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幼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4:37

国幼教育

国幼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瑞吉欧教育;幼儿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29-01

瑞吉欧地区广泛吸取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形成了比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和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方法。我在对瑞吉欧幼儿教育的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我国的幼教改革有几点启示:

1.营造自由宽松的幼儿教育氛围

学前阶段是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也是各项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容忍和支持个性的环境、一个可以让孩子身心感受自由和尊重的氛围;另一方面还需留给幼儿自由选择的余地,多给孩子一些权力和机会,教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可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另外,在给孩子解放的同时也要解放教师,给教师一个自由施展的平台,让教师拥有自主实施教育的权利。

2.幼儿园课程设计方案应强调整体性、突出个性化

2.1 幼儿园课程设计方案应强调整体性,避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状态。我国传统的幼儿园课程被错误地理解为完全的分科教学,存在重视幼儿智力培养,忽视其品德个性塑造,重视课堂讲授,轻视孩子自我探索。所以在现行的幼教课程设计及使用要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分科教学中要注意横向和纵向联系,使幼儿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2 幼儿园课程应突出个性化。未来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要求,即人人都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因此,我们的课程实施需要以儿童为本,尊重他们的个性、天性以及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3.树立开放性的大教育观,充分利用物质、人力和环境等资源

在瑞吉欧,幼儿学校是开放的。在物质资源利用方面,教师在购买玩具时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废物利用、一物多用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不仅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互相交流,还把家长与社区居民也吸纳到幼教工作中,群策群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不仅充分利用园所内部环境,更是大力开发社区资源和周边环境,使之能够更好地幼儿发展服务。目前我国的幼儿园大多是购买现成的教具与玩具,半成品或原始材料运用较少;家园合作处于低层次阶段,家庭与幼儿园平时沟通互动较少;在环境创设上更是片面重视校内尤其是室内环境,而且环境布置的主要负责人永远都是教师,家长与社区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我们要向瑞吉欧教育学习,从单一的个体形成紧密联系的团队,一起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幼儿教育环境。

4.改变过于分工的工作状况,重视合作工作方式的创建

我国幼儿园教师,岗位上有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之分,职能上也有教育教学与日常保育之分。老师们彼此各司其职,较少沟通合作,这样明显的等级与过于分工的工作状况既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还不利于幼儿同伴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而瑞吉欧教师坚持信任、合作的工作方式,不仅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还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在平等互助的氛围中逐渐理解"关系、互动与合作"的内涵,培养其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由此观之,我国幼教管理者鼓励并支持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幼儿教师也需注重和同事的讨论探究,在沟通互动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完善教育教学策略,并以自己的合作行为影响幼儿、为幼儿做好榜样。

5.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往往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形式以老师教与幼儿学为主。要知道,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更加不适合教师强制灌输,幼儿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如果大脑被各种条条框框固定下来,势必将限制幼儿思维的发展,瑞吉欧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幼儿教育就要积极放手让幼儿自由发展,使其做自己成长的主人。教师的职责是鼓励、是倾听、是观察、是指导,是协助,而不是主宰一切。教学的实施只有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加以展开,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进步和推动整个幼教事业的前进。

6.增强国民的民主意识,加快教育的民主化转变

教育民主化是21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诉求。瑞吉欧的早期教育机构打破了由政府组织制定的"教育质量标准",从根本上消除了"教育话语霸权",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全新文化兼有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与法治性等特点,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个人能够得到自由且全面的发展。而在我国,一方面幼儿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不均等,"金钱"和"权力"在幼儿能否接受好的教育中仍占有很大分量;另一方面,我国的幼儿教师及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民利并未体现,课程的设定与教材的选择,多以教育部门及教育专家的意见为主,一线幼儿教师和幼儿的教育自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改变这一现状,加快教育民主化进程迫在眉睫。因此,第一,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民主型政府,以法律形式保障教育公平、民主;第二,重视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一线教师更多的权利,使课程的制定与实施更多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第三,要加快民主化教育,增强国民的民主意识,让争取教育民主、保障教育公平的观念深入人心。

国幼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幼教体制改革;幼儿教育券;适宜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04-07

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年)来,我国内地在政经文教等各方面都经历了剧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我国幼教事业就是这样在风雨中前进的。在改革过程中,大批公办园被关、停、并、转、包、卖,民办园则迅速发展,从而初步形成了目前事实上的“民办园为主,公办园为辅”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格局,出现了事实上的“国退民进”发展战略变化。〔1,2〕但是,在改革中由于理论上准备不足,政府的政策难以及时调整,制度重建难以及时跟进,社会参与不够,因此我国幼教体制改革历经艰难,“九五”以来整个幼教事业出现大规模连续性滑坡。〔3〕2006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对公办园强行改制,从而触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学术讨论。曾晓东(2006)张国霖(2006)和蔡迎旗(2006)等人分别从财政投入体制改革教育立法和教育公平等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三个方向性建议:设计科学合理的幼教财政投入体制,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幼教公平。〔4-6〕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的学前教育立法工作(详见2008年第10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专访”)。由于我国对于幼教财政投入体制问题的研究尚不多尚未形成共识,所以对于用立法手段来保护一种什么样的幼教体制这个根本问题尚无完整答案。而如果在幼教财政投入及分配制度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幼教公平问题就无从谈起。简言之,我国幼教体制改革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它的核心问题是,急需找到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幼教财政投入及分配制度。本文试从当前我国幼教体制改革面临的七大基本矛盾分析入手,论证用幼儿教育券制度彻底解决我国幼教财政投入与分配问题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一深圳公办园改制,闯入最后一片“雷区”

深圳公办园改制事件之所以引发大规模的讨论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就是因为它触及了我国幼教体制改革的敏感话题,也即这场改革的最后一场攻坚战:幼教财政投入与分配问题。〔7〕自1949年以来,我国中央政府曾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分配幼儿教育经费:(1)政府和事业单位所属幼儿园:按计划在对应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经费中列支。(2)企业所属幼儿园:用给企业“合理留利”的方式预留经费开支。(3)街道所属幼儿园:通常通过民政渠道加以投入。(4)农村幼儿园:采取集体兴办方式,政府未将其纳入国家投入体系。而此次深圳公办园改制就是打破了上述第一种财政投入方式:在2006年将市属22所公办园改为国有企业性质的单位,在2008年3月更是试图将这22所公办园改制为民办园,政府不再投入财政经费,幼儿园需像企业一样自筹经费,自谋生存和发展。显然,这一改革触及了深层次的利益分配问题,改革闯入最后一片“雷区”。

曾晓东(2006)认为,我国现有幼教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它存在几个明显的制度缺陷:一是财政投入缺乏公平设计。现有体制人为地将我国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并据此分配不等的幼教资源,这是明显的分配制度不公。国家只承担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幼教经费而置农村幼教于不顾,这是明显的政府失职行为。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有兴办幼儿园的强烈动机(因为可以“合理留利”),而经济体制改革后因为办园要花企业自己的钱了,于是,企业的态度马上逆转,对原属幼儿园实施关停并转卖。三是社会体制改革使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村作为社会管理基层组织的功能逐渐弱化,而新的社会体制下的社区服务职能尚未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安排也尚未形成,于是,街道办园和农村乡(镇)、村办园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了。〔8〕笔者非常赞同曾晓东的观点,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是对我国幼教财政投入及分配体制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重构我国幼儿教育供给体系,探索新的社会福利制度。而新的体制必须有助于解决下述幼教体制改革面临的七大基本矛盾。

二我国幼教体制改革面临七大基本矛盾

1.幼儿教育的基本性质:公益还是非公益

张国霖(2006)反对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发展幼儿教育,认为这最终必将损害幼儿教育的公益性。〔9〕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只有义务教育才具有纯公益性质,其他阶段教育都属于“准公益类事业”。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在接受《幼儿教育》杂志记者的专访时指出:“学前教育是以公益性为根本属性的准公共产品……尚未完全符合公共产品的标准……但公益性又是其根本属性。”〔10〕这就是我国幼教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幼儿教育究竟是公益性事业还是准公益性事业?如果是公益性事业,政府应该对幼儿教育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是准公益性事业,又如何协调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之间的关系?曾晓东(2006)认为,在这些问题没有形成明确答案的情况下,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案是不改变政府、事业单位和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体制(即存量不变),增量部分则投入到政府责任应该到达的地方去。〔11〕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是以公益性为根本属性的准公共产品”这一定位非常准确,它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学前教育具有公益性和非义务性这一双重属性。

