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08 16:12:29

关于感恩的诗歌

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第1篇

感恩父母的诗歌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虽然它已远去,但一颗感恩之心,一腔感激之情永驻心间。

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

常怀感激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

学会感激——感激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学会感激——感激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

学会感激——感激我的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学会感激——感激我周围的一切,因为他们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要感激的人太多太多,你最想感谢谁,就把感激的话写在感恩卡上。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有一个人最要感谢,

有一个人最应感恩,

它就是——“妈妈”

面对妈妈深沉的感情,

聆听妈妈殷切的心愿,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

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接受这种关爱,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

渐渐忘记了感动,忘了说声谢谢。

他的爱像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拿什么来感谢您们,我的父母!

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

所有的恩情我们铭记于心。

感恩节到了,让我们马上开始感恩吧.

我们

气沉丹田

感恩的意念走遍全身

舌抵上腭、吐字如兰、字正腔圆地

说出了

怀念、悲戚和那时欢乐

谁也没有提及

那围成一圈的

沉默的人群

谁在感恩节次日的清晨醒来

又将那遗忘的名字一一掏出?

可爱的先知,他其实

并不知道

我们本来也已决定

在明年的感恩节

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第2篇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如下:每月定一个主题,每个级部围绕这个主题分别制定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九月份: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年级)1、指导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关于佳节思亲的文章。

2、指导学生交流收集的思亲方面的诗歌,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课后收集描写秋景的古诗,在班级内召开诗歌朗诵会。

(四年级)1、关于思乡的诗歌朗诵会。

2、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故事会。

3、诗歌赏析《但愿人长久》、《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年级)1、带领学生到电脑室上网收集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歌、文章等。

2、指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3、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的资料汇编成册。

4、举行资料展览会。

(六年级)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2、收集有关“思念”的诗句,开展赛诗会。

3、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

十月份:谁不说咱家乡好

(三年级)1、阅读有关家乡的文章。

2、收集关于思乡的古诗。]

3、唱一唱自己的家乡。

4、写一写你心目中家乡的样子。

(四年级)1、收集常州名胜古迹资料。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3、介绍常州名人。

4、制作小报。

(五年级)1、介绍家乡著名景点。

2、说说家乡的历史名人。

3、夸夸家乡的土特产。

4、展望家乡的未来。

(六年级)1、了解常州的历史和风土民情。

2、开展实践活动,游览常州名胜古迹。

3、小练笔或当小记者介绍家乡著名的景点。

十一月份:感恩

(三年级)1、收集关于感恩节的知识,包括来源、风俗等。

2、制作感恩节贺卡,说说最想感激谁,为什么?

3、课后收集感恩节的诗歌,开展诗歌交流会。

4、根据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一个场景,排演小品。

(四年级)1、名文诵读。

2、收集父母对你爱的点滴进行交流。

3、照片里的故事。

4、制作感恩卡。

(五年级)1、(照片展)回忆长大的点滴,感恩父母。

2、(出示奖状或作业本)回想成长的足迹,感恩老师。

3、感恩生活中给过你帮助的陌生人。

4、欣赏绚丽的大自然,感恩自然。

(六年级)1、为父母做一件事。

2、唱一首歌献给父母。

3、给父母写一封信。

4、开展一次与父母同乐的活动。

十二月份:北小骄傲

(三年级)1、说北小——说一说我们的学校。

2、写北小——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北小。

3、画北小——挑一处最美的地方画下来。

4、为北小设计一张名片。

(四年级)1、收集班级中为北小添彩的人事,作采访。

2、班级中评选“北小骄傲”候选人。

3、演讲:我是光荣的北小人。

(五年级)1、网上浏览中央电视台的相关“骄傲”评选,确立评选方向。

2、交流自己心目中的骄傲人物,并准备采访他。

3、为“骄傲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

4、评选出班级里的十大骄傲人物。

(六年级)1、收集身边“感动”的故事。

2、开展一次“感动”的故事会。

3、写一篇专访:令你骄傲的北小人。

4、为北小做一件感动的事。

一月份:展望XX年(迎新春)

(三年级)1、为“展望XX年”为主题制作迎新年贺卡。

2、开展“珍惜时光,好好读书”演讲会。

3、上网浏览“孙中山先生”图片与故事。

4、收集并讲英雄故事。

(四年级)1、收集春联,背春联(网络)。

2、交流春联,学写春联。

3、了解天南地北的过春节的习俗(网络)。

4、介绍一种春节习俗,作一次图片展览。

(五年级)1、小结自己XX最骄傲和最失落的一件事。

2、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新春寄语

3、仿写一段新春寄语,制作新春贺卡。

4、许下新春愿望,然后发到班级网页上,学生之间相互留言祝福。

(六年级)1、新春寄语(班级主页)

2、我的XX故事会。

3、制作新春贺卡。

三、关于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评价应有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教师、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价、鉴定。

(二)学生评价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学习态度。学生对活动的投入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能否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作好每次的记录并认真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设想等。

2、能力和方法。在活动的开展中,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表达等基本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提高。在活动中,有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和一些研究的方法。如资料查阅、实地观察、调查的运用、材料的整理、数据处理等。

3、品质发展。在研究中,学生是否培养了合作精神及虚心听取意见,乐于助人、自觉主动等品质。

4、研究成果。学生在研究一个阶段后,有没有如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活动等展示型的研究成果。

(三)教师评价要求

在综合实践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

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测评:

1、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2、组织、管理协调与应变的能力;

3、探索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4、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评价的方式

评价形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主要有教学实录、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展示、评比等。

在每个学期末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标兵”评选,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任洁(校长)

副组长:刘参、金淑文、

成员:余华琴、黄春梅、汤路、王玉华、秦燕、董瑞倩、李燕萍

2、管理网络

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各班级

3、各部门实施计划(在学校总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自行制定具有年级特色 的活动方案)

