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10 15:02:53

回文对联

回文对联范文第1篇

一引言

游戏文学是指作者在非正式写作环境和写作心态下即兴完成的文学作品,比如作者在饮酒赏乐中即兴所作的酒令、对联,或者在与人游览、谈话时随性而作的非正式文体的诗、词,等等。由于游戏文学多为即兴作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文学造诣和思维反映。游戏文学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即使在今天也有广泛的群体。坡一生著有大量的游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机智,或幽默,或诙谐,或讽刺,同样是其深厚文学功底的体现,其中的修辞更是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汉语所有的修辞方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坡游戏文学中语言精练却又复杂少见的修辞方法,来探究坡游戏文学中独特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对我国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探索和推广的目的。

二回文修辞

所谓回文,是指一个句子无论正着读还是倒着读都是一句完整的话,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这种可以改变句子阅读顺序而仍然能够表达完整语意的修辞方法被称为回文修辞。回文修辞结构巧妙、语言精致,充分显示作者对文字的熟悉和对语言的掌控,所以大文学家坡对这种充满玄机的修辞方法十分热爱,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作品。在坡使用回文的文学作品中,按体裁分可以分为回文诗和回文词两种,按回文中的文字读法顺序又可以分为本篇回文、环复回文、就句回文和双句回文等多种样式,足见其自身的文学功底和敏捷的才思。本文从回文诗和回文词两种体裁来分析坡游戏文学中独特的回文艺术。

首先,回文诗是坡游戏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方法。由于回文修辞方法不像比喻、夸张等常用的修辞方法那样结构简单,而是对修辞中的文字顺序有着特殊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游戏性,所以经常被坡用在游戏文学中。而由于回文词既要考虑回文的文字结构顺序,又要考虑词牌本身的结构和韵脚,所以对创作上相对简单的回文诗而言,更受坡等文人酒间游戏之时所青睐。坡的回文诗多用通体回文,即全诗从首字读到尾字是一首,从尾字倒着读到首字仍然是一首结构和语义都完整的诗。比如其《和人回文五首》中的一篇写道:“同谁更倚闲窗绣,落日红扉小院深。东复西流分水岭,恨无愁续断弦琴。”如将该诗从尾字到首字倒过来读,便成了“琴弦断续愁无恨,岭水分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西复东。深院小扉红日落,绣窗闲倚更谁同”。两首诗都是描写闺中女子思念丈夫的情怀,意境、结构都相同,是一首写入修辞教科书的回文诗。该诗正读中的窗绣、落日、分水岭、断弦琴和倒读中的琴弦断、岭水分、日落、绣窗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回文中常用的经典句式。

其次,回文词虽然在坡游戏文学中用量不多,但更能反映坡的文学造诣。流传下来的坡的回文词仅有七首,均为双句回文,即将上一句倒过来读便是下一句的文字。由于词的格式要比诗复杂,文字字数更不像诗那样或五言或七言的固定,所以坡便采用双句回文来进行修辞。流传下来的七首坡所著的回文词,其词牌均为《菩萨蛮》,题材同样以描写闺情为主。比如《菩萨蛮·闲情》中所云:“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由于双句回文是以两句为一组进行回文,所以要求两句的字数必须一致,这也是为什么坡选用“菩萨蛮”作为词牌的原因。通读这首《菩萨蛮·闲情》,文中同样描写了庭院中一位女子盼望迟迟未归的丈夫,等待书信的急切心情。

无论回文诗还是回文词,都是坡高超语言掌控艺术的体现,虽然在写这类修辞时也有一定的技巧,比如在选词上选用落日、落花等本身就具有回文特征的词语,还可以使用一些类似上文所述的“依依”等叠词,但若非对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积累和高超的驾驭能力,又怎能将这样一首首别致精巧的回文诗词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呢?文学创作固然需要精彩的构思和严谨的推敲,但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学习却是一切创作的根本,这便是我们在感叹坡回文作品精巧的同时带给我们的学习心得。

三对偶修辞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修辞的主要体裁非对联莫属。所谓对偶,不一定是对联,但对联一定是对偶。从定义上讲,对偶修辞是指字数相同、词性相同、语法相近的两句能够上下相对的修辞方法。如果在对偶修辞的两句中,下句的平仄与上句完全相反,并且上下两句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文字并不相同,则是变成了对仗修辞,也就是我们对联中常用的修辞。从字数上看,对偶要比诗和词的文字少很多,有时甚至一两个词便可,所以不需要作者长篇累牍花费很多时间,但由于对偶的构思需要精妙和敏捷,所以常被古代文人用来作为行酒作令的主要方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在坡与别人所创作的诸多名联中,很多都已作为经典收录到各种对联文集中,而这些对联背后的典故也被人津津乐道。普通的对联显然不足以展现坡的才学和机智,所以在坡的这些名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流水数字联等更加复杂、更具内涵的对联。

