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2 11:55:16

低头族调查报告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治信仰;大学生;思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伟教授做过一个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调查报告――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在对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调查中,有44.4% 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没有明确政治信仰”的学生占到了39.6%,选择“资本主义”和“宗教”的学生分别占了10% 和6.0%。李伟教授的这个调查报告是虽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但依据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不仅基本反应了北京市整体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同时也基本反应的全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但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对于当前大学生所持有的政治信仰的是不容我们乐观的。“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1],没有共同的思想就没有共同的行动。只有我们有了共同的政治信仰,才能有共同的政治追求,才能齐心协力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面对现今不容乐观的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确实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所谓的政治信仰,“是指对某一特定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的价值认同,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持续且稳定的政治理性,它构成了政治生存和政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2],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社会环境是人的客观存在,它由人创造并制约着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与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特别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然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信仰,只有人们相信了它才会去敬仰它。同样也只有大学生们感受到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才会对现有的社会环境做出良好的回应并形成正确地坚定地政治信仰。而也只有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达成某种一致时,高校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也才会真实有效。所以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是让大学生形成政治信仰的关键。

二、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的成功来自人格感化中的十分之九”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关键。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而学生选择亲其师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说,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很难对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影响的。怎样的人格魅力才会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呢?安徽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姚本先、汪祚军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报告中显示,最受欢迎的高校教师前5种品质分别是: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交往;亲切热情,有活力。而这5种品质,都与人格魅力息息相关。教师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与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具有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多交往交流。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目的,引导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三、增加个人课堂的吸引力

大学课堂,是传递知识的地方,也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信仰的主要阵地。而如今我们渐渐发现,大学生上课时更多地变成了“低头族”,一心专注着手机而根本不管老师所云。我们在将“低头族”的原因归结于网络时代信息太丰富时,教师是否该思考自己的课堂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呢?在姚本先、汪祚军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报告中显示,最不受欢迎的高校教师前3种品质分别是:自以为是、专横、武断;肤浅、知识贫乏;上课粗枝大叶,照本宣科。可见,教师若知识贫乏,上课肤浅又粗枝大叶、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呢?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要把课堂上好,就要吸引住学生,要吸引住学生就要从学生的需要与角度出发,转变教学理念,实现由被动向自主转变。教师要将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学生的外在约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成“抬头族”,在课堂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四、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在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报告还显示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谁掌握信息,谁就拥有世界,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非常重要的载体。要运用好网络载体,必须要通过网络载体扩大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政治信仰教育的大众化。同时通过网络载体,丰富政治信仰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网络虚拟载体及时掌握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思想动态,实现教育途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52页

[2]李伟.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调查报告――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

[3]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4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页

[5]姚本先,汪祚军.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09(05)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视力越来越差了,怎么回事?爸爸妈妈总是晚归,什么原因?随处可见“低头族”,为什么同学们喜欢玩手机?

长沙市清水塘三小六年级二班的小朋友们成立了一些课题调研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主题,进行调查,采访,收集数据,拟写调查报告。

他们还召开了一次主题分享会,把自己的成果做成PPT,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表格里,满满都是爱

“快去睡觉!”

这四个字是不是很耳熟?爸爸妈妈总是催我们去睡觉。他们自己的作息习惯怎么样?

哈哈哈,这可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黄雅婷和宋序进选择做“家庭成员作息时间调查”。

宋序进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做了一个表格,整整齐齐地记录了全家人三天的作息时间。

他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爸爸每天工作很忙,总是凌晨才睡觉,精神不好,没有时间陪我,建议要早睡早起,尽量午休。

妈妈作息时间规律,每天还跳舞,精神很好,是我们的榜样。

我上学时能正常作息,一到放假时间就有点乱了,晚上不想睡。熬夜后,第二天精神不好。

真是不统计不知道,一列出来才知道每天休息得这么少。宋序进和爸爸约定,以后要调整作息,争取早睡早起。

黄雅婷每天都睡得很早,也不知道爸爸妈妈什么时候睡的。在做家庭成员作息调查表时,她惊讶地发现,爸爸妈妈每天的平均休息时间只有6个小时!他们晚睡的根本原因是,要看店。等夜深人静,没有顾客了,他们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家休息。

她想出了一个“妙计”。

一天晚上,她搬了一个凳子坐到店门口,一有客人来,她就装作很惋惜地说:“对不起,今天不营业了,请您明天来吧。”

这个“没有客人的奇怪晚上”,爸爸妈妈的休息时间比平常延长了。

第二天晚上,她又故伎重演。可是有一位“麻烦的客人”看到里面亮着灯,一定要进去店里。她沮丧地坐在门口。爸爸走过来,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催她赶紧回家睡觉。

看来这个“妙计”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S雅婷看着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心里有心酸,也有感动。也许这一次调研行动并不会带来很多改变,但是她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劳累和生活的艰辛。

她决定要做更懂事,更有力量的自己,不让辛勤的爸爸妈妈为自己操心。

书虫们,看过来

书,是一扇打开视野的窗。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喜欢阅读,有问题吗?

假如你不会选择好书,假如你阅读的姿势不正确,就有问题!

陈籽馨和卢宇华带领10位同学,选择了“班级阅读情况调查”这个小主题。他们呈现的调查报告丰富多彩。有专业的图表,呈现同学们阅读的时长,阅读书籍的种类;有“偷拍”的不正确阅读姿势的照片;有“烂书大收集”――《公主出没请退让》……看这样的书会让人变傻!他们痛心疾首地把这些记录在调查报告中。

他们呈现的PPT里,有这样的建议:

1.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大多在30分钟到60分钟之间,看漫画和小说比较多,名著读得很少。

2.建议大家多阅读一些古典名著和科普类读物,提升写作水平,拓展知识面。

3.建议大家在阅读的同时,采取正确的姿势,保护眼睛,防止视力下降,给自己的未来一片蔚蓝的晴空!

历经艰辛做好的PPT,因为没有及时保存,竟然凭空消失了!大家又花了整整四个小时,才把调研报告重新呈现出来。

主题分享会上,看到这些图片,大家都沉默了。真没想到,爱阅读并不等于会阅读。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后会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读好书,用正确的姿势享受阅读的乐趣。

保护好心灵的窗户

细心的张羽谆发现:学校里近视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一天,他看到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一副稚气十足的样子,却戴着沉甸甸的眼镜。

他想知道这些同学是怎样近视的,有哪些克服近视的方法。他和伙伴们成立了“视力调查小组”。

他们请求老师的帮助,拿到了全班同学的视力登记册。经过严谨的分析,他们发现,班上的同学在三年级的时候视力下降比较快。

张羽谆采访了几位戴眼镜的同学。

“请问你是在几年级近视的?是怎么近视的?”