2.双轨办学体制的改革方向:公立还是私立

曾晓东(2006)认为,幼儿教育虽属于“准公共产品”,但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需要使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来调配相关资源,由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两个体系来支撑。〔12〕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存的“双轨办学体制”,客观上促使深圳市人民政府仓促作出公办园改制的决定。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周密的计划,这种改制对公办园来说是一场灾难:计划经济的好处没有了,市场经济的好处还没显现,结果是两头到不了岸。〔13〕据了解,主持深圳市公办园体制改革的市政府官员曾考察过邻国的幼儿教育,他们得出的是这样一个结论:政府办园在世界范围内都属少见,国外幼儿园大多为私人所办;作为幼儿教育的管理督导和规则制定者,教育主管部门不应该“既当裁判,又做球员”,因为这对民办园不公平,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而且必须撤出幼教市场。这一结论看似客观,实则有“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首先,各国幼儿园儿童年龄阶段划分标准不同,难以简单类比。例如,在英、美等发达国家,5岁甚至4岁的幼儿就可以进公立学校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小学其实相当于我国的“公办园”,因为在我国五六岁的幼儿是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其次,虽然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幼儿园大多由私人承办,但政府会部分甚至全部承担幼儿的入托费用。曾晓东(2006)指出:如果深圳市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能同时明确自己对低收入人群、流动人口子女早期教育的责任,确定政府财政支出的边界;明确所有类型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和工资待遇,以切实改变客观存在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过低、晋级无制度保障、流动过于频繁的现状,那么,也许深圳市的改革会有更积极的意义。〔14〕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公办园改制并非我国幼教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详见下述),相反,现阶段我们需要尽量保存现有的公办幼教体系,同时切实以政策来兼顾非公办园的利益,从而促进幼教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3.幼儿园改制的策略:逐渐转型还是急速民营化

蔡迎旗(2006)认为,后社会主义改革有两种基本策略:一种是有机发展策略,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创造条件,使私有部门自下而上地发展起来,防止国有资产以任何形式被瓜分。另一种是加速私有化策略,例如苏联的“休克式改革”,强行将国有资产私有化,在短时间内尽快消除国家所有制,以私有化来促进高度市场化。〔15〕蔡迎旗(2006)建议,促进非公办园健康发展是当前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即要盘活非公办园幼教资源,以此激活并带动公办园的改革。〔16〕笔者也认为,这种渐进式改革符合我国国情,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相吻合。而类似苏联的“休克式改革”短期内很可能带来强大的冲击,长远看效果也未必好。

4.幼教体制改革的导向:计划取向还是市场取向

曾晓东(2006)认为,对公办园财政投入体制的改革应在公有制框架内进行。〔17〕即不改变其公办园的身份,但要淡化其作为公办园的特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其与非公办园的合作与交流。这种改革并不是要让幼儿园市场化和私有化,而是要将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公办园,以增强公办园的活力。

不过,曾晓东(2006)也指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双轨调控,宏观规范和引导我国的幼儿教育财政改革。我国将经历很长的、复杂的双轨期和过渡期。在这一时期,行政计划和市场手段并用。由于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幼儿教育财政投资的战略调整也容易引起事业发展的跌宕起伏,因此政府的主导和宏观调控极为重要。由于财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会比行政命令的手段更为有效,因此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资不能削减,各项财政支持政策也必不可少。幼儿教育财政改革必须全面展开,重点突破,并与幼儿教育内外其他方面的改革整体配套地进行。〔18〕笔者认为,虽然财政手段比其他任何行政手段都更为有效是事实,但一个关键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用什么样的财政投入机制调和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根本矛盾,从而有效地协调双轨体制的平稳运行,这正是本文拟重点讨论的问题。

5.幼教财政投入主体:中央为主还是地方为主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所有受益者均应分担教育成本。政府、举办者、社会要提供部分经费,家长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事实上,我国的幼儿教育从整体上看一直是以家长自负为主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很多地方还在为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奋斗,根本无暇顾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据报道,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基层政府欠下的债务总额已高达500多亿元。为此,2007年12月24日,中央政府首次确定为农村“普九债务”埋单,除了中央安排财政专项补助外,还通过六个途径偿还债务,一是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统筹安排;二是在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偿还;三是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盘活闲置校产筹集资金;五是统筹有关非税收入筹集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这是一个“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的普及义务教育模式。笔者认为,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也可以照此办理,详见后述。

6.幼教发展的重点:城市还是农村

当前我国幼教改革面对的另一巨大挑战是:城市与农村二元分化问题。在大中城市已经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情况下,广大农村地区连学前一年都尚未落实。在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在大中城市则存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被现有的事实上普遍存在的“城市中心主义”幼教体制所遗忘的儿童,其早期教育问题也急需运用创新的幼教投入体制来解决。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与前提,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更甚于社会财富和经济收入的不平等。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会带来贫困的代际循环。〔19〕因此,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增加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以通过教育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但是,对幼儿教育而言,有两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谁来投入农村幼教经费?谁来保证投入的经费能被有效利用?

7.幼教经费的分配问题:谁来分和怎样分

教育财政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不同阶层和社群之间按比例平等分配教育经费。这里产生了谁来分配、怎样分配两大问题。蔡迎旗(2006)提出,在分配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五项原则:(1)资源均等分配原则。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在总量上占有公共资源的份额要相对均等。(2)财政中立原则。不同地区的学生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的基本权利没有差别。(3)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原则。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4)积极歧视原则。对留守儿童、新移民儿童以及贫困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财政支持。(5)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原则。这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最根本的财政要求。〔20〕很遗憾,上述五项原则在我国幼教界没有得到体现,反而出现越来越明显的马太效应: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一方面是农村幼教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是城市优质幼教资源浪费或被瓜分。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缩小城乡幼教差距的问题上要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扩大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允许农村和西部地区儿童流动到城市和东部地区来接受教育。但是,这里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它制约着幼教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和教育对象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即在当前“分级办学”的教育财政制度下,中央财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大多数投向了高等教育等其他教育,其中并没有幼教经费。地方财政又往往捉襟见肘,连“各人自扫门前雪”都难以做到,更遑论流动人口子女了。如果真要实现普遍的“国民待遇”,体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规定的“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的理念,就必须全面解决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尽快推行幼儿教育券制度。

三幼儿教育券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潮流

教育券(education voucher)或学券(school voucher),是指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交给受教育对象,让他们用来充抵学费。1955年,芝加哥自由经济学派领袖弗里曼(Milton Friedman)发表了《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首次提出了学券制理论,建议政府把本该投入到教育中的经费通过折算后发给每一名学生,学生凭券自行选择学校就读,学校凭券到政府兑换相应的教育经费。弗里曼认为教育券的好处有两个:一是能保持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把看得见的福利发到受教育者手中,加强民众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和学校经费使用的监督;二是可以通过赋予学生对学校的选择权,促使学校在竞争中提高质量。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抬头,加上经济普遍不景气,各国都希望在不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的前提下维持和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在此背景下,教育券的实践在世界范围内渐次展开,并逐渐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发展潮流。

1.幼儿教育券制度在世界各地的实践

在北美,加拿大的幼儿教育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可作为非牟利幼儿园教师的补助工资,另一部分则是按入园人数兑现给幼儿园作为办园补助经费。幼儿教育券每三个月发放一次,每次给每名幼儿450加元,对超过入园年龄的幼儿不予补助。

在欧洲,英国从1996年开始试行幼儿教育券制度,实行的是“无排富性”普惠政策措施,即对所有4~5岁幼儿(5~7岁已属免费义务教育阶段)每人每年补助1000英镑。其目的在于减轻大多数幼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并以此来促进国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意大利则实行“排富性”幼儿教育券制度,即根据家庭收入分层补贴。月收入在200万里拉以下的家庭,每名幼儿每月获约22万里拉补助;月收入在200万至350万里拉之间的家庭,每名幼儿获约17.5万里拉补助;月收入350万至400万里拉的家庭,每名幼儿获约8万里拉补助;月收入400万以上的家庭每名幼儿则每月象征性地获得0.1万里拉固定补助。