1流水数字联

是将流水联和数字联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对联。所谓流水联,是指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虽然从形式上和修辞上是对偶,但从内容上还有承接、因果等关系,两联读下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数字联顾名思义是指在对联中含有数字的对联,且数字越多越难对。如果一副对联既有流水联的内容关联,又有数字联的数字格式,便可称之为流水数字联,其难度可想而知。相传坡的岳父王方便给女婿出了这样一个上联:“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转八弯来到九江,十足呆举子。”而才思敏捷的坡自然没有被岳父大人难倒,反而成全了这副千古名联。他对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读了诗书,进了七六五次考场,四往三返登二门,一等奇进士。”王方的上联分别内含从一到十十个数字,且顺序为递增,并且句子之间由递进关系描绘了考生的状态;而坡的下联则以从十到一相对应,顺序递减,同样由递进关系描写了举子苦读、中举的故事。整副对联读下来如行云流水,再一次展现了坡一代文豪的文笔和才思。

2宝塔联

在诗体中,有一种宝塔诗,是指诗的起手为一字,然后每句递增一字,而将这种写作格式运用到对联当中便是宝塔联。相传,坡便是宝塔联的发起者。在坡任杭州通判期间,一次他闲游来到一座寺庙,寺中的佛印见其穿着平常,便敷衍着说了一句“坐”,并对小和尚说:“茶”。谈吐间,佛印发现坡学闻广博、见识过人,便对其刮目相看,遂言道:“请坐”,并对小和尚说:“上茶”。 后来,当佛印知道访者是大名鼎鼎的坡时,顿时又悔又恼,恭敬地说到:“请上座”,并对小和尚说:“上好茶”。当坡告辞时,佛印更是捧出笔墨,乞求墨宝,坡不假思索便写成了一副宝塔联——“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这副宝塔联上联和下联首字均为一个字,然后每句添加一个字,从内容上看,句子之间仍然存在着递进的关系。坡凭借着这种特殊的构联形式羞得佛印无地自容,对联的妙用、作者的机敏全在其中了。

3增(减)字联

也就是在平常的对联中增加或减少一些字,改后的对联虽然和原联意思大相径庭,但从格式上看,仍然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虽然对对联的增(减)字是否能称其为一种固定修辞仍待考究,但毫无疑问,这种在古代文人中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同样已经作为一种特殊情感或者文学的表达方式被广为流传。在坡的增(减)字联中,我们同样可以领略到他对文字的深厚积累和对语言的灵感。坡年轻时曾经写过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此联写后不久,有一位老者登门求教,他递给坡一本书,坡看后竟然一字不识,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太过轻狂了,遂将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并从此戒骄戒躁,闭门苦读,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家。而这个典故便和对联一起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励志的名篇。增(减)字联虽然不像上述流水数字联和宝塔联那样结构复杂、字义曲折,但由于是在成联上添加和删减,所以同样可以显现创作者的文学功底。另外,这种对联一般都有着一定的典故,所以成为对偶修辞中独特的一景。

四集句修辞

即使在现代,集句也是人们进行文字游戏时一种常用的修辞,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一种修辞方法而已。所谓集句修辞,便是将若干句前人所著成语、诗句等重新组合而成的一篇新诗或者新词。这种独特的修辞方法由来已久,现存最早的集句诗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和所有的修辞方法一样,同样的修辞在不同的人手里能够创造形态不同、水平迥异的作品。而坡的集句诗无论是在通篇意境的一致性上,还是在诗句之间的连接上,或者是在引用的广度上,都可以称之为集句诗的典范。比如他所写的《南乡子》:“怅望送春杯(杜牧),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刘禹锡)。吟断望乡台(李商隐),万里归心独上来(许浑)。景物登临闲始见(杜牧),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这里的南乡子同样是一个词牌名,由于是即兴的游戏文学,所以和上文所述的例子一样,作者并没有给出具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体的作品名字,而仅仅是借词表达一种情景和意境而已。上阕描写了离别的怅然,通过望、送、愁、伤、催等几个动作,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多个角度全方面地描写了离别时的难舍难离;下阕则描写了相思的凄苦,通过断、读、始、灰等修饰词,深刻地展现了望眼欲穿的相思期盼。通篇坡共引用了四位诗人的八句诗,却衔接流畅,浑然天成,如一人所作,这便是作者博学广识的最好体现。在现代文学中或者在音乐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种用集句修辞重组后的作品,但由于缺乏寓意的深度,而仅仅流行一时。而坡的集句诗在诗句的选择上更加精细,在意境的表达上也更加深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创作认真的态度。此外,在创作过程中,现代人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各种风格、各种意境的名言名句,重新打包成一首新的作品并不算难。但在坡那个年代,连本记录全面的诗集可能都无法找到,而全凭自己的日常积累和勤奋记忆,所以要在一首词中集四个作者的八句诗,并非想象的那样洒脱,而是作者常年勤学苦练的结果,只有如此才能在使用时信手拈来。集句修辞展现的不仅是坡的创造力,更展现了他对古往今来诗词歌赋的积累。由此可见,文学创作和其他的创作一样,没有捷径可走,所需要的仍然是作者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五结语

回文对联范文第2篇

趣味回文联

据说清乾隆时,北京有家名叫“天然居”的酒楼。有一天,乾隆与大臣纪晓岚登上“天然居”酒楼,乾隆随口吟出一句“客上天然居”,正待思索下文,却发现这句话倒过来念更有意思,成了“居然天上客”。两句连起来意思是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没想到居然像是到了天上的客人。

乾隆便得意地把这两句合起来当成上联,让纪晓岚接下联。没想到纪晓岚随即说出了自己的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大佛寺”是北京东城一座有名的大庙。这副对联正念、倒念也都讲得通,前后句的意思也有联系。意思是: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

这副对联放到一块就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这种对联不但可以顺着读,而且可以倒着读,颇具趣味,让人回味无穷,它叫做“回文联”。“回文联”又称为“卷帘”,是我国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体现了文人的苦心,也说明了汉字的奇妙哦!

