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5 19:56:29

鼎尖教案范文第1篇

互文现象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很常见,但是,有些参考资料、甚至中学语文教材对个别的互文句的解释不够准确,对老师、对学生有一定的误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互文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做出归纳,使老师和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并明确它的含义和作用,以利于对教材的把握。

下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句,具体说说互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以及互文在教材、教参中的瑕与瑜:

一.单句互文

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渗透、补充映衬,合而生义。

例1: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是这样翻译的:“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翻译得多好呀!把“早”与“晚”;“阴”与“晴”两两互文的含义译得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气象万千的雄伟景象,表现出了“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具体内涵。

但是,A.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却把它翻译成:“早晴晚阴。”

B.人教版《中学教材全解》又把它翻译为:“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光线昏暗。”

C.延边教育出版的《鼎尖教案》把它翻译成:“清晨湖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但注释又是跟前面语文教科书所翻译的是一致的,显然前后矛盾)

以上这三个资料的三种翻译很明显都是错误的,都是只简单地孤立地从字面上翻译,没有注意到互文的修辞方法,因而让人感到译得苍白又无味。

例2:“岸芷汀兰”;“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及上面说的三个教参中对这两句话的翻译如出一辙,都把“岸芷汀兰”翻译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把“去国怀乡”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我认为这样的翻译是欠妥的。试想,岸上和小洲上的植物生长就那么分明吗?难道岸上只生长小草,小洲上只生长兰花吗?偌大的湖岸、宽广的小洲,在宋代难道就有人特地栽种吗?有历史记载吗?显然无可考证。对这句话,我认为“岸”与“汀”,“芷”与“兰”两两互文,应该翻译为“岸上、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这样更符合实际,更能表现出洞庭湖景象优美的特点――青绿葱茏香气浓郁。

大家再想,范仲淹籍贯是今江苏人,而北宋的国都是在今开封,他出身贫寒,二岁而孤,家贫无依,也不是皇亲国戚,他的家乡怎能是国都,国都又怎能是他的家乡,就是他为官时难道他不离开国都就不思念家乡了吗?显而易见,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去”和“怀”;“国”和“乡”两两互文,应该译成:“离开国都、家乡,怀念国都、家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伟抱负。

二.偶句互文

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相互映衬,互相渗透,文义呼应。

例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选自《木兰诗》)

这句话很多资料都是这样翻译的:“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有的凯旋而归,有的战死疆场。”把“将军”与“壮士”、“死”与“归”两两互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了出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的时间之长,军旅生涯中历尽了千辛万苦,参加了无数次的惨烈的战斗,深刻地揭示了木兰从军时机智勇敢的形象。

例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选自《木兰诗》)

对这两句,不少资料如《鼎尖教案》、北京出版的《倍速学习法》等都是这样翻译的:“打开我东面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面楼阁的床上。”“对着窗子梳理头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中学语文教材没有注释)大家想,这样的翻译还能够充分表现出木兰从军十二年,而今凯旋归来时看到家里旧物时的那种久违重见和恢复女儿身时的喜悦和激动吗?回答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翻译只能表现出木兰的悠闲恬静、松散而无所事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不是吗?你看她:打开东楼阁的房门,漫不经心地看看,又慢悠悠地去打开西楼阁房门,坐在西楼阁的床上,休息片刻,她又对着窗子细致地摆弄着头发,又照照镜子闲适地贴上花黄。何等地闲适、多么地惬意呀!显然这与木兰荣归故里和她能够恢复女儿身时的欣喜心情是不相符的。由此可见,这种不合实际的错误翻译,是因为互文的修辞方法没有表现出来而造成的。

我认为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开”和“坐”、“东”和“西”两两互文,意为:“打开我东楼阁的房门,坐在我东楼阁的床上;打开我西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楼阁的床上。”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木兰从军之久,思乡之切,如今终于荣归故里了,看到家里原来的一草一木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的欣喜和亲切。

下句中“当”和“对”;“理”和“贴”两两互文,意思是:“对着窗子,照着镜子梳理头发,贴上花黄。”这样翻译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女扮男装之久,如今凯旋而归可以恢复女儿身的喜悦急切之情。

三.排比互文

排比互文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选自《木兰诗》)

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词语和“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四个词语分别互相渗透,参互成文,含义是“到东南西北各处市场上去买来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等军需用品”。这种翻译表现了木兰从军前筹备军需用品的急切并稳而不乱、井然有序的成熟老练的形象。

但是《鼎尖教案》《倍速学习法》等资料竟然把它译成“(木兰)到东市上买来骏马,到西市上买来鞍鞯,到南市上买来辔头,到北市上买来长鞭”。语文教材没有翻译。朋友,试想:木兰如果是这样的话,她还能是一个家喻户晓、智勇超群、令人崇拜的巾帼英雄吗?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呆头呆脑、精神不正常的人了――到一个集市上何不把所需要的军需用品能买到的都买齐,而是到一个集市上只买一样东西,还真的有点不厌其烦、不怕麻烦呢。真的就如此的悠闲自在吗?这与下文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争的吃紧是不相符的。她的聪明智慧哪里去了?诚如是,她还能做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吗?

