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时间:2023-02-15 10:11:23

社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摘要:高校的艺术类社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的重要学生组织,以高校艺术类社团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问题在理论层面的关照,亦是对高校“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在实践层面的回应。此外高校艺术类社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显性的文化特征,也还需要通过增强学生兴趣、创新表演方式、注重高校艺术类社团的传承发展等方式加以推动,以此促进高校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社团;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多元文化格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发展,高校学生基数不断增多,高校艺术类社团也呈现出上升性发展的整体趋势,这样的社团发展状态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内容完善,也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场域。高校艺术类社团如何突破现有状态、追求时代意蕴的丰富完善,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艺术类社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引领高校艺术类社团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实现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下,多元化文化在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相互激荡,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的文化格局遭受挑战。因此,以高校艺术类社团为载体,积极构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格局必要且意义重大。

(一)破解“文化娱乐化、庸俗化”的现实需要

“文化娱乐化、庸俗化”是指以自我享受、自我享乐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作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低俗不堪等方式,通过不入流的滥情表扬,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和迎合不入流的生活现象的一种文化现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为“文化娱乐化、庸俗化”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娱乐成为最高的价值与准则,一切文化内容与形式只有与之联结,才能进入大众化的传播渠道,进入受众视野。”①身处光怪陆离的网络环境中,青年在虚拟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很容易迷失自我。再加上当下资本对于文化的过度包装,出现了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带上商业性质的现象,这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丢失了一些人文精神发展的需要,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古往今来,优秀文化既承担着知识传承和道德教化的重任,更有引导社会人文精神向着真善美前进的义务。高校艺术类社团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必须坚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多元的方式破解“文化娱乐化、庸俗化”现象。

(二)破解“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弱化”的迫切需要

高校历来都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职责和义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被以抖音、小红书、B站等各种app呈现的快餐文化所吸引,大量时间耗费在智能产品上,而忽略了现实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对高校弘扬优秀文化产生了冲击。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良莠不齐的文化相互激荡,部分大学生很容易在浏览新媒体信息过程中被不良信息和价值观误导,在不理想的舆论氛围中思想认识和理想信念容易受到冲击,没有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青年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会逐步丧失,进而影响高校艺术类社团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新时代以来,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文化自信上显得更加关键。要做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就要发挥好艺术类社团的文化传承作用。通过完善高校艺术类社团管理体系,促进艺术类社团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提高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以此破解“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弱化”的现实困境。

二、高校艺术类社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

在高校各类社团中,艺术类社团以其特有的艺术氛围,相比其他类型的社团能更好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更高效地弘扬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高校艺术类社团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渠道,展开育人工作,呈现出以下的内涵特征。

(一)凸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在儒家、道家思想中皆有体现。《礼记·哀公问》记载,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强调治国理政要以人民为重;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认为人与天地、道法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人为本”在高校艺术类社团的管理中,体现为要了解学生,以师生友谊建设为基础,倾听学生诉求;要重视学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统筹资源调配,满足学生要求;要相信学生,以合理规范的社团制度为保障,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相较于其他社团,高校艺术类社团更加具有文化渲染和感染功能,其活动展开形式更加多元化,对学生价值观、艺术审美观、美学鉴赏能力影响更为深远。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紧紧围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和引导全国106所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艺术类社团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发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注重“修身正己”塑造榜样

“修身正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思想精髓,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艺术类社团作为大学生聚集的场域,他们怀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围绕追求高尚艺术的目标,在社团中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于学生而言,艺术类社团的同学是他们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艺术类社团这个集体中,利用学校提供的艺术学习和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朋辈作用,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共同创造,在实践中挖掘优秀的作品,不断推出弘扬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朋辈之间影响巨大,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促进,互为影响,从而达到“正己”。此外,社团内学生在创造优秀作品时,他们把目光和精力聚焦于社团活动和实践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蚀,从而达到“修身”的效果。艺术类社团作品的创作和演出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正是在高水平艺术类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得到熏陶和熏染,其思想进而得到升华。因此,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修身正己”的成长过程。

(三)彰显“舍利取义”培育良善风尚

文化艺术的最高真谛就是发现真善美,高校艺术类社团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真、寻找善、发展美,将真善美的因素收集起来,通过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创造出新的作品,通过表演、展览的方式,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舍利取义”思想,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大学生进入校园以后,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舍利取义”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社团为宣扬这种思想提供了平台,社团平时组织活动可以整合学生的才智,进行构思、策划、创造,形成具有正能量的作品,从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让学生在良好的社会风尚中健康成长。

三、高校艺术类社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彰显

以高校艺术类社团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同时也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作为重要抓手,以此推动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