问题提出来,有的同学不太想回答,支支吾吾地说:“我呀!好像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近视,好像是看电视和写作业的姿势不正确造成的。”

说完,这个同学撒腿就跑,生怕被班主任听到这句话。

视力下降是由于看电视的缘故吗?张羽谆又采访了另外的一些同学。80%的同学都“坦白交代”,视力下降是玩手机造成的。

近视的性别比例中,男生比女生多。

采访对象中,有一位学霸,特别喜欢看书,而且一看就是很久,也不“中场休息”,现在也有点近视了。

课间做眼保健操的时候,张羽谆和伙伴们拍摄了一组照片。照片显示,很多同学做眼保健操的手势和程序并不标准,这样完全起不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他们还请教了专业人士,对小朋友如何保护眼睛提出了很多建议。

这一次主题调研,张羽谆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不仅向伙伴们普及了爱护眼睛的知识,也给了自己很多有益的提醒。

小朋友们从一个问题出发,用心观察、思考、调查研究,做出客观的数据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拟写调查报告,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虽然这些调查报告还有点稚嫩,但是他们的行动力值得赞赏。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低头族;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54-02

一、学生“低头族”调查情况统计

据中国少先队事业中心最新的关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而且17.5%的未成年人早在6岁之前就已经和网络有亲密接触。北京市妇联也在近日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邢台报告》中公布4~6岁的幼童中,约有一半以上会上网,且乐此不疲,将近有八成以上的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所以有调查宣称:六成以上的人群因为低头成为习惯,慢慢有了双下巴。因为在低头时,我们脖子承受的压力是平常的3倍,脖子的肌肉一向都是垂直生长的状态。长时间或者过度低头的不良习惯,导致脂肪溢出下颚,积日渐深后,定型出双下巴,颈部松弛提早约五年,而且容易产生皱纹。

针对当前同学们使用手机的情况,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对校园内的同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我们随机抽取了20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由于时间原因,未收回5份),收集他们对于“低头族”相关问题的看法。问卷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问题一:通过调查显示本次调查者的性别比例为

A:男性26% B:女性74%

问题二:通过调查“你身边的低头族多吗?”显示

A:很多60% B:一般30% C:较少10%

问题三:通过调查是否认为自己是低头族显示

A:是53% B:不是47%

问题四:通过调查那种情况下使用手机频率最高显示

A:学习时5% B:就餐时6%

C:睡觉前58% D:其他空余时间31%

问题五:通过调查一天中玩手机所用的时间数显示

A:1-2小时26.5% B:2-3小时25.5%

C:3-4小时26.5% D:4小时以上21.5%

问题六:通过调查上课玩手机原因显示

A:习惯性的17.8% B:老师上课没吸引45.6%

C:偶尔处理短信或其他信息17.8%

D:其他18.8%

问题七:通过调查“手机对学习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显示

A:占用大量时间23%

B:导致学习缺乏严重性17.6%

C:导致学习缺乏专注度38.9%

D:能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6.5%

E:帮助我放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8.3% F:其他5.6%

问题八:通过调查“与朋友家人聚在一起时是否只顾玩手机”显示

A:经常玩9.5% B:偶尔玩71.6%

C:从不玩18.9%

问题九:通过调查您会为了玩手机而忽略你身边的朋友吗?显示

A:经常8.3% B:偶尔41.7%

C:极少33.3% D:从不16.7%

问题十:通过调查“您在大约多少时间范围内离开手机会感到情绪不安、焦虑现象?”显示

A:1小时以内19% B:1-2小时11%

C:3-4小时19% D:4小时以上51%

问题十一:通过调查“吸引你“低头”的是以下哪方面需求”显示

A:资讯信息(新闻、导航、美食、旅游、天气...)23.1%

B:娱乐休闲(游戏、音乐、体育、摄影、视频)27.6%

C:社交(微博、微信、QQ、人人、陌陌、)32.7%

D:工作学习(词典、电子书、教育、外语)14.1%

E:其他2.5%

问题十二:通过调查显示“请问你知道以下哪些“低头族”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显示

A:眼部肉群过度使用无法放松,出现干眼、眼睛酸痛、头痛、以及视力模糊等症状26.1%

B:会使拇指过劳,发生手指肌腱炎7.4%

C:皱纹的产生几率会增加30%,而且更容易产生双下巴10.6%

D:使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显得日渐缺失18.4%

E:脑部过度刺激,会注意力不集中13.4%

F:浪费时间24.1%

二、调查结果剖析

1.大部分同学对“低头族’现象是有所了解的。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就是“低头族”中的一员,这说明“低头族”现象充分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高职院校在校生使用手机大多是社交和娱乐休闲,而学习在其中占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因此低头玩手机大多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和别人聊天或者消磨时间,睡觉前玩手机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上课玩手机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授课缺乏新意,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激起学生兴趣,而且在一天中学生玩手机的时间普遍偏长,同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手机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在没有手机在身边超过四个小时,学生普遍会感到不安,这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

3.对手机如此高频率长时间的使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手机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淡忘了周围。学生在手机上谈天说地,却给了身边的人一个低头的背影;学生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却不愿当众发表意见;学生宁愿在说说上发心情,也不愿对身边的人说。加强交流,不仅可以通过低头玩手机,面对面的交流胜于任何方式。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低头族”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并且学生们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危害都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们对这种现象态度倾向于一般化,当了解这种现象的危害后,大多数人表示以后会考虑抬头或者坚决抬头,并对这种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抬头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态度。

三、原因分析与解决建议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结合采访中收集到的信息,课题组总结出危害并提出解决提案如下:

(一)低头现象的原因分析

1.攀比心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要去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注重消费物品的象征价值,手机在各种场合常常代表着身份。所以很多学生对品牌手机趋之若鹜!

2.舒缓压力的需要。更多的时候是这个原因,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家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合的休闲放松方式在合适的地方放松,而手机便以其独特的优势当仁不让地成为校园内缓解压力的首选。

3.孤独感。正值花样年华的同学们在大学生活缺少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远离故园,心中的那份孤独寂寞和忧伤无法排解,须臾不离的手机自然而然成了同学们派遣的对象,时日渐久,产生了精神上的依赖性。

4.同学们缺乏学习目标,感觉迷惘,无所适从,失去学习的原动力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上上课不专心,提不起兴趣。

(二)低头现象的解决建议

1.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低头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重中之重。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在校生普遍认为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已经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强化大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精神教育,倡导合理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消除攀比消费心理,形成符合实际的消费理念。

2.高职院校应注重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科技大赛等等,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感受大学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道德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理性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范媛媛.高校校园低头族现状研究[J].高教研究,2015,(3).

[2]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1).

[3]李昌镐.韩国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02).

[4]唐洪森.思想政治理论课“低头症”现象及其化解途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

[5]张岱年,程已删.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6]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段子秀.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现状研究及建设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6).

[8]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5,(03).

[9]朱悦凯.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情况的研究综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2.