4、课时安排

我们按教育局规定,合理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二课时,用于研究性学习每周一课时,一学期研究性学习20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并可与少先队,班组活动有机结合,充分保证基本教学时间的落实,发挥该课程的效益。

5、要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指导能力。

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第3篇

在诗歌式微的今天,一股源于校园的三行诗热潮开始萌发勃兴。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群正兴致勃勃地加入到创作三行诗的群体,三行诗成为他们表达青春,释放热情的载体。

三行诗走红校园

“我跟妈妈说,给我寄双鞋子吧/第二天,我就收到了/鞋子,袜子,毛衣和手套。”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写给妈妈的诗。

“笔停,铃响/一张试卷卷走了三年的时光/谁回头问我,今天考完了,还要回班么?”这首《六月八日》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纪念高中生涯的诗。

“高斯拿走了我的尺规/从今以后我只好/徒手为你修眉。”这是复旦大学的学生用数学表达爱情的诗。

近来,三行诗走红校园。这种小诗形式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律,唯一的规定就是一首诗三行,而且往往最后一句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各类三行诗大赛更是让久违的诗歌再次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北京师范大学的“情书去哪儿”、武汉大学的“时光的故事”、厦门大学的“三行情诗”、东南大学的“三行诗,秋故事”……

11月28日是西方的感恩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那天举办了“感恩节三行诗大赛”。喜欢古典文学的大三学生胡潇行,为一个一见钟情的姑娘写道:“初见,魂牵梦萦无邪念/空缱绻,奈何情深缘浅求索晚/再难思迁,独倚危栏把酒临风思君君不见。”

北京师范大学的北师青年报社已经连续办了3届三行诗大赛,每届都根据时令有不同的主题,如配合毕业季的“三行离书”、光棍节的“情书去哪儿”。社长姚涵之表示,刚开始并没有想到能对诗歌在校园的流行有何助益。但收到的作品中不乏佳作,各种风格的三行诗显示了大学生非凡的想象力。除了诗本身,大家都很关注诗背后的故事。言有尽而意无穷。

获奖作品中,有关于亲情的:“我笑妈妈没有梦想/她说她的梦想已经实现/就是我。”诗的来源是作者有一天问妈妈有什么梦想,妈妈说:“高中时候想当工程师,现在想早点当外婆。”

有关于爱情的:“那个我没买着玫瑰花/你凑合下就拿这个吧,别笑糖葫芦怎么了不也是红的么?”作者贾同学从高中时代就暗恋一个姑娘,一直没有机会表白,一次上课无聊,又想起这位姑娘,于是一口气写了7首诗。

还有关于友情的,比如这首神作——“我,床板/你”。

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时光的故事”三行诗大赛,影响力已经走出了校园,网络热传其第一名作品“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而你在想我”,以意想不到的巧妙构思,表达了“如果世界倒转,你才会想我”的思念之情,凄婉哀怨,让人神伤,寥寥三行就获得千万人共鸣。这种反语的形式也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造句活动。浙江大学的樊雅婷调侃地写道:“论文在写我,肌在看我,漫天的我落在书上纸上/而考试要挂我。”尽管后来文学院澄清这并非“第一之作”,因为比赛并没有排名次,仅设立“最具飘逸灵气李白奖”等单项奖,但三行诗的人气可见一斑。

辽宁师范大学创行团队也举办的三行诗大赛,在一周多的时间里,已经收到了1700多份投稿。投稿可谓多样化,无厘头式、苦情式、矫情式等等均涵盖在此。“不画眼线不穿高跟只扎马尾/不会撒娇不扮柔弱难受就喝热水/女汉子仰天大笑别流眼泪其实你很美”“上课的时候/如果我可以多看看老师少看看你,应该就不会挂科了吧”“懦弱就是/你是我的男神/我却一直是只能是你的陌生人。”不少投稿的学生们表示,现在是“速食时代”,像他们这一代90后已经很少有人写情书了,三行诗的出现给新时代情书予以了新意,也让他们知道,表达爱情可以很简单。

北师大的三行诗大赛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一学生们更愿意用笔在纸上写诗。现场展台收到500多份投稿,是电子版的2.5倍之多。姚涵之感慨道:“看到一摞摞纸质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啊。”用三行诗表达青春

在校园的走红也带动了网络写三行诗的风潮。岁末年终。微博上掀起了一股“三行诗总结2013年”的热潮,仅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就有6000多网友转发,近2000网友评论,网友们尝试用短短三句话对即将过去的2013年进行总结:“不悔过去/不畏将来/来吧2014”“结束单身/折腾就业/告别学生时代”“好好学习了/天天向上了/但还是没有变学霸”……

与此同时,由豆瓣网友发起的线上活动“三行辞职信大赛”网上暴红,再次将流行的“三行大赛”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网络狂欢高潮,网友用简短有力的辞职理由戳中了无数人的笑点:“雾霾太大/我找不到/公司的路”“老板/我柔弱的身躯/跟不上你伟大的梦想”“老板你的更年期太久了/它不走/我走”“我是狮子座,你是摩羯座,我们天生相克”“据说,公司离不开我/明天我想试试”……

互联网评论家丁道师认为,“网友这种行为主要还是为了娱乐,娱乐自己的同时,又娱乐他人。”他说,自从微博和微信出现之后,网友表达社交信息时,往往用一些非常简短的词语,一方面它是现代互联网社交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它也确实提高了传播效率,因而受到大多数网友的喜爱。

诗歌并没有离开

对于三行诗的兴起,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宋振韶说:“如今的人写诗很少,主要是缺乏诗意。三行情诗,可能就是让大家摆个诗意的pose(姿势)。不过摆一下pose,或许也能激发起我们心中隐约的诗意。行为改变态度。”他说:“可以没有诗,但一定要有诗意。没有诗意,即便是诗的模样,其实也就是多分了几行段罢了。诗意是一种面对人生的姿态,是生命放下实用主义、放下评判后的自然绽放。”

