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6 22:31:39

丁香结教案

丁香结教案范文第1篇

生:是老师以前教过的学生送的吧。他们有的读初中了,有的读高中了,有的在读大学呢。老师您说是吗?

生:我猜有他们亲手设计制作的,有自己花钱买的。

生:老师,贺卡上肯定会写“祝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或者“老师,您辛苦了”或者“您是天底下最伟大的老师!”

生:老师为了培养学生,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熬了多少个夜晚!我们要爱戴老师。

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

在讲到课文中途时,我继续引导学生练习说话:谁知道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做哪些工作呀?

生:老师伏在灯下,仔细钻研教材,一边看,一边画,准备第二天的课。

生:老师还会在柔和的灯光下,认认真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改到好的作业,老师定露出会心的微笑,批上“优”或“真棒!”或“继续努力!”,当改到不好的作业,老师会皱起眉头,瞪大双眼在本子上圈圈画画。并注上“认真订正”、“加油吧!”、“认真点哦”等鼓励的话。

生:我估计,老师忙完了教学工作外,还会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

在结尾时,我又是这样指导说话写话的:老师一天要做这么多工作,尤其是农村小学老师可能要同时教两门主课,非常吃力,非常疲倦。课文中的小朋友为老师栽下这株紫丁香,他们希望紫丁香的绿叶为老师作伴、唱歌,消除疲倦,紫丁香的花香能给老师带来微笑,带来又香又甜的梦。同学们,每当教师节时,你们想送给老师什么礼物呢?有些什么心里话要和老师说说呢?

生:我送给老师一束桂花。希望老师放下手中的教案,让花香飘进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生:我画一支梅花送给我敬爱的老师。因为老师的品格酷似梅花。我从课外书上记下了一幅赞美老师的对联,我把它送给老师“三尺讲台度春秋,一支蜡梅展师风。”

生:我送给老师一对蜡烛。爸爸告诉我,老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我也记得这样一幅对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把它送给老师。

生:我送给老师一个大蛋糕,因为老师很辛苦,我要让老师吃上香甜的蛋糕。

生:老师太不容易了,想报答老师,关心老师,所以把美好的礼物送给老师,好让老师累了看看花儿美,闻闻花儿香,就有心情备课,就不觉得累了。

每个学生说完,我就引导学生评论说得怎样。如果说的好,好在哪里,说的不好,应该怎样修改。学生的评论过程也是进行说话训练和深刻领会课文内涵的过程。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听话,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丁香结教案范文第2篇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班会抒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崇高,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努力向上!

2、通过朗诵、歌唱、表演、讨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礼赞和祝福。

3、通过问答竞赛形式,了解有关教师节的知识、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故事,使学生备受教益,既激发学生的爱师、尊师的情感,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活动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活动方案。

2、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献给老师的节日礼物。

3、确定活动的主持人(葛香、杨溢、吴璇、程芊),编写串词。

4、学生学会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和《感恩的心》。

5、邀请参加活动的老师。

6、布置好教室精选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主持甲:是谁,播下万古远点的梦幻

主持乙:是谁,耕耘遍野燃烧的心愿

主持合: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主持甲:您将青春融入滴滴烛泪,记下了人类永远的赞叹。

主持乙: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校园里把希望浇灌。

主持甲:您用青春写出无悔的人生。

主持乙:您用真情谱写世间最壮丽的诗篇;

主持甲:您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

主持乙:让我们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挚地问候一声——

主持合:老师您好!

主持乙:《谢谢您,老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表演:

1、歌唱《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主持甲:今天的主题班会,从歌声开始,让我们用真诚感恩的心,唱一首歌送给我们最尊敬的人:

主持乙:全班齐唱《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2、诗朗诵《窗前一株紫丁香》。

主持甲:老师,似春蚕,如蜡烛,比慈母,他们心联学子,鞠躬尽瘁,奉献所有,也收获希望。请听,诗朗诵《窗前一株紫丁香》(小组分角色)

3、礼赞。

主持乙:是啊!老师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无价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正是我们老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赞美老师的诗词和文章。

主持甲:同学们,我们的老师平时指导我们学习,教我们做人,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奉献出无私的爱!你们说,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举手发言)

主持乙:同学们的比喻真是太恰当了!老师,您就是春蚕,就是红烛,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您又是一棵小草,默默无闻但精神高尚!您还是我们心中隐形的翅膀,助我们成长高飞!