[10]刘妍.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的调查及矫治[J].产业和科技论坛,2013.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年中国网民达6.88亿,90.1%通过手机上网,人均周上网26.2小时,相当于每天上网超3.7小时。

2015年,微信从发红包开始,接过微博的接力棒,继续把逐渐审美疲劳的用户绑在手机上。这个趋势在2016年并没有改变的迹象。

可怕的是,微信开通的支付功能强大到出门终于不用带钱包了。吃饭、买菜、买瓶饮料买包瓜子,都可以刷个微信支付,支付宝也把爪子伸到无数商家……总之,我们不用再刷银行卡,手机就能搞定一切。

更不用说朋友圈大量信息来源和向好友各种秀让微信用户欲罢不能,谁要是一天没带手机出门,这一天肯定坐立不安。

更多人开始创业了,圈子里谁没几个开微店的朋友啊。

网购大军被官方承认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关键是手机网购经常还有特别优惠。

每个银行都在推自己的APP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把原先线下的成本逐渐转移到了手机上,不断升级换代,生怕落后于时代。

2015年网络视频使用行为调查报告显示,移动端用户与PC端用户的流量比已经接近7:3。网络视频行业正在大步奔向手机用户,行业的发展方向将是更适合手机终端观看。

微信走出国门、联系国内外家人朋友的强大功能,几乎让国际长途电话业务完全失去市场。这一划时代的技术,把中老年群体也强制拉进微信的群里,让他们与国外或者外地的子女实现了实时互动。

谁说中国人不爱阅读?地铁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低头看手机,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啊。如果移动互联网上出现更多优秀而便于阅读的内容,那才是低头族的福音。

携带方便,获取信息便捷,与世界联系,可支付……谁还能拒绝手机?

手机用移动互联网改变中国,也改变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失联多年的朋友可以方便找到,身边的人却被一再冷落。当孩子们跟身边低头看手机的父母说多陪陪我,当饭桌上大家忙着看手机却不聊天,当人们热心于向远方的朋友发图而忽略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当马路上的低头族遭遇车祸的事件一再发生……我们将更多的真实情感交给了虚拟世界,手机上的中国,即将面临一场人际冷漠的危机。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低头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近年来备受热议的话题。我们的社交生活因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的功能而悄然发生着“革命性变化”。无论聚会、就餐或出游,人们时不时的掏出手机来打发碎片时间已变得再寻常不过了。我们现在经常会碰见这种情景:周末的餐厅中,几对父母及其孩子坐在同一桌,大人们觥筹交错,聊得起劲,小孩们则不是在玩智能手机,就是在看iPad,而且这已不是一个特例。“低头族”低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且越演越烈,“小小屏奴”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有数据可作佐证: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北京市妇联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报告》也显示:4岁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手机)上网。

“低头族”在心理学研究视角中被称为“手机依赖症患者”。“手机依赖”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非药物依赖类型之一。世界各国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或成瘾比例多在30%以上,这说明青少年手机依赖症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国外学者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谓“手机依赖”,也叫“手机成瘾”、“手机问题使用”、“手机综合症”等,主要表现为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是指手机使用者因为不恰当或过度地滥用手机,导致其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不适应及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实质上它是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心理疾病。

“手机依赖症”到底有什么危害又是如何发生的?手机依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等方面。其生理危害我们已达成诸多共识,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其心理和社会功能危害被我们往往忽视,有必要加以强调。一是过度使用手机会造成青少年的孤独、焦虑等一系列心理不适,导致他们会逐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朋友;二是过度使用手机者有更多的抑郁症状、社交孤立感和学校受挫感,以及更多的吸烟和酗酒倾向;三是过度使用手机者会产生过低的自尊感和各种情绪障碍。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要有:手机联络的优越性和功能的丰富性;与人格特征有关,往往外向型的人手机使用频率因社交渴望会更高;手机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同辈群体的影响,追求时尚;自控能力差等。

手机依赖本身并非那么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并给予合适的干预和矫正,是可以规避危害的。首先,学校、家庭多管齐下要让“小小低头族”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理念,摒弃不良手机使用习惯。必要时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帮助其脱困。其次,家长的适时和有效监管非常重要,对于一些低龄儿童来讲,禁止或最大限度减少其触碰手机的机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家时家长要带头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不长时间耗费在手机上面,应与孩子多作交流和沟通。再者,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与同伴、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平时注意儿童的自制和自控能力训练,提高对网络诱惑的抵制力。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中职生阅读调查现状及分析

阅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阅读媒介的变化必然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的内容、工具和时地也因此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41.9%的国民进行手机阅读。74.2%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基于海量用户行为和调查数据,勾勒了移动阅读用户群像特征以及整体使用情况。报告显示,中国人2014年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此外,报告还揭示了移动阅读的一些趣味性规律:比如阅读高峰期永远在床上(占34.5%),在公交或地铁上占28.6%,有12.7%的人会在马桶上读书;阅读的时间除了22点睡觉前后,12点、18点分别出现两个阅读的活跃期。

我校也进行了《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有效问卷数为1465份,涉及的专业有软件网络部、商贸部、旅游部和会计部,问卷涉及阅读方式、阅读工具、阅读时间和阅读场所等问题,从而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为中职生课外阅读开出药方,以下是问卷呈现出的几大特点:

第一,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工具发生了改变。学生虽然更偏爱纸质书籍,偏爱纸质书籍的人数为783人,占比53.4%,略胜于电子书籍,但在实际阅读中却呈现出相反的态势。每天阅读纸质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803人,占60%,30分钟以上的有549人,占比40%;而每天阅读电子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704人,占55%,30分钟以上的648人,占45%。可以说,纸质书籍作为传统的阅读媒介仍然占据着学生的主流习惯,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却更不由自主地选择电子书籍。而在电子阅读工具的选择上,手机占89.9%,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分别只占6.3%和3.9%,校园随处可见“低头一族”。

第二,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所谓“碎片化”就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阅读中的碎片化除了阅读时间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在内容上,也意味着阅读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很难按照一个思维逻辑过程完整地看完一本书。根据对学生阅读时间和地点的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时间都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如:29%的在睡前,20%的在午休,15%会在上厕所,15%在课间,13%在等车时,还有8%在饭前。阅读的层次上也随之降低,阅读更容易被标题党的文章所吸引。

第三,阅读内容上缺乏经典,呈现出“轻阅读”的趋势,他们的阅读内容以实用和娱乐为主,缺乏经典的引导和沉淀。据调查结果显示:26%的学生选择的是生活实用类图书,选择励志类图书和娱乐休闲资讯的均为19%,新闻时政类的占15%,文学作品占14%,专业教辅占7%。其中文学类图书中,青春校园小说最受欢迎,占22%;其次是网络文学和武侠小说,均占19%;依次是言情小说(16%)、科幻小说(11%)、名著(7%)和散文诗歌(5%)。

第四,阅读习惯还有待改善。阅读中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35%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37%的偶尔会做,28%的从来不做。而做读书笔记的方式,29%的学生会佳句点评,29%的会提出自己的看法,26%的摘抄好词佳句,8%的会写下心得体会,8%的会圈点批注。提起阅读计划,只有56%的学生有过制定计划进行有规律的阅读,44%的学生没有计划,看到感兴趣的才读。

