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连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5:37:24

互连技术论文

互连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互联技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也将直接的反应出社会大众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要求,明确的体现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趋势,但现代计算机通信网卡互联技术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现象。

1.1对计算机通信网络内部的研究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用户之间的通信,互联网技术中存在很多因素直接影响到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联性能,例如命名方式、寻址的策略以及网间路径的选择方式等等,命名方式的使用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用户实现通信功能;寻址的策略可以对计算机网络的地址结构进行确定,选择最佳路径;网间路径的选择方式则是决定互联网系统网络资源状态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有效改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内部复杂的工作关系。现阶段我国计算机路径选择对的主要方式就是源点路径选择方式。

1.2计算机通信网络内网间互联级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内,网间信息的传递具有较强的透明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关的功能,我国互联网主要通过端点互连的方式与逐步求精来进行解决,在这两种方式的背景下我国互连网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网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与处理,加强了通信软件的开发与质量,这也是现阶段我国计算机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加强对其的研究。

1.3网关功能的研究

网关是计算机通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其起到的作用也是较为明显的,但计算机网络用户所使用的软件强度也直接影响到网关的功能,简单地说网关的功能与通信网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互联网功能的强度直接影响到通信软件的复杂程度。计算机通信网络对互连有着很高的要求,其内部的不同用户结点支持网间通信的功能与通信介质的质量状况也是影响网关功能的因素,例如网关的功能相对较为复杂,会直接加大网关性能研究的成本,也会影响其使用中的效果;如果网关自身的功能比较简单则会导致网间透明性下降,通信软件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提高了用户使用的难度,由此可见,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网关的功能至关重要,想要加大网关的使用效率就应该加强对网关的研究,以此来保障其长期稳定的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完善的方式来对这一问题有效处理,无法对影响这一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系统性解决。

1.4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保障其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也是为用户带来方便的基础,但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渐加强,对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也在逐渐增多。首先就是人为因素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影响,很多计算机通讯网络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限,安全意识较差,无法对计算机安全负责人,这也就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来对网络信息进行修改,同时,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黑客也不断增加,其通过互联网来实施犯罪行为;其次就是计算机通信网络传输过程存在的问题,计算机系统并没有实现完善的设计,其自身的安全防护措施有限,如果在网络信息与数据的传输过程中没有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那就会导致大量的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损坏、丢失等问题;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但其自身的保密效果较差,尤其是很多局域网通信协议以及通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系统有待完善,导致系统病毒的出现,其对通信软件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IP服务相对较为脆弱,如果在协议中没有对安全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那么IP本身就会受到网络安全的影响。

2计算机网络的互连技术趋势

2.1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的内容

计算机通讯网络内部也是分层结构的,网络互连技术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研究,一下对其进行分析:(1)物理层面上的网络互连,主要是指硬件方式上的连接,也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较为常见的互连方式,其主要通过物理层面上的连接来实现信号之间的转发与重发,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的传输距离与中继器设备互连范围进行拓展。(2)链路层面的互连,是将连接器进行互连,也可以称之为网桥,是在逻辑链路层将相关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存储与转发,这种互连方式可以对通信信号进行增强,通过简单的方式实现寻址与对路由器的选择,还可以对不同的子网进行准确的选择。同时,这种互连方式可以在工作中及时地发现计算机通信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计算机通信提供完善的数据传输通道,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性。(3)网路层面的互连,通过路由器等设备来讲网络数据进行储存于转发,以此来实现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互连。路由器在网络使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对流量、差错等进行有效的控制,网路互连的管理功能可以保障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使其在为人们服务的过程中呈现出最佳状态。(4)高层互连,所谓的高层简单的说就是在传输层以及其之上连接器,在高层互联网中的链接器中进行网关相对较为复杂,其余互联网的帧、报文、分组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常来讲,不同类型的网络有着不同的特点,其在高层链接中也有着不同的方式。

2.2网络互连的关键技术

计算机通信网络体系结构之间有着相关的协议,其标准化与规范化是互联网正常使用的前提条件。按照不同的网络互连方式与环境,所采用的互联技术方案也有这明显的差异,例如网桥、中继器以及路由器等,其实现网络联系是按照不同类型进行的。但互联网中的应用程序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应用层面是用户与网络的主要界面,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实现用户的交互才是网络操作的主要方向,在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没有通过协议来对应用程序进行有效的约束,则难以保障网络的标准化,使互联网交互行为难以实现。现阶段,较为常见的互联网标准化应用系统有MHS、FTAM、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汉字系统等等。此外,网络上的应用程序还具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应用程序之间的一对多关系,其是影响网络软件的重要系统,也是保障网络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

