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员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8 12:49:46

测员总结

测员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霜;气象要素;观测技巧

中图分类号 P4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35-01

通辽市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和东部季风地区的交错处,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地势较平坦,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地。无霜期是指栽地春季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也就是气象观测中霜的初日及终日间的日数。无霜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非常大,无霜期长的情况下,生长周期也相对较长,对农业来说,无霜期是一个重要的热量指标。无霜期的长短因地而异,不同地区应根据无霜期长短而合理调整作物布局,选取适合品种,避开霜冻时间。因此,霜的观测成为观测任务中一个重要的观测要素。正确的无霜期日数,直接关系到农牧业生产,因此对霜的正确观测、及时准确的记录尤为重要。只有及时准确地观测记录霜这一天气现象才能为农业生产及农作物品种布局提供正确的无霜期。笔者根据长时间的观测经验,总结一些冬季观测霜的技巧和方法,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依据。

1 霜的生成形式

霜是指在湿度较小,露点温度(td)在0 ℃以下时,水汽会凝聚在地面或者接近地面的物体上,从而形成白色的冰晶。另外一种霜的生成形式比较少见,即如果测站的湿度比较大,露点温度在0 ℃以上,测站或者草面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会凝结变成霜,之后温度持续下降到0 ℃以下,露会变成冰,这种现象也要记录霜[1]。

2 有利于霜形成的气象要素

霜通常在天气晴朗、温度较低的夜间形成,当观测站受到寒潮或冷空气的袭击,在温度较低时极易出现霜。霜的形成需要在风速、湿度以及温度达到一定条件,如果风速较大,水汽不能正常凝聚,温度较高时,会由于湿度较大从而形成露,露的凝结过程必将伴随着凝结潜热的释放,将部分补偿了因辐射而损失的热量,从而不利于霜的生成。

3 有利于形成霜的观测环境

有霜形成时,不是在观测场地或靠近地面的物体上都能够观测到,特别是轻霜出现时,只有部分靠近地面的物体上有霜出现。通常情况下,观测场地以及靠近观测场地的干草上比其他地方更有利于霜的形成。背风处比迎风处易形成霜:一是观测场地周围地势较低的地方,处于背风地带,有利于霜的形成。二是安装有大型蒸发器的背风地面或周围的干草上容易形成霜。三是虹吸雨量计背风处的草面上较易生成霜。霜多出现在夜间观测时段,而现在所有测站均无夜间值守任务,对于缺乏观测经验的新观测员,对霜很容易漏测 、误记。要在天亮之后和日出之前检查观测场地和周围霜的情况[2]。

4 观测霜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当本站受寒潮或强冷空气影响,测站云层消散后要注意夜间是否有霜,结合本站当时的温湿条件和观测环境,总结出以下观测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1)观测人员要养成良好的观测习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提高对天气现象霜的观测的认识,避免漏记,误记。

(2)测站受到寒潮或强冷空气影响后,同时出现了以下有利霜的天气条件:风速 ≤3.0 m/s;湿度≥50%、温度≤1.0 ℃,云量极少或碧空。 观测人员要特别留意观测场地周围有无霜的出现,以上因素会对霜的出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代表满足以上条件就一定有霜出现,观测人员必须要做到认真仔细,做好观测记录工作,以防漏记[3-4]。

(3)日出之前,观测人员要利用这段时间详细地检查观测场地,或观测场地的周围有没有霜的出现。重点查看背风处及低洼处的草面,可以用手触摸草面,会有发硬的感觉。查看时要把握好时间,一定要在日出之前进行查看和记录,一些较薄的轻霜一旦遇到太阳便会融化,在观察不仔细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漏记的情况,尤其是初霜日和终霜日。

(4)有高空观测业务的台站有利于对霜的观测。高空观测值班员正常情况下6:00已经到达台站,可以在可能出现霜的日子里先对测场巡视,在日出前对霜进行及时准确的观测,以防漏记。

5 结语

要做好霜的观测工作,观测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不断工作和实践中去总结经验,不断向行业内优秀的人员学习。另外,霜的生产形式以及现象不单一,记录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避免出现少记录的情况。在对霜进行观测时,要抓住关注的重点,减少工作中的错误。

6 参考文献

[1] 张锦勇,雷安林,张忠,等.成霜的气象条件与观测方法浅析[J].贵州气象,2008(1):42-43.

[2] 王淑艳,靳贵娟.关于霜形成时温、湿条什的讨论[J].黑龙江气象,2006,23(4):28.

[3] 宋素蕊,黄先成,王文英,等.湿度小的晴夜成霜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增刊1):186-187.

