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36

互联网技术变革

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互联网;技术革命;社会进步

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使得现在的高中生不仅在衣食住行上获得了更多的便捷,而且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信息时代的进步。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促进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搜寻知识或是直接进行学习。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促进了社会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转变,使数字化的生产逐渐走向未来。

1生产方面

互联网技术变革,就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将数字化技术与其它产业相联系,进而产生的“互联网+”形式。这种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高中生的角度看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相应的动力主体也开始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发展,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所有生产力的输出,可以不再单单依靠人类来进行,对应的机电一体化等技术的出现,依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变得更加快速,高效,节省了人工的劳动力支出,减小了因为失误而造成的生产经济损失,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行业的进步。例如: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档案进行输入,促进档案的准确性,而且这样也可以对档案进行保存,不存在时间限制,促进这项工作的进展,且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社会的政策方针,将档案管理做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档案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它的进步,自然会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2生活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高中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网上订餐,体验便捷的上门服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体验随叫随到的滴滴打车。这些都适应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互联网技术变革,促进数据化的发展,能够将生活中的很多数据进行存储,使得人们将互联网应用于生活中,并随处可见。例如:户口的网络化,户籍管理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对现住居民的户籍情况的掌握,不仅能够在发生重大犯罪事件的时候,方便寻找嫌疑人,也能够促进民警对一些不法分子进行即使的追踪,对黑户进行控制。可以说户籍管理对社会治安的影响极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人数较多,户籍较多,使得这样管理工作并不容易进行,而且涉及的数据较大。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发展,民警可以在工作中利用它,将所在管理地区的户籍信息输入进去,计算机就会将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存储,形成备份,然后能够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根据输入的词条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处理,给出结果。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户籍管理工作方面,不仅可以促进民警的工作准确性,而且能够在发生事情的情况下,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治安的和谐,为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3学习方面

对于高中生来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也是他们的根本任务。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大部分取决于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它不仅关乎着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素质,而且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国家建设的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促进了学习形式的改变,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开拓出学习平台和新型的互联网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教育效果的进步,进而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多种新型产品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却也为学习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形式。这项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网络平台得以出现,一些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将课件做好讲解录制,然后放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下载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教授模式。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网络技术得以发展,例如:学习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它能够将一些学习数据进行存储,也能够通过一些系统的机体设计,形成一定扫描系统。高中生在利用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依靠互联网,将自己不会的题目进行扫描,学习机可以将它进行识别,寻找解题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高中生的学习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行本身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新,提高了国家的教育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结语

对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国家教育教学水平的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方方面面上使高中生的生活得到了改变。

参考文献

[1]速继明.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J].教学与研究,2016(07):29-35.

[2]田彬.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3]张辰.互联网+:不是技术革命,而是思想进步[J].福建轻纺,2015(09):3.

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互联网;技术革命;社会进步

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使得现在的高中生不仅在衣食住行上获得了更多的便捷,而且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信息时代的进步。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促进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搜寻知识或是直接进行学习。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促进了社会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转变,使数字化的生产逐渐走向未来。

1生产方面

互联网技术变革,就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将数字化技术与其它产业相联系,进而产生的“互联网+”形式。这种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高中生的角度看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相应的动力主体也开始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发展,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所有生产力的输出,可以不再单单依靠人类来进行,对应的机电一体化等技术的出现,依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变得更加快速,高效,节省了人工的劳动力支出,减小了因为失误而造成的生产经济损失,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行业的进步。例如: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档案进行输入,促进档案的准确性,而且这样也可以对档案进行保存,不存在时间限制,促进这项工作的进展,且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社会的政策方针,将档案管理做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档案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它的进步,自然会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2生活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高中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网上订餐,体验便捷的上门服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体验随叫随到的滴滴打车。这些都适应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互联网技术变革,促进数据化的发展,能够将生活中的很多数据进行存储,使得人们将互联网应用于生活中,并随处可见。例如:户口的网络化,户籍管理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对现住居民的户籍情况的掌握,不仅能够在发生重大犯罪事件的时候,方便寻找嫌疑人,也能够促进民警对一些不法分子进行即使的追踪,对黑户进行控制。可以说户籍管理对社会治安的影响极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人数较多,户籍较多,使得这样管理工作并不容易进行,而且涉及的数据较大。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发展,民警可以在工作中利用它,将所在管理地区的户籍信息输入进去,计算机就会将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存储,形成备份,然后能够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根据输入的词条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处理,给出结果。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户籍管理工作方面,不仅可以促进民警的工作准确性,而且能够在发生事情的情况下,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治安的和谐,为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3学习方面

对于高中生来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也是他们的根本任务。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大部分取决于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它不仅关乎着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素质,而且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国家建设的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促进了学习形式的改变,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开拓出学习平台和新型的互联网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教育效果的进步,进而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多种新型产品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却也为学习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形式。这项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网络平台得以出现,一些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将课件做好讲解录制,然后放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下载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教授模式。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网络技术得以发展,例如:学习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它能够将一些学习数据进行存储,也能够通过一些系统的机体设计,形成一定扫描系统。高中生在利用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依靠互联网,将自己不会的题目进行扫描,学习机可以将它进行识别,寻找解题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高中生的学习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行本身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新,提高了国家的教育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结语

对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国家教育教学水平的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方方面面上使高中生的生活得到了改变。

参考文献

[1]速继明.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J].教学与研究,2016(07):29-35.

