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手术范文

时间:2023-02-26 15:00:53

鼻窦炎手术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1篇

临床实施鼻内镜手术,若术后患者的鼻腔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现象或者术后填塞不正确,其可能会导致鼻腔内局部组织出现缺氧,同时压迫鼻腔内的三叉神经末梢,从而引起鼻部疼痛。为了能够尽快缓解患者的疼痛,一方面可以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李莉等探讨音乐疗法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试验组接受音乐疗法,结果表明接受音乐疗法患者的血压、心率较空白对照组稳定,且疼痛感明显较对照组为轻,得出结论音乐疗法能平稳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患者因手术带来的疼痛。另一方面则需要全面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之后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黄丽群研究认为,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顶部或者额前疼痛感且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可能是因为术后鼻腔变大导致大量冷空气进入鼻腔,刺激鼻腔黏膜而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几点护理干预措施:①术后叮嘱患者保持半卧位;②给予冰块冷敷鼻部;③在患者鼻前庭塞一个棉球,阻碍大量空气进入鼻腔;④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鼻腔良性炎性反应,缓解鼻腔局部水肿、疼痛感;⑤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分散患者注意力;⑥若上述方法无效或者疼痛感仍强烈,则可给予注射镇痛剂或者止痛药物。

2鼻腔针对性护理

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推广应用促进鼻窦炎疾病治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鼻内镜手术可实现清晰的手术视野,最大限度消除病灶,术后恢复快,但是手术的成功并不仅靠手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手术过程是否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徐群等随机分组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减少功能性内窥镜手术中过多出血的护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术前3d应用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及麻黄素混合溶于生理盐水,给予患者超声雾化吸入做术前准备;术后采用高渗盐水冲洗鼻腔,能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从而减少手术进行的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韩杰等整理分析了1556例在鼻内镜手术采用硅胶管填塞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出了在进行硅胶管填塞时,应选择好的吸引时机,采用对鼻黏膜损伤较小的吸引方法按需吸引,在吸引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患者鼻腔分泌物顺利排出。该研究中出现了硅胶管后移、硅胶管堵塞等并发症,经过采取有效吸引、移动硅胶管等措施后,大部分硅胶管堵塞情况解除,仍有少数几例患者硅胶管完全被血痂堵塞。说明护理人员仍不能很好地进行硅胶管护理,解决硅胶管堵塞的问题。

3患者的心理护理

为了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笔者认为需要在手术的各个环节(即:术前、术中、术后)给予精心的护理干预。黄翠霞、刘艳平等对115例鼻内镜手术患者情况进行详细比较分析,通过在术前、术后给予各类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起到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知程度等作用,从而减少对手术风险的焦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从而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唐燕华研究中对92例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术前访视,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热情接待,并在麻醉诱导阶段一直陪在患者身边,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术后麻醉苏醒期间陪护在患者身边,密切观察其生理指标监测情况直至患者完全苏醒。通过实施整体性护理干预,不仅构建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还提升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4讨论

鼻窦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病灶较小,发病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应用鼻内镜处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相应的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鼻内镜手术中护理干预对预防鼻腔堵塞、缓解患者疼痛感、保持良好护患关系以及对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分析最近几年国内相关临床护理研究文献,以期对提高临床鼻内镜手术前后的护理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霉菌性鼻窦炎;鼻窦镜手术;鼻窦内微环境;治愈

[中图分类号] R76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41-02

霉菌性鼻窦炎以往是少见病,近年来报道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引起了耳鼻喉科医生的重视。2002~2006年,我科收治并随访半年以上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21例,现将其诊断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长期滥用抗生素10例,糖尿病1例,因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应用激素1例,年龄26~68岁,单纯上颌窦发病13例,累及筛窦8例,单侧发病20例,双侧发病1例。主要症状:头闷、头痛、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有时擤出褐色或灰白色团块状物。鼻镜检查:鼻腔黏膜及鼻甲充血重,中鼻甲、下鼻甲表面常有灰白色干酪样物附着,常伴发中鼻道息肉、中鼻甲息肉样变。全部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提示:患侧窦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块影或黏膜明显增厚,并含有密度不均匀的点状或斑片状及条素状钙化灶[1],部分患者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泡状中甲、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

1.2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采用0°、30°、90°鼻窦镜,切除钩突,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尽量避免损伤上颌窦自然口下方的黏膜。中鼻甲肥大及泡状中鼻甲的患者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有8例病变累及筛窦的做筛窦切除,以恢复中鼻道正常的引流结构。术中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的霉菌团块和息肉样组织,但保留上颌窦内的正常黏膜。术后病理报告为鼻窦霉菌病。

1.3术后综合治疗和随访

术后2 d撤鼻腔填塞后即开始行鼻窦冲洗,每天1次,共1个月,以后每周1次,共2~3个月,冲洗液采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术后每月1次在门诊进行鼻窦镜下术腔换药半年,换药过程中清除术腔出现的囊泡息肉,解除术腔粘连,部分患者因上颌窦自然口黏膜损伤过多出现窦口狭窄,重新扩大缩窄的上颌窦自然口。

2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均随访至6个月,无失访。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按海口标准[2]进行疗效评价均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鼻窦镜下观察见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

3讨论

3.1术前CT检查的重要性

鼻窦CT检查是术前明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就霉菌性鼻窦炎而言,鼻窦CT的检查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霉菌性鼻窦炎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CT检查的结果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依据。Zinreich和Kennedy等提出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诊断标准:未增强鼻窦扫描见到鼻窦软组织肿块内局限性或散在的密度增高区[1]。这与临床上观察到的结果完全一致,本组21例患者的术前鼻窦CT检查结果均与之相符。并且鼻窦CT检查能够清楚的显示病变发生的部位、范围、鼻腔的解剖有无变异,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弯曲、泡状中鼻甲等。这对于术式的选择、手术的切除范围、及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2霉菌性鼻窦炎发病原因的探讨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情况下不易致病,常发生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临床该病起病隐袭,病变不易发现,常误诊为慢性鼻窦炎,多单侧发病,好发于上颌窦易误诊为上颌窦癌等恶性占位性病变[3],因此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很重要。临床上观察它的发病与鼻腔的解剖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如中鼻甲肥大、中鼻甲反向弯曲、泡状中甲、鼻中隔偏曲,与中鼻道的引流不畅有明确的关系。霉菌性鼻窦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考虑亦与此有关。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有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的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大手术后营养不良等能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的情况均可导致霉菌性鼻窦炎[4]。本组患者中有10例长期应用抗生素,1例糖尿病,1例因红斑狼疮长期应用激素。21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中鼻甲反向弯曲、钩突肥大等),影响中鼻道引流,导致鼻窦窦口通气引流障碍、促使鼻窦内形成了温暖、潮湿、低氧、黏膜水肿功能障碍等适宜真菌生长的环境。因而改善鼻窦内的微环境促进鼻窦黏膜的功能恢复是治疗该病,避免复发的关键。也是我们不采用传统术式的理论依据。本组病例中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参考其他文献报道均有此特点,考虑可能与女性的生活习惯、免疫功能、雌激素的水平有关系,但具体原因不明,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3鼻窦镜手术在霉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优势