当然中学语文教材中互文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林寒涧肃。”(郦道元《三峡》)等等,翻译这类互文的句子不能只望文而生义,不能被一些资料的错误解释误导!要瞻其前顾其后,上下兼顾,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前后割裂开来理解,只有认识了“庐山真面目”,才能真正地领略出作者的写作意旨。

互文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同时也能产生韵律美,含蓄隽永,回味无穷。因此,广大师生应该潜心钻研,真正的理解互文丰富的内蕴,以提高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鼎尖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集体备课;活页教案;导读式;语文教学案

一、创新目的

优化备课结构,完善备课模式;发挥团队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背景

宁县和盛初中自2012年8月建成开学以来,以其硬件设施在全县一流,上级领导也多次亲临我校,作出了要把我校建成教学质量强校的指示,为此,我校领导,深感责任重大,发奋图强,深入教学第一线,把教研教改作为抓手和突破口,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了听课评教活动。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人人讲课,人人评课,听课率和承担公开教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此外,还派出老师,到外校,如齐家楼、西峰五中、早胜初中等地,利用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教学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教学能手也脱颖而出。我校教学能手赴市上和省上参加赛课活动,均有老师获奖。全县西区初中赛课活动在我校多媒体教室进行,我校同科目的老师也全员参加听课,教研教改可谓如火如荼,波澜壮阔,取得了相当的实效:教学的形式潜移默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课业负担减轻了,各科发展平衡,素质教育得到体现,如我校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书画展如期举行、运动会胜利闭幕。教研教改必然地要体现在教案上,从数学、英语活页教案,到“‘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创新与实践,是我校教研教改的成果之一,从它可以看出我校的教研教改轨迹,供上级调研和指导。

三、创新过程:

1、表格式活页教案的出现。

活页教案,是在公开教学中出现的。优秀的公开课、示范课、表演课老师,总是在电脑上精心备写一分表格式活页教案,然后诊求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等老师的意见,在电脑上可以随时修改完善,然后打印,在公开课上分发给各听课老师,因此,活页教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作到尽善尽美,高效率地复制许多份,也为其他老师的授课提供帮助。而电子版教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又大兴其道,得到了理想地展示,省时高效。由于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先后确立了表格式活页教案,运行良好,便于操作。语文活页教案也在实践中,成为《“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雏形。

2、《“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创新

语文教研组在第二学期开始就尝试表格式活页教案,但和教导处设计的导学案是双轨制,就是每人在备写导学案的同时,另外承担一课表格式活页教案的备写,上课时以导学案为主授课,活页教案基本是为课改而课改,当时看来只是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写了四本导学案,还写了许多活页教案。但俗话说,功不枉费,就在这样的劳动中,老师们对活页教案的备写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在新课改形势的推动下,《“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终于脱颖而出了。它是一种完善了的表格式活页教案,可以说是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不同的是由原来的16楷纸变成了8楷纸(A4)打印,再由备课组成员备写而成。

(1)《“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命名。本教案的命名,源自教育家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而用这种教学案备写教案,从理念上也有“语文导读法”的性质。“导”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诵读活动中进行,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学生读读议议,就会领悟文本的内涵。熟读成诵就会使语文知识和文化精神营养在学生生命中沉淀,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奠定学生人生基础。

(2)《“导读式”语文导学案》样式。

如下所示,这是备写好的一份《“导读式”语文教学案》:

课题:紫藤萝瀑布 授课人:张世勤

授课时间:2013-11-5 教法 导读

学法 诵读,讨论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概括层意,勾画关键句。

3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正确对待生活的坎坷,把握生活。

教学重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主备人:张世勤

教学内容及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我们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母亲为什么用身体挡住窗口不让“我”看落叶,却多次央求“我”去北海看?大家一定会说这不但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更能体现出母亲教育儿子正确对待生活的坎坷,积极乐观地生活,今天我们将再一次的感悟生活的真谛。请同学们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

2检查预习,校音释义。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1-6)看花 二(7-9)忆花 三(10-11)悟花

5精读课文,研讨、训练

A说说作者从紫藤萝花瀑中感悟到了什么,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与同学分享。

B紫藤萝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改变着“我”的心情。从课文中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说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速读课文,想想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一(1-6)看花――繁花似锦(1花瀑;2花穗;3花苞。)

二(7-9)忆花――思绪万千(1赏花的感受;2忆花的动作;3颂花的生机。)

三(10-11)悟花――乐观向上

主题(关键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了生长茂盛的紫藤萝花瀑,回忆了它不幸的遭遇,感悟到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保持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训练提升:

1、 解释(口头解释)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盘虬卧龙:盘曲的枝条,犹如躺卧的龙。

2、 赏析课文:

文章围绕紫藤萝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深入,看花部分是花瀑,花穗,花朵来写,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以花历经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完成练习册。

辅备人:梁兆恒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 运压倒,要保持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事物的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延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课后反思:讨论环节一直是费时费力的,每班要培养几名善于发言的带头人。

备课组成员审阅:杨洁、刘瑞娟、李涛 包组领导审阅:李虎峰 时间2013、11、1

(3)《“导读式”语文教学案》设计特点

“‘导读式’语文教学案”采用表格式活页教案,用A4纸打印,其项目有“课题”,“授课人”,“授课时间”,“教法”,“学法”“课时”“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和过程”分为“主备人”和“辅备人”栏目。还有“板书设计”,“知识延展”,“课堂小结”,“训练提升”,“作业布置”,“课后反思”。最后还有备课成员审阅,包组领导审阅。尤其是设有主备人和辅备人栏目,使备课过程更能体现集体备课的理念和优点。

(4)“‘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备课流程。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同学科的老师们围成一个备课小组,先是组员说课,交流意见,如确定教法和学法,确定重难点等,再由主备人主备该课,然后由组员们审阅,提出意见,由一人作为辅备人执笔完善。有时主备人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生成答案,但辅备人可以预设答案,使教学过程更加便于控制。知识延展更能发挥众长。辅备人可以用名言印证,也可讲一个故事,这样不但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启发,更能使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提升教学层次。如,我们在七年级上册《蝉》的教学延展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方丈在弥留之际,众弟子跪在床前,希望聆听师傅最后的教诲,得到人生真谛。这时,房上正有老鼠在打架,方丈说:你们听,它们多么快乐!说完,就闭上了眼。

