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探索

时间:2022-07-12 15:50:06

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探索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模式,通过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从而不断增强思政教育质效。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扎根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之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与独特的魅力,并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之路中发挥积极作用。

由王学泰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华夏饮食文化》一书围绕饮食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结合食物、食品加工、烹调、炊具、用餐环境等饮食相关因素,从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两个方面诠释了华夏饮食文化,为高校思想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之路提供了参考。全书共五章,第一章“饮食文化的蒙昧时期”主要指的是原始时期人类的食物以及炊器、食具与烹饪技术的产生,简要说明了原始社会人们的精神追求及其对饮食生活带来的改变。第二章“饮食文化的萌芽时代”主要指的是夏商时期,指出大禹治水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介绍了夏商时期的肉、酒等主要食物,阐述了夏商两代的饮食生活、饮食丰俭与王朝兴亡之间的内部联系。第三章“饮食文化的昌明时代”主要指的是周朝到两汉期间的一千多年,介绍了这个时期一日四餐的宫廷食制、一日两餐的百姓食制,分析了南北食系的区别与互相影响。第四章“饮食文化的昌盛时代”主要对两汉以后中国烹饪理论、菜系的形成与发展、茶与酒的发展及其艺术化、宴集、饮食与某些食品的人文意义等内容进行系统性讲述。第五章“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描述了宫廷、贵族、士大夫、市井、宗教不同阶层人们的饮食文化。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亟待创新与突破,这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效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引领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而思想的培养不是依靠单一的课本教学实现的,还需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传统饮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涵盖了我国古往今来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饮食生活,不仅包括了食材的种植、加工、用具等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了饮食习惯、饮食类诗词歌赋、饮食中的哲学思想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可见,传统饮食文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这些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优质素材。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结合《华夏饮食文化》一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之路:一是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中体现传统饮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思政课为载体,从教学实践出发,规划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途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传统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合进去,呈现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从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思政教育实效。例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饮食文化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的教学目标中,让理论知识贴近生活、便于消化吸收。二是在传统饮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元素。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无论是食物本身、烹调方法还是古往今来厨师的烹饪态度、不同阶级的饮食文化思想等,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墨家质朴的饮食文化思想”提出“去无用之费”,体现了节俭的思想;由“茶文化”所含的“水”引申至“上善若水”,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结合;“酒”本身以辩证的方式,演绎着刚柔并济、一张一弛。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政教育的抽象知识较多,可以借助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传统饮食文化具象地融入到抽象的思政教育知识中去,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到传统饮食文化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理论知识。总体来说,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是一条切实可行、一举多得之路,在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发挥出思政育人的功能。《华夏饮食文化》一书杂考“经史子集”,以时间为轴,以每个时代不同阶层的不同饮食生活为点,证以出土实物及民间的饮食传承,勾勒出华夏饮食文化的轮廓,为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支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与挖掘的读物。

作者:高艳梅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探索 下一篇:地产公司房地产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