诗人杨炼曾在1987年被推选为中国“十大诗人”之一,常年旅居国外的他一直坚持用中文创作。从2012年7月到2013年8月,他和唐晓渡、西川等担任评委的“国际华文诗歌奖”,共收到8万多首诗的投稿。杨炼说:“极大量的投稿来自社会底层,获奖者之一是一名农民工郭金牛,他的作品现在已经被翻译成好几种外文。”

杨炼认为,当下的中文诗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反而正处于半个世纪以来最贴近生活、最令人兴奋的时刻。“诗歌最重要的是真人生和真语言的接通,而‘诗意人生’的唯一含义,正是创造性地开拓自己的生活,而非装饰性的花前月下。”

作家野夫在现代诗的“黄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曾是个狂热的诗人,并组织了“剥枣”诗社。他认为,所谓诗意,自由是第一本质。诗意是与真善美同源的,是与人性同体的,诗意无处不在,重要的是你能否高蹈于尘海之上,真正洞见和体验那种诗意。

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第4篇

这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让我办一份“感恩三月”参加学校的比赛,我是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我可以充分发挥一番,担忧的是怕办不好,妈妈对我说:“没关系,你想让它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

我把老师的要求给妈妈说了一遍,妈妈听了后说:“四开纸是多大的纸,我也不知道?”于是妈妈只能去书店帮我买来了四开纸。我又拿出铅笔、钢笔、彩笔和直尺,一切工作准备就绪。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经验不足,我就上网找了找怎么办手抄报,上面说要先划分版面。怎么划分版面呢?于是,我便拿来一张报纸,比葫芦画瓢,依照着在左上角先划分了一个版头。这下我心里有底了,妈妈指导着我先在左上角写题目《感恩三月》,我又在网上找了一些关于感恩的诗歌和散文,又根据摘抄的内容画了一些插图,可最后,还剩下右上角,怎么办呢?我便在我的网上再找了一些感恩格言,但色彩又不丰富了。这时,妈妈说:“你再画气球和小鸟。”于是我就画上了一些气球和飞翔的小鸟。

我看了看自己办的报纸,心里还挺得意,真是不错,拿去让表哥、表姐他们看,他们也直夸我。

五年级:微笑的天空

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第5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诗人如此执着地叩问生活本相,思辨生命真谛,导源于以笃诚为本的人的责任、担当。诗集中的135首诗,是诗人135次以自我为尺度,来测度、考量这个世界的在场记录。读其诗,我们不得不随着赵文的目光,正襟危坐来一次关于人的价值、尊严、人格完善的思想之旅。

“既然投胎成了凡人/就该遵守凡间的规矩/既然精神难以涅/就该学会把持欲望/以确保正点出发的欲望号列车/能稳稳当当地行驶在健康正常的轨道上。”(《我们都是欲望的俘虏》),这样平实睿智思考的光芒,在诸如《时间断想》、《生存空间》、《致死神的一封信》等集中诗里,随处闪现。似粗而非粗、似拙而非拙的语词更能传达诗人此类恳切的心声。

阅读赵文,让人想起十八世纪英国伟大诗人蒲柏和他的长诗《人论》、《道德论》,那也是以诗的形式阐释、抒发具有普世意义的伦理思想。这样神驰万里、思接一处的诗林回响,是令人回味、深思的共鸣。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将诗的修身教化作用推到了极至。作为学者的赵文是秉承传统文脉,笃诚地将诗作为修养性灵的人生功课的,他的诗实则是其平常的诗体日记,一位三省吾身的朴厚君子关于他生命每一天的真实记载。他体察隐藏在生活表象之后的幽微之妙,以悲悯的目光审视人间百态,讴歌美好,感恩时代。一个活脱脱的我思我在、自我救赎,人格丰满健康的平常但又特别的诗人,欲从诗中走来。他以人与诗合一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人作为人的本质的实践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真实状态以及整体性。循着赵文诗歌创作轨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身的反省、批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塑造、完善自我,所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人性的辩驳》是赵文宦游荆楚期间之作,他的故乡大理白族有民歌“对曲子”,歌词“樱桃好吃树难栽,曲子好唱口难开”,是的,直面人性,立足人本的“曲子”,是一般诗人不敢也无力专一开口,持久吟唱的。赵文的勇毅值得尊敬。

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穆旦 时代规范 自我诘问

穆旦,这位在四十年代创作颇丰的诗人,跨入新中国的时代大门后,跌入了创作的低谷期,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仅有九篇。而对于这寥寥数篇,学界普遍认为其研究价值相对较低,如诗人黄灿然在《穆旦:赞美之后的失望》中感慨道:“很多中国诗人从五十年代开始,创作质量就呈下降,跟风、写口号诗、教条诗、搞。我一直以为穆旦是少数的例外”,“现在我才发现,穆旦也不能免俗。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七六年,穆旦共写了三十八首诗,其中五十年代的作品完全加入了当时口号诗和教条诗的大合唱。”[1]可是如果穆旦的诗歌真是符合“大合唱”主旋律,那么何以从1957年九月开始,“穆旦的诗歌相继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刊物受到批判”?[2](P370)而针对被批判的《九十九家争鸣记》,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负责人的袁水拍则表示“这首诗没有什么政治问题”。[2](P370)“没有什么政治问题”的诗歌遭到批判,其实恰恰说明这些诗歌没有完全融入“当时口号诗和教条诗的大合唱”。而它们之所以遭到批判,可能的原因是穆旦这一时期诗歌的呈现方式与当时强调政治抒情诗的主旋律不符合,而穆旦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写作方式与他在40年代的一贯的手法是相承接的,也因此,穆旦在迈入新中国后,他的诗歌并未与过去一刀两断,而是紧密相连的。

一、非一般的“批判”与“歌颂”