3结语

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为了加强通信网络功能的效率,就应该加强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提高对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连技术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网络计算机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互联网的要求。

互连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行动导向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第二,提高学生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平常的课堂中营造出一种工作的氛围,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第三,维持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导向法在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下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院校赢得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成绩和社会声誉,有利于维护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设科学的教材

《网络互连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一种,知识具有更新快的特点,所以在实际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教材的更新。《网络互连技术》的教材大多是以思科的网络互连为主,但是目前国内许多单位的网络建设采用的是华为等设备,所以《网络互连技术》在教材中不仅要设置思科组网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设置一些华为组网技术的实际案例,以增强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建立真实的实验平台

传统的《网络互连技术》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学生没有办法亲自体会,也就难以理解,同时这种传统的课堂枯燥乏味,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网络互连技术》学习中相关的实验室进行重新的规划,建设一个以真实的网络运行模式为基础的真实的实验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生编入不同的功能区,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3]。

(三)完善课堂教学过程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某一个任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可以保证在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网络互连技术》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这样的过程:任务展示、完成任务演示、布置学生的实践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测试和验收、总结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以真实的网络工程为背景,建立课堂教学的实训环境,让学生深入其中,理解自己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明白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演示到实际操作,也就完成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现了课堂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测评,也要有实际能力的测评;二是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也要注重别人对学生的评价。

三、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从教材设计、课堂设计和评价体系建立三个方面来进行,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互连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工作流程是,在相对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装置现代化的计算机,以此向四周辐射网络系统,围绕这一中心的发电厂、变电站之间则设置信息服务和反馈的远方监视控制装置,并实时进行监控,从而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网络覆盖面,形成全面的畅通的信息传达和指令传输,按所管辖功能范围分担和综合协调控制功能,以达到系统合理经济可靠运行目的的控制系统。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现状

1.1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虽然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已初步建立并运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运行维护跟不上,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能保证,大大影响了系统的效率,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我们应根据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及时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全过程跟踪、熟悉、学习和掌握系统有关的知识、技术,便于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

1.2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虽然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以后,由于缺乏运行和管理经验,没有及时制定各种管理制度,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无制度可依,为确保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时学习和制定相应的各种管理制度。

1.3不重视管理虽然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以后,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现象。

不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和学习培训,出现问题后过分依赖厂家,影响系统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应及时纠正这种现象,实现使用和管理并重。

2.几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探讨

2.1主动的对象数据库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自动监视与控制中的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在软件的重用性、继承性、封装性、开放性及软件工程等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已经深刻影响软件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各方面,如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的设计、面向对象的编程等。新一代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应该全面地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支持面向对象的标准。

主动的对象数据库与一般的关系数据库相比,主要的优势在于主动功能以及对对象技术的支持。关系数据库要实现数据的判断(如数据发生变化,数据越限)以及数据的分析都是由外来程序完成的。而在主动的对象数据库中,利用数据库的触发子可以实现系统的监视功能,利用数据库中对象的函数可以实现系统的控制功能论文。

由于引入触发机制以及对象技术,这就可以在数据库中实现自动监控,在节省数据读出和写入时间的同时,又充分地利用数据库对数据的管理功能,提高数据可靠性,维护数据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共享等。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监控系统中触发子和对象的函数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实现电力系统自动监视与控制的更加复杂的功能。

2.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FCS)实际上是将安装在工业过程现场的智能自动化仪表和装置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仪表和控制设备连接起来的一种数字化、串行、双向、多站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技术将专用微处理器置人传统的测量控制仪表,使它们各自都具有了数字计算和数字通信能力,采用可进行简单连接的双绞线等作为总线,把多个测量控制仪表连接成的网络系统,并按公开、规范的通信协议,在位于现场的多个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以及现场仪表与远程监控计算机之间,实现数据传输与信息交换,形成各种适应实际需要的自动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既是一个开放通信网络,又是一种全分布控制系统。它作为智能设备的联系纽带,把挂接在总线上、作为网络节点的智能设备连接为网络系统,并进一步构成自动化系统,实现基本控制、补偿计算、参数修改、报警、显示、监控、优化及控管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功能。这是一项智能传感器、控制、计算机、数字通信、网络为主要能容的综合技术。

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目前DCS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控制方式的实现需要通过传感器、变送器将所有被控设备的状态、电量、非电量信号收集到中央控制室的主控计算机上,然后在计算机上按照规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判断、进而向被控设备发出指令。其在本质上仍然为数字控制器与模拟变送器组成的模拟-数字混合系统,在电厂或变电站内受电磁干扰严重,难以达到严格的计算精度,并实施准确控制。另一方面,模拟变送器位于测控现场,而控制器位于集中控制室。这从构成控制系统的信号流的角度来看,在现场把被控参数转换为测量信号后,被送往位于集中控制室的控制器,再把所得到的控制信号由控制室送往现场的调节阀或控制电机。这样,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回路控制系统,其信号的必经路径也将会很长,因而会引起许多弊端和隐患。