在问到为何阅读量会少这个问题时,21%的学生认为是阅读氛围不浓厚,19%的学生说学习压力大,17%的资源不足,13%的信息获取途径不足,11%是没有阅读兴趣,9%缺乏选书指导。

二、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生课外阅读的对策研究

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结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和《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电子阅读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阅读工具也更集中于手机终端。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因势利导,既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又能着眼于课外阅读的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步骤地推进:

首先,打造书香校园,培养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在校园硬环境上,让学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营造校园良好的书香静态环境,打造班级的阅读气氛。我校向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体现为生本教育,在活动中学生自主管理。同样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上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我的校园我做主”的主题活动,以专业部为单位,将校园的走廊和板墙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域,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搜集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者壁画制作出来并挂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呈现出一番读书的文化景观。装点书香校园也可以辐射到班级,在班级的软装饰上着力,让“读书”上墙,可以粘贴名人名言,也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微图书馆”,同学们可以把自己买的好书带到班级来,跟同学一起分享好书。

在校园软环境上,学校倡导阅读,可以在每周的晨会上,按班级顺序进行好书推荐,并将稿件推送至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并在每学期末进行投票评奖;在广播站开辟“一职之声――我的微书评”专栏,把学生的优秀微书评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图书馆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读书的活动,比如在全校开展“阅读月”的系列活动,开展征文活动,开展“微书评”征集活动,图书馆还可以进行年度借阅量统计,对排名前十和前二十的学生全校表彰。

其次,做好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一是走进图书馆,让学生与书的接触率增加,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图书馆为新生开展读者培训,让新生熟悉图书馆的馆藏,了解图书馆的检索方式,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职图书馆”,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和参与图书馆的活动。二是以班级语文老师为辐射点,可以在每个班级开展“阅读课”,教师每学期可以重点推荐几本书,也可以在班级定期开展“图书分享会――好书一起品”的活动,从学生相互影响的角度提到学生阅读的质量。三是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语文科组和图书馆给全校学生开出推荐书目,书籍涉及专业类和非专业类。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对于整体阅读兴趣不浓和阅读主动性不高的中职生来说,是一种指引和促进,希望学生才能在漫无目的的阅读中找到方向。

再次,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鉴于阅读工具的改变,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主流阅读,是通过手机进行视觉观看的一种阅读方式,包括手机新闻、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手机网页、手机图书。它虽然呈现出碎片化、轻阅读的弊端,但手机阅读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微传播的功能和互动性,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手机阅读的传播类似于病毒传播,速度很快。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阅读的传播功能,利用校园网络、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定期介绍好书新书,进一步做好阅读的推荐;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或者公众微信号,比如古文故事、中华好诗词等,以此来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手机阅读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零星的阅读心得,教师鼓励学生跟帖评论,互动的评论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微书评”比赛活动,同时推送到“一职校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可以通过学生的推荐带动校园的阅读氛围。

三、结语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传统阅读;新媒体;阅读方式

作为传播知识与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和载体,阅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长足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阅读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从前。从曾经的字斟句酌、到如今的一目十行,我们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由厚变薄、由深入浅的逆向变革。而来自互联网的强大冲击使图书馆等专业信息机构渐渐陷入乏人问津的窘境。特别是近两年,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设备的快速普及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影响。

“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零碎的时间,对类似微博、手机等或长或短的信息进行阅读的一种阅读方式。传统的报纸、杂志也可以被归入此类。人们对于碎片化阅读的态度褒贬不一:有学者指责它让阅读变的浅薄、“不求甚解”,垃圾信息泛滥,是一种文化的倒退;也有人认为它顺应了时代潮流,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灵活高效,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但无论支持还是反对,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不容回避和轻视的社会现象,它正在改变我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方式。

最新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则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5.5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报告还提到,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十分明显。

另据报告显示:3%的中国人借助电子阅读,38%习惯在睡觉前和起床前阅读;15%习惯在厕所阅读;10%习惯在上班或上学的路上阅读。图书馆等其他机构占30%。

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缺乏完整的阅读时间和系统的阅读计划,国人通常只能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图书馆等专业信息机构的利用率很低。年轻人更青睐于从微博、微信、各种APP,或门户网站等渠道获取资讯。对比之欧美等发达国家纸质阅读蔚然成风,公交车、地铁站随处可见低头看书的人群;国人低头看的,永远是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甚至还因此产生了“低头族”这样的名词。而媒体为了迎合年轻群体的喜好,也将重点从纸质阅读逐渐转移到“指尖阅读”。点击率、浏览量、粉丝数成了各类媒体衡量自身价值、获取投资和利润的标准。这种对于阅读需求近乎“简单粗暴”的盲目迎合反过来也影响着用户的阅读习惯。不难想象,当人们举目皆是几百、几十甚至只有区区几个字的所谓微博体、某某体时,又有多少人还愿意阅读一本厚厚的实体书呢?

信息也是一种产品,假如用户手中有一个“餐盘”,各类媒体就是摆满信息的自助餐。用户餐盘的容量、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媒体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只能依靠“菜品”的丰富程度。然而,由于餐桌大小本身有限,种类上的最大化也就意味着餐桌上每一个独立的“盘子”必须相应的变小。换句话说,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媒体提供海量信息是以牺牲单条信息的内涵为代价的。事实上,多数用户也不希望阅读的信息量过大,简单明了,不费脑筋,没有时间负担的轻松阅读才是他们的追求,否则就会影响阅读兴趣。正是这种对于“浅阅读”的需求给碎片化信息制造了生存空间,成为如今互联网上的通病。

由此可以看出:碎片化阅读是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中迫于各种干扰因素进行的一种妥协与变通,其深度和系统性都无法与传统阅读相比。但如果我们把传统阅读看做纵向延伸的一根轴,碎片化阅读就是横向发展的一个面。它的优势在于内容与可选择性上的高度精炼与自由。诸如关键字、相关链接等检索方式的盛行也使碎片化阅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疆界,显著为信息扩容。但碎片化阅读没有经过系统整理,而且“懒于思考,过目即忘”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更改,甚至会造成用户群对传统阅读的排斥,误认为搜索引擎比书籍和图书馆更符合人们的生活模式,这种认知上的误区,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汤姆斯・斯托里(Tom Storey)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批评说,“当信息用户从更多不同渠道获得不同载体、外型和内容的信息时,图书馆还能满足于只是图书提供者的对外形象吗?”浮躁、功利化的时代气息造就了只重效率、不重内涵的社会风气,商业化元素充斥的宣传使人们更热衷于“点赞”、“表情”、粘贴复制和“标题党”,因为那样更轻松。真正能够静下心思考、沉淀再著书立说的作者却越来越少。这一点在出版界尤为凸显:截止到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图书总印刷量达79.25亿册,全国图书出版销量总额为693.59亿RMB,历年图书的累计库存为884.05亿RMB。如此巨大的出版量背后,却是国人阅读量的持续下滑:世界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人每年阅读量为4.39本,俄罗斯20本,以色列 60本。以每本书20万字计,国人每天的阅读量只有2400字,仅相当于17条微博。这样惨淡的数字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碎片化阅读究竟是便捷了我们的生活,还是令我们更空虚?在笔者看来,究其本源,碎片化阅读是一种时代产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争议也将长期并存。就阅读而言,它不应该是一场走马观花的速度之旅,而应该是乐于欣赏沿途风景的体验之旅,否则人就会变成信息的奴隶。