测员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跟班;理论学习;手工编报;编报规则

地面气象观测作为各个地面气象台站的基础性业务,是气象工作的基础。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1],观测员的业务素质至关重要,而观测员的更新换代和调动频繁是影响业务质量不容忽视的环节。那么,新观测员究竟应该怎样尽快成为业务能手,使整支观测队伍顺利传承,为气象科学研究留下宝贵的原始资料,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时更相信同行们一定有自己的经验与思索,故在此抛砖引玉,向大家学习。

一、跟班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性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意味着将长期与气象数据打交道。因此,新观测员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充分意识到这项工作赋予观测员的社会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从而在工作态度及工作责任心上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和要求。初初跟班,有的新观测员可能会暗感工作流程[2]简易枯燥而在思想上重视不够。每日观测的气象要素看似乏味简单,其实它们之间各有联系,共同表征着大气状况。正由于各个气象要素之间相互关联,而新观测员却未能很快掌握个中奥秘,在独立当班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从而影响测报质量和个人业绩考核。

二、跟班与学习双管齐下 牢固掌握观测技能

各台站为顺利传递观测接力棒,一般都会指定技术过硬、认真负责的老观测员以老带新。由于新观测员专业出身不尽相同,老同志在带班时会因人而异确定跟班期限。不管专业背景如何,作为新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带班员的值班日程表准时跟班,在观测发报的各时次认真听、看、想。而在各发报时次间隔三或六小时的时间里,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规范规定,经常注意云和天气现象的演变过程[3],另一方面要抓紧阅读《地面气象电报》[4]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如何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跟班实际有效结合,尽早掌握观测技能呢?笔者总结如下:

1.从训练手工编报入手,夯实发报基本功

清晰了解所处台站的观测时次和报类报文(一般站与基本站不同),明确工作任务。以各时次报文为起点,首先阅读《地面气象电报》,详细了解各组报文的涵义及编报规则,遇到不理解的及时查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并请教老观测员。在反复详读电码本,充分理解各组报文后,暂时不用电脑发报软件,而是先用过去气簿-1的观测资料尝试进行手工编报。从干湿球读数查算[5]e、u、Td开始,直至编完一个时次的报文,然后将手编报文与之前正确发送的报文进行对比,最后找出错漏之处并寻求帮助和解答(手工查算的数据与电脑自动生成的有允许的误差幅度)。在跟班和看书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攻克各个难点。其中天气(加密)报第7wwW1W2和8NhCLCMCH组难度较大,刚开始手工编报时出错最多的也是这几组。新观测员要想尽快娴熟地掌握编报技能,笔者总经的最佳方法就是不依赖于电脑发报软件,独立锻炼手工编报。这样做乍看起来速度慢得多,但是只要坚持反复钻研,严把“细”字关[6],一旦各组报文烂熟于心,编报速度及准确率都会逐步攀升,最终达到机器出故障时也能准确及时地进行手工发报。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基本胜任观测工作。

2.善于向他人学习和自学,养成勤奋严谨的工作习惯

勤于思考,不耻下问是每个学徒的必经阶段,新观测员也不例外。不管跟班时如何安排,对新观测员而言,所有老观测员都是师傅。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随时虚心请教,对观测中出现争议的情况要养成勤翻规范的习惯,将寻找理论依据与台站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云、能、天观测水平[7]。日常观测中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素质[8]。随着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慢慢适应,新观测员会由盲目跟记、全盘接收过渡到略有主张。当日常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除了要向上级部门、邻近台站请教学习,与全体同事协商解决外,还可利用网络发达的学习工具搜索相关信息,掌握与工作相关的实用知识。

三、结束语

新观测员持证当班后,由于实际工作经验匮乏,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每次失误后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学会给自己减压[15]。但是,刚刚当班出现错情不宜用来衡量一名观测员认真与否。而当新观测员顺利过渡为老观测员,工作比较娴熟后,能否继续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才显得更加重要。正如前面所说,地面气象观测是国家赋予每位观测员的神圣职责,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思想上对气象事业这个名词就要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严肃的技术工作,台站每日、每旬、每月、每年的气象要素及相关数据需要全体观测员认真对待、谨慎处理。因为它关系着整个气象行业的技术发展、国家的科学研究以及上层决策服务,意义勿庸置疑。既然是一份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那么新观测员就不仅要尽快掌握日常观测技能,而且要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努力钻研,不断总结创新,全面拓宽技术实力,为气象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刘小容,刘锡浪.如何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J].广东气象,2008,06:65-66.

[3] 马仙妹.谈谈如何减少观测记录漏、缺测现象[J].浙江气象科技,2007,18:56.

测员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 P4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4.063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在确保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秩序和工作质量基础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模式,同时就一体化改革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建议,以巩固和发展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成果。

随着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推进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全部更换为L波段探空系统,地面高空气象观测的自动化水平得到提升,但地面气象观测与高空气象观测缺少有机联系,观测业务集约化不够等问题日益显露出来,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气象局提出于2015年1月1日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正式运行。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在确保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秩序和工作质量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模式。每天24小时需要2个人绑定值班,一个地面主班,一个高空主班,完成各自主班工作的同时,再互为副班,校对观测记录,及时上传观测数据、辅助放球等。具体为白天地面主班守班时,正点前十分钟查看数据并查验长Z文件的准确性,高空主班作为地面副班再校对并登记发报时间。到高空主班做基测准备好仪器后,地面主班作为高空副班负责充灌气球并施放,球炸后高空主班整理记录发报,地面主班负责校对高空记录并登记发报时间,这样的工作流程极大的保证了业务质量高标准。

1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带来的优点

1.1实现了观测人员岗位集约化,节省了人力物力,实现一岗多责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改革实现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实现一岗多职,促进了人员的合理有效利用。一体化前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观测各自为营,只是守好自己的岗位,一体化后加强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观测的联系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实现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工作的和谐统一。

1.2 提高了观测人员的观测水平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极大的提高了观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使观测员掌握的气象业务知识不再单一而是成为了多面手,充分调动了观测人员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提升气象观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观测水平。