将FCS引入电力系统将在根本上优化控制系统的各种性能。将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功能分散,为每个被控设备就地配备专用的底层前置控制计算机,这些专用的前置机根据控制要求负责管理被控设备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经前置机处理后通过通讯接口由现场总线与上位计算机相联。此时上位机的任务已不再是全面监控所有设备,而是担负人机对话或向上级调度远传信息的任务。在上位机可以根据前置机上传的信息构造各种画面、图象、图表、曲线来直观地反映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不仅前置机可以配合PLC根据所取的实时数据对被控设备实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而且上位机也可以直接通过前置机对被控设备进行实时性不强的调节和控制,把控制功能下放到现场,仅由现场仪表就可以实现控制功能。这样无疑增强整个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系统组织的灵活性。并且基于这种现场总线技术的系统,还可与其它计算机、节点通讯,构成高性能的控制系统。

2.3光互连并行处理器阵列在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和继电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光互连技术的特点:

①光互连不受电容性负载的影响,其输入输出可根据需要具有很大灵活性。

②光互连的扇出数主要受探测器功率限制。光互连既可解决无终端的电互连线受到临界线长度的限制的问题,又可解决有终端线受到沿该线输出端密度限制的问题,它可以在计算系统内部实现高性能互连。它以光速传递信息,可将时钟扭曲问题减小到最小程度。

③光互连不受平面和准平面的限制,光在光波导中可以大于10°的交叉角相互交叉,自由空间光束可相互穿越而不相互作用,可提高系统集成度。

研究结果表明,互连网络采用光子传输与电子交换相结合的方法,拓扑结构具有灵活的编程重构特性。光互连网络的带宽不受传输长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体现了光互连技术在并行处理器阵列系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为并行处理器阵列中的高速数据通讯和结构设计提供了方便。从而表明了光互连并行处理器阵列在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和继电保护中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将使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和继电保护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可靠的运行。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而言,它是变电站最为核心的系统,其对电网以及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是相当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应用、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以及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加以介绍、分析,并简单探讨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牟连佳,牟连泳.电力自动化的通信网络研究.电力自动化的通信网络研究.

[2]申狄秋.电力自动化发展现状及展望.中国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柳州局.

互连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异构数据库;数据访问;Hibernate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8-1713-03

The Application of Hibernate in System of Heterogeneous Databases

YAO Xiao-hui, WANG Hui, ZHANG Ya-jun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Institut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lot of data storing in different databases during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therefore, many isolated subsystem of data formed in each department. And it is obstacle to application of data. At present, database middleware is one of important technology in integration of data in heterogeneous databases and be used in this paper to realize access to heterogeneous data in internal of enterprise.

Key words: Heterogeneous databases; access of data; Hibernate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信息共享在人们生活学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数据存在于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何消除异构数据的差异,将各个孤立的数据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为用户提供统一透明的访问成为计算机网络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Hibernate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实现对异构数据库的透明访问。而当前的异构数据库系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数据信息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不同,如:MySQL、HSQL、SQL Server等数据库管理系统;

2) 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类型的异构,如:整型数据的长度、布尔类型的支持等;

3) 数据库所在的操作系统的异构,如:Windows、Linux等;

4) 数据库所在的网络环境的异构,如:Internet和各种局域网。

1 异构数据访问技术简介

目前国内外针对异构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异构数据库的集成和互联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有,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访问中间件技术,基于Web Service的异构数据库技术,Java RMI(Remote Method Invocation)、DCOM(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和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分布式对象模型技术等。在这些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异构数据库中数据访问技术,主要包括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CDG(Common Database Gateway)、CPI(Common Programing Interface)技术等。

1.1 主要异构数据访问技术

1.1.1 基于CGI的数据访问技术

CGI是Web服务器与CGI应用程序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标准,是目前访问数据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移植性好,几乎所有的web服务器都支持CGI标准。但是,CGI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CGI程序不能被多个客户请求共享。每当接到一个请求后,即创建一个并发进程,并发请求越多,创建的并发进程越多,占用的内存空间越大,这样就限制了应用程序自身所用的内存资源。

1.1.2 基于CPI的数据访问技术

通用编程接口是将各数据库的连接驱动进行封装,以一种的编程形式为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接口。当前通用数据库编程接口主要有微软公司的开放式数据库互连技术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和Sun公司的Java数据库互连技术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

