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会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1:46:16

高会职称论文

高会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国政府相继采取金融援救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在这一过程中,财政的杠杆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对适度积极、统筹考虑的财政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方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大财政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一个新课题。笔者拟对此作一些简要的分析,以供同行业人士参考和借鉴。

一、地方财政部门会计管理工作的职能

财政部门既是国家行政机关,又是综合执法部门。因此,财政干部要按行政法依法行政。行政法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程序法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规定了执法权限,即“三定方案”中规定的行政职能;第二部分主要规定了怎样执法,包括预算法、会计法、采购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第三部分主要规定了执法的步骤程序。

那么,根据行政法规定,地方财政部门应该如何开展会计管理工作呢?具体来讲,一是依据政府“三定方案”中明确的会计管理职能(十三条);二是依据《会计法》赋予的会计管理职能,2007年7月1日实施的《会计法》七章五十二条明确规定:“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以及会计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责任”,已经成为指导会计管理工作的最高准则。

二、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1.政策性

会计从业资格的准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法执法检查的认定、会计法律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会计行政审批等等,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政策性特点。

2.业务性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有制度精、业务熟,正确把握、灵活运用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和执法质量。

3.事务性

数以万计的会计队伍,数以千计的会计单位,一证一培训、一证一换、一事一议、一人一审核、一个单位一验收,具体到了不能再具体的程度。在日常工作中,咨询电话不断,而且要做到耐心细致地回答。

4.基础性

会计工作是财政工作的基础,更是经济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无论是会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职业道德培训,还是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内控制度建设,目的只有一个:即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投资者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5.广泛性

从财政部门看,会计管理机构的职能涉及面广,凡是有财务收支和会计人员的单位都要进行管理,而不管是不是财政拨款单位,是不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同时,按属地管理的原则,还要负责部属及省属单位的会计人员管理。

6.双重性

既要管理会计单位,又要管理会计人员。

7.前沿性

经济的全球化使会计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为与国际接轨,我国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这些新知识、新政策的贯彻实施,使会计管理工作者站到了会计前沿阵地,这既是资本又是责任。

8.边缘性

财政工作的最基本职能是财政收支,会计管理工作既不管收,更不管支,而是为财政管好收支服务,决定了工作职能的边缘性。

三、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会计管理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越来越严重,财政部曾多次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得出“我国80%以上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结论。

会计信息不仅是利益相关者进行利润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其他利益相关者考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业绩的依据。

实际上,真正对企业剩余拥有“自然控制权”的不是生产者,而是经营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因此,企业经营者在进行利益分配时,违背已有的会计规则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以使自己受益而使其他利益相关者受损。

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个别会计人员挪用公款、贪污公款,而是以法人为主体的集体行为为主。单位负责人胁迫或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假表,玩数字游戏,“变通”处理经济业务,有的甚至串通注册会计师而做假审计报告。具体表现为:第一,多列费用,少计收入,甚至账外设账,截留收入,以达到偷税逃税的目的;第二,少列费用,早计收入,虚列资产,虚增利润,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第三,低估负债,高估资产,骗取贷款和投资;第四,出具假凭证,办理假手续报废资产,转移国有资产等等。

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极大。第一,误导国家的宏观调控。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数据,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国家在宏观调控上决策的失误。比如虚增利润会导致国民收入超量分配等不良后果。同时,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许多经济问题,国家不能及时地制定政策解决,一旦问题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虚增成本,多列费用,截留收入是企业惯用的偷税漏税手段,因为虚假的会计信息,国家每年损失巨额的税收收入,不利于国家以税收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也影响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导致资源浪费,信用危机。虚增利润,粉饰业绩,把资金投入问题企业,导致了银行、投资者与股民的巨额损失,也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信用危机。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使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因此而延缓了发展。第四,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弱化了其竞争力。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全面了解公司财务状况,而对公司的财务分析是以会计资料为基础的,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失真的分析结果,企业以此作为经营决策的参考无疑是危险的。这就不难解释近年来一些金融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的原因了。

总之,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会计管理工作,突出解决认识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统一会计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提高会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才能进一步带好会计人员队伍,整顿和规范会计域秩序。

前已述及,会计管理工作的职能和特点。那么,它在整个财政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重要不重要?这就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做好会计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一般人认为,会计管理工作就是办证培训,谈不上重要不重要,谁也能干。这种认识是有原因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只在市场调节失灵的空间发生作用,其中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成为主要职能。财政部门的业务科室都是以财务主管部门的身份行使职能,财务管理的特点表现在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上,有多少钱、保障多少人的工资及单位经费,支持多少项目和资金,看得见、摸得着,既现实又有人情味,既有工作业绩又受领导重视,所以十分重要。再说会计管理工作,它以会计主管部门的身份行使职能,这一职能恰恰渗透在财政职能中,加强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用价值指标来衡量,工作业绩不能以数字反映出来,不存在数字出干部的政绩。因此,不被有关方面重视。这一现状必须切实加以改变。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会计改革走到了财务改革的前头,无论从财政角度,还是经济角度,会计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为任何一项经济业务或财务事项都通过会计方式反映出来。当一个单位实现会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时候,当一批会计人员晋升高一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时候,当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得以贯彻实施的时候,当会计域秩序得以净化,会计诚信使得会计造假没有市场的时候,作为会计管理工作者不也时时感到欣慰吗?这些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不可计量的间接效益是巨大的,是历史性的。

所以,笔者认为,从会计角度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有效化地解财政、金融、财务风险,任务十分艰巨,会计管理工作者并非无用武之地,而是力不从心。以人为根本,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大财政观念和服务意识,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踏实的作风去工作,在平凡中体现伟大,在服务中寻找快乐,做财政工作的基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

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之期刊增减说明

财务管理写作表专业服务

写作财会类写作财务论文,财务论文写作代表写作论文网专业写作财务管理论文

财会期刊目录会计期刊财务管理杂志目录

财会论文网帮发表高会论文和写作会计论文写作财会论文写作财务论文

财会论文写作表写作网|

会计论文写作写作网

提供会计高级职称论文写作服务

专业写作高级会计师论文经济师审计师职称论文

上海论文网上海论文写作上海上海论文网提供上海写作服务

上海写作论文网写作会计写作职称

会计类哪些会计专业刊物才是省部级以上刊物

申报高级会计师论文有年限有效要求吗

浙江省高级会计师评审时增刊吗可以

可以发表高级会计师论文的杂志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及要求

贵州省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及要求

云南高级会计师考试报名条件评审申报条件及要求

新疆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及论文要求

高会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浅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所谓继续教育,又称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认识到持续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还要精心地组织管理。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等);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我国当前会计人员领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

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在第七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1)立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

(2)“财务、会计法规制度;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4)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内容的规定从总体上讲是合理而明确的,它涉及到了对会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各项要求的要素。同时也不难发现《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

训过程中往往将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和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因此,从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l.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人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态度决定一切”,针对成人教育,只有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否则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他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户j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

3.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增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毕竟是一个教育问题,而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经验因职责不同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培训资格的确定上、培训计划的制定上、培训监督和评价仁就一直存在问题。在财政部门中设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将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该委员会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界和财政部门的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和会讨一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参与,财政部门本身(会计管理处)也要有专人参与,除财政部门人员外,其他成员可以采取个人自荐、财政部门审核聘任的办法。

办公室可设在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处。4.健全继续教育考试制度,增强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不要考试,目前仍有争议,但实践证明,考试是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仅完成培训形式,就会极大地削弱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效果和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继续教育考试纪律的严格管理,同时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一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通过本年度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

高会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思考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英语论文 计主体资金运动的价值方面的经济信息。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比较普遍,虚假的会计信息已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信任度,干扰了党和政府的经济决策,萌生政治、经济、社会和管理风险,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一般表象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从产生过程看,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后者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医学论文 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其自身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这种行为所造成的信息失真是违法的。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实际工作经验不足、观测能力的限制和会计系统信道中其他因素的影响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这种行为所造成的信息失真是合法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通常来看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这两者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1、会计核算中每个数据的计算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的过程,这就使得某些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判断,使得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2、从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经济越发展,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3、从会计计量理论来看。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一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

4、从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计的因素来看。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可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另外,又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此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发生冲突。

企业产权中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中,硕士论文 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因而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企业中存在着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减少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上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1、正确看待和处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应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看作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2、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实质在于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这必然使会计信息偏离实际情况。为了避免给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不能无所顾忌地应用稳健性原则,即使有必要运用,也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并且以不至于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度。

3、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尽快出台具体的会计准则,使会计反映和监督有比较准确严格的判断标准,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估计因素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职称论文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不同层级的、复杂的委托-关系。要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委托方与方就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这样一来,委托人和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得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从而可以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三)强化社会审计检查、监督职能,加大对违法乱纪的处罚力度。社会审计检查、监督职能的强化和加大对违法乱纪的处罚力度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监督体系。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成果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同时,要加强外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力度。第二,认真落实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的权威性,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现实需要与选择。第三,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四)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构筑全社会的诚信机制。在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每个会计人员都能担当起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责。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w].中华财会网,2002-1.

