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事故范文

时间:2023-03-11 00:03:40

踩踏事故

踩踏事故范文第1篇

校园踩踏事故,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学生在踩踏事故中受伤或死亡,频发的校园踩踏事故也因此被称为“教学楼里的矿难”。从湖南湘乡育才中学晚自习后发生的踩踏事故,到此前发生在新疆阿克苏第五小学的踩踏事故,再到如今的秦集小学,事故原因相近,暴露的问题也几乎一样。

不过,面对一再发生的校园踩踏悲剧,我们的反思也容易陷入常见的“套路”。人们比较容易想到两个方面的教训:一个在“硬件”层面,比如校园建筑质量不过硬,楼梯设计不科学等;另一个在“软件”层面,比如校园安全教育疏漏,校舍管理混乱等。这些分析固然都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些校园踩踏事故背后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学生们在踩踏事故中表现出的无秩序。

反思校园踩踏事故中的秩序缺失,当然不是将板子打到这些孩子的身上,而是透过学生的行为选择,深度审视教育层面的问题。毕竟,学生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归根结底是由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决定的。

校园踩踏事件之所以发生,直接原因在于,最需要秩序的时候出现了拥挤和推搡,而身在现场的人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和规则意识。虽然官方调查称,事故源于值班老师没有按时打开宿舍楼的大门,但不难想象的是,即便大门像往常一样正常打开,很多学生可能仍会跑着涌出宿舍楼。这种争先恐后,一部分源于孩子们顽皮的天性,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一直都在给孩子灌输“争”的哲学。

在很多国家,市民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自律性很强,即便地震之后的疏散撤离也都秩序井然。但在我们这里,拥挤似乎已成一种常态,从车站、码头到学校、商场,一切有人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盲目拥挤的场所。曾经还有人在网上发帖,抱怨中国乘客连坐飞机都要抢着挤进舱,似乎晚了就会没有座位一样。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种秩序意识的缺失,与我们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在家里,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力争上游”;在学校,我们的教育制度固化了“赢者通吃”的格局;在社会上,我们目之所及都是各种“唯恐人后”的场面。在邮局的窗口,即使只有三五个人,也可以看到你争我抢的场面;在马路上,某些车辆频繁变线,其目的仅是为了提前一个车位的距离;红绿灯切换的当口,很多人“宁抢一秒,不停三分”;在地铁上,很多家长甚至怂恿孩子争抢座位……处处“争先”的教育,让我们的生活少了从容,也让秩序意识成了稀缺品。

每一起踩踏事故,都是我们反思秩序意识的良好契机。在追究校方的管理责任、追查校舍质量问题的同时,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也都应该检视一下自身的教育责任。如果我们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自觉遵守秩序,学会等待,懂得礼让,诸如踩踏事故等不必要发生的悲剧,或许就能够完全避免。

【原载2013年3月1日《燕赵都市报·燕赵观点》标题有改动】

踩踏事故范文第2篇

身处拥挤人群,怎么办

Do:

1.稳住“脚跟”。高跟鞋较易失去平衡,从而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穿平底鞋,才易避免被绊倒。

2.学会“溜边”。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3.尽量抓牢。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4.抱起“小人”。当带着孩子处于拥挤人群时,最好把孩子抱起来,避免在混乱中被踩伤。

Don't:

1.远离店铺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被扎伤。

2.不要采用前倾或者低重心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出现混乱局面,怎么办

1.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这个时候可以选择“溜边”。

2.大声呼救。当发现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靠近。

3.人群混乱时,尽量做到双手抱胸,避免内脏受挤。万一被挤倒,应迅速收腿抱头,蜷缩成球状,最大限度保护身体。

4.若被推倒时附近有墙,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保护身体最脆弱部位。

5.抱起孩子。混乱出现时,迅速将孩子抱起来。

6.切记和大多数人前进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

踩踏事故发生,怎么办

1.报警:拨打110、999或120,等待救援。

2.紧急救治: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原则。

心理防护:

踩踏事故范文第3篇

一、B小学的例子

B小学是T市久负盛名的学校,建校至今已有百年之久,在本地区家喻户晓。学校位于市中心,校园风景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突出,学校有学生2000多人,两幢教学楼,该学校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都比较突出,获得很多荣誉。它在校园安全方面也非常重视,如每天在学生上学时配备全副武装的保安,值班领导亲自到场,放学时先由班主任整队,按次序下楼,然后到教学楼前面学校划定的区域内等待,再由保安打开校门让家长领回或是学生自行回家,高低年级错时放学(相差5分钟)。可见,B学校的校园安全工作是认真负责的,也比较规范,无愧于一所名校的称号。然而在一个大雨天,笔者去这所学校接孩子时,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那是一个下大雨的下午,很多家长都去学校接孩子,包括一些原来让孩子自行回家的家长也早早来到学校,都在校门口等待,当保安准时开门时,等待已久的家长蜂拥而入,在楼梯上和一些自行回家的孩子发生严重拥堵:一边是急于下楼回家的孩子,一边是急于上楼领孩子的家长,一时进退两难,场面非常混乱,而班主任没有随孩子一起下楼,楼梯上也看不到其他值班教师的身影,雨天路滑,如果一旦有学生摔倒而人群拥挤的话,就会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当然,所幸那天没有人摔倒,也没有发生事故。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说:“祸患常积于忽微。”B学校作为一所地方名校,很多家长都想把孩子送来上学,每班都在50人以上,人满为患,因此,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则容易引发事故。

二、有效防范校园踩踏事故的对策

1.领导要重视校园安全工作

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做好防范工作,要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领导要亲自督查,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时应亲临现场,掌握学校的实时动态,及时发现一些隐患,以杜绝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其他一些安全事故相比,校园踩踏事故相对发生几率较低,因此往往没有引起学校领导足够的重视,但是,一旦发生,则影响巨大,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效杜绝校园踩踏事故的发生:如在特殊天气时要多派人员进行疏导,一方面可以观察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维持秩序;尽量让学生在教室等候,让来校的家长先把孩子领回,避开人流高峰,减少拥堵;科学设置班级,不要让年龄相差悬殊的学生在一幢楼里(比如一年级和六年级),因为这些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各方面相差较大,容易发生恃强凌弱现象,如果在拥挤时发生推搡,容易发生事故。此外,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只是听取学校的汇报,或是通过开会、看资料,应经常到学校视察,尤其在学校上学、放学时,在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时,更要实地观察、调研,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为指导全市学校的安全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

2.要对家长进行安全教育

笔者发现,近年去学校接送孩子的家长以老年人居多,这些银发一族非常辛苦,既要接送孩子,还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务,且老年人往往行动比较迟缓,安全意识淡薄;有些年轻的家长则是从单位跑出来,接了孩子后还要急着上班,而危险往往就是由于着急才引发的,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是第一位的,让他们明白:校园安全事故并不只是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火灾等,楼梯也可能是危险的地方,要遵守学校规定,同时通过自身行动,言传身教影响其子女。

3.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的天性喜欢嬉戏打闹,奔跑追逐,这在平地上可能不成问题,但是在上下楼梯时却是绝对禁止的,轻则造成个体摔倒受伤,重则引发群体性踩踏事故,因此,要教导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走,要懂得礼让,禁止推搡打闹或是恶作剧,例如发生在湖南的踩踏事故就是由学生恶作剧引发的。学校要把校园踩踏事故的成因、危害及有效预防的知识传授给全体学生,如当发觉人群朝自己方向涌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若不慎陷入人群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千万不要采用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也千万不要逆流而行,这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人多时不要贸然弯腰系鞋带,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去捡;如果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1] 学校还可通过观看录像等方式,让每位学生受到深刻教育并烂熟于心,这对他终生将会受益无穷的。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我们应当必须共同遵守的教育准则,一所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中小学生的健康安全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校园理应是孩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学校哪怕存在一点细微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2] 因此,学校、家长和孩子都要认真对待,以实际行动,维护校园安全,校园踩踏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桐乡学院,浙江 桐乡,314500)

参考文献:

[1]如何预防踩踏事故,http://www.省略/note/ 129594602/.

踩踏事故范文第4篇

从2003年至今,每年都有学校在楼梯处发生踩踏事件。无数的教训不该仅仅沦为记忆。校园踩踏事故频发,归根结底是“硬件”和“软件”都存在严重问题所致。据了解育才中学一米多宽的楼道内,竟没有普通照明灯光。可见,在防范校园安全事故上,该校的“硬件”方面很有问题。另一方面,正如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所说,学校“软件”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忽略。教育部曾于2005年底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中小学就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建立专门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演练应急。学生晚自习时必须有教师值班,下楼时错开时间,严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但频发的校园踩踏事故,再次暴露了一些学校和相关部门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