JDBC是第一个支持Java语言的数据库应用程序接口,功能上与ODBC相仿,定义了连接数据库的操作规范,实现对查询语言的支持,并提供对不同数据库管理平台的驱动支持。另外,Java语言实现的API,JDBC可以实现跨平台的应用。

1.2 基于Hibernate的异构数据访问技术

Hibernate框架技术,是一个开源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技术,它实现了对JDBC的轻量级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使用面向对象编程思维来实现对数据库管理操作。Hibernate可以代替JDBC应用的任何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更重要的是,Hibernate可以在应用企业级架构中取代CMP,完成数据持久化的重任。Hibernate是一种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其存在于应用与数据库之间,如图1所示。

Hibernate O/R映射是数据库开发最关键的组成部分。Hibernate采用XML文件来定义对象和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具体的实体映射关系包括:类名与表名的映射、主键映射、属性与字段的映射。另外,Hibernate同时为开发者提供数据表间关系的映射,即持久化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持久化对象的一对一关联、一对多关联和多对多关联,这些关联都可以在配置文件中以关键字进行表示。

2 基于Hibernate的异构数据库访问的设计

结合异构数据库应用的特点,其主要的应用流程如图2所示,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向服务器发送查询数据请求,当服务器接收到查询请求时进行请求分析,并依据系统所提供的全局数据字典,将查询请求划分为对各个数据子系统的分查询,由数据连接管理模块进行具体数据库的查询操作,操作完成后将结果进行整合返回到用户界面。该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存在于服务器端的数据的分解查询与查询结果整合,图2是对各个模块的设计。

2.1 全局数据字典

全局数据字典,是用于描述整个系统中各数据库的基本信息,各数据库与全局数据库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其详细内容包括:各个局部数据库的名称、类型、驱动、节点地址、用户名和密码;全局数据表与局部数据表的映射关系;全局表字段与局部表字段的映射关系;字段类型的映射关系。

1) 全局数据库信息

其中描述了整个系统内各个局部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包括:数据库名称、数据库类型、节点地址、用户名和密码,从而提供JDBC连接的基本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在Hibernate中,采用Java提供的Properties实现全局数据库表,其配置文件名称为hibernate.properties,内容如下:

hibernate.dialect=net.sf.hibernate.dialect.MySQLDialect

hibernate.connection.driver_class=com.mysql.jdbc.Driver

hibernate.connection.url= jdbc:mysql://host:3306/mybook

hibernate.connection.username=Book1user

hibernate.connection.password=****

hibernate.show_sql=true

针对于多个数据源连接时,可以通过Configuration实现不同数据源Session的创建如下:

SessionFactory mysqlSessionFactory =

new Configuration().configure("/mysql.cfg.xml").buildSessionFactory();

2) 全局数据表与局部数据表映射

全局数据表是对类型相同的位于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表的一种抽象的统一,为用户层提供一个一致的访问接口和显示界面,如表2所示,以图书馆图书表结构为例。

表2

在表2中,数据表Book_table1和数据表Book_table2属于不同的数据库,但是通过该关系映射表,它们都属于全局表Book_table的子表。在处理全局表字段与局部表字段映射时,应注意到全局字段所在全局表对应于局部字段所在的局部表,即在整个系统中,全局字段有其全局字段的唯一表示,局部字段有其在系统中的唯一表示。

在应用Hibernate实现异构数据访问时,通过ORM可以实现Java类到关系数据库的映射,这是不再赘述。在实现全局数据表到局部数据表的映射时,可以通过局部数据表类实现全局数据表接口的形式完成。

interface book{

…//book对应于book全局数据表

}

class book1 implements book{

…//book1对应于book1局部数据表

}

class book2 implements book{

…//book2对应于book2局部数据表

}

2.2 请求接收分析模块

该模块负责接收从用户应用的客户端接收发送过来的查询请求并进行分析,对应全局字典将全局的查询语句翻译成对各个局部数据库的子查询,并将其递交到数据连接管理模块。当接收到SQL请求“select * from book where isbn=1”,在HQL(Hibernate Query Language)中是对book类集合的操作,首先对各个局部数据库进行SELECT操作获得数据库的Java Bean备份,通过查找与其条件匹配的结果返回到用户界面。

2.3 数据连接管理模块

数据连接管理模块负责对局部数据库进行子查询操作,并将结果提交到结果整合模块。在该模块中主要是对各个局部数据库连接驱动和数据库连接池的管理,底层的操作由JDBC实现。对于所需数据库连接驱动的描述在上文的全局数据字典已经给出,而对于各个局部数据库查询语言仍可以采用HQL,局部数据库查询操作如下:

Session session = SessionFactory.openSession();

Transaction tx;

tx=session.beginTransaction();

session.delete("from book1 as c");

mit();

2.4 结果整合模块

该模块负责将数据连接管理模块递交的查询结果进行整合。局部数据库所提交的结果是以Java Bean形式进行存储的,在整合的过程中,采用身上转型将各个结果转化为其接口的形式,实现其格式的统一。最后,数据结果以HTML或JSP的形式显示到应用客户端。

3 结束语

论文采用Hibernate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实现了对异构数据库的数据访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操作系统异构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异构性,数据表结构的异构性,在实际的应用中也起到了用户透明访问的作用。但是,从整个异构数据库中依旧存在的问题来看,论文中的设计在局部数据库安全控制没有过多考虑,在深层次的异构情况中,表现不足。未来异构数据库技术必将在B/S模式下取得长足的发展,而由此带来的各方面技术的进步又将完善整个异构数据库系统。

参考文献:

[1] Elliott J.Hibernate程序高手秘笈[M].O'Reilly Taiwan公司,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孙卫琴.精通Hibernate:Java对象持久化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吴其庆.Eclipse程序设计实例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4] 徐斌,于微微,于志涛.基于Web服务的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40(5):19-24.

[5] 罗华雯,赵敬中.利用Java实现基于Web的异构数据库的联合使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7:104-106.

[6] Cohen F.Java测试与设计[M].周磊,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互连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 发展 ,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 工业 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 现代 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

一、国内外数控系统发展概况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 网络 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加工过程变量根据经验以固定参数形式事先设定,加工程序在实际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过cad/cam及自动编程系统进行编制。cad/cam和cnc之间没有反馈控制环节,整个制造过程中cnc只是一个封闭式的开环执行机构。在复杂环境以及多变条件下,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组合、工件材料、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轨迹、切削深度、步长、加工余量等加工参数,无法在现场环境下根据外部干扰和随机因素实时动态调整,更无法通过反馈控制环节随机修正cad/cam中的设定量,因而影响cnc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加工质量。由此可见,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了cnc向多变量智能化控制发展,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对数控技术实行变革势在必行。

二、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一)性能发展方向

(1)高速高精高效化。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2)柔性化。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控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3)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数控技术轴,西门子880系统控制轴数可达24轴。(4)实时智能化。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

(二)功能发展方向

(1)用户界面图形化。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2) 科学 计算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3)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在数控技术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三)体系结构的 发展

(1)集成化。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ld、cpl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fp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成为和crt抗衡的新兴显示技术,是21世纪显示技术的主流。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降低产品价格,改进性能,减小组件尺寸,提高系统的可靠性。(2)模块化。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3) 网络 化。机床联网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它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4)通用型开放式闭环控制模式。由于制造过程是一个具有多变量控制和加工工艺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包含诸如加工尺寸、形状、振动、噪声、温度和热变形等各种变化因素,因此,要实现加工过程的多目标优化,必须采用多变量的闭环控制,在实时加工过程中动态调整加工过程变量。加工过程中采用开放式通用型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易于将 计算 机实时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构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

三、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

当前开发研究适应于复杂制造过程的、具有闭环控制体系结构的、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已成为可能。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

参考 文献 :

[1]电动机降压起动器的选择与分析,凌浩,2000.12 vol.20 p66.

[2]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软起动与保护探讨,何友全 矿山机械,2000.5.

互连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

一、国内外数控系统发展概况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加工过程变量根据经验以固定参数形式事先设定,加工程序在实际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过CAD/CAM及自动编程系统进行编制。CAD/CAM和CNC之间没有反馈控制环节,整个制造过程中CNC只是一个封闭式的开环执行机构。在复杂环境以及多变条件下,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组合、工件材料、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轨迹、切削深度、步长、加工余量等加工参数,无法在现场环境下根据外部干扰和随机因素实时动态调整,更无法通过反馈控制环节随机修正CAD/CAM中的设定量,因而影响CNC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加工质量。由此可见,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了CNC向多变量智能化控制发展,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对数控技术实行变革势在必行。

二、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一)性能发展方向

(1)高速高精高效化。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2)柔性化。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控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3)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数控技术轴,西门子880系统控制轴数可达24轴。(4)实时智能化。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

(二)功能发展方向

(1)用户界面图形化。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2)科学计算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3)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在数控技术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超级秘书网

(三)体系结构的发展

(1)集成化。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LD、CPL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FP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成为和CRT抗衡的新兴显示技术,是21世纪显示技术的主流。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降低产品价格,改进性能,减小组件尺寸,提高系统的可靠性。(2)模块化。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3)网络化。机床联网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它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4)通用型开放式闭环控制模式。由于制造过程是一个具有多变量控制和加工工艺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包含诸如加工尺寸、形状、振动、噪声、温度和热变形等各种变化因素,因此,要实现加工过程的多目标优化,必须采用多变量的闭环控制,在实时加工过程中动态调整加工过程变量。加工过程中采用开放式通用型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易于将计算机实时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构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

三、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

当前开发研究适应于复杂制造过程的、具有闭环控制体系结构的、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已成为可能。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电动机降压起动器的选择与分析,凌浩,2000.12vol.20P66.