[2]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陈小红.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电子财会,2005,(5).

[4]胡晶翔.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及其控制[j].统计与决策,2004,(5).

高会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一、前言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毕业论文,是会计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推进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衡量工业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任何环节出现缺陷都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只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每一部分,才能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故而,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利于提高工业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就如何有效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探讨。

二、有效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在新世纪之初,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关控时期,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工业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各种违法乱纪现象愈演愈烈,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虽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监督、检查措施不力.没有施行真正意义上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国际、国内的客观环境对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迫切要求工业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

三、如何有效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1)加强工业企业会计系统控制工业企业会计系统控制可分为会计核算控制和财务管理控制。工业企业应该明确财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管理、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核算管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资产管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损失处理管理、资产损失处理管理、资金管理、银行保函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收入管理、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财务会计报告管理、外埠单位工程财务管理、发票及收据管理、对外担保管理、企业效绩评价等,建立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业绩考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费用报销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和财务交接制度等,确保公司会计工作行为规范,有效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同时,工业企业可以制定《财务管理过程控制办法》,明确财务预算控制、货币资金使用控制、商品销售控制、债权债务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投资控制,以及监督检查等,针对各风险控制点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加强经济业务过程的控制,预防各种弊端,严把企业财经纪律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确保公司健康运营。

(2)加强工业企业财务支出的内部控制工业企业的财务支出实行分级管理,在每一级的财务开支中,坚持“一支笔”审批的原则,没有授权、委托,他人不得审批财务开支。各部门应将“一支笔”审批人报工业企业财务部门备案。工业企业财务开支严格执行预算,每一笔开支必须有审批人、经办人签字方可办理报销手续。基本建设项目和单项工程维修项目按实际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付款,应充分考虑审减金额及质量保证金。设备购置费由采购部门、使用部门负责人审批和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后方可办理报销手续。

(3)加强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工业企业财务部门财务系统维护人员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运行工作,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进行,未经授权不得办理审核、出纳业务。工业企业财务部门各个终端用户应设置密码并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终端用户应对密码泄密引起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财务人员在财务部门局域网内计算机上使用外来磁盘及其他存储介质,应先交财务处计算机维护人员进行安全检测。工业企业财务部门财务系统维护人员应在每个季度初定期组织工业企业财务部门各个终端用户对电脑进行杀毒软件的升级。职称论文财务系统数据应每月在服务器和光盘上同时备份,财务处长应随时抽查财务数据的备份情况,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

(4)加强工业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货币资金是指现金、银行存款、国库零余额账户额度及其他货币资金。办理货币资金的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坚持原则,保守秘密,不断提高会计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货币资金业务必须经过审批,经办人员持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的收付。货币资金的审批实行分级管理,财务人员对越权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工业企业各单位办理货币资金的支付按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审核、支付复核、支付款项的手续进行,上述五个程序分别由不同人员执行。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工业企业计划财务部门的银行存款账户、国库集中支付零余额账户应由出纳科长指定专人办理银行存款账的对账及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对未达账项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每月十日前各管账出纳人员应将银行余额调节表报科长审核后报送财务主管。各单位的库存现金应做到日清月结、确保现金账面金额与实际库存相符,发现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作出相应处理。财务印鉴章与支付票据分别由不同人员管理和使用且不得存放于一个保险柜,支付票据包括支付令、支票、汇票委托书、信汇单、电汇单等。

(5)提高企业管理层人员素质,多学科知识的穿插学习。企业管理层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理应对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负责。要做到率先垂范,应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对现有管理者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培训,让我们的管理人员加强对内控制度的重视,娴熟的掌握内控流程,坚定不移的执行好内控制度。通过部门之间的交流学习,把企业管理者培养成既懂得本部门业务又能了解相关部门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关键制度,减少因制度漏洞导致的一些老生常谈问题的发生;对于制度比较健全的单位,领导要带头执行,并严格要求单位内部人员认真执行,避免制度成为摆设,确保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6)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和披露工业企业审计与资产管理部要定期检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缺陷,评估其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企业审计与资产管理部要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将检查中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缺陷和异常事项、改进建议及解决进展情况等形成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向董事会和列席监事通报。如发现企业存在重大异常情况,可能或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时,应立即报告企业董事会并抄报监事会。由企业董事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必要时要及时报告深交所并公告。企业董事会依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情况进行审议评估,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企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要对此报告发表意见。同时,工业企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关键制度,减少因制度漏洞导致的一些老生常谈问题的发生;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对于制度比较健全的单位,领导要带头执行,并严格要求单位内部人员认真执行,避免制度成为摆设,确保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摘要]内部会计控

--> 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推进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衡量工业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本文首先分析了有效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其次,毕业论文从加强工业企业会计系统控制;加强工业企业财务支出的内部控制;加强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层人员素质,多学科知识的穿插学习;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和披露等方面,就如何有效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业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 财务支出

参考文献:

[1]李磊,邓剑雷.试论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j].中国商界(下半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月),2010,(05):174-176

[2]晋甄鸿.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9):115-117

[3]胡敏.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6,(04):106-109

[4]魏杰.创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工业企业学报,2007,(01):121-123

[5]屈向宇.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2):141-143

高会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在环境与社会经济领域,有再次重要的国际会计具有里程碑性质:一次是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另一次是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两次由世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会议之重要性在于,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成为政府议事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开始协调行动。

在近30年中,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都有若干主要标志:第一阶段,1968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1972年联合国举行人类环境会议。第二阶段,1987年被确定为欧洲环境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三阶段,1992年联合国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英国政府著名的《绿色经济计划》。第四阶段,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制度的国家标准文件BS7750,欧共体颁布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制度的国际性标准文件EMAS;国际标准组织开始起草全球性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的标准文件ISO1400系列。由上所述可见,国际上对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之关系问题的关注,正在日趋具体化和标准化。

在环境会计领域,首先进入实务的是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即披露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在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的披露方式是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以后成为年度报告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最近几年中,联合国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跨国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调查和分析,并将其作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秘书处每年的国际会计与报告专题年度评论,在1996年就是以环境会计作为主题。

以斯堪的那维亚(北欧)航空集团公司(SAS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组成,均为上市公司)为例看,1995年SAS单独编制并其第一份年度环境报告,该报告涵盖其航空运输业的机场、机上贸易业务的相关环境信息(旅馆业务的环境信息另外处理),与公司的年度报告同时。这份年度环境报告的内容非常详细,主要包括:(1)SAS的环境战略;(2)SAS在飞行,机上服务,地面服务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平衡表,分为投入与产出两方);(3)总裁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4)董事会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5)分别各种业务的环境信息;(6)对大气影响的专题分析;(7)公司环境管理实务;(8)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9)各种有关的知识栏目;(10)公司环境管理机构及通讯联系,等等。

我们知道,公司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年度报告,其中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内容均需经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由此,对于公司的环境信息(特别是与财务会计有关的环境信息),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环境会计法规及环境审计问题。

(二)环境会计与相关法规当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除了引伸出环境审计问题以外,也引伸出了对公司在环境治理、保护、预防、管理等方面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包括确认、计量等)问题。环境会计问题较之环境报告要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基本原则、环境成本计量等,并且最终会落实到是否需要专门订立环境会计准则。可以说,环境会计问题是目前会计界面对着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其困难之处在于,既要适应不断增加、变化和完善着的环境法规(国际的、国家的、地方的),还要建立和健全有关的会计标准,同时还与环境核测和计量技术有关。

二、环境成本之界定及计量

对于环境成本,很难给予精确的定义(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讨论环境成本时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可是在会计领域讨论成本项目,又不能不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这里首先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成本概念加以阐释,进而讨论其确认与计量。

(一)不同空间范围的环境成本不论怎样界定环境成本的内容,从一个企业看,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会计期间)是否由本企业承担可计量的环境成本。这里的“是否应当由本企业承担”,并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规问题。内部环境成本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本企业承受和支付的费用,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等。

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其已经可以作出货币计量(尽管并非一定合理和精确),从而才可能作为内部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但尚且不能精通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正是由于对这些不良环境后果尚未能作出货币计量,所以尽管已经被认识,却不能追加于始作俑者,因而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环境质量确实已经受到了影响甚至破坏,即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内部”、“外部”之分,并不是绝对的,对此可以从下述几点理解:

第一,某些情况下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同时并存。譬如“排污费”是由于本企业向外部排放有害气体、污水中废弃物质而向环境管理机构交纳的费用,由本企业负担,因而属于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外部环境成本亦同时存在:从数量上说,计算交纳排污费是按照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在实务中,这种标准往往偏低,不足以弥补环境污染引致的各种损失。从性质上说,即使全部排污费都用于治理环境,也存在污染和恢复之间的一段滞后期。在这段时间内,环境污染的破坏作用已经漫延开来并导致新的更大的环境成本。