经典回文联

NO.1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福建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重峦叠嶂,烟雾缭绕,海天茫茫。这副回文联上联写雾与山相互映衬,互相依存;下联写天与水相互映衬,浩瀚淼远。两两相对,准确刻画出鼓浪屿鱼脯浦的景色。

NO.2 广东湛江有一副反映邻里之间友好关系的回文联,至今仍被老百姓传颂不衰:

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NO.3 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来中国协调国共关系,因调停失败而改由华来士接替他。当时有人在报上撰联:

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

这副对称式回文联将人名、时事巧妙切合,令人拍案叫绝。

实战回文联

聪明的小读者,请读下面几副回文联的上联,然后试着对出下联吧!

1.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下联:

2.上联:静泉山上山泉静

下联:

3.上联:处处红花红处处

回文对联范文第3篇

我国饮誉于世的工夫茶杯、茶壶很注重用诗词联句缀饰,使茶具得以“杯随字贵,字随杯传”。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在茶壶、茶杯上题写的“可以清心也”“怡神悦性”“清心宜人”“品一人茶”“清心明目”等回文佳句。随便从哪个字破读皆可成句,如“清心明目”可破读“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有的回文句经过倒读,内容大新,如“怡神悦性”,顺读点明饮茶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倒过来读是“性悦神怡”,阐发了饮茶对精神的愉悦。又如“清心宜人”,说的是茶的妙处,倒过来读“人宜心清”,说的却是人情性的修养。寥寥四字,变化出耐人深思的哲理。

古今茶瘾君子视茶如生活伴侣,对茶具产生了一种痴情。有的艺人别出心裁地在茶具上题书“不可一日无此君”七个字作环形排列,这也是一句别出心裁的回环佳句。无论从哪个字读起皆能成文,如“一日无此君不可”“此君不可一日无”“君不可一日无此”……这的确是茶客们爱茶如命的真实写照。可见他们对茶倾注了多么真挚的感情!

江南有一名刹大门前有这样一副回文茶联:“香茶待客寺钟晚;远鹿鸣山道门关。”表达了寺院僧人出世脱尘、宁静致远的安逸生活。有趣的是,把此联反过来读则显出和尚对待来客也有俗人情味,真是“情新因意得,意得遂情新”!

苏轼一生嗜茶,并精于茶艺,留下了70多篇咏茶的诗赋文章。苏轼的茶回文诗有《记梦二首》。诗前有短序,清楚地记载了一个大雪始晴后的一个梦境。在梦中人们以洁白的雪水烹煮小团茶,并有美丽的女子唱着动人的歌,苏轼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细细地品茶。梦中写下了回文诗。梦醒之后朦胧间只记得起其中的一句,于是续写了两首绝句,其一是:“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其二是:“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这是两首通体回文诗,可倒读出两首新诗。

在我国一些城镇的茶楼,有的喜欢冠之“天然居”楼名,两侧配有一副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副对联浅近明白,上联平平写去,下联则利用回文,一下子改变了茶楼的意境。尊客为“天上客”表明了主人的服务态度,平中出奇,妙笔创新,并且上下联正反嵌入了“天然居”茶楼名,读来情趣无限,耐人寻味。也有这么一副茶馆回文联写道:“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回过来读,联语焕然一新:“意适能言趣;心清可品茶。”联语意思均有出处。

回文对联范文第4篇

2010年3月11日下午4点,太康县委、县政府门前的广场上,草木泛绿,春色萌动。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这里,或悠闲散步,或坐在长椅上聊天。天边的云朵轻轻地托起西沉的夕阳,淡黄色的余晖照耀在池东灵等几个农民脸上。

池东灵是太康县大许寨乡侯村人,皮肤黝黑、臂膀粗壮、性格内敛,刚见到他时,我们很难把他和《池东灵诗词全集》、《池东灵对联锦集》、《池东灵回文诗集》三本诗集联系在一起。

“幽情独步散寒秋,秋水绿洲临高楼。楼倚山青松柏翠,翠枝映月清净幽。”池东灵的诗词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恬淡、意境悠远。40多岁的他,对过往的岁月,记忆犹新。

1970年代的农村是贫苦的,但童年的池东灵天真活泼,充满幻想。“天上的太阳什么时候会不会落到地下来呢?记得有一次太阳落山时,眼见得一轮火红的大火球,落入了一片庄稼地,我嚷嚷着要和同伴去捡太阳,引得大人及同伴的一场大笑。”池东灵说,这是他童年时代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池东灵喜爱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特别对文学,他有着近乎痴迷的爱好。但让他遗憾的是,1980年,也就是刚刚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他以3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那年他刚满16岁。

由于家中姊妹多,父母年迈,为了担当家庭的重任,池东灵没再复读,从此在家务农。

离开校园的他,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感慨,他在诗中这样表达自己当初的心情:志士未遂宏天愿,田园躬身唤耕牛;千古俗言成佳句,胜者王爷败者侯;英雄胸装龙虎胆,豪杰岂听苍天筹;生前修得书万卷,化作鬼雄亦风流。