(5)“‘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教学过程。

一般有(一)展示目标。(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轮读课文,掌握新词语。(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语句。(五)默读、赏析课文,研习课文内容。这一个环节一般情况下,可以围绕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具体作法是让六人小组展开讨论,老师组织引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答案,如果太难,是第一次接触,则不需要太多的讨论,可以以介绍为主。(六)知识延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产生联想,使知识得到融会贯通。(七)课堂小结。可以使重点得到明确和强调,难点得到突破。( 八)训练提升。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检验和巩固。通常可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掌握和领会情况。(九)作业布置。通常可以让学生抄写词语,作一至三个练习题,背诵,默写古诗或课文名篇。(十)课后反思。通过反思,可以不断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导读式’语文教学案”亦包含着“‘导读式’语文教学法”。

(6)《“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实践效果。

总之,从“‘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形式和内容不难发现其以下优点:①、是真正的集体备课,使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②、有主备人和辅备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有四次完善过程,就是备课前的交流,主备人备课,辅备人完善,其他组员审阅签字。③、目标明确。④、重难点突出。⑤、教学过程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⑥、省时高效,把教师从机械的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可以有时间研究学生,一对一地帮助后进生。⑦、可以使老师有时间读书看报,自我完善,进行国培和网上学习,使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以一个学习首席发言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才会达到学习的民主,上升到科学化。

教学成绩:我们备课小组语文成绩在全县联考及毕业会考中名列前茅,均受到县局奖励。

参考文献:

[1]《鼎尖教案》.

鼎尖教案范文第3篇

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历史课教学不能单纯地讲解知识点,而是要想方设法做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知识的传授之中,使历史课也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课。当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数十年来,笔者一直坚持较多地运用对比法,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对比法是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对比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通常采用的对比教学法有古今对比、中外对比、正反对比等几种对比方法。

第一种,古今对比法。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要想更好地认识今天,就必须学习古代史。古今中外,爱国主义者、卖国求荣者比比皆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之感叹,这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等,为了捍卫和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他们不畏,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流血牺牲,他们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爱国主义者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詹天佑放弃在英国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献身铁路事业。孙中山、、、等革命家,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通过如此的古今对比教学,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

第二种,中外对比法。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科学文化,这突出地表现为三方面。其一,我国悠久的历史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是世界所公认的。通过这样的中外对比,学生纷纷为有这样悠久历史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其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直到明朝中期,一直都居世界前列。其中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等方面的成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三,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一直领先到明朝中期。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的居民已开始种植粟和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被誉为“丝之国度”的国家。商周时期,我国的手工业已很发达,世界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就是最好的佐证。历史五大古都见证了我国古代城市和商业的繁荣。

第三种,正反对比法。古今中外史,都有正面历史人物和反面历史人物,也就是说,既有爱国者也有卖国者。在历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大力宣扬爱国者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揭露和抨击卖国者的丑恶面目。这样才能更好地衬托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与高贵品质。比如: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大败金兵,收复失地,这是爱国行为,符合国家利益和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却遭到苟且偷安、卖国求荣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陷害。又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教学中,可将英勇殉国的邓世昌、奋勇杀敌的冯子材与卖国投降的李鸿章作鲜明对比。再如,为建立共和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帝制的袁世凯作对比,使学生对岳飞、邓世昌、冯子材、孙中山等英雄人物及革命者更加肃然起敬,对秦桧、李鸿章、袁世凯等卖国求荣之流更加憎恨。通过对比,使学生增强爱憎分明情感,进而学习爱国者的爱国精神,立志做有理想、爱祖国的接班人。

比较是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比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真善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柳明主编.第六届“师魂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奖作品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鼎尖教案范文第4篇

实例教学法就是实例与教学的结合,根据学习需要选取实例来论证原理。教学知识的输入仅仅是手段,教学成果的输出与应用才是关键,所以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实例教学法。地理教学中采用实例教学法,可充分反映地理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1]。

二、实例教学法的优势

1、地理学科利于与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地理教材中的案例陈旧,与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是对教材案例的补充与更新。2、实例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经过强烈的感性体验,才会引发理性思考。3、实例教学法多采用乡土地理实例,利于学生关注家乡的建设,从而增强“爱家乡、建家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2]。4、实例教学法利于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例教学法可脱离课本局限,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将更加的开放、民主。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案例较多,但课本案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教材设计上最大的不足,因此教师要学会运用实例来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进行理论分析”,所以本节内容学习的关键是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运用[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太原市城市道路改造以后产生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分析不同城市形态的变化过程,对比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对比教材中给出的图例,运用探究学习法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太原市交通运输变化产生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身边乡土地理实例的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抱负。【教学重难点】重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4]。难点:通过分析实例来掌握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实例教学法【教学过程】

四、地理实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地理实例与教学原理的结合与论证。实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更好掌握,进一步论证原理。2、所选地理实例要具备典型性、时代性的特点。所选实例最好选择发生时间距离学生生活较近的案例,以增强了学生对实例的敏感性[7]。3、实例教学多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教学为辅,所以教学进度、教学方向、需要教师适时引导,防止学生背离研究方向[8]。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地理文化,是地理教师追求的宗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例教学的运用很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地理文化素养的法宝。

作者:马宁 周跃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崔芳.浅谈实例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1,02(11)