[2]田彬.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3]张辰.互联网+:不是技术革命,而是思想进步[J].福建轻纺,2015(09):3.

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高校教学管理;应用;优化;策略

在高校管理中,教学管理是其关键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实现教学变革以及维护教学秩序的关键保障。随着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其也在大学教学管理中获得普遍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在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也具有促进作用。为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对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优化。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正处社会转型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与改变着人才市场结构,对人才质量所提出的要求也比较高,而且当前是信息爆炸性时代,高校以往教学管理模式无法实时处理与追踪大量信息。所以,应该对国内高等教育事业进行进一步发展,同时转变以往高校办学方法,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不断优化,健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对发展高效教育事业存在促进作用。强化高校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建设,对高校教学管理准确性与科学性进行不断提升,不断创新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说,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对关于教学活动的数据与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并对其展开有效维护与管理,以此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分析与评估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依据,以此确保能够有序展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所以,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关键工作之一,然而,只是凭借以往教学管理模式无法与数据收集与处理需求相满足,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可以对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进行有效弥补,确保高效教学管理工作可以与社会发展之需相适应,进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现状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大量工作内容与任务,这些内容与高校发展、学生成长有着密切相关性。所以,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怎样对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进行不断提升,对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存在重要价值。1、高校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中对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高校制定教学计划与安排课程中,合理应用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在安排课程方面,由于高校存在很多专业与课课程,采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确保各个专业课程安排能够有效、及时完成,对课程随时调整与修正也极为有利。除此之外,选择选修课程方面,学生也可在校内选修管理系统中对自己中意的课程进行选择,确保在安排课程方面能够做到井然有序。而且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改革与教材征订等环节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2、高校考务管理中对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也在高校考务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第一,考务工作者可通过计算机试卷题库随机抽取试卷,进而对考试试卷予以明确;第二,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中直接考试,并在计算机中保存学生考试数据,由计算机完成阅卷综合过程,一方面节约资源,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时间与人力,便于学生考完不久就可查询考试成绩,对其了解自知识点掌握情况有很大帮助;第三,教师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客观分析学生考试成绩,以对学生相关知识点掌握情况、问题及试题难易程度等加以了解,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今后的教学方法。3、高校生成绩管理中对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综合来看,管理学生成绩其实就是存储、增加、搜索以及删除学生成绩,同时对学生日常表现情况加以记录。高校专业与课程较多,若通过手工方式存储与记录相关任务量,往往会耗费加大人力与财力,而采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只需在学生成绩数据库中录入学生考试信息,并对其加以汇总、存储、分析以及筛选,一方面便于对学生各科成绩进行查询,另一方面也便于查询班级整体成绩与学生各科成绩。4、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对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高校管理中,日常教学管理是其关键组成环节。一般而言,高校日常管理包括管理教师与教室、管理教学规范标准。第一,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管理教师课程。高校教师自由性比较大,除上课时间,课下可对自身行为与时间自由支配。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一种现代化交流方式提供给高校教师,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网站中相关文件、通知与信息,教师仅需上网就可知晓教学管理中的要求,一方面避免了纸质要求与通知所导致的浪费,另一方面对教师生活与工作便利也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可更为全面的了解高校教室与多媒体设备的正确应用,并采用计算机管理教室,其中包括使用教室时间、教室容量等。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教室使用情况,以保证能够优化配置高校教学资源。

三、高校教学管理中对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优化策略

1、变革教学管理理念,深度认识与了解教学管理和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不断优化,首先应该变革以往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开发教学管理欧氏。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目标得以实现,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数据处理精确度与效率的提升,对教学活动有序、平稳运行具有推动作用。加快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进程,应该深刻意识到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对以往教学管理理念予以转变,积极探索高校教学水平与质量提升的新方法、新途径,在结合现代教学管理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期间,应该给予高校大量人力、财力以及物力方面的支持。而且高校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依照该校管理现状将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符合的新模式创建出来,倡导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观念,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与更新高校基础设施,创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高校教学管理者能够主动参与教学信息化管理工作中。2、变革以往教学方式与手段,深化变革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说,科学有效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教学管理稳定实施的保障与基础。所以,若想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作用,就应该创新与调整以往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化高校封闭式管理为公开互联网管理模式,对高校教学管理科学性予以不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与了解相关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确保其能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得到实际应用,对教学管理手段与方式予以全面优化。例如,将相关教学管理软件应用到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不仅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速度的提升,同时也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对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职能进行转变,通过宏观调控方式管理教育教学工作,拓宽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将更为优质的信息服务提供给教师与学生,进而提升高校办学质量。3、加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创建优良校园互联网环境由于近些年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要处理更多信息量,以往信息管理系统慢慢将其低效率缺点显露出来,因此,应该创新与优化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创建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教学管理科学化、自动化得以实现,确保高校管理者有效、及时工作。创建高校校园网络,强化维护高校互联网安全,保证数据信息的有效性与精确性。除此之外,校园互联网对正常运转教学管理工作极为有利。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应该从资源与技术两大视角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必须将科研人员、专业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确保其能够积极创建与维护管理信息系统。4、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能力与水平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学习相关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对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与素质进行不断提升,教学管理者应具备挑选有利于教学工作信息能力,以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师生。除此之外,高校应依照该校教学管理职位特性,对专业训练方案予以制定,强化培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确保其能够熟知该校信息管理系统,对教学管理者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予以不断提升,从而实现教学管理团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也可在社会中招贤纳士,招聘优秀、专业信息管理人才,以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可熟练掌握与了解信息技术,同时具备信息化教学管理技能。

四、总结

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当前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善,为国内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条件,使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与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改善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效果与条件,同时也使国内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转变,对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晓楠,张孝军,杜鑫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界,2010(9)60-61.