(三)竞答

主持甲:教师节即将来临,你对教师节了解多少,你还了解多少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故事呢?下面进行知识小竞赛。

(四)祝福

主持乙:我们的每一点知识,我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

主持甲:在此,让我们用自己的话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和祝福之愿吧!同学发言表达心声!全班齐唱《感恩的心》。

主持乙:尊师,爱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行动才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个别学生发言。

(五)结束

甲:老师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乙:老师是火,点燃生命之灯;

甲:老师是灯,照亮前进之路;

乙:老师是路,引你走向辉煌。

甲:感谢恩师,感谢您们的谆谆教诲;

乙:赞颂恩师,赞颂您们的美好心灵;

丁香结教案范文第3篇

一、朗诵赛,让学生在深情中学会创造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朗读、默读。朗诵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训练语感,积累词汇,既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在学生们都纷纷向那名男生投去赞许、钦佩的目光时,我便坚定了举办朗诵比赛的决心。

活动开始之前,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朗读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首先要求他们在朗读时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其次要求他们要连词朗读,不数读,不唱读,指导学生给几个较长的句子,如“感谢你时时把我们牵挂”“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等画出了停顿线,再次进行了多次范读,从网络中下载了名家朗诵音频,指导学生读出真挚的情感,掌握朗诵技巧。如“踮起脚尖儿”,我问学生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呢,他们说是怕老师发现他们,于是接着引导他们朗读时就要轻点、慢点,还可以配上一些轻音乐来渲染气氛。受此启发,孩子们开始琢磨每一句的语气、语调、语速,朗诵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比赛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把这篇课文作为了参赛篇目,也有不少学生朗诵的是课外作品。学生朗诵得真挚、感人,读出了自己对老师浓浓的深情,有效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尤为令人欣喜的是,声音的高低长短富于变化,尽情体现了他们与老师的亲热,充分体现了文章朗诵的创造性。

二、写话赛,让学生在表达中懂得热爱

写话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们喜欢这篇文章,就可以开展读写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进行一次写话比赛。

1.看图写话。教材中,标题的上方配有一副插图,趁学生对这篇文章浓郁的兴趣,学生就这幅插图进行了看图写话。由上及下,有学生写到:“当老师真好,书橱里的书真多。”有学生写到:“老师您辛苦了,早点休息吧!”有学生写:“紫丁香太漂亮了,我回家后也要种上一株紫丁香。”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指导他们掌握了观察的顺序、写话的方法。

2.想象写话。想象是写话的基础,也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我试图启发学生,如果我们在栽种紫丁香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碎了花盆,惊动了老师,你想象一下,老师会对你们说些什么,你又怎么回答呢?于是,有的孩子写老师会说“谢谢你们了”,有的孩子写老师会说“我会注意身体的,你们也早点休息吧”,还有的孩子写老师会说“来我屋里吃点饼干吧”,引发了同学们的一阵大笑。

经过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在写话赛中发挥了高水平,有续写、仿写《一株紫丁香》的,也有些和父母、同学间的深厚感情的。一次小小的竞赛,孩子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写话能力,更在写话的过程中懂得了热爱亲人、热爱生活的道理。

三、手工赛,让学生在操作中升华感情

手工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升华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手工制作集实践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兼以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也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重要的课堂形式之一。为了积极升华学生与老师间的感情,开展了手工制作比赛,让学生们为教师制作手工作品,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回报孩子们的尊敬与厚爱。

比赛过程中,一名学生积极利用家里废弃的暖宝插头,重新缝制了一个新的暖宝,送老师暖手。还有一名学生反复折纸飞机,说长大后要设计、制造处真正的飞机,载老师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旅。当然还有学生折紫丁香的,说这篇课文给了自己太多的感动,自己要用一株株紫丁香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相比,这次手工赛的意义在于拓展了语文知识的外延,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了师生间的情感,这是任何知识技能都取代不了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依托教材,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一次积极主动的尝试,如何继续丰富活动的方式与内容,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丁香结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话语权 兴趣 情感 思维