第二,某些情况下内部环境成本会早于或晚于外部环境成本而发生。譬如,本企业考虑到某经济事项对环境的潜在损害可能性而提取准备金,在会计处理中先发生了内部环境成本,而外部环境成本此时尚未发生。再譬如,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赔偿金,往往由于法律程度而耽延一段时间,而会计处理总是要等到实际赔偿时才作为内部环境成本,这时显然已经晚于外部环境成本。

第三,从会计配比原则讲,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应当转为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两种环境成本之间既存在“转化时间差”,还存在“转化数量差”。而且象空气污染导致酸雨以及生态破坏等引发的社会环境成本,几乎不可能做到“会计配比”。因此,究竟外部环境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和有多大比例可以转化为内部环境成本,取决于环境法规的完善程度及环境会计标准的可操作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法规的建设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二)不同时间范围的环境成本

着眼于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与其实际发生的时间吻合性,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及未来环境成本。换句话说,在会计期间内作为环境成本而确认处理的有关费用支出项目,其所补偿的可能是以前的环境损失,也可能是当期环境损失,还可能是预见到的将来环境损失。

1.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以前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补偿以前造成的环境损失。当具有追溯效力的新环境法规或会计法规生效时,这种会计事项就会增多(有时也可能是法律诉讼的结果)。也就是说,企业以前的经济活动在当时并未与环境法规不合,或者在当时的环境检测水准下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今天的新条件下情况有了变化,企业不得不为过去的负面“产出”承担后果。在会计处理中,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会计盈亏是分期计算的,当期因为以前若干年的经济活动之不良环境影响而增加了了环境性费用,事实上的结果是当期的和以前的会计盈亏都不完全符合实际,那么怎样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才为合理?第二,企业当期的经济活动及产品都可能与以前年份有所不同,如产品已升级换代,甚至已转产完全不相同的产品,这在实务中会有千差万别种情况,那么在实施会计配比原则时,当期的环境支出怎样与以前的活动及产品相对应?可见,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既引发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经营业绩计量甚至税赋疑问,也引致了管理会计方面的业绩考评疑问。

2.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当期环境污染或补偿当期环境损失。从一般意义上说,在会计实务中不会对此产生认识上的疑问,可能存在的难点是怎样在测定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和归集环境性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的环境管理和会计计量基础。

3.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对将来环境污染和损失进行清理和补偿的经费准备。就会计处理特点而言,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各种会计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因而或许可以为了叙述的方便而暂且称其为环境成本准备金。

在会计处理中,设立环境成本准备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于环境成本准备金是以对将来不良环境影响的估计为基础,当期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而环境成本准备金列为费用成本项目,会影响当期盈亏进而影响纳税,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如果企业是以纳税以后净利润中的一部分提取作为环境成本准备金,则需要以企业内部法规(如章程,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等)为依据。第二,当期环境成本准备金的数额提取之估计,与各种经济活动或产品的配比对应,既需要环境测量标准,也需要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见,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并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环境法规和企业规章,并且与如何判断将来的环境事务趋势有关。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三)不同功能的环境成本着眼于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性支出的功能,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维护环境现状、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这种功能分类也可以表达为基于环境支出动因的分类。

第一种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所引致的环境性支出,所弥补的可能是以前时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也可能是当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环境损失已经发生。企业所支出的环境性费用,其目的仅在于或只能够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损失(现实中往往不足以弥补!),而不可能形成任何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针对实物的支出只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物质耗损的弥补,针对人的支出则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健康耗损的补偿。可见其补动性支出的明显特点。

第二种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与不良环境影响是同步发生的,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致于恶化。从会计处理看,应当认识到这样两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虽然不会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量,但是会形成其他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用于环境保护设施或环境治理设备时增加了资产存量,用于环境保护人员的工薪支出则增加了人员收入。其二,当支出是针对环境保护或治理设施(备)时,本会计期间应当承担的应当只是其一部分,即会计处理中的费用化与资本化之区分问题。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支出仍然是被动性支出,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

第三种用于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是发生在环境损失出现之前,并不是专门用于弥补性项目,所以属于主动性支出。会计处理中需要考虑到这样三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不但会形成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而且可能会增加或改善生产能力(比如购置了有助于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设施或设备)。其二,对于形成的物持资产增量之会计处理,显然会有分期摊销或折旧计提,这时会与环境法规及会计法规有关。其三,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性支出更象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是其目标具有特殊性,既不属于生产能力投资,又不属于非生产性设施投资。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追踪与分配

由前所述可以联想到,在现行的会计准则框架下,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会遇到许多疑问,不能不涉及到会计界以外的环境法规根据。毋庸置疑,环境成本的追踪与分配应当作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个主题,从而对环境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考虑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目前需要着重讨论环境法规和会计法规两方面问题。

第一,所依据的环境法规。没有环境法规就不会有会计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回顾环境会计在欧美发达社会的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使是许多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和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在其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而行事,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经济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对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关注其对本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务实的角度看,立足于环境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可以作这样三种判断:其一,现行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公布并生效的环境法规。当然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其二,可预见到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提出的草案文本(征求意见稿),其实施之日已经可以预见。企业对此应当做积极主动的准备;其三,潜在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虽然尚未有正式的草案文本,但是已经被人们广泛注意到,并且在专业部门,实务界及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成为讨论内容的环境法规题目。企业对此尚不需要在行动上有所准备,但是企业在制订长远战略中不能不予以考虑。

第二,会计法规及原则。从会计实务角度看,大多数环境法规对于会计事项处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界就可以因此而忽视环境法规,因为环境法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并且必然或迟或早会落实到会计实务中。在会计实务初始阶段,对各种环境事项的处理可能做法不一,久而久之,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会提出对会计法规及会计原则的需求。

从前面所述可以归纳,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在会计方法论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会计期间引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划分;二是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划分。

关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一般而言比较清楚。企业用于环境有关项目的支出,从受益期间看总会有短期性与长期性之分,从而引出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之划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会计处理的后果,即对当前及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对企业持什么态度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的影响。换句话说,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之分,其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会计技术,而是在于后果判断和比较。对此,只要回顾一下研究与开发(R&D)支出在会计处理中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几十年争议,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环境成本的追踪,在环境成本核算中,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费用起因去追踪环境成本,即针对不同的环境成本核算对象,对已发生的(会计)环境成本鉴别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并加以分配归集,这是一个会计技术问题,也是环境会计中的主要难题。

从设计思想看,立足于环境费用的可追溯性,可以对已经发生的环境费用作这样四种判断:其一,很确切属于直接费用,即费用发生动因很清楚,譬如在某种产品过程中排污量超标发生的环境费用,又譬如针对某种产品生产过程而增加的环境保护设备投资。其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接费用,但不很确切,即若干种费用发生动因有所交错。譬如某种材料使用于若干种产品生产,在该种材料初加工阶段发生的环境费用,就具有这种特点。其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间接费用,但也与直接生产有关,譬如仓库等建筑物改建工程引致的环境费用。其四,很确切属于间接费用。对于上述四种情况,会计处理中对第一和第四很清楚,对第二和第三则比较复杂。特别在环境费用金额比较大时,怎样对之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业绩和内部责任业绩评估。这时应当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费用?与哪些产品或设备有关?有没有相关的生产作业记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是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各种基本记录。有了完整详细的工作记录,对成本费用的追踪、计量及分配归集才会有根据。

四、环境成本管理

如同成本会计具有双重目标

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在环境经济问题研究中建立起来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这样一种环境分析体系:对一种产品,一种作业加工或一种作业活动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作全面分析和评论,目标在于将其减小到最低取度。与LCA类似的一些概念也常在有关文献资料中看到,包括:LifeCycleAnalysis,GradletoGraveAnalysis/Assessment,Eco-balanceAssessment,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等等。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作为一种环境影响评估体系,LCA包含四个组成部分:设立目标,存量分析,影响分析,改进分析。作为一种实施系统,LCA由三个阶段组成,即上述后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阶段存量分析涉及面很大,对某种产品或作业之生命过程全部环境性能源、资料以及排放物加以确认和计量。第二阶段影响分析,针对第一阶段的存量测定,测算和评估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第三阶段改进分析,对通过诸如产品和加工的重新设计等各种途径,减少、消除所测定环境影响的潜在可能性作出判断。

3.FCA与LA

全部成本会计(Full-CostAccounting,FCA)将产品带给环境的未来成本(如废弃物的处理)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并追溯分配予各该产品,是一种全新的成本会计架构。就功能而言,FCA的作用在于:(1)从远期看,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完整的成本信息基础,让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2)从近期看,为企业产品定价及生产经营调整,提供成本信息基础。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尽管已有企业接受全部成本概念(如英国石油公司年度报告),但是显然还看不到全面运用FCA的案例。因为企业在产品定价中以FCA信息为基础,显然不利于自身的竞争地位。所以FCA作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中的一种信息工具可能更为现实。这时全部成本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