参考文献:

[1].吴建中 《转型与超越》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建中 浅谈21实际图书馆发展趋势.图书馆杂志,1997(1)

[3].21世纪图书馆展望―对话录 对话二.图书馆杂志,1995(3)―1996(6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宫承波.新媒体的多维审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82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头族";网络;科技;人际关系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37-02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4G时代的到来,人们习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获取便捷的信息、进行娱乐休闲活动,"低头族"随之衍生,且近年来俨然成为了社会的一股极大"潮流"。作为一个巨大的群体存在,"低头族"的行为不仅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对社会交通、社会氛围、社会舆论等方面也存在潜在威胁。更值得关注的是,"低头族"的低龄化发展更是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时代的我们需要更冷静地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理智地利用和享受科技成果。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抬头"做起!

1.认识"低头族"

1.1"低头族"的定义。"低头族"或称"拇指族"、"猿人族",指的是无论在地铁上、公交上,或是走路、吃饭时都做"低头看屏幕"状的人群,他们或看手机,或掏出平板、笔记本电脑上网,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1]。"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澳大利亚麦肯和Macquarie大辞典联手精心杜撰而来,它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指代一种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是对现今社会现象的一种幽默具体的描述和准确定义。

1.2低头族的行为特点。"低头族"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在一切可使用时间内一直全身心盯紧手机或电脑屏幕,保持低头状态。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 [1]。由此可见,由手机依赖症所引起的"低头族"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具体了解"低头族"现象,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低头族"产生的原因

"低头族"这样一个群体之所以出现在21世纪的今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客观原因: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首先,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人民收入的不断增长,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移动网络和手机的普及,这给"低头族"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2.2多种复杂的主观因素

2.2.1时间碎片化下的信息需求量增大。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地球村计划推进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信息需求量不断增长,在这样的压力下,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碎片被人们自主地进行更多功能化利用,而智能手机则自然而仍然地成为了这些人群利用和打发碎片时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2.2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新媒体技术与平台的发展,使大家习惯并乐于这种自由的无时空限制的信息交流和自我表达,更多的人愿意"低头"。英国有一项对2000名英国人展开的调查,内容包括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结果显示,68%在晚餐约会中愉快地接听电话,14%会打电话给朋友,即使明知电话内容并不重要。

2.2.3人们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冷漠与逃避。美国"生活科学"网站表示,"低头族"的出现凸显了人们过度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而忽略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的现实。在一个人人都以拥有智能手机为荣的时代,不能及时跟进的代价或许就是被大多数人所抛弃,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都市人在快节奏强压力生活中内心的孤独感。

3."低头族"的弊端

"低头族"的出现是对时间碎片的创造性利用,然而,随着"低头族"群体的加速发展,却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3.1个人方面

3.1.1容易引起颈椎、眼部等身体疾病。从个人健康来看,低头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容易引发颈椎病,长时间低头玩手机、ipad等容易造成颈肩部肌肉僵硬、痉挛,时间久了,就可能会导致颈椎曲度变直、颈椎间盘突出。某医院推拿科一个月的门诊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他们接诊的颈椎病患者要翻上几番,每月大约至少要接诊近千例。其中,20岁至35岁的大学生和白领就占了"半壁江山"。无可置疑,大部分的他们都是"低头族"。除此之外,"低头族"们长时间沉迷于游戏、聊天,他们低头时会缩短脖子的肌肉,增加脸颊部位受到的地心引力,这样会导致下颌松垂,脸颊下垂,加快衰老。长时间专注地盯着屏幕,除了影响视力外,还很容易引发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3.1.2给自己生活带来意外事故。从个人安全来看,"低头族"沉迷屏幕而忽略外界事物是他们的标志。湖北17岁的女生商某外出与同伴聚餐,边走路边玩手机,要过一座桥时,一脚踏空,掉入没有护栏保护的深坑,经抢救无效死亡。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

3.1.3个人的交际能力和行动能力退化。从个人发展来看,长期使用手机,"低头"成为一种习惯后,在一定程度是会使个人的交际能力和行动能力退化。香港研究协会调查发现:53%的受访者已患上"无手机恐惧症";26%的人每小时低头看手机超过十次;11%的人每三分钟查看手机一次;75%的人会在如厕时玩手机,比看书还要多。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搜索,会减少个人思考时间,降低思考频率,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认识能力都会有所下降,行动力随之减缓。

3.2社会方面。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低头族"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素质发展,还会给整个社会的交通安全、社会风气、自由舆论带来巨大的隐患。

3.2.1给社会带来交通安全威胁。有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若是交通司机也属低头一族,出事概率则会骤增。有调查表明,司机边开车边发短信时,发生车祸的概率是正常驾驶时的23倍,而打电话是2.8倍。据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统计,2012年美国便有多达1300人因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导致意外送急症室[3]。

3.2.2形成社会冷漠风气。因为"低头族"的生活重心渐渐被手机、电脑等网络通讯操控,因此他们会漠视身边的人或事物。2009年,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勒•海曼在大学校园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位小丑骑着马戏团的独轮车在校园里"招摇过市",正在看手机的行人中,只有25%的人注意到了小丑的存在。在于《应用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篇文章中,海曼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6]

青岛某家庭聚餐,儿孙全在玩手机,受到冷落的老人一怒之下摔盘离席。著名美食评论家沈宏非在博客中戏谑地写道:"人心散了,饭也吃不好了……自从上了微博之后,我的拍菜水准蒸蒸日上,吃菜的兴趣则江河日下。"[2]

与此类似的事件报道数不胜数:一男子新婚夜忙刷微博,妻子愤而闹离婚。而据广州海珠区法院的统计,"90后"的离婚理由中,"爱玩手机"竟赫然位列第二位。"低头族"的冷漠行为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手机如同"第三者",与人们争夺着友情、亲情与爱情。

3.2.3是造成社会的舆论混乱的潜在威胁。"低头族"是网络信息的重要接收者、传播者及制造者。一旦"低头族"盲目接收和相信非客观非事实的信息,并相互传播,就很容易引起社会舆论的混乱。以网络谣言为典型代表,无知的网民通过网络介质(如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极易造成不良影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统计,社会治安谣言占16.1%;民生谣言占11.3%;财经谣言有74条,占11.0%;体育谣言占6.4%;科技健康谣言占6.3%;另外政治外交谣言还占5.2%。专家表示,透过谣言看到的是中国民众内心深处与日俱增的担忧与恐慌,以及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社会公信力的下降是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3.3迅速低龄化演变。"低头族"的低龄化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婴幼儿也乐于与所谓的"电子保姆"为伴,渐渐成长为"触屏一代"。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儿童长期使用手机对其身心发育和个人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一方面,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长时间低头的不良姿势容易引起脊椎不良发育。另一方面,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同时,频繁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有可能让孩子们更不会对父母讲真心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此外,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他们很容易会过度沉迷于游戏中且更容易盲目攀比。