[2]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软起动与保护探讨,何友全矿山机械,2000.5.

互连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随着业务拓展以及与社会宣传需要,政府单位在网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也凸显其重要地位。本文从网管技术网管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随着业务拓展以及与社会宣

传需要,消防部队在网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也凸显其重要地位。下面,我就网络管理技术进行一些表述和探讨。

网络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为了确保正确、高效和安全的通信,我们必须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这里就提出了网络管理的概念。

网络管理是指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使其能够有效、可靠、安全、经济地提供服务。网络管理包含两个任务,一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二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当前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瓶颈和潜在的危机;通过控制可以对网络状态进行合理调节或配置,提高性能,保证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的发展,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始大规模的建立网络来推动电子商务和政务的发展,伴随着网络的业务和应用的丰富,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人们普遍认为,网络管理是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尤其在大型计算机网络中更是如此。网络管理就是指监督、组织和控制网络通信服务以及信息处理所必需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其目标是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持续正常运行,并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响应和排除故障。

在网络管理中,一般采用管理者-的管理模型,在网管工作站上的管理者(也称为管理系统)向位于被管理设备内部的发送管理操作的指令,收到后,将发来的命令或信息请求转换为该设备的内部指令,完成管理操作,并返回结果信息。同时,也可以主动向管理系统发送通知信息,将被管理设备上的事件信息或故障信息告诉管理者。一个管理者可以域多个相连进行通信;而一个也可以接受多个管理者发来的管理操作,但必须协调好多个操作。

一、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网络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满足运营商及用户对网络的有效性、可靠性、开放性、综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随着网络互连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管理技术自身也在不断发展。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管理集成化:允许用户从单一平台管理各种协议的多种网络,通过一个操作平台实现对多个互连的异构网络的管理。

(二)网络管理的智能化: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维护、诊断、排除故障以及维持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如处理不确定问题、协同工作、适应系统变化并能通过解释和推理对网络实施管理和控制。

(三)网络管理的实时性:提供实时的动态资源管理和控制。

(四)分布式网络管理是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网管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管理web化。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融合了web功能和网络管理技术,允许网络管理人员通过与www同样形式去监视网络系统,通过使用web浏览器,管理人员在网络的任何节点上都可以方便配置、控制及访问网络,这种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同时还可以解决异构平台产生的互操作问题。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提供比传统网管界面更直接,更易于使用的界面,降低了对网络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的要求。

(二)网络管理层次化。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snmp管理机制的弱点被充分暴露出来。snmp是一种平面型网管架构,管理者容易成为瓶颈。传输大量的原始数据既浪费带宽,又消耗管理者大量的cpu时间,使网管效率降低。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管理者与之间增加中间管理者,实现分层管理,将集中式的网管架构改变为层次化的网管架构。

(三)网络管理智能化。随着网络结构和规模的日趋复杂,网络管理员不仅要有坚实的网络技术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网管经验和应变能力。现代网络管理正朝着网管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网络有能力综合解释底层信息,对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智能化网管能够根据已有的不很完全、不很精确的信息对网络的状态做出判断。

(四)集成系统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把它们集成在一起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很多网络管理系统厂商正努力实现的。事实上,sun已经将其网络管理产品solstice定义为“基于企业管理的策略”,包含了系统管理和网络管理的产品。这样的方案将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欢迎,把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结合在一起,最终将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

参考文献:

[1]崔海涛,王童童,贺靖民.ip网络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和描述电信建设[j].2003,6

互连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加工过程变量根据经验以固定参数形式事先设定,加工程序在实际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过CAD/CAM及自动编程系统进行编制。CAD/CAM和CNC之间没有反馈控制环节,整个制造过程中CNC只是一个封闭式的开环执行机构。在复杂环境以及多变条件下,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组合、工件材料、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轨迹、切削深度、步长、加工余量等加工参数,无法在现场环境下根据外部干扰和随机因素实时动态调整,更无法通过反馈控制环节随机修正CAD/CAM中的设定量,因而影响CNC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加工质量。由此可见,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了CNC向多变量智能化控制发展,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对数控技术实行变革势在必行。