[2]赵鹏.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7).

[3]张婷.基于Web的网络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2)140-140.

[4]崔立影,李群.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5(29).

[5]郭猛.基于Web的网络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旬刊,2014(6)26-26.

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第4篇

所谓的“互联网+”实际上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即对传统行业经营模式的一种技术性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融合的过程(宁家骏,2015),是一个系统性概念,涉及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乃至互联网金融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梁海红,2016;孟妍、王亚民,2016)、物流管理创新(郭金勇,2015)及经济发展(方巍巍,2017)等方面。”互联网+”促使信息更加对称(孙韬,2016),搜索成本大幅度下降,交易效率则大幅提升。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正在形成(辜胜阻等,2016),“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创新创业的热情有增无减。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变革。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方面,英美等国早就走在了前列,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ISC),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的《JISC2010-2012战略》、《信息经济战略2013》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我国在2017年3月份了《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进一步表明国家对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许多行业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生产经营形态会发生革命性变革。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经济的到来,充分把握数据时代机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望获得新的突破和机遇。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变成中心环节,由末端行业变成先导产业(任保平,2012),成为支撑相关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商贸流通业与消费市场和物流运输市场密切联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起居离不开商贸流通业的支持。我国商贸流通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对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有赖其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大量投入。如表1的统计,劳动贡献率(1997-2014)平均值为8.97%,而资本的贡献率达到了79.49%,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77.23%,这种贡献率结构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吻合。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下,企业发展依靠投资主导,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这点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从统计分析数据能够看出,无论是劳动、资本还是技术进步都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贡献巨大,且贡献率处在不断的增长当中,技术进步和资本的贡献率基本持平,这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1997年至2001年技术进步贡献率为53.42%,2001年至2005年资本的贡献率超过技术进步(70.81%),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演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商贸流通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在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一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业依靠单一进销差价盈利模式获得生存,盈利模式单一,增值服务相对缺乏,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二是依赖简单重复的物流实现货物跨区域的运输,交通线路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净利润微薄;三是企业库存管理经验性因素过多而技术性因素相对不足,容易出现产品积压和资金周转困难;四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领域的企业融资难问题制约其发展。

“互联网+”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动力之源分析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营方式被优化,价值链的主导模式被重构(宋瑞,2015),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高效快捷,交易成本逐渐降低,服务效率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用户规模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提升了2.9个百分点。充分尊重行业发展规模,拥抱信息技术变革,利用互联网生态创造新的价值是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如图1所示,“互联网+”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使得经济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参与网络交易的各方积累了原始的数据资源(见表2),通过运算便可转换成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信息基础设施(云+网+端)上实现高效传递,并通过各类算法模型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辅助商业决策。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立为分工形态提供了平台,使得不同主体之间能够实时进行协同合作与分工。“互联网+”催生出新生产要素,与资本、劳动等传统经济发展要素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信息时代里信息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要素,而在DT时代(数据时代)里各类数据构成了新的要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能够将各类无关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挖掘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二)互联网渠道运用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生态产生了系统性的变化。众多企业开始逐渐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业务推广,在国内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市场规模正在进一步扩大。根据CNNIC的调查,2016年我国企业选择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的比例为38.7%,较上年提高了4.9%,手机渠道2015年为10.5%,2016年为10.6%,电视渠道2016年为17.6%,通过户外广告营销的比例为28.7%,占比要低于互联网渠道,整体而言借助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推广模式。表3统计的是我国2010年至2015年间网民数量的增长情况,网民数量的大量增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是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关键。表4所统计的是我国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的比例,2011年互联网营销占比24.2%,这一数据到了2016年已经增长为38.7%,增长趋势明显。就商贸流通企业而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多数企业纷纷布局互联网领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行业变革,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表5的统计能够看出,企业开展在线销售和在线采购的比例逐渐增加,2016年在线销售比例达到45.3%,而在线采购比例为45.6%,增长幅度较大。从企业采购、销售、物流到消费者购物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销售环节而言,互联网技术使得精准营销模式得到大幅度推广,企业获取客户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客户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对市场的分析能力逐步提升。互联网技术也使得物流配送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对库存决策和物流路线规划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消费者而言,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便捷购物,充分做到“货比三家”,提高了购物消费的效率,大大方便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变革方向

(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互联网+”时代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要素的互联网经济呈现爆发性趋势,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的快速崛起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支持。正是在这样一个创新不断、革新不断的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转型的可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是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抉择。商贸流通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具体而言包括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运用。由于我国商贸流通企业以往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技术开发和人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商贸流通企业在现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推动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业务形态,对传统融资模式形成一种有益补充,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渠道得到有效拓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商贸流通业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化解融资难题,并能拓展新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空间。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民主化、公平化的金融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金融生态,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商贸流通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和业务模式,商贸流通业能够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商贸流通业破解融资难题的重要选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促使金融市场格局发生变革,进而构造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结论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了新的方向和可能。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商贸流通业在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已经失去内在的优势。转变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式,需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积极革新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企业创新活动,并充分运用互联网金融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对“互联网+”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够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基本的判断,互联网经济会以爆发性趋势不断推动市场变革,进而改变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