1.3 向气象观测现代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目前气象观测工作的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先进的设备及现代化的手段在气象观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人工观测已逐步被自动化观测代替,在气象观测工作向着自动化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地面气象观测与高空气象观测原有的观测模式已不能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实行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以更快的适应气象观测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2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地面高空观测人员的观测理念需要转变

地面观测一直是一个人观测守班,只要工作认真不出差错即可,高空工作则需要两个人配合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把工作做好。一体化后,地面观测员和高空观测员在配合方面总是频出问题,而高空观测员习惯了两个人的配合不适应一个人工作,当前亟需地面高空人员摒弃以往的旧思维旧想法,迅速扭转观念、摆正位置,以快速适应地面高空综合观测的需要。

2.2地面高空观测人员的综合观测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地面高空一体化改革还在探索阶段,具备综合观测要求能力的人才缺乏,观测人员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再加上高空观测人员的老龄化较严重,导致现在从事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人员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现今亟需加强观测人才引进及培养新生力量,加大对现有气象观测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的业务培训、操作及理论学习,进一步促进气象观测人员能力的提升,以满足综合气象工作的需求。

2.3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运行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

目前虽然已经初步实现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但还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行业管理标准,相关的考核办法细则也没有出台,导致在一体化观测的同时,实现的一体化工作效果不能够很好的展现出来。需要各省制定一体化考核办法,制定严密的业务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有效约束气象观测人员的行为,保证观测时间、观测仪器、数据处理等内容相一致,以确保综合气象观测工作有据可依、顺利开展,制定完备的管理标准。

3 结语

本文对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简单地做了归纳与总结,一体化观测直至今天,既优化了观测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又推进了观测岗位集约化,促进观测人员综合素质和整体业务技能的提升,整合资源,提升综合观测水平,为综合观测业务深化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并对下一步观测业务体制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中国气象局“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红兴.气象部门地面、高空一体化业务建设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4,(24).

[2] 魏珊珊,孔令杰.浅析高空气象观测气球的选用[J].贵州气象,2013,(02).

[3] 张聪娥.陕西省历史高空气象观测记录表数字化成果[J].陕西气象,2014,(02).

测员总结范文第4篇

1我国地面观测系统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截至2010年底,我国气象部门共建有部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 418个。另外,各省还建成区域加密气象观测站30 347个,实现基本气象要素自动化观测,未来数年内天空状况、能见度、部分天气现象、冻雨、闪电定位也将进行自动观测。地面观测技术总体上朝遥感遥测、自动化、高准确度、高时空分辨率方向发展。目前,在岗观测人员逾1.2万人,观测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较低,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提高观测人员素质的必要性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天气预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天气预报不仅要更加准确,还要更加精细。提高天气预报质量,离不开气象观测这一基础性工作,这对地面观测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报工作不仅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和生命线,也是气象业务的最前沿阵地和气象金字塔的最底层,在气象部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测报工作具有原则性强、基础地位高、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环境艰苦等特点,是培养、锻炼、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气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人员大多从事过测报工作。观测员在气象队伍中占有较大数量,是气象队伍的生力军,提高观测员的素质,对提升整个气象部门的人员素质和部门形象意义重大。为了保证观测质量,全面提高观测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关键,由此才能提高观测质量[3]。

3新时期观测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1观测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条件下的反映,是人们从事社会职业、履行职责时思想和行为应遵守的道德。观测职业道德是观测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气象数据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也是观测人员从事观测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测报工作的专业性、实时性强,通融性少,规定多、制度严。如果没有较高的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难以干好测报工作。对观测人员道德的要求,本身就是控制观测质量的一个前提内容。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观测人员要遵纪守法,依规依章办事;不弄虚作假,求真务实;胸怀全局,开拓创新;有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爱岗,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

3.2观测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

业务素质是地面观测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时期下,一名合格的观测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能从实质上理解和领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地面气象电码手册》各项技术规定,要熟练掌握人工站等常规观测方法,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还要能进行熟练地手工编发报,保证工作不受影响[4]。同时还要努力掌握自动站设备的工作原理,懂得常规一般性故障的判断和维修,技术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3.3观测人员应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气象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发送时效性非常强,且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气象数据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更加隐秘,观测人员要充分利用技术装备运行状态的现场监控和故障报告,及时查找和处理问题,由此要求观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知识水平。

3.4观测人员应勤思考,善总结

在观测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复杂的天气现象,编报时会出现漏码、错码、设备故障等问题。遇到问题后,观测员要善于思考,要想办法及时处理,妥善处理后还要多思考,设法弄清产生异常问题的原因,总结工作经验和感受,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勤于思考和总结经验,有利于提高观测人员的文化业务素质。

3.5观测人员要多互相交流学习

对于刚从事气象观测工作的年轻观测人员,要多请教有经验的人员,虚心学习;年轻的观测人员对新知识的接受相对较快,各人员之间要做到互帮互学,勤于交流,有利于提高观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4参考文献

[1] 杨睿敏.加强观测员自身素质修养提高地面测报质量[J].陕西气象,1998(5):13.

[2] 中国气象局.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EB/OL].(2003-07-01)[2012-02-20]..

[3] 尚卫红.不断提高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2(B08 ):141-144.