[2]李丽萍.基于乡土案例的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以“常州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为例[J].地理教学,2015,03

[3]《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S]

[4]张艳,李莉.“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J].地理教育,2014,05

[5]张福涛,王宪云等.鼎尖教案[M].延安教育出版社,2014,04:228页,229页

[6]王志华,陆燕.“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分析[J].地理教育,2014(5)

[7]项桂林.怎样把实例教学法运用于地理教学中[J].群文天地,2010(12)

鼎尖教案范文第5篇

备课要遵循的原则是: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尊重主体,面向全体,让学生学会、会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力求让学生每节课都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要落实三大环节:先引导学生自学,后进行细致督查;在充分了解学情后,再针对学生不知的知识难点上作适当地讲解,最后以科学适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备课还要体现教改思想:自主、探究、创新。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一、要备好新课标

新课标就是新课程标准的简称,它是国家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学习理解,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备教材

如何备教材呢?

1、要吃透教材。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本身的魅力,把教材系统地纳入自己的认识之中并化为自身的东西。备课`内容如下:

①备全册、备单元,实行全册教材通研和单元集体备课,教师要了解全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编者的意图和特色,教学建议等,对全册教材形成完整的认识。在全册教材通研的基础上实施单元备课,单元集体备课要分析单元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②备课时教材,要认真研究每小节教材在全册及单元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的整体要求和重点难点。

2、既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使如语文讲读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阅读课外书籍,去写作文;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时不但要走进教材,还要走出教材。

3、备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广度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备教材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同样,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背课时要广泛阅读分析有关资料(例如:《优秀教案》、《鼎尖教案》、《校内作业本》、《同步练习》、近五年有关考试题、报纸、网络有关资料等),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以练习题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

4、设计练习题。设计的习题,要求有广度能覆盖本节课所有要点;还要有精度,精,指习题典型,足以成为范例。那么应该怎样设计练习题呢?

①我们要做题,我们只有通过多做题,才能掌握本课的知识点,才能了解知识应用的千变万化和解题的方法、规律。

②因为现在的教辅书太多太滥,有的内容不全,有的内容重复,有的答案不准,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老师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查漏、归类,然后再编写练习题。

三、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明白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后,教师需要明确哪些是教学的重、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以至影响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确定重点难点后,还要探讨、决定如何突破难点,学生看书练习后可能出现哪些疑难问题和错误,学生更正、讨论后还有哪些问题难以解决,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讲。

四、备好学生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给他们学习的时间,给予他们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三权”,即学生的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因而教师在备课中,所设置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因素,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非常的广泛,学生完全有可能获得比教师更多的知识。新课改特别提到学生也是一种资源,这一点也是我们教师备课中应该注意到的。

需要了解学生们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1、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达到“心中有学生”;2、还要了解全班学生的一般情况,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便区别对待;3、根据每一课教材的备课情况,研究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做出较为正确的预见等。

五、备方法

鼎尖教案范文第6篇

一、朗读在平常阅读中的意义

笔者喜欢鲁迅的文章,却常因读不懂而苦恼,笔者的解决办法便是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后来终于读懂了鲁迅的文章,也了解了这位伟人。原来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战士,他无情地批判着中国人的劣根性,以唤起中国人的意识,从而让中国人富强起来。他说写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他又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样的初衷,使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种批判性。笔者更喜欢他的小说所具有的含蓄,意味深长,读起来很有玩味的余地。《阿Q正传》是鲁迅的小说名篇。乍看是一普通的中篇小说,仔细品味却发现它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它是那么深刻,直刺中国人的灵魂,让每个中国人感到战栗!而这些感受都是一遍一遍地读出来的。

比如《阿Q正传》第二章中有阿Q的一句名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初读这句话让人觉得好笑,再读也觉得普通无奇,还读却让人沉默,继续读再联想周围人的行为举止,自己的表现,笔者震惊!笔者也有过辉煌的岁月,但现在如此平凡的处在一个攀比成风的环境里。面对别人的炫耀,笔者常想:我以前怎么怎么样,那时你还一无所知吧!看,笔者和阿Q多像!在对现实的不满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的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难道只是阿Q和笔者的行为吗?还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阿Q的精神和气质。如此深刻的见解不是写在字面上的,而是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才能体会的到。

二、朗读在教学中的意义

朗读可以解读文章的深意,作者的心灵,当然也可以用在平常的教学中。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再难懂也经受不了朗读的考验。其实,有些课文,尤其是诗歌,它的韵味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时大段大段地讲解是下下策,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自己体会其中的涵义是最好不过的了。在平常的教学中,笔者很重视朗读。课前预习会安排朗读,上课时又会将朗读贯穿始终,下课后也会安排朗读的作业,时间长了,笔者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让同学们尽情享受朗读这门艺术,充分利用朗读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有几堂印象比较深的课,现列举如下。

光未然的《黄河颂》就是“通过赞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对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的感悟上,从而领悟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法,在这里笔者和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为了读出应有的气势,笔者特意给学生播放了壶口瀑布的那段视频,先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然后把这种感受转化为声音展现在大家面前。进入朗读环节时,先让个别同学读,一人一小段,读完后大家点评,好让后面的同学摒弃缺点发扬优点。之后分四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后全班同学齐读。齐读完之后,带着自己的体会听示范朗读。大家听得很认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对示范朗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就这样,我们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朗读,用十分钟的时间对重点进行了讲解,这样一节课就结束了,发现学生学得很轻松,效果又好。

还有《皇帝的新装》那一堂课,笔者也记忆犹新。《皇帝的新装》是“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他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本文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笔者依然选择朗读。笔者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把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通过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和表演的形式把课文演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沸腾起来了,经过精心准备,两个组的学生终于完整有效地把《皇帝的新装》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讽刺意味和官员们的丑恶行径,同时还弄懂了课后题和配套练习上的练习题。笔者也觉得课上得很轻松,只是强调了本文的几个重点,这样,在轻松快乐之中,学生有效地学完了本课的知识。不仅是笔者体会到了朗读给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之感,学生似乎也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确实,朗读打开了作者的心扉,展示了文章的深意,提高了课堂效率。它就像一座桥,沟通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丁华民.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周扬合.鼎尖教案(七年级下)[M]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2008.