只有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质得到发展,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才能得到尊重。学生思考的批判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有独立人格“人”。

一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尊重学生的未来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涵盖三个方面:思想观念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发展和知识能力的发展。而作为话语权动态表现形式的言语活动,既是人的思想发展、情感态度的外化,又是激活和强化人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和精神品格的过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克普鲁斯所说:“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本身也随着提高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价值创生、发展、交流、嬗变和更新的过程,学生的言语活动对学生价值的认识和价值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漠视或扼杀学生的话语权,缺乏多元对话和价值商谈意识,那么必将扼杀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价值模式的自主性,也就是说这将不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彻底背离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二 尊重学生的语话权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批判和人本主义的回归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在于教师对话语权的垄断和专制,教师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筛选者、施放者和控制者,学生的话语依附在教师的话语之上。没有自己的根基,学生的话语权被漠视或被剥夺了。像至今仍在大行其道的“牵牛式”、“放羊式”等所谓的问题式课堂教学以及“灌装式”、“一言堂”等目标式课堂教学都属此列,学生是被“绑架”进了新课改中,教师又不自觉地把学生培养成对语文不感兴趣的人,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必须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把原先附着在教师话语场中的学生话语权剥离出来,还原为学生独立自主的话语意识和话语场。对于学生而言,是话语权的失而复得或得之更多,意味着为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赢得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伏尔泰说:“我可以不在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笔者也想说:“课堂教学最宝贵的品质是永远捍卫学生发表观点的权利。”

三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尊重民族的未来

笔者对时下流行的于丹讲的《论语》心得的某些观点是不敢苟同的。笔者想,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敢说愿说多说,赋予每一朵祖国的花朵尽情绽放的权利,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世界里真正掌握话语、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命运。只有在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时,才能产生生产和发展的伟大动力,才能真正扛起民族的未来。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呢?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预设和生成

以言说之前已经确定的程式和结论来限定言语,学生就会失去言说的自主性空间,甚至有些老师写教案时把学生要回答的答案都写上了,这是很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理念下,还是以“非指示性教学”或“非预示性教学”为佳,少一点预设才能更有利于课堂的生成。就像笔者在教授戴望舒的《雨巷》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此诗的主题,由于没有过多预设,学生的言语活动非常活跃,他们通过“我”、“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三个主体性意象归纳出三个主题:一是失恋说。丁香只有紫白两种颜色,紫色象征高贵或不幸,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的灵魂”,白色则象征高洁,而且丁香在古诗中是一种愁怨的象征,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的李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诗句。更为难得的是学生通过资料查出戴望舒写此诗前爱上了好友施蛰存的妹妹的有关情况作为佐证。二是孤独说。像艾略特的《荒原》一样表现的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学生联系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三是理想幻灭说。“丁香一样的姑娘”,喻指革命理想,“悠长寂寥的雨巷”是当时白色恐怖环境的折射。以上都是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笔者想,如果课堂教学中有过多的预设,就不可能有这样美丽的生成。

2.“说听”和“听说”

“说”和“听”是组成课堂行为结构的两大基本元素。课堂行为结构可分为教师“说”、学生“听”的“说听式”行为结构和教师“听”学生“说”的“听说式”行为结构。无论哪一种,笔者认为都以教师“少说多听”为佳,而且这两种课堂行为结构要互相嵌套,不能偏废。如果一堂语文课仅仅以“说听式”行为结构为主的话,那么学生“说”就变得无关紧要,对教师来说,“我说故我在”,对学生来说,“我听故我在”。长期下去,教师的言说和表演水平可谓炉火纯青,课堂成了广告推介会,而学生则变得言语木讷,襟若寒蝉,反之,如果一堂语文课仅仅停留在“听说式”行为结构上,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实际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老师成了“看客”、成了旁观者,课堂成了“茶馆”,这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我想只有这两种课堂行为结构的相互嵌套,老师“少说多听”一点,整个课堂才是一条生命涌动的河流。