在亚洲,日本从1997年开始实施《儿童福利法》,其中规定幼儿教育阶段的补助主要分为“机构补助”和“幼儿津贴”两部分。“机构补助”指保育所的设备及各种办学经费由国家负担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都道府县负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幼儿津贴”则作为福利发放给幼儿家庭。因日本公、私立幼儿园每人每年所需缴纳的费用差距悬殊,为了减轻私立园幼儿的家庭负担和确保教育质量,日本的“幼儿津贴”制度采取“排富性”和“分层补助”方式。

2.幼儿教育券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已率先推行幼儿教育券制度。从2000年开始,台湾地区全面实施教育券制度,对5岁以上的每名儿童每学期发给5000元台币的教育券。香港特区政府则从2007年起每年为每名3~6岁幼儿提供13000元港币的“学券”,其中10000元港币用来交学费,3000元港币用于教师在职进修。香港的幼儿教育券制度比较特别:一是不考虑幼儿家庭收入,无论贫富,只要就读于非牟利幼稚园且幼稚园收费在许可范围内(半日制每人每年24000元港币以下,全日制每人每年48000元港币以下)就可受惠,本质上与“非排富性”学券制相同;二是将所有牟利幼稚园排除在外,政府的本意是借助幼儿教育券政策将牟利幼稚园挤出幼教市场。这一政策引起了部分争议 。〔21〕但笔者认为,港式学券制规定只有非牟利(non-profit-making)幼稚园才能享受学券资助的政策可避免出现家境富裕的幼儿手持学券蜂拥至学费昂贵的牟利幼稚园的情况。〔22〕这样,政府就可以避免遭到有些人对学券制有劫贫济富之嫌的指责。港式学券制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市场的力量,变更了教育资助的方式,由资助学校改为资助家长,以促使幼稚园通过合理的竞争提高教育质量。由此也可见,幼儿教育券是一种可以实现私有化与市场化并行、公立园与私立园共存的教育资助方式。

2004年10月山东省临淄区辛店街道办出台了《关于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育券”的意见》,推出了我国内地首张幼儿教育券。教育券资金由街道办财政部门筹措,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认购的形式捐资助学。发放范围则逐渐延伸到拥有辛店街道户籍的2岁以上幼儿,每人每年补助260元教育券,由居民持本辖区户口簿领取。教育券由财政和教育等部门统一盖章,通过居委会和村委会发到幼儿家长手中,幼儿园负责回收教育券,并到财政部门兑现。在工作过程中,街道办建立了严格的“公示制度”和“层层审核制度”,做到了“四公开”,即公开实施教育券的单位、公开享受补助的人员、公开享受补助标准、公开工作程序,从而保证了教育券发放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辛店还创造性地将教育券制度与幼儿园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实现了多劳多得优教优酬,从而体现了这一制度的公平可行。

四、实行幼儿教育券制度是改革我国幼教财政投入体制的可能选择

笔者认为,上述有关当前我国幼教体制改革面临的七大基本矛盾都可以通过推行幼儿教育券制度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吸收借鉴各国(地区)和我国内地推行幼儿教育券的经验,研究、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券制度。

1.幼儿教育券可以化解七大基本矛盾、解决现有体制问题

实施幼儿教育券制度看似只是一个改变教育经费投入方法的问题,但深究起来我们发现,它有助于化解上述七大基本矛盾:(1)政府以幼儿教育券的形式投入幼教经费,既体现了对学前教育公益性的承担,又反映了学前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所具有的准公共产品特征。(2)幼儿教育券制度可以在不改变现有幼儿园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促进公办园与非公办园的公平竞争,实现双轨并存多元发展的战略目标。(3)幼儿教育券制度并不触及私有化或国有化问题,不管公办还是非公办,只要办得好就会受到家长的青睐,拿到学券,得到财政经费支持。(4)用教育券来调节教育经费的投入既有助于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又不会使教育经费被挪用。(5)幼儿教育券采用的是“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家长来补”的策略,即由国家教育部核算出全国幼儿园平均收费水平,以此作为幼儿教育券的基数,通过民政部或户籍管理部门向全国适龄儿童直接发放等值教育券。家长凭券为孩子择园,幼儿园凭券与地方政府结算,并按人头领取教育经费补助;地方政府则凭券与中央政府结算,按人头领取中央政府的教育补助。当然,全国幼儿园平均收费水平肯定低于绝大多数城市幼儿园的收费水平,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根据自身财政状况及当地收费水平决定是否额外提供“幼教补贴”。(6)幼儿教育券可以直接发放给所有幼儿,至于孩子是在留守地入园还是跟随家长进城入园,则由家长决定,所有幼儿园均凭券录取,不问户籍情况。这样既可以有力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也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幼教服务的财政压力。(7)因为幼教经费的分配方式由传统的补贴给供方转为补贴给需方,由传统的暗补变成明补,由传统的实物加货币补贴变成纯货币补贴,由传统的“定向服务”(毋庸讳言,现阶段很多公办园实际上只为特定阶层的子女服务)改变为由家长自主选择,这样就实现了“教育券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公平理想。

2.幼儿教育券是提高教育投入、降低收费标准的有效方法

幼儿入好园难、幼儿园收费乱等现象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之一,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各级政府对幼教投入的严重不足。实践证明,把政府应提供的幼教经费以幼儿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家长,让幼儿持券入园,幼儿园凭券到政府兑换,这在事实上形成的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幼儿园提供这种公共服务的市场买卖关系,避免了公用经费投向不均等问题,实质上可降低家庭支付的托幼费用,真正实现还富于民。假如能实施学前一年幼儿教育券制度,每人每年按券由中央财政补贴500元(每学年10个月,每月50元),若以全国1000万5~6岁适龄儿童来计,则需投入约50亿元幼教经费。笔者认为,这一点投入对坐拥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央财政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对广大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的家长来说,就是久旱甘霖了。要知道弹丸之地的香港每年适龄幼儿总数大约只在14万左右,但实施幼儿教育券以后每年特区政府投入的经费就高达33亿元港币了。

3.幼儿教育券是促进幼教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

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等民权思想当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社会里的公共资源都是由政府代百姓掌管的,长官意志往往成为分配公共资源的实质依据,教育公平缺乏制度性保障。而如何有效分配公共资源和提升教育质量是两个全球性的议题。幼儿教育券将这两个难题一并解决,用市场机制来代替长官意志,分配珍贵的公共资源,并赋予使用者选择的权利,从而实现了教育公平。台湾、香港和山东辛店的幼儿教育券制度实质上是增加政府对幼教的投入,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教均衡发展。在这三个地方,政府对幼教经费的投入公开了,幼教与义务教育的投入差距以及幼教的城乡差距缩小了,从而实现了幼儿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

4.幼儿教育券是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园提高责任意识的有效手段

幼儿教育券这一制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幼儿园之间为家长手中的有价证券而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优胜劣汰,促进园所保教质量的提高。山东辛店在全国率先将教育券与园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将教师的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固定工资由中心幼儿园统一发放,月人均260元,约占工资总额的40%。绩效工资则主要来自各园收回的教育券到街道办兑换的经费,月人均450元,约占工资总额的60%。多收幼儿多兑多发,少收幼儿少兑少拿,从而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优教优酬。辛店实施教育券制度以后,教师异常关心本园的入园率,关心幼儿的学习成长,努力让幼儿进得来、留得下、学得好,从而提高了园所的保教质量和幼儿园教师的责任意识。

5.幼儿教育券是在幼儿园导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幼儿园有序竞争的有效途径

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幼儿教育券的最终流向,若以此来促进公办与非公办幼儿教育机构的公平竞争,就可以实质性地鼓励和扶持非公办幼儿教育。一般认为,非公办园通常会采取更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非公办园的教师一般实行公开招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非公办园内部分配机制通常将工资与工作能力、工作实绩挂钩,等等。笔者相信,幼儿教育券不仅会促进非公办园的快速健康发展,客观上也会把公办园推上竞争平台,从而促进公办园的全面改革。幼儿教育券可以在不影响公办园现有支持的情况下,增强公办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推行幼儿教育券制度实际上是彻底改革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和分配方式,从制度上保证教育经费的公平分配。它是一种比现行幼教财政投入机制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改革工程,如真要付诸实施,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和设计。例如,首先要研究合理的券值,制定有效的发放制度,还要相应地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订立质量底线。为此,教育部门要定期视学,消除资讯不对称现象,让家长和社会成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者。说到底,让大众有效地参与分配社会公共资源,是幼儿教育券制度的真谛。

我国幼教改革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相信幼儿教育券是一个可行性很强的选择。愿各位同仁一起来思考、讨论和推动。

后记:本文完稿之时,北京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为积极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将在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拉动内部需求,以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笔者衷心希望能从这4万亿中抽出少许钱(例如50至100亿元)用于幼儿教育券的伟大实验。笔者相信,对幼儿教育的投资也是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而且,这更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13〕李辉.深圳市公办园改制事件之网络民意调查及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46(10):13-21.