鼎尖教案范文第7篇

华北工学院迎来了她的60华诞。这所创建于太行抗日

根据地的“太行工业学校”,开创了我党军工教育事业

的先河,凝聚了、左权、刘鼎等老一辈革命者的

心血,也充分体现了在小米加步枪的年代里,我党对

“科技强军”的远见卓识。工校的成立曾为赢得抗战胜

利和民族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我国的国民经济

建设和现代化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同志为该院

题词:“人民兵工第一校”,、迟浩田等领导也欣然

为该院题词。

穿越岁月的河流,让我们随着历史见证人的回忆,

重温那段尘封的往事吧。

八方英才齐聚太行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发动群众,武装群

众,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浴血奋战。随着战争的发展,

我军对军火的需求量与日俱增。1938年6月,在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提高军事技术,以建立必

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的决议。据此,各根据地

军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因地制宜地

兴办了一大批诸如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黄崖洞兵工厂、

晋察冀根据地的神山兵工厂等,而随着兵工生产的发

展,大量兵工技术人才的短缺,成为我军亟待解决的问

题。

1940年9月的一天,副总司令在八路军总

司令部军工部召开的会议上作出指示:“我们要尽快开

办工业学校,吸收那些有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

业培养一大批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彭总用征询的目

光看着军工部部长刘鼎说:“这个任务就交给军工部筹

办,你任校长怎么样?”刘鼎郑重地承诺:“请彭总放心,

我一定会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的。”刘鼎是四川人,

1925年留学德国,在柏林由同志介绍入党,后又就

读于苏联东方大学。回国后,他在总理的领导下

于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4年,宋庆龄把刘鼎介绍给张

学良,张少帅很爱听刘鼎讲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停止内

战一致抗日的道理,便任命刘鼎为内部秘书。“西安事

变”中,刘鼎在张学良与之间起了穿针引线的作

用。“西安事变”后,刘鼎到延安办了一个摩托学校,后

又到职工大队当训练处处长。

此时,刘鼎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工业学校要在原

“干训队”的基础上成立,名义上是工业学校,实际上主

要是培养兵工人才、兵工技术和管理人才。刘部长接受

任务后,连夜召集军工部的几位负责人,就学校教员、

学员、教师及教案等方面起草办校方案。为了加强学校

的领导和师资力量,他又先后调北洋大学毕业的工程

师刘致中任副校长,工程师陈志坚、陆达任教员,并从

“抗大”二团、三团及冀中军区调入特种兵技术干部李

非平任工科教员,张培江、牛宝印、柴毅三位大学毕业

生到校任教,厉瑞康任政治教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和政

治教员。与此同时,八路军总司令部向各根据地部队发

出通知,要求选派一定名额的干部和战士到学校学习。

1941年3月,各部队选派的96名学员冒着生

命危险闯过层层封锁线,陆续从四面八方来到学

校。5月,学校在山西省黎城县看后村正式成立,定

名太行工业学校,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军工

部部长兼工校校长刘鼎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讲道:

“工业贵在应用,工校的校训是实际。要应用、要实

际,必须从熟练上通过。”同时,彭总致电延安毛泽

东主席:“在太行山已经有了一个小规模的军事工

业学校。”主席听后十分高兴地说:“太好了,你们一

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为我军培训出一大批军事管理

人才和军工技术人才,这对我们赢得最后的胜利十

分有利。”为补充师资力量,刘鼎又调三所教导员张

弥到校任政治教员,还从晋西北部队、晋冀鲁豫边

区和军工部各兵工厂调入一些新学员,新增了两个

普通班,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困难阻挡不了学子心

诞生于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中的太行工校,尽

管当时办学条件艰苦,但师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课

堂秩序良好,教师讲课也非常认真。学校没有固定的教

室,师生们就在村子的场院里、大树下或窑洞内上课;

没有黑板,老乡们将自家的门板拆下来当黑板用;没有

桌椅,学员们就自己想办法,有的以石为凳,有的盘腿

而坐,有的则坐在背包上以膝盖当课桌;纸张缺少,他

们就以小木棍当笔在脚下的那片黄土地上写写画画;

没有集体宿舍,他们就住在老百姓家里。由于没有稳定

的住所,学校曾先后驻扎过三个县的九个村庄。但不论

走到哪里,师生都严格遵守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和八项

注意,始终保持着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帮助老百姓担

水、扫院子、挑粪、割谷子,借东西按时还.损坏东西照

价赔,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深受根据地人民的欢迎。

至今,在山西省温庄一家农户的阁楼墙壁上,仍完好地

保存着当年学校制作的两块简陋的黑板。

工校教师郭栋材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后又攻读研究生,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工学院、河北工