二、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一)性能发展方向

(1)高速高精高效化。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2)柔性化。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控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3)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数控技术轴,西门子880系统控制轴数可达24轴。(4)实时智能化。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

(二)功能发展方向

(1)用户界面图形化。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2)科学计算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3)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在数控技术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三)体系结构的发展

(1)集成化。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LD、CPL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FP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成为和CRT抗衡的新兴显示技术,是21世纪显示技术的主流。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降低产品价格,改进性能,减小组件尺寸,提高系统的可靠性。(2)模块化。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3)网络化。机床联网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它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4)通用型开放式闭环控制模式。由于制造过程是一个具有多变量控制和加工工艺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包含诸如加工尺寸、形状、振动、噪声、温度和热变形等各种变化因素,因此,要实现加工过程的多目标优化,必须采用多变量的闭环控制,在实时加工过程中动态调整加工过程变量。加工过程中采用开放式通用型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易于将计算机实时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构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

三、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

当前开发研究适应于复杂制造过程的、具有闭环控制体系结构的、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已成为可能。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电动机降压起动器的选择与分析,凌浩,2000.12vol.20P66.

[2]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软起动与保护探讨,何友全矿山机械,2000.5.

[3]陈伯时、陈敏逊,交流调速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制造技术

互连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1. 动态仿真误差研究方法概述

目前电力学科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动态仿真误差的系统理论,但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有些专家在处理特定的研究课题时采用了一些误差方法[9]。综合起来有两类:一是定性的分析;二是量化的分析。

定性分析一般采取目测法,就是在一定的坐标和显示尺度下,描出动态变量的时间序列点,形成时间曲线。并且将同一扰动下仿真模型响应结果和实测系统的响应结果描成两条曲线,通过观察曲线间的接近程度来判定变量间的误差大小。

量化的误差分析和误差评定是对动态变量间的差异给出数值化的指标,可以克服目测法等定性分析方法的局限。同时,为模型校验、算法优化提供数学依据,也需要量化的误差评定。总结其他文献的处理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即残差分析、特征量分析和模式识别。

(1) 残差分析

对仿真结果进行基于残差的误差计算,是在辨识算法中出现的。残差分析的主要思路为,将动态变量的比较时间序列减去基准时间序列,得到一组残差时间序列,再对残差时间序列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给出相应的定量指标。

(2) 特征量误差分析

特征量误差分析是相对于残差误差分析的另一种误差计算和分析方法。首先对动态变量进行特征量提取,通过比较特征量的差异表达动态变量的差异。

(3) 模式识别

对于某些非常复杂的信号、图像,难以使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常常使用智能方法处理。模式识别经常用于判断两个信号、图像是否属于同一类。

2. 电力系统动态变量基本特征分析

当使用同步互连技术连接交流发电机时,无论何时发生扰动,都将观测到振荡。原因在于发电机上的同步转矩将其带入同步运行的能力。本质上讲,发电机通过振荡交换功率,当一台发电机加速时,其它发电机将减速。

实际系统中,可以把稳定的振荡过程分为两类:

1)系统趋向一个新的平衡点。例如,线路短路、断开、不重合,故障后的系统趋向一个新的稳定平衡点。

2)建立等幅的振荡过程,这时需要一定的措施才能使之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的非振荡状态。研究表明,大扰动和小扰动存在一定的统一关系。当系统的网络结构、运行方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不论是大扰动还是小扰动,其振荡模式基本相同。

3. 仿真计算方法

应用Prony算法分析实测振荡数据,可以确定系统振荡频率和振荡模式;可以定量分析系统振荡的阻尼问题;对于大系统可以分散提取各个信号的特征,与系统的阶数和参数没有关系;可以提取曲线的振荡特征,为振荡仿真分析可信度提供有力验证。因此,Prony分析是提取电力系统动态变量特征,计算仿真误差的有力工具。

4. 影响误差计算的因素

现有的负荷模型辨识算法中采用残差序列的范数平方和来表达误差的大小,在表征负荷模型仿真算例的误差水平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负荷水平的影响因素。

挑选了某变电站两组不同无功水平的扰动数据进行说明。

负荷稳态无功负荷水平为102.3MVar,5b负荷无功负荷水平为 12.2MVar。

采用如下的误差计算准则进行误差计算:

( 1-1 )

其中,为无功仿真变量,无功实测变量,为扰动时段的无功均值。此式意义为无功仿真结果的均方差相对于实测扰动幅度均值的误差。

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负荷水平仿真误差值比较

可见,低负荷水平下的仿真结果对于负荷扰动动态的拟合要优于高负荷水平下的仿真结果对该负荷水平下负荷扰动动态的拟合。但采用以负荷水平作为基值的误差计算准则(1-1)的计算结果却显示相反。其原因在于,以负荷的均值为基值,负荷水平越低,则相对误差越大。如作为最终误差评定结果,则可能会引起与实际完全相反的结论。

综上所述,不宜直接采用负荷水平作为误差计算准则的基值。

5 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的特点,确立电力系统动态仿真评估必须综合考虑元件模型、参数准确度和全网动态仿真输出准确度,确立了实测数据的方法和仿真原则。电力系统动态仿真是一个确定型仿真,而电力系统中有很多随机因素,如何正确认识电力系统中的随机因素,将随机因素造成的误差与模型、参数造成误差分离开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仰赞,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0-34.