〔2〕李辉.展望内地幼教体制改革之路:从香港经验说起〔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355(1):1-7.

〔3〕姜瑾.新时期幼教管理工作:挑战与机遇同在〔J〕.幼儿教育,2005,293(1):4-8.

〔4〕〔8〕〔11〕〔12〕〔14〕〔17〕〔18〕曾晓东.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改革亟需理性设计〔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46(10):1-4.

〔5〕〔15〕〔16〕〔19〕〔20〕蔡迎旗.社会和谐与幼儿教育财政体制的宏观调整〔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46(10):5-9.

〔6〕〔9〕张国霖.从教育法治的角度看深圳幼教体制改革〔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46(10):10-12.

〔7〕LI H,C X WANG.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J〕.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2008,41(2):3-7.

〔10〕本刊记者.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对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的深度访谈〔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418(10):1-6.

〔21〕〔22〕LI H,WONG J W S,WANG X C.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voucher in Hong Kong:Perspectives from online 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2008,40(2):49-63.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Voucher: A Workable Solution to the Reform of China ECE System

Li Hui

(College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bstract】China’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CE) system has undergone considerable reform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nd is now coming to its ultimate challenge: a culturally appropriate financial system to best meet its developmental needs.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seven dilemmas facing the reform. With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E voucher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Xindian, this paper has scrutinized the practicability and contextual appropriateness of implementing 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voucher in China.

国幼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陶行知 幼儿教育 教育思想 启示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在20世纪中前期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我国现代幼儿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对此,我们对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给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制度改革问题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探究。

一、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渊源

在探究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他的幼儿教育思想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从先生的生平来看,陶行知1891年出生于安徽徽州,当时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国逐步陷入了所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和清王朝的苛捐杂税让陶家陷入了清贫的境地,清贫的家庭生活环境让陶行知养成了一种爱民亲民的思想感情。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让陶行知把教育看作是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有效方式。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和康有为的“大同”教育思想和西方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思想来源。在中国将长期受到封建教育体系的现状下,乡村教育问题成为了他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所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就是其乡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在小学教育的发展的同时,对幼稚教育(幼儿教育)进行普及,是他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一大内容。这一思想是在对幼儿园的创办目标进行思考以后所产生的。在陶行知看来,工厂周边地区和农村地区是最需要幼儿教育的地区,工人在工厂做工期间,小孩在家无人照应,工厂的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会具有不利的影响,在这些地区发展幼儿教育,可以让工人的后顾之忧得到解决。

第二,从幼儿园的发展方向来看创办“中国的幼稚园”“平民的幼稚园”是陶行知先生。幼儿教育贵族化是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在抗战时期,陪都重庆还仍然有大量穷苦子弟难以进入幼儿园。在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陶行知对当时幼儿园教育贵族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它看来,对外国教育方式及外国教育材料的滥用,是造成幼儿教学费用高昂的重要原因。对此,为了创办“省钱的幼稚园”(幼儿园)陶行知让“打破外国偶像”、训练本地幼师开展幼儿教学和聘请本地工匠制作教学玩具的做法成为了改变当时幼儿教学现状的措施。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启示

穷人子女难以接受幼儿教育的问题,是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了困扰广大工薪阶层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在现代幼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公益性进行强化,是教育部门在对幼儿教育问题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从我国的幼航逃发展现状来看,幼儿园发展混乱的问题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一些民办幼儿园中出现的幼师虐童事件,更是给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的不利的影响。虐童事件的发生让家长对民办幼儿园缺乏信心,一些公立幼儿园高昂的入园费用也会让一些家长望而却步,家长在将幼儿送入民办幼儿园以后只能期望自家孩子遇到一个对教学事业认真负责的幼师。对此,国家在发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幼儿教育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例如国家在解决幼儿教育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公立幼儿园数量的方式,吸引平民幼儿就读。也可以通过对幼儿教育事业采取免税政策的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向幼儿教育事业投资。第三,在对幼儿园的幼教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鼓励优质幼儿园兼并非优质幼儿园的方式,促进幼儿园师资力量的提升。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从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来看。幼儿教学中的健康教育、道德行为品质培养及劳动教育等问题是其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家长对孩童的行为缺乏约束所引发的“熊孩子”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幼儿在图书馆等场合大声喧哗的行为得不到家长的制止,有的还用只是因为楼外施工中产生的噪音影响到了自己观看动画节目,就将在楼梯施工的工人所需的安全绳割断的行为,给施工者的施工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对此,在幼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的自身素质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幼儿教育改革过程中,除了要对幼儿的德育素质等问题进行关注以外,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也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问题。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情况来看,2013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的出台,从身体、智力、品德等方面,对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提出的严格的要求,这一措施的出台,可以说是对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进行了应用。因此,在幼儿教育改革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原则,是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三、结语

从历史发展来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正确的儿童观的基础之上的。在我国当前的幼教事业改革过程中,对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国凤.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王含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幼儿园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刘莹.民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平民化试验探索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王素然.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D].河北大学,2007.

国幼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教;改革;全面发展

1幼教改革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时期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把课程结构的调整放在改革的核心地位。现在看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幼教的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此后又经过各地幼教工作者的一齐努力,最终形成了综合教育的教育理念,这样就在根本上解决了教学的无序和混乱。而后步入了九十年代,这种理念更加成熟更趋开放性、灵活性、实践性、能动性,从而被绝大多数幼教工作者认可及接纳,然而我国的教育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这种现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存在着,所以现在幼教的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走幼教改革的正确道路。

2幼教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就目前来说,幼儿园的教育正在面临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新的教育体制的制定、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等等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要求我国的幼儿必须去不断改革以适应目前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需要。当然挑战与机遇必定是并存的,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发展的机遇,果断抓住机遇,勇敢的迎接挑战才最终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着一席之地,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幼教的改革。

第二,家长们对教育的意识转变。原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不多、程度也不深,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然而幼教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和摇篮,于是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重视幼儿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时候便是人中龙凤,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幼儿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满足广大人们对于现代教育的需求。

第三,现在各种幼教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数不胜数,有官办的当然也有民办的。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官办的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基础设施都比较好,相比来说民办的大多数情况下不如官办的好,于是这就引起了绝大多数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官办的幼儿园接受教育,带来了一种不良的风气。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必须进行幼教的改革,缩小官办民办之间的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接收到更加优质的教育,使教育更加平等。

第四,邓小平同志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是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这样的教育改革方案同样适应儿童的教育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同这个伟大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彻底贯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真正做到对教育观念转变之类问题的答案还是需要我们对幼教进行改革。

第五,幼儿的大脑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民间还有“三岁定八十”的说法,那么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办法来促使幼儿的大脑在这个黄金时期能够得到最好的启发,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并提高有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加强幼儿的竞争意识与思想道德修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促进幼儿教育实践质量的提高,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儿童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答案仍然是对现在的幼教制度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使得幼儿教育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3幼教改革的意义