4.针对"低头族"的相关措施

"低头族"作为社会群体,它的存在、状态、发展不仅与参与者个人息息相关,更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多种数据和分析一再表明,对于"低头族"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遏制。

4.1政府干预。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新泽西州利堡镇近日推出新法规,行人在街上边走边发短信将被罚款85美元(约合人民币536元)。当地警方自从3月起便对居民发传单宣传新法规,并对路上的"危险行人"严加看管。报道称,根据新泽西州官方记录,至今警方已经开出了117张罚单。

4.2社会活动。2013年10月23日,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在星月广场举办了以"拒绝低头,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让大家意识到做"低头族"的危害,呼吁人们拒绝做"低头族",抬起头来,重视虚拟世界之外的真正情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3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低龄"低头族",许多家长与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屏幕依赖"在亲情交流上的负作用。为了改变现状,他们开始经常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或参加社交活动,开发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控制孩子上网、玩电脑的时间,做好引导工作。

4.4自我调控。人们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正视手机在生活中的正确位置,摆脱盲目依赖,保持健康心理。除了日常必不可少的使用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使用,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所带来的诱惑力。

5.结语

微博上有一句调侃"低头族"的言论:"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我们低头是在玩科技,还是在被科技玩?"其实,低头族所凸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科技改变生活,但不能让科技操控生活。我们不仅应该找回自身的控制能力,更要意识到科技只是人类文明的阶段性产物,它终究代替不了现实世界的美好。参考文献:

[1]陈一,《"低头族"你被手机绑架了吗》,2014年2月15日

[2]更明、孙建福,《低头族与零沟通》,2013年11月13日

[3]丰雨薇,《低头族》,2013年7月19日

[4]《人们日报--社科院新媒体蓝皮书,数据分析微博谣言》,2013年6月27日

[5]冷云,《触屏时代不当"屏奴"》,2013年11月21日

[6]王稀君,《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2013年10月28日

作者简介: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近八成白领患上手机依赖症

此前,智联招聘曾一份针对全国28个主要城市白领进行的手机指数调研。结果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自身功能的加强,白领在很大程度上被手机“控制”,近八成白领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其中北京白领使用手机时长最长,每天6.72个小时,其次为西安白领,为6.15个小时,其次为上海白领,5.45个小时。公关、营销等行业白领为了工作,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如果手机没电了,会心神不宁,怕漏掉客户重要的电话,也会觉得没意思了,手里没有玩儿的工具了。”

谷歌一项调查显示,港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率达96%,高于日本的94%以及新加坡的93%,为亚洲第一。另一项调查显示,11%的香港人甚至频密到平均3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搭上港铁,环顾四周,十有八九都是低头玩手机、ipad。甚至在朋友聚餐、家人团聚的时候,仍有“低头族”忙于听音乐、查邮件、上社交网络、玩游戏,而懒得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就算说话也是敷衍了事。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香港人身体的一部分,没有手机就像缺胳膊少腿似得,浑身不自在。前不久,一个关于香港手机使用率的调查报告,有受访者认为手机比恋人还重要。

朋友聚会,给大家当面交流提供了机会,可是手机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最终演变为“无言的结局”。朋友相见时气氛热烈,但是落座之后没过一会,就开始有人低头戳手机了。一开始大家还聊得很热络,但是上菜以后,大家就开始边吃饭边玩手机。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开始低头看手机屏幕,刷微博、聊QQ、发微信、玩游戏。当一张桌子上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玩手机的时候,聚会的目的已经消失殆尽了,无怪乎有人曾经说想念没有手机的时代。

科技绑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技术是柄双刃剑,这是无需重申的常识。手机普及后,已经从纯粹的通讯工具演变为能体现人某种价值的器物,苹果手机的风靡,与其说人们所追求的是某类新款的手机,不如说是在追赶技术时代的某种符号、潮流。通俗而言,就是技术对人的绑架,使人养成了对工具的深度依赖。当然,手机依赖症也只是现代社会种种工具依赖症的缩影,现在很多人沉溺于电视节目,离开了键盘就不会写字,习惯了以车代步,人对技术的使用转变为技术对人的占据与控制,选择生活方式的自主性和能力则逐步丧失。

人有各种心理需求,包括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手机中的社交网络使获取“自我实现”变得空前容易,发表个人观点、转发并评论、晒个人生活,能以零成本迅速得到别人的反馈。同时,窥视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的生活,从而得到心理满足。此外,人们渴望拥有信息权,不停刷屏,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寻找与人交流的共同话题。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手机上网查看资讯更为便捷,亦满足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手机病”背后是自我存在感的现实焦虑

在高节奏、加速度的社会运转节奏下,生活变成了适应,它是格式化了的,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某种既定流,上班、下班,上课、下课,单位、家庭,教室、寝室,这种失控的生活状态下,人的价值被削弱,存在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深切的迷茫使得人们转向对技术工具的依赖,将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的嘈杂、紧张隔离。在自我建构的狭小空间里,通过对工具的使用来找寻自我的价值,用玩手机、上网等低能耗方式获取宁静。现代人总是热衷于追逐流行,他们所追赶的,是依托于符号之上的存在感与自我价值。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自己的手机世界里乐不思蜀,则必然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和现实世界隔断了联系,等到需要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人就会无所适从。这实际上是人的社会能力的一种退化,“手机依赖症”是一种应该被克服的“社会病”。

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不应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而错失和亲人朋友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不应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成为“遗失的美好”,毕竟,“人机关系”永远取代不了“人际关系”。

让手机回归“工具”的角色

现代人患上“手机依赖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该具备的一些正常能力在逐渐消退,比如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上的消退,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重新给手机定位,强调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拟人性”。我们不妨听从专家的建议,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到一边,通过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不用手机完成的事情,尽量不用手机,等我们慢慢戒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它自然就会回归“人类工具”的角色。

“依赖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多见于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心理不适应状况出现增多趋势,特别易发于白领人群。要减弱或消除“手机依赖症”,加强自身的自制力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现在很多手机的主要功能被娱乐功能侵占,这也是很多人对此“上瘾”的原因之一,鉴于此,加强自制力,成为手机的主人非常有必要。

低头族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电子产品满足了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需求,为工作沟通、社交娱乐、理财购物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想象,没有手机、没有WIFI,日子咋过。

与此同时,另外一句话也流行起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南极和北极,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看手机。人们正因对移动电子产品的迷恋而忽视面对面沟通,忽视身边的伴侣和孩子、父母和亲人。这种状态会带来什么?

2015年4月,本刊在欧派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委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面向全社会进行了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问卷调查,并邀请心理、医学、教育、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对此话题进行了研讨。调查吸引了31344人参加,回收问卷13122份,调查结果显示:移动电子产品与家庭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了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个人健康的“大敌”。

想知道你的睡眠质量正如何被移动电子产品影响吗?想知道你的家庭生活正如何被移动电子产品“插足”吗?想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哪些才是保持家庭幸福的上上策吗?进入我们的专题吧!