在50年代的九首诗中,《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感恩节――可耻的债》《“也许”和“一定”》是以新中国政权以外的国家和势力为题材,但是穆旦并没有采用“敌人――中国;批判资本主义,歌颂社会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歌颂广大工农兵等无产阶级”在当时符合诗歌写作规范的从政治、阶级斗争角度的简单二元对立的写作模式,相反,他的诗歌保留了一贯的复杂性,对人性、对现实有清醒的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在20世纪40年代的写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穆旦对现代城市文明的猛烈批评。如《祭》中刻画了“在上海某家工厂里劳作了十年”而“贫穷,枯槁”的工人阿大;《蛇的诱惑》中布满汽车、霓虹灯、玻璃的城市住着“带着陌生的亲切,和亲切中永远的隔离”的人们;《线上》讽刺和同情“八小时躲开了阳光和泥土,/十年二十年在一件事的末梢上”的现代社会八小时工作制的人们。穆旦20世纪50年代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评并不是出于意识形态号召,而是有其一贯的思想逻辑。因此,他的诗歌也就不是遵循当时普遍的诗歌模式。

可以看出,穆旦50年代的诗歌并不完全遵从时代规范的诗歌模式,将歌颂党的伟大、社会主义无比优越性作为诗歌的唯一表现目的。比较一下同时期一些著名诗人的诗作,就更能看出这一点来:如贺敬之的《回延安》,“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社会主义大踏步走”,《放声歌唱》中高呼“社会主义的美酒啊/浸透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和每一根神经”。再如郭小川在《闪耀吧,青春的火光》里高呼“我们为什么不能/几倍的加快/我们事业的前进速率,/让腐朽的资本主义世界/懂得/他们是可望而不可即?”与此不同的是,穆旦的诗既有对资本主义文明批判,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且穆旦在诗歌中将自己置身于生活的“内线”,以“知情人”眼光打量社会现实、体验内心情感,而不是像其他诗人那样一味地歌颂或者批判。比如《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这首诗叙述了美国一个“愁眉不展”的母亲询问“我”“救救孩子”的办法,母亲告诉“我”,小彼得和邻居没啥两样,不爱学习,总是对暴力、杀人沉醉不已,却又欺软怕硬。对于这样一个“每天在街上以杀人当游戏,/说话讲究狠,动手讲究快”的小彼得,“我”是表示充分同情的,为表达同情之感,在叙述视角上,诗人启用了“你”的称呼,直接拉近与小彼得的距离,与小彼得贴心交流,得出的结论为:因为小彼得一开始也是敏感的好孩子,而电影、无线电、连环图画、报纸、商业广告这些传媒指引他“杀人放火的好汉真吸引人”,“明抢和暗骗才最可佩服”,“成功是多么光荣!”对于这样一个受到不良影响的小孩子,“我”发出了“可怜的彼得”的呼喊,发出了“疯人院?或者青少年改造所?/别让它为你打开黑色的大门!/呵,小彼得,逃吧”的真诚劝告,但是“我”深感彼得逃不了牢笼的无奈,因为灾害无处不在,“黑衣牧师每星期向你招手”,“各种悲观哲学等在书店里”。而小彼得即使勇敢幸运地闯过了这一道道关卡,也仍要为不义的战争赴汤蹈火乃至牺牲生命,这也是小彼得母亲愁眉不展的原因。因此,诗人不仅批判了美国的暴力、色情、恐怖、游手好闲、战争等资产阶级文化,也刻画了一位关心疼爱孩子成长与生命的母亲的形象,更是对一个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的思考,这里的主题是多元的。

在《感恩节――可耻的债》中,穆旦则用反讽的手法、愤慨的语气来揭露美国的资产阶级过感恩节时感谢上帝的幌子,揭示了当年野蛮红人帮助如今的资产阶级的祖先扎根,后被无情杀绝的内幕,深刻批判美国贪婪的资产阶级在伦理道德层面腐朽堕落、罪大恶极,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反问和设问句式,语气异常尖锐。“感谢什么?抢吃了一年好口粮”,“是谁教他们种的玉米,大麦和小麦”,“谁给了他们珍贵的友谊”,“感谢上帝?你们愚蠢的东西”,“这一笔债怎么还”?在《“也许”和“一定”》里,诗人并没有盲目地认为新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一切都是完美的、无可挑剔的,他清醒地意识到也许当下的中国现状如敌人冷嘲的:“数字底列车开得太快”,“优良”和“制度的守卫”被抛弃,还受景仰等。但诗人却有信心改掉这些,因为还有未来,“未来的时间在生长”,当下的沉默里有“光和热的岩流在上涨”,未来的光亮会让阴影无处躲藏。这里,穆旦显然与那些盲目地歌颂新中国的诗篇拉开了距离,那些新中国的颂歌总是一味地赞美新政权给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一切都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而对新中国的缺陷只字不提。与此不同的是,穆旦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新时代,他看到了其中的阴影与缺陷,并寄希望于将来,坚信新生政权及伟大的祖国在未来的时间里可以强大,并且强大到无可抵挡的地步,这是对新中国的发自肺腑的热爱。

