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内涵分析

时间:2022-03-25 09:02:51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内涵分析

[提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主观概念,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从国内外现有文献看,学界多是从评价维度、提升策略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而对其由来、内涵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一个主观概念,首先需要梳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以“同龄(等)劳动力”作为参照系,以满意度作为评判依据,明确其内涵范畴与特征,最后以高等教育收益率作为衡量满意度的依据,将满意度细分为“价值薪酬、泛专业对口率、发展空间、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等测评维度。这样,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范畴才能更加清晰,据此探寻其可操作性提升路径也会更加有的放矢。

关键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同龄(等)劳动力;高等教育收益率

一、高质量就业的由来

(一)高质量就业提出的背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我国教育体制需要加快变革的步伐。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首先变革办学体制,逐步形成多种办学形式共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也从这一年起吹响了“扩招”的号角。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而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因此,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影响下,我国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倒挂现象,于是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关乎民生的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12年的十提出“更高质量的就业”,2017年的提出“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至此,由民间研究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变成政府和民间共同关注的话题。(二)高质量就业的演进。一般来说,大学生就业质量通常受三个宏观因素制约:第一,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就业政策;第三,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两个主要阶段:计划经济阶段(1949~1992年)和市场经济阶段(1993年至今)。在计划经济阶段,高质量就业主要表现是从事“工作稳定、国有企业(或公办单位)”的体面工作,获得的主要依据在“文凭”;市场经济阶段,高质量就业的主要表现是获得“高薪酬”的“体面工作”,获得的主要依据开始从“文凭”转向“文凭+”。就业政策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有研究者梳理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来的就业政策,结果发现我国就业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在经济发展模式和就业政策一定的前提下,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毕竟大学生毕业数量影响着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迅猛,高校在校生逐年攀升。根据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大众化阶段(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截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由于每个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同,所以各阶段高质量就业的表现和获得高质量工作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二、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一)高质量就业的概念。考虑与本文相关度的强弱,在兼顾信度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现有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的效度、影响力等。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在国外,从劳动领域界定就业质量的说法有美、德、英、法等国通用的“劳动生活质量”、国际劳工组织(ILO)的“体面劳动”和欧盟(EU)的“工作质量”,I-LO(1998)在原“核心劳工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体面劳动,即“促进男女在自由、平等、安全和人格尊严条件下体面、生产性、可持续的工作机会”,该定义包含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向受过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劳动者;欧盟的“工作质量”就是在关注有薪就业的基础上更好的就业状态,它是一个相对、多维的概念。Schroeder、K.Fredric(2007)最早明确提出的“高质量就业”概念,即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高收入是却非唯一衡量标准。在国内,明确以高质量就业内涵为标题进行研究的有刘善堂等人的《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提升策略》和张小诗等人的《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刘善堂从政府与社会的宏观层面、高校的中观层面以及大学生的微观层面分别解读了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即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良好的就业能力以及“三高一低”就业标准;张小诗等人认为,高质量就业就是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大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满意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与社会人才需求一致;其他的多是探讨高质量就业提升策略的同时论及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如齐小萍(2009)、肖辉(2014)、路兵(2014)等。一般来说,衡量就业质量的高低,除了确定一个衡量标准外,更要寻找一个相对稳定、客观条件相当的参照物。否则,抛开这两点来谈高质量就业的内涵,难免有失偏颇。本文研究认为:关于高质量就业的参照物,选用同龄劳动力和同等劳动力,其中同龄劳动力就是同龄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青年,同等劳动力是同学历、同学校层次毕业生;关于高质量就业的衡量依据,根据现有文献,我们选用相对客观的高等教育对比收益率作为主要的评判依据,就是大学生在经过三年(四年或者更长)时间获得本专科学历后就业一段时期后(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德雷福斯模型的职业阶段划分理论,由于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等)劳动力存在工作适应期的时间差,我们选择期限为毕业后的第四年)获得的工作收益与同龄(等)劳动力工作收益的比值。因此,高质量就业指的是大学生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与同龄(等)劳动力相比高等教育收益率大于1且满意度较高的就业形式。关于满意度这个主观性较强的概念,下文将做界定和细化。(二)高质量就业的特征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除自愿性失业外的全员就业,一般用初次就业率高低衡量充分就业的程度,理论上讲,除自愿性失业或非抗拒突发性事件造成结构性失业外,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应该为100%才能视为充分就业。根据惯例,在计算初次就业率时,升学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常被计入当年就业人数,核算结点为应届大学生毕业年份的8月31日。但是,三点事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的问题需要特别明确:第一,当年能够找到高于同龄劳动力社会平均工资(以下均简称社平工资)而选择待业的毕业生都视为自愿性失业人员,按就业人员计算初次就业率;第二,毕业当年选择升学的大学生,如果在获得更高学历后就业质量低于其获取第一学历时同学的,将扣除该生获得第一学历当年的初次就业率;第三,毕业年份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如果特定周期收益不高于该周期社平工资的,也将扣除该生毕业年份中的初次就业率。根据《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三年后未成功者放弃自主创业的达50%以上,因此特定周期以三年为限。2、动态性。高质量就业动态性就是指它并非是静止的问题,而是动态变化的。由于高等教育的隐性教育功能,大学生就业质量可能在隐性教育的推动下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明显提升,由于升学和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滞后性也会影响高质量就业变化。K.Fredric也认为“就业质量”具有阶梯性的双向流动性,在劳动力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影响下,高、低质量就业可以相互转移。因此,高质量就业具有动态性。3、高满意度。高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其所从事职业的满意度较高,它是高质量就业的本质特征。满意度本身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根据现有涉及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研究的成果,我们将大学生满意度进行可衡量指标转化,这个可衡量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价值薪酬(单位劳动时间里取得的所有报酬)、泛专业对口率、发展空间、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等。