2015年4月29日,由中国妇女杂志社指导、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主办、欧派家居集团支持的“每天关机一小时―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上了《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被调查者以东部发达省市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人为主),报告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人民网、腾讯网、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甚至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都进行了重点报道。先来看一些调查得出的惊人数据吧。

移动电子产品在家庭里

大多数家庭拥有2~3部智能手机,半数家庭拥有平板电脑

73.3%被调查者的智能手机24小时开机

43.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家庭聚会中各自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结论:当前,家庭聚会的模式已变为“人+智能手机+人”

移动电子产品在夫妻间

47.2%的被调查者在下班后陪伴配偶时,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60.1%的已婚被调查者不满配偶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时间过长

结论:陪伴配偶时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人,婚姻幸福感显著低于陪伴配偶时不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人,移动电子产品已成为夫妻间的“电子情敌”

移动电子产品在亲子间

26.3%的父母在工作日下班后陪伴孩子时仍可能使用智能手机,在节假日,这一比例更上升至33.4%

36.6%的被调查者有时会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作为安抚孩子的工具

结论: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降低了亲子关系的质量

移动电子产品在关灯后

62.8%的被调查者每天带着移动电子产品上床

50.3%的被调查者每晚关灯后会继续玩移动电子产品

习惯于睡前玩手机的人更多存在入睡困难,他们中28.1%的人入睡时间超过60分钟,这一比例是从不带移动电子产品上床者的5倍

结论:晚上关灯后继续玩移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高,婚姻满意度就越低

负责此次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分析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陈祉妍表示:调查结果符合预期,但比预期的情况更加严重。

针对《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反映出的问题,我们特邀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会诊”,他们既是和我们共同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普通人,又有着各自的专业视角,观点碰撞,异彩纷呈。先来看看他们作为普通人,在生活中都和移动电子产品发生了哪些故事吧!

陈祉妍:

两个月前,我曾下过一个决定,就是不把手机带进卧室,但是我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就失败了,因为我迷上了一个很好玩的经营类游戏。大概每隔半小时,我就想去检查一下有没有游戏进展需要处理,于是就又把手机带回了卧室。

黄菡:

我女儿是1996年出生的,“90后”是号称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过去我们会说孩子是我们身上掉下来的肉,但手机现在成了孩子身上割都割不掉的一块肉,成了孩子身体的一个器官。我们现在很烦女儿离不开手机,其实一家三口相处的时候,女儿也会抗议我们:“我在跟你说话,你能不能看着我”。

朱宗涵:

使用移动电子产品,我的老师是我孙子。他上小学五年级,微信什么的玩得倍儿溜。他还在网上建立了一个群,里面有世界各国的孩子。孩子通过移动电子产品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提高了社交能力。但是我们也发现,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对儿童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影响着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操作能力、语言和交流能力、空间感等的发育,充斥在网络中的暴力、色情内容也令人担忧。

你是不是也会因为偶尔忘记带手机就坐立不安呢?你是不是也会看手机看得脖子都快断了还忍不住要看呢?你是不是也会因为看手机而根本“听不见”身边的爱人和孩子在说什么呢?移动电子产品确乎存在着某种魔力,让大人和孩子统统上瘾,欲罢不能。可是我们也发现,沉迷其中,我们失去了工作学习的专注度、与家人面对面交流的专注度、吃饭睡觉的专注度……这些表面的“失去”会带来哪些更大的“失去”呢?

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我们会怎样……

No.1 产生“自然缺失综合征”儿童

朱宗涵:

到我们儿童保健门诊看病的孩子,50%看的是心理问题,例如: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严重的逆反心理等。这类病例的增加,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接近电子产品而远离自然。小孩脱离自然而引发的心理疾病,在国际上被命名为“自然缺失综合征”。

什么是“自然缺失综合征”

美国儿童发育问题专家理查德・洛夫在《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童:保护我们的孩子远离自然缺失综合征》一书中说,如今,对孩子而言,到野外去玩耍,还不如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他们可以叫得出80种电器的品牌,却不认识一些自然界最常见的动植物。孩子们可能会害怕泥土弄脏了自己的手,害怕在公园遇到的蜘蛛,害怕瑰丽大自然里的真实生命。这样一些恐惧会让他们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遇到麻烦,甚至,还会造成孩子抑郁、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肥胖以及缺乏好奇心。一个对大自然缺乏了解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关心环境、热衷环保的人。相反,同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的孩子,则很少会虐待动植物,因为对他们而言,要伤害自己认识的、甚至有了感情的对象,很难。

No.2 降低对人类微妙情感的理解能力,继而阻碍亲密关系

陈祉妍:

在“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当中,大概只有三成的被调查者认为,移动电子产品给家庭关系带来了疏远的后果。可是,调查数据还显示,有六成的被调查者会抱怨配偶使用移动电子产品过多。从这些“抱怨”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技发展与人性需求存在着矛盾,人们一方面需要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又反被科技产品所控制。

如果我们投入过多时间在科技产品上面,就容易忽略人生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需求你有没有及时照顾到?有没有和他发生足够的情感互动?你和配偶之间只是肉体在一起,或者说只是物质上在一起,还是说你们真的有直接的情感交流?

人们沉迷于移动电子产品,是因为它能提供给人“容易掌控”的感觉。移动电子产品可以对你有求必应,“不应”一定是因为它没电了或者死机了,它不会耍脾气,不需要你去了解它的心情、顾及它的好恶,它是稳定的、有规律的。而人和人的真实交流却不是这样,要比这复杂、伟大得多。

我很忧虑,习惯了与移动电子产品“交流”的孩子,他们对人类复杂情感的理解能力,是否能得到足够的训练?他们的情感发育会不会受到阻碍?

黄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全球80个国家、270万人口样本当中做过一个对幸福感的研究。在这80个国家里,人均GDP排名七十几位的小国不丹,国民幸福指数却排名第7!不丹首相认为,决定个体幸福感的第一因素是人际关系,这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不谋而合。而若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就必须要敏感于交往对象的感受和需求。人际关系的实质就是彼此需求的相互满足。

良好的沟通是亲密关系建立和维护的最重要途径和手段。研究表明,面对面沟通中,你的话说得再精准,充其量也只不过能表达三分之一的意思,剩下三分之二的意思,是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语言传达的。用移动电子产品代替面对面沟通,必然会屏蔽掉大量有效信息,造成沟通交流中的隔阂,从而影响亲密关系。

No.3 性生活质量受损

兰心:

一项来自Ipsos的调查显示:47%的日本人、33%的美国人、23%的中国人,宁要手机不要。我们不得不承认,移动电子产品正在全方位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人们对性生活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

来自某门户网站的数据调查显示:62%的女性称,配偶每天至少一次,在二人的“甜蜜时光”中使用手机;40%的女性称,配偶会在他们面对面说话时忙于看电视而不耐烦;70%的女性称,智能手机干扰了她们的情爱生活,给夫妻造成了无形的屏障。