丁香结教案范文第5篇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生成成为可能

人唯有在愉快和谐、轻松自如的氛围中,才能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教师不能本着“一张冷脸走天下”的原则来开展课堂教学,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做一个合作者、促进者,倾听学生的真挚心音,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解放学生的心灵,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开学第一课,按照常规,会进行一番自我介绍和提出关于这一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当笔者进入教室后,却看见学生都在欣赏手中的新书,一面翻阅一面小声议论,当有的学生看到我已经进入教室后,急急地“嘘”了一声,全班陷入了一片寂静,学生有些紧张地望着我,我想他们是不想给老师留下一个如此“不好”的第一印象吧,我却依旧微笑着说:“今天你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一位是我,一位是你手中的‘它’。”学生紧张的神色缓和下来,我接着说:“你和手中的‘新朋友’第一次见面,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有的说主席《沁园春・长沙》的书法很大气,有的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庄严震撼人心,甚至有学生跑到黑板前写了几个小篆,说是刚刚学会的……我顺势引导学生,语文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厚重悠久的历史,是富有生命力的生活,需要我们共同研究,一起品味。这节课奠定了语文教学的基调,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虽然教师并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从学生欣喜的眼神中,看到了他们对语文课的渴望与期待。

二、创设情境,推动学生主动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新的课堂观认为课堂应呈现生命态,课堂不是凝固僵化的,而应是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因而我们应该及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移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文本角色,把生活情境带入文本情境,把生活情感融入文本情感,使文字转化为学生内心鲜活的形象。

朗读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活动,因而也是最富有弹性、最具生成性的活动。在教授《雨巷》一课时,笔者先后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他们虽然都能准确无误地朗读,字正腔圆,断句恰当,却全然没有诗歌的美感,如果就此进行下一步的内容解读,恐怕学生很难全神贯注地思考分析,更不可能理解戴望舒笔下那幽深的雨巷和哀愁的姑娘。想起自己在大学时曾参加过校朗诵比赛,参赛篇目就是《雨巷》,当时用了一首名为《此生不再》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于是我当机立断,马上用班级的电脑下载了这首曲子,一面播放背景音乐,一面让学生以男主人公的口吻去朗读这首诗,反复揣摩人物的情感,然后进一步分析丁香姑娘的形象。学生在朗读时,融入了深深的情感,他们用声音营造出了哀婉迷蒙的意境。这样,就把学生从文外拉进了文中,使学生畅游于课本中,放飞想象,仿佛置身于悠长寂寥的雨巷,徘徊踟躇,逢着一个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移情入境,更深更活地理解文本内容。

充分的朗读品味过后,学生的讨论积极热烈,从感受丁香姑娘彷徨忧愁的外在形象,进一步去体味她的象征意义,更好地完成了对文本的分析,以及对丁香姑娘的内在意义的多元把握。

三、因“疑”利导,为课堂生成搭建支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和探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享受潜心学习的乐趣,他们就会对文本有独到的理解,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我们对学生的这些“出人意料”的问题置若罔闻,那么学生的热情将会烟消云散;如果敷衍塞责,将会使学生疑窦暗生,不知所措;如果严厉指责,那么无异于“封杀”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权利。实际上,学生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发掘出隐藏于文本之中的深层的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课程资源,因而我们应因“疑”利导,顺势延伸,把握住这不曾预约的“精彩”。

在《氓》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个学生对“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句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在叙事过程中,忽然插入了一句景物描写,而且看起来与上下文关系也不大。笔者并没有直接进行解答,而是顺着他的思路说:“我也对此有一个疑问,这个景物描写究竟是女主人公眼前实景,还是想象之景呢?他想通过这个景物描写向我们揭示什么呢?”我和学生的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是回想之景,表现当初跋山涉水远嫁的艰辛;有的说是眼前实景,展现了女主人公此刻内心的忧伤和悲愤;也有的说就是单纯的想象,因为淇水是曾经的甜蜜的见证……学生满怀兴趣地驰骋自己的思维,智慧与智慧碰撞,情感与情感交融,他们主动地解决了心中的疑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景中的情感。