二、自我经验与新中国抒写

和当时许多诗人一样,穆旦《去学习会》《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九十九家争鸣记》这三首诗里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抒写了新中国的政治生活、生产建设、思想动态,现实感极强。所不同的是,穆旦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大张旗鼓地歌颂新生活以及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比如关于三门峡水利,贺敬之作过《三门峡歌》,将三门峡比做梳妆台,如今终于“讨回黄河万年债”,“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冯至也写了一首《三门峡》,诗中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写过去人们如何与自然进行殊死搏斗,受尽艰苦,而“如今这一切都要成为过去/三门峡就要改变面容/汹涌的河水要听我们使唤/它再也不能在平原上横行”,诗歌最后这样夸赞道:“我们用五六年有限的时间/结束千百年无限的痛苦/我们用十几年有限的时间/创造千百年无限的幸福。”再来看看穆旦,其《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祝祷水利工程建设的成功,诗人将它归功于“科学”和“仁爱”,而不是一味地称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诗人由泥沙滚滚的险恶的三门峡水利想到它曾经也许风平浪静、鲜花幽美,后来受到郁积挣扎过,只是没成功还给自己带来灾害,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形成的“荒凉、忍耐和叹息”,于是那些“生之呼唤”便也被掩埋,这首诗既有现实感同时还氤氲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去学习会》描绘了新中国政治生活的情景。全诗共8节,每两节依次形成互文。“下午两点钟,有一个学习会”,开会的季节是春天,蓝天、和风、鸟鸣,人心跳跃迷醉,充满欲望,“我”和小张默默地走向会议室,像所有人那样“走过街道,走过草地,走过小桥”,诚然,所有开会的人都是奔着希望、太阳、爱情这个会议的主题去的,然而,大家在去的路上并没有过多的交流,而在开会的过程中,“阅读,谈话,争辩,微笑和焦急/一屋子的烟雾出现在我的眼前”,“对面迎过来爱情的笑脸/影影绰绰,又没入一屋子的烟雾”,“烟雾”这个意向很重要,它本身就是灰暗的、模糊的,开会的环境是一屋子的烟雾,给人一种晦暗不明的感觉,尽管学习会的目标是“心中是太阳”,但“我”并没觉得会开得有多成功,效果有多显著。显然,诗人对学习会的态度模棱两可,不知道是批评还是表扬,而只是一种客观的呈现。《九十九家争鸣记》描绘了一次争鸣的具体过程。“我”是全程参与这次争鸣活动的,“我”心虚地看着各位参与者发言,有发言毫无见识但却得到奖励的,有说话半真半假的,有义正言辞不满领导的,有一向发言正确的,有50位同志为原则性问题发言,也有和权威立场不一致的发言,这所有的一切,“我”看在眼里,一言不发,当“主席非要我说两句话”时,“我”总结了“我”的感受:兴奋;对争鸣的评价:相当成功;对未来的期望:会多开几次。很显然,这里的“我”是处于分裂状态的,“我”既全程参与争鸣的活动,最后也发了言,但另一方面,“我”在参与的同时又有一个“我”以审视的眼光来看待这次争鸣,所以导致“我”是不想发言的。

可以看出,不论是批判资本主义还是歌颂新生政权,穆旦诗歌都与同时代诗歌风格迥然不同,其中的叙事笔法,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歌颂与描述一定程度上契合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主题,但在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目的等方面都与当时的主流诗歌有着相当程度的区别。毋宁说,穆旦延续了他自己惯常采用的写作技巧,通过叙事性手段呈现具体经验。稍有不同的是,在过去的写作中,穆旦喜欢将众多经验并置,以呈现多重经验之间的碰撞与矛盾、以及由此形成的主体的分裂与焦灼,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穆旦不再也不可能表现冲突性的经验,曾经的焦灼感被规定的道德认同所取代。于是,文本的经验边界由单一的生活境况所划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再构成主体内部的自我冲突。而新生活内部即便有冲突,如《九十九家争鸣记》中所呈现的,它也是一种人民内部的冲突,但即便如此,穆旦在上世纪50年代也不受欢迎。总之,当选择了认同新中国的穆旦置身于群众的海洋、并抱着融入的决心开始他的新时代之旅时,那种内隐的“旧我”依然构成与新时代经验的冲突模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的诗作中,穆旦还有几首作品呈现“旧我”与“新我”的双重经验。

三、自我的内心诘问

《葬歌》《问》《我的叔父死了》这三首诗很显然是“我”的处境的抒写与思考。在一个强调“我们”的时代氛围里,如贺敬之在《放声歌唱》里呼喊的“我们的未来时代啊/,请你把我用“延安人”的名义/列入我们队伍的名单里/……我/祖国和党的一个普通的儿子/一个渺小的“我自己”/啊/我――我的/我们――是这样和谐统一”,诗人仍然执着地抒发“我”的切身体会,“希望通过‘我’的感受去反思思想的转变”[3](P54)。《葬歌》第一节中的“我”便发出了“过去的自己”是否“永别”的诘问,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风和日丽的鸟鸣声中“我”仍然想起过去的自己,想起“我”正准备把“走出自己”的新我展现时,“旧我“对“我”蜕变的反应:冷漠的避开,病在家里,感到寒栗,失去新鲜空气。很显然,面对“旧我”的闷闷不乐,“新我”其实是非常难过和在乎的,可是面对已经打开了巨大的一页的历史,面对好友的“过过新生活”的劝导,“我”最终的决定仍是狠心让过去的自己安息,以欢乐为祭;第二节中则是时代、群众的 “希望”和源自“我”自身的“回忆”两股力量对“我”的拉扯与干预。“希望”对“我”旁敲侧击,要“我”把过去“埋葬,埋葬,埋葬!”笃信过去是流着毒血的骷髅,有“冷酷的心”,毫无疑问,“我”难以决绝和舍弃“旧我”,以致产生了害怕:“希望”是不是骗“我”?“我”怎能把自己搞丢?而当“信念”在彼岸,“我”无法渡过去时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于是对自己下定决心并呼喊“埋葬,埋葬,埋葬!”第三节中诗人更是用了一个对比:“这时代不知写出了多少篇英雄史诗”,而“我”只有自己的葬歌,“没有太多值得歌唱的”,“我”其实是想与亲爱的读者融为一体的,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就诗论诗”,“我”诗的主旋律并不明显,也因此葬歌只唱到一半,后一半希望变为生活。可见,这里的“我”内心仍然是矛盾的,面临着艰难的抉择,难以做到平衡。诗人虽然明白自己应该在生活中努力和读者打成一片,为国家服务,但一旦拿起笔就无法违背自己的原则。