电子产品正明目张胆地和我们争抢着与伴侣在一起的亲密时光,同时,过度使用也会令我们的亲密压力剧增:

当看到朋友圈中不断有人炫耀他的生活多甜蜜时,我们会感到自己的生活黯然失色,信心失落。当看到别人在秀宝宝照片时,偶尔的一次月经失调也会令女性变得紧张兮兮,担心自己的生育能力,同时,将不良感受不断放大,影响到和另一半亲密互动时的心情。人们从虚拟世界中得到的对夫妻生活的描绘过于完美,实际上根本不现实,盲目相信的话就会挑剔身边的伴侣,徒增亲密时的压力,降低性生活质量。在过程中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更有可能令男性出现功能障碍。

No.4 少挣钱

魏翔:

我参与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天的休闲时间平均为2.55小时,其中1/3被用在了互联网上,尤其是手机上,另有1/6用于看电视。随着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的普及,有60%的中国人习惯了线上娱乐,成为“低头族”。还有40%的中国人坚持线下娱乐,当“抬头族”。“抬头族”比“低头族”平均每年多挣约4000元钱,因为他们会更多地把钱投入在保健养生和教育培训上,而“低头族”则更多地把钱花在旅游和购买家电上。

尽管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可能逆时代而行,将移动电子产品彻底从我们的生活中剔除。那要怎么办呢?专家同样给出了可行的方案,让我们不Out,又幸福。

当家庭遇上移动电子产品,不是戒除,而要善用

口述 | 龙迪 整理 | 刘畅

《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显示,有大约三成的被调查者表示,移动电子产品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还有不到一成的被调查者表示,移动电子产品的出现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我们不能只盯着移动电子产品怎么处理,而更需要关注亲密关系本身。

作为家庭治疗师,我常常看到,一家人坐到一起无话可说,无言以对,但只要一张口就喷出了“刀子”,互相甩难听话、指责,唇枪舌剑,像武打片一样。我不得不做出了这样的假定,就是一个家庭幸福指数的高低,并不全赖移动电子产品是否存在。一家人坐在一起无话可说,各自低头玩手机,更多的原因可能是这个家庭存在未能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有当下的生活困难不能相互理解。为了避免冲突,人们拿起了手机,回避面对彼此的不容易。那么,在没有移动电子产品的情况下,这种回避冲突的替代品就可能是工作、娱乐、婚外情等等。

我们要帮助家庭改善关系、增进幸福,不光是要指导人们善用移动电子产品,更需要帮助人们了解,如何有效地沟通。

友善沟通需要在表达和回应的过程中使彼此的心得到联结,使彼此内心产生善意和关怀。因此,在表达和回应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照顾到双方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仅仅让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更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谁好谁坏。

友善沟通需要达成完整的联结,完整的联结在我看来分三个层面:

一是一个人有能力跟自己联结,能够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是跟别人的联结,也就是能够理解和回应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三是能够跟世界和自然联结,在这个联结的过程中就能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简而言之,完整的联结是从自己开始,然后涉及别人、涉及更广阔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移动电子产品,把它作为工具,使上述3个层面的联结更加丰富。

移动电子产品给个人创造了一个空间,能够去海阔天空地了解不同的信息,然后反过来用来理解自己,这是好的事情。如果一家人又能把这些信息当作共同的话题,彼此交流,就增加了家人之间相互联结的深度,在此过程中,家人们还可以共同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家庭生活遇到困难时,移动电子产品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来源,供家庭成员用于学习知识、寻找办法。

当然,对移动电子产品的使用,一定要有限制,就像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损害健康。那么这个限制是什么?例如什么时间不可以用、什么场合不可以用……不妨一家人坐下来共同商讨。其实,在讨论如何使用移动电子产品、促进家庭成员的健康以及彼此关注的过程中,你们就正在建立家人之间的联结、改善家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友善沟通。

针对儿童使用移动电子产品、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对夫妻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建立真正的亲密沟通这3个与家庭幸福最直接相关的问题,专家又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呢?我们来看看。

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中国家庭的3个提醒

提醒1:做好父母,善帮孩子设界限

提醒人:朱宗涵

生活在电子时代的孩子成长到18岁的时候,会通过电子视屏看到20万次左右的暴力画面!这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儿童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压力,增加他们的攻击,甚至导致暴力伤害。作为家长,必须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限制和引导,控制孩子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时间,帮助他们筛选浏览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孩子辨别来源于网络的海量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全盘接收。家长还需注意,对孩子不要强迫―严苛的控制往往会带来网瘾的爆发,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和他一起讨论,如何正确使用移动电子产品。

提醒2:做好伴侣,善给亲密留时间

提醒人:兰心

面对移动电子产品的“入侵”,夫妻双方首先应该重新评估一下你们的关系,试着问一下自己:我会不会在婚姻中感到孤独?当伴侣习惯性地玩手机、忽略了我的感受时,我会不会感到不满,甚至找机会报复他?把你们的评估结果彼此交流,这就为改善夫妻关系做出了第一步努力。第二个好办法就是适当隔离网络信息的刺激,回归伴侣间真实的接触,比如,看着对方的眼睛,抚摸对方的身体,拥抱,亲吻,说点知心话。第三就是试着规划一下专属的亲密时间。如果移动电子产品确实已经过多侵占了你们夫妻相处的时间,不妨有意识地进行约定,哪段时间必须关机,真正深入二人世界。

提醒3:做幸福人,开口勿忘执手

相望

提醒人:黄菡

亲密关系在个体追求幸福、感受幸福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第一重要的。良好的沟通对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又是第一重要的。面对面沟通对良好沟通来说又是重中之重,因为面对面沟通中所传达出的非语言信息,在沟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即便我们坐在这里,双唇紧闭,一言未发,但是整个身体的姿势以及姿势的变化,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你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以及内心反应。想象一下,我面无表情、声调平稳地说“我恨你,我讨厌你”,你能准确判断我的情感和态度吗?我想很难。但是加上不同的非言语表达,意思就会特别明确了。我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声色俱厉地说这句话,那是真恨、真讨厌,表达的是愤怒和反感;我面带微笑、语调放松地说这句话,那可能是咱们俩在聊天、在开玩笑,我所表达的不过是提醒和调侃;如果我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用一种很的语调对一个异性说这句话,那恐怕就比说“我爱你,我喜欢你”还要强烈地表达着一种正面的感情了。所以说,目光、言语表情(说话时候所使用的语音、语调、语速等)、身势表情(手势、身势等)等非语言表达,都传递人与人沟通时的情感状态,而这些,经过移动电子产品的过滤,就都失去了。长此以往,我们的情感发育可能会变得粗糙。做一个幸福的人,离不开面对面沟通,离不开执手相望。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电子产品的普及,拓展了我们的资讯来源,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却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更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幸福指数。因此,我们向全社会发出倡议:

每天关机一小时,有限制地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回归面对面沟通!

上一篇:挑战杯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农高会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