学院教授,他与陈志坚、牛宝印等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学

员实际,从军工生产需要出发,自编讲义,讲课深入浅

出、具体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精讲多练,复习作

业题全批全改,深受学员欢迎。学校还根据学员不同的

文化程度,制定了不同的学制和教学计划。例如:预科

班:学制三个月,主要学习国文、算术和政治,预科毕业

可升人普通科;普通科:学制六个月,主要学习国文、算

术(代数、珠算)、物理、画图和政治,普通科毕业可升人

专科;专科:学制八个月,学习内容按专业而定,机械专

科主要有数学、物理、原动、材料和机构,化工专科主要

有普通化学、工业化学、化学工程等。专科班在学习期

间,均有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根据不同专业,分别到

对口厂、矿完成。通过实习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劳动观

点,学会生产管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组织起着

监督保证作用,学校的政治工作,主要由政治教导员全

面领导。学校的考试制度比较严格,专科三个月考一

次,普通科两个月考一次,考试两门不及格者只准补考

一次,补考后仍有一门不及格者留级;三门不及格者不

准补考直接留级,留级两次者按退学处理,送回原单位

或调其它单位工作。

原兵工学校创建人之一的厉瑞康老人在回忆往事

时,深有感触地说:“那时我任工校教导员,给我印象最

深的是刘鼎校长,他在生活上很关心干部,还特别注重

对干部的培养。我住的屋子里没灯,一天晚上,我借着

月光学习,眼睛和书几乎贴在一起了,这时,刘校长过

来后关切地说:‘哎呀,你这样看书视力会下降的。’说

完,他用墨水瓶上的盖亲自为我做了个麻油灯。过去,

我在抗大学习时,没学过‘世界革命史’,他知道后,一

有时间就为我讲这方面的知识,后来也鼓励我为学员

们上课。通过与刘校长的接触,我深感自己的不足,于

是更加拼命读书。建国后,组织上让我担任学院领导,

这与当时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工校在战火中成长

太行工校办学三年间,正处于战争最残酷、生活最

艰难的时期。师生们生活很艰苦,吃着高梁皮和玉米煮

的饭,时常饥一顿饱一顿的,还不时要躲避日军和汉奸

的搜捕。但大家抱着抗日到底、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继承和发扬了“抗大”的革命传统,一手拿书,一手拿