《问》将自己的内心投射在生活这面镜子面前,生活紧握“我”这支笔一直诉说着悲哀,其实也是“我”流露出对生活的悲哀与无奈,不禁扪心自问,为何“我”无法捕捉空中那欢乐的笑声?而这却也是无解之谜。《我的叔父死了》描述何以“我的叔父死了”,“我”竟处于想哭又不敢哭的尴尬处境?因为“我”仍然想为“过去的荒凉”流泪叹息,“新我”仍然与“旧我”难以决裂。但尽管有冲突和矛盾,还是来不及仔细辨别就“遗憾”地接触了希望。面对如此纠缠的境况,如何才能做到平衡?也许直接做一棵树,让“它的枝叶缓缓伸向春天”才是通往平静的内心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9首诗中不难发现,穆旦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写作没有刻意地表现新生活,歌颂新时代,加入群众队伍里去,进而融入时代的“颂歌”大合唱队伍中。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延续延安文学传统坚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4](P9),为政治服务,歌颂美好新时代,这必然会让个人“属我”的品格流失,“我”融化在“我们”中,没有“我”的诗歌,只是为“他者”代言。然而在穆旦那里,诗,不是传声筒、政治的工具,诗仍然是诗,仍是个人思考和想象的属地,是诗人表达内心对所处的世界、现实、自我的方法与工具。因此,20世纪50年代穆旦的诗歌创作,其实仍然保留和延续了40年代的诗歌写作立场和角度。正因为坚持自己的写作理念,所以整个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格的文艺规范和政治规训,穆旦宁愿少些甚至不写诗,也不愿盲目地附和时代做政治的应声虫,这也是为什么从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穆旦的诗歌创作几乎处于停滞的原因。“双百”方针后,文艺政策有所松动,穆旦才发表一些诗歌。这样看来,相对于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主流诗歌写作,穆旦虽然是支流,但丰富了诗歌样式和内涵,和主流诗歌形成鲜明对比,其意义和价值仍不可小觑。

注释:

[1]黄灿然:《必要的角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穆旦:《穆旦诗文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杜运燮:《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第7篇

一、活动目的: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月儿圆圆话中秋

三、活动时间:x月x日--x月x日

四、活动内容

1、“中秋月圆知多少”十分钟队会

让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美食等知识、图片等,通过十分钟队会,在交流、讨论、展示中走近中秋文化。

2、赏月品月话月饼

中秋月圆夜,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品月饼,三代人从品种、味道、价格、包装等方面话一话、比一比各自童年的月饼。

3、小小歌谣传情意(一年级)

利用音乐课学唱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激发学生怀念红军爷爷的情感,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老人曾为我们祖国,为我们大家,为自己的家里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的苦。

4、佳节感恩送祝福(二年级)

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爱心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

5、追根溯源话中秋故事会(三年级)

收集中秋由来的传说,组织开展最根溯源话中秋故事会。

6、情满中秋诗词吟诵比赛(四年级)

通过诗词吟诵,让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懂得感恩的思想,营造诗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要求:内容不拘,自己作品、唐诗宋词、中外诗歌、儿歌童谣等皆可,形式力求新颖,每班不少于10人参加,时间不少于2分钟。

7、同享中秋明月,共建绿色家园(五年级)

月饼盒的过度包装浪费了宝贵的木材、纸张和金属材料,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善用资源,倡议队员们巧用月饼盒,开展变废为宝小制作,并可用来布置教室。

关于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为契机,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题,让学生知道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什么叫中秋节;中秋节民间的传说、民间庆祝方式;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校园内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推进学校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二、活动时间

201X年9月上旬

三、活动内容

(一)加强宣传

1、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以“我们的节日·南京中秋”为主题进行演讲,宣传;

2、利用主题班队会、校园网开设专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讲述与中秋有关的民间故事。

(二)分阶段活动:

第一阶段:佳节思月——主题阅读

1.活动内容:

(1)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并在班内交流,让同学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含义,并从中解读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韵味。

(2)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各班开展有关的晨读

(3)组织同学们开展中秋节有关的诗歌背诵活动。

(4)开展诗词赏析讲座

2、参加对象:1——6年级的学生

3、活动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第二阶段:佳节赏月——实践活动

活动一: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庭欢度中秋节

活动二:共看明月皆如此---以“美好传统节日,多彩民俗风情”为主题写文章,可以是观察日记,节日游记,阅读体验,精彩创意等。

活动三:利用福建文明风、福清新闻网等网站,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过中秋活动,开展学生与远在异地打工的父母进行网上对话活动,引导学生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共度中秋佳节。

活动三:开展文明礼仪我示范宣传活动,学习文明常识,践行文明礼仪规范。

活动四:创意抒情。在校内设一面“寄情”墙,学生可以把对同学、亲人、老师、长辈想说想表达的情义写纸上并贴在墙上。

活动五:“快乐体验”活动。少先队员向社区的孤寡老人和贫困者送月饼,送温暖。

第三阶段:佳节忆月——交流展示、反思评价

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语诗歌;教学模式;I’ve Saved the Summer

1 英语诗歌的地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胡则远,2011)。英语诗歌对于提高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吴琼,2008)。英语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而且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为我们提供了输入语言的一种不可多得的素材。通过英语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西方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张蔚,2005)。

2 英语诗歌教学现状

2.1 教师不重视。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师自身修养的局限,诗歌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被低估,以至于对英语诗歌教学的重视不够。在我省一些地方针对教师英语诗歌教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是“您的学校是否注重英语诗歌的的教学?”。调查结果非常不尽人意。

诏安县教师认为学校不重视英语诗歌的教学比例达到100%;永定县和漳州市分别达到89%和70%。武夷山市30个接受调查的高中英语老师,只有3位老师认为自己有注重英语诗歌的授课。

2.2 英语诗歌的教材缺乏。

日常教学教学中学生对英语诗歌接触不多,教材中英语诗歌也较少;英语诗歌这一教学资源在英语高中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开发。以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模块一到八只有第六模块第二单元是以“诗歌”为主题的。因此学生接触诗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2.3 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少。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2.3.1 理论性的东西多,而课堂实践的少。通过查询我国比较权威的论文搜索网站“中国知网”,就会发现关于英语诗歌教学的阐述大多停留于理论层面,而运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实践模式的研究还较少。

