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社团管理

时间:2022-01-13 03:32:18

浅议高校社团管理

摘 要:高校学生社团生活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都大有裨益。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和深入,高校社团在数量和种类上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管理上的难题也引发关注。本文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校社团;社团管理;反思

在现代高校中,社团已然是学生热议的话题之一,社团活动、社团生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各高校动辄上百,少亦十数的社团数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它独立于课堂之外,又存在于校园之中,既是课外缤纷生活的发源地,又能弥补课堂知识的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博专并重,广精兼修,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了当务之急。高校社团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而且随着时展,社会对高校学生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校社团在工作管理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高校社团管理的主体

要想把握高校社团管理问题的实质,首先必须认清管理主体是谁。因为成员构成的特殊性,高校社团不同于社会社团,既有学生自发因某一兴趣爱好而结成社团,同时又有学校作为校园管理者的介入和支持。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而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跳板,在社团中学生能粗略感受到社会的氛围。大学生社团不仅是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更是学生之间交流成长的窗口。社团学生和学校双方都成为高校社团的管理主体,二者缺一不可。学生自身作为社团自律的主体,对社团内部的制度建设、人员分工等有当然管理义务及权利,而学校作为社团他律的主体,对社团的身份认定、活动行为等亦有天赋之权能及责任。高校社团管理,既需摆正学生自治管理的位置,同时亦需学校统筹管理。

二、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加大了对社团的支持和投入,物质条件的限制并非社团发展桎梏之主因。社团建设与管理的软件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以笔者的经验体悟,现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做简单分析。

1.社团内部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一般而言,现在大部分高校社团都挂靠在团委之下,由团委统筹管理,并有相应的社团管理规范、活动准则作为制度支撑。实践证明,这种社团管理模式可以让学校全面了解和管理社团,发挥共青团阵地的前沿优势,发挥社团作为学生课外思想工作载体的价值。但同时应注意到,在社团的内部管理上,社团体制单一随意,各种社团趋于娱乐性,违背了社团建立之初衷。有不少社团都缺少或惰于执行完善的内部团体管理结构,达不到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目标。

健全的制度是保证社团合理发展的前提,是提高社团管理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大学生社团管理必须建立起一种机制,主动督促和帮助社团成员。但现在大部分学生社团在此方面存在缺陷,会员流动性也特别大,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由于大部分社团缺少正确的规范指导,也没有完善的奖惩制度,导致社团人员涣散,很难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2.缺少专业指导

大部分社团指导来自于团委教师,但由于团委的职能和具体负责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的限制,除了原则性的方向与活动指导外,很难有更具体的指导。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社团,也很少有学校或者社团能够请校内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或顾问。即使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也难以对社团的具体事宜一一躬亲。如此便导致了一些社团在组织上的低效化和活动上的散漫化。学生难以从社团活动中汲取充分的知识,无法估算参与社团的预期收益,从而降低对社团活动的期待。

3.社团创新能力欠缺

高校社团通常举行讲座、座谈、辩论、比赛、聚餐等种类繁多的活动,不一而足。不少社团除了常规的讲座、座谈模式之外,就很少有所突破,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联系实际、关注焦点、引领潮流方面作为甚微,无法走出一条创新发展、提炼精品、打造品牌的道路。

社团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无法引入专业导师的指导,从而社团本身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团管理上,无论是学生自律还是学校他律,都当从以上症结入手。

三、改进高校社团管理工作的建议

高校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发展。一个好的社团可以成为影响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而好的社团管理工作能够创造和改造出一批好的社团。针对此前分析的几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1.完善社团管理结构与制度,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协调发展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管理结构与制度建立的目标是减少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收入。同样的,高校社团也需要完善的管理结构与制度去减少社团不必要的付出、增加团员的收获、增加整个团体的荣誉。同时,自我管理是所有团体与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对于高校学生社团也不例外。

由于大学生社团管理的特殊性以及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应该协调好大学生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在遵循学校管理规定的同时侧重突出自我管理,正视高校社团管理中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身在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校、院团委在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一体两翼”格局的同时,应当深入考察各社团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特别是奖惩机制、选举机制、档案制度等,落实社团内部制度。

2.加强社团专业指导,引入常态化的导师体制

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社会经验来看,高校学生虽不乏天资卓绝者,但知识结构以及经验视野毕竟有限。大学生社团要想有长远发展以及层次提升,就一定要有专业性的指导。从目前的高校实践情况看,有两条道路可以借鉴。一是将部分高校推行的“烛光导航”和“班级导师制”引入到社团层面,通过学校学院相关制度的确立,尝试将社团的专业指导制度化,固态化;二是社团可以自主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将指导教师作为社团设立的必须要素。

虽然说聘请专业教师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都会增加社团的成本,但获得的收益却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才能显现。可以预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社团更容易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社团的管理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团的文化内涵与传统宗旨也会得到加强与传承,从而更能增强社团的创新能力,扩大社团品牌的影响力。

3.致力于提高社团成员素质,加强社团成员培训

无论何种社团组织,人员稳定都是其强有力的支撑。相对而言,学生社团更具自主性和开放性,不同年龄、地域、学科、性格背景的社团成员,差异性较大,因为某项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人员之间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给社团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当前高校社团中,不少对社团活动十分热心的新生,刚刚进入校园就不甘人后,跟风而进,而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时间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进入社团的理由也蒙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因此,为加强高校社团的管理,在强调制度建设和导师引入之外,还需严格贯彻纳新和换届制度,有针对性地对社团成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这种培训和教育并不只限于社团内部的人员培训,更需贯彻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既有思想教育,又有专业培训,一体两面,共同作用于社团成员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推进社团良性发展的合力。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学生社团是校园进行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唯有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社团管理的方式方法,寻求切合时代需要的社团管理路径,方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余喜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2]张留山.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04).

[3]吕文慧.关于高校社团管理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4]唐坤.浅析高校社团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2,(08).

[5]张彬.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的探讨[J].才智,2010,(35).

上一篇:ESP理论与高职高专院校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 下一篇:浅谈清代的边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