3.1对幼教改革是新形势下发展的迫切要求

幼儿教育是我们以后进行更加高级教育的基础和摇篮,现在我们拥有数量庞大的幼儿数量,如果我们仍然运用原来的幼教方法那么我们肯定不能适应现在幼儿的学习要求。其次,我国现在已经步入全新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那么为了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幼教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就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3.2对幼教进行改革是克服幼教难题的必然需要

我们要求提高人才的质量,就必须在幼儿的时候就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幼儿教育。但是我国目前的幼教面临着艰难的状况。第一:幼儿的智力发育水平还不是十分完善,活泼好动并且对新事物存在着极大的好奇心,模仿能力极强,但是有些幼教老师还不是十分合格,不能很准确的把握住孩童的这一特性,容易带领孩子走入歧途。第二: 我们的幼儿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手法,不能很好的针对每个孩童之间的差异,甚至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采用统一的管理手段,不能准确制定出真正符合不同孩子的特点的教学方法。

3.3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众所周知,孩子是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我们成年人不得不被孩子那些天马行空的各种奇思妙想所折服,但是我国的传统幼教制度下孩子的这种想象力与创造力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就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极其容易让孩子产生定势思维,最终导致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被“折断”,这样就封闭了孩子今后的路并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进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很可能会面临创新型人才极具缺乏,而国家的飞速发展又急需这种人才,最终造成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所以对幼教的现状进行改革,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重视幼儿教育、重视幼教的改革,切实促进教育的平等以及大力构造教育机会的均等。同时建立起合理的教育制度,使教育公平受到制度的保障,还要考虑怎样更加有效的分配公共资源和提升教育质量之间的问题。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较好的解决在幼教中出现的问题,弥补在幼教中存在的不足就必须对现存的幼教制度进行创新和进行改革。没有对现存幼教制度的改革,那么就不可能有幼教的发展,那么“祖国明天的太阳”就不能更好的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也只有改革才能使我国的幼教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真正培养出符合和有利于时展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广大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最终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李辉.幼教改革对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的冲击及有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0(05)

国幼教育范文第5篇

《早期教育》创刊当年第2期和第3期连载了我的“出国考察报告”,那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执行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到墨西哥、美国、英国参观访问后回来写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出国时带着我国幼教落后的自卑感,50天后怀着自豪和信心归来。只要发扬我国幼教优势,激发潜力,就可能加速发展,提高质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对我国幼教好传统。保持发扬;别国幼教的有益经验,吸收进来为我所用:我们需要而别国也没有的,要下功夫创造适合国情的新经验。这样就能走出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当时有人问我:“人家出国回来都说外国的好,你为什么说自己的好?”正因为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努力发挥潜能,我们才能在30年幼教改革征途上勇往直前,一步又一步地向高质量攀登!

1983年,为适应幼教改革的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室与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合作开展为期三年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第一篇研究报告“幼儿园综合教育结构的探讨”就是由《早期教育》1986年第12期和1987年第1期连载发表的。由此。幼儿园综合教育在当时的幼教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1990年第4期至第11期又连载了“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讲座”,内容是在上述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农村学前教育一年课程”研究的实践和思考素材,分七个问题详细阐述的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理念和实施过程,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1993年我从南京师范大学退休下来,走进如意幼儿园开始研究托班教育,实现40年来珍藏的一个心愿。一天,程晓明对我说:“给我们杂志写些东西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他给我立了个标题“随感录”。我就顺着自己的思路随意写,接连写了13篇,就在1997年第1期至1998年第1期连载。《早期教育》还把这些短文印成~个小册子,让我们送给亲友同行,受到欢迎。2001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印《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把这组短文作为代前言,并给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题目“最快乐的事业”。

今年,《早期教育》(教师版)开了一个栏目《走在中国幼教路上》,得到很多老幼教人热情支持。有的作者说: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加深了对中国幼教的热爱,激发了思考热情。有的作者还认真推荐、帮忙约稿,甚至主动为前辈写稿。希望这个栏目长期办下去,动员中年、青年幼教人也来书写自己的幼教经历,为幼教团队的成长提供鲜活的专业营养。

国幼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非均衡发展 现状 对策 分析

想要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便必须保证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从而努力地消除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我国也是如此,虽然近年来在幼儿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并且各种差异存在明显,这些差异的存在,对于幼儿教育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一、我国现在幼儿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

(一)我国的幼儿教育城乡发展很不均衡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有些比较发达的城市,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个比例要比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高70%左右。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便是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了农村幼教的水平达不到实际的需要,对于我国幼儿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并且农村和城市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有很明显的差别,显然后者经费要远远高于前者,这就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建设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农村幼教条件比城市要差很多,这也直接导致了教育结果存在很明显的非均衡性。城市和农村的孩子起点便存在很大的不同,教育效果必然也会不一样。

(二)幼教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的情况

在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幼儿教育存在很明显的不均衡性,东部由于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先进,幼儿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而西部由于教学资源存在很明显的不足,幼儿教育的发展程度要远远低于东部和中部。除了区域和城乡的差别,幼儿教育发展还存在省际不均衡、县域不均衡的状况。

二、幼儿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一)对幼教事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幼教的外部性比较强,并且还会跟着人力资源的流动而进行流动,产权很难确定。正是因为产权的不确定,政府在投资的时候,就会比较侧重对那些产权明确的项目投资。并且由于政绩考核存在一定的问题,幼教很难体现出政绩来,所以在投资的时候会更加侧重经济方面,从而导致了幼教的不均衡发展出现。

(二)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的特点

在我国城乡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经济发展的水平对于幼教的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财力情况不同,对于幼教的投资也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并且经济水平也直接决定了幼教老师的收入。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幼教老师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优秀的老师大都会向经济发达的地方流动,从而对资源配置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导致了教育非均衡情况的出现。并且幼教并不在义务教育的范畴之内,收费也比较高,经济发达地区孩子的入园率要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

(三)幼儿园现存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并且投资达不到实际的需要

在我国幼教管理采用分级管理、地方负责以及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体制。这样的体制决定了真正掌握教育资源的是一些官员,而这些官员在进行幼教投资的时候,会比较侧重那些重点幼儿园或者是公立的幼儿园,而城乡幼儿园在办学的时候,获得的资源比较少,很容易出现非均衡现象。

(四)文化教育基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以往的幼教发展状况会给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幼儿的入园增长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降低,这有利于幼教的平衡。但是,以往的发展状况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往发展的速度快、水平高,比较容易吸引投资,而以往发展速度慢、水平低,就很难吸引投资,发展的速度很难得到提升。

三、提高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办法分析

想要真正促进幼教的均衡发展,便必须利用现存的条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地进行投资结构的优化,缩小教师幼教投入的差距,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一)转变投资的观念,逐步实现幼教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幼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幼教的普及对于义务教育的质量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幼教的发展符合发展教育需求,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面临这种情况,必须转变以往落后的观念,逐步实现幼教的义务教育,这样能够从最基础的做起,解决好幼教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些有条件的省或者地区可以进行一定的尝试。

(二)投资模式必须多元化

在国际上幼教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是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政府投资,其次则是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和民间联合投资,三则是很多亚洲国家都推行的民间投资。在我们国家,幼儿教育的民间投资占了总投资的一半左右,这也说明了国家投入比较少,很多地方都存在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有必要对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投资模式应该多元化,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行幼儿园建设,确保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进行幼教管理体制的创新

1. 充分的发挥出政府具有的宏观调控作用,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是我们的政府,政府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应该尽量实现城乡地区之间的投资平衡,大力发展幼教比较落后地区的幼儿教育,从而促进其均衡发展。

2. 不断地进行幼教投资体系的完善,确立幼教建设财政公共制度,进行成本的合理分担。

3. 对贫困地区进行一定的财政扶持,对其幼教事业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

4. 加强对于幼教均衡的监督和评估,对幼儿教育进行维护和扶持,确保幼儿教育真正的做到均衡发展。

结语

国幼教育范文第7篇

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时期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把课程结构的调整放在改革的核心地位。现在看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幼教的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此后又经过各地幼教工作者的一齐努力,最终形成了综合教育的教育理念,这样就在根本上解决了教学的无序和混乱。而后步入了九十年代,这种理念更加成熟更趋开放性、灵活性、实践性、能动性,从而被绝大多数幼教工作者认可及接纳,然而我国的教育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这种现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存在着,所以现在幼教的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走幼教改革的正确道路。