创作回文诗

俗话说:人过40不学艺。然而,池东灵所写的诗集都是出于40岁以后。在所写的诗歌中,最让池东灵得意的是回文诗,特别是自己创作的“顶针回文体”,风格清新独特。

说起创作回文诗,对池冬灵帮助最大的是他在广东打工期间认识的南方女士陈洁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她的帮助,就没有我回文诗集的诞生。”池东灵说。

2004年,池东灵去广东打工,打工的日子辛苦而乏味。每到晚上,城市里色彩斑斓的灯火和远近交叠的夜阑之音,总能强烈地触动他诗歌创作的灵感。

一开始,池东灵根据自己的感觉,写一些七律、绝句、古词什么的,有时也练一些书法。他感觉有写得不错的诗词,就拿到镇上去复印一份,留作纪念。陈洁凤是一家复印打字社的老板,每当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复印时,她总是先欣赏一番,这样一来二去地他们就熟识了。

经过一年的创作,池东灵所写的诗已超过100首。当时,有一个安徽籍的工友曹化雷告诉他,说这么多的诗可以整理成一部诗集,人们对反映农民工心声的作品都很欣赏,说不定将来还能出版呢!这句话,坚定了池东灵的创作信心,到了2005年下半年,他写的诗词总数已达200多首。

七律、绝句写得多了,池东灵总觉得应该写些更特色的。记得在家时,邻居家有一首回文诗,当时他就觉得很有意思,也想创作一首。后来听人说,回文诗有一定的创作难度,它是中国古老的一种诗歌体裁,由于现在的人创作的不多,这种体裁现在很少见了。“我写写看,让这种体裁重见光芒。”池东灵暗下决心。

于是,他就托陈洁凤在网上查寻一些有关古代回文诗的资料。然后,按照古代的格式,比葫芦画瓢似的一个体裁一个体裁地开始模仿创作。

池东灵原来所写的200多首诗已经由陈洁凤帮助输入了电脑,并进行了排版整理。现在,每当写出回文诗,他仍照旧拿过去让陈洁凤给输入电脑。“只要你能查出一个模式,我就能作出和它一样的回文诗。”池东灵自信地对陈洁凤说。在陈洁凤的帮助下,迭字回文诗、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等形式的回文诗都被池东灵一一写了出来。

续写的奇迹

对池东灵来说,创作难度最大的“诗词双回文”诗。“诗词双回文”诗,是一种奇特的回文诗,诗倒读可以成词,词倒读可以成诗。互变的回文诗词,句法结构和押韵的平仄都要变,难度甚大,这种诗词除了清代的朱杏孙写过一首诗词双回文,至今尚未见续作。

“我能不能创造奇迹呢?”面对这么复杂的句式,池东灵暗自思忖。一连几天,他待在家里苦思冥想,不停地琢磨着。又过了两天,上夜班的池东灵干完手头必要的活后,又开始了思考,忽然,他来了灵感,一个夜班下来,竟写出两首“诗词双回文”诗来。当池东灵拿着所写的几首“诗词双回文”诗去复印时,陈洁凤几乎惊呆了。“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诗人。”看完诗后,陈洁凤惊喜地说。

在陈洁凤的鼓励下,池东灵一口气又写出了四首“诗词双回文”,打破了自清代以来,由朱杏孙保持的唯一一首“诗词双回文”纪录。

打破了历史纪录的池东灵并不满足。“老是仿照别人的格式来写,自己难道就不能创造一个新的格式体裁吗?”池东灵揣摸着,“如何创造一个回文体裁,使它更新颖一点,更有艺术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与研究,池东灵终于研究出一个回文面。所研究的回文面是由一首长诗组成的,每句中的一个字与下句中的一个字连起来组成一首诗,而且,这首诗还可以倒读,根据这样的特点,池东灵给它命名为“诗词连环套”;紧接着,池东灵又研究出了“顶针回文体”。这类诗是按照汉语的修辞方法顶针设计的,用33个字组成1个正方体图形,沿着正方形的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可以读出100多首回文诗。

渐渐地,池东灵创作的回文诗已经达到200多首,为了使人们更加了解回文诗,他单独将回文诗部分集成一本《回文诗集》。在此初次整理成册之际,池东灵将它寄给了时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世界华文联会副会长、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饶子女士审阅,得到了饶子的高度评价。

留下足迹

在给饶子的去信中,池东灵曾这样写道:“你虽然不是我言传身教的授业恩师,但我从你那里领略了宽容与伟大,汲取了创造的灵魂与精华,我要茫茫的人生路途中,留下一串深深的足印……”

几年来,在艰辛的务工生涯中,池东灵与诗结下了不了情缘,并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寄托于此。

第一个创新了“百文诗”诗歌体裁;第一个创新了“诗词连环套”和“顶针回文体”两个回文诗体裁;继古代对联大师林大秀之后,第一个用一个字写一副对联,并且可以读出三十二种不同的读法;在硬笔书法史上,第一个系统、全面地将汉字的笔画、部首、间架结构总结成记忆口诀的形式。对于这样的成就,我们也许只能在池东灵自己的诗句中,才能找到一个农民最淳朴、厚重、真实的情感表述:

回文对联范文第5篇

一、插讲故事,讲出对联的趣味

在课堂上,如果能穿插些有趣的对联故事,寓对联教育于故事情节当中,或作为导语,或作为背景资料呈现,就能让孩子们在感受对联趣味的同时,对对联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第七册《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中的回文联,在导入环节,我就讲了“‘斗鸡山上山鸡斗’对‘龙隐岩中岩隐龙’和‘我爱邻居邻爱我’对‘鱼傍水活水傍鱼’”这两个对联故事。第一个对联故事讲的是晚唐时期,赵观文由书童陪着,去游览盘龙洞,发现洞顶有一条一丈有余的巨大钟乳石垂下来,不停地滴着水,于是他就吟诗作对,当中闹出了很多笑话;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湛江德邻里之间友好关系,鱼水深情的故事。由于这两个故事富有趣味,情节生动,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当我讲完,他们还意犹未尽,不知不觉中,他们不仅对回文联有初步的了解,还激发了他们学习对联的热情。

二、想象画面,想出对联的意境

对联结构虽小,但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时,教参虽说大体理解对联大意即可,可由于对联所描绘的人、景、物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很难从字面去理解大意,更谈不上体会对联的意境了。每每学生学习对联都是囫囵吞枣,读通会背就了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画面的描绘,让学生走进对联,感受对联的意境,为对联的背诵、创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如第七册《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中的四副名胜古迹联,很多学生都能找出对联中提到的景物,但是景物与景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对联中那些凝练又带有美好意境的词语学生光是靠多读似乎并不能完全解读出其中的意思来。因此,教学中,我这样处理:先是出示与四副对联相关的名胜古迹:北京颐和园月波楼、四川青城山真武殿、山东济南大明湖、江苏苏州沧浪亭的资料,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出示对联描述的相关景物的图片。在教学“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这副对联时,我就出示了能反映“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的图片,问学生什么是半帘,花影为何在半帘之上,月笼纱又是怎么一回事?学生说出最浅层的理解后,我就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一条弯弯的小路穿过幽静的竹林,月光如水,洒遍了整个竹林,多美啊!有的说,竹丛的影子被月光投射下来,印在小路上,像是铺满了或浓或淡的云;有的说,入夜后,帘纱半卷,月光如泻,四周好像罩上一层薄纱,各种花木的影子印在窗帘上,深深浅浅的,很是好看……就这样,让学生对画面展开想象,学生有了对画面的感知,对联的意境就展露无遗,理解对联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创作,创出对联的精粹

在对联的学习中,学生并不仅仅局限于会读、会背、会想象,他们更想试着自己写对联。因此,当学生能欣赏对联的时候,学生对对联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就应让他们牛刀小试了。教学生进行对联创作,一定要遵循从扶到放,从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引导学生填补对联的关键词。如清风拂面暖,细雨( )花柔,有的学生说填“洒”,有的学生说填“浇”,我就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细雨是什么样子的?打在身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就说填“浇”和“洒”都不够恰当,有的学生马上想出了“润”。接着,我让学生进行填补一个词的练习:如,千朵莲花三尺水,( )明月半亭风;植树造林绿大地,( )种草美人间。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知道在进行对联创作时,不是随意填写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其次让学生填写下联。如,冬去山明水秀, 。我先让学生进行词语的划分:冬/去/山明水秀/,再试着让学生一个一个词地对,很快学生就知道:冬对春,去对来,山明水秀对春暖花开。

最后放手让学生创作。如学习了第七册《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的回文联后,我就让学生去创作对联。我先做了一个榜样,创作了一副对联:蜜爱花儿花爱蜜,水恋鱼儿鱼恋水。看见老师都敢于尝试,学生们的顾虑全消失了。他们的思维放得很开,甚至有些不着边际,但正是没有了约束,学生们写出的东西反而妙趣横生:人照镜儿镜照人,水映山头山映水;脚爱鞋儿鞋爱脚,日恋月儿月恋日……

回文对联范文第6篇

嵌字联

在对联中巧妙地嵌进某些人物或事物的名称,使所表现的主题更加突出,这就是“嵌字联”。广东省潮州市韩江酒楼上有副对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联中巧用了与诗酒有关的四个历史人名,还在对联的首尾嵌入了“韩江酒楼”四字,可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数字联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能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有副题咏除夕之夜的对联: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巧妙地用进数字,咏叹除夕之夜在时序更替上的特殊地位,有感叹光阴飞逝、劝人珍惜之意。

拆字联

拆字联是按照汉字结构的特点,将某些汉字拆开,用原字和拆开的新字组成的对联。有人用明代郡守冯驯与商代宰相伊尹两人的名字组成了一副拆字联: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冯”字为二马,“驯”字为三马,“冯驯”两字合为“五马”;“伊尹”二字字形相仿,相差一个单人旁,仅是“有人”与“无人”之别。

拼字联

拼字联与拆字联相反,是将某些字拼合组成新字,与原字一起组成的对联。相传,清代光绪皇帝与珍妃偷偷约会,光绪口占一联:

二人土上坐。

珍妃一惊,自己是妃子怎么能和皇帝平起平坐,连忙对道:

一月日边明。

把光绪比作太阳,自比月亮,是借皇帝的光辉来照耀自己。

叠字联

用汉字重叠出现的修辞方法所作的对联为“叠字联”。叠字联有利于表现主题,朗读时节奏感强。山海关孟姜女庙前楹柱上有一副叠字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很多游客驻足观赏,反复品读,难解其意。因为“潮”与“朝”,“常”与“长”同音,对联就可以理解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海潮有涨有落,浮云有长有消,孟姜女却始终如一地盼夫归来,表现了她的千古铭贞。

同旁联

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对联叫“同旁联”。从前有一文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流落湘江之滨。在悼念屈原时,他作了一副对联: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上联每个字都用“氵”做偏旁,下联每个字都用“口”做偏旁。

顶真联

用联中上句句末的字作为下句开头的字连接成的对联叫“顶真联”。明代唐伯虎曾作一副顶真联: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此联运用顶真修辞,写出了“水”与“车”、“风”与“扇”之间的辩证关系。

回文联

回文联就是一种无论正读、倒读,文句都通顺,文字都一样的对联。据说,回文联始于清代乾隆皇帝。他在“天然居”用餐时就作了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但一时又写不出下联,便传旨朝中文臣学士来答对。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对出下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谐音联

由一个或几个音韵相同而词意、内容不同的字词组成的对联,叫做“谐音联”或者“同韵联”。例如:

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采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上联中“童子”与“桐籽”,“落”与“乐”谐音相同;下联中“麻姑”与“蘑菇”,“鲜”与“仙”谐音相同。此联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且意味深长。

谜语联

将谜语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谜语联”。从前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寿星,别人问他高龄几何,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口占一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又过一个春秋。

古代,六十岁称作一个花甲,七十岁是古稀。“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就是一百二十岁加二十一岁,“古稀双庆,又过一个春秋”就是一百四十岁加一岁。别人很快就猜出了寿星的年龄是一百四十一岁。

无字联

在对联中不用文字,全部借助标点符号表示。

1949年4月1日,政府企图苟延残喘,又放出“和平”烟幕,派代表团到北京与共产党代表团进行和谈。当天,南京六千多学生举行示威游行,竟被反动派打死二人,打伤百余人,造成了震惊全国的“四一惨案”。在死难学生追悼会上挂着一副无字对联:

? ?? ???

! !! !!!

这副对联全部用“?”与“!”表达。上联“?”愈来愈多,表示愈来愈多的人对政府发出责问;下联“!”愈来愈多,是指反动派种种倒行逆施的做法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反对与指责。

比喻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此联采用比喻手法,将去掉多余文辞的文章比作秋天的树一样,而富有新意的文章则像二月的鲜花一样美丽。

拟人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回文对联范文第7篇

比喻。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如:

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两者之间构成比喻,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这里借“二十八”代“宿”(这里别解为“住宿”义),借“三十三”代“天”。意即“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如: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梅有“傲骨”,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感物咏志,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夸张。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以期引人注目,这种手法称为夸张。如: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副对联,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莺莺在长亭泣别张生时那种难以遏抑的离愁别恨,分外真切感人。

顶真。顶真又称“连珠”,以前一句的结尾来作后一句的起头,使相邻的两句首尾蝉联。如: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名联。上下联的两个分句中都运用了顶真手法,前后蝉联。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引申阐发,意蕴深长。

回文。回文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有单句回文与双句回文两种。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是厦门鼓浪屿的一副对联。上句与下句都可顺读倒读,回环流转,妙语天成。

双关。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常见的有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中“荷”谐读作“何”,“藕”谐读作“偶”。意即:“因何而得偶(配偶)”。下联中“杏”谐读作“幸”,“梅”谐读作“媒”,意即:“有幸故不须媒”。音同而义殊,言此而意彼,别有一番趣味。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光绪三年,黄河长江流域灾情严重。当时有人撰写了这副对联来讽刺中堂大人李鸿章(合肥人)和户部尚书翁同(常熟人)。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将“合肥”、“常熟”这两个地名予以另解,与联中的“瘦”、“荒”形成对比。巧妙熨帖,讽刺辛辣。

排比。把句式相近,语义相关,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列使用,称为排比。这种手法在长联中较为常见。如: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排比出八种“宇宙奇观”,下联排比出八种“古今绝艺”。句式整饬,意象纷呈,气势充沛,犹如天风海涛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设问。为阐明己见,故意提出问题,以引人注目,这种修辞手法称为设问。如: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这是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冷泉亭的一副对联,相传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上联与下联都分别由设问句构成。含蓄蕴藉,启人遐思。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副很著名的劝学联。上下联各由两个分句构成,设问设答,一呼一应;语势劲健,张弛有致;借物咏志,催人奋进。

用典。用典是对联,尤其是风景名胜处楹联常用的手法,它寓典于联,言简意深,大大拓展了联语的思想蕴涵。如:

铜琶铁板 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这是黄州赤壁的一副对联,对仗工整,然而又各有出处。上联出自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下联出自曹操《短歌行》。这两句诗也被苏轼引入他的《前赤壁赋》中。此联不仅切合赤壁名胜的由来,而且格调高雅、语义蕴藉,回味悠长。

析字。析字即利用字形的离合变化以形成联趣,如:

议论吞天口;

功名志士心。

上联中析“吞”为“天口”,下联中析“志”为“士心”,不仅离合巧妙,而且语义也浑然天成,堪称佳构。

少目焉能评文学;