作为FCA的一种替代,遗留物成本计算(LegacyCosting,LC)出现在了成本会计领域。LC是对企业产品及生产经营活动之环境影响(后果)的专门核算。遗留物成本包括:(1)为了将负面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而发生的预防性费用;(2)评估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费用;(3)修复环境损失的费用。这里,第三种涉及到的环境损失,又可以分别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来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使用等环节的预防措施而避免的损失(但未能避免),另一种是由意外因素导致的损失。

五、环境审计及国际“六大”的实践

环境审计(EnvironmentalAudit)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并且目前对其存有许多争议(争议不在于应不应该进行环境审计,而是在于其内容、方法和实施)。一般而言,环境审计是对任何商业性生产经营活动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及后果的系统性考察和分析评估。环境审计当然应当有其基本的法规依据,但又不仅仅限于符合法规要求。

环境审计的提出有两个起因:一是作为社会审计延伸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主题在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当就业压力较大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怎样对待维护环境标准和生产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污染)这对矛盾。由于社会审计涉及面非常广泛,社会审计方法又缺少其特性,所以环境审计位于其中也受到了一定局限。环境审计的另一个起因是越来越多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由于缺少关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标准,当越来越多的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加入到环境报告的行列中时,人们就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怎样对不同公司的环境报告加以比较呢?如何看公司环境信息的可信程度呢?前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会计(即环境会计标准或准则),后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审计。由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是经过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会计师行)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于是很自然地,会计师们也就对环境审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注册会计师能够担当环境审计职责吗?毕竟环境审计并不是只针对环境会计事项。第二,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并签署后,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鉴于环境事项的复杂性和环境效应的长期性,以及环境标准的变动性,对公司环境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签名审计报告,也能承担其法律效应的责任吗?这是目前争议较大的两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但是可以提出一些基本想法:(1)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当然地具有从事环境审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但是对与环境相关的财务收支事项则具备审计能力。(2)环境审计涉及面很广泛(不象财务收支审计那样专门化),应当由一个审计团队集体负责(不同专业的人员)。(3)对环境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之法律责任要求,可以分别期限,比如在几年以内承担何种责任,几年以后承担何种责任,并辅之以比较清楚的条件界限(比如有重大的法律修改就应除外)。

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在会计和审计各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实务和研究两方面),在环境会计方面也是如此。近年来,“五大”会计公司都雇用了环境顾问,并积极开拓环境会计方面的业务和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问题研究。

ArthurAndersen(AA)会计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生态会计”(Eco-Accounting,1994,Chicago)”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对环境总成本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确认、追踪、累积、估算及管理。该模型定义了一百多种环境活动,以成本矩阵形式组织和表达所有数据,并对所有各种主要环境活动的业绩加以计量。整个程序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确认环境成本,二是计量环境业绩,三是分析评估并提出替代方案。各个阶段中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实施步骤。AA生态会计模型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它并不试图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体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延伸。

DeloitteToucheTohmatsh(DTT)在1992年为一个全球性企业环境管理组织开发出一项“环境自我评估规划”,一方面帮助适应国际商会(ICC)的可持续发展战备,同时帮助公司优化环境改进措施。DTT还在1993年进行了一次公司环境报告实务及动机的调查(对70多家跨国公司),并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KPMG在1992年进行的环境报告国际调查,包含十个国家的近七百家公司。据回答,有四百多家公司将环境话题融入了其年度报告,有一百多家公司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司都将环境信息置于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部分。

PriceWaterhouse(PW),已经在1990、1992、1994作了数次连续性环境报告及环境会计问题调查,每次调查都详尽的调研报告,并且从调研报告之题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主题进展:“EnvironmentalCosts:AccountingandDisclosure(1992)”,“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Compliance:CrossroadofGAAP,Engineering,andGovernmant(1993)”,

“ProgressontheEnvironmentalChallenge:ASurveyofCorporateAmerica’sEnvironmentalAccountingandManagement(1994)。”先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进而由环境会计实务延伸到会计准则及政府行为,再进一步将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系。

综上所述,国际性大会计师公司对环境会计问题予以了相当大的重视,这对于推动环境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非常重要。

六、借鉴和启示

如何考虑建立我国环境会计体

系这一课题呢?我们在前面曾经指出,环境会计实务及环境法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更要依据技术处理方面的专业标准。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团体的有组织的行为,即建立环境法律(法规),制订和实施专业标准。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会计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社会团体(如绿色和平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和探索领域,而是进展到了具有政府组织行为的行动领域。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1.以英美为例看政府行为

先来看英国。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作为一项国家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在环境报告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绿色化”意识,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甚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1996年7月11日《会计时代》介绍,根据KPMG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和提供环境报告。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和依据的专业标准。正如《每日电讯》1996年12月19日一则短评所说,大公司的“绿色”报告中充满了晦涩的专业词汇表述。第二,目前环境报告中还缺少比较有效的财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都有待发展。有鉴于此,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遵循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是发挥其规范化的作用。

再来看美国。美国的环境会计法规建设分为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法规可以大体上划归两类:一类是关于环境破坏之清理与复原的责任;另一类是关于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以及与标准有联系的个人或财产损失负债。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SFAS5)或有负债会计,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IN14。由于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一般性或有负债,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估计)环境负债方面并不具体。FASB从1989年起,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以后,1993年提出的“EITE93-5环境负债会计”,要求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从一般的或有负债中单独列出并加以估计。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环境会计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其组织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不但从概念上澄清了环境会计的三种含义,而且在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针对上市公司规则,规定其环境事项的披露要求。

2.国际组织的努力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后,许多国际组织都设立机构或工作组,研究环境问题。

先看联合国。联合国有一个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SIAR),每年开一次工作会议,环境会计是每届会议的主题之一,并且是1995年会议的核心议题。该工作组也组织专题调查,调查研究报告,内容一般集中在跨国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相关问题。SIAR的工作无疑大大推动了环境会计的推广,但其工作本身主要是讨论和调研,尚无有约束力的规则性文件产生。

再看欧共体。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于1993年3月达成共识(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并于当年7月生效。在此之前,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府,并由外部独立审计师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EMAS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

最后看国际标准组织(ISO)。ISO于1993年5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建立若干重要标准作为一般行动指南,这就是ISO-14000系列。其中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1995年,作为ISO-14000系列之一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的修订稿完成,经过最后征询后正式生效(由于各国意见不尽一致,生效日期计划表一再推迟,正式颁布于1996年9月)。与此同时,三项审计标准草案“ISO-1410,ISO-14011,ISO-14012”也开始被审议。

以上所述,最重要的是欧共体EMAS和国际标准组织的ISO-14000系列。这两套国际性环境管理标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比较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别,以致于已经出现了专门比较ISO-14001和EMAS所谓“桥梁文件(bridgingdocument)”1997年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了一系列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两个标准系列,以及环境会计和环境管理的其他问题。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和审计法规(标准)的建立,的确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很容易完成的参考文献:

3.会计职业团体的努力

关于会计职业团体在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方面的努力,举几个例子:(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的“环境复原负债”之征求意见稿。文件涉及会计和审计两个方面,主题非常明确,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2)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讨论文件“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产损害复原,信息披露等问题。(3)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4)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众(SMAC)1998年颁布“管理会计指南--ISO14000理解为实施”,为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和环境保护认证提供指导。

高会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是获得竞争优势。在波特的通用战略中,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都极其重视成本的管理。前者的作用在于“开源”,后者在于“节流”,都是增强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手段。顾客在作购买决定之前,首先都会求得一个功能,质量和价格的平衡。这个平衡同时正是追求顾客满意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战略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管理是完全从市场出发的,绝不是传统观念下的低成本控制。

1、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重点是将产量作为几乎是唯一的成本动因,“产量成本”的概念一度为指导管理会计实务的原理。事实上,成本结构和成本业绩反映的是过去的战略决策—结构性动因和现在的管理行为—执行性动因。成本分析必须基于对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的深刻理解。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的成本动因,它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结构。它主要有:

(1)规模。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如在营销、研发等方面加大投资,可以降低单位成本。这与企业的水平一体化相关。

(2)范围。是指企业为了让自己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销售和原材料提供等。这与企业的垂直一体化相关。

(3)经验。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将学习曲线运用到人工成本计量中。

(4)技术。技术包含于任何一个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之中。只有那些能转变为率先行动者优势的技术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

(5)复杂性。企业的产品种类、服务范围与市场特性有关。不同的目标市场自然应有不同的价值活动。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多数不可量化。它主要有:

①生产力。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

②全面质量管理(TQM)。TQM强调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每一名员工都承担质量责任。要求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

③生产能力利用率。充分调动企业所有资源,优化资本配置,提高员工向心力是现代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

④联系。是指企业各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关联,不单包括企业生产活动的关联,还包括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间的依存关系。

传统管理会计单单注意结构性或执行性动因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将它们综合在一起考虑。但是战略管理会计就不是一项静态的技术,而是一系列动态的分析决策了。事实上不是所有战略动因都同时同等重要,但其中一些确实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根据具体企业情况,每一个成本动因都有特定的成本分析法则。管理会计人员只有认真审视结构性和执行性成本动因,深刻理解成本结构的动态,才能使企业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战略动因分析的重要性。