2幼教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就目前来说,幼儿园的教育正在面临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新的教育体制的制定、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等等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要求我国的幼儿必须去不断改革以适应目前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需要。当然挑战与机遇必定是并存的,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发展的机遇,果断抓住机遇,勇敢的迎接挑战才最终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着一席之地,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幼教的改革。

第二,家长们对教育的意识转变。原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不多、程度也不深,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然而幼教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和摇篮,于是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重视幼儿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时候便是人中龙凤,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幼儿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满足广大人们对于现代教育的需求。

第三,现在各种幼教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数不胜数,有官办的当然也有民办的。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官办的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基础设施都比较好,相比来说民办的大多数情况下不如官办的好,于是这就引起了绝大多数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官办的幼儿园接受教育,带来了一种不良的风气。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必须进行幼教的改革,缩小官办民办之间的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接收到更加优质的教育,使教育更加平等。

第四,邓小平同志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是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这样的教育改革方案同样适应儿童的教育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同这个伟大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彻底贯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真正做到对教育观念转变之类问题的答案还是需要我们对幼教进行改革。

第五,幼儿的大脑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民间还有“三岁定八十”的说法,那么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办法来促使幼儿的大脑在这个黄金时期能够得到最好的启发,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并提高有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加强幼儿的竞争意识与思想道德修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促进幼儿教育实践质量的提高,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儿童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答案仍然是对现在的幼教制度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使得幼儿教育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3幼教改革的意义

3.1对幼教改革是新形势下发展的迫切要求

幼儿教育是我们以后进行更加高级教育的基A和摇篮,现在我们拥有数量庞大的幼儿数量,如果我们仍然运用原来的幼教方法那么我们肯定不能适应现在幼儿的学习要求。其次,我国现在已经步入全新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那么为了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幼教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就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3.2对幼教进行改革是克服幼教难题的必然需要

我们要求提高人才的质量,就必须在幼儿的时候就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幼儿教育。但是我国目前的幼教面临着艰难的状况。第一:幼儿的智力发育水平还不是十分完善,活泼好动并且对新事物存在着极大的好奇心,模仿能力极强,但是有些幼教老师还不是十分合格,不能很准确的把握住孩童的这一特性,容易带领孩子走入歧途。第二: 我们的幼儿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手法,不能很好的针对每个孩童之间的差异,甚至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采用统一的管理手段,不能准确制定出真正符合不同孩子的特点的教学方法。

3.3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众所周知,孩子是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我们成年人不得不被孩子那些天马行空的各种奇思妙想所折服,但是我国的传统幼教制度下孩子的这种想象力与创造力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就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极其容易让孩子产生定势思维,最终导致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被“折断”,这样就封闭了孩子今后的路并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进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很可能会面临创新型人才极具缺乏,而国家的飞速发展又急需这种人才,最终造成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所以对幼教的现状进行改革,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重视幼儿教育、重视幼教的改革,切实促进教育的平等以及大力构造教育机会的均等。同时建立起合理的教育制度,使教育公平受到制度的保障,还要考虑怎样更加有效的分配公共资源和提升教育质量之间的问题。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较好的解决在幼教中出现的问题,弥补在幼教中存在的不足就必须对现存的幼教制度进行创新和进行改革。没有对现存幼教制度的改革,那么就不可能有幼教的发展,那么“祖国明天的太阳”就不能更好的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也只有改革才能使我国的幼教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真正培养出符合和有利于时展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广大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最终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李辉.幼教改革对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的冲击及有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0(05)

国幼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教事业发展;矛盾

1.前言

幼儿教育事业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是一项兼具教育性、产业性和服务性的事业。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在当前国家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办园方针的指导下,出现了管理多元化和运营多样化的产业化倾向,由此也产生了一些矛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矛盾:幼教机构设置适应市场与坚持教育宗旨的矛盾、幼教事业多元化发展与政府干预不力的矛盾、幼教事业管理理念的生存为先与儿童优先的矛盾、教师劳动雇佣化与幼教师资专业化的矛盾等。

2.适应市场需求与坚持教育宗旨的矛盾

教育事业已经被世界贸易组织归为服务性的产业,幼教事业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因而有着很强的服务性特征,这便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产业化倾向的契机。首先,各种托幼站点、幼儿园所等幼儿教育产业的开办,满足了家长们在不同层次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实际需求。其次,幼教事业有着其本身的教育宗旨,教育部门应该规范监督园所举办的条件、教材的使用和教育活动形式的选择,然而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支持的缺乏,大部分托幼机构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扩充生源为主要竞争手段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业性运营模式,忽视了教育宗旨的要求,因而无法避免地产生了适应市场需求与坚持教育宗旨的矛盾。

幼教机构本身兼具教育性、服务性、产业性、社会性和地方性等多重特性,它们反映于幼教机构管理的三种价值取向: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服务价值,这三种价值取向同时存在且各有侧重,幼教机构管理者的管理应该参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如果侧重于代替家长照看小孩,则以“安全第一”作为管理目标而偏重于社会服务价值。但是,幼儿教育是起步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把其育人使命放在第一位,把保证教育质量作为园所管理的核心。幼教机构是一种社会公共教育机构,得借助教育价值的实现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只是其具有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表现,这是区别于产业企业的关键之处。

3.发展多元化与政府有效干预不力的矛盾

我国的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相比,没有固定的教育经费,而且依然采用集权型管理模式,政府主要采用规划、立法、拨款、政策指导、信息服务等行政手段对幼儿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然而,幼教机构的设置与规划、建筑、卫生等部门的审查密切相关,幼教工作的运行和评估受到了教育、卫生保健、物价、社会福利等部门影响。因此,制定幼儿教育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的法律规定,是政府干预幼教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办园形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全日制、寄宿制的形式,还出现了许多半日制、季节式、假日式甚至钟点式的形式;管理体制多元化,不仅仅限于国有或集体公办体制,公私合营制、集体个人联办制、股份制、承包制逐渐成为了主体。办园形式多元化使得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许多园所过分侧重经济价值而忽略了教育价值;而幼教管理模式在建国以来没有太大改变,在规范办学审批、园所建设、教师资格、课程教学、质量和卫生评估等方面都跟不上当前幼教机构的发展趋势,相对滞后的幼教法律法规建设与多元化管理实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与幼教有关的法律体系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等,它们大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法律规定。我国的幼教事业发展格局在本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从单一与封闭走向多元和开放,出现了高度的产业化情形。但是,幼教管理与幼教事业发展的现实相反,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出现了萎缩,许多教育行政部门纷纷撤销了独立的幼教处室以响应以精简为宗旨的机构改革,再加上幼教立法的滞后,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领导监督职能。由于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法》出台,在办园资质认证、教师资格、教学规范、质量评估和政府管理职能等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无法保证非公办园所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公开化。因此,幼教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政府高效有力的干预,以确保我国幼教事业的快速的发展。

4.生存为先与儿童优先的矛盾

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因而幼儿教育是后续的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我国的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办园所之外的大部分园所的办园经费主要来源于在园幼儿的保托费与赞助费,因而幼教机构有着一定的产业性特征,它们可以依靠生源或收费等市场手段来调控自身的生存。然而,假如将幼教机构纯粹看作第三产业,完全让市场调节决定其生存,直接的后果是使得许多低收入阶层的子女被拒于学前教育门外,这便加重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违背了我国幼儿教育普及化的发展目标。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原则是“儿童优先”,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幼教产业化倾向,在管理理念上出现生存为先与儿童优先的矛盾,将有悖于“一切为了孩子”的目的,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5.教师劳动的雇佣化与师资专业化的矛盾

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产业化发展,民办园所比例不断加大,教师劳动也不断的雇佣化。虽然民办园所向可以采用择优录取和引进人才的方式向社会招聘教师,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尚未在实践中进行规范,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评也还没走上正轨,而且许多幼教机构办园者因考虑经营性目的而不看重教师的来源和素质。因此,幼教机构受聘教师的来源宽泛,很多是不规范文凭拥有者和退休教师,极少数是精英骨干,甚至有不少难以胜任幼教职责的,因而职业素质和技能差异较大;同时这些教师大都以打工者身份和心态来对待工作,缺乏对单位的归属感也难以以教育孩子为己任,职业道德观念较薄弱。教师劳动的雇佣化使得幼儿教师的职业流动性增加,而且相关的教师评聘考核规定和监督管理很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学习反省和专业研究的动机,如果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我国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孩子的成长。

6.结束语

目前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产业化倾向虽然能够成为谋求自救、摆脱经费困境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途径,然而这并非幼教质量提高与幼教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幼教产业化倾向会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完善而越来越明显,确保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强立法和提高政府干预能力是强化幼教事业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涛.当前幼教事业发展的若干矛盾探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李涛.浅析当前幼教事业发展中的若干矛盾.中外教育(福建),2003(1).