欠金岂可立功名。

清乾隆时,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赃枉法,民怨沸腾。当时有一落第生员愤然在试场门口贴出此联。上联中“少目”为“省”字所析,下联中“欠金”为“钦”字所析。这样既巧妙地切合吴省钦的名字,又对他的丑恶嘴脸作出了辛辣的嘲讽。

迭字。迭字是把同样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的紧相连接,有的间隔出现。如: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这是杭州中山公园的一副对联。其中连用十对迭字,如珠走玉盘,历落宛转,优美动听。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传这是明代东林党人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中分别间隔出现相同的字“声”、“事”,这样构思既强调了联语的主题,同时也使联语产生了一种回环反复的声韵美。

藏字。藏字,也称藏词、漏字,即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意漏缺一字,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相传是袁世凯称帝前夕有人为他撰写的。上联有意漏缺“八”字,下联则有意漏缺“耻”字,借以讽刺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是“忘八”(即“王八”)、“”。辛辣而巧妙,深刻而又含蓄。

嵌字。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将几个特定的字嵌中,称为嵌字。所嵌字的位置灵活多变,如: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这是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花径”题写的对联,上下句句首嵌入“花径”二字,不露斧凿痕迹,十分贴切工稳而又巧妙自然。

冬夜灯下,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上联中嵌入“冬夏春秋”四字;下联中嵌入“东南北西”四字,一为时间,一为空间,皆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对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不仅仅只有上述这些,其他如反复、列锦、呼告、转品、层递等也常用到,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尽述。应当指出的是,在某些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以增强其审美功能。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副对联中就同时运用了层递、顶真、迭字等修辞手法。又如: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副对联中也同时运用了设问、迭字、列锦等修辞手法,有效地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效应。

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为对联这一传统的文学形式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使得联语更为典雅精美,联趣更为浓郁别致,联格也更为活泼多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联的创作与鉴赏也为修辞手法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者之间是水融、相得益彰的。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回文对联范文第8篇

明朝末年,江南名妓柳如是支持反清复明的斗争。明亡后,她为此自缢而死。有人写了一副赞美她的回文联:

人中柳如是;

是如柳中人。

鉴于柳如是的高尚节操,所以联云“人中柳如是”。

清代北京有一座著名的酒楼,名曰“天然居”。乾隆皇帝有一次在该楼享用美味佳肴,酒意微醉时,觉得自己就像在天上做客一样。于是,他御笔一挥,写成这样一副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此联妙在顺读时是一层意思,倒念时又是另外一层意思,而且两层意思相互关联,浑然天成。

广东湛江市有一副回文联写得很好,联云:

我爱邻居邻爱我;

鱼傍水活水傍鱼。

此联别出心裁,把邻居间的友好睦邻关系比喻为鱼水之情,既十分贴切,又具体形象,意味深长。

有这样一副回文茶联挺有意思:

趣言能适意;

茶品可清心。

倒念则为:

心清可品茶;

意适能言趣。

此联前后对照,文采娱人,别具情趣,不失为茶联中的佼佼者。

1982年《中国青年报》春节征联中,有一回文上联征对: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在众多的应征下联里,有这样两则下联对得工整贴切:

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

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

品赏药名回文联亦别有一番情趣。

请看:

红日千载千日红;

青年万代万年青。

路路通衢通路路;

重重楼阁楼重重。

虎山下面下山虎;

龙江过去过江龙。

以上这几副回文联中的“千日红、万年青、路路通、重重楼、下山虎、过江龙”都是中药名,嵌在联中,自然贴切,通俗易懂,浑然天成,妙不可言。

谐音回文联也颇为有趣。这种对联按字面虽不是回文,但按字音却是回文。相传明代才子唐伯虎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看到宋代佛印和尚的一幅《出水芙蓉图》,连声叫好,脱口吟出一上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朋友一听,不禁叫好,可一时又对不上。后来有位先生听说此事,便提笔对出了下联:

书临汉帖翰林书。

此下联对得巧妙贴切,天衣无缝,一时传为佳话。

有一种倒句回文联,是把上联的句子不改变字词顺序,只把句子前后颠倒过来作为下联。如挽闻一多先生的回文联:

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

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回文对联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字游戏 辅助教学 言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09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了许多游戏元素,研究显示,教材中的文字游戏主要以辅助教学的形式出现,但文字游戏的作用绝不仅仅于此,文字游戏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善用文字游戏的独特风格,可以进行创意表达。那么,在言语实践中如何兼顾二者呢?

一、辅助教学,让文字游戏走向儿童的文化视界

儿童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意味着创新,这种创新总是把我们引到一个新的视阈、一个新的高度。文字游戏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这一诉求。

1.理解与视界融合,弥补儿童经验的不足

儿童对文字游戏的理解并不是单纯地将文字游戏的内在要求同化到自身的文化之中,也不是将自身的文化同化到文字游戏中,只是将文字游戏的要求作为自身文化建构的媒介,在自身文化中把理解的真理作为个体的东西,使之适用于新的环境,进而改进自身的文化结构并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寻求新的意义。如在教学回文句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回文句的特点,教师可巧妙引入风景区的一处回文句“洞帘水挂水帘洞”,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然感悟回文句的特点,习得言语。

