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07 11:01:02

大历史教学

大历史教学范文第1篇

所谓大历史教学,就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树立整体观念、系统观念,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结 构,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 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下面拟就大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大历史教学的实施作以简单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实施大历史教学是适应高考命题进一步改革的需要

从恢复高考到80年代的历史考试,主要是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90年代以来,尤其近几年改革 幅度进一步加大,逐步实现了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到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转变,整个试卷考查思维能力 的题目已达3/4以上。试题还注意了对历史基本理论的渗透和应用,注重了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方向和规律, 强调了对历史事物本质的认识。

从整个试卷看,近年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这就是说,如果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较差,就很难在有限的时 间内审清题意,组织好答案。而材料题比例的增加,材料向选择、问答题的延伸都迫切要求学生迅速提高阅读 能力,否则很难取得好的成绩。这样,日常的历史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看,密切结合现实,突出历史学科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试题大量增加。1994 年第38题、40题的材料解析,对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994年第43题通过对墨子思想言论的评价,挖掘出 主张社会生产、互爱互利、维护和平,反对掠夺战争的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还有像马克思恩格斯预言题,寓 意深刻,它告诉我们对待革命事业要有发展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修正错误的勇气,不能把导师们的 只言片语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这样才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1995年的43题,紧扣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 十周年命题,引导人们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使警钟长鸣。1996年的第10题,英国割占九龙司,37题台 湾问题,38题东欧剧变,46题经济格局变化的材料解析等也都紧扣时代热点。这都说明历史教学不仅要着眼于 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与培养,也要注意结合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些紧扣社会现实、注意把握时代脉 搏的命题,昭示我们在教学中不要片面追求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思想教育因素,而应树立大历史教学观, 认真分析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风云变幻的趋势,深刻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渗透地理知识的题目大量出现,如1993年第1题,1994年第34题,1995年第2、33题,1996年第1、1 0题等。还有许多材料题、问答题要用到政治学科中的知识,在此不再赘述。

从试题考查知识的角度看,既有对知识结构的宏观考查,又有对知识的深层次分析能力的考查。1993年传 统高考42题的榷场题,1994年41题的墨子题,属对知识深层分析题,1994年的42题,1995年的42题,1996年的 48题等属从宏观考查的题目。这些题目,若单纯死记硬背零碎的知识,而不从宏观上去领会掌握,不作深入的 分析,不能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难答好的。相反,在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掌握 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那么,此类问题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可见实施大历史教学,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注意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是非常必要的。

二、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使实施大历史教学具有可能性

历史无所不包。历史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等,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 地不分之说。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学科这一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实 施大历史教学是可能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各门知识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的。中学历史教学必然 会涉及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地理、政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相关学科不仅使历史学科多了几种记忆知 识的途径,重要的是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表达训练十分有利于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语文学科的 训练,对历史材料的文字理解会有帮助,对建立历史学科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同样,政治学 科中关于政治、经济、哲学的相关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而且能够从历史和政治、历史和经济 、历史和哲学的结合上形成对历史现象的独特分析。这样,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就不仅限于历史一科,而是 调动各学科的相关内容,全面提高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水平”。

既然历史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包容性;既然其他相关学科的智能和思维对历史学科的智能和思维 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既然高考也加强了对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考查,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 就必须顺应这个趋势,适应这一要求,实施大历史教学。例如: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同时高考信息 阅读量增加,这就需要语文学科中着重培养的阅读分析能力。问答题的解答、论证、说明也需要语文学科中培 养的论证、说明等写作能力。讲述人类和社会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讲述历史上的革命、改革,对于历史人物、 事件的评价等都需要政治课中学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观点。讲历代的疆域、战争、起义 的进程如果不结合地图,没有良好的地理知识作为依托,那么就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空间概念,学得的知识也 是僵化的、机械的。只有把历史知识与具体的时空因素结合起来,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知识。只有使学生形成正 确的知识表象,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学就应该将文、史 、地政等知识融会贯通,树立大文科教学观,实施大历史教

学。而历史的综合性决定了实施大历史教学是可行 的。

三、大历史教学的实施

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实施大历史教学呢?