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因其知识对于众多学科而言十分重要,多年来一直是多数高等院校理工科等必修的一门课程.然而,由于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相比,其知识结构相对复杂、知识内容十分丰富、知识体系相对完备等特征,让步入高等院校的初学者学起来有点不适应,对于教师来讲更是如此.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社交网络、移动媒体等逐渐兴起,这些互联网新技术、新工具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有何作用呢,高校教师该如何抓住机遇,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高等数学知识储备,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改革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技术时代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

互联网技术时代与传统的时代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信息的获取与传播途径发生重大变化.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个人所需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习题,传统那种黑板式授课正在受到冲击;此外,借助互联网技术、社会网络平台,如QQ群、微信等的兴起,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也趋于网络化,这些均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接触互联网技术.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信息化

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各个高等院校均在不断地进行信息化改革,以此来适应日趋竞争的办学环境,这其中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等众多学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信息化时代探索实施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十分必要.

(三)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增强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借助互联网技术,高等数学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比如采取PPT教学、采用慕课形式,答疑时采取课程QQ群等,这样既能够增强高等数学的授课效果,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从高等数学本身来讲,还是从高等院校变革而言,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变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内容

(一)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高等数学授课以教师板书式为主,这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数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偏计算和推导,比如函数、极限、导数、微分等.上述知识点都相当重要,教师的板书过程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而,传统授课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比如缺乏灵活性、授课效率低等,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多数高校课程都在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来讲,应该顺势采取PPT教学,促进课堂授课效果.通过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将高等数学的全部知识点做成重点突出、设计精巧的幻灯片,在授课时加以强调,既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也利于知识点的有效讲解.

(二)授课内容改革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学生不再唯一依靠课堂来获取知识,为了吸引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高等数学的教师应该在授课内容上进行创新,比如讲到导数时,这是一个应用性十分广泛的概念,教师应充分讲好其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可以结合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也可以结合管理中的财务管理等,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基础性.

(三)教师素质提升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想教好高等数学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该懂得计算机等辅助教学硬件的操作,懂得课程PPT的制作,这些对于年轻教师而言相对轻松,然而对于那些较年长的教师来讲,并非易事;其次,教师还应该及时了解互联网发展动态,比如电子信箱、微信、QQ群平台等,可待时机成熟,将此引入授课过程,实现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课程知识;第三,教师还应关注慕课,认识其对高等数学授课产生的深远影响.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数学授课面临着多方位的改革,教师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三、应对措施

互联网技术已然融入人类生活,并将持续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更是如此.为了进一步地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授课效果,我们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过去曾有争论是否应该在高等数学等授课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持反对的理由是互联网技术引入不利于这类偏计算的课程的授课效果,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这些不无道理,然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中是发展趋势,我们不应因噎废食,应转变观念,思索如何才能够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积极主动采用互联网技术,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二是要积极探索授课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数学的授课教师应按照高等数学的知识点的安排,针对不同章节的重要性,设计出差异化的PPT.在讲解重点知识点的时候,交叉采用板书,提高授课效果.

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产业关联

一、 引言

2014年,互联网企业开始大规模向传统文化企业投资和并购,传统文化企业也纷纷通过互联网开拓新业务或开发互联网商业新模式。例如,腾讯开始进军电影产业,阿里巴巴认购“文化中国”股份,百度成立影业公司等;传统文化平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也纷纷通过“版权行动”加入互联网视频竞争。互联网企业整合了传统文化企业线上线下渠道,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壁垒逐渐被打通,传统文化产品的创作、营销、传播模式更加多元化。互联网企业利用用户消费数据,分析文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心理,迎合消费者需求,进行精准文化产品开发。互联网企业已经渗透到传统文化的资本运作、内容创作、演艺明星、推广传播、销售发行已经文化衍生品等产业链各环节。

互联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无边界平台,传统文化产业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与互联网对接,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生文化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激活互联网文化消费,推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是把传统文化产业照搬到互联网平台进行经营,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激发文化产业新业态。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交互融合也正逐步推进,互联网思维模式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各部门。互联网对文化产业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理念和产业化的变革。互联网通过整合文化资本、文化人才、文化创意、文化信息等要素,形成了包容性极强的文化生态系统,消除了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之间的时间与空间隔阂,推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催生了大量平台型文化企业和平台型文化集群,颠覆了传统商品交易模式,通过“免费”以及“开放”模式广泛吸附客户,形成“注意力经济”。

二、 互联网技术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类型的互联网技术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互联网技术本身具有文化特性,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进步伴随着文化的创新和变革,也更新了文化传播的工具和方式。

1. 互联网技术激发文化消费意愿。互联网已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覆盖了世界每个角落,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信息消费的模式。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类移动智能终端获取信息的媒介,文化消费主体逐渐从被动消费发展到主动消费。通过互联网,消费者可以主动在文化产品生产中嵌入自己的创意,彰显自己的文化产品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互联网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参与到文化创意生产环节,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发展粉丝经济。文化企业可以借助于互联网,与消费者互动交流,从而催生了文化电商平台和文化众筹平台,开辟了文化产业融资新模式。