鼻内镜手术可以有效清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病变,扩大上颌窦窦口,彻底清理上颌窦内病变而保留鼻窦黏膜,并通过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保证中鼻道及窦腔内的引流通畅,去除诱因,促进疾病的痊愈、鼻窦黏膜功能的恢复和避免疾病的复发。按照鼻腔呼吸气流的特点,气流进入鼻腔,首先冲击中鼻甲和中鼻道附近,因而窦口鼻道复合体处易于发生感染和水肿。而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通气和引流障碍又是引发鼻窦炎症的主要原因。因此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是改善鼻窦内微环境,消灭真菌的易感环境,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关键。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位置比较深在,传统的柯-陆手术不可能去除该处的病变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因此,对于霉菌性鼻窦炎而言传统的术式只能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而不能真正解决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所以远期效果很难保证。而同时并发筛窦内病变时传统的术式根本无法解决。鼻窦镜对此处的手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很容易的清除上颌窦窦口的病变及更深处的筛窦的病变,彻底的改善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引流,从根本上去除鼻窦内的低氧环境进而避免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生。与传统柯-陆手术相比,鼻窦镜手术对鼻窦、鼻腔的破坏较小、基本不破坏鼻窦内黏膜的正常引流[5]。并且没有术后面部麻木、牙齿疼痛的并发症。由于术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已经解除窦腔内的低氧环境消失不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所以对肝肾功能没有影响。另外术前的CT检查、围术期的处理、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全身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改善、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的冲洗与复查也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术后定期冲洗和复查尤为重要。本组21例患者均未行传统的柯-陆手术,也未将鼻窦内的黏膜完全刮除,但半年后均痊愈。可能样本少治愈率较高,随着样本的增多治愈率会下降,但可以肯定的是鼻窦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效果非常满意,鼻窦镜手术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书文,孙士铭.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0):778-780.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135.

[3]翟立杰,赵力.干酪性上颌窦炎与上颌窦癌的CT鉴别诊断[J].耳鼻喉科-头颈外科,1995,2(1):63

[4]农辉图,李菊裳,黄光武,等.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究(附51例报告)[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3-8.

[5]刘铭,刘华超,周兵,等.鼻内镜技术在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6,3(5):267-269.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52-01

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后的鼻窦炎发病率很高,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我科2004年6月~2006年8月对确诊为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28例病人施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经随访观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0~65岁,平均40.65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并完成了全程放射治疗,放疗量为66~72 Gy。病人以同时或分别具有明显的鼻塞、多脓涕、口鼻发臭、头痛、嗅觉减退或消失为主诉,经鼻腔检查和鼻窦CT确诊为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其中6例合并有鼻腔粘连,手术时间为放疗后6个月~11年。

1.2 手术适应证

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且经保守治疗无效;鼻窦炎合并鼻腔粘连;排除癌症复发,且一般状况良好。

1.3 方法

手术均在局麻及鼻内窥镜下进行。用2%地卡因5 ml、1‰肾上腺素5 ml混合液给予鼻腔黏膜麻醉3次,同时用2%利多卡因2 ml予蝶额神经阻滞麻醉后根据病人病情行筛窦开放、额窦窦口扩大、上颌窦窦口扩大及鼻腔粘连分离清理术。术中吸尽窦内脓性分泌物及充分止血后,用MEROCEL高膨胀标准鼻腔止血海绵(美国Medtronic Xomed公司生产)填塞鼻腔,手术完毕。术中出血约50 ~200 ml。

1.4 结果

病人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14例,14例症状减轻,尤其是口鼻发臭、头痛明显减轻,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因鼻咽癌治疗后又出现鼻塞、流脓涕、口鼻腔干燥,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加上对手术的不了解等原因,使他们对手术治疗失去信心。我们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让病人明白手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解除他们的焦虑、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2 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凝血四项、鼻咽颅底CT和副鼻窦CT等。白细胞低于3.5×109/L者,给予促粒细胞生长药物,待白细胞正常后方可进行手术。术前1日鼻部手术常规护理外,按医嘱开始给予全身应用抗生素。术前30 min常规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g,立止血1 kU肌肉注射。

2.3 术中护理

除准确配制术中所应用的麻醉剂、做好手术配合、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外,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麻醉剂中毒症状及术中出血情况。麻醉前先用一次性1 ml注射器抽吸好1‰肾上腺素1 ml备用,备好肾上腺素纱条便于术中止血用。半组病人无一例术中出现中毒和大出血。

2.4 术后护理

注意以下几点:①术日取侧卧位或半卧位,便于引流,减轻头部充血和鼻腔黏膜水肿。②遵医嘱全身应用抗生素7~10 d,用止血药1~2 d。③术后因鼻腔通气差、张口呼吸会使原本出现的口腔干燥和口腔异味加重。我们指导病人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用口灵含漱液含漱,每日3~4次。④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并不亚于传统术式,总发生率为5.7%[2]。因此术后注意观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痛、流泪、眼眶剧痛、复视、视力下降等。本组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⑤术后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次日开始行鼻腔冲洗,2次/d,药液为生理盐水500 ml加入庆大霉素80 000 U、地塞米松5 mg;用辅舒良喷剂喷鼻,2次/d,以达到收缩鼻腔黏膜的目的[3]。

2.5 出院指导

术后鼻腔局部护理是一个长期繁杂的过程,让病人明白术后随访与手术过程同等重要。一定要按要求定时复诊,出院后半个月内,每隔2 d来院进行鼻腔清理1次,以后每周1次,1个月后每2周1次,直至术腔完全上皮化。出院后仍要持续冲洗鼻腔10~14 d及用辅舒良喷剂喷鼻。让病人掌握鼻腔冲洗和喷鼻的方法[4]。

我们通过对28例病人做好术前护理,术中严密观察麻醉中毒症状及出血情况,术后取正确、进行鼻腔冲洗、换药、观察并发症及出院指导,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可见,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曾钢,唐安洲,周永,等.鼻咽癌放射治疗前后鼻窦炎的CT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2):240-241.

[2]李源,许庚.鼻咽癌内窥镜手术并发症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杂志,1998,33(3):142-145.

[3]林雪平.鼻咽癌颅神经恢复因素探讨[J].医药产业资讯,2005,2(20):30-31.