如何避免校园踩踏事故,是我们风险管理顾问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避免出现此类事故,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和学校的责任损失,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的建设。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不仅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由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对在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非常有必要,长期为学生灌输安全防范知识,培养起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发生危险事故的可能性就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学校的忧虑也会随之降低。培训时,要注重对学生做好三个方面的安全教育:首先是安全知识的灌输,其次是安全技能的培训,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面临危险时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校舍的安全管理

为了避免发生此类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考虑聘请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为高层校舍提供全面周到的物业与安全管理服务,可以大大减少学校相关管理工作,减少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条件不具备的,也应当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高层校舍的安全管理工作,维护和保养照明、围栏等设备设施,组织上下楼梯与大门秩序,协助教师和班主任管理好走廊、楼道、教室的秩序。

引入风险管理机制

将教育风险管理引入学校,是化解学校风险的重要举措,用引入保险来分散、转移可能发生的风险,有利于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事实证明引入校园风险管理机制,通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强,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自己、完善自己,培养学生的秩序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降低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中小学生的健康安全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校园应当是孩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学校哪怕存在一点细微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学校应把校园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使校园安全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踩踏事故范文第5篇

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世人唏嘘不已,当事家长更是痛不欲生。那么,在混乱拥挤的人群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减少人身伤害呢? 这是家长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要熟知并告诉孩子的安全常识。

【观察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征兆与现象】

家长应该向孩子说明可能导致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形象地描述一些事故的表现以及事件发生的征兆与现象,让孩子学会判断危险可能发生的时间和状况。

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

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家长平时可以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跟孩子讲解踩踏事件可能发生的因素,让孩子从小形成居安思危的意识。自觉远离人多拥挤的地方,减少踩踏发生的几率。

【一旦发生踩踏,要保持冷静】

对于踩踏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家长一定要在平日加强灌输,让孩子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掌握必备的自救技巧。

让孩子尽可能熟悉所在区域所有的安全出口。

要时刻保持冷静,提高警惕,尽量不要受周围环境影响。

尽量避免被挤倒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现场。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手把手地教导孩子学习这些自救方法。

若自己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家长可以先自学上述的自救四招,然后亲身演示给孩子看,让孩子模仿学习,继而掌握要领。

踩踏事故范文第6篇

近两年,如何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中避免拥挤事故的发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据了解,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两会上,有11位北京市人大代表提交了一份名为《必须高度重视涉及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的议案。在北京这样一个人口集中的现代大都市中,紧急避险知识已成为许多北京市民主动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专家提醒,在公共场所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是非常危险的,而那些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例如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酒吧、夜总会、宗教朝圣的仪式上、彩票销售点、超载的车辆、航行中的轮船等都隐藏着潜在的危险,当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时,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同时,在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若继续向前行进的话,那么人群中极易出现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拥挤踩踏现象。为此,专家分析认为,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发生踩踏事故的原因有多种,一般来讲,当人群因恐慌、愤怒、兴奋而情绪激动失去理智时,危险往往容易产生。此时,如果你正好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非常有可能受到伤害。在一些现实的案例中,许多伤亡者都是在刚刚意识到危险时就被拥挤的人群踩在脚下,因此如何判别危险;怎样离开危险境地;如何在险境中进行自我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此,专家特别提醒:当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后,旁边的人一定要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事,否则,后面的人群继续向前拥挤,就非常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如果此时你正带着孩子,要尽快把孩子抱起来,因为儿童身体矮小,力气小,面对拥挤混乱的人群,极易出现危险。面对混乱的场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逃生的重要因素,争取做到遇事不慌,否则大家都争先恐后往外逃的话,可能会加剧危险,甚至出现谁都逃不出来的惨剧。

遭遇拥挤的人群怎么办

1.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如果路边有商店、咖啡馆等可以暂时躲避的地方,可以暂避一时。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3.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切记远离店铺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

4.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5.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出现混乱局面后怎么办

1.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2.此时脚下要敏感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3.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4.当带着孩子遭遇拥挤的人群时,最好把孩子抱起来,避免其在混乱中被踩伤。

5.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事故已经发生该怎么办

1.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2.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3.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

开车时遇到拥挤人群怎么办

1.切忌驾车穿越人群,尤其是群众情绪愤怒、激动或满怀敌意时。因为如果人群发动袭击,打破窗门,翻转汽车,自己可能受重伤。

2.倘若自己的汽车正与人群同一方向前进,不要停车观看,应马上转入小路、倒车或掉头,迅速驶离现场。

3.倘若根本无法冲出重围,应将车停好,锁好车门,然后离开,躲入小巷、商店或民居。如果来不及找停车处,也要立刻停车,锁好车门,静静地留在车内,直至人群拥过。

危急时刻如何保持心理镇定

1.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更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被别人感染,惊慌只会使情况更糟。