首先:树立大历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掌握总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及其结合方式,是历史知识的精华,是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了历 史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才有了物质的基础和依托”。正如布鲁纳所说: “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就 能使你独立前进”。大历史教学根据这些理论首先让学生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首先让学生掌握总体知识结构及线索: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 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它始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以187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1640-1870年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870-1917年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 本主义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的阶段。共有三条线索,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国际工运和 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四对矛盾,即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和年表,进一 步丰富、充实刚刚获得的感性认识,形成总体知识结构。接下来对每一条线索的内容概述,进一步充实总体结 构。如:

(附图 {图})

(另两线索略)

其次:在学习具体知识时,注意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历史学科内容丰富,能够旁引博采,适 时点化,使其他学科知识能力形成正迁移,为我所用,是大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法。

把诗、词、歌、联等文学内容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如:讲唐朝都城长安 时,对照课本的平面图,引用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诗》“万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诗句,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讲旧中国军阀割据,对人民横征暴敛,引用“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 的对联,揭露反动军阀对人民的残酷盘剥。讲“九·一八”事变时引用《松花江上》歌曲,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讲文化,评价人物、事件,能适时引用一句诗,一对副联,不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可激发学生兴 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引入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理解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没有正确的地理 空间概念,学得的知识是模糊的,对教材的感知是肤浅的。如讲“红军长征”,不讲清长征的地理路线,不讲 清当时恶劣的地理条件: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激流湍急的大渡河,易守难攻的泸定桥,冰天雪地的大雪山,茫 无人烟的沼泽地,那么,学生就很难体会红军战士在克服这些自然困难的同时还要去同围追堵截的蒋匪军进行 斗争的大无畏精神,那么其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引入政治、哲学等其他知识,同样不会冲淡主题,反而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 进历史学科的学习。

其三:通过分析解剖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与总知识的联系,与已有知识结构的联系。最后经过 综合完成从“整体结构——局部结构——整体结构”的教学过程。这样进行知识的转化与迁移,就会使学生掌 握的知识成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使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角度去把握历史现象间的本质联系,提高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四:中外对比联系,加深对教材的一体化认识和理解。讲中国史可联系世界史,把中国史置于大的国际 背景下。讲世界史可联系中国史,中外对比,纵横联系。如:讲明治维新可联系中国的,讲鸦片战争 可联系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从宏观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株守课本必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把中外历史视为一体,在联系对比中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逐渐提 高。1994年的42题,1995年的41题就需要这种对比思维能力。

大历史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历史观 中学历史 整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16-01

“大历史观”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强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能站某一历史人物的短暂生涯上对历史知识进行研究。其倡导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对整个历史做出系统、全面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历史的新视角。

1 大历史观的含义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将从前历史中蕴含的相关逻辑与当前研究内容进行充分比较,再将现在所发生的历史和将来的可能达到的状态进行推理。从以往的历史发展规律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通过这一规律对未来将要发生的重大事项做出科学判断,采用较为长远和辩证的思想来解释看到的问题。历史教师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进行历史教学,主要是将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对其做出科学比较。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的是将历史人物与其所处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实际情况相结合,并总结出这一历史人物和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1]。

从大历史观角度对历史展开教学,应当注重洞悉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透彻、客观的解析历史知识。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树立一个较为长远的历史观,摆脱某一人物或者某一朝代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或者某一历史人物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2]。

2 大历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变革

2.1 大历史观下,历史教学更加系统

传统中学历史教学受应试制度影响严重,历史教学模式呈公式化、八股化。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将教材进行肢解,这种教学方式经常将历史事件进行分离,从而使其显得支离破碎。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宏观掌控,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入研究也带来一定的阻碍。而“大历史观”改变了这一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对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做出充分分析,站在整体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教师通过总结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某一历史人物的短暂生涯判断历史,也不以狭隘的角度对某一历史事件作出判断,进而可以帮助学生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历史,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长河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中国史”时,教师需要对整个中国史有一个充分系统的理解。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对“中国史”进行宏观分析。首先从政治上进行分析,中国政治从秦朝的“中央集权”后,就形成了一种专制社会;到了清代,中央集权式官僚制度长期稳定,但是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各种问题日益突出,当中国受到外界压力时,抵制能力低下,这就造成我国在近代时期长期受到外界的压迫。经济上,我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阻碍了我国经济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企图改变中国现有的经济体制,采用现代化金融管理方式作为行政管理工具。但是当时的中国的发展还没有发达到可以采用这种经济体制的阶段,因此新发法失败。在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统治人民,虽然儒家思想在客观的角度上评价,为人们立下了道德准则,但是在古代中国,其也是统治者束缚人类思想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部分人的思想较为封建落后。

2.2 充分整合历史教学资源

站在“大历史观”角度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在对每个单元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教材对知识的编排顺序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习惯不相适应。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进行科学调整,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重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教材中的知识连接的更加紧密,使学生学习时更容易接受。

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可以站在两方面角度做出立意,分别是“能力立意”和“问题立意”,根据以上两者进行教材的重组。例如教师对“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单元进行备课的过程中,首先确立三维目标,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一方面,教学目标是对古希腊的自然地理条件做出充分了解,因为其是古希腊形成城邦制度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了解民主政治的所阐述的内容,了解民主政治对人类的重要影响。第二方面,利用地图,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环境,进而总结出地理环境对文化政治的影响。站在纵向角度对历史发展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总结出欧洲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区别和原因。第三方面,对西方文明做出科学分析,了解这些文明对世界历史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通过备课,对教材内容合理整合,使教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 结语

利用“大历史观”进行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习惯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使各个历史事件之间产生紧密联系,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永城.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大历史观”[J].好家长,2015,0(7):130-131.