2. 互联网技术消除文化产业各领域之间的壁垒。传统文化产业各领域界限分明,各行业主管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例如,报纸、图书、广播、电视、手机等,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推进,传统媒体部门都与互联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互联网技术可以使不同媒介信息实现无差别转换,如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互联网技术使传统文化产业各部门之间的界限逐渐缩小,文化技术鸿沟逐渐被消除。互联网不仅消除文化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还可以消除文化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资本壁垒、市场壁垒、人才壁垒等。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做文字编辑,还要懂摄影、视频、采访、编辑等全媒体新闻流程;通过互联网金融,可以打通文化各部门之间的融资障碍,并可以实现文化产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

3. 互联网释放文化产业新动能。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更新,给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我国大中型国有文化企业大多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存在文化发展环境的种种弊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被束缚。然而,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国有文化企业被迫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不断突破,互联网技术也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技术也推动文化企业管理不断创新,解放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重重阻碍。

4. 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一方面属于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一定的产业关联效应,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国民经济a业影响和波及效应。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激发出来的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效率提升和国民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催生了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的融合,可以提升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附加值。我国文化消费缺口很大,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带来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潜力的提升,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5. 互联网技术传播具有文化性。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所传递的内容,并且这些互联网技术冲击着现存的文化系统和社会结构。互联网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环境影响互联网技术。文化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母体,它会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领域。社会上需要的技术是最能符合主导群体价值和利益的技术。其次,文化环境特征被互联网技术直接表征。每一种新媒体形态的出现,都体现了当下的文化环境,例如,职业习惯的表达,心理观念的形成等,都可以通过语言或符号由新媒体进行传播。再次,互联网技术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环境。在后工业化时代,文化与科技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信息技术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文化变迁,技术文化本身就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变更着文明节奏。

6. 互联网技术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人类传播媒介从口语传播,到触摸屏、互联网、虚拟现实、全息影像、WIFI等从时间和空间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创造出新的传播路径,极大提升了传播效果。互联网技术最核心的作用就是将社会互动进行了拓展和延伸。通过互联网,主客体作为文化传播双方可以在一定情况下实现角色互换,从而实现互联网技术、内容与互联网文化和情感的高度契合。互联网可以把我们熟悉的文化经过重新包装,展现出新的创意形态,需要人们重新审视、理解和接受这些文化。

7. 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竞争力。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并能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文化产业的创意生产、设计、发行、消费等价值链条将被激活。其次,互联网的智能化可以塑造智慧城市。通过互联网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合成技术,城市现实空间将会和虚拟空间对接,使城市的旅游文化、创意会展、文化设施服务等实现升级换代。再次,文化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优化重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例如,深圳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有效拓展了文化产业链条,并催生了新兴的文化传媒业态。

三、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融合

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的融合,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消除各产业之间的体制、机制和技术壁垒,放松各行业之间的政府规制,实现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1. 互联网与新闻出版发行业融合。互联网与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要坚持传统出版与互联网的优势互补,推动两者在内容、平台、渠道、经营等层次深度融合。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需要实现纸质媒体、音频、视频以及互动性数字媒体之间的融会贯通,即“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台传播”。数字互联网技术是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支持,内容创新是传统出版与互联网融合的根本。传统出版要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加强出版业大数据分析,积极发展在线培训、移动数字阅读、知识服务、电子商务、按需印刷等出版新业态。此外,要着力解决互联网与传统出版融合的版权保护问题、技术短板问题,实现用户、生产和技术需求的有机衔接。

2. 互联网与广电服务业融合。为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受众理念的变化,传统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广播电视行业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减少对传媒产业的直接干预,建立明细的公共服务与市场监管体系,建立政府和国有传媒企业的责权利关系,避免传媒产业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相应建立传媒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传统广电媒体要积极进行内容创新和产业融合。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媒体要积极和互联网有机对接,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广播电视运营模式、制播方式和经营理念等。广播电视媒体要将内容生产放在产业链的突出位置,积极寻求广电媒体内容产品与互联网的契合点,实现跨媒体、跨产业、跨区域并购重组。第三,广电服务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多元化经营。广电媒体需要利用互联网,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围绕互联网经济主线,开发互联网衍生增值业务,推动互联网与广电媒体的深度融合。

3. 互联网与文化艺术业融合。互联网与文化艺术业的融合,可以形成互联网艺术产业,其可以作为传统内容产业的载体,为传统文化机构服务,例如,艺术馆、剧院、博物馆、画廊等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升艺术影响力,提升文化产业价值链。互联网艺术业也可以作为新兴的信息产业,依托互联网和手机智能终端,成为艺术作品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艺术可以作为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参与市场交换,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产业化运营;也可以作为公益性文化产品,由政府来提供,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然而,市场化运营可能会带来道德沦丧、见利忘义等问题,公益性取向可能会面临经费不足,两者的冲突需要政府协调。

4. 互联网与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融合。互联网与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首先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要加大对网络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比例,优化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强互联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次,要健全多元化的网络文化服务业的投融资政策。要引导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投资网络文化产业,降低网络文化产业的交易成本。再次,要加强网络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区要完善移动技术、宽带技术、网络架构优化技术建设等,优化网络资源的数字化。最后,要健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监管水平。网络文化部门要维护网络文化市场的交易秩序,并强化监管责任,净化网络文化产业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5. 文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文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可以通过合资并购成为新的文化企业主体;也可以与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机衔接,实现文化产品的在线和交易;还可以与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文化战略投资、文化品牌培育以及文化产品物流配送等,整合文化产品的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文化产品产业链周期的融合。文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制造业,带动广播电视电影设备制造、数字通信设备制造、数字印刷设备、虚拟现实设备制造以及数字娱乐设备制造等的转型升。文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产业规制的放松和自由化,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等因素的驱动。

