利用课余时间。每次上公开课,都是一次炼狱,如同蜕一次皮。每当这时,总是自我安慰,权当凤凰涅重生了!付出总会有收获!先是背诵了文章,详细备教基本资料,然后再搜集有关《山市》教学设计吸收借鉴。发现所有的资料大同小异,没多少出奇之处,只搜集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海市蜃楼”图片。于是又去读了聊斋志异》有关文字介B这里,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山市》属于自然小品文,虽然讲述的有关鬼怪的幻象,但归根结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哦?恰巧,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课本的科学探索”单元。那么这节课,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山市、探索山市,以激发他对自然的科学探索之兴趣。这个突破口,应该算有别于文学评析的角度,有新意,而且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了这个小小的把手,教案的设计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堂课,就带学生去“找鬼”去,让他边读边品析山市之“鬼”进而引导他去探鬼――发掘生活中的鬼现象,也可以推荐去阅读鬼书《聊斋志异》一字剖析”一线串珠”这正是喜欢的课堂。

尽管有自己的新得,备课后。但总是忐忑不安。学生的情况也不熟悉,学习习惯也未合拍,不知课堂效果如何呢?听课老师又是否会认同这种公开课的效果呢?一切不可预测,顺其自然吧。

一同到县去上课。尽管忐忑不安,终于到丑媳妇见公婆”那天。随市教育局师范科的科长、市实验学校的老师。但看到牺牲休息时间来上课的学生,尤其是面对他那双双明亮的眼睛时,心顿时平静了教师的职责,就是上课,就是与学生交流,就是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和能力。上课铃响了进入了课堂,也进入了状态。一切出奇地顺利,学生的反应也很出色。当结束这节课堂时,整个人如释重负,立时轻松起来,终不辜负几日的辛劳。

才开始静心与众位听课教师评课。第一节是张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那是一篇“文质彬彬”文言文,上完课后。张老师也是个很有气场的老教师。读着她课堂,平易近人,正如她所阐述的追求的境界“实”――平实、踏实、真实。最令我震撼的备课时,张老师特地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苏轼的诗文,对文章也颇有自己的见解。这一突破,引起了共鸣,评课的时候,很多县的老师也畅谈了有关“闲人”感受与见解。那一时刻,有种很幸福的感觉。这么多的人,这么用心地在研读一篇文章,如同在品尝一道美味佳肴,如何不幸福呢?更妙的各有滋味在心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希望我语文课堂也有这样的情境!

又去了一中,第二周。执教的同一堂课。这是科长为照顾我精力而力争的福利”不再再背新课了由于有上节课的经验在前,稍微调整的这堂课更流畅了教学效果也不错。只是这次教学活动,却显得有些拘谨,老师颇有礼貌,多提优点,很少提缺点,让我和张老师有点抱憾而归。因为出一堂课真的很不容易,真想听听“旁观者清”意见。记得每次听课都有些感受的相信那些老师一定有自己的意见,只是这种场合,怕我尴尬没有直接提出而已。这也是唯一的遗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第6篇

起初,接到通知很轻松,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过多次了,也有点底气了。但当接到县送来的课题时,我的脑袋一下子就大了起来,执教文言文《山市》。蒲松龄的《山市》是初一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三篇文言文,生疏的文言字词较多,翻译方面饶有难度。况且,这是一篇描绘海市蜃楼的文章,学生又未曾见过,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出新点、亮点?这真是个很大的挑战。曾在省、市优质课堂上听过这节课,但由于文章所限,基本无精彩案例。怎么办?啃硬骨头吧。