大历史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历史教学 一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中的历史学习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高一高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因为能力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养成也有助于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二是高三是总复习阶段,如果把高中学习比喻成爬山,高一高二的学习就是上山的过程,学生是用一种仰望的角度,以陌生的面孔接触、认识新知识;高三的复习则相当于站在山顶俯视全山,既要找出上山过程中自己没有看到的景点,又要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重新认识经过的每一个景点,既要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又要达到“高屋建瓴”效果。

目前,高三历史复习通行的方法是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基本上占用年前四五个月的时间;第二轮通过专题复习和训练培养能力,时间为年后二月下旬到五月初的两个多月的时间;第三轮再回归教材,查漏补缺,以达到知识的完善,时间是高考的前一个月。整个高三复习的核心仍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向联系。然而这种复习方法往往是老师讲解过多,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甚至有些老师把知识整理出来,强化学生背诵,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考试题学科能力考查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这种传统的历史复习方法一旦处理不当就不能适应高考的新变化,一定要用“大历史教学”的思想指导高三的历史复习工作,才会顺应如今的高考新变化、新形势,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大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点,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历史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增进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用“大历史教学”指导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整理基础知识,坚决避免重复高一高二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避免要求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高三复习真正使他获得了新知和能力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设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高三复习的内容都是高一高二已经学过的,无论教学模式还是知识整理,如果单纯的重复、缺乏新意,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本学科学习产生厌烦。

要让学生在高三复习中有新鲜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要深挖,就是对基本的学科知识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或者某一时期历史内容的整体认知,学生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彻。因此,一轮复习深挖显得很重要,一般是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内容、影响入手,把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分析全面,或者运用同类比较的方式,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自身特点、现象与本质。特别是对背景、影响的分析,可以变化不同的方式总结整理。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的角度,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方法,还有主观、客观的角度以及积极作用、消极影响或者局限性等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评价认识方法。

其次要拓宽,即适当的联系、延伸和补充。通过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观点等,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按照高考考试大纲的体例,三本教材紧密结合,先横向整理历史知识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各个方面,然后再纵向分析其发展线索,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高考试题力图呈现新材料、新情境,所以,高三老师还要想办法引用一些课外材料包括大学历史教材中的材料、观点,主要包括基本的史实、史料,还有重要的基本历史理论和结论,甚至引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多了解一些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第三要提高,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把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除了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识解读之外,还要引入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用一种新的视角,新的价值观让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重新认识,经过分析、辨别、争论等方式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更多的引入全球史观、生态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等设置问题,高三复习中一定要把复习的课程知识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重新认识,甚至寻找更多的不同的人物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辨析甄别,去伪存真,获得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种提高的途径可以与前面的拓宽紧密结合,不同史观的利用就是补充、延伸的内容。

大历史教学范文第4篇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必须理清课程、课标和教材的关系――历史教科书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一项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须跳出教材,从课程和课标要求的高度解读教学的重难点,进一步整合历史教学资源,方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例,岳麓版教材只是以要点的形式呈现出二战胜利的意义,对二战的历史教训语焉不详。如果只是采取单纯解读文本的教学策略,这堂课也就失去了灵魂,学生能记住的只有干巴巴的历史教条。有鉴于此,我们应当从课标出发,以大历史视野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我所用。

二、整合教学资源应为人文主义教育服务

如岳麓版教材所述,二战是由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这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引进新材料的基础上,学生们会发现一些“非主流”因素也对二战的爆发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多个角度对二战的成因进行解析,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二战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更有助于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的目标。以下材料被引入本课教学过程,学生们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总结纳粹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材料一:六百万犹太人,包括150万儿童在几年内就被残忍地杀害了。我们不得不反省人性之恶,但人性之恶通常有善的包装。希特勒能够上台,依靠的口号之一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工作”,看上去这个政党是为穷人、为社会服务的。纳粹包装的另一个法宝就是科学――所谓的优生研究理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消灭下等人,所以,纳粹科学家心安理得地杀害了德国的精神病人和保育院的弱智儿童,并且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

该材料入选本课教学资源的理由有二:首先,用历史对学生进行现代公民素养教育。学生要学会理性分析问题,学会探究社会问题的真相,才不会被谎言所欺骗(我们身边的一些也冠冕堂皇地打着拯救人类的口号),所以我们要有独立的思想以及自由的精神。其次,结合人性审视战争爆发的原因。希特勒的恶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归根到底还在于人性的弱点。许多人在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比别人优越,或为了自己的安全不惜让别人成为替罪羊。从本质上讲,药家鑫杀人的理由就是如此――我比农村人优越,农村人难缠,为了自己的安全需要杀掉张妙。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反思:自己有高人一等的潜意识吗?自己是否歧视过别人?从人性的角度反思历史具有永恒的价值,即谁也不能置身于事外,大家都走进了历史。