四、 政策建议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品渗透了文化生产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主导模式,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

1. 大力推进互联网文化消费需求。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会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产生前后向关联效应,但生产性文化服务业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性产业,难以产生规模经济优势。互联网条件下,我国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需要创造良好的互联网文化消费社会环境,通过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文化消费意愿,激发城乡文化消费潜力。我国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还需要通过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不断创新文化产业新业态,创造和引领新型文化消费需求。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强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对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中间需求,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2. 通过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实现供给侧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存在严重的“供需错配”,文化消费需求虽然增长迅速,但文化消费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产品或服务存在无效或低端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需要通过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实现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均衡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并使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我国国有文化企业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企I制度,理顺政府和国有文化企业的责权利关系,通过重大文化项目带动资源要素向骨干文化企业集中,还要通过互联网金融建立多层次文化资本市场,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兼并收购。对于小微文化企业,要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区,通过互联网激发文化市场创新和创业活力,建立政府和中介组织为主导的文化服务平台,引导互联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3. 加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文化产业中,投融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等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版权存在一定的联系。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如果创意不能有效得到保护,那么创意人员所耗费的大量投资难以收回,其创作积极性将受到毁灭性打击。文化产业在在美国称为“版权产业”,版权制度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强有力的版权保护制度可以有效打击和遏制盗版行为,进而激励新媒体文化企业的创新行为,并能有效提升新媒体文化企业的市场投资活力。

4. 激发互联网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市场活力。科技和体制创新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可以有效推动文化资源重组和文化体制变革,例如,深圳自身的文化资源比较贫瘠,但是却以开放和创新的精神,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催生了大量以腾讯、华强文化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因此,政府要利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红利,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培育新型的新媒体企业,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阳.破局,互联网再造传统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14-09-04.

[2] 花建.互联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发力点[N].光明日报,2014-12-15.

[3] 陈少峰,侯杰耀.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挑战与对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

[4] 花建.“互联网+”释放文化产业新动能[N].解放日报,2015-08-16.

[5] 黄鸣奋.互联网艺术的产业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2).

[6] 迟树功.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的政策体系研究[J].理论学刊,2011,(1).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项目号:2016B091);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号:162400410506);郑州大学“新媒体与公共传播”学科招标项目(项目号:XMTGGCBJSQ21)。

作者简介:楚明钦(1982-),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

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后发优势;比较优势

一、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基础解读

(一)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价值研判

第一,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增强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市场竞争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与面向世界的国际贸易之间具有天然契合点,其典型代表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网络平台所展开的跨境商贸物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和透明化。跨境电商具有面向世界、覆盖全球、信息高速传播和运作成本较低等多重优势,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幅扩展了我国实体产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新渠道,实现了传统出口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升级。第二,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改变全球贸易价值链格局。随着互联网国际贸易交易模式的崛起,电商型国际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者。传统的金字塔型国际贸易分销结构逐步演变为扁平化分销结构乃至直销结构,中间商在传统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被逐步削弱甚至被取缔。这导致原本被中间商盘剥的产业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流到实体经济领域,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另一部分利润则以厂商让利的方式转移给普通消费者,用以增进消费者的剩余价值,提升消费者对我国出口商及其产品的认同度。

(二)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环境研判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战略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国际贸易是在国家间展开的商贸经济活动,其经营成果直接影响参与各方的获利水平,各国出于维系本国利益最优化目标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势必影响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战略的落实。贸易保护政策所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维系本国经济独立自主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为幼稚工业或关切民生型产业,其保护手段则为关税壁垒或非关税的绿色壁垒等形式。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直销业务提供了绕开各国关税壁垒的新销售渠道,为此,大力推进“互联网+国际贸易”战略有助于我国实体企业通过网络直销渠道依法绕开各国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政策的规制,有助于为我国拓展庞大的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二、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路径探索

(一)创新国际贸易领域的电子政务战略

落实建立国际贸易电商化战略的电子政务战略。从新经济角度来审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公司实质上是异于传统公司的电子公司,电子公司的功用在于将传统产业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相融合,运用熟知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传统企业借助新技术与网络空间上的其它传统企业沟通交流。而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则习惯于管理传统领域的产业企业。因此,建立适应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有助于推动电商型国际贸易业务。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来超越时空局限性,优化既有政府组织运作结构和政务操作流程,为跨国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公平的政务服务,所以可以有效节约跨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制度成本,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通关环节电子政务运作效能。货物通关是国际贸易诸环节中业务复杂度较高和运作风险较大的环节,强化该关键环节的电子政务运作效能有助于打破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比如口岸管理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口岸电子政务系统的先进经验,在既有全国性金关工程基础上继续推进口岸通信技术升级改造,打造更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一站式”通过服务系统和“单服务窗口”式通关平台,全方位落实无纸化通关战略,尽快将线下通关业务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切实节约国际贸易从业者的通关成本。考虑到电子政务上交易主体更为庞大和交易者历史信用信息更模糊的现实问题,通关环节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建立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风险管控数据库,深度分析口岸后台数据并建立信用评级模型,落实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分级分类信用管理。通关电子政务系统还应当提高与商务、外管、银行、工商、税务、国检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度和频度,建立跨部门的国际贸易相关政务云数据平台,将跨境电商业务相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整合处理,强化对不良企业走私、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跨境电商市场环境,为优良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深挖国际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战略