2.3.2 大学研究的多,中学研究的少。还是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我们会发现很多的高校都有对英语诗歌的教学进行研究,但是针对中学阶段英语诗歌教学研究就寥寥无几。

3 英语诗歌教学模式初探

传统的英语诗歌教学通常是教师先介绍诗人的生平和诗歌背景,然后以逐字逐句讲解、翻译诗歌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剥离,语言吸收的效率低下(扈华唯 2014)。为了能在英语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既能欣赏诗歌的美,又能理解诗歌的意义,我尝试采用模式“听诗吟诗悟诗译诗作诗”进行英语诗歌教学。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选修6 第2单元语言运用中阅读和写作的部分。阅读部分通过欣赏罗德.麦秋恩(Rod McKuen)的诗---珍藏夏天( I’ve Saved the Summer),从而通过理解诗歌内容,辨认诗人的身份,体会感受,找出诗歌的韵律,并表达由诗歌所激起的联想,让学生在朗读、感悟、欣赏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下面,就具体的课堂实例对各个环节的处理做简要的阐述:

环节一 .听诗歌朗诵

教师通过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了解“珍藏夏季”这首诗歌的作者--罗德?麦昆(Rod McKuen)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从而导入主题。在第一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多遍地听“珍藏夏季”这首英文诗歌录音朗诵,让学生体验语言的优美和旋律的和谐,在美的享受中导入本文的主题。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对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而通过听诗歌朗诵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诗歌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朗诵技巧。听“珍藏夏季”这首诗歌朗诵,对同学们来讲,是一次享受美的过程,这种朗诵一下子抓住了同学的注意力与兴趣,把他们带到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当中。

环节二. 朗诵诗歌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邀请同学们来朗诵“珍藏夏季”这首诗,采用单人、双人、四人等朗诵方式,增加趣味性又让同学们亲身体验诗歌的优美,激发同学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说明:让同学们参与朗诵诗歌,为了让他们亲身体验诗歌的优美和平静他们的心灵。采用了单人、双人、四人等方式,在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增加朗诵的趣味性,增强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而且朗诵可以训练同学们的语音语调,增强自信,克服不敢开口的心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通过反复的朗诵,同学们会更深刻理解诗歌的意义与内涵。

环节三. 感悟诗歌

本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再次阅读诗歌,回答细节问题,主要有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传递的情感,并表达由诗歌所激起的联想。问题如下;

1 Does the poem have a rhythmic pattern?

2 Does the poem have rhyming words? And Circle the words that rhyme.

3 Does the poem have images? What are they?

4 What emotion does the poem convey? How do you know?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焦点放在诗歌的意义与形式上,而“节奏、押韵、意象、情感”是欣赏诗歌的几个基本方面。同学们听完诗歌朗诵,参与朗诵诗歌,他们只获得感性的认识。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通过对英语诗歌“节奏、押韵、意象、情感”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领悟诗歌的特点,感悟诗歌传递的感情。同学们在欣赏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产生美得共鸣,并且强化对语言的诗性特征的习得。

环节四. 翻译诗歌

老师要求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地道地、恰当地把诗歌翻译成中文,从而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设计说明:翻译是学习英语诗歌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胡则远(2011)说翻译练习可以使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意义更加敏感。麻淑涛(2011)则认为,通过翻译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生完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英语诗歌翻译成中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母语系统,使学生的母语系统的类似特征正面迁移到英语语言的学习中(胡则远,2011)。通过翻译诗句,加强诗歌巩固理解,为接下来的自己尝试写诗做准备。

环节五. 创作诗歌

教师先通过展示几种简单的作诗模式,如“If I…I would…”、“I have…”或“I love you because …”,引导学生用写一篇关于表达对父母的爱诗歌。例子如下:

EXAMPLE 1:

If I could save the summer,

I would also give it to you.

If I could save the sunlight,

I would give you the warmth

……

EXAMPLE 2: I have … (教师节主题)

A Teacher

I have seen a lovely gardener,

I have touched your rich knowledge,

I have felt your glamorous character,

I have heard your sweet voice,

I have tasted your happiness from study,

I have remembered your love deeply.

EXAMPLE 3: I love you because … (感恩父母)

My father/mother

I love you because …

I love you because …

I love you because …

I love you because …

I love you because …

……

设计说明:本环节通过两首诗歌作为例子进行展示, 为学生的诗歌创作提供脚手架的作用。降低了创作的难度, 符合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输出的机会,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内化,激发学生思考、参与讨论的兴趣。通过表达对父母的爱,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家人。

4 总结

笔者认为,在知识和技能上,本堂课通过听诗、吟诗,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运用听、读、悟等方法,采用回答问题、小组讨论、诗歌翻译、作者介绍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传达的意义,挖掘诗歌表达的内涵;并且在充分感受、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创作诗歌。在过程与方法上,运用“听诗吟诗悟诗译诗作诗”教学模式指导诗歌阅读,以“父爱”为主线开展各项教学任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上,同学们体会父母对子女付出真挚的、炙热的、完全的爱;培养同学学会感恩父母、爱戴父母的价值观。综合整堂课学生的表现和课后老师们的评价,这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课。但是,正如栾爱春(2013)所说,英文诗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依然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潜质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凭借已有的研究和英语教育同仁共同努力,英文诗歌教学这朵奇葩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开的更美,一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胡则远 “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英语诗歌教学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01期: 251-255

[2] 吴琼 “诗歌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知识经济》2008年第02期: 138

[3] 张蔚 “也谈诗歌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6月 第25卷第2期:53-56

[4] 扈华唯 “意义与形式兼顾的高中英语诗歌教学研究”,《中学外语教与学》 2014年第9期::39-42

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第9篇

2013年11月28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感恩节三行诗大赛”。喜欢古典文学的胡潇行写道:“初见,魂牵梦萦无邪念/空缱绻,奈何情深缘浅求索晚/再难思迁,独倚危栏把酒临风思君君不见。”