三、整合教学资源应为深化课标主题服务

材料二:卡廷森林惨案。1940年春,大约2.2万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卡廷森林、加里宁、哈尔科夫等地遭到苏联军队杀害,其中在卡廷森林被害的有4000余人。1990年4月13日,在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

材料三: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马丁牧师

上述材料入选本课教学资源的理由在于:法西斯通常被认为是二战的罪魁祸首,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对法西斯纵容以及苏联曾经的助纣为虐往往为后人所忽视。作为历史知识的传承者,历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历史真相,学生应当明白受害国也曾经是迫害、侵略其他国家的帮凶。不能因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死亡士兵最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忽略了对战争罪恶成因的反思,更不能用虚假材料或者掩盖事实的手段推脱受害国的历史责任。马丁牧师的作品表明个人对罪恶的妥协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侵犯。只有这样,学生从课堂了解到的才是全面的而非片面的,理性的而非偏执的历史。

大历史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举措;放大效用;能力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从现代媒介上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汲取教改精华,以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指导历史教学工作,在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供生动教学素材、引领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让历史教学成为引领学生思想发展、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学科。

一、增强履职能力,形成自身风格,让教学氛围更宽松愉悦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素质教育教学的脉搏。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需,把握学生的情感爱好、史学基础、认知能力,听取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体会与需求,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兼顾学生的感知能力因材施教、因需而导。教师要注重从现代传媒上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掌握前沿历史教学动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全力营造“亲师信道、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深入思考。教师在处理教学问题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无论学生的历史成绩如何,都要平等相待。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要对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些进步、闪光思维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程度,让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

在推行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当下,多媒体已走进教学课堂,对历史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教师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快捷高效”的优势,向学生介绍一些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素材等资料,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深入探究的愿望。如,笔者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反映“五四爱国运动”题材的影片片段,用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当时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感知体验,催生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为了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刻体悟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但要为学生补充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素材,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提高了教学成效。

三、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合作探究,让教学过程更翔实优化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解传授历史知识与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结合起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主体地位,通过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和思想素质。教师在教会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点拨、了解,使学生的思维方向围绕教学主题、教学目标的达成,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让学生从相对容易的环节入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四、链接现实生活,开展课外活动,让教学空间更贴近实际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链接现实生活学用历史,把教学活动有机向课外渗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辅助活动,对历史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不断拓展历史教学的空间。通过组织开展历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中理解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结合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征文、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强化思想教育成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教育场所,听老红军、老革命讲述抗战故事,拓展历史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大历史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电大;利弊关系

引 言

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属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府。电大一般指通过现代传媒技术所实施的一种高等教育方式,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技术。电视大学的办学形式主要是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各级地方电视大学通过与各类重点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实现面对面给学生授课,学生在修满该学校课程后,一般能够获取广播电视大学统一颁发的毕业证书,其中较为优秀的学生如果能够达到联合办学大学的学位要求后,联合办学大学同样为其颁发学位证书。

一、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的特殊性

广播电视大学,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其教育教学的形式与普通的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区别,而电大学生又作为一种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在人员组成上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组成上明显的不同,年龄范围跨度大,受教育程度差异性明显,这些都是目前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教学上所面临的客观问题2。为了进一步更好的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电视广播大学与各级的工作站组成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远程教育网络。通过学生自学、教师面授、计算机网络直播以及卫星电视转播等现代化传媒技术面向广大电大学生授课,这种“宽进严出”的开放式教育模式表现出它独特的特点。首先,以教学手段和传媒技术相结合作为远程教育的课程载体,将教育与学习的过程实现异地同步的模式,更好的适应分散式学生分散式时间学习。其次,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的突出了电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够汇集全国各高校、各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和专家,汇编以及讲解教材,为全国各区域的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教学环境,让不同水平、不同区域和不同年龄的学生接受到最优秀的教育。最后,开放式学习模式,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程,媒体教材、时间地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二、多媒体电大历史教学的优势

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囊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过程以及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全部经验,其学科知识最为广泛、密集,因此针对于历史学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繁琐和错综复杂,对实现科学化记忆、生动式教学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将所谓的“劳动密集型教学”向“智力密集型教学”转变。

(一)直观性、趣味性和形象性[1]