互连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 高效冲刺,搞定“软考” 软方法搞定土豆视频 “互联网+”能否搞定驾考? 双软合璧 搞定文本管理 “播”外之事一软搞定 一软搞定另类屏幕截图 软方法搞定编码冲突 不用外援 图片之事一软搞定 一软在手 文件格式转换全搞定 一招搞定国内所有杀软 艺考冲刺专家指点诀窍 科学高效,冲刺中考 搞定 等 轻松搞定 搞定大厨 软考伴我成长 中考英语冲刺,这样做更高效! 点击新闻热词 冲刺09中考 2007年中考作文备战冲刺 2008中考作文闯关冲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高级资格考试设综合知识(单选)、案例分析(问答)和论文3个科目;中级、初级资格考试设基础知识(单选)和应用技术(问答)2个科目。笔试安排在一天之内进行。各个科目满分均为75分,一般每科都在45分以上才能合格。高级的通过率在10%到20%之间,中级的通过率在30%到40%之间,初级的通过率会更高一些。

考生完美复习计划

我每天晚上看书2小时,做题1小时,全身心投入,一个月就突击通过了软考。

1.抓住基础知识。抱着指定教材、参考书,认真对照考试大纲列出的知识内容(最好分类),梳理知识,了解薄弱环节。

2.掌握重点知识。可以到各大学的BBS上看软考经验,下载相关计算机课程的PPT教案来看(比如到北大天网搜索里找到教案下载),很多知识点更能明白。

3.重视历年考试真题。每半年清华大学出版社都有试题分析解答的书,先自测,检验复习成果,熟悉考试风格(广度、难度等),同时对照考题、分析和大纲,会有很多启发。

培训老师经验谈

软考试题综合性和灵活性强,掌握了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会认为考试不难;对于死记硬背书本的人来说,可能就比较难。

不同的人,备考重点不一样。有工作经验的人可能上午知识题中的一部分已经忘掉了,需要加强;对学生来说,可能下午试题有些难度。

下面我以“网络工程师”这个报考人数较多的科目(证书)来进行分析。

上午:网络工程师上午进行基础知识的考试,全部为选择题,满分为75分。主要知识点包括:

1.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主要考核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分值非常高(8分左右),要求记忆的内容比较多,理论性强,是丢分的重点部位之一。近年命题对理论计算的考核有降低的趋势,主要以基础知识考核为主。然而,2008年上半年14~18题都是有关编码理论的计算(2007下半年只有2道),这是否是计算题增强的新趋向,值得关注。这部分的理论考核要点在编码技术。

2.协议部分。主要考核各种协议的基本知识,2008年上半年有8道题,题目难度较小。

3.网络操作系统。对网络系统进行配置是网络工程师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考试重点,原来占5~10分,但上半年是13分。原来主要考核linux下网络管理的应用,但新大纲出现后,Windows操作系统的考核也明显增多,在上半年的13道试题中,有8道是进行Windows平台考核的。

4.网络互连技术。重点之一,占5~10分,主要考核路由、交换及其相关协议的基础知识。VLAN技术这几年频繁出现在考题中,值得关注。

5.英语题。原来分值很高,固定为10分,近两年都为5分。只要掌握了专业词汇,很容易找到答案,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考前冲刺要点: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真题+模拟),将以前的成果巩固下来。其次针对计算题理论知识进行练习。此外考试不局限于指定的教材,有必要进行知识面的扩展。

下午:

实践性很强的考试,主要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工作。近年来,网络工程师的考试逐步实用化,进行需求分析的题目很少出现,而实际的网络设计和实施题目占据了主流。

考试涉及的主要知识:路由器、交换机、VLAN、NAT、防火墙服务器配置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安全、VLAN和防火墙的相关内容,近年来频繁出现。

考前冲刺要点:一定要在实验室中熟练完成路由器、交换机、VLAN、NAT、防火墙服务器配置,增加实践经验。

网络大补贴:

上一篇:高师舞蹈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lte技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