测员总结范文第5篇

一、调水调沙的组织机构及任务为保障调水调沙的顺利进行,市局成立综合调度、水情和工情三个职能组。各职能组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一)综合调度组负责调水调沙的日常工作,协调各职能组有关工作;实时掌握调水调沙期间的水情、沙情、工情、河势变化等全面工作情况;做好文电处理和调水调沙信息的编发与传递;负责编写调水调沙工作总结和技术分析报告;负责组织调水调沙后评估。

(二)工情组负责组织河势观测、河势查勘,掌握河势变化情况;组织工程观测,掌握工程和险情抢护情况;接收、报批防汛抢险专用电报,定时汇总上报抢险用工用料情况;组织滩岸观测,掌握滩岸变化;编写调水调沙工程抢险和河势查勘等技术报告。

(三)水情组掌握调水调沙期间气象、雨情、水情、沙情变化情况,负责水情、沙情的分析、预报、、传递等工作;组织水位站及险工、控导水尺的测报工作;进行河道冲淤分析计算,提出调水调沙效果的基础数据;编写技术总结。河务局、张管理处可按便于工作的原则成立调水调沙职能机构,机构的多少视本单位具体情况而定。在各管理段、闸管所按照班坝责任制要求分别成立河势(含滩岸)观测组、工情(含涵闸观测、险工控导工程根石探测和坝岸靠水着溜观测)观测组和水位观测组,并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

二、调水调沙的准备工作

(一)各单位按照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完成对水位站、险工水尺、控导工程水尺的高程校测,完成各遥测水位计的维修校对,在各滩岸坍塌河段、重要的大桥及浮桥上下游设定观测标志,并进行基础数字观测。

(二)对通信设施进行全面检测维护,确保通信畅通。

(三)全面检查抢险设备、工具和料物,对不能正常运转、使用的设备、工具进行维修,补充必须的防汛料物,确保适应防汛抢险需要。

(四)对重点坝段、重点涵闸进行检查,根据检查出的问题制定、落实安全措施。

(五)省属第三、第十一专业机动抢险队,市属各专业抢险队完成对全部抢险设备的检修和重点抢险工具料物的补充,全体抢险队员进行集中学习训练后,在原岗位待命。各单位完成乡镇民兵抢险队的组建与训练。

(六)通知沿黄各县(区)堵复滩区低洼串沟;通知在河道内作业的船只及水上设施进入安全地带,或者采取必须的保护措施;各浮桥运营单位做好拆除浮桥准备,各责任单位清除行河道洪障碍。

三、调水调沙的运行调度

(一)在各职能机构正式运行之前,各县(区)河务局、张管理处将本单位的调水调沙职能机构、人员、电话以及各河势工情、坝岸观测、水位观测组组成人员报市局;市局将各职能组及工作电话发各单位,并上报省局。

(二)正式运行后,首先对各县(区)河务局、张管理处所辖河段的低洼串沟堵复、浮桥拆除、河道行洪障碍清除情况,各单位调水调沙机构设置及人员情况,各险工、控导、涵闸、堤防的巡查、观测人员安排和到位情况,各水位站以及险工、控导水位观测人员落实以及各个岗位的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地调查统计,向市局写出综合情况报告。

(三)根据水情、工情发展变化,组织实地查勘、技术指导和工作督查。

(四)在慎重审核的基础上,及时向上级、向市委市政府、向新闻单位调水调沙信息。

(五)调水调沙结束时,编发本次调水调沙结束信息,报市政府,向新闻媒体。

(六)调水调沙结束后日内,写出调水调沙工作总结和技术分析报告报省局,并整理汇编出全部资料。

(七)调水调沙结束日内,各职能组完成各自工作总结,并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对调水调沙资料整编存放。