国幼教育范文第9篇

一个国家的教育投入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则较低。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我国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只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原来相当于美国的69%,现在只相当于美国的50%。另有统计表明,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巴西为2.29%。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但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2008年这一指标达到历史最高,也只占到GDP的3.48%。因而2010年5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的目标,即教育经费总量逐年增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和生均公用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措施,实现了经费的来源结构从一元化(政府)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以征收教育费附加、非义务教育收费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格局。这些转变带来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迅速增加。在教育投资体制改革这个大背景下,幼儿教育的经费也获得了快速增长。具体表现在:在“八五”和“九五”的10年中,全国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总计266.8亿元,年平均增长31%,2000年的投入达到1991年的10倍。其中,“八五”期间幼儿教育经费出现了两次增长高峰,一次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幼儿教育经费增加2倍;二是1994年教师工资大幅度增长,使国家财政预算中幼儿教育经费达到11.58亿。但另一方面,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之中,幼教经费所占的比例过小。如2000年的教育经费支出中,高教占25.4%、中专占6.6%、中学占29.42%,小学占32%,而幼儿教育仅为1.38%,而这一指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3.8%,有些发达国家达到7~8%甚至11%。可见,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幼教的财政投入水平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

二、分配状况:中国幼教投入分配存在明显的

“马太效应”理论上,幼儿教育应当对促进幼儿个体发展、解放妇女劳动力和增进家庭幸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等都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教育和福利制度的基础存在差别,各国的幼教财政资金配置也会各具特色。如在欧洲各国,尤其北欧的斯堪迪纳维亚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非常完善,幼儿教育已融入其中,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幼教支出。只是财政支持的对象有的国家是以家庭为主,如芬兰,有的国家是以社会保教服务的提供者如托幼机构、社区等为主,如英国和法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幼教投入水平高,且十分注意对儿童资助的公平性。在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一般占该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0%左右。其中,美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1%由联邦和州政府按比例承担,联邦政府承担27%,主要用于转移支付和改善贫困,维持全联邦范围内的幼儿教育公平;地方政府出资14%作为配套补充资金,并履行具体的幼儿教育管理职责。联邦政府的财政经费主要用于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亚洲国家的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福利保障基础比较薄弱,政府对幼儿保教的财政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少,儿童及其家庭补助项目一般也很少。国家少量的财政资金绝大部分被投入到公立托幼机构中,对私立托幼机构和就读其中的幼儿直接补助很少。如在韩国,其2002年的幼儿教育财政经费仅占其GDP的0.13%,总预算为7966亿韩元,其中69.1%被投入到公立幼儿教育机构中,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和机构日常运作;30%用于发放教育券,直接补助儿童。韩国还采取了明显的重点倾斜政策,即对国立园重点投资,对私立园补助极少;规定公立园采取排富原则,且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减免学费,或提供学费补助;儿童补助主要采用提供实物和服务、学费减免、教育券形式,不提供现金,以防幼儿家长挪用。无论是欧洲各国还是亚洲的日、韩等国,幼教财政资金的分配均有一个共同点,即比较注重公平性。欧洲各国因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高,幼教资金的分配不管是以家庭为支持点,还是以各种托幼机构为支持点,都十分注意对每一位儿童资助的公平性。韩国的幼教财政支持力度比不上欧洲各国,但它与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它虽然也是将有限的幼教财政资金的大部分投入到公立幼儿园,但公立园的招生采取的是“排富”原则,它关注贫困家庭的幼儿胜过富裕家庭的幼儿,因而有明显的“缩小贫富差别”效应。相比之下,我国在幼教经费分配方面的做法却与之相反。如前所述,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本就不多,而对这不多的幼教经费的分配又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加剧了城、乡幼儿园之间以及城市中的公立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两极分化。我国政府投入幼教的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省地级用于幼教的经费很少。根据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1年对我国14个省市84个县、区的调查结果,我国有近70%财政拨款用于城市和县镇公办园,而占70%的集体办、企业办园得到的支持很少,农村乡、村办幼儿园则根本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基本靠收费维持。结果,部分公办园越办越好,以至有的园向高标准、豪华型发展,并使得其收费也“越来越高”;农村园则因规模小、条件简陋、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难以为继。这种“倾斜式”的幼教财政分配方式,最终造就了我国一小部分设备先进的幼儿园和一大批相对比较落后的幼儿园并存的局面。不仅如此,在这样一种幼教经费分配体制下,假若不同的幼儿园的幼儿人数相等,那么重点幼儿园的生均经费必然会远远高于普通幼儿园。而进入重点幼儿园的幼儿的家庭大多是高收入家庭,进入普通幼儿园的幼儿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由此,高收入阶层的人就会消费较多的教育经费,而低收入阶层只能消费较少的教育经费,这相当于拿穷人的钱补助富人的教育。而且,由于重点幼儿园各方面的条件较好,其收费标准自然同样可以高于其他非重点幼儿园,这也使得幼儿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进入不同幼儿园的幼儿所受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可见,中国的幼教经费配置存在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显然,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的追求“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等目标和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三、幼教财政资金配置中的市场利用

(一)如何借助市场机制使幼教资金的运作发挥更大效益的手段较为缺乏

许多国家的幼教事业发展非常注重引入“市场”的因素。如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整个国家幼儿保教体系的最主要经费来源,其幼儿保教的免费性和福利性明显,但其财政经费的运作又力图引入市场机制,如采取了项目管理、民间基金会、教育券、税收调节等现代市场投资的管理方法,目的就是要取政府管制和市场调节之所长,避两者之所短。相形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举措较少,市场手段利用不充分。

(二)利用市场机制发挥“隐形”幼教财政支持

政策的措施仍不到位以韩国为代表的部分亚洲国家,由于政府对幼儿保教的财政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小,这些国家一方面将少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公立托幼机构中,对私立托幼机构和就读其中的幼儿的直接补助则很少,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一般注意借助市场的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创办托幼机构。中国亦重视市场因素在拓展幼教资金来源中的作用,创立了许多民办幼教机构。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幼教事业也会利用民间的力量。但不同的是,我国的民办幼教机构是要追求盈利的,而美、德等西方国家的私立幼教机构大多是非盈利性组织主办的非盈利性的慈善机构,如德国的私立幼儿园有90%是非盈利性的。即使是同在亚洲的日本也与我国的做法不同,日本自上个世纪70年代政府就出台了一个政策,鼓励私立机构设立所谓的学校法人,一旦申请成为学校法人,就意味着确定了相应机构的非盈利性。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公益幼教机构加上非盈利性的幼教机构,占到了80%以上。在我国,财政拨款一直都是幼教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但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幼教经费的来源与渠道得到有效拓宽,社会资金办园成为幼教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家对私人或企业投资幼教事业实行减免土地费税、城市建设费、收费实行免税等优惠政策,体现了政府以“隐形”的财政投资方式支持幼教的发展。但如何借鉴国外经验,使幼教收费既能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又符合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宏观调控;既要保护办园人的利益,又要防止把办幼教作为牟取暴利的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政策与措施亟待完善。至于让民办幼教机构发展成为非盈利性质的组织,使得幼教充分体现出基础性、服务性和福利性的特征,则需走更长的探索之路。