[4]黄选兆.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35-836.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鼻窦

中图分类号:R76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16-02

真菌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及鼻内镜技术和CT普及,发病率似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该病占各类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患者的6%~13%。[1]现就我科1999年5月~2008年6月收治的33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分析,以探讨该疾病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33例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22~61岁,平均41岁。病史3月~4年。均为单侧,其中累及上颌窦 27例,筛窦8例(合并上颌窦4例),蝶窦 2例,未见额窦病例。所有病例均行鼻窦CT(轴位+冠状位)检查。均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1.2 临床表现

主诉鼻塞、脓涕(蛋清样、黄绿色)17例,头部、眶周及颧部痛9例,涕中带血、吸鼻后带血4例,鼻内异味3例。鼻内镜检查:中、下鼻甲肥大者26例、鼻中隔偏曲6例,伴息肉样变2例,3例鼻腔正常。鼻窦CT检查:29例符合鼻窦真菌影像学改变。6例上颌窦内壁膨隆,变薄或不连续。2例鼻腔外侧壁、后壁骨质部分吸收。21例示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

1.3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33例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鼻中隔偏曲者同时矫正鼻中隔。27例术中切除钩突、筛泡,扩大上颌窦自然口,4例同时累及上颌窦及筛窦患者,行全筛切除加上颌窦自然口扩大,2例从嗅裂入路,外移中鼻甲,扩大蝶窦自然口,开放蝶窦。术中,仔细清理窦腔积存物及炎肉样变黏膜.尽量保留正常黏膜。清理后窦腔内灰白色、黑色干酪样物,及病变粘膜送病理检查,在霉菌团、炎性渗出物或坏死物中见到真菌菌丝或孢子,粘膜呈慢性非特异性炎症。23例术后用油纱、碘仿填塞,10例术后用膨胀海绵填塞,48h后取出填塞物,给予抗感染、局部用0.9%NaC1溶液冲洗鼻腔和窦腔吸引、换药治疗,连续1周。常规应用抗生素5天,全身及局部未使用抗真菌药物。

2结果

33例患者均一次完成手术,临床治愈。常规于术后1、3、6周行鼻内镜、纤维鼻咽镜检查、治疗,30例鼻窦通畅,窦内未见异常分泌物;5例术后3周自述间断面部、鼻背部隐痛,鼻内检查未见异常,半年后症状均消失。6例术后3、6周经纤维鼻咽镜检查见上颌窦内有散在干酪样物,经冲洗、清理后,分泌物消失。鼻内镜多次检查后未见有异常分泌物,30例经随访约6个月~2年后均治愈,无复发,3例失访。。

3 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最常见的致病真菌为曲霉菌,从病理学角度分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前者又分为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本组患者均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表现为单侧鼻塞、流脓涕,有时涕中带血或有眶周及前额痛,上颌窦多见。对本组患者术后分析如下:

1)术前需仔细阅读鼻窦CT,CT对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准确了解病变部位和范围。其典型征象为:病变内钙化高密度影,呈斑点状或砂粒状,位于窦腔中央。高密度影的发生原因,可能与真菌病变中黏膜出血坏死含铁血红素沉着所致铁浓度较高有关,此外,真菌球内磷酸钙、硫酸钙和其它重金属盐也可在坏死物中沉积。窦壁可有增生硬化及骨质破坏,可向眼眶、颅内等周围结构侵犯。上颌窦开口扩大,其原因可能为病变对开口的压迫及局部结构的破坏[3]。

2)鼻内镜下,术野清晰,创伤小,定位准确,可有效清除病灶,能最大限度保护鼻窦正常黏膜和功能。

3)术中对伴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中鼻甲肥大的患者应同期手术。重新构建鼻腔及鼻窦通气、引流功能,阻断真菌赖以生存的微环境[4]。

4)手术应视为治疗的开始,术后合理、科学用药、换药。定期随访,鼻内镜检查,对轻微病变及时处理是避免复发的重要手段。

本组33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获满意疗效,国内多数学者主张非侵袭真菌性鼻窦炎内镜手术后,无需全身应用抗真菌药,在本组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佐证。鼻内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华,倪道风.上颌窦真菌病发病趋势初步分析[J].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2000,7(1):14~16。

[2] 田勇泉,孙爱华,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5.

[3] 刘润惠, CT检查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意义现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8(12):125.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鼻窦炎;鼻息肉

[中图分类号]R76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93―01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鼻内镜手术(endoscopicsinussurgery,ESS)是治疗鼻窦炎的一种精细、准确的方法。我科对6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ESS,观察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CRS患者术前均常规行鼻部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确诊,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16~68岁,中位数40.6岁。病程6个月至22年,中位数2.1年。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分类:Ⅰ型1期8例,Ⅰ型2期7例,Ⅰ型3期9例;Ⅱ型1期11例,Ⅱ型2期12例,Ⅱ型3期8例;Ⅲ型5例。临床症状:鼻塞41例,流脓涕39例,嗅觉减退42例,头痛26例,鼻出血26例。解剖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15例,下鼻甲肥大17例,中鼻甲肥大(包括泡性中鼻甲)12例,钩突肥大6例。初次手术者52例,复发性手术8例。 1.2 手术方法采用表麻或全身麻醉,表麻者使用2%地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浓度为1:40)棉片充分麻醉收敛鼻腔黏膜;全麻者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使用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浓度为1:40)棉片止血。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基本术式,有鼻息肉者先予清除,用棉片止血后,取钩突前缘作纵形切口,分离中鼻道黏膜,暴露筛泡骨壁并切除钩突,开放筛泡后清理中组筛房至筛顶,然后清理前组筛房和眶上筛房,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Ⅰ型1期仅作钩突切除;对Ⅱ型2期、3期及Ⅲ型的病例,则根据术中具体情况,继续清理后组筛窦,开放额窦底壁,根据病变开放并探查蝶窦。对有中鼻甲息肉样变或肥大者,切除其外侧部及下缘黏膜,保留中鼻甲骨及内侧黏膜。筛窦炎的患者均应常规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根据病变的程度可采取:①单纯开放下颌窦的开口,使用70°或110°内镜,配合反向咬骨钳扩大上颌窦的开口,开放范围直径应在1cm以上;如窦内仅为黏膜肥厚可不必处理,如有息肉、囊肿及占位性病变应予以摘除;②联合造孔法,即在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的同时,于下鼻道鼻腔外侧壁钻孔,使中鼻道和下鼻道均与上颌窦相通,这种方法适合于病情较重者。对于术前明确后组筛窦、蝶窦有炎症者,则予以切除中鼻甲基板,清理后组筛窦。

1.3 术后处理术后24~48h取出纱条,给予1%麻黄素收敛鼻腔黏膜,3次/d;复方薄荷油滴鼻润湿鼻腔,3次/d,防止鼻腔分泌物干燥结痂。次日利用直弯吸引器吸除鼻腔鼻窦分泌物、血痂,2~3次/d。出院前1d,给予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灌洗术腔。

2、结果

随访6~12个月,治愈46例(76.3%),好转10例(18.7%),无效4例(6%)。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大出血3例,眼部并发症10例,鼻腔粘连4例,窦复发9例。