利用课余时间,开始了研课的漫长过程。说实话,每次上公开课,都是一次炼狱,如同蜕一次皮。每当这时,我总是自我安慰,权当凤凰涅重生了!付出总会有收获!我先是背诵了文章,详细备教基本资料,然后再搜集有关《山市》的教学设计吸收借鉴。我发现所有的资料大同小异,没多少出奇之处,只搜集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海市蜃楼”图片。于是,我又去读了《聊斋志异》的有关文字介B。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山市》属于自然小品文,虽然讲述的有关鬼怪的幻象,但归根结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哦?恰巧,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课本的“科学探索”单元。那么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山市、探索山市,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科学探索之兴趣。这个突破口,应该算有别于文学评析的角度,有新意,而且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了这个小小的把手,教案的设计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堂课,我就带学生去“找鬼”去,让他们边读边品析山市之“鬼”,进而引导他们去探鬼――发掘生活中的鬼现象,也可以推荐去阅读鬼书《聊斋志异》。“一字剖析”、“一线串珠”,这正是我喜欢的课堂。

备课后,尽管有自己的新得,但总是忐忑不安。学生的情况也不熟悉,学习习惯也未合拍,不知课堂效果如何呢?听课老师又是否会认同这种公开课的效果呢?一切不可预测,顺其自然吧。

终于到了“丑媳妇见公婆”的那天。我随市教育局师范科的科长、市实验学校的老师,一同到县去上课。尽管忐忑不安,但看到牺牲休息时间来上课的学生,尤其是面对他们那双双明亮的眼睛时,我的心顿时平静了。教师的职责,就是上课,就是与学生交流,就是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和能力。上课铃响了,我进入了课堂,也进入了状态。一切出奇地顺利,学生的反应也很出色。当结束这节课堂时,我整个人如释重负,立时轻松起来,终不辜负几日的辛劳。

上完课后,才开始静心与众位听课教师评课。第一节是张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那是一篇“文质彬彬”的文言文,张老师也是个很有气场的老教师。读着她的课堂,平易近人,正如她所阐述的追求的境界“实”――平实、踏实、真实。最令我震撼的是,在备课时,张老师特地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苏轼的诗文,对文章也颇有自己的见解。这一突破,引起了共鸣,评课的时候,很多县的老师也畅谈了有关“闲人”的感受与见解。那一时刻,我有种很幸福的感觉。这么多的人,这么用心地在研读一篇文章,如同在品尝一道美味佳肴,如何不幸福呢?更妙的是,各有滋味在心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真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有这样的情境!

第二周,我们又去了一中,执教的是同一堂课。这是科长为照顾我们的精力而力争的“福利”,不再再背新课了。由于有上节课的经验在前,稍微调整的这堂课更流畅了,教学效果也不错。只是这次教学活动,却显得有些拘谨,的老师颇有礼貌,多提优点,很少提缺点,让我和张老师有点抱憾而归。因为出一堂课真的很不容易,真想听听“旁观者清”的意见。我记得每次听课都有些感受的,我相信那些老师一定有自己的意见,只是在这种场合,怕我们尴尬没有直接提出而已。这也是唯一的遗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第7篇

起初,接到通知很轻松,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过多次了,也有点底气了。但当接到县送来的课题时,我的脑袋一下子就大了起来,执教文言文《山市》。蒲松龄的《山市》是初一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三篇文言文,生疏的文言字词较多,翻译方面饶有难度。况且,这是一篇描绘海市蜃楼的文章,学生又未曾见过,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出新点、亮点?这真是个很大的挑战。曾在省、市优质课堂上听过这节课,但由于文章所限,基本无精彩案例。怎么办?啃硬骨头吧。

利用课余时间,开始了研课的漫长过程。说实话,每次上公开课,都是一次炼狱,如同蜕一次皮。每当这时,我总是自我安慰,权当凤凰涅重生了!付出总会有收获!我先是背诵了文章,详细备教基本资料,然后再搜集有关《山市》的教学设计吸收借鉴。我发现所有的资料大同小异,没多少出奇之处,只搜集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海市蜃楼”图片。于是,我又去读了《聊斋志异》的有关文字介B。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山市》属于自然小品文,虽然讲述的有关鬼怪的幻象,但归根结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哦?恰巧,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课本的“科学探索”单元。那么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山市、探索山市,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科学探索之兴趣。这个突破口,应该算有别于文学评析的角度,有新意,而且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了这个小小的把手,教案的设计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堂课,我就带学生去“找鬼”去,让他们边读边品析山市之“鬼”,进而引导他们去探鬼――发掘生活中的鬼现象,也可以推荐去阅读鬼书《聊斋志异》。“一字剖析”、“一线串珠”,这正是我喜欢的课堂。