通用汽车公司在整个80年代的销量是福特公司的两倍多。为了保持优势,通用依据传统管理会计的观点,单在生产技术方面大力投资,意图降低成本,而对规模范围、经验等方面未加注意。而福特认为一味追求产量,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产品种类上的不经济,在对通用的分析中,福特还认识到通用的技术进步不是因为它的劳动密集性生产线,而是生产能力的利用和质量管理动因。于是福特果断地削减大量车型,创造出质量和生产线复杂性动因更和谐的局势,从而在战略动因的利用上整体超过了通用。时至今日,福特的汽车销量已远远超过通用,位居世界第一。

作业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具体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是把价值链根据动因分成一个个的作业活动单位。尽量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选用低成本作业,以优化资源配置。价值链在市场与竞争状况分析阶段已有所论及,那时它只对企业起一个初步的描述作用,现在随着成本动因加入,明确的作业概念出现,它将起实际的控制作用。

2、目标成本管理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由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摸索出的系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是根据产品在市场上能接受的价格和预期利润倒推出生产成本。这是突破传统思维的战略思想。首先,设定“理想的”目标,代替“合理的”目标,意味着对成本降低无穷尽的追求。其次,用市场需求指导决策实际上是将顾客的需求体现在价格、质量和成本的平衡关系中。不光制造成本、设计方案、生产工艺都视为内部因素,连与供应商的关系等也包括在内。JIT生产方式的应用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管理会计界通过对世界数百家大公司的调查发现,大约85%—90%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产品成本在设计阶段已被决定。因此这种追求极限的成本思想必须依靠战略构筑、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成本意识。会计人员应被视为整个成本管理队伍中的一分子。数据的收集分析也应体现在整个价值链过程中,而非仅局限于生产阶段。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这种方法的很好实践。总的来说,目标成本管理可视作一个动态的成本管理过程,而非一系列技术的简单结合。

我国邯钢于1991年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就是中国化的目标成本管理,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从产品在市场上被承认可接受的价格开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其潜在效益,从后向前核定,直到原材料采购。可见中外优秀企业从实践中已认识到,运用战略思想指导企业微观活动是发掘企业潜力的动力所在。

营销学家麦卡锡将各种因素归结为4个方面: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产品方面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已经涉及,下面论述价格、分销和促销方面的战略管理。

会计人员在企业活动中和营销主管一起决定价格策略和销售预算。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是企业获利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战略管理会计中,销售收入和成本信息一样,应从顾客和市场出发。根据价格制定的不同依据,可将定价方法分作3类:

1、成本导向定价:以营销产品的成本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定价方法,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就属此类。它使用吸收成本法突出产品获利能力,但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顾客和细分市场会有不同的收益。不过因为作业成本法的使用为分析拓展了思路,成本导向定价的简便易行在今天仍有其实用价值。

2、需求导向定价:以产品或服务的社会需求状态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企业的营销成本和市场竞争状态,制定或调整销售价格的方法。根据价格需求弹性定价是较普遍的方法。按照经济学的理论,这个方法可谓无懈可击,但将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完全量化却几乎是不可能的。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使需求导向定价的实际运用并不广泛。

3、竞争导向定价:以同类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供应竞争状态和顾客反应为依据,以决定是否参与竞争的定价方法。由于此方法完全从市场出发,并要求企业始终保持动态的战略眼光,因此效果十分显著。在战略定价中,竞争导向定价已被广泛应用。

在分销方面,会计人员对产品领域的决策需要考虑额外的销售收入是否足以抵销诸如产品多样化经营而增加的成本。同样在转向差异化战略之时,权衡边际收益和因产品分销渠道改变,而导致的成本增加也很重要,因为这会引起顾客购买欲望的改变。

高会职称论文范文第7篇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公路部门的养路支出类别分为公路养路工程部分、公路事业部分和养路其他费,地方财政部门预算支出预算实际上划分为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两大部分;项目支出与公路养路工程部分支出对应,基本支出与公路事业支出和养路其他费支出之和对应。按照国家计划委、国家经委、交通部、财政部(87)交公字64号文“关于《公路养路费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规定,公路养护养路工程费不低于切块包干投资基数的80%、养路事业费和养路其他费不高于切块包干投资基数的20%。对比要求下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遵循上述支出控制指标,即项目支出应不低于切块包干投资基数的80%、基本支出应不高于切块包干投资基数的20%。

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划分为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大类。一般来说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应与养路其他费支出对应,基本支出的范围及对象应为县级以上公路部门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的退离休人员的人员支出和为开展管理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支出。

为适应地方财政部门对公路部门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适当调整部分支出类二级及二级以下会计核算科目。

中山市财政部门要求中山市公路局每季度报送除公路行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应报送的有关会计报表外,按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须报送《事业单位基本数字表》、《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事业单位收入总表》、《经费支出明细表》等。《事业单位基本数字表》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公路部门一定时期的单位人员、资产和负债状况的静态报表,《事业单位收入总表》和《经费支出明细表》是反映公路部门收入和支出的动态报表。显然,地方财政部门要求公路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现行的《公路养护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会计报表信息编制与披露方式方面存在着不衔接的问题。由此,在现行会计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对支出类会计科目进行适当调整,既保证公路养护会计核算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又满足财政部门所需的较明细的会计信息。

第一部分 养路事业费

一级科目为养路事业费。在一级科目下设专项业务费和行政管理费等二级科目;在二级科目专项业务费下设科研及技术管理开发费、路况及交通量调查费、路政管理费、征稽管理费等三级科目。在二级科目行政管理费下设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办公用固定资产购置维修费等三级科目;在三级科目人员经费下设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其他人员支出等四级科目;在四级科目下还可以按照财政会计报表的需要设置五级科目,如:工资、社会保障费、其他人员支出等四级科目下设置五级明细科目;在三级科目日常公用经费下设办公费、专用材料费、劳务费、水电费、邮寄费、电话通信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车辆维修及使用费、会议费、培训费、接待费、其他费等四级科目。

第二部分 养路其他费

一级科目为养路其他费。在一级科目下设对个人和家庭补助费;在二级科目对个人和家庭补助费下设医疗费、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抚恤和生活补助费、离退休费、其他费等;在三级科目离退休费下设离休费、退休费、离休公用经费、退休公用经费、离退休费社会保险费等。

公路养护会计报表与财政会计报表编制取数与衔接。

在编制行业部门会计报表和财政会计报表时,主要涉及行业部门会计报表的《资金平衡表》与财政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的转化,这两表间的转化较为简单,这里不在赘述。较为复杂的是行业部门《养路支出计划执行表》(03表)、《行政管理费用明细表》(07表),与财政部门《事业单位收入支出总表》、《经费支出明细表》,如何转化衔接。按照调整后第一、第二部分会计科目,财政部门《经费支出明细表》和《事业单位收入支出总表》可以在会计账套中建立勾稽关系直接取数;对于行业部门的《养路支出计划执行表》(03表)和《行政管理费用明细表》(07表)同样也可以在会计账套中建立勾稽关系直接取数。例如:在编制财政会计报表《经费支出明细表》中的人员经费——工资——基本工资及岗位津贴、预算外津贴及节支奖、工作实绩考核奖、奖金及其他栏,可以直接在相对应的科目直接取数填表;同理在编制公路养护会计报表《行政管理费用明细表》(07表)工资栏只需在行政管理费下的人员经费——工资四级科目、其他人员支出中的临时人员工资和长休人员工资五级科目直接取数填表。值得一提的是:在账套中建立勾稽关系直接取数填制财政部门会计报表和行业部门会计报表时要注意有的明细科目的归类。如:日常公用费——培训费科目,在编制行业部门会计报表《行政管理费用明细表》(07表)时应扣除该项费用,而将其填入《养路支出计划执行表》(03表)教育培训费栏。

由于日常的公用经费是依照各地级市财政部门所规定的标准编制支出预算的,大额的会议费、专项接待费,应作专项业务费编制支出预算,在会计核算时应与日常公用费分别核算,在编制行业部门会计报表《行政管理费用明细表》(07表)时可将大额的会议费、专项接待费与日常公用费中的一般会议费、接待费分别并入会议费、接待费栏。

在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下公路养护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县级以上公路部门管理人员,在财政部门支出预算中,其人员经费是依照各地级市财政部门所规定的标准编制支出预算。人员经费覆盖了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工会费等。这些人员在月末工资结算中,不应再进行工资分配计提工资附加部分,而是将这些人员所发生的工资直接计入费用;扣除这部分人员以外的生产工人工资可在月末工资结算中进行工资分配计提工资附加部分,通过工资分配科目计入生产成本。