3、讨论

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效果:近十几年来,由于鼻内镜的应用,对于感染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发展的解剖、机理有了新认识,提出手术中应解决中鼻道和筛窦病变,尽量保留组织,重新建立通气、引流及正常黏膜上皮清洁作用的功能性内窥鼻窦手术,将鼻外科推向新阶段。内镜手术是在直视下手术,术中具有术野清晰,能较好地根据病变范围清除病灶,使手术更加安全、快捷。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性已被临床实践证明。在治疗中我们发现病情重、病程长、治愈率低,特别是Ⅲ型忠者,我们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Ⅲ型患者有前期手术史,解剖标志不清,病变广范,术中出血多,手术难度大,病变清除不彻底;②由于病变广泛,术中清除黏膜过多,术后瘢痕形成,再生黏膜纤毛功能差;③多伴有变态反应等因素,息肉复发率高。因此要求术中不但要彻底清除病灶,还要尽可能多保留正常黏膜。

并发症的预防:内镜手术术中常见并发症是纸样板损伤。术中钩突切除不当和术中出血过多是造成纸样板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求了解病变范围,熟悉解剖,防止术中出血过多,避免造成术野不清而损伤纸样板。术后并发症亦常见中鼻甲外移、术腔粘连或窦口闭塞。术中正确处理中鼻甲,彻底清除病灶,术后定期清理术腔等措施能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文银,梁军,赵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20例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1):52―53

[2]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杂志,1998,33:134

[3]韩德民,周兵,刘华超,等1000例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杂志,1996,31:358―361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6篇

【摘要】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的逐渐成熟,围手术期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更能提高临床疗效,阐述了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论治探讨,中医内治法、外治法的国内研究近况。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 中医辨证论治 内治法 外治法

慢性鼻窦炎是以反复流脓涕、鼻塞、头痛、嗅觉减退等主要症状的鼻科常见病,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学者得出在其调查人群中耳鼻咽喉疾病以慢性鼻窦炎发病率最高,症状报告率亦与慢性鼻窦炎相关的症状位于前列[1]。据研究显示[2],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来,随着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和技术的成熟,围手术期结合中医治疗更能提高临床疗效。

1、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论治探讨

孙一帆[3]等通过对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术后患者不同时期进行辨证论治,探讨FESS术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指导FESS术后中医药治疗。方法是对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在术后1周、2周、5~10周及10―12周复查时对其进行辨证论治。结果得出术后1周以气血两虚为主;术后1―2周多表现为气滞血瘀;术后5~10周多为湿浊内困,兼有肺脾气虚;10―12周后以脾气虚弱和肺气虚寒为主。结论慢性鼻窦炎内镜术后,不同时期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苏道炳[4]学者总结了鼻窦炎术后的治法方药,强调了慢性鼻窦炎术后病因多以虚,瘀,痰湿,余毒为主,并对手术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按现代医学分型,在不同型期内的症候特点,立法,方药及预后作了阐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内镜手术后的治疗作用。他提出术前三天治法应以调和脾胃,止痛为主,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三天后病人,治疗当以补益气血,助病人伤口愈合,八珍汤加减, 出院后病人的治疗应以扶正,排毒,健脾除湿,佐以化瘀为治疗原则,临床上按现代医学分型治疗。

慢性鼻窦炎中医称“鼻渊”,鼻渊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胆、肺、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辨证分型主要有肺经风热证、胆腑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肺气虚寒证、脾气虚弱证,实者治法以疏风、清热、化湿、通窍多见,虚者以补肺健脾为则。

2、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内治法的研究

沈莉莉[5]等探讨鼻渊通窍颗粒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恢复期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110例鼻内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鼻腔局部激素治疗、常规术腔换药,治疗组另予以口服鼻渊通窍颗粒,术后6个月予鼻内镜检查判定疗效。结论:鼻渊通窍颗粒在鼻内窥镜手术后恢复期的辅助治疗有疏风清热,宣塞通窍的功效。

陈小宁[6]等探讨中医中药在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清热化湿通窍汤与常规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抗炎治疗作用对照,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作统计分析。结论是中医中药在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罗辉[7]等观察温阳通窍汤在慢性鼻窦炎II型(合并变应性鼻炎)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132例慢性鼻窦炎II型(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前随机或征求本人意见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术后配合口服温阳通窍汤治疗。对照组常规围手术期治疗,随诊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疗效。结论应用温阳通窍汤能提高慢性鼻窦炎II犁(合并变应性鼻炎)手术的临床疗效。

陈正辉[8]观察健脾通窍汤在慢性鼻窦炎II型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56例慢性鼻窦炎lI型患者术前随机或征求本人意见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术后配合口服健脾通窍汤治疗。对照组常规围手术期治疗,随诊6个月。结论:应用健脾通窍汤能提高慢性鼻窦炎II型手术的临床疗效。

3、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吴晖[9]等观察中西药合鼻内镜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测定术前和术后3、6个月鼻黏膜纤毛运输速度(MTR)、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结论化湿通窍液鼻腔冲洗可促进鼻黏膜修复及纤毛功能的恢复,提高鼻内镜术后疗效。

贺兴[10]等观察川芎茶调散灌洗液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行鼻内窥镜手术的80例(126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65侧),对照组40例(61侧)。两组患者术后均灌洗鼻腔,治疗组用川芎荼调散灌洗液灌洗,时照组用生理盐水灌洗,并定期行鼻内镜观察。结论:川芎茶调散灌洗液对慢性鼻窦炎、鼻息内术后病变粘膜有较好的综合治疗作用,可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疗效。

张春林[11]等观察败丹黄配方颗粒鼻腔灌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FESS)术后的临床疗效及粘膜CD3、CD69的影响。得出结论:1.鼻腔灌洗对鼻窦炎围手术期治疗有积极意义,败丹黄灌洗液能提高鼻窦炎手术愈后疗效。2.CD3、CD69能够反映患者鼻腔粘膜的炎症状态,患者术后术腔黏膜炎症长期存在,控制黏膜炎症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3.手术后3月治疗组CD3+细胞比例下降,可能和败丹黄洗液抗炎作用有关。

张治军[12]等观察中药溶液鼻腔冲洗对慢性鼻窦炎术后康复过程的影响。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均同法予以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术后第3天开始,实验组应用中药溶液进行鼻腔冲洗,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同法冲洗,1次/d,连续l周。分别于术后2、4周观察术腔黏膜恢复情况,并测试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论中药溶液鼻腔冲洗能够有效促进鼻内镜手术后的术腔康复过程。

随着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技术的成熟,临床注意力开始向手术前后综合性治疗倾斜,单纯依靠手术而不注意手术前后的综合治疗并不能获得可靠疗效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因此,发挥中医药在鼻内镜术后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和优势,从而更好地提高鼻内镜术后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岳霞,张丹梅,王斌全. 2796名高中生耳鼻咽喉流行病学与生活质量调查[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6):755-756.

[2] 刘新霞,田传美. 内镜鼻窦手术256例临床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20):934-936.

[3] 孙一帆,李少华,周小军,等. 慢性鼻窦炎内镜术后中医证型分布的初步研究[J]. 中国医疗前沿,2009,04(14):3, 7.