2.用游戏的方式学习,促进学生的文化建构

学生需要自由和精力的释放,游戏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把文字游戏的学习作为学生自主选择的游戏方式出现,学生会把个性投入其中,产生一种美好的情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存在的需要,并在游戏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借助谜语游戏“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辣椒的特点。

3.走进语言哲学境域,挖掘言语的多面性

学习文字游戏,不仅是在学习交流,学习思考,学习表达情感,而且是迈入了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世界,感染、认识、习得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字游戏也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和训练的材料,还是儿童个体即将进入由语言的理性之光、情感之火照亮的思想与文化世界。因此,教师还要关注文字游戏学习过程本身的人文价值和情感体验,引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挖掘和享受文字游戏背后的生命意义、审美价值与文化精神。

二、言语发展,让文字游戏转化为言语能力

文字游戏的学习为学生的言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积淀了学生文字游戏创生的潜能。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教师应努力将学生的这种潜能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层次,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1.养护“原初”,保护创生的根源

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感性的、跳跃的,他们拥有比成人更敏锐的直觉,更不受约束。他们的主客体的未分化和自我中心化的思维特点,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回文句为例,回文句读起来情趣盎然,回味无穷。如“月亮白白亮月”“兴业小区小业兴”,虽不符合语言规律,却是学生创造的原生态。这些珍贵的原生态,与创造力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称之为“原初的规定性”。这种“原初的规定性”,正是言语创造力发展的最深的根源。养护好学生的“原初”,即保护了言语创生的根源。

2.挖掘“惊异”,引领学生自由创造

文字游戏的学习,离不开对语言“惊异力量”的发掘和拓展。教师可引领学生发现生命自由创造的奥秘。如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学生对习惯的注意,引导他们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如教学回文句时,学生由“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产生创作灵感,派生出“东京自来水来自京东”,虽稚嫩,但不乏新意。挖掘文字游戏的“惊异力量”,学习内容将变成学生想象力栖居在文字游戏中所看到的生动画面,所体验到的“可能”世界。

3.运用比照,实现言语自我建构

很多经典的文字游戏或幽默诙谐,或朴实自然,或深刻隽永,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不难发现或感受语句所表达的意思,但文字游戏的表达形式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秘密。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其中,揣摩出其表达的独到之处?我们不妨将含蓄的语言与直白的语言进行对比,将朴素的风格与浓烈的风格进行对比。如为了表现春节的快乐情景,一位学生这样描写:“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辞旧迎新,一派欢乐祥和的情景。”我巧妙呈现教材中的对联:“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通过比照,学生充分感受到对联的形式美和声律美。

文字游戏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辅助教学的媒介,更是学生言语发展的语言环境。

回文对联范文第10篇

1、拆字 巧妙地利用汉字结构上的离合关系来表达意思。如一副戒烟联写道:

信是人言,本欲取信于人,必须言而有信;

烟本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因此戒烟。

2、叠字 利用叠字形式,不仅节奏明快,而且意境优美。如杭州龙井南有九溪十八涧,有联云: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青山、曲径、碧村、响泉,境界全出。

3、同旁 分上下联相对的字词同旁、上联与下联各为同一偏旁、上下联均为同一偏旁三种情形。如广东虎门的一副同旁联: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对联中不仅上下每字偏旁相同,且都今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结构奇巧,含义深刻。

4、含数 传说有一次坡与两学友赶考,因为发大水,船只行进困难,耽搁时日,应考迟到了。一学友叹道: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5、回文 利用字词的回环往复构成联语。如福建厦门鼓浪屿鱼脯浦的一副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无论顺读倒读,字和音都相同。

以上是从运用字词技巧的典范,从修辞手法方面研究,常见的还有以下几类:

1、对比 上下联每句内或上下联之间内容相对或相反。如吕蒙正早年家贫,投亲无靠,赊借无门;不想中了状元后,一举成名,门庭若市。过去从来不走动的远房亲戚,也纷纷前来攀亲联宗……吕蒙正特地撰写了一副风趣的对联,高悬中堂"谢客":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也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2、注释上下每联拟以总分式或下联是对上联的解释说明。陶行知为谋生计,在1932年36期的《涛声》杂志上登了一则"卖艺启事",启事的两边配有楚狂老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展)的两副贺联,其中一副是:

先生只三卖,卖讲卖字卖文,何如卖国最有利?大家争一吃,吃党吃粮吃教,焉知吃粪便无人!

对"三卖""一吃"解释之后,笔锋一转,鞭挞反动派,构成对比,表达了强烈的感彩。

3、描写根据撰联对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该事物的特征。如郭沫若为女词人李清照纪念堂写的门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如后主遗风。

不仅工对严谨,构思奇妙,而且诗情浓郁,意境优美。

4、双关联句意思一"明"一"暗",撰联者的意图,有的是一石双鸟,明暗并重,用以谐趣;有的则在"暗"上,表示含蓄幽默。如1927年,军阀杨森借修路之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历时一年多,马路只 铺了一些乱石子,也不用压路机碾平,百姓不堪"颠沛之苦"。当时四川以写对联闻名的刘师亮写对联一副,以记其事:

马路已垂成,问督理何时才滚?

民房将拆尽,愿将军早日开车。

这里"滚"字可理解为用压路机滚平路面,但作者意思很清楚,是叫杨森早日滚蛋。下联"开车"也是这个意思。

语言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相声对对联范文 下一篇:结婚厨房对联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