历史学科最显著的差异性在于极强的过去性,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并且记忆这些逻辑性复杂、时间跨度性深的历史,仅仅依靠教师的口语化讲述和黑板的板书,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延伸,将常规化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抽象的、概念的、复杂的历史时间和事件虚拟的表现出来,这种新的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将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形象,另一方面将枯燥变为生动,实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古迹、历史文物以及历史影像制作成适应学生记忆和学习的学习课件,加之音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高效性、便捷性和优越性

电大学生年龄跨度大、地域范围广、接收知识的能力不同,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严苛地挑战。而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演示课件以及播放教学视频等教学手段,加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和深度,使得教师授课的方式更为方便快捷,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电大教学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不仅大大的节省了教师授课的板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对教学内容重复性学习,而远程网络教学使得学生学习不在受地域的限制,使得电大教学更为高效性、便捷性和优越性。

三、多媒体电大历史教学的劣势

多媒体电大历史教学尽管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一般的高等教育方式相比,师生间缺乏交流是无法避免的缺点。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老师是教学课件的“放映者和解说者”,而学生成为被动的“观摩者和听取者”,师生间缺乏必要的语言交流和眼神交流,使得一方面教师不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的反馈给老师[2]。无论何时,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讲授、点拨和指引是最具有魅力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工具和载体,改变着传统教学的单一授课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被渐渐的淡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展现,但是,这种缺乏监督性的教学方式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产生大量的问题[3]。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利用多媒w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能够在短时间的范围内便捷地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而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就在于冗杂的时间、人物和事件,在大量的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在被动的接收的基础上很难达到一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高度。教学初衷本是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所学并不能为之所用,难点得不到突破,疲劳战术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因此,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引入课堂后,如何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避免信息污染带来的困扰,提高教学的效率,值得所有人深思和探索[4]。

四、优化多媒体电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它在电大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也正处于深刻探索的阶段。以“多媒体技术辅助讲解”和“多媒体技术模拟演示”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一步一步的进入电大教学的行列中,实现真正的人机互动和人人交流方式的辅助教学使得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而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不断的探索前行,在深刻的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规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历史、服务于电大,真正的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方立丽,'多媒体在现代教学应用中的利弊分析及生存方略',读与写:教育教学刊,08(2011).

[2]王惠书,and杨海燕,'电大教学的特点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5(2010).

[3[王美美,'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利弊',学理论(2012).

大历史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重大历史事件 评述方式

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合适恰当的评述重大历史事件,首先要采用合适的评述标准,只有在科学的评述标准之下才能完成历史事件的评述。

一、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准

1.生产力的标准

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获得各种资料的过程中,人类的能力,代表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我们在生产过程之中的经济关系。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在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把对生产力的分析放到关键的位置,只有弄清楚生产力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才能保证透彻评述历史事件。例如我们评述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事件,也就是所谓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让很多农民破产,生活潦倒,从道德上讲贵族是不仁的,但是如果从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角度,圈地运动实际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运动,对英国的农业进行了一次资本主义改造,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同时也给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2.实践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评述历史事件时,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例如当我们讲到19世纪末的时候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我们在看到帝国主义对内压迫工人对外掠夺落后国家的时候,更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去分析,垄断的经济模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掠夺落后国家的同时也刺激了这些国家的改变和觉醒,从历史的实践进程来看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评述的效果标准

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是初中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对重要历史事件真正掌握了,吃透了,才能学好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时一定要坚持以下几个标准。首先,一定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历史老师在做历史事件的评述的时候一定要善于使用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切忌照本宣科,否则学生难以记住,即使记住没有理解也不会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再者,一定要客观,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评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尽可能的客观,不要灌输个人的观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只有采用正确的评述方法才能将重大的历史事件评述到位。

1.坚持正确的立场

历史教师在评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例如在评述希特勒的相关事件时,希特勒完全站在了世界人民和历史的对立面,无论其做什么,都应当批判。

2.坚持历史评价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涉及的历史人物,一定要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在评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从道德上讲李世民是负面的,但是要是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李世民只能那么做,否则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反而是不利的。

3.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

历史总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的场合中,往往一些历史人物主观上积极善良的愿望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有的时候坏的动机反而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因此我们在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时,一定要把效果和动机相结合,不能只侧重一方,而且要把效果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效果才能最后真正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动机又与效果紧密相连,所以也要兼顾。

4.坚持阶级分析法

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在评价历史人物和组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他们所处的阶级去分析他们的言行和活动。如康有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我们评述任何历史事件的时候都要把阶级属性贯穿其中。

结束语

大历史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眼光

举例来说明:初中历史开篇第1课名曰“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材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为纵线,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一内容。不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还是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采取标记年代、地点、人种、工具、生活形式等知识点的模式,完成对中国远古居民的了解。而其所标记的这些内容,课本上已然清楚明了。显然,这样做是完全不够的。