备课后,尽管有自己的新得,但总是忐忑不安。学生的情况也不熟悉,学习习惯也未合拍,不知课堂效果如何呢?听课老师又是否会认同这种公开课的效果呢?一切不可预测,顺其自然吧。

终于到了“丑媳妇见公婆”的那天。我随市教育局师范科的科长、市实验学校的老师,一同到县去上课。尽管忐忑不安,但看到牺牲休息时间来上课的学生,尤其是面对他们那双双明亮的眼睛时,我的心顿时平静了。教师的职责,就是上课,就是与学生交流,就是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和能力。上课铃响了,我进入了课堂,也进入了状态。一切出奇地顺利,学生的反应也很出色。当结束这节课堂时,我整个人如释重负,立时轻松起来,终不辜负几日的辛劳。

上完课后,才开始静心与众位听课教师评课。第一节是张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那是一篇“文质彬彬”的文言文,张老师也是个很有气场的老教师。读着她的课堂,平易近人,正如她所阐述的追求的境界“实”――平实、踏实、真实。最令我震撼的是,在备课时,张老师特地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苏轼的诗文,对文章也颇有自己的见解。这一突破,引起了共鸣,评课的时候,很多县的老师也畅谈了有关“闲人”的感受与见解。那一时刻,我有种很幸福的感觉。这么多的人,这么用心地在研读一篇文章,如同在品尝一道美味佳肴,如何不幸福呢?更妙的是,各有滋味在心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真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有这样的情境!

第二周,我们又去了一中,执教的是同一堂课。这是科长为照顾我们的精力而力争的“福利”,不再再背新课了。由于有上节课的经验在前,稍微调整的这堂课更流畅了,教学效果也不错。只是这次教学活动,却显得有些拘谨,的老师颇有礼貌,多提优点,很少提缺点,让我和张老师有点抱憾而归。因为出一堂课真的很不容易,真想听听“旁观者清”的意见。我记得每次听课都有些感受的,我相信那些老师一定有自己的意见,只是在这种场合,怕我们尴尬没有直接提出而已。这也是唯一的遗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第8篇

起初,接到通知很轻松,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过多次了,也有点底气了。但当接到县送来的课题时,我的脑袋一下子就大了起来,执教文言文《山市》。蒲松龄的《山市》是初一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三篇文言文,生疏的文言字词较多,翻译方面饶有难度。况且,这是一篇描绘海市蜃楼的文章,学生又未曾见过,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出新点、亮点?这真是个很大的挑战。曾在省、市优质课堂上听过这节课,但由于文章所限,基本无精彩案例。怎么办?啃硬骨头吧。

利用课余时间,开始了研课的漫长过程。说实话,每次上公开课,都是一次炼狱,如同蜕一次皮。每当这时,我总是自我安慰,权当凤凰涅重生了!付出总会有收获!我先是背诵了文章,详细备教基本资料,然后再搜集有关《山市》的教学设计吸收借鉴。我发现所有的资料大同小异,没多少出奇之处,只搜集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海市蜃楼”图片。于是,我又去读了《聊斋志异》的有关文字介B。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山市》属于自然小品文,虽然讲述的有关鬼怪的幻象,但归根结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哦?恰巧,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课本的“科学探索”单元。那么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山市、探索山市,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科学探索之兴趣。这个突破口,应该算有别于文学评析的角度,有新意,而且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了这个小小的把手,教案的设计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堂课,我就带学生去“找鬼”去,让他们边读边品析山市之“鬼”,进而引导他们去探鬼――发掘生活中的鬼现象,也可以推荐去阅读鬼书《聊斋志异》。“一字剖析”、“一线串珠”,这正是我喜欢的课堂。

备课后,尽管有自己的新得,但总是忐忑不安。学生的情况也不熟悉,学习习惯也未合拍,不知课堂效果如何呢?听课老师又是否会认同这种公开课的效果呢?一切不可预测,顺其自然吧。