[4] 苏道炳. 中医药对慢性鼻窦炎术后治疗体会[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6):3826-3827.

[5] 沈莉莉,肖大江. 鼻渊通窍颗粒治疗鼻内镜术后恢复期55例[J]. 陕西中医,2011,32(9):1151-1152.

[6] 陈小宁,李金风. 清热化湿通窍汤在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应用体会[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15(4):290-291, 287.

[7] 罗辉,刘树春. 温阳通窍汤在慢性鼻窦炎Ⅱ型围手术期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6(5):358-360.

[8] 陈正辉. 健脾通窍汤在慢性鼻窦炎Ⅱ型围手术期的应用[J]. 中医临床研究,2010,02(15):70-71.

[9] 吴晖,陈国春,周枫.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30例疗效观察[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20(3):12-14.

[10] 贺兴,梁山. 川芎茶调散灌洗液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影响[J]. 河南中医,2008,28(5):65-66.

[11] 张春林,陈新野,樊韵平,等. 败丹黄液鼻腔灌洗对鼻窦炎术后鼻黏膜CD3、CD69的影响[J].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9-10.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鼻窦内窥镜;真菌性鼻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80-01

真菌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空气污染、滥用抗生素等均会导致真菌性鼻炎发生。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真菌性鼻炎病例明显增加,发病率不断提高。真菌性可采用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Caldwell-Luc手术是真菌性鼻炎常用治疗方式,但该手术治疗方式容易导致局部引流阻碍,且创伤面积较大,预后效果不理想。鼻窦内窥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简便,且疗效明显,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真菌性鼻炎治疗中。本文以我院收治的46例真菌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真菌性鼻炎患者,其中,男27例,女19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61岁,平均年龄(40.8±5.1)岁,平均病程(1.4±0.2)年。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头痛、眼眶周围皮肤疼痛、面部疼痛、鼻塞、流鼻涕、鼻涕伴血等。经鼻窦内窥镜检查发现,42例患者的中鼻甲肥大,12例息肉样变,10例钩突肥大,17例鼻中隔偏曲。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等相关检查确诊为真菌性鼻炎患者。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选择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及病变鼻窦组织,进行钩突切除,对筛泡进行咬除,然后进行OMC开放,对上额窦自然开口进行扩大,清除患者鼻窦腔内的脓性物质、呈干酪样的黑褐色或灰黄色物体、血性腐物等,采用生理盐水对鼻窦腔进行反复冲洗,直至生理盐水变清澈[1]。对于病变的筛窦,可切除后组或前组筛窦,对鼻中隔偏曲进行合并,对于下鼻甲肥大患者,进行矫正或部分切除。

1.3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采用100ml甲硝唑(0.5%)+100ml生理盐水对手术鼻腔进行冲洗,并进行鼻窦内窥镜检查,观察患者有无病变组织残留,并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患者鼻腔。术后48小时可拆除鼻腔填塞纱条,术后第4天才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2次/d,术后第7天才用鼻窦内窥镜进行血性分泌物及术腔痂皮清理,并清除肉芽及水肿组织,确保患者的鼻腔引流通畅。

2结果

经治疗,46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改善,窦腔粘膜逐渐恢复,引流通畅,无患者存在炎症或真菌情况,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术后随访2年发现,46例患者均治愈,无1例复发,治疗效果良好。

3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由条件致病菌引起,这种病菌可长期存活于人体鼻窦及鼻腔组织内,无明显症状。当机体抵抗力出现大幅度下降时,则会引起菌群失调,从而导致鼻窦通气引流出现狭窄、闭塞等情况,最终引起真菌性鼻窦炎。由于鼻窦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较大区别,因此,临床症状、病情发展以及预后效果等也会因人而异。真菌性鼻窦 炎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另一种是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后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大多数患者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主要是由于真菌依附在人体粘膜表面上,如鼻窦粘膜、鼻腔粘膜等,其中,曲霉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体。本组46例患者经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症状包括面部压迫、头痛、鼻塞、流鼻涕、鼻涕带血、脓性鼻涕等,这些症状与鼻窦恶性肿瘤及慢性鼻窦炎较为相似,因此,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可采用CT检查,应尽量避免出现误诊现象[3]。对于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清除患者鼻窦组织内的真菌团块,使鼻腔引流通畅,避免真菌再生。鼻窦内窥镜是一种微创手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减少创伤,促进患者恢复,因此,临床多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鼻窦内窥镜手术对于病变组织清除较彻底,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且鼻窦通气引流效果较好,对于鼻中隔、蝶窦、筛窦等病变可有效清除,对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病变等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治疗效果明显。在本研究中,46例患者均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经2年随访发现,无患者出现复况,预后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对于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可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彻底清除鼻窦组织内病变,减少创伤,术后给予鼻腔冲洗,降低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赵声波.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2例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2(04):216-217.

[2] 付亚斌.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1例[J].中国内镜杂志,2010,08(08):124-125.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鼻窦内窥镜手术;鼻窦炎;鼻息肉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目的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以达到其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现将我科2002年6月至2008年5 月,采用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5例患者作一回顾性临床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2~2008年施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300例,男218例、女82例,年龄20~68 岁,病程3~36 年,首次接受手术者216例,有前期手术史者78例。

入院主诉为反复鼻阻、流脓涕或伴有头痛等。术前鼻内窥镜检查鼻腔见荔枝肉样组织或中鼻甲水肿,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 扫描,发现或怀疑后组鼻窦炎者加横断轴位扫描。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进行分型分期:Ⅰ型1 期17例,2 期34例,3 期15 例;Ⅱ型1 期32例,2 期95例,3 期33例;Ⅲ型35 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表麻或全身麻醉,表麻者使用2 %地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浓度为1∶40) 棉片充分麻醉收敛鼻腔黏膜;全麻者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使用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浓度为1∶40) 棉片止血。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 基本术式,有鼻息肉者先予清除,用棉片止血后,取钩突前缘作纵形切口,分离中鼻道黏膜,暴露筛泡骨壁并切除钩突,开放筛泡后清理中组筛房至筛顶,然后清理前组筛房和眶上筛房,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I型1 期仅作钩突切除;对Ⅱ型2期、3 期及Ⅲ型的病例,则根据术中具体情况,继续清理后组筛窦,开放额窦底壁,根据病变开放并探查蝶窦。对有中鼻甲息肉样变或肥大者,切除其外侧部及下缘黏膜,保留中鼻甲骨及内侧黏膜。

筛窦炎的患者均应常规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根据病变的程度可采取: ①单纯开放上颌窦的开口,使用70°或110°内镜,配合反向咬骨钳扩大上颌窦的开口,开放范围直径应在1 cm以上;如窦内仅为黏膜肥厚可不必处理,如有息肉、囊肿及占位性病变应予以摘除; ②联合造孔法,即在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的同时,于下鼻道鼻腔外侧壁钻孔,使中鼻道和下鼻道均与上颌窦相通,这种方法适合于病情较重者。对于术前明确后组筛窦、蝶窦有炎症者,则予以切除中鼻甲基板,清理后组筛窦。