2.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因为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专家指出,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3.如果出现拥挤踩踏的现象,应及时联系外援,寻求帮助。赶快拨打110、999或120等。

停电引发拥挤两名学生殒命

2003年1月5日下午6时许,陕西省宝鸡县虢镇初级中学发生一起由于楼道停电、下楼学生相互拥挤而导致的踩踏事故,有两人被踩死,10多人受伤,死伤者全部为学生。

事发当时正值放学时间,学校突然发生停电,教学楼二、三、四层的学生正通过楼梯往下走,停电后,学生们刚开始还摸黑走了几分钟,突然,部分下楼的学生在一个楼梯拐弯处发生拥挤骚乱,黑暗的楼道里有学生被踩得放声大哭。一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学生被吓得从教室里直往外跑,结果十多名学生被踩倒在地,酿成惨剧。

斗殴导致踩踏二十一人丧生

2003年2月17日凌晨3时,美国芝加哥密歇根大街一家挤满顾客的夜总会因为发生打架引发混乱局面,大批顾客拥往出口处导致人群互相挤压和人踩人事件,至少导致21人死亡,19人重伤,另外有多人受轻伤。

据消防队长介绍,发生惨祸的夜总会有两层楼高,当时有1500多人在里面狂欢,3时左右,三名妇女因琐事打起架来,

踩踏事故范文第7篇

为抢廉价油凌晨开始排队

当日上午10时许,围观的市民正在议论纷纷。据介绍,家乐福沙坪坝店在10周年店庆促销活动中,推出了一个限时抢购桶装油的活动,活动油价很便宜,一桶只要39.9元,而之前的市场价为50元左右,很多市民都是凌晨三四点钟就赶来排队了。

工作人员没理“排队”要求

据78岁的李秀珍老人介绍,购油活动刚一开始,几百人蜂拥而至。由于抢购的人多,工作人员甚至只有站在梯子上,从货架往下抛食用油。“曾有人提出要求拿号排队买油,但工作人员并没有理睬,继续向下抛油。他们往下抛油桶的时候都砸到人了,有人呼叫救命,也没有人管了。”李婆婆说。

一两百人挤向入口造成踩踏

据现场的罗女士介绍,她也是去抢购桶装油的,当她到达现场时,抢购者早已排起长长的队伍,将超市的东门挤得水泄不通。由于其他入口开放得比东门入口快些,造成排在东门的顾客迅速拥挤起来,大家吆喝着互相推搡,当东门一打开,排队等候多时的市民像潮水一样涌进大门,“大概有一两百人一齐挤向入口,造成了相互踩踏,数人惨叫着倒地受伤……”罗女士告诉记者,看到那混乱的场面她本已放弃了买油,但还是被蜂拥的人群推了进去。

被挤倒者大多数为老年人

躺在医院的张大爷称,他也是一早来排队抢购油的。虽然商场保安声嘶力竭地喊着维持秩序,但没有作用,插队的人使劲往里面拥挤……“有人摔倒了,不要挤”不知道是谁叫了一声,随后10余人很快倒下,后来更多的人被踩踏。袁先生回忆说,当时里面黑压压的全是人,买油的顾客拼命抢。“家乐福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是搬着一桶桶的油往人群里抛,大家都拼命地挤。”袁先生告诉记者,被挤倒的大多数是老年人,“20多分钟后,就有人开始从人群里被拖出来。”“有人都被踩死了,很多受伤严重的送医院了。”张婆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全身都在冒冷汗,她说虽然发生了事故,里面的人依旧在抢购油。

商家一定不能节约安全成本

针对这次商场促销而引发的安全事故,重庆工商大学蔡敏教授认为,“商家的安全意识淡薄了。”蔡敏说,一般来讲,这种规模比较大的活动,不能只注重广告和经济效应,一定要有一个行业标准。蔡教授表示,除了商家,公共安全管理部门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特别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看到这种促销活动就应该考虑安全问题。

“大家认为便宜就有赚头,所以去购买的人特别多。”蔡教授说,“一般排队的消费者都是收入不太高,并且空余时间较多的人群,再加上今天是星期六,关注的人就更多。”蔡敏表示,“像这种促销活动,商家一定要维持好秩序,并在事先做好相关突发事故的应急措施和方案,否则,就很容易出事。商家什么成本都可以节约,但一定不能节约安全成本。”