我们以为,要想更好地了解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必须将其置于人类起源的大环境中。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站在人类历史起源的大背景中观照中国远古历史,才会给学生以完整清楚的知识图像与建构。我们可以把国际古人类学界的主流观点,也是近些年越发被中国学者接受的“非洲起源说”作为理解背景,即在距今约1500万年―2000万年以前,生活在非洲东部、印度北部及欧洲中部原始森林中的一种名为森林古猿的灵长类动物,被证明就是人类与猩猩的共同祖先。之后,随着地球气候与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距今约500万年―150万年左右,这些森林古猿逐步进化为能够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而他们生活的主要范围据考证就在今南部及东部非洲。也就是说,现代人类的祖先最早都起源于非洲。在这里,教师不仅可以继续给学生介绍现在仍有争议的人类进化“单起源说”和“多起源论”,还应该鼓励学生查资料以作进一步的讨论。比如说你怎样看待“非洲起源说”?关于这个说法你找到了哪些证据?人类为什么最初是生活在热带?又为什么可以扩展到地球的其他地区和角落?通过这些讲述和讨论,其实教师无形中就给了学生一个大角度的视野看待历史,那么接下来中国远古历史的切入,自然也就顺畅了许多。教师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中国的古人类遗址,如此一来,大小范围的知识学生都清楚并理解,相比背诵简单的几个知识点来说,效果会好很多。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其他知识。比如七年级(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之“郑和下西洋”一节,我们就可以将这一事件放在15世纪整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因为站在全球的背景之下,就能为郑和航海寻找一个合适的“他者”,进而就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完整且理性地看待这一航海运动。我们要明确告诉学生,15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航海时代,在这个时间段里,西欧与中国几乎同时开展了远洋航海运动。不过由于二者航海的背景与目的不同,故而带来的结果也是迥异。15世纪的欧洲,因为遭受东方穆斯林世界的挤压而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资源匮乏、贫穷闭塞又被动挨打的欧洲人为了生存必须要寻求一条新的出路,即转向海洋,通过海路与东方进行贸易活动以求自救。于是,伴随着航海探险而来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地理大发现,还有海外利益的最大化。更为重要的是,欧洲人通过航行过程中的比较和认知,确定了自身在世界上的主导位置,从而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把握世界的自信去突破地理界线,以最大限度地进行经济活动及政治扩张。

有了这样一个“他者”,我们自然会对郑和航海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郑和下西洋,其实就是一个自以为“世界文明中心”的帝国为宣扬国威而采取的举动。它的出海,既无意于发展经济交流,攫取贸易利润,也不想进行政治、军事扩张。在宣扬国威的主旨下,郑和船队在经济上只是一个朝贡贸易的载体,即负责将宝物运出以行赏赐,再运回于百姓生活毫不相干的奢侈品(包括珍珠、宝石、沉香、苏木、胡椒、福鹿、狮子等)。在这里,我们要使学生明白,这种“朝贡贸易”的形式不能给国家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相反只能造成国库的连年亏空与国家财政的巨额负担。也就是说,朝贡贸易的规模越大,国家与人民的负担就愈重。另外在政治方面,郑和船队只是一个超级帝国“怀柔远人”的形象代表,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到宣德于外,重塑大国心态。与西方人通过环游世界看清自己的结局不同,远航没有使中国人放眼世界,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反而是实行闭关锁国,直至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在这里,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为什么中西方的航海效应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这一差别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或警示作用?为什么中国会采取这样一种自大的心态来组织航海?它的背景依据是什么?如何评价一直以来被视为伟大壮举的郑和远航?如何看待航海技术上的成就?如此思考,郑和航海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大历史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历史观;有效教学;运用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大历史观”的,即“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他还在《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一文中述及“写历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样,要是溯江而下,看清河流入海的过程,回顾上游的山脉形势,则对其组织结构,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空气。“大历史观”强调认识历史过程的结构性、思维性和时代性的三位一体。

在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

何谓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长期从事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赵亚夫教授提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应该是:用于思考――基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解释;用于理解生活――基于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相对的经验――基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过程。”我认为所谓课堂的有效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能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即有效教学。如何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到了一些效果。

一、整合链接,变换视角,重构知识体系

虽说“教无定法”,但学科教学总有它特有的灵魂作为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毫无疑问便是学科精神。无论是多元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历史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本身内在的精神。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是大历史观。

在历史教学中,整合建立大历史观,是通过长时段、中时段(或短时段)教学目标的优化制订体现出来的。因此,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整合链接与构建大历史观的关键。坚持自觉运用大历史观这一指导思想,在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适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整合链接,构建大历史观的复习途径,则不失为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方法,也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学习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避免复习中的简单机械地重复。所以,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变通,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繁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

当然,整合链接,建构大历史观仅仅是一种历史教学方法,这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其建构大历史观的角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链接的知识点也不一定要事无巨细。一般来说,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整合连接的方法无疑是灵活可变的。大历史观追求的效果,当然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学习品质为终极目的的。