1.3 术后处理

术腔处理:术后24~48 h取出纱条,给予1%麻黄素收敛鼻腔黏膜,3次/d;复方薄荷油滴鼻润湿鼻腔,3次/d,防止鼻腔分泌物干燥结痂。次日利用直弯吸引器吸除鼻腔鼻窦分泌物、血痂,2~3次/d。出院前1 d,给予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灌洗术腔。

术后综合治疗和随访:综合治疗:术后3个月内1次/周在内镜下术腔冲洗,清理所有粘连及肉芽组织,以防已建立的引流重新阻塞。合理的全身应用抗生素,并给予黏液稀化剂,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这对减轻黏膜水肿,促进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减少粘连和延缓息肉的生长及复发有一定作用。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海口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标准。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 年以上,治愈217 例,好转62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3.2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Ⅰ型到Ⅲ型的疗效呈递减趋势,其中以Ⅰ型3 期,Ⅱ型2、3 期和Ⅲ型的疗效较差。说明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病变广泛和复发性病变的手术疗效差于单发性鼻窦炎,病变局限和初次手术者。

3 讨论

鼻窦CT扫描是术前准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复查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鼻内镜手术安全性和彻底性的可靠保证。能够明确非可逆性病变的部位,程度和正常解剖及解剖变异。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到鼻腔变异和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中鼻甲反向弯曲,大筛泡,钩突偏位等。重点识别筛泡大小,筛窦各部尤其是后组筛窦与眶后的情况及蝶窦的情况,额窦底位置,纸样板位置,上颌窦内侧壁的位置,筛板和筛顶的位置和厚度。

窦口鼻道复合体部位易受鼻及鼻窦炎性病变的侵犯,而其本身的通气和引流障碍又是引起和加重各鼻窦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因而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后,引流改善,炎症也能自然消退,此乃鼻内镜手术的理论根据。切除钩突是开放上颌窦自然口的重要环节,钩突长约2 cm ,术中应完全切除,否则开放的上颌窦口易再次发生闭锁。上端残留,术后额隐窝阻塞,影响额窦炎的痊愈。鼻丘气房过大或有炎症时,可妨碍额窦引流,易引起额窦炎,故去除鼻丘气房是开放上颌窦口的关键步骤[2]。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术后转归时间约为10~14周,成功的手术只是治疗的第1步,术后处理为治疗的第2步,术后随访情况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治愈率。本组病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筛窦腔粘连封闭,通常发生于第4~10周。在该段时期内术腔水肿,囊泡形成,肉芽及小息肉生长,结缔组织再生,分泌物增多,保留的中鼻甲黏膜肿胀,易与鼻腔外侧壁及鼻中隔接近,粘稠的分泌物积聚其中,如不能及时清除分泌物,收敛黏膜,导致瘢痕粘连。也有部分病例为术中开放后筛时中甲基板被切除,术后中鼻甲不稳,随访换药后中鼻甲不能居中,往往偏于一侧,也易导致粘连。术后术腔上皮的再生有一段较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强调术后定期随访换药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应耐心、仔细,及时吸除分泌物,清除囊泡及肉芽;操作时忌用撕扯动作,钳除范围不可过大,尽量减少损伤已经上皮化的黏膜。

参 考 文 献

[1] 张革化,刘贤,许庚,等.内窥镜鼻窦手术保留中鼻甲的可能性及其临床意义.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 ,34(1) :30 - 32.

[2] Banfield G K, Mccombe A.Partial resection of the middleturbinate at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J R Arm Med Corps ,1999,45:18-19.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鼻咽癌 鼻窦炎 手术治疗 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7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75

鼻咽癌目前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癌症,鼻咽癌的治疗通常是放疗,但鼻咽癌经过放疗后常会发鼻窦炎,据有研究报道93.2%的患者在放疗后1年半内并发鼻窦炎,放疗后5~10年的患者中鼻窦炎的患病率高达76.9%。鼻窦炎的发病因及检查:经过放疗后,在取得效果的同时身体的一些部位也不同程度的遭到损坏。因此鼻窦炎病因可认为,鼻咽癌经过放疗后患者的鼻腔鼻窦黏膜纤毛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一段时间后黏膜纤毛脱落,导致纤毛系统运送功能以及清除功能下降甚至丧失,而且鼻窦引流口周围的细胞组织的黏连和炎性肉芽组织的阻塞使鼻窦炎长期不愈。由于鼻咽癌经过放疗后的鼻窦炎症状与普通鼻窦炎相同,所以很多人误以为是普通鼻窦炎,医学表明鼻咽癌放疗的鼻窦炎出现鼻塞、多脓涕,有时伴有长期低热和头部面部疼痛等症状,检查时如果结合影像学改变基本可以准确诊断出。还一个不同之处在于,鼻咽癌放疗后引发的鼻窦炎在放疗结束后6个月~1年为高峰期。如果及时的发现并用手术治疗,鼻窦炎可好转或治愈。现对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鼻窦炎进行如下分析。

鼻咽癌目前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癌症,鼻咽癌的治疗通常是放疗,但鼻咽癌经过放疗后常会发鼻窦炎,据有研究报道93.2%的患者在放疗后1年半内并发鼻窦炎,放疗后5~10年的患者中鼻窦炎的患病率高达76.9%。鼻窦炎的发病因及检查:经过放疗后,在取得效果的同时身体的一些部位也不同程度的遭到损坏。因此鼻窦炎病因可认为,鼻咽癌经过放疗后患者的鼻腔鼻窦黏膜纤毛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一段时间后黏膜纤毛脱落,导致纤毛系统运送功能以及清除功能下降甚至丧失,而且鼻窦引流口周围的细胞组织的黏连和炎性肉芽组织的阻塞使鼻窦炎长期不愈。由于鼻咽癌经过放疗后的鼻窦炎症状与普通鼻窦炎相同,所以很多人误以为是普通鼻窦炎,医学表明鼻咽癌放疗的鼻窦炎出现鼻塞、多脓涕,有时伴有长期低热和头部面部疼痛等症状,检查时如果结合影像学改变基本可以准确诊断出。还一个不同之处在于,鼻咽癌放疗后引发的鼻窦炎在放疗结束后6个月~1年为高峰期。如果及时的发现并用手术治疗,鼻窦炎可好转或治愈。现对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鼻窦炎进行如下分析。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在患者中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65例鼻咽癌经过放疗后引发的鼻窦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所示:在这65例患者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有医院证明均是鼻咽癌患者,其中鼻咽鼻咽低分化鳞状51例,未分化鳞状细胞癌11例,这些患者在治疗鼻咽癌的过程中都采用放疗方法进行治疗。放射总剂量65~80Gy。其中5例放疗2~3年鼻咽癌复发后再进行放疗,此次放疗剂量55~70Gy,另外60例进行一次性放疗,放疗结束后所有病例经鼻窦CT检查证实鼻咽癌经放疗后引发为鼻窦炎。进行手术时间为放疗后1~10年,5例进行手术治疗在再次放疗后8个月~3年。