高会职称论文范文第8篇

各行各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着大量的会计数据和信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各企事业单位日复一日的数据采集、输入、储存、处理、传递、等过程中,将海量的、历史的会计数据和信息积累在各单位的计算机中。从社会的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但是,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利用,还停留在以各单位为中心的加工利用水平上,基本上还没有在社会化的广度上充分共享,也没有在信息化的深度上进行加工和利用,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二是缺乏会计数据和信息充分共享的完整统一的标准。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将海量的数据采集、储存在数据仓库(DW)之中,并且能够以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M)等技术进行共享和深加工利用。所以,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具备,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会计数据和信息的标准化———建立、应用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完整统一的标准。

一、会计数据和信息的标准化

观察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加工处理流程(确认、计量、输入、储存、处理、传递、反馈、输出、),可以把会计数据和信息资源分为三类:原始会计数据、中间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

(一)原始会计数据的标准化采集输入和储存

对于原始会计数据的确认、计量、标准化采集和储存,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各企事业单位对业务进行分析,从中查找有规律可循的各类经济业务,并通过公式定义等方式存储于公式库文件之中,而对于少数不经常发生的、无规律可循的经济业务,则暂时采用人工方法加以填制。所以,国内不少软件中都有了各自的模式凭证和自动转账凭证,国外软件也能自动生成各种凭证,例如SAPR/3,能够自动生成和校验各种记账凭证,能将每月必有的、可按一定规律形成的会计凭证全部实行自动生成。

在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规范》(GB/T19581-2004)中,已经对记账凭证的数据元素(数据项)进行了规范。所以,可以结合电子商务和ERP系统,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以网络实时数据采集方式,由各项业务的经办人员操作,根据财会软件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提示和引导,把原始会计数据导入临时数据库。临时数据库中的会计数据,由会计人员确认后,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分类整理和格式转换、存入基于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的数据仓库。会计人员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控制管理,完成原始会计数据的标准化储存工作,用实时更新的数据仓库提“供原汁原味”的会计数据。

会计部门和各类信息使用者(管理、审计、投资、政府部门)可以依据各自的权限,方便地进入数据仓库的相应层次,运用各自预先准备好的专用软件,自动查阅采集所需的会计数据。

对临时数据库中经济业务的数据格式,在软件的初始化时,需要预先规定统一的标准,写作职称论文并且设置好“默认值”和“必须填写数据”等输入控制参数。对数据仓库的结构、元数据和多维数据模型,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进行设置。

原始会计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和储存,将做到实时、准确、减少冗余,协调电子商务(例如用XML描述的电子单证)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系,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笔者认为:可以在进一步统计分析各行各业的各种经济业务的基础上,参考传统手工会计的“原始凭证”、会计电算化的“记账凭证(”包括模式凭证和自动转账凭证)、电子商务中的电子单证,借鉴“会计业务序时簿”,利用电子商务中的方法,根据“事项法”的观点,预先对各种原始会计数据的确认、计量、采集和储存方法,进行标准化的工作。由于这方面的工作量非常大,可以先规定各个行业的统一标准,再逐步形成地方标准和全国标准。

(二)中间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标准化传递

在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之间,存在会计数据和信息的格式不兼容的现状,这就导致信息使用者,尤其是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自由地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

从1995年开始,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和上海财会信息技术研究会针对中外财务软件着手,研究基于会计核算层面的数据接口规范。该研究一开始就得到上海市财政局会计处、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现上海市信息委)的支持。1997年被批准作为正式科研课题开始研究,1999年开始申请作为上海市地方标准开始研究。并于2001年底通过专家鉴定,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02年2月10日,2002年3月15日开始实施。目前,全市已有会计软件公司的近百个产品、几千家企业符合了本标准的要求。

从2002年开始,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和上海财会信息技术研究会又参与到国家标准的研究工作中。写作英语论文2003年开始,研究工作得到了审计署、财政部领导的支持。经过1年多的努力,2004年9月20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国家标准,2004年11月4日在京公布,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规范》(GB/T19581-2004)解决了不同软件的数据格式不兼容问题,较好地解决了不同软件之间会计数据和信息的传递问题。

例如:在中日合资“摄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一些单位,按照上海市标准数据接口项目组制定的数据接口标准,已经成功地使“立成软件”的数据得到转换;法国“索迪斯餐饮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万能财务软件公司”应用由上海市标准数据接口项目组制定的标准数据接口,将国外软件数据转换成功;由德国“SAP软件公司”与“海天软件公司”共同合作,也已经将上海“麦得龙大型超市”的日常数据转换成功。这证明了不同软件公司之间的数据可以通过应用《标准数据接口》来实现数据转换和共享;中外软件数据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标准数据接口》来实现。

所以,各行各业已经积累在各单位计算机中的大量历史的会计数据和信息,都可以在《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规范》的指导下,通过相应的接口软件,进行导出和导入,以便于按照各级权限,对会计数据和信息进行社会化共享和充分加工利用。(三)输出的会计信息的标准化

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报表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国内正在研究和借鉴国外资料,研究我国的会计信息方法,形成标准化格式。

其中,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是为了企业财务报告而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是应用于财务信息、报表与分析资料等的网络传输格式标准。XBRL为财务机构准备、公布各种格式的财务报表、可靠地抽取和自动交换公开发行公司的财务报表及其他信息提供了标准化方法。

目前,XBRL已经由XBRL国际指导委员会倡导并推动其发展,国际上许多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服务与信息供应商等机构已经采用或准备采用该项标准和技术。

在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2004年、2005年、2006年)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上,对于XBRL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相关的研讨。写作留学生论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经开始了XBRL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5月正式获准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会员。在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必将建立中国的XBRL标准。从而做到会计信息的标准化。

二、会计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

解决了会计数据和信息的标准化问题之后,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数据维护与计算机网络数据安全的保障之下,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就可以使会计数据和信息在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上下级单位之间、社会各相关权益人之间,按照授予的各级权限,进行真正的社会化共享。

对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资源进行企业内、外部的加工使用,既可以在社会化的广度上,也可以在信息化的深度上进行共享和再加工利用。

(一)在社会化的广度上进行共享和加工利用

社会经济联系的数据结构是网络状态的,由各个行业的某一类数据向上游搜索,可以到达最初原材料的生产行业(例:采矿业);从一个产品向下游搜索,可以到达各个最终用户(例:消费者)。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范围观察,汇总分析会计数据,能够反映各个行业之间的物资、资金的运动过程,可以在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经济信息统计管理和经济调控机构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共享,由社会经济活动的原始经营交易数据出发,进行加工处理,不仅可以生成传统的会计信息,而且可以得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物资的供需关系和各个行业之间的资源的动态变化与平衡关系,了解各种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单位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用于预测经济前景,辅助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监管和调控,为经济建设服务。税收征管机构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共享,在管辖范围内进行实时监控和统计分析,更好地完成税收征管工作。

审计机构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共享,对原始会计数据、中间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进行网络化的实时审计,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环境保护机构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共享,在管辖范围内进行实时监控和环境会计处理,对“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资源环境改善收益”等数据进行核算和统计分析,及时监控企业、行业与环境的关系,更好地完成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上市公司、监管机构、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研究机构、证券信息服务商等上市公司信息的加工者与使用者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共享,对证券交易所的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实现信息的提取、分析和生成自己需要的信息。

(二)在信息化的深度上进行共享和加工利用

各个社会机构和单位将按照一定的权限,直接提取社会化共享的会计数据和信息资源,为财务分析系统、财务预测系统、筹资、投资、成本决策支持、股利分配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第一手资料。

各个企业的会计数据和信息包含了企业内、外的资金变化信息和企业之间物资资源联系等的信息。写作毕业论文企业管理者可以对企业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流程;可以对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需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

在会计数据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条件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的汇总、归纳、推理,尤其是对多维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可以得到各个层次的财务决策知识。

(三)展望

高会职称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会计准则按其制定基础的不同,分为以基本原则为基础讨一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以具体规则为基础’一的会计准则体系。前者以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的会计准则为代表,后者以美国的会计准则为代表。美国一系列财务造假案件的爆发,引发了会计界对两种基础孰优孰劣的争论。

本文从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出发,对两种基础的利弊进行分析,并结合美国最新改革动向,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究竟应采用何种基础作了一些探讨.