着眼技术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的历史强国虽然依靠其先发优势地位占据了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较大份额,但在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依托物理性营销渠道的传统国际贸易市场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依托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新型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分配规则正在确立。部分学者批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将比较优势视为比较优势的“陷阱”,并指出这类比较优势事实上并无助于促进所有战略实施国的国家利益最优化目标的实现,而仅有助于那些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较高位置的强势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实际上是在既定的技术环境下,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在既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所产生的“势差”,在技术环境变量不改变的情形下,后发国家难以有效超越先发国家。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环境变革使得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处于同等竞争地位,从根本上消除了先发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技术“代差”劣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应当紧抓互联网技术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国际贸易资源禀赋优势,及时切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模式。着眼制度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制度实质上是一套从事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行动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互联网技术革命所支持的国际贸易交易新制度的创新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会影响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成本轴与收益轴构成的二维结构分析中可知,先发国家在旧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投入巨大的资源,这份资源随着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变为沉淀成本,故此先发国家缺乏了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国际贸易秩序的能动性,而后发国家因其在旧的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所投入的资源远少于先发国家,使后发国家因率先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国际贸易制度体系而额外产生的制度成本远低于先发国家。这就决定了后发国家较先发国家更有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既有国际贸易制度体系的意愿。为此,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应当积极通过放开对互联网行业管制的策略,来培育互联网技术内生的制度创新力量,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来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的、适合本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体系。

(三)探索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策略

大力培育新型国际贸易商业模式。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和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形势下,作为驱动我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国际贸易增长出现下降,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迫在眉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之上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为我国多数发达地区经济健康成长的过剩产能开辟新的路子。考虑到跨境电商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态势迥异于传统产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可运用传统的监管手段来规范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而是应当结合互联网产业特征来制定适合跨境电商产业特征的行政监管与服务职能,为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工商部门应当摒弃对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在宽放其业务边界的同时从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方面来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国际贸易领域的产融联合体战略。传统的国际贸易产业与金融产业彼此独立运营,二者虽然围绕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相互支持的行动,但从系统层面而言缺乏有机整合。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逐步升级,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正逐步消失,以企业联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打造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格局的产融联合体正当其时。产融联合体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以股权关系为纽带,以控股为形式,以人事参与和核心资产相互支持为手段来推进二者融合。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因为这二者的融合是以产融联合体参与各方的各自利益最优化为目标,以提升产融联合体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放开对网络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牌照发放范围、提升跨境电商单笔货款支付限额和交易笔数限制,增强跨境电商系统内部的产供销系统和金融系统的融合度,以提升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考虑到国际电商业务中交易各方的信用问题是影响跨境交易的重要障碍,跨境电商在融合实体产业与金融业务的同时,可以建构跨境交易参与各方的历史交易行为信用数据库,凭此来客观评估交易者的信用水平并给其合理的跨境交易授信额度,切实维护跨境交易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促进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业务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福梦,张义.“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2.郑建辉.我国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3.杨振华,郭怡君.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J].商业经济研究,2015(30)

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服务,标准化

1引言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大背景。可以说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就需要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跟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若是政府改革决策部门的思维落后于互联网技术,那么与改革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就没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之效果;若是整个社会的交流互动没有与互联网技术相匹配,那么与社会相关的发展进程就会受到阻碍;若是公共服务没有在互联网技术下进行标准化变革,那么与公共服务相关的部门工作开展就会遭遇挫折,不仅如此,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和效率还会受到影响。

2公共服务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发展

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下得到应有的保障,就必须以3种工作运转模式来进行公共服务。因为在这3种工作运转模式下,公共服务才能标准化地融入以互联网为大背景的社会中,从而更好地为整个社会的人们提供应有之服务。公共服务标准化的3种工作运转模式是工作思维模式和革新发展的工作思维模式,以及依法治理的工作思维模式。这3种模式都融合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以这3种工作思维模式进行服务,能够很好地确保公共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服务效率和效果,也能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实现标准化变革[1]。

2.1以人为本的工作思维模式

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于人民的服务,不能缺少了的工作思维模式。毕竟政府是以服务人民和管理整个社会为己任,缺少的工作思维,就不能确保政府一直处于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管理作贡献的地位。尤其是如今互联网时代,政府的工作思维必须跟上互联网的技术,才能保证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满足人民各种需求,促进人民安居乐业。若是政府工作与互联网时代脱节,没有把互联网思维融入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中,整个公共服务体系没有形成工作思维模式,那么人民就不会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毕竟人们没有从公共服务中获利,很难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此时政府就要负最大的责任,毕竟政府在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提供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2.2革新发展的工作思维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政府要保证自身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之质量,那么必须有革新发展的工作思维模式。首先,要通过革新的手段,保证自身的服务方式和形式都是社会公众所喜欢的;其次,也要通过新型的工作手段,保证每项公共服务都是标准化的流程,以满足人民对于服务效率的期待;最后,秉持革新发展的工作思维,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社会公众的态度变化作出反应,而这就离不开互联网对公共服务提供的技术支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才能保证公共服务能够随着服务对象的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变,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这就是革新发展工作思维模式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公共服务在和互联网相适应后开始标准化,改善了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的固定看法[2]。