三、高质量就业的测评

(一)高质量就业的测评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同龄社会青年已经工作,而且经过3~4年的工作,他们已经适应其本职工作,而作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仍然是一个职场小白,所以两者的待遇可能出现一些倒挂,所以我们研究后认为,应该向后推3年再来进行对比就业质量的高低。关于高质量就业的评判依据,据现有文献显示,国外学者多“用工作(生活)质量”和“体面”来衡量,国内学者多倾向用“满意度”来衡量,并且为了能够进行相对准确地测评,还设置了不少维度、指标。但是,这些测评不仅操作繁琐,而且这些测评多是动态的。因此,在阅读和研究大量文献后,综合教育收益和高等教育投资理论,我们希望用高等教育对比收益率来作为研究高质量就业的主要依据。(二)高质量就业的测评维度。高质量就业的测评维度就是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评价层面。国外对高质量就业的评价多是从某国(或地区)全部劳动者或者某特殊(常为弱势)群体等宏观角度来进行的,而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关注较少。在国内,有研究者从社会学视角提出高质量就业评价的10个方面,即人职匹配度、稳定性、报酬、劳动条件、晋升机会、社会保护、工作挑战、利益表达、决策空间和满意度等;有研究者从职业角度提出高质量就业评价的四个层面,即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和发展空间等;有研究者从评价要素的前提下提出就业质量的四个评价维度,即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等。国内的研究虽然有很多研究者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但是在设置评价维度的时候并没有确定相对静止的参照物,而且很多研究高质量就业的评价维度有合并的成分。综上,我们以同龄(等)劳动力为参照系,从高等教育对比收益率角度出发,确定以价值薪酬、泛专业对口率、发展空间、稳定性和工作环境作为衡量高质量就业的测评维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廖心文.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试论毛泽东、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探索[J].党的文献,2008(06).

[2]谢秀军,陈跃.新中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J].改革,2019(04).

[3]孟彬,钟新文,刘鸣禹.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3).

[4]史朝.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思路———评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9(04).

[5]国福丽.国外劳动领域的质量探讨:就业质量的相关范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01).

[6]国富丽.国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概述[J].中国劳工,2009(10).

[7]刘善堂,成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提升策略[J].大学生就业,2014(01).

[8]陈成文,周静雅.论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体系[J].山东社会科学,2014(07).

[9]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06).

作者:李小想 翟颢 单位:湛江科技学院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上一篇:创新型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下一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化工原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