商场负全责,踩踏者无责

重庆升腾律师事务所陈惠香律师认为,顾客到商场消费,商场应该对顾客的人身财产负有保护的义务,而在这场悲剧中,商家显然没有保护好顾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明明可以预料活动中会有很多人,但依然没有做好防范措施和准备,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从法律上讲,商场应对这次事故负担全部责任,承担赔偿责任。

至于在踩踏事件中的加害者是否有责任,陈律师称,不论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踩踏者),他们都无法预料会发生那样的悲剧,他们在事故发生时都是被动的,他们应该都是受害者,所以,加害者没有责任,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商品琳琅满目,市场竞争激烈,商战中自然都设法吸引客人、全力促销,这本无可厚非。可人聚起来了,有了人气,也随之有了风险,只有多些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才能有备无患、化险为夷。如果事故现场通道宽阔些、疏导人员多些、活动方案有序些,悲剧就有可能避免。如果真心把顾客当做有尊严的人,就会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就会有许多可以疏导和防范的措施。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想过、有没有落实过。

公共场所的管理其实就是对人的管理,就要以人为本。高水平的公共场所人性化管理甚至细到了对背景音乐的选择。在地铁、商场、车站等人多的地方都会选择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以放松人们的神经,缓解聚集时的嘈杂和紧张。相比之下,考虑欠缺,就会忽视安全隐患:促销时本来就人满为患了,可还要营造热烈的环境、播放亢奋的音乐,仿佛火上浇油;本来空间就有限,却还要搞“限时抢购”、拍卖竞价,结果是乱上添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疏忽就可能酿成人命关天的大事故。

踩踏事故再敲公共安全警钟,商务部以此为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大力度规范促销活动,要求商业企业不组织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人身伤害、秩序混乱的限时限量促销;北京市对全市千余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进行为期10天的安全检查,对有隐患的超市,进行现场整改。然而,除了超市商场,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安全都应重视起来,只要有人员大量聚集,就应有防范意识和安全预案,以防患于未然。

踩踏事故范文第8篇

据介绍,考虑到人流量过大等问题,外滩取消了往年都要组织的大型跨年灯光秀活动。但外滩作为世界闻名的地标,仍是一个各方人员在节假日的自行聚集点。根据事先部署,上海相关部门已组织了700多名警力到现场。据目击者称,当天20时许,外滩人流开始陆续增多,到20时30分已接近2013年跨年灯光秀活动时的人流规模,公安等部门第一时间又紧急抽调了数百名警力赶往现场。但是,由于人流量远远超过预期,警力的配置因此受限,加大了人流疏散的难度。至23时半前后,广场和亲水平台的人流产生对冲,有人摔倒,继而造成了踩踏事故。

多维解读外滩踩踏事件拷问公共安全机制

新年第一天,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就以如此阴郁的故事提醒我们,意外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猝不及防。如果我们不能抓紧时间,做一些正确、有意义且扎扎实实的谋划,如果我们不能在过往的一次次事故中汲取教训,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得到某些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

拥挤踩踏事故出现在上海这样一个一直善于规划和管理的城市里,出现在一个几乎每逢新年等节日都有灯光秀一类的表演,已成为人们聚会、迎送新年首选地的外滩,多少让人有些诧异。以往,每逢外滩放灯、做活动,上海总会采取局部交通管制等措施。但这一次,却没有做这样的设计。在主管者看来,大约是因为事先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取消了大规模的灯光秀,将其北移到了外滩源的小场地,凭票入场。可惜的是,人流量并未跟着计划走,而是仍旧拥挤在外滩最知名的路口――广场和亲水平台上。这样的意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显然有虑事未周、信息沟通不畅的嫌疑。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以36个生命的离去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面对市民的大型活动,如何建立完备可靠的公共安全保障机制、灵活高效的公共信息流通机制,遭遇危难的个体以及个体之间怎样自救和施救,怎样对造成公共安全事故的管理者问责,这些课题已不容我们再回避。只有把这些问题落实了,只有在事故中学会成长,那些鲜活的生命,才不会白白逝去。

避免踩踏事故,应普及避险自救教育

造成这起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场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应对公共场合突发事件的意识和技能。高度密集的人群,面对某个不期而至的外在干扰,瞬间就产生了集体性恐慌,进而演变为慌不择路的逃离,甚至在互相挤压中酿成大祸。

上一篇:特大事故范文 下一篇:爆炸事故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