枪,边学习、边战斗,战胜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优良成

绩。

太行工校地处敌后根据地,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学

校制订了两套计划,即平时的教学计划和战时的反“扫

荡”计划。学校还建有一支武装自卫队,队员是从各教

学班挑选出来的,大多是具有战斗经验的共产党员,他

们平时在教学班里学习,并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军事训

练,战时按自卫队编制集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既是

学校的护卫队,又是军工部机关的警卫队,保卫着学校

与部机关、首长和师生的安全。

1942年2月,敌人进行年关“扫荡”,工校师生随军

工部已转移到山西省黎城县白寺 。当时,黄崖洞军工

一所(兵工厂)职工已将机器埋藏后转移,后来有人发

现一批钢丝、锯条、锉刀、锋钢和黄色炸药还放在黄崖

洞,这批工具是根据地奇缺的物资,彭总指示要立即抢

出来,工校自卫队光荣地承担了这项任务。当时,敌人

已到达黄崖洞附近,情况十分危险,队员们发扬了勇敢

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了

彭总的表扬。在当年的反“扫荡”中,太行工校把5名带

病的小学员交给武乡县显王村宋贵珍的父亲隐蔽起

来,敌人在该村驻扎10天,四处搜查,严刑逼供,用刺

刀刺伤宋父,但他始终未向敌人低头,用鲜血保护了5

位小同志的生命安全。

1943年春节来临之际,学校特意买来10多斤肉,

一来是准备给大家改善一下伙食,包一顿肉馅的饺子,

二来是庆贺政治部主任的爱人生孩子,为纪念这位在

炮火中出生的革命后代,学员们给他取了个小名叫“炮

弹”。可当师生们刚把肉切成许多小块时,却突然接到

哨兵的报告:“有100多名日本兵来扫荡了。”大家只好

用刺刀挑着肉转移。师生们甩掉敌人,跑到60公里外

的小村庄后,把肉集中到一块,准备剁馅、和面包饺子

时,又接到哨兵的报告:“敌人又追上来了。”一位学员

风趣地说:“鬼子的鼻子真尖,在我们后面紧迫不舍,大

概是闻到香味了,那咱就好好捉弄捉弄他们。”在大家

的笑声中,师生们又带着那些没包好的饺子,赶了七八

十里路,终于甩掉了敌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师生们

只有采取“敌来我走”的策略,才能保存实力,得以继续

学习。

1942年5月,敌人集中兵力对太行根据地实行“铁

壁合围”,将总司令部和学校围困在山西省辽县“十字

岭”。这次战斗中,左权副参谋长光荣牺牲(后来为纪念

左权参谋长,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工校副校长刘致中

为保护学校唯一的运输工具“驴子”也在突围中英勇牺

牲。二班班长、共产党员吴剑英带领几个女同学在突围

时,与敌人相遇,他果断地对大家说:“我在前面探路,

你们在后面与我拉开距离,若是听到有情况就向后

撤。”他冲在最前面,不幸被敌人包围,于是毫不犹豫地

拉响了手榴弹,壮烈牺牲,用生命保卫了战友的安全。

1943年,是太行山区遭受严重干旱的第二年,粮食

供应极端困难。工校师生积极响应八路军总部的号召,

开荒80余亩,深秋抢种蔬菜,共收萝卜、蔓菁3800多

公斤。为了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吃粮标准也由每人

每天24两(旧称16两为1斤)主动降到14两。粮食少

了就用野菜和树叶合煮充饥,生活非常艰苦。

6月的一天,日军攻占了蟠龙镇,距工校驻地仅4

公里,直接威胁着学校的安全。同时,太行山区正值严

重干旱,粮食供养十分困难。工校停课开展了大生产运

动。9月初,总司令从延安致电副总司令,大

意是陕甘宁边区正在加紧兵工建设,因缺乏技术力量,

请从晋东南抽调。杨立三副参谋长批示军工部:“太行

工校原则上开赴延安。”至此,太行工校奉命暂时停办。

历时三年的太行工校,为我党培养了近400名工业管

理干部和初、中级技术人员,这批学员在抗日战争后期

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同志成为新中

国成立后国防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骨干,为我党军事工

业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共和国建设的风风雨雨,这所

由副司令员和左权副参谋长亲手缔造的我党我

军第一所兵工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1个一

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8个

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各类在校生15000多人的具有

理、工、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门类的高等理工科学

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

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培养出了千千万万的

祖国建设者和国防生力军,新一代华工人正以高昂的

鼎尖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

我国中学化学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的效率低下,对此,学校也努力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策略,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之下,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现从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中学化学课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们缺乏学习兴趣,课上无法集中精力

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一门新学科,需要学生短时间内要求掌握并应用较多且不太有规律的知识点,对很多同学还是有较大困难的,这严重影响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激情和兴趣,所以上没有实验的化学课时学生们容易走神、开小差。教师要想提高中学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克服化学课上学生们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否则一切的教学方法都是空谈。

(二)学生们对化学课程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

由于中考中化学所占分数较少,学生对化学的重视度远低于语数外等其他学科,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也意识不到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其实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并不低于语数外,化学和很多基础学科、大学专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很多专业的原始积累,如医学专业,环境工程、石油化工等。当然学习化学更能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新课程下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国家后备人才,因此,端正学生对化学课程的态度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

二、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问题激励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引入成功与否决定着一节课效率的高低。教师要上好第一节初中化学课,首先应该设计一个能走进学生心灵的开场白。常用的方法是问题激励法。第一节化学课可以利用生活中简单常见但学生还不能完全明白的问题来询问学生,例如经常烧水的水壶中常有水垢产生,那么水垢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又怎样去除它呢?用生活中常见但学生又还不完全了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寻找答案,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敏感细腻的青春期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

(二)实验探究法,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

教学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如果在学习化学时只是思考不去行动,不去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那么W生就会变得懈怠盲目,就会觉得学习化学是枯燥无趣的,这就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宗旨。学生是喜欢实验,喜欢探究的,他们更愿意针对某一个问题自己来设计方案,创新方案,优化方案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让他们记住结果,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点,这无疑会抹杀掉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素质教育实行的当下,国家不仅考查学生的笔试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眼球,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设计实验,相互协作完成实验,使学生在试验中轻松愉悦的学习,达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双提高。

(三)多视角利用教学媒体,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效率

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要素。近几年来,经过各级政府和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很多学校的教学媒体都得到了更新、升级。初中化学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很多知识点抽象难理解,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有限,如果直接讲解,会造成很多同学难以理解并逐渐对化学课失去兴趣。结合实际情况,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科学书本上的内容,上网给学生们搜集相关图片,视频,教师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灵活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图文并茂的进行授课,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本身抽象的化学知识,将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形象生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自身情况,灵活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将知识点细化,重点突出,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在课外先对教学的重难点先进行自学并通过常用交互聊天软件及时向老师反馈学习情况,再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掌握和内化知识,实现先学后教的课堂翻转。这样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知道该在哪些知识点上引起重视,听课时更有针对性,时间分配也更合理,学习效率更高,学生的成就感也得到提升,对化学课的兴趣也就得到了强化和巩固。

三、结束语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但我们都知道欲速则不达,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需要一个过程,新课改背景下,化学的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兴趣,更加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因此,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虽然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改革还面临着较多的难题,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将会更有活力,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李运林/徐福荫: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徐杰: 《“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刘继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1版

鼎尖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综合探究;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57-02

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教材都进行了调整与改编,以适应新课改所提出的各种要求。比如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人教版教材为倡导探究式教学,每个主题单元后都增加了一项单元探究活动。这项探究活动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是转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固守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因此,该项探究活动的有效落实将关系重大。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和开放式学习能够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本文以该课程中的《文化生活》这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教学为例,全面分析综合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类型和具体实施方式,以期为高中政治教师提供参考。

一、单元综合探究专题的类型

(一)热点理论探究型

这类探究把课本的基础理论与社会特点问题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再思考和重新构建,达到加深学生理解、整合知识的目的。这类探究在编写相关内容时主要围绕“是什么”展开,比如《文化生活》单元中的“聚焦文化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社会”等。

(二)价值观引导型

这类探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与技能,以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文化生活》中的“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等。

二、两类综合探究课的实施方式

不同类型的综合探究专题,其实施方式也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主体设定、情境创设、设置探讨方案、实践取证、展示成果、反思等几个基本的教学流程。

(一)热点理论探究型实施方式

这类探究因为要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因此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探讨主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主收集材料并整理归纳,提炼出主要观点,再让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分组探讨与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具体实施起来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课题写作式。这是让学生围绕事先确定好的探究主题进行论文写作,写作的素材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实践或者学生亲自收集的材料。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小论文。这种方式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拓展分析问题的习惯。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专题探究中,针对本地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以“保护我们的传统习俗”为课题分组撰写政治小论文。学生在学习课本第四、五课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调研了我市传统习俗的现状,走访了居住地附近的老人,分析了我市在传统习俗保护上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为主旨撰写论文,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以课题写作式进行综合探究教学,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单元内容和高中生的实际能力,找准合适的切入点,主题切忌过大、过空;其次要明确问题的结构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能够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切忌盲目、盲从;最后要保持学生的兴奋度,合理控制课题写作时间,时间切忌过长。