北京师范大学的北师青年报社已经连续办了三届三行诗大赛。刚刚落幕的“情书去哪儿”共收到七百多份投稿。“同学们最喜欢的,是以情动人那种。除了诗本身,大家都很关注诗背后的故事。言有尽而意无穷。”社长姚涵之说。

获奖作品中,有关于亲情的:“我笑妈妈没有梦想/她说她的梦想已经实现/就是我。”作者曾问妈妈有什么梦想,妈妈说:“高中时候想当工程师,现在想早点儿当外婆。”

有关于爱情的:“那个我没买着玫瑰花/你凑合下就拿这个吧/别笑糖葫芦怎么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贾同学从高中时代就暗恋一个姑娘,一直没有机会表白,一次上物理课无聊,又想起这位姑娘,于是一口气写了七首诗。贾同学说:“大概每个单身的人都会对恋爱的一些瞬间有所幻想吧,以前还想去香山跟女朋友躺在地上赏红叶呢。相比之下,糖葫芦多现实啊。”

还有关于友情的,比如这首神作――“我/床板/你”。

武汉大学的“时光的故事”三行诗大赛第一名作品“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而你在想我”。这种反语的形式,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造句活动。浙江大学的樊雅婷调侃道:“论文在写我,PPT在看我,漫天的我落在书上纸上,而考试要挂我。”

不过,武汉大学大一学生张小榛觉得三行诗“快被玩坏了”。一是抄袭现象严重;二是形式被用滥了。张小榛很喜欢唐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的一个故事:“唐朝,白居易的诗歌很火,有个年轻人就把他的诗歌文在身上。这才是我理想中的三行诗:一种身体上的语言存在,诗歌和人密不可分。”

北师大的三行诗大赛中,学生们更愿意在纸上写诗。现场展台收到五百多份投稿,是电子版的2.5倍之多。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宋振韶看了学生们的作品后,也即兴应和了一首:“我看/我听/一个人走向深山。”宋振韶说:“可以没有诗,但一定要有诗意。没有诗意,即便是诗的模样,其实也就是多分了几行段罢了。”对于三行诗在校园的兴起,宋振韶说:“如今的人写诗很少,主要是缺乏诗意。三行情诗,可能就是让大家摆个诗意的pose(姿势)。不过摆一下pose,或许也能激发起我们心中隐约的诗意。行为改变态度。”

诗人杨炼认为,当下的中文诗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反而正处于半个世纪以来最贴近生活、最令人兴奋的时刻,德国著名的《南德意志时报》在2013年12月6日曾用一个整版报道当代中文诗的状况。“诗歌最重要的是真人生和真语言的接通,而‘诗意人生’的唯一含义,正是创造性地开拓自己的生活,而非装饰性的花前月下。”

从事互联网市场推广的唐良超,另一个身份是一名诗人。三行诗对他而言,“刚开始是爱好,现在是情感寄托,以后是生活习惯”。唐良超写过一首《自顾自》:“这几年没有给家里寄过一次钱/听着父亲说我老了/我自顾自地说我能力有限。”这首诗让和他一样同为“北漂”的朋友们读了之后,唏嘘不已。

对学生而言,生活的纠结是另一种情况:“平时不洗脸不刷牙就敢去食堂吃早饭/知道你要来/我洗了两块九毛七的澡。”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个价格在学校洗澡,基本能洗掉一层皮。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关于感恩的诗歌范文第10篇

据《新闻晨报》报道,从2011年5月8日发生的失窃案开始,带有神秘色彩的故宫以种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进入公众视线。经警方调查,案件的元凶仅仅是个“小毛贼”,故宫的安保措施至此受到嘲笑。紧接着,建福宫变商业会馆、“撼”“捍”错别字、打碎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等一系列事件更是让故宫“屋漏偏逢连阴雨”。近日,关于故宫的爆料仍在继续:除宋代哥窑损坏事件外,故宫近年来还损坏了另外4件珍贵文物――清宫旧藏木质屏风修复时遭水浸泡、故宫私自拍卖5件宋代书札、乾隆花园三友轩木窗花被拆卸送展美国疑有损坏、2004年武英殿修缮彩绘全靠农民工、2009年故宫花十万封口导游与警卫私分门票钱丑闻…… 不知道,故宫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故”呢?

【态度】面对一波接一波的爆料,故宫采取的态度是清一色的全面否认,实在扛不过去了,就解释:“有这回事,但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一个担负着保护国家文物重任的单位,却缺乏承担工作过失的勇气,更何况,这些错误本不应出现在故宫工作人员的工作范畴之内。深陷“八重门”的故宫,除了文物,什么都缺。

洗脚风行为哪般?

时下每逢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不少中小学喜欢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的活动,意为学习感恩,大兴国学教育。对此现象,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表示反对:“小学生给父母洗脚,不就是把我们推倒的东西又捡起来了吗?这种愚孝,已经在鲁迅时代被,为何现在还要去捡起来呢?孝道本身是什么?洗脚就是尽孝吗?我不这样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感到两个人养家里4个老人觉得责任重大,这才是最本质的孝道与家庭责任感,根本就不需要把母亲的脚抱一抱才能体现。许多传统文化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讲究的是对等的尊重。”

【态度】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有千种万种,就如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洗脚的噱头,的确具有视觉冲击力,但孝顺父母,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

诗歌与生活

“20多年的漂泊生活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在生活与诗歌写作之间,有时平行并保持距离,有时又交叉错位。”8月10日下午,在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参加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北岛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我现在很少朗诵《回答》,除非在朋友和读者们的特别要求下。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很难从完成的作品中挑出自己最满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最好的诗应该是下一首。诗人永远要向自己挑战……俗文化和严肃文化本来是两条道,各走各的,可到了如今,由于俗文化近于‘黑洞’般的吸附力,正在吞噬着严肃文化。一些作家不得不去迎合俗文化的需求,降低自己的写作标准。”

上一篇:诗歌意象范文 下一篇:赞美老师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