在患者中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65例鼻咽癌经过放疗后引发的鼻窦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所示:在这65例患者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有医院证明均是鼻咽癌患者,其中鼻咽鼻咽低分化鳞状51例,未分化鳞状细胞癌11例,这些患者在治疗鼻咽癌的过程中都采用放疗方法进行治疗。放射总剂量65~80Gy。其中5例放疗2~3年鼻咽癌复发后再进行放疗,此次放疗剂量55~70Gy,另外60例进行一次性放疗,放疗结束后所有病例经鼻窦CT检查证实鼻咽癌经放疗后引发为鼻窦炎。进行手术时间为放疗后1~10年,5例进行手术治疗在再次放疗后8个月~3年。

放疗后鼻窦炎的诊断:临床表现为头痛34例,鼻塞25例,鼻出血5例,流脓涕20例,所有患者鼻咽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干燥、变窄,但均未见有新生物出现。CT检查表现为鼻窦及乳突黏膜增厚,窦腔内积累液体形成液气平面,增强扫描显示出鼻窦黏膜增厚,乳突气房消失,密度增大,但窦壁骨质无任何损坏现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检查证明均为鼻咽癌经放疗治疗后引发的鼻窦炎。按1997年海口分期标准将65例鼻窦癌患者分成3组,一组Ⅰ期15例,一组Ⅱ期32例,一组Ⅲ期18例。

放疗后鼻窦炎的诊断:临床表现为头痛34例,鼻塞25例,鼻出血5例,流脓涕20例,所有患者鼻咽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干燥、变窄,但均未见有新生物出现。CT检查表现为鼻窦及乳突黏膜增厚,窦腔内积累液体形成液气平面,增强扫描显示出鼻窦黏膜增厚,乳突气房消失,密度增大,但窦壁骨质无任何损坏现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检查证明均为鼻咽癌经放疗治疗后引发的鼻窦炎。按1997年海口分期标准将65例鼻窦癌患者分成3组,一组Ⅰ期15例,一组Ⅱ期32例,一组Ⅲ期18例。

手术前对患者的症状要求:根据病状,体型特征,CT检查确认为鼻咽癌经放疗后引发的鼻窦炎;放疗后鼻窦炎2年以上;所有患者全身体质及状况良好。

手术前对患者的症状要求:根据病状,体型特征,CT检查确认为鼻咽癌经放疗后引发的鼻窦炎;放疗后鼻窦炎2年以上;所有患者全身体质及状况良好。

手术治疗方法:全部患者都必须在注射麻醉之后进行手术,根据病的感染范围分别采用前筛和后筛切除病变部位手术,上额窦中鼻道开窗术,手术过程中发现10例兼有鼻窦炎改变和鼻咽低骨质损坏,8例低壁损坏并且与鼻咽互相连通,手术中已将坏死的骨质移除。其中有33例窦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水肿,及腔内黏液集聚,5例上颚窦内有潴留囊肿6例蝶窦低骨质坏死,并给予切除,6例中下鼻甲与隔膜粘结在一起,并给予一定的有效处理,但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未见到鼻窦腔没有鼻息肉形成。

手术治疗方法:全部患者都必须在注射麻醉之后进行手术,根据病的感染范围分别采用前筛和后筛切除病变部位手术,上额窦中鼻道开窗术,手术过程中发现10例兼有鼻窦炎改变和鼻咽低骨质损坏,8例低壁损坏并且与鼻咽互相连通,手术中已将坏死的骨质移除。其中有33例窦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水肿,及腔内黏液集聚,5例上颚窦内有潴留囊肿6例蝶窦低骨质坏死,并给予切除,6例中下鼻甲与隔膜粘结在一起,并给予一定的有效处理,但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未见到鼻窦腔没有鼻息肉形成。

手术后对患者的护理:手术后对所有患者鼻腔内清理并用药物进行全身护理,如抗厌氧菌类抗生素或者大环内脂类,严禁使用任何激素。手术后生理盐水配合双氧水每周清洗鼻腔3~5次,连续6个月。以后根据鼻腔情况,并按照医师的建议决定清洗次数。

手术后对患者的护理:手术后对所有患者鼻腔内清理并用药物进行全身护理,如抗厌氧菌类抗生素或者大环内脂类,严禁使用任何激素。手术后生理盐水配合双氧水每周清洗鼻腔3~5次,连续6个月。以后根据鼻腔情况,并按照医师的建议决定清洗次数。

结 果

结 果

将65例患者不间断的诊断6~48个月,参照有关鼻窦炎治愈评定标准记录数据,见表1。

将65例患者不间断的诊断6~48个月,参照有关鼻窦炎治愈评定标准记录数据,见表1。

讨 论

讨 论

鼻咽癌患者放过放疗后引发鼻窦炎的原因:鼻咽癌耳前野常规包括鼻腔后1/3~2/3,整个碟窦,鼻前野包括所有的窦口引流区,所有患者经过放射性治疗后不可避免的鼻腔及鼻窦黏膜,过放射性治疗降低了鼻腔的黏液纤毛的清除速度和效率,然而鼻和鼻窦黏膜的纤毛清除功能对预防鼻窦感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放射性治疗还可以引起鼻黏膜肿胀和水肿,如果患者经过放疗后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理,则会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黏膜液黏连或是产生肉芽组织,鼻窦通气功能受到阻碍,长时间的不予治疗,就会产生急慢性鼻窦炎症;有因为鼻咽癌患者体内的免疫功能降低,而放疗有进一步的损害了人体内的免疫功能,对与本来免疫力就很低的鼻咽癌患者来说,抵抗由于放疗引发的鼻窦炎免疫功能就很弱了,因此,绝大部分鼻咽癌患者经过放疗后都将会引发鼻窦炎。很低的鼻咽癌患者来说,抵抗由于放疗引发的鼻窦炎免疫功能就很弱了,因此,绝大部分鼻咽癌患者经过放疗后都将会引发鼻窦炎。

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与放疗后鼻腔、鼻窦黏膜功能将低,且有萎缩性变型倾向有关,所以后期所有病例,均为每个周3~5次坚持6个月以上进行护理。并且特别强调手术术后要经常用温热生理盐水配合双氧水冲洗鼻腔,对缓解鼻内的臭味和流脓涕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提高手术后治愈鼻窦炎的的重要措施。这主要是由于虽然手术解除了鼻窦的引流问题,但并未使鼻腔内黏膜的纤毛输送功能得到立即的恢复,脓液及反流的食物残渣仍需借助外力的作用才能彻底清洗。总之,如果及时的发现并用手术治疗,鼻窦炎可好转或治愈。

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与放疗后鼻腔、鼻窦黏膜功能将低,且有萎缩性变型倾向有关,所以后期所有病例,均为每个周3~5次坚持6个月以上进行护理。并且特别强调手术术后要经常用温热生理盐水配合双氧水冲洗鼻腔,对缓解鼻内的臭味和流脓涕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提高手术后治愈鼻窦炎的的重要措施。这主要是由于虽然手术解除了鼻窦的引流问题,但并未使鼻腔内黏膜的纤毛输送功能得到立即的恢复,脓液及反流的食物残渣仍需借助外力的作用才能彻底清洗。总之,如果及时的发现并用手术治疗,鼻窦炎可好转或治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联忠,张忻宇.CT发现分泌性中耳炎对早期诊断鼻咽癌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33-134.