四、调水调沙期间的水量控制在调水调沙正式运行期间,严格按照用水计划和黄河河务局的规定引水,严格执行水量调度指令。

测员总结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学生学习任务的增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因此,其项目教学法就运应而生。本文就项目教学法在公路测设技术课程中的运用进行简要的介绍,希望能为以后类似的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公路测设技术 运用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87-011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又称跨专业课程,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它是一种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做好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就多个方面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 公路测设技术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公路测设技能是就业岗位必需的技能之一,公路测设技术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中既有传统知识、技能的介绍,又有先进测设仪器的运用和专业软件的介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无法使学生的听课效率达到最高。公路测设技术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因为它与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公路测量员直接对应,是获取“公路验线测量员”和“公路放线测量员”职业证书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一门重要课程。项目教学法则是以典型的工程项目为依托,将知识要点的讲解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求解公路测设技术基础问题中充分感受公路测设技术与工程的重要性。3 项目教学法在公路测设技术教学中的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的,即老师和学生的配合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其中这个项目是一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且具体的任务。老师和学生完成需要完成的项目是有一定要求的,不是任何工程都适合教学的。需要完成的项目一般都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与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或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3)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供学生进行学习。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教学战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和领导下对现实生活中的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项目教学法是一个比较灵活但也比较复杂的教学,它没有一成不变或特定的结构的教学材料或教案。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不相同,它注重的是项目完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体验创新的乐趣与艰辛,把握和理解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生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只要这样才能完成不同阶段的项目任务。教师常用的项目教学法在公路测设教学中主要是分三个阶段实施的。3.1 公路测设技术课程相关项目的设计与提出公路测设技术课程根据验线测量员任职要求、公路工程的放线,参照公路工程测量员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路桥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排教学内容,强调学生校内学习与工程实际的一致性。此外,为了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任务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公路测设技术课程的项目确定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在充分考虑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的前提下,还需要尽量的满足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然后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把学生以后可能会从事的主要职业活动中会运用到的专业技能及基本知识,分解到真实的、具体的项目中去,教学的主线就是项目的实施,以项目的实施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后就是考虑将“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进行适度组合,创设学习情境及工作任务(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利于学生“技能渐进”的原则)。3.2 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公路测设技术课程的学习重点包括桩号的推算、公路几何组成的认知、中桩坐标的计算、公路等级的选用、技术标准的应用、公路施工图的识读、中线测设方法、超高加宽的计算,及设计标高的计算。学习难点包括横断面、纵断面、公路平面的联系、测设问题处理以及公路中桩坐标计算。针对公路测设技术课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项目教学法常采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重点:需要不断的进行强调,老师和学生在上课之前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要全面搜集资料,老师要研究关于该重点的最新动态。课堂上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制订自身的工作计划。老师的教学需要结合案例,此外,还需要结合学生制定的计划对知识点的讲解,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案例补充,同时保证学生自己实施任务的时间,教师课堂内外进行强化训练等。(2)难点:主要是通过不断的分解,采用直观教学法(如观看视频或演示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教学,通过对难点问题一步一步的设问,不断的分解。此外,老师还需要加强对研究的成果总结讲评和课内外辅导等。3.3 分析总结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一定的练习之后都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其总结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答辩、集体讨论以及座谈等。通过这些总结形式,让学生表达在完成项目的体会与其研究成果。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和不同内容有目的地将本次研究的成果和全部过程分享(展示和表达)给班级同学。这样不仅仅可以增加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生的印象,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而且还可以激发其它未参加本次研究的学生学习的欲望,便于下个新项目的研究开始。分析总结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加以指导和引导。4 结语项目教学法虽然对学生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其教学方法对讲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每一个使用项目教学法的老师必须要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要做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工作,就需要老师们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参考文献[1] 唐杰军.《公路工程测量》项目化课程教学组织与设计[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5):120-125.[2] 韩现民,高新强.国家精品课“隧道工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104-105.[3] 龚毅.项目教学法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4] 钟丛香.中职数学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测员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云 夜间 观测技巧

中图分类号:P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14-0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能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的观测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地测站的天气实况,云的生成、发展和消亡能预示未来天气的变化,云是天气预报工作重要的参考资料(数据)之一。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夜间云的观测总结归纳一些技巧或方法,以准确判断记载夜间各种(类)云。

1 云的概念及分类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的可见聚合体,云的生成、发展和消亡与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云的生消有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作用。一般,云底距地面有一定的高度(若云底接触到地面则为雾)。云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充足的水汽;足够多的凝结核;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时所需的足够的冷却。

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云的分类有所不同。根据云的微结构,分为水云(由小水滴组成)、冰云(由小冰晶组成)、冰水混合云(由小冰晶和小水滴组成)3类。根据云体温度,分为暖云、冷云2类。根据形成云的物理过程和形态特征,分为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3类。根据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分为低云、中云、高云3族,每个族又分若干个属,每个属又分若干个类。

2 云的观测项目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云量的观测、云高的观测和云状的观测3大部分。

2.1 云量的观测

云量的观测分总云量和低云量。总云量:通过观测天空中被云遮蔽的部分,如果布满天空,则总云量为10成;如果天空无云遮蔽,则总云量为0。低云量:观测记载低云所遮蔽天空的份数,小于或等于总云量。

2.2 云高的观测

云高的观测方法有仪器测定和目力测定两种。仪器测定云高较准确,因仪器只能测定几个点,无法全面反映天空真实情况;再加上仪器测定受污染物、降水物等影响很大,容易产生误差。故观测云高应采取目测为主、器测为辅的方法。当出现系统性的均匀云团时,可采用仪器测定;当天空云况非常复杂时,可请求机组提供相应的云高数据。目测云高是在判定云状的基础上,根据常见云底范围,结合当时云体结构、透光程度、颜色深浅、移动速度、云块大小及和目标物对照等情况,运用经验进行分析对比而做出判断。

2.3 云状的观测

中国气象局2003年7月颁布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将云分为3族、10属、29类。云的形状按规范规定进行详细监测记载。

3 夜间云的观测技巧

夜间由于光照条件不足,目力观测受到一定限制,识别云状、判定云量、估测云高有一定困难。值班观测员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熟悉各种云在夜间的特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目测能力。

3.1 先在暗处停留适应

夜间观测云应先在暗处停留适应5min左右再进行观测。因为人眼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一从室内光亮处出来就进行观测,易造成很大误差。云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观测顺序应该先观测天顶,再观测四周。

3.2 注意云的连续演变

根据云的演变规律,推断夜间可能出现的云状。黄昏前,留意天空云的变化,仔细判断云状,了解云的分布及可能变化的趋势(如云量在增加还是在减少,云层在增厚还是变薄,往哪个方向移动等),为观测提前做好准备。云和云之间的互相演变极为频繁。一种云可能由别种云衍生扩展而成,也可能由别种云转变(增厚、变薄、融合、蒸发)而成。平时要养成勤观天的习惯,按时巡视仪器,注意云的演变,避免漏记出现机率少的云状。