(一)增强学生兴趣,提升艺术素养

高校艺术类社团是大学生在遵照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涉及到戏剧、戏曲、文学、书画、、摄影、影视、舞蹈、音乐、收藏等诸多方面,具有自发性,明确性,运行的自主性、多样性、广泛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高校艺术类社团是对高等素质教育的补充,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一方面,要增强学生参与高校艺术类社团的兴趣。学校要提高对艺术类社团的重视程度,要规范社团内部管理,让艺术类社团成为热爱与责任凝成的一股绳;要加大资源投入,完善硬件,补足软件,把艺术类社团的门槛降下来,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融入进来;要给社团指导老师下任务,把教学工作真正开展起来;要多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艺活动,如古乐器大赛、诗词大会、戏曲文化节、书法绘画展览等,让学生学有所用,架起一座“学以致用、德艺双馨”的成长桥梁,激发起内在驱动力,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美,展现美,创造美,通过艺术创作,融合艺术技能,把抽象的兴趣爱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传统文化在一学一用之中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在增强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融合,当学生感受到高雅的传统艺术,并爱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后,自然会摒弃网络中所存在的低俗化、碎片化、同质化的信息,学生的注意力将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拒绝虚幻缥缈的消费符号诱惑,回归具有意义感的真实人生”。②例如,很多高校艺术类社团举行诗词歌会、歌曲经典永流传、书画展、音乐展、红色故事演讲、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多样化的活动,能够让学生经过传统文化的洗礼,提升学生的娱乐鉴赏力、反思与批判力,进而吸引更多的青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形成新的热潮。

(二)创新表演方式,规范社团管理

高校艺术类社团应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开展文艺表演活动,把青年的激情与热情融入到表演中,用表演传递文化,鲜活传统文化内容,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在改善文化民生的同时,带来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属性被进一步放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使学生们在参加社会活动的同时,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实现学校和社会之间转换,为学生日后毕业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校社会文艺表演的支持,文艺演出不是喊口号贴标语,需要场地、人员、物资等多方面资源保障,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齐全,才能为观众呈现出一盘好菜,才能将传统文化传递到人们心中。要严格规范艺术类社团管理体系,艺术类社团的发展较之为一般的社团来说需要投入的金钱更多,因此要加强艺术类社团的廉洁教育,扼杀贪腐苗头,守住社团初心。尤其是高校艺术类社团在开展对外活动中,必须要防止社团活动的商业化、利益化,尤其警惕一些敌对势力搭着赞助或者培训、参演、社会实践等名义,渗透到艺术类社团常规教育中,扭曲艺术类社团成员的价值观念,对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增加阻碍。

(三)注重传承发展,弘扬传统文化

从现有高校艺术类社团的发展模式和成长经验来看,大多数的高校艺术类社团基本都是学生为主导、高校为引领发展的模式,呈现出极高的自由性和分散性。高校对于艺术类社团的管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缺乏强有力的规划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艺术类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缺乏有效保障。因此,高校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必须注重传承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一,注重传承发展,创新传承方式。高校艺术类社团本身就定位于为高校文化建设服务,为提升高校文化艺术性服务,因此,要提升高校艺术类社团的艺术性发展就必须坚持创新传承方式,以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艺术类社团可以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发挥网络传承的功能。要运营和维护好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和更新相关信息,回应关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社团新媒体平台的关注度,增加和受众的良性互动。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鼓励社团学生拍摄具有传统艺术气息的短视频。例如,可以对一些非遗技艺、中国戏剧、民间工艺、琴棋书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视频拍摄,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和受众沟通交流的渠道,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艺术类社团积极寻求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合作,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现技艺,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加强非遗技艺的培训,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比如社团开展“戏曲进校园”的活动,邀请传统戏剧艺术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艺术课堂或者文化艺术讲座,向社团师生讲述传统戏剧的历史沿革、艺术门派、杰出代表、经典剧目、特色场景、代表唱段、演出服装、演出道具、舞台化妆、舞台美术、舞台表演等一系常识介绍,加深高校师生对戏剧艺术的了解,有利于戏剧文化在高校艺术土壤中的播种与培育,以达到民族文化的优化传承效果。其二,高校部门建立规范的艺术类社团发展章程。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内,高校艺术类社团也正当如此。高校相关部门在建立高校艺术类社团发展章程中要包含具体的组织构建、成员招募条件、管理方案和考核内容等相关内容,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细化。此外,还应该将有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定写进章程,保证高校的艺术社团工作在一种正面、积极向上的前提下进行推进,以这样的形式来促进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

作者:雷源 肖怡

上一篇:风险管理对胃肠镜检查的实用性 下一篇: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