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凸显学科特性

我认为,“大历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就是打破学科间严格的界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不失历史学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多地结合实际,教师自由驾驭;就是允许教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学有效;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突出历史教化的实用性与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还历史以原貌,凸显历史的灵性与活性,又不失历史的深邃与开阔。

例如,历史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历史学的组织和叙述的能力与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老师要把课本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线索弄清楚,平时再按照历史学的特性训练学生分析史料、论证材料以及组织和叙述的能力等。说到底,历史学科考试应当回到历史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三、学科渗透,放宽视野,深化历史认识

教学中应注重学科渗透与学科整合。例如,历史与政治、地理同属人文社会科学,都着眼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实现历史“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必须借助政治学科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等政治理论的指导。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学历史首先要确立时空观念,古人学史往往“一手执书,一手执图”,这是史地的天然结合。阐释历史现象离不开历史观,有时用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历史现象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合链接,把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加以归纳组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了政治、地理和历史的综合运用,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大历史观”的初步印象。

参考文献: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三联书店,2005.

[2]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大历史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一、四本历史教学期刊内容上的差异

《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这四本期刊是国内历史教学方面最具有权威性的,在宏观上,虽然它们都是讲述有关历史教学方面的,但是在微观上它们具体论述的栏目有所不同。

《历史教学》无疑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历史教学类杂志。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最早的历史学刊物,是国内核心期刊。自创刊起,得到了一大批学者的支持,郭沫若、范文澜、陈垣、吕振羽、侯外庐、季羡林、翦伯赞、罗尔纲、雷海宗、郑天挺、周一良、齐世荣等著名学者都为杂志撰写过稿件。

《历史教学》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是沟通学术研究与基础教学的主要媒体。历史教学社有一批既熟悉学术又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编辑,并与全国各地区的中学教研系统、师范院校的历史教学研究人员有密切的工作关系。在研究和解决中学历史教学的难点热点问题方面,《历史教学》的引导和主导作用是公认的。《历史教学》多年来始终关注中学课程改革,设立有“教学研究”、“高考研究”、“命题研究”、“听课随笔”、“质疑教材”、“进修资料”等栏目。《历史教学》的栏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专题研究栏目和教学研究栏目。专题研究栏目主要包括:特约专稿、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党史研究等。教学研究栏目主要包括:高校教材研究、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学研究、教育改革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等。其他还有读史札记、考证、学术动态、史学评论等。面向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社科类科研机构。《历史教学》中学版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教法探讨、讲经说法、听课随笔、资源共享、案例分析、备课笔记、关注高考、质疑教材、进修资料、新书评介等。在注重中等历史教育研究的同时,密切配合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是广大教师最得力的帮手。

同样作为国内核心期刊的《历史教学问题》所讲述的内容与其他三本历史期刊也有所不同,《历史教学问题》是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教学类专业刊物。它主要面向广大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者、广大历史学爱好者。关注广大中小学历史教师的进修深造,特别是为已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中学历史教师在学术上提升到硕士研究生水平服务。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努力促进中小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历史教学问题》主要栏目:史学论坛,史家丰碑、史家访谈、史学专题讲座、名著与经典解读、研究生课程讲坛、研究生教学论坛、治史论语、学者箴言、一得之见、青年史苑、二十世纪回顾与思辨、读书与思考、求索与争鸣、寻觅历史、史海拾贝、切磋栏、疑案探秘、读史札记、国外史学观察、文博赏析、教改漫谈、教学天地、新教科书实验探索、域外专稿、港澳台历史教学、它山之石、教材研究、高考与会考研究、历史随笔、历史透视,考古天地、人物春秋、序与跋、书评纵横、学术广角、新书简介、历史画廊等。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历史教育,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主张以“传承”与“创新”互动为契机,深刻认识人类文化遗产,竭力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欲使久罹冷落的“历史”真正体现其作为“全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中史参》力主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主张凡教育之一切环节一切手段一切活动,无论教、学还是考,也无论思想、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并在这一根本点上形成契合互动、和谐发展、与时俱进,凡妨害此目标者,务必摒弃之、革除之。

它的主要栏目有:“环境与课程”、“学生与教学”、“学习与评估”、“动态与交流”四大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还分了很多小板块:史家讲坛、中外历史、世道人生、学术驿站、教材评解、备课参考、教学设计、课例述评、活动素描、学法指导、教学述事、学子风笛,等等。

最后一个历史教学期刊是《中学历史教学》,它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刊物一贯坚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贴近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对广大师生有切实的帮助。本刊目前共设有八个栏目:学术茶座:约请专家解答中学老师提出的疑问,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讲座。高中新课程探索:及时反映高中课程改革的动向,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研究:中学历史老师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教材分析: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整理。高考研究与试题集锦:高考动向及复习指导。初中园地: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教材分析。历史百花园:对教材历史知识的引申和扩充。图说历史:对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图片、漫画等所作的探讨和说明,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