一、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评价会计准则的好坏,其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能否有助于达到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对信息的需求决定了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任务是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来为公众服务,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在作出投资、信贷和其他类似决策时提供有用的信息。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的质量首先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是相关的,则在决策中必须是重要的,并能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果,或是帮助他们确认或更正以前的期望。及时性,即在信息失去其重要性之前将其提供给决策者,是相关性的另一个方面。信息是可靠的,则必须是忠实的、可核的和中立的,并尽可能忠实地报告经济行为。这意味着信息不能故意地引导人们至一个预定的结果如寄希望于政府某项特殊的政策,偏好于某项经济利益,或是向某一方向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些行为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功能,并限制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信息质量的第二层要求。可比性与相关性、可靠性一起构成了信息的有用性。如果对类似的交易事项做类似的记录,对不同的交易事项做不同的记录,则满足了可比性的要求。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财务信息是资本市场生命的源泉。为了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运作,财务信息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在各企业间是可比的与投资和融资决策相关是对经济事实忠实可靠的描述中立,既不偏好资本的提供者也不偏好资本的使用者,既不偏好证券的购买者也不偏好证券的出售方。此外,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提高信息透明度,对提高经济效率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资源分配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可靠、简练和可理解的财务信息。可理解的财务信息能使信息的使用者认识到信息的有用性。财务信息如果不能被决策者所理解,那么即使信息是相关的、可靠的和可比的,它对决策者来说也是无用的。

二、两种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利弊分析两种不同的基础代表了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同的指导思想,它们在实际运用中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孰优孰劣我们应该在其实际应用中全面分析两种方法的利弊,看哪一种方式提供的会计信息更有用、更便于理解以及为投资者提供的信息更有价值。以基本原则为基础来制定会计准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要求公司的会计师和外部审计师运用更多的职业判断,从而可以提高会计师在编制和审计会计报表中的职业水准。职业判断是会计职业赖以生存的前提,也是会计职业的威望所在。如果会计师能够根据特定的环境作出准确合理的职业判断,就有助于达到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应用以原则为基础的方法可使会计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得简洁。以美国为例,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准则至今已有个,若加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的文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紧急事项处理小组的意见及其他下属小组的执行指南,其数量之庞大,内容之繁杂当属世界第一,就连会计专业人士都很难跟上会计准则的变化,会计准则的应用也十分困难,且花费昂贵。与之相反,国际会计准则至今已经公布的准则只有个,解释公告个。两相比较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丹尼贝瑞伏特早在年曾发表题为《已到简化会计准则的时候了》的文章呼吁简化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可以大量减少准则的例外事项,并能减少准则间的冲突,从而减少形式重于实质的交易设计和套利行为。会计准则的例外事项经常是为了平衡信息的有用性和可操作性而做出的妥协,这些例外常导致准则在某些情况下不适用。例如,某些例外允许某些交易和事项可以继续按照其他已有的准则来记录范围的例外,又如,某些例外是为了达到预想的会计结果。如为了限制盈利的变动性而不遵循准则中的原则,因为遵循准则中的原则反而会使盈利具有变动性运用的例外。再如,某些例外是为了减轻向新的会计准则过渡的影响过渡的例外。在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因为缺少概念框架或因概念框架不完善甚至相互冲突以致不起作用,所以不可避免会出现众多的例外事项,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就提供了大量的例外事项,规定及相关的解释和执行指南。而这些径渭分明的规定只注重交易的形式而不是实质。安然公司也正是看到了这一制度缺陷,并通过设计交易利用达到了粉饰报表的目的。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能在一个完整、一致和清晰的概念框架下提供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会计准则,从根本上避免了众多例外事项,同时也减少了准则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从而减少了利用形式重于实质的交易设计进行舞弊的机会。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方式虽然具有以上优点,但也存在以下一些弊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要求公司会计师及其审计师更多的运用职业判断,但是不恰当的判断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公司产生财务丑闻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需求而不在于会计制度。安然事件之后的世通事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在美国大公司财务丑闻频出的今天,投资者对公司及其审计师能否严格遵循职业道德、恰当地运用职业判断,缺乏足够的信心。一贯性和可比性是财务报表是否有用的关键特性,但是职业判断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即使同一专业人士对类似的案例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都能作出相同的判断。而且对同一类经济业务,还可能存在不同的职业判断。这样就可能损害财务信息的一贯性和可比性,甚至还会出现滥用会计准则的情形。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各个准则通常仅对有代表性的范例提供解释和指南,虽然起到了简化准则的作用,但是同时也留给公司管理层一定的操纵空间。报表的编制者们虽然不会再通过设计交易试图去达到或达不到具体规定的要求,但是他们又会利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缺乏具体规定的特点,打着职业判断的幌子而行利润操纵之实。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或许又会怀念过去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日子。针对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方式制定会计准则而言,正好与上述优缺点相反。可见,十全十美的方式是不存在的。

三、美国的改革动向安然事件后,为打击财务欺诈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恢复投资者信心,美国政府迅速起草并通过了《年萨班斯一奥克斯莱法案》。法案的第节中明确要求,美国证监会需对“美国财务报告制度采取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制度”进行研究,并在该法案颁布后一年内即年月底之前将研究结果提交国会。年月日,当时的美国证监会主席哈维•皮特曾在对美国参议院的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的证词中谈到“最近颁布的许多指南都变得具体化和复杂化了,衍生物和证券化领域就是例子。强调详细的规定而不是广泛的原则延迟了颁布及时的指南。而且,因为这些准则是在具体规定而不是广泛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适应市场未来的发展方面它们则不够灵活,这导致了非常规交易的会计方法与它们应采用的基本原则相比,缺乏透明度和缺乏一致性。以具体规定为基础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导致了仅为达到会计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设计的财务操作技术的采用。”处于改革争议风暴中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不得不开始考虑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方式来制定美国的合计准则。年月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罗伯特。赫兹在参加国际财务总监协会年会时发表了题为《迎接时代巨变中财务报告带来的挑战》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公开表明自己倾向于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方式。在此之前,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年月日了一份名为《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以原则为基础》的建议书。该建议书分析了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现状,并认为应在三个主要方面对现行会计准则体系进行改革会计准则的制定应以概念框架为基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虽然已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使用了概念框架即一系列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但这个概念框架的某些方面仍不够完善,而且存在内部不一致及模棱两可的情况,所以并没有为解决会计和报告问题提供所有的必备工具。例如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如何在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致性之间进行权衡,没有提供必要的原则性指南。作为折衷所需而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号“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的指南,内容里仍有对当时实务的描述,对分析解决有争议的确认、计量问题几乎没有提供概念基础。

另外,概念公告第号没有提供必备工具来解决是否应以公允价值来计量,以及如果是,应在何时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如何分类计量和怎样计量。概念公告第号的收人确认指南在某些方面与概念框架其他方面的指南不一致特别是与的概念公告第号“财务报表的元素”中对资产和负债以及其他要素的定义不一致。而概念公告第号中的定义本身也不够明确。概念框架没有包含可据以制定信息披露规则的框架。鉴于以上理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需要建立一个适用范围更广、内容更清晰的概念框架,并需为此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该框架是一个总体的报告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第号“财务报表的列报”类似。这个报告框架的主要目的是对重要性、持续经营、专业判断、会计政策、一致性和比较信息的编制等问题作出指引。报告框架应指明当管理层认为遵循某项会计准则将误导信息使用者、并与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相冲突时①,就应以真实、公允的观点来处理此类问题优先于具体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真实、公允地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应优先于具体准则。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同时又认为,需要对这种优先权的运用加以适当的限制,因为如果不加限制地运用这种优先权,将破坏必要的原则。减少原则中的例外减少会计准则中原则的例外,有利于对相似的交易和事项作出相同的记录,从而保证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并减少由众多例外带来的复杂的细节规定。虽然在实务中不可能对所有范围进行限制从而避免出现例外事项,但是,以原则为基础来制定会计准则,能够大量减少应用中的例外,从而更加清晰的反映准则所涵盖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减少准则解释和执行指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虽然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仍需针对如何运用准则的解释和执行指南,但必将大量减少对指南的需求。因为指南将只对准则中的重大事项进行指引。需要注意的是,当遇到准则未涵盖情形包括某些企业或行业的特定情形时,对专业判断的需求就会增加。在此情况下专业判断特别需要和准则的目的、精神保持一致。

四、我们的观点对于美国的改革,我们认为虽然美国从国会、证监会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向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转变的愿望,但是要做到真正的转变,则还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困难的过程。因为一旦采用了以原则为基础来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式,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会计准则的制定团体,更是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所有参与者。为了使该方式能够施行,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同意采取这些变更,这就意味着必须接受使用较少例外的会计准则的各种后果,包括报告利润的随意性的增加。这种转变带来的变更涉及范围之广,导致利益冲突之大,都是目前无法想象的。对于以基本原则为基础和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方式孰优孰劣的问题,我们认为两种不同的方式是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中不同的指导思想的结果。每一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应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应一味去夸大或缩小某一种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也不能因为现行的某一方式出现了问题就全盘否定之。所谓绝对好的方式并不存在,我们应该在其实际应用中全面分析两种方法的利弊。但最终判断标准是看哪一种会计准则制定方式产生的会计报告更有用,更便于理解,对投资者具有更多价值。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在理论上具有一些明显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应用基础是建立在健全的公司制度、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上的。而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的转型期,可以说至少在现阶段是不适合完全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至于我国会计准则应采取哪种制定方式,我们认为较好的方式是两者兼顾,兼收并蓄。我国现已颁布的多项准则正是采取了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项目的定义和对会计报告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概念框架。