3.3 根据实测云高判断

对本地的各种形状云的高度大致分布情况要熟记在心。有测云高仪器的台站,夜间有低云时,可实测云高,然后参照云高来判断云状;还可以根据附近的山峰和高大建筑物的高度来估计云高,或者用飞机报告的云高判定云状。

3.4 借助夜光星光判断

如果夜间有明亮的月光或星光时,云的外貌特征基本可以看出来。有月光时,因光自上而下,所以云越高越白,越低则越黑;无月亮而云底受地面灯光照射时,则相反。夜晚天空无云,往往可看到月亮、星光和蓝天,但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上空覆盖着一层污染物,需要观测员甄别注意。

3.5 参照当地季节性特征

有些云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特征明显。因此可对本站历年云的观测实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规律以供观测时参考。在观测时,还需做到常与云图相对照,与季节天气相联系。

3.6 根据当时天气现象判断

云除具有季节性特征外,还与当时的天气密切相关。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出现的天气现象来判断天空中的云状。当气压变化大而湿度也较大并觉得很闷时,这时往往有积雨云存在;当湿度急剧上升,天空垂直能见度变差时,这往往是层云出现的预兆。一般下毛毛雨或米雪的是层云;连续性降水的是雨层云或低而厚的高层云;间歇性降水是层积云或低而厚的高积云;冰雹是积雨云等。也就是说云状、云量的记录要与天气现象配合好,注意它们之间的合理性。

3.7 根据天气形势判断

当有强的天气系统出现或过境时,云系会发生相应变化。最典型的如台风,它各个部位的云状分布不一样:在螺旋状直展云带和层状云的外缘,有塔状的层积云和浓积云;台风前进的方向上,塔状云多,且云体往往被风吹散;台风的边缘,则多为辐射状的高云和积状的中低云,偶尔也有积雨云。

3.8 利用身边的器械判断

如有积雨云,因为有大量放电,打开收音机可听到喀嚓喀嚓的干扰音。如有低云(如碎层云),可利用手电筒或附近工地(厂)、景点的探照灯等来判断云状,因低云的近地面空气湿度较大,光线通过稠密细小的水滴会发生散射,形成很浓的乳白色光柱。

4 结语

夜间受光照条件所限,夜间云的识别有一定困难,因此要熟记各类云的定义、特征,掌握云的生成和演变规律,加强连续观测,结合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关气象要素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并通过不断摸索,善于积累总结经验,努力提高夜间云的识别能力。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分析,影响机场飞机的起降等等,因此广大地面气象观测员必须予以重视,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云,其种类很多,变化很快,因此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做到取全取准包括云在内的每一个气象数据,确保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秦仁艳,陈开洪,何明远.浅谈如何提高夜间云的观测水平[J].安徽农学通报,2011.

测员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物、沉降、布设观测点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观测点布设的意义

在新疆地区,工作人员在实践中通过总结和分析得出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在沉降观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观测点的布设能够明确科学的的预测和分析出高层建筑物的整体沉降情况。在新疆地区因为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布设观测点,因此某些观测单位为了工作简便就会在高层建筑物的布设观测点以观测高层建筑物沉降量,但是因为高层建筑物的边点会因为荷载的变化而出现变化所以这种方法观测出来的沉降量与实际的沉降量有很大出入。因此,为了得到高层建筑物的真实和有效的沉降数据,工作人员应该在高层建筑物的内部进行布点观测。本文认为在新疆地区只有内部布点观测才是合理的、科学的。

1.建筑物观测点布设的原则

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观测点的布设。

(1)先整体后局部。首先要确定观测点的点位以便对高层建筑物进行控制,然后根据建筑物的局部特征进行调节和加密。

(2)先设计后施工。工作人员应该先在图纸上对建筑物进行一个整体的设计和规划,然后到施工现场勘测、比对、修正、落实和埋设。

2.观测点布设前应考虑的因素。

(1)地质因素

在新疆地区,建筑物工程的地基类型一般是土类型、岩石类型、碎石类型、砂土类型、粉土类型等五种类型。但是除了岩石类型以外的碎石、砂土、粉土和土都会因为压缩模量、孔隙比等物理性质产生不均匀沉降,对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对建筑物的沉降量进行观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地质因素的影响,适当的改变观测点的密度。

(2)建筑物结构形状

建筑物的沉降量会因为建筑物的形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对那些奇特不规则的建筑物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形状对沉降量的影响。

(3)高层建筑物的荷载因素

在新疆地区观测点的布设密度会因为建筑物的荷载不同而不同,因此对于建筑物的高低不同的整体结构,应根据建筑物的高低来确定观测点的密度,对于比较低的建筑物,观测点应该适当的布设稀一些,而对于比较高的建筑物则应该布设的比较密一些,但是观测点的布设不管是密还是稀都要控制好建筑物的整体和局部沉降。

(4)经济因素

当进行观测点的布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经济因素的影响,如果选取十个观测点就可以控制一个范围就必须不应该选择十二个来控制,避免造成浪费。

3.观测点的布设

(1)选择确定观测的区域。

新疆地区的高层建筑物很多都地下的配套设施,为了能够在这些区域长久观测整体建筑物的沉降量并且还要保证工作人员有一个良好的观测环境,那么在确定观测的区域的时候,就应保证观测点位易于观测和便于长久观察。

