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自然教育营地项目设计策略

时间:2022-02-10 10:38:13

乡村儿童自然教育营地项目设计策略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自然教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以浙江大青山泉岗村为例,深入探讨基于卢梭自然教育观下的乡村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设计策略,以寻找重新连接家庭、孩子与自然的有效方法,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为乡村振兴探索新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儿童;乡村;自然教育;设计策略

自然缺失症是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描述了当下儿童与自然关系的疏远,旨在唤起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全面认知和对自然教育的重视[1]。20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孩子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单调、机械,孩子在自然中玩耍的天性受到压抑,患上“自然缺失症”的儿童数量与日俱增[3]。据研究表明,自然的缺失对儿童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等[2],在此背景下,自然教育应运而生。

1项目概况

随着国家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乡村振兴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业休闲旅游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不仅促进了乡村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更提供了乡村转变发展的新方向,有力推动了乡村景观业的发展。乡村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具有儿童自然教育得天独厚的场地条件,以自然教育介入乡村振兴战略,可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进一步带动乡村发展。目前国内对于乡村儿童自然教育场地的规划和设计研究较少,有关乡村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营造也不完善,大多处于实践阶段,乡村尚未形成特定的自然教育营造体系来满足儿童自然教育的需求。大青山泉岗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北部,群山环抱,村北临海拔861.3m的覆卮山。泉岗村山青水秀,风和日丽,不仅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还孕育了淳朴的民俗民风。泉岗村现有千年古村、千亩梯田、冰川石浪等多处观光农业,这为儿童自然教育营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项目将乡村儿童活动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泉岗村为例,从自然教育角度对乡村儿童活动空间进行设计研究,以期为乡村发展及乡村儿童活动空间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问卷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儿童自然教育情况,优化大青山泉岗村儿童自然教育营地项目设计策略,项目成员使用“问卷星”系统制作了一份关于“我国现代家庭对乡村自然教育空间的需求分析”的网络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重点探索我国儿童对于乡村自然教育空间的需求情况,为设计发展乡村自然教育营地提供支撑。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儿童自然教育严重缺失,绝大部分家长愿意并希望孩子能够接受自然教育,体验自然活动,自然教育前景广阔。在对自然教育项目的选择中,孩子们更青睐博物认知、生态保育以及自然生活教育等项目类型;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们更加关注营地的安全、交通和主题特色等方面内容;家长对自然教育营地的设计环境更倾向于田野、草坪等自然开阔的场地为主,溪流、森林、花丛、沙坑等场地为辅,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营地容易让孩子们更好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儿童更喜欢自然教育营地活动中的手工艺术类项目、“可供玩耍的趣味性构筑物”的活动设施及互动性装置和互动性强的植物。考虑到现在家庭对自然教育的需求,在泉岗村进行儿童自然教育营地方案策划时,力争做到迎合儿童全方位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达到自然教育知行全覆盖。此外,如何开发形式丰富、具有创新性的项目以及保障儿童安全也是乡村自然教育营地设计策略的重点。

3大青山泉港村自然教育营地项目设计策划

结合大青山泉港村现有的自然资源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本项目以儿童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将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大青山泉岗村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设计策划的始终,拟将大青山泉港村自然教育营地按功能分区分为5个部分,即“地博讲堂”博物馆、“万物生长”植物乐园、“GOFARM”趣农场、“时空胶囊”人文馆和“童梦奇境”拓展区。

3.1“地博讲堂”博物馆

泉岗村历史悠久,此地块上存有较多废弃旧屋,但同时也拥有“千亩梯田”的壮观景象。设计中拟将两者加以利用,将梯田上废弃旧屋改建成自然教育的博物馆,同时将千亩梯田的景色引入馆内。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是,“地博讲堂”采用多龄段全互动的教学方式,馆内铺装采用防滑地铺,结合道路动线分区规划,更好地普及地理知识。在馆内规划设计中,划分科普和互动两大区块:科普区设立中国代表性地形及大青山地形模型等(采用当地特产岩石制成的模型,包括整个的地形和地形剖面模型),配备专业解说员,并定期开展地理讲座;互动区内开展以矿石元素为主的实践体验,如设置“开采矿石”“矿石猜猜猜”等互动型游戏,打造以“千亩梯田”为景观中心的远眺平台,进行简单的VR感官互动,并开展能让儿童身临其境的“地质演变”等活动,达到集观赏、科普、实践于一体的全新博物馆形态。