终于到了“丑媳妇见公婆”的那天。我随市教育局师范科的科长、市实验学校的老师,一同到县去上课。尽管忐忑不安,但看到牺牲休息时间来上课的学生,尤其是面对他们那双双明亮的眼睛时,我的心顿时平静了。教师的职责,就是上课,就是与学生交流,就是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和能力。上课铃响了,我进入了课堂,也进入了状态。一切出奇地顺利,学生的反应也很出色。当结束这节课堂时,我整个人如释重负,立时轻松起来,终不辜负几日的辛劳。

上完课后,才开始静心与众位听课教师评课。第一节是张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那是一篇“文质彬彬”的文言文,张老师也是个很有气场的老教师。读着她的课堂,平易近人,正如她所阐述的追求的境界“实”――平实、踏实、真实。最令我震撼的是,在备课时,张老师特地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苏轼的诗文,对文章也颇有自己的见解。这一突破,引起了共鸣,评课的时候,很多县的老师也畅谈了有关“闲人”的感受与见解。那一时刻,我有种很幸福的感觉。这么多的人,这么用心地在研读一篇文章,如同在品尝一道美味佳肴,如何不幸福呢?更妙的是,各有滋味在心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真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有这样的情境!

第二周,我们又去了一中,执教的是同一堂课。这是科长为照顾我们的精力而力争的“福利”,不再再背新课了。由于有上节课的经验在前,稍微调整的这堂课更流畅了,教学效果也不错。只是这次教学活动,却显得有些拘谨,的老师颇有礼貌,多提优点,很少提缺点,让我和张老师有点抱憾而归。因为出一堂课真的很不容易,真想听听“旁观者清”的意见。我记得每次听课都有些感受的,我相信那些老师一定有自己的意见,只是在这种场合,怕我们尴尬没有直接提出而已。这也是唯一的遗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第9篇

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我校被确定为全市“生本教育”重点学校以来,笔者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扩大了视野,阅读了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书籍,观看了他们的课堂教学录像,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有了新的认识。教什么,讲的是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问题,是语文的根本。怎样教,讲的是教学方法,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是枝叶,是第二位的问题。根深则叶茂,教学内容如果准备不好,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语文课,当然要先知道教什么,然后才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教,如果自己连教什么都不晓得,即使方法再高明,恐怕还是行不通。就拿《孔乙己》来说,如果课文讲的内容不清楚,怎么教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道理就这么简单。所以说“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既然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那么如何“建构”教学内容呢?

一、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

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点都很多,我们不能面面俱到都讲。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水过地皮湿。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征,从教材编者意图出发,本着“生本”的原则,精心筛选教学内容。如《孔乙己》的教学目标有四点:(1)理解孔乙己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环境描写的作用;(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综合分析,笔者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从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入手,理解小说主题,并围绕教学重点选择教学内容,其他内容可以通过自学检查的方式学习。

适宜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两点:一是教师要清楚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懂,吃得饱。当然教师还要“因文而宜”,有的课文语言有特点,有的课文结构精巧,有的课文主题深刻,等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根据教学实际去建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笔者在上《承天寺夜游》时,提前一个月备课,阅读了林语堂的《坡传》,对坡在黄州时期所做的词进行了整理,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水龙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江城子》、《定风波》、《黄州快哉亭记》等20余首,并阅读了《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苏轼的作品,同时确定了对比教学的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坡面对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那种澄澈宁静的心态,了解坡在黄州时期的人生状况(情感目标);更能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学会诗意地生活(价值观培养)。学习这篇文章整整用了三节课,学生仍意犹未尽。

二、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重构创新教学内容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描绘了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学目标:(1)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2)五幅春景图;(3)结尾三个比喻句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教参和同步训练上都提供了相应的练习,可以结合起来学习,对内容进行深加工。在学习五幅春景图理清结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除了与题目照应之外还有什么作用?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赞美济南冬天的美景是为了赞美美丽的济南,进而赞美可爱美丽的祖国,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升华。