四、把握时机,不让生成转瞬即逝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现有通道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拘泥于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必要的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常常会使宝贵的教学机遇流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头脑灵活,才思敏捷,细心体察学生各种稍纵即逝的瞬间变化,善于捕捉来自不同层次学生的声音,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氓》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后,笔者让学生自己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在教室的一侧突然小范围地爆发出了笑声,寻声而至,探其究竟,一个平日里比较调皮的男生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为什么一定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啊?我觉得士之耽兮,也不可说也。”言毕全班爆发出一片笑声,我也忍俊不禁,但并没有斥责他“脱轨”的思维,而是顺势切入了学生的经验领域和情感世界,与他们一起回溯了文本中的那个时代,也与他们共同走进了属于他们的青涩园地,学生既学会了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文本的学习方法,也丰富完善了自己关于情感的理解,都受益匪浅、心满意足。

虽然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有高下之分,但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他们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如果教师对这名学生的“节外生枝”采取压制态度,那么就会坐失良机。

五、悬置自我,防止生成流于形式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生为本”,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引发,关注学生自学自思的指导,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和自身的感悟、体验,关心学生完整的人生成长需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的,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因而许多人认为只要课上一片热闹场景,学生与教师展开了对话甚至是热烈的探讨,这就是一堂动态生成的好课。实际则不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心目中存在着标准得近乎完美的答案,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目的不过是为了接近教师的意志,学生的话语不是自己真实思想与情感的流露,只是一个有待评价的请求。所以,要真正做到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学会悬置自我,摒弃作为成人所形成的固有想法,要有的放矢地利用空白处让学生自由生成,切不可以教师自己的分析和结论替代学生的思考和体验。

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学生第一次与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零距离”接触,并且深深地为他高洁的人格所折服。但却有学生对屈原投汨罗江而亡的选择颇不赞同,认为正如俗话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纵有多么纯洁的理想和高洁的品格,一死皆空。他的看法遭到了许多同学的强烈反对,学生要求教师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判。笔者却采取了“置身事外”的态度,让学生以“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为话题进行讨论。

学生最后将观点归纳为三种:一是无悔的选择。屈原性情坚忍,他一再申诉“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因此这是屈原为坚持理想信念所做的必然选择。二是无奈的选择。屈原空有满腹韬略,却无处施展,纵使“美政”的理想那么完美,却难逢圣主,“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故土难归,无人理解,只得投身汨罗。三是草率的选择。若屈原能如司马迁般承受得住精神的重负,也许可以给予我们更多宝贵的财富,而自己也将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屈原的形象在学生的分析中逐渐丰满,学生已真正地走进其精神世界,教师又何必越俎代庖呢?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鄙薄之见和粗浅感受,但的确从中体会到了“生成”给课堂注入的生机与活力。动态生成是师生间真挚情感的碰撞,是学生求知欲望的流露,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师生于此展开了心灵对话,学生积极回应教师发出的信息,而教师也要倾听学生发出的信息,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师生双方全身心投入,彼此关注,挖掘潜能,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唯有如此,课堂才会成为充满激情与智慧、散发生命活力的乐土。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压抑;只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关注学生情感状态,以善感的心灵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语文课就会生机勃勃,春暖花开。

丁香结教案范文第6篇

重点

(l)理解吸收文章优美的词语。

(2)理解文章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理解文章高屋建领的结构。

(2)理解篇末一段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

这也是一篇童话,作者让不是同时开的花儿聚在一起,比美论贵,而默默无闻的二月兰却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什么道理呢?请看课文。

正课

1.提问:榆叶梅说的话表现它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榆叶梅过分抬高自己,把别人都算成了背景,表现它骄傲狂妄的性格。

2.提问:玫瑰花的语言、动作,表现它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玫瑰花认为自己出身名门,品种珍贵,异常娇艳,表现它骄傲自大的性格。

3.提问:“要说出身名门”后用破折号,表示说话一半被人抢白。能否补充出芍药没说完的话?