1 李联忠,张忻宇.CT发现分泌性中耳炎对早期诊断鼻咽癌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33-134.

2 黄茂华,钟诚,陈媛,等.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术后换药护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5):457-458.

2 黄茂华,钟诚,陈媛,等.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术后换药护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5):457-458.

3 王天铎,樊忠.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0-313.

3 王天铎,樊忠.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0-313.

4 杨解军,吴新一,谢民强,等.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

4 杨解军,吴新一,谢民强,等.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

鼻窦炎手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慢性鼻窦炎;常规手术;临床疗效

慢性鼻窦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是临床上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常用方式,该治疗方式因可有效的缓解患者黏膜水肿症状、且可减少分泌物,有助于促进黏膜修复及生长,因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我院为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将接收的2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采用鼻内窥镜手术及常规手术两种方式治疗,且效果显著,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21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18岁~63岁,平均年龄为(33.5±2.3)岁;病程4年~10年,平均病程为(5.9±0.6)年;临床分期与分型:35例患者为I 期Ⅱ型,30例患者为Ⅱ期Ⅱ型,23例患者为Ⅲ期Ⅱ型,17例患者为Ⅲ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为(34.1±2.2)岁;病程4~9年,平均病程为(5.8±0.5)年;临床分期与分型:34例患者为I 期Ⅱ型,29例患者为Ⅱ期Ⅱ型,26例患者为Ⅲ期Ⅱ型,16例患者为Ⅲ型;两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分期与分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均无较大差异(P>0.05),有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1.2方法 手术前认真询问患者病史,且所有患者均进行专科检查、CT检查、鼻内镜检查等,明确患者的鼻窦水平位、冠状位,同时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并行降血压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切割筛泡及钩突,增加鼻窦密度,对于中鼻甲肥大者应将中鼻甲折断,同时对弯曲部分进行矫正,并对内侧黏膜进行保留,确保呼吸通畅,同时应和鼻中隔部位相连接,保持嗅觉度。采用Messer Klinger 方式进行操作,将开放鼻窦取出,并对患者的鼻腔及鼻通气情况进行纠正,若鼻窦有不可逆病变发生,则应充分暴露鼻内黏膜,且手术腔表面应尽可能覆盖黏膜,避免骨质暴露。以患者的实际手术情况为依据可采用膨胀海绵,以有效的促进黏膜填塞物生长,不可使用凡士林纱布。术后48 h将鼻腔填塞物取出,并且应利用麻黄素对术腔进行彻底清洗;术后3 d于鼻内镜下清理术腔血痂及分泌物。术后第1 w应给予患者全身抗生素治疗,即给予患者口服泼尼松片治疗,1次/d,30 mg/次,鼻腔局部应用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剂喷鼻。术后第1个月应每周进行鼻内镜复查及换药;第2个月则应进行1次/2 w鼻内镜复查换药;2个月后进行1次/月鼻内镜复查。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1.3疗效判定 治疗效果定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可分为治愈、好转、无效3种,其中治愈:治疗后患者脓鼻涕、鼻窦症状、头疼等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经内镜检查显示患者窦腔黏膜、鼻腔黏膜均呈上皮化,且患者均未分泌脓性物质。好转:治疗后患者的脓鼻涕、鼻窦症状、头疼等临床症状均基本消失,经内窥镜检查显示患者窦腔黏膜及鼻腔黏膜有水肿现象发生,且有少量脓性分物质分泌。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多选取的21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处理分析,两组间组间比较则展开χ2检验,若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窥镜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5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较大差异(P

3讨论

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其主要是指鼻窦黏膜的化脓性炎症,主要包括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两种,其中以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最为常见。以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及筛窦炎的发病率最高[3-4]。临床研究表明慢性鼻窦炎主要是由于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且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彻底治愈迁延所致;同时患者全身抵抗力下降、特应性体制、全身疾病、急性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环境不卫生等因素也可诱发慢性鼻窦炎发生[5-6]。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多脓涕、头痛、嗅觉减退或消失、蝶窦病、鼻塞、视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还极易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

临床上通常将手术治疗作为该病的常用治疗方式,传统的常规手术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临床上仍需继续深入探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近些年来,随着临床上对慢性鼻窦炎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应用,鼻内窥镜手术逐渐在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中得到应用[8]。该手术方式主要是指在鼻内窥镜直视下,通过手术将鼻内病变组织去除,确保鼻-鼻窦引流通常,同时促进黏液纤毛清除防御系统的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式[9]。该治疗方式通过微创技术进行,可有效的缓解机械性阻塞,且有利于恢复患者鼻窦、鼻腔内黏膜纤毛的正常清除功能,有助于引流及鼻窦通气,进而可有效的改善患者鼻窦病变情况,达到治疗效果[10-11]。此外,该治疗方式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痛苦小、出血量小、操作精细、手术彻底等多种优点,因而逐渐得到广大医生及患者的认可,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常用方式。

临床研究表明在给予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时极易引起眼睑皮下淤血块、术腔粘连、纸样板损伤所致的眼睑水肿等并发症,从而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造成影响。因此,为有效的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在给予患者鼻内窥镜治疗上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及处理。临床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是导致患者术后窦腔引流不畅及鼻腔粘连的一项主要因素。因此,对于伴有明显鼻中隔偏曲症状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其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此外,手术操作者操作不熟练,或粗暴操作等也可造成纸样板损伤,因此,在给予患者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时必须应在直视下将病变组织清除,且应确保操作者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方法及技巧,从而尽可能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窥镜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5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较大差异(P

参考文献:

[1]林忠菊,董燕.综合护理对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4,35(11):2465-2466.

[2]彭寒.慢性鼻窦炎患者内镜术后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8):28-29.

[3]潘宇红.鼻内镜术后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7):116-117.

[4]白艳霞,权芳,邵渊.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510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420-422.

[5]李进,王能军.老年鼻中隔偏曲和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关系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128-130.

[6]农应全,梅晓峰,梁海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后应用甲泼尼龙与泼尼松的疗效对比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1):107-109.

[7]王海瑞,赵俊亭,刘伟杰,等.经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河北医学,2014,20(2):264-266.

[8]李琪.阿奇霉素联合吉诺通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7(6):64-65.

[9]杜欢乐.克拉霉素与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啶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1):111-113.

[10]安明元,冯智敏,王晓英,等.护理干预对鼻内镜下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3):425-427.

上一篇:手术刀范文 下一篇:结扎手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