二、四本历史教学期刊所服务的对象不同

这四本历史教学期刊所讲述的内容不同,也就意味着它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光看这四本期刊的名字不难发现,《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这两本期刊都有“中学”二字。再在仔细阅读这两本期刊的内容栏目后就不难知道它们是紧密联系中学历史教学的,它们是面向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这两本期刊很大一部分都是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东西。例如《中学历史教学》栏目中提到的高中新课程探索、教材分析、教学研究、高考研究与试题集锦,《中学历史参考》中课程与环境板块的教材评解,学生与教学板块中的教学设计、课例评述、学法指引,学习与评估板块中的命题研究、高考导学、真题精选,等等。这些都能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这两本期刊学术性不是特别强,它们所服务的对象更多的是中学历史教师和学生,这两本刊物主要是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对广大师生有切实帮助。

《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这两本期刊不同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它们之所以被评为国内的核心期刊,主要原因是学术性强。它们所服务的对象当然也不同于上述两本期刊。

首先来说《历史教学问题》,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类专业刊物。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者、广大历史学爱好者。特别是为已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中学历史教师在学术上提升到硕士研究生水平服务。它的学术性、专业性更强,不像《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那样更多地关注高考、命题等。它服务于历史研究者,以及专门搞历史学术的人才。

同样作为核心的《历史教学》,它不仅具有学术性,而且在教学上独树一帜,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历史教学类杂志。自创刊起,就得到了一大批学者的支持,郭沫若、范文澜、陈垣、吕振羽、侯外庐、季羡林、翦伯赞等著名学者都为杂志撰写过稿件。

《历史教学》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它是沟通学术研究与基础教学的主要媒介。它在注重中等历史教育研究的同时,密切配合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是广大教师最得力的帮手。例如,栏目中的“高考研究”、“质疑教材”、“听课随笔”等都与中学历史教学还有高考有密切联系。《历史教学问题》还具有雄厚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所以《历史教学》的服务对象不仅仅停留在中学教师上,还服务于广大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

三、四本历史教学期刊与当今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联系程度的深浅

从这四本历史教学期刊内容可以发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这三本期刊在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联系程度要比《历史教学问题》深刻得多。

前面已经提到《历史教学问题》这本期刊是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教学类专业刊物,它更多的是面向历史研究者、广大历史学爱好者。从它的主要栏目中就可以发现该期刊相比前面三本期刊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上联系得没有那么紧密,史学论坛、史家丰碑、史家访谈、史学专题讲座、研究生课程讲坛、研究生教学论坛等更多地都与研究生课程或是博士生课程相关,这些内容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方面的联系并没有那么直接,或者说借鉴的东西很少。而其他三本期刊或多或少都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相联系。

《历史教学》多年来始终关注中学课程改革,设立有“教学研究”、“高考研究”、“命题研究”、“听课随笔”、“质疑教材”、“进修资料”等。近年来,该杂志刊发了多篇有学术影响的文章,开展了多项教学创新与学术引领的活动和讨论。如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历史教学》组织了“中学历史教材应如何编写”的讨论,对宣传新课程改革有推动作用。组织“新课标下多种版本教科书异同比较”的讨论,邀请著名学者撰写文章帮助中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教材。开展“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提倡教学设计”的讨论,引起中学教师的广泛参与,用“教学设计”代替教案备课这一理念逐步被广大教师接受。开展关于“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的讨论,使教师对“历史课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些都紧密联系当今中学历史课程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历史教育教学类期刊。它分为“环境与课程”、“知识与资源”、“学生与教学”、“学习与评估”、“动态与交流”这五大板块,这五大板块内容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都有联系,尤其是“学生与教学”板块中的教学设计、课例述评、学法指导,还有“学习与评估”板块中的命题研究、高考导学、征题精选都切实地与当今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有紧密联系,广大中学教师也都按照这些板块实施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学术刊物之一。该刊物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它一贯坚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例如在它栏目中的“高中课程探索”这一块,就具体反映高中课程改革动向,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研究”这一块中反映中学历史教师实践的心得体会。还有高考研究与试题集锦这块就更为突出,直接指出高考动向及复习指导,在“教材分析”这块主要反映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整理。上述这些都能体现出《中学历史教学》这本期刊与当今历史教学紧密联系。

纵观这四本期刊在国内历史教学上是最权威的,它们都促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革新与发展,但是在内容上、所服务的对象上,以及在与当今中学历史课程联系程度上都有所不同,需要读者进一步深思。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8).

[2]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7,8,9).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10).

上一篇:财务总账管理范文 下一篇:网络基本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