讨论并归纳:“要说出身名门,当然要数我了。我自古有花相之名,其高贵自不必说。”

4.提问:芍药的语言、神态,表现它的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芍药端庄地颔首微笑,话虽没说出口,但仍可看出它以高贵自矜的性格。

5.提问:桃花、杏花的话表现它们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它们争着认为自己开花最早,是带头的,埋怨人们没有赞美它,表现它们自夸的性格。

6.提问:迎春花的言行表现它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迎春花认为自己能做药材,治病养人,很有用,还得意地摆动枝条并微笑,表现她自夸的性格。

7.提问:白丁香和玉兰的话表现它们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它们互相吹捧,阿谀奉承也正希望别人说自己的好话。表现它们阿谀奉承,爱表现自己的性格。

8.提问:小男孩为什么喜欢二月兰?他预备把二月兰送给老师有什么深意?

讨论并归纳:小男孩喜欢二月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而又谦虚谨慎的精神,他觉得敬爱的、终日辛勤劳碌的老师也具有二月兰一样的精神。所以他预备把二月兰送给老师。

9.提问:最后一段写花儿们沉默着,都有点不好意思。它们为什么不好意思?

为了讨论并归纳:它们为刚才自己骄傲自大,狂妄自夸的言行感到羞惭。

四、小结

本文用大量的篇幅写榆叶梅等花儿的对话,表现它们骄傲自大,狂妄自夸的性格,如水蓄于库中,一开匣便可一泄千里,这是蓄势。篇末谈谈一笔写小男孩不屑于这些高贲娇艳的名花,而只钟情于矮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而又谦虚谨慎的二月兰,虽未浓墨重彩描写,然作者的用意已显笔端,其情浓郁,甚于各种花香。

丁香结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生本位;儿童诗;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0801

儿童诗富有深厚、纯真的情感,且生动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而现阶段的儿童诗教学僵硬,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使儿童诗教学回归学生本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儿童诗诵读教学丰富化,充分展现儿童诗的独特之处,提升教学质量。

一、适度引导,启发学生心智

小W语文教学不仅是情感表达的工具,还肩负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使命。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形象直观的实物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感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具象化,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字的含义,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同时,教师应结合诗歌的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思考的魅力。另外,教师应进行拓展性思维练习,让学生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上课伊始,教师应让学生理解“盲”字的意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为何要送蝈蝈给盲婆婆,让学生感受到“我”为了给盲婆婆带去更多的欢乐而送蝈蝈给她,体现出“我”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帮助。文中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一句较为抽象的句子,教师继续追问:“盲婆婆既然看不见,怎么能走进田野呢?”在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虽然盲婆婆不能走进田野,但是蝈蝈的叫声能够让她联想到田野那盎然生机的景象。”“您听,它唱得多好”这是对蝈蝈的夸赞,它之所以唱得好听,是因为它给盲婆婆带去了欢乐,让婆婆在蝈蝈的鸣叫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这首儿童诗将“送”的用意与蝈蝈欢快的鸣叫声以富有意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充满爱心的少年形象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应注重分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

二、解读文本,传递知识与情感

进行儿童诗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本位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实现传授知识和传达情感的双重目的。基于此,教师应充分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找到作者创作诗歌的情感来源,对诗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认知文字,领悟词句,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与韵味,不断积累知识。另外,教师进行诵读示范时应准确把握音调与情感的关系,把握好语调的节奏,给学生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规范、流畅诵读的目的。

例如,教学《乡下孩子》时,这首儿童诗将乡下孩子的见闻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快乐的生活图景。因此,教师应用赞美的语调进行诵读,让学生体会到乡下孩子的快乐生活。如“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片的形式将蝴蝶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展现乡下孩子的聪明和创造性。在诵读时,教师应将互相对称的语句读出节奏和情感,如“欢唱”“黄鹂”“盛开”等词语应以欢快的语气进行诵读,“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等语句要有较强的节奏感读出来,表现出赞叹之情。

三、反思教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是否领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并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重视儿童的心灵体验,引导学生以儿童的思维对诗歌进行感知,以儿童的眼光对教学方法提出质疑,从而不断完善儿童诗的诵读教学。同时,教师要从儿童天性的角度来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诗歌的美好,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表达师生间深厚情感的小诗,诗情画意的景象滋润着教师的心田。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对诗歌进行分析。对此,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文中我们为何要踮起脚尖儿呢?”原来是想悄悄地将紫丁香送给老师。夜深了,教师仍在灯下写教案,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辛勤付出,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增强师生间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提高诵读教学效果。