3互联网背景下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法

在互联网时代下,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一直存在各方面的问题,要解决问题,除了要改善政府部门的工作思维方式外,还要对公共服务标准化所面临的各个具体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其特点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法,才能彻底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革新。互联网下的公共服务往往会涉及到人们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因此,公共服务标准化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保护好人民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下,个人享受公共服务便利的同时,也要面临个人信息不可控制的传播,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人民个人信息不会被非法利用和非法传播,确保人民真正享受公共服务,而不会担心个人信息的不可控外流,这是公共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得以标准化的最基本条件。互联网下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部门精准决策以带给社会福利,因此人民的个人信息能否得到保护,需要跨政府部门进行流动,此时为了防止在流动过程中,社会公众的个人信息受到违法分子的非法截留,提供相关公共服务的政府工作部门必须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的队伍,加大对于这方面的监督,一旦发现相关的非法行为,就要严格惩处相关的违法人员,也要对失职的工作人员进行处分,这就是从整个流程的优化来确保和促进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服务之标准化。互联网下的公共服务依然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原因有很多,除了个别工作人员的态度不够端正所引发的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整个公共服务的审批流程不够透明。公共服务在不透明的黑箱中操作,这就导致了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没有很好地享受到公共服务的便捷,反而受够了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推出相关的决策和透明政策,明确整个公共服务的申请启动流程,整个申请和审批流程都是透明公开的,让社会公众明确自己的服务进行到了哪个环节。这就是从审批流程中下手来使得整个公共服务得以标准化。

4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共服务标准化,是有难度的,对于公共服务的标准化革新,人们往往束手无策。互联网背景下的整个社会,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若是公共服务没有标准化,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不平衡也不充分,必须抓紧推进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使得整个互联网社会下的政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让人民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标准化所带来的福音,整个社会管理秩序也会因为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而得到维护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元浦.互联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42-48.

2.翟云.“互联网+政务”:现实挑战、思维变革及推进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16(3):30-35.

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第9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推动广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与广播电视进行结合。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广电传媒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网络电视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实现了利用网络观看广播电视的目标。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对广电传媒中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网络;广电传媒

21世纪以来,通过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与广播电视进行结合,促进了广电传媒的快速发展及其变革。将电子信息技术引进到广播传媒中,可以使画面、文字及声音同时进行传播。广电传媒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使传媒系统得到了新的变化,加大了广电传媒行业的使用范围,并使广电传媒的功能更加多样化,让广电传媒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此,本文主要对广电传媒中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对网络电视节目的应用给予重点阐述。

1广播电视引进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发展现状

在广电传媒行业中引进互联网技术,加快了传媒技术的进步。当前,人们通过互联网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一种常见的事情。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反过来,应用范围的扩大也使互联网的各项功能不断完善,且功能趋于多样化。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加快了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变革。随着变革速度的不断加快,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为大众提供更多服务。例如,人们常用的信息共享、语音及视频传送的功能,成为互联网与广电传媒结合的新兴产物。通过将互联网与广电传媒进行结合,促进了广电传媒的发展。近几年,广电传媒相关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互联网技术和广电传媒相结合的效果,创建出了一个网络虚拟模型,使广电传媒系统中可以接纳不同等级的结构特性,使广播电视的使用范围更广。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人没有时间及时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这导致广电传媒的观众不断减少。广电传媒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后诞生了数字电视,这不仅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的不足,还使广电传媒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当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构建数字系统,以解决传统电视传媒中的不足,对电视节目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使很多观众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数字电视与网络传媒的运行体制非常相似,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广电传媒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2.1通过借助计算机控制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与顺序

在广电传媒的日常工作中,通过使用计算机对后台进行控制,不仅可以使节目的编排更加科学,还可以减少工作量。在广播电视的后台控制体系中,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对节目的播放顺序进行调整。当工作人员设置好节目的播放顺序后,计算机软件会依照设置的次序播放节目。计算机软件既可以对播放的次序进行设置,也可以对节目进行调节。例如,如果节目在播放前产生问题的话,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控制。

2.2借助互联网技术,收集电视节目相关素材并对节目信息进行整理

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软件对传媒系统中的网路进行连接,让节目中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该网络进行传递,让节目资源可以共享,进而减少节目录制的时间,并优化节目播放的次序,使广电传媒中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加强了节目播放的质量。

2.3借助计算机软件与后台控制网络对电视节目进行编辑

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中,工作人员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下载制作节目中所要的资料,并放置到计算机当中,之后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对该材料进行编写。当工作人员编写好节目后,通过使用互联网把该节目文件上传到数据库中去,而后借助计算机软件对节目文件进行整合。当我们通过使用电脑软件去编写节目时,它不但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进度,还可以保证节目的播放次序。

2.4在节目的播放现场,借助电台的系统对节目文件进行编写

在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有很多人同时观看,且节目播放具有非常高的时效性,特别是关于新闻的节目及竞赛的节目,大多数是通过现场直播或者是转播的方式进行播放。相关新闻工作人员在得到采访信息资料时,对该资料进行整理,整理完后,通过借助网络将其文件传递到广电传媒中心的内部网络。最后播控人将工作人员采访到的信息放入到播放的节目。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广电传媒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应将其与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进行结合,构造新型的网络电视,使电视节目功能更加丰富化。通过将互联网与电视传媒进行融合,创造一个全新的数字电视时代,将视像和音频信息进行交互,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观看自己所感兴趣的节目,满足人们对电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曾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

[2]王薇,蒋小梅.广播电视在网络化媒体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11).

上一篇:灾害防治范文 下一篇:渔业渔政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