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对《孔乙己》一课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提出要求:文章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

再如朱自清的《春》,学习“春雨图”可以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对比学习,比较它们在写作意图、表现手法和内容上的异同,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拓宽学习内容。根据叶圣陶先生的“大语文思想”,课本只是一个工具,学习语文应该和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第10篇

起初,接到通知很轻松,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过多次了,也有点底气了。但当接到县送来的课题时,我的脑袋一下子就大了起来,执教文言文《山市》。蒲松龄的《山市》是初一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三篇文言文,生疏的文言字词较多,翻译方面饶有难度。况且,这是一篇描绘海市蜃楼的文章,学生又未曾见过,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出新点、亮点?这真是个很大的挑战。曾在省、市优质课堂上听过这节课,但由于文章所限,基本无精彩案例。怎么办?啃硬骨头吧。

利用课余时间,开始了研课的漫长过程。说实话,每次上公开课,都是一次炼狱,如同蜕一次皮。每当这时,我总是自我安慰,权当凤凰涅重生了!付出总会有收获!我先是背诵了文章,详细备教基本资料,然后再搜集有关《山市》的教学设计吸收借鉴。我发现所有的资料大同小异,没多少出奇之处,只搜集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海市蜃楼”图片。于是,我又去读了《聊斋志异》的有关文字介B。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山市》属于自然小品文,虽然讲述的有关鬼怪的幻象,但归根结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哦?恰巧,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课本的“科学探索”单元。那么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山市、探索山市,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科学探索之兴趣。这个突破口,应该算有别于文学评析的角度,有新意,而且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了这个小小的把手,教案的设计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堂课,我就带学生去“找鬼”去,让他们边读边品析山市之“鬼”,进而引导他们去探鬼――发掘生活中的鬼现象,也可以推荐去阅读鬼书《聊斋志异》。“一字剖析”、“一线串珠”,这正是我喜欢的课堂。

备课后,尽管有自己的新得,但总是忐忑不安。学生的情况也不熟悉,学习习惯也未合拍,不知课堂效果如何呢?听课老师又是否会认同这种公开课的效果呢?一切不可预测,顺其自然吧。

终于到了“丑媳妇见公婆”的那天。我随市教育局师范科的科长、市实验学校的老师,一同到县去上课。尽管忐忑不安,但看到牺牲休息时间来上课的学生,尤其是面对他们那双双明亮的眼睛时,我的心顿时平静了。教师的职责,就是上课,就是与学生交流,就是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和能力。上课铃响了,我进入了课堂,也进入了状态。一切出奇地顺利,学生的反应也很出色。当结束这节课堂时,我整个人如释重负,立时轻松起来,终不辜负几日的辛劳。

上完课后,才开始静心与众位听课教师评课。第一节是张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那是一篇“文质彬彬”的文言文,张老师也是个很有气场的老教师。读着她的课堂,平易近人,正如她所阐述的追求的境界“实”――平实、踏实、真实。最令我震撼的是,在备课时,张老师特地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苏轼的诗文,对文章也颇有自己的见解。这一突破,引起了共鸣,评课的时候,很多县的老师也畅谈了有关“闲人”的感受与见解。那一时刻,我有种很幸福的感觉。这么多的人,这么用心地在研读一篇文章,如同在品尝一道美味佳肴,如何不幸福呢?更妙的是,各有滋味在心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真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有这样的情境!

第二周,我们又去了一中,执教的是同一堂课。这是科长为照顾我们的精力而力争的“福利”,不再再背新课了。由于有上节课的经验在前,稍微调整的这堂课更流畅了,教学效果也不错。只是这次教学活动,却显得有些拘谨,的老师颇有礼貌,多提优点,很少提缺点,让我和张老师有点抱憾而归。因为出一堂课真的很不容易,真想听听“旁观者清”的意见。我记得每次听课都有些感受的,我相信那些老师一定有自己的意见,只是在这种场合,怕我们尴尬没有直接提出而已。这也是唯一的遗憾!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