总之,为了提高儿童诗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从学生本位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易于儿童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而充分发挥儿童诗的教育作用。

丁香结教案范文第8篇

年前在路边看到有人卖丁香花m,卖花人说能开紫、红、黄三种颜色。我听到后很高兴,于是买了回来。选花盆,培土,浇水,兴致很高。过了一段时间,花苗长势不错。可没过多久,叶子看着看着没了精神。我以为是温度太低了,于是把花搬到外面晒了两天,结果叶子马上就枯了,有的还变黑了。这还得了,我赶紧上网查资料。结果发现我用的土滞水,不适合种花,另外花苗本就没成活,我放在太阳下一晒,加快它的光合作用,这完全是往死里整呀!知道原因后,我赶紧按要求换了营养土,浇透水,然后给它套了一个塑料袋。几天过后,叶子居然重新开始泛青,还长出了嫩芽。回顾我的种花经历,我觉得有个现象很奇怪。家里原来有很多植物,没人打理,我呢,想起来的时候就去浇点水,结果这些植物长势很好。后来决定用心去打理,每天看看,不时地浇浇水,没事时白天搬到外面去晒晒太阳,晚上再搬回来,在我的“精心照料”之下,这些植物一盆盆都“光荣”了。再以后妻子只要一看到我想买花,就会说“你是不是又想去害花了?”。最近偷闲看了几本书,《教育的本质》《课堂密码》《中国哲学简史》等,看到正在“好转”的丁香,不由地想到,我在教学生时是不是也和我养花一样?

我所在的是一所县城重点高中(省重点示范高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很累。不仅上课多,还有各种忙不完的事情,如每周一练(出试卷,改试卷,成绩上墙);每周半天的教研会(每周安排一位本组教师讲课,然后评课);每节课上完后教案上必须要有教学反思;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再加上隔三差五的年级会议、学校会议,教师们基本上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尤其学校要求每次考试成绩上墙,每学期以成绩排名来决定综合评比,评价机制一旦与利益相挂钩(尤其现在物价飞涨)就使得老师们不得不把自己有限的时间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上。于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长远目标被细化到每个学年、每个月甚至每个周。这种目标细化表面看来是工作细致,目标明确。但实际上只是在教书,与育人相去甚远。这种做法完全用人的主观标准来代替教育教学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智力成长的规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世界的真实情况。这好比我种花,不考虑土壤、温度、肥料等等因素,我规定它每天必须长多少厘米,在哪一天开几朵花。这种思想和做法是当前功利思想在教学上的体现。

由于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如何提高分数而展开,其结果是教师累,学生更累!与学生交谈,大多学生包括成绩好的学生都说自己太累,想睡觉。学生一方面由于休息时间太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听课太多。在教师与学生谁是课堂的主体的讨论中,我赞同“谁参加考试谁就是课堂的主体”。既然是学生参加考试,而且学校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因此学生学习的现状决定我们教学的状态。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认为学生在知识上是无知的,在学习方法与学习程序上也是无知的,因此他们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于是提出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希望学生能积极运用所学方法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主动地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面临的情况都不一样,这使得教师不可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一方面不敢真正放手,另一方面又要提高教学效率,只能把自己认为学生掌握不了的知识重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后果是抢占学生的时间,阻碍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由于教师对学生学习世界的不了解、不理解、不尊重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忙碌而无效”,实质上这种做法偏离了教育教学的规律。

这就好比我种花,我怕花冷给它晒太阳,我认为土有点干就给花浇水,从来都只是从我的主观出发,从来没有真正去想过,丁香花需要的是水、阳光还是足够的营养供它开花。所以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种花?人类为什么要教育?