高会职称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实际有效汇率;就业;向量自回归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已经趋向升值通道: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已逾20%;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逐渐增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波动幅度由汇改之初的千分之三扩大到千分之五。人民币汇率的这一重大变化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我国沿海地区部分出口型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甚至破产倒闭。由于这些出口型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生存困境必将给原本就已经很严峻的就业问题带来更大的压力。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探寻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有关汇率变动的就业效应问题,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相关研究,他们大致从汇率升贬值和汇率波动性两个角度对此展开研究。关于汇率升贬值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本币实际贬值有利于扩大本国的就业量;相反,本币实际升值则不利于本国就业量的增加。kleinetal.(2003)采用1973-1993年美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表明汇率变动会导致劳动力的重新配置:本币实际升值对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岗位破坏(jobdestruction)效应,他们还发现本币实际升贬值对就业的影响程度随行业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上升。hatemi-j&irandoust(2006)运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和协整分析方法,对法国制造业分行业就业量与汇率波动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法国制造业就业量对实际汇率波动相当敏感,实际汇率升值将导致制造业就业的显著下降。但是,也有研究得出本币贬值不利于就业的结论。edwards(1989)对39个发展中国家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本币实际贬值导致国内产出(从而就业)和实际工资的下降。

关于汇率波动性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认为汇率波动越剧烈越不利于增加就业。burgessandknetter(1998)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法国和德国的制造业就业很少受汇率冲击的影响,并且向长期均衡状态的调整十分缓慢,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和意大利的制造业就业受汇率冲击的影响较大,且向长期均衡状态的调整相对迅速。belkeandgros(2002)的研究表明,汇率波动通过贸易途径对就业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为了出口,企业需要承受所投入的沉淀成本。由于投资和雇佣工人需要付出成本,变更决策会使企业遭受很大的损失,因而汇率的剧烈波动将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劳动需求。

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汇率变动的就业效应问题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万解秋和徐涛(2004)分析了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就业的实际影响,认为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就业的增长,加重就业负担。范言慧和宋旺(2005)利用制造业总体数据,考察了实际汇率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人民币实际升值将导致制造业就业的下降,而制造业出口份额及投资水平的提高会部分地抵消这一影响。鄂永健和丁剑平(2006)认为,只有当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比较大,即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比较小时,本币实际贬值才会促进就业的增加。目前,由于中国消费者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可能比较大,因而人民币实际贬值有利于就业增加。然而从长期来看,中国消费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有下降的趋势,因此过分依赖于低币值的汇率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并不可行。

本文将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更能反映一国货币整体对外价值的实际有效汇率为分析对象,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在样本区间和数据选取上,本文采用1994-2007年的季度数据,原因有二:一是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走向完善的时期,整个样本期内不存在经济体制的跃迁问题,与许多横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经济体制阶段的研究相比,数据的可比性更强,因而结论也更为可靠;二是采用季度数据而不是年度数据,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增强实证分析结论的稳健性。此外,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不仅考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水平变动对就业的影响,还将考察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就业的效应。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检验、评估

(一)模型构建

影响就业的因素很多,汇率只是其中的一个。因此,如果依据经济理论建立结构性经济计量模型,就需要很多解释变量,否则会造成遗漏重要解释变量的设定偏误。但是,受数据可获得性和样本容量的限制,人们很难将所有重要解释变量都纳入模型之中,而var模型所具有的特点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由于它对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不必加以区别而同等对待,var模型估计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因此,为了考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就业效应,本文将对就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率、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等变量建立一个var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

(二)变量与数据

1.就业量(empl):选择城镇就业量季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2.实际有效汇率(reer):采用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2000年=100),其数值上升代表人民币对外实际升值,下降代表人民币对外实际贬值。

3.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率(reervol):本文借鉴klaassen(1999)和张静、汪寿阳(2005)的方法,将实际有效汇率的季度波动率定义为每季度中各个月份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变动百分比的平方和。

4.国内市场需求规模(gdp):本文采用经cpi平减的实际gdp指数(2000年=100),表征国内市场需求规模。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产生于消费者对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一般来说,本地市场需求规模越大,对劳动的需求也越大。cpi和gdp季度数据来自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职称论文

以上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形式,同时为剔除季节性因素的影响,采用x11方法对所有季度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图1给出了各变量时间序列图形。

(三)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时造成“伪回归”问题,需要对时间序列做平稳性检验。为此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就业量(

empl)、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率(reervol)以及国内市场需求规模(gdp)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empl、reer和gdp都存在单位根,因而是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一阶差分δempl、δreer和δgdp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因此empl、reer和gdp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另外,reervol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因而为平稳序列。

(四)var模型的建立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首先估计一个非限制的var模型。由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率为平稳时间序列,作为外生变量进入var系统,建立如下var(p)模型:

yt=a1yt-1+a2yt-2+…+apyt-p+bxt+εt(1)

其中y为由empl、reer和gdp构成的3维内生变量向量,x为由reervol构成的1维外生变量向量,a1…ap和b是待估计的参数矩阵,p为内生变量的最大滞后期,εt为随机扰动项。接下来需要选择var模型的最大滞后期p.通常希望滞后期足够长,这样既可以完整地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还可以避免因滞后期太短而导致的严重的误差项自相关和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滞后期越长,模型中的待估参数就越多,自由度损失越严重,从而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在滞后期与自由度之间寻求某种均衡。实践中,一般根据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则确定滞后期p.据此,经过反复试验比较后发现,在p取2时,aic值和sc值同时达到最小,因此最大滞后期取2,即var(2)是最优模型。对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系统外生变量reervol的系数估计值仅为-0.0003,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率对就业量的影响不仅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而且从经济意义上看也是微不足道的。

(五)协整检验

为进一步考察就业量(empl)、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和国内市场需求规模(gdp)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这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以前面所建立的var(2)模型为基础,采用johanson和juselius于1990年提出的迹统计量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对于协整的具体形式,经过比较后选择序列有线性趋势,但协整方程仅有截距。由于empl、reer和gdp等变量之间存在、且仅存在1个协整关系,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emplt=5.2565-0.1821reert+0.0908gdpt(2)

方程(2)揭示了就业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国内市场需求规模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根据这一长期关系,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国内市场需求规模都是就业量的重要决定因素;第二,长期来看,人民币实际升值对就业有显著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每上升1%,就业量将下降0.1821%;第三,国内市场需求规模与就业量呈正相关关系,国内市场需求规模每增长1%,就业量将上升0.0908%.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就业量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人民币实际升值对就业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导致就业量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变动较为敏感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内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于世界市场,我国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使得国民经济中相当大的比例暴露于汇率风险之中,导致企业经营业绩、进而劳动需求易于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其二,中国出口产品较高的劳动密集程度。在技术进步率既定的情况下,如果出口企业资本-劳动比例较小(即出口产品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则出口企业一定产量的减少将导致企业大幅度减少对劳动的需求,而相对较少地减少对资本的需求,因而汇率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就较大。

其三,出口企业低规模经济程度。在技术进步率既定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生产发生了规模经济效应,因而单位劳动的产出水平很高,出口企业一定产量的减少对劳动需求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很小。也就是说出口企业规模经济程度越高,企业因汇率变动而调整投资水平时对其劳动需求的影响就越小;反之,规模经济程度越低,汇率变动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就越大。由于中国出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其规模经济程度较低,这也使得出口企业劳动需求、进而就业量易于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性对就业量的影响很小,且未通过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长期保持了较高程度的稳定性,造成中国出口商习惯上很少关注汇率波动的风险,因此其劳动需求也就基本不受汇率波动性的影响。但是,随着未来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汇率波动的风险,汇率波动性对就业的影响也将随之增大。

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第一,人民币升值速度宜缓不宜急。由于我国经济较强的外向型特征,在国内企业的规模与竞争力还处于较低水平时,人民币持续、快速、单边升值,不可避免地将削弱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科学把握汇率制度改革和汇率水平调整的最佳时机、速度和方向。第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外汇市场建设,发展并完善包括外汇远期交易、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外汇互换等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为我国外向型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提供必要的手段和工具。第三,从长远来看,为了减少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进而就业的不利影响,还应采取一揽子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推动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向更多地侧重于国内市场转变;实现外贸发展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层次,提高外贸效益和质量;推动企业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之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等。

参考文献:

[1]万解秋,徐涛。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2):39-46.

[2]范言慧,宋旺。实际汇率对就业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5(4):3-12.

[3]鄂永健,丁剑平。实际汇率与就业[j].财经研究,2006(4):13-24.

[4]张静,汪寿阳。人民币均衡汇率与中国外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klein,m.w.,s.schuhandr.k.triest.jobcreation,jobdestructionandtherealexchangerat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3(59):239-265.

[6]hatemi-ja.andm.irandoust.theresponseofindustryemploymenttoexchangerateshocks:evidencefrompanelco-integration[j].appliedeconomics,2006(38):415-421.

[7]edwards,s.realexchangerates,devaluation,andadjustmentexchangeratepolicyindevelopingcountries[m].themit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89.

[8]burgess,s.andm.m.knetter.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ofemploymentadjustmenttoexchangeratefluctuations[j].reviews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8(6):151-163.

上一篇:数学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主任职称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