(2)沿轴线布点

沿高层建筑物设计的轴线进行点的布设,可隔线布设如图1

也可隔行交叉布设如图2

(3)在受力体上点的布设

在新疆地区,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多以框架结构为主的结构形式,在确定点的位置的时候,应该把点布置在受力体上,在布置点的时候应该注意下面的情况。

(1)在一些框架结构中,局部通过大梁来承载着一些具有传力作用的柱体,这些主体不是受力主体,因此注意不要在这些主体上布设观测点。

(2)不是所有的剪力墙都要布设观测点的。例如不落地的剪力墙就不需要布设观测点,因为不落地的剪力墙的基础底部的底板相互之间不是直接相连的,所以不直接受力也不直接传力。

4.布设局部特征点的注意事项

(1)地质条件改变处

在两种地质类型的交界处为了观测不同地址类型的沉降量,应该增加特征点。

(2)后浇带

为了在观测建筑物的沉降的时候,可以观测出后浇带所带来的差异和沉降量。切记要在后浇带也要布设观测特征点。

(3)基础形式改变处

注意在基础的改变出增加布设特征点,可以有效的监测不用地基形式的沉降差异。

5.观察点点位在受力体上的方向

工作人员在图纸上将点位确定完成后,为了方便观测,工作人员应该根据观测点的数量,规划出几个观测闭合环,最后根据闭合环来确定点位在受力体上的方向。

6.结束语

在新疆地区,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设的好坏将会对新疆地区的高层建筑物局部的沉降特点和建筑物沉降的趋势的观测数据产生影响,因此观测点的布设是整个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必须要重视观测点的布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仲颐,周景星.土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测员总结范文第9篇

摘要:高空气象观测是我国气象业务常规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是气象业务的基础,是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换的气象情报和资料的主要来源。本文归纳总结了大风天放球的一些方法,并对大风放球器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探空 大风放球 大风放球器

目前获取高空气象资料最主要的手段是利用探空气球进行高空气象探测,而台风、大风、暴雨、暴风雪和雷暴等恶劣的天气现象对高空气象探测影响很大,尤其是风速超过14米/秒的大风。锡林浩特市位于锡林郭勒盟中部,典型草原区地处祖国边疆,靠近蒙古边境。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年平均风速3.3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41天,在特殊的年份,大风日可达到20多次。尤其是每年的春、秋季节风很大,最大风速可达到26.3米/秒,锡林浩特市是内蒙古盛行大风的地区之一。

大风风力强,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对交通运输、工业,牧业生产和人民生产都带来极大的危害,是锡林浩特市主要的灾害天气之一。大风不仅给国民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同时也给高空气象探测气球施放带来难题。由于大风时瞬时风速特别大,容易造成气球触地刮破、摔坏探空仪器,从而引起迟方、重放甚至缺测等重大问题,同时给大风放球人员造成摔伤、刮伤等人身伤害。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探空业务质量,同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业务数据的损失。

一、风放球经验

锡林浩特开展高空气象探测已经有57历史,笔者从事高空气象探测工作也有30多年,根据这些年的工作,总结了一些经验,利用这些经验即使遇到大风天气也能将气球顺利升空,完成探测任务。

1.大风放球前期准备

随着预报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一般在大风来临前气象台都能做出准确的预报,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并气象台紧密联系,能够第一实践得到大风来临的消息,并做好应对工作。在大风来临前,必须保证3人以上的业务人员值班。需要提前半小时充灌好2个气球。以便球皮被大风扯破、刮烂时备用。通常提前充气气球会出现漏气等问题,一旦气球漏气便不能达到施放所需的净举力要求,因此充灌好的气球1个绑扎球口待放,另一个仍然留在平衡阀上,既可备用,也可在解除应急后的下一个观测时次,补氢气施放。在提前准备充气的同时还要对设备等进行巡视、检查,确保放球时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2.放球地点及时机的选择

大风天放球地点与放球时机的选取尤为关键,大风时瞬时风速大,强大的气流容易将气球压向地面,造成气球擦破或者仪器损坏,这成为测站在大风天出现迟测、缺测或者重放的主要原因。过去701B型雷达施放五九型探空仪需要绳长12米,现在L波段放球绳长为30米,风速≥8m/s时,放球便有一定的困难。大风天又严格禁止用缩短绳子的方法放球,因为绳长30 m左右,是为了避免气球上升时,尾流对探空仪温度感应元件造成影响。经过多年经验的总结,此时一般采用过顶放球法。即观察近地面风向,测试准确下风方向,注意避开周围的障碍物,一个人拿球站在上风方,一人手拿探空仪站在下风方,(拿探空仪的人一定注意,不能用身体遮挡探空仪,雷达脉冲宽度较窄,这样容易丢球。)室内操作员下达放球指令后,上风方探空员施放气球,气球升至下风方探空员头顶端时,迅速施放探空仪。采用此方法,地面风速达15m/秒时,依然能够顺利施放。