《大学》中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先从“自善其身”做起,即是首要祛除私心欲念,“正心”“诚意”,进而“不欺人”;再则推“合理的爱人之仁”,进而仁人爱物。人一方面了解天地万物,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发挥自身创造力,谋求人类的和谐共存,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这些并非人生而即知的,需要启发、教导并训练,合起来称作“陶冶”,是为“教育”。“子不学,不知义”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必须从“学”开始,而“学”必须有 “教”,无教则无从明白道理。现在的教育在高考目标、学校目标、班级目标下也经被肢解的体无完肤,教育不再是立足长远的“育人”,仅剩下“教书”。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整个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方向。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教师认为是在“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可学生不买账。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我们的教学往好的方面说是知识的“中转站”,说不好听是思维的屠宰场(为考试而“求同”,“求同”则扼杀独立思维)。

郭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相比之下,教育比种树复杂百倍,但其理是一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在学生刚起步时是否能适当的慢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中是否能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学生的“无知”,因为无知中可能蕴含巨大的“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带着一种想像,想像学生该怎么样,总把他们与觉得该怎么样比较,这样会发现学生永远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标准。教师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学习世界,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真正开始独立思考,这才是教育真正的开始。这就好比我们种树,刚开始要培好土,施好底肥,浇好水,除去病虫害,剩下的就是树苗自己长根,抽条,我们要做的只是等待。

曾经看到有位老师在文章中写到:“每个同学正如朵朵睡莲,静静地开放,但在心仪的静谧中,你却可以清晰地用心听见――他们内心的高昂的拼搏的声音!这是世界上最令人感动和刻骨铭心的心声!”

你听见了吗?如果没有,那么请你静下来,心静下来,融入其中,你一定可以听见!

参考文献:

丁香结教案范文第9篇

作者:贾吉祥

摘要: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日益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机室,等已逐步走进学校。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学 作用 有趣 容量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高中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独特的方式,鲜明的特性,真实的情境,更易实现和加固语文教学目标,从而打破传统的“灌注式”语文教学方式。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图、文、声、像并茂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例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美景的古画、山水及古人登高等图片,以古典乐曲作为古诗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图片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古代诗人登高的清静、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登上高处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学生脑海中大致有了古人登高时的情景,体味诗人的感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动学和被动学的效果相差很大,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互动与交流。现在,由于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现况就得到了很大改变。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上课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课堂上的内容却大大增加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以前我在讲解一些古诗文时,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对文章内容,情节上下衔接,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登高》为例,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登高所见景物的感受,再结和古诗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谈一谈自已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古诗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登上高处看到周围的景物,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因为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

以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难点和重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一《诗两首》中《雨巷》这首诗在教学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句中意象和意境。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等,一一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见多识广,信手拈来,用在这里非常恰当。众所周知,现在的高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给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计算机辅助教学,容量大,省课时,可以还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用以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必要时教师可利用现有软件或自制课件,让学生在计算上练习题,或相近层次的学生互助、互考,互查;让学生发挥性完成。使他们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带给我们的便利。实施电化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教学中,只凭单纯的说教远不如利用幻灯、动画、电视等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色彩丰富的画及身临其境的声音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而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丁香结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导入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1 温故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我给《我的空中楼阁》所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初中时,我们学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这间‘陋室’在作者眼里是怎样的呢?(学生回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破旧的陋室,在刘禹锡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一间山涧小屋,去欣赏李乐蔚笔下‘陋室’的意境。”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引起了学生对初中知识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

2 故事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教《拿来主义》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我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由于导入语的故事已引起了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这节课当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了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4 歌曲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的导入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大多爱听歌曲,许多学生都随身携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听歌,有时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听。鉴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传达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司马迁之《鸿门宴》。”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5 应变导入

日常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使课堂气氛变得严肃、凝重,影响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多变的引导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在武汉给近千名语文老师上示范课,学生和听课老师早就在静静地等着,看上去课堂是那样严肃、紧张,这时,只见钱老师一脸轻松地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学生们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学生先是全都一愣,随即又都同意了钱老师的提议。“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同学们认识的人。”偌大的课堂静得出奇,不一会,一位大胆的同学举手示意,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紧张气氛一扫而空。接下来,教学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

导语设计,应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名言警句导入,对联导入,焦点话题导入,时代背景导入,情境导入,图画模型导入等方法。不过,无论怎样设计导语,都要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作铺垫,联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师生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准备阶段,往往起着定调和奠基的作用。恰当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情趣由潜伏状态激发到活动状态,实现教学上的事半功倍之效。

上一篇:计算机教案范文 下一篇:儿童画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