(三)幼教成本核算中的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协调

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幼儿教育机构的经费主要由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在我国,收费已是幼教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急需建立规范化的收费管理机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在幼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过去的单一收费标准逐步为“按类评估,按质定价”的收费政策所替代,把收费标准和办园质量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市场取向的改革不仅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国民收入格局变化的需求,更缓解了社会对早期教育供求的矛盾。为此,教育、物价、财政等部门应联合制定收费办法,使收费标准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起市场性与公益性相协调的成本分摊机制。一般来说,幼儿教育的成本主要包括了人员工资、公用经费、修缮费、设备费、教玩具费等方面,为适应其市场性与公益性相协调的特点,至少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直接投人建设国家政策性投资的幼儿园,其基建费不计入成本;二是国有企业单位办园,基本建设成本不计入成本,包括“国有民营”等改制的幼儿园,其园舍属于国有资产,应无偿用于教育事业;三是私人办园可实行“分年度收回成本”的方法,按年度计入成本,收回成本的年限,可参照房地产业的有关规定,建议一般按7~10年收回。

(四)警惕市场利用过程中的误区

国幼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隐性课程 幼儿教育 男性幼儿教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幼儿园也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在改革的过程中,各色各样的改革方式层出不穷,都在力图改变以往的教师中心取向,转而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需要以及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这些都可以在幼儿园有计划的显性课程中得以体现出来。此外,在隐性课程的关注度上,也可以看到,不同园所通过不同的方式所展现出的对幼儿园隐性课程的重视,尽管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幼儿园课程在很大方面乃至于在隐性课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改善,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隐课程或非正式课程, 其概念是从课程范畴的角度,相对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等而提出的。1968 年,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

目前我国对隐性课程的深入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师资作为其中重要的资源,对幼儿教育的发展,乃至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幼教师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国男性幼儿教师稀缺的情况下,男性幼儿教师作为隐性课程之一,成为了我国幼儿园隐性课程中关键的问题所在所在。笔者于2011年12月见习参观了云南省昆明市的四所名幼儿园,并在之后对其他地区(如云南河口县,贵州遵义市等)师资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均发现这些地区幼儿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男幼教严重缺乏,这一现象不仅是笔者所分析对比地区幼儿园的特点,也是我国各地区幼儿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与思考。

2男幼教在隐性课程中的重要性

2.1男幼教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出在男幼教稀缺的幼儿园里,男幼教所受到的欢迎程度明显大于女幼教。也可以看到男孩子肆意地在男幼教身上攀爬,和男幼教踢球,玩游戏等等,而这些,都是女幼教所无法给与的,即便可以,但是完全不会有男幼教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孩子所体会到的那种男人的气魄与勇气。而这样的气魄和勇气,则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主力以及独立性的培养。此外,在和男幼教的共同活动中,对幼儿人格的培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2男幼教在幼儿园教师队伍里所发挥的协调作用的重要性

女性的天性之一就是心细如尘,但这同时也造成了女性斤斤计较的缺点,即便是再豪爽的女性,也免不了有着女性所特有的例如斤斤计较、说三道四等缺点。如果一个幼儿园全都是女教师,那么,在人际关系的调和上则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而且也不利于园所自身的发展。因此,男性教师在园所里的重要作用便凸显而出。

2.3男幼教在我国幼儿园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幼教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幼儿园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而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目前我国男幼教的稀缺,使得我国幼儿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幼儿园的发展,除了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外,还有赖于地方政府等的支持。所谓在商言商,在官言官,男性在商场和官场上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女性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男幼教对幼儿园自身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园所自身得到了发展,才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在今天的课程改革中,幼儿的发展是最终目的,而作为隐性课程之一的男幼教所发挥出的作用是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的。

3男幼教严重稀缺的原因

3.1人们保守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转变

在今天男女平等的世界里,其实也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从幼儿园男幼教严重缺乏的情况来看,大多人都认为教小孩是女性的事,而男性则是要干大事业,如果把时间耗费在教小孩上,那就是大才小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幼儿教育所需要的专业水平。在幼儿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是愈来愈高。而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课程实施者的幼儿教师,是没有性别差异之分的。

3.2男性自身对幼儿教育的曲解

男幼教作为隐性课程在幼儿教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男性自身对幼儿教育的曲解,使得男幼教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笔者就曾听到很多男性高论,教孩子是女人的事,男人大手大脚的,哪能照顾那些个小孩。这样错误的曲解,使得男性没有意识到他们自身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他们也就忽视掉了自己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

3.3幼儿教师地位的不平等

尊师重教自古有之,可是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在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幼儿教师的地位却遭遇了不平等待遇。在我国,学前教育尚未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因此,许多人对幼儿教师所持的态度是不太肯定的,这也就导致了幼儿教师的地位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不平等对待,而这也是导致男性远离幼儿教师岗位的原因之一。

3.4国家财政投入不到位导致幼儿教师收入低下

目前,学前教育尚未被纳入义务教育,因此,政府对幼儿园的财政支持力度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表现为:(1)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的短缺和结构性问题并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且利用效率不高。(2)尚无独立健全的、顺应时势的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正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投资力度不大,大多幼儿园都是自给自足,尤其是私立幼儿园,这使得幼儿教师收入低下,导致了男性幼儿教师的严重缺乏。

4改善我国幼儿园男幼教资源缺乏的对策

隐性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显性课程,也就是说,在显性课程实施中发生了隐性课程的影响,若是不好的影响,就会引起对显性课程所产生影响的控制;若是好的影响,隐性课程就有可能转化为显性课程,这样的转化是瞬息万变的。男幼教作为隐性课程之一,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前面以做过论述,因此,面对我国幼儿教育中男幼教缺乏的现象,笔者针对我国所存在的现实情况,给出了几点建议。

4.1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中国是拥有几千年男尊女卑历史的大国,尽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都在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在职业的选择上仍然存在着男女性别歧视,尤其是在今天的幼儿教育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局面,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幼儿教育不只是女性的专利,而是所有人的责任与义务,只要拥有幼儿教育专业资格的人,都能成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而不是以性别论之。因此,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为我国男幼教缺乏的局面打开一个出口,让更多的男性教师都投身到幼儿教育的事业中。

4.2男性自身观念的转变

我们的幼儿教育需要男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奉献,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转变男性教师自身的观念,要让他们意识到,男幼教自身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他们在幼儿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观念的形成与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需要的是人们不断地去努力,去靠近,不断地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形下,在幼儿教育急需男性幼儿教师的状态下,男性自身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

4.3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男幼教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待遇的低下而造成的, 而在学前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只有靠政府的大力宣传,使幼儿教师不辞劳苦的形象深入人心。另外,幼儿教师自己也要深入社区,家庭,积极为家长提供育儿的正确价值观,和家长一起探讨幼儿教育意见。而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则要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缓解园所财政状况,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是幼儿教师无生活之忧。

4.4加强教育立法以确保幼儿教师的权益

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完善学前教育法规体系 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与我国学前教育在社会中和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因此,目前尚在酝酿修改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已在众多关心学前教育人士的热切期盼之中,其他配套法规也需及时订立。只有保障了幼儿教师的权益,才能保证男性教师能积极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中。

5结语

幼儿教师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作为隐性课程之一,其对幼儿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而这也是隐性课程的特征之一。而男性幼儿教师给予孩子的阳刚之气及其气魄、勇气,这些,都是孩子在和男幼教的互动过程中所收获到的,不是男幼教强加给孩子的。在我们高度关注幼儿个体发展的今天,在我们高度重视幼儿性别差异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关注男性幼儿教师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幼儿发展的可塑性和变化不同于中小学生,更不同于成人,所以我们要让男孩拥有男孩该有的胆识与气度,而不是扭扭捏捏的姿态,男幼教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孩子在潜移默化下所受到的影响是女幼教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男性幼儿教师的广泛吸纳是我国幼儿教育目前应当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冯小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蔡迎旗,冯晓霞.我国幼儿教育财政体制的沿革与创新(下)[J].事业发展与管理,2006(2).

[3]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专业策划营销管理范文 下一篇:孩子特殊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