2.Web交互式。这种探究教学方式主要来自网络,以网络环境为背景,根据事先选定的主题,学生和教师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学生之间可以展开激烈的辩论,教师对此进行点评。这种辩论交互式学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思想,让学生从批判中学会自我反思,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如以“聚集文化竞争力”为例,教师需要首先确定一个具体问题,如“韩流”现象,然后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对此进行研究与探讨,并在交流平台上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对学生的探讨和疑问进行评论和回复。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从而认识到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二)价值观引导型实施方式

1.批判性阅读。这是让学生运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对待读物,通过认真阅读理解读物的真正价值,提升学生的领悟与辩证思维能力。如“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探究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确探究主题,在阅读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背景知识;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根据第四单元的知识开展批判性阅读,让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形成自己的合理判断,抛弃自己落后的观点。

2.辩论式。这是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的一种探究教学方式,辩论可以让学生明辨事实,拓展思维,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在“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探究中,教师首先确定一个辩论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正方为“西方洋节可以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反方为“西方洋节不能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学生自主选择加入正方或者反方,正反两方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材料和事例,为辩论做好充分的论据准备。各组分别推选出2名主辩手和2名副辩手,可以由组员推荐,也可毛遂自荐,其他组员帮忙整理材料、筛选论点和论据。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学生在冲突中会进一步加深对该课题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裁决,并进行总结。

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探究专题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综合探究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其学会正确分析各种社会现象,锻炼其思维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强教师感悟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王恒富.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的情境教学例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8).

鼎尖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物质分离; 提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19-001

一、设计思想

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就必须要以尊重和培养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与化学实验等教学手段,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通过有层次的预设,逐步激发学生内心世界新旧知识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形成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专题一就设计安排“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是一种导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形成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并让学生形成实验研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本单元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定性检验,溶液的配制和定量测定,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难度由低到高,一步步地深入。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初中里初步学习了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对动手实验有一定兴趣,所以本节课设计学生动手实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能够主动设计实验方案、认识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萃取、分液、蒸馏操作技能的学习。

教学难点:物质分离与提纯基本方法。

六、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分组实验。准备相机拍照。准备萃取、分液、蒸馏的实验仪器。

药品:碘水,CCl4

七、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碘是人体的必须元素,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海产品中含有大量碘元素,我们可以从海产品中提取碘单质。多媒体播放提取过程。

教师提问:从海澡中提取碘的整个过程利用了哪些分离方法?

学生回答:过滤等,并归纳过滤的适用范围。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入手,利用从海澡中提取碘引入,让学生了解到化学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预设: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如何从碘水中提取碘呢?

学生讨论:加热浓缩、升高温度等等,但碘的沸点较低,加热与升温会使碘蒸发。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书本19页“观察与思考”,模拟工业萃取碘的实验。

观察与思考:动手完成书本19页“观察与思考”的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设计意图:以固液分离为导线,设制认知冲突,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旧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的纠结中老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豁然开朗,从中体会到化学研究的乐趣。

教师引导:1.为什么会上下分层?2.哪一层为水层?

学生思考:1.CCl4与水互不相溶,所以出现分层现象。2.学生犹豫。

学生讨论:再加水振荡,体积多的那一层是水层。

设计意图:学生对水层的判断犹豫不决是本人预料之中的“意外”,抓住这一“意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更有朝气和生命力。

教师置疑:3.CCl4层为何由无色变为紫色,水层为何接近无色?

学生讨论: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学生归纳萃取剂选择的要点,教师给予点评。

过渡提升:萃取后如何将水与CCl4分离?教师展示分液漏斗,讲解使用分法。

学生动手完成分液操作,并归纳分液可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

设计意图:从实际操作中获得实验技能与方法,并感悟实验原理,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预设:萃取只实现了碘与水的分离,并未能得到纯净的碘,又如何将碘从CCl4溶液中分离出来?

甲回答:蒸发。

教师评价:CCl4是有机物,有一定毒性,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我们可以利用蒸发的原理进行蒸馏。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学生的思维活跃,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促进学生完成最近发展区的过渡。

教师提示:查阅资料,提供碘与CCl4的沸点。碘184.35℃,CCl4:77℃。

学生比较:沸点不同。

教师展示蒸馏操作装置。学生思考蒸馏原理。

设制问题:1.温度计应放在什么位置最恰当?2.冷凝水应从哪口流进?3.比较碘与CCl4的沸点,蒸馏时如何加热?

学生讨论:1.温度计是测量蒸气的温度,所以温度计的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口处。2.要使蒸气得到充分冷凝,冷凝水应该逆流。3.CCl4的沸点比水低,应该用水浴加热。

设计意图:设置有效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设问过程中萌发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欲望,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最后教师播放整节课学生实验操作的照片,学生点评。

八、教学反思

整节课以工业从海澡中提取碘为主线,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分离提纯的原则,着重让学生在这些基础内容中体会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课堂中利用预设的情境引发出学生超出老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把握住这些新的情况,充分利用了课堂生成资源,体现了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精诚合作,有序对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实验安排过多,操作交流的时间太少,课堂依旧需要再次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发新.认知冲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种特质.化学教育,2010(6)

[2]戴克华.化学课堂中“动态生成源”的教学价值.中学化学教与学,2010(8)

[3]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 化学1(必修).江苏教育出版社

[4]新课标鼎尖教案化学必修1.延边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法治教案范文 下一篇:科技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