其次,风速≤10m/s时,可在阵风间隙,风速转小瞬间,顺着风向快跑,待气球升至头顶,迅速将气球放出。此方法简便有效。

二、大风放球器的使用

2005年1月1日,我站转型为L波段探空,配发了大风放球器,大风放球器是一种在气球升空后能自动伸展放开30米缠绕绳子的装置。使用该仪器只需一人就可以在大风天放球,但要达到得心应手,还需要身体和手的配合。既要注意放球的瞬间探空仪不要打在手上,又要小心绳子不要缠绕在自己身上,同时又要注意避开周围有影响的障碍物。大风放球器的使用,使在大风天放球更容易和顺利。恶劣天气,特别是10m/s以上大风天气放球 ,使用大风放球器放球的瞬间,仍然会出现气球被大风压低,放球器绳快速脱落,致使仪器与地面发生碰撞后升空。碰撞后的探空仪往往造成感应元件的损伤,影响探测质量,甚至造成重放球。这种情况,只要小做改动,将大风放球器的绳子靠近下滑圆盘处缠绕几圈后再施放,可以有效降低绳子脱落速度,保证大风天气的放球安全。

测员总结范文第10篇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战略目标,以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入户率、覆盖率、到位率为主攻方向,以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为支撑,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逐步推进和技术指导、企业参与、农民受益原则,突出主要农作物、主要区域和主要技术环节,全面推进科学施肥工作。

20*年免费为1亿以上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4亿亩,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争取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各地要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及补贴资金的通知》(农办财[20*]25号)和《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101号)要求,密切配合当地财政部门,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协调安排测土配方施肥所需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经费。同时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规模和面积。

(二)强化基础工作,构建完善支撑体系。各地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及补贴资金的通知》(农办财[20*]25号)要求,配置必要的化验分析仪器、数据处理和技术培训设备、应用软件等,满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需要。要加强化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检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认真开展农户施肥现状调查,及时了解农民施肥情况,跟踪掌握实施效果。要广泛开展肥效田间试验,逐步摸清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建立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开发和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为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加强技术指导,创建标志示范区。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工作方法,逐村逐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确保技术指导到位。要优先对农业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重点户等进行指导和培训,通过大户带动,使广大农民接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编写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和小册子,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提高农民参与和学习的兴趣。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工作制度,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要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让广大农民看到测土配方施肥的显著成效,以点带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四)总结成功经验,探索企业参与机制。各地要认真总结测土配方施肥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和完善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着力解决配方肥区域性较强、小批量需求与肥料规模化生产、批量化供应之间的矛盾,努力扩大配方肥施用量。要根据各地实际,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定点企业招投标办法,提倡以省级为单位进行招投标。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更多的肥料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参与配方肥生产、营销,鼓励和支持肥料企业运用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物流手段,构建基层肥料直供网络,为农民提供质量优良、配方科学、价格合理的肥料。

(五)评价耕地地力,深化科学施肥工作。各地要按照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地力评价工作,以摸清本区域内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研究不同耕地类型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和土壤退化原因。要建立和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库,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为建立科学施肥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基础。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到位。测土配方施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性高,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要将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摆到突出位置。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单位参加的领导小组,分解任务,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要成立技术指导组,并整合农业行政、推广、科研、教学等方面的资源,加强对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指导。

(二)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地要在当地主流媒体和农业门户网站上开辟测土配方施肥专栏,进行重点宣传和连续报道。要采用现场会、明白纸、宣传周(月)、流动广播车等形式,广泛宣传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做法和成效,努力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三)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完善强化支持政策,有针对性解决面临的问题,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奖惩制度。各地要制定和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建立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确保资金安全,提高使用效益。要加强肥料质量监管,特别要注重对配方肥生产过程的监管,逐步建立配方肥质量追溯制度,保证配方肥质量。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肥料坑农害农和趁机哄抬肥料价格的现象发生;要建立奖惩制度,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予以通报并限期改正,对问题严重的项目单位,坚决依法依纪处理。

四、农业部重点活动

(一)下达20*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为保证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服务春耕生产,2月份我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申报20*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及补贴资金的通知》(农办财[20*]25号),3月初批复各地上报的项目实施方案,预拨项目资金。

(二)建立部级农户施肥情况长期观测点。制定《部级农户施肥情况长期观测点工作指南》,设计观测调查表格,确定观测点和内容,组织培训观测点人员,定期收集观测点信息。

(三)编印全国培训教材并举办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班。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管理与技术培训教材,编辑出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管理办法、典型经验汇编。4月份,举办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分层次、分环节对省级管理及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开展肥料配方师培训与鉴定工作。

(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集中宣传。组织开展春季、秋季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活动,邀请中央有关媒体,组成采访小组,分赴有关省进行采访。在中央电视台7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专栏进行连续宣传报道;结合农时季节,在农民日报《种植业专刊》组织5-6期测土配方施肥专版;继续编发《种植业快报》测土配方施肥专刊。

(五)开展小麦、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调查。5-6月份对冬小麦,6-7月份、9-10月份对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分别进行调查;同时,每半年对定点农户施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全面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效果。

(六)召开测土配方施肥现场经验交流会。5月份、9月份分别组织召开测土配方施肥现场会,观摩现场,交流经验。

(七)召开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经验交流会。组织召开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经验交流会,了解和掌握配方肥生产、经营情况,进一步推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八)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督促检查。8—10月份组织人员深入基层,督导各地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检查补贴项目实施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九)组织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部级抽验。根据《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验收暂行办法》,适时对20*年和20*年的项目进行部级抽验,形成验收报告。

上一篇:安全员总结范文 下一篇:质量检测员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