3.2“万物生长”植物乐园

覆卮山度假村酒店位于泉岗村旁覆卮山上,是周边城市旅游者到此的首选住宿点,人流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自然教育营地的发展。酒店东部阳光充足、雨水充沛,为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故植物乐园选址于覆卮山度假村酒店东部。植物作为自然教育中为儿童提供天然课堂的重要部分,该植物乐园以泉岗村特色竹为基底,打造“清幽竹径”,利用当地盛产木材,建造了与自然共生的建筑———“鸟巢餐厅”“昆虫之家”及“森林城堡”。为让孩子更好地融入自然,调动嗅觉、触觉、视觉等多感官活动,将植物园中互动版块分为趣味类(如含羞草)、食虫类(如猪笼草)及芳香类植物类(如碰碰香)。此外,植物乐园中的地形设计结合自然教育场地中的游戏场地,在考虑植物安全性的前提下,建造多样性地形环境,使儿童真切地感知自然植物,了解到更丰富的自然形态。

3.3“GOFARM”趣农场

“GOFARM趣农场”拟建于覆卮山度假村酒店西南部,临近覆卮山度假村酒店及设计预建的植物乐园,位于主要交通路线旁,能够联系各个活动区。场地平敞开阔,有天然草地,适合动物繁衍生长。农场建造可以就地取材———选取当地常见的材料作为设施原材料(如木材、石材),这些材料既能满足设施所需的功能要求,又可以凸显场地本土自然特色,同时有助于儿童对自然材料的认知学习。趣农场划分互动区和观赏区。互动区内圈养多种无攻击性的农场动物,让孩子近距离地与动物进行互动;开放动物育婴室,让孩子形成珍爱生命的观念;搭建昆虫屋,展览多种昆虫标本和昆虫模型,摆挂科普展板进行知识讲解,并举办亲子昆虫标本制作活动等。观赏区则是在昆虫屋旁开设观察区,摆放不同种类昆虫养殖生态箱,孩子可近距离观察这些昆虫的生活状态,并通过电视播报便于直观了解部分昆虫的形变过程。儿童通过农场中的趣味体验,可以感受到动物及昆虫的生命历程,学习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

3.4“时空胶囊”人文馆

在传统地域中,建筑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民俗特色———人文馆,以泉岗村特色建筑风格建造,在不改变原有建筑形式基础上,使建筑融入当地风貌,丰富当地建筑的功能性。在营地空间布局上,考虑人群动线与分区规划,馆址拟定于泉岗村俞家大院至覆卮山度假村山路中部缓坡地段。馆内拟展出村中的老物件,定期开展人文知识讲座,请不同领域名人为孩子拓展不同知识类型。开放“儿童有机体验田”、牧、渔、打麦场等模拟“教学场地”和配套设施,开展具有吸引力的趣味课程,让儿童在劳动中熟悉农活,学会动手。在参与体验中亲近土地,亲近自然,让儿童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5“童梦奇境”拓展区

地形往往能丰富孩子在自然中探索的形式,空旷土坡便于开展户外活动项目,而且适当坡度与凹地加以利用,则可以营造出更加自然的户外活动场地,既不缺乏自然的氛围,又能增强体验感,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童活动提供安全保障。拓展区利用覆卮山现有丰富的地形场地——“冰川石浪”,进一步开展相关拓展活动。“童梦奇境”亲子互动乐园石浪出发地设立攀岩项目参与须知公告牌,制定攀岩相关规则,详细标注攀登注意事项;在现有采摘园基础上,设立相关采摘细则,为亲子采摘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设立果园培育区,孩子们可以抽取井水独立进行植物灌溉;以果蔬DIY为主旨,打造亲子特色烘焙坊,开展烘焙主题活动,提高儿童手脑并用的能力。

4结语

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乡村自然教育营地是最有效融入大自然的教育环境。在乡村自然教育中,儿童接触自然、探索自然,在真实的环境中打开自身观察、体验、思考、分析和创造的感官,体验自然之美,从而热爱并积极参与其中,是实现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乡村自然教育场地的设计和开发应着重于丰富自然实践活动,为儿童创造更多在自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由于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设计应考虑儿童的心理需要,通过年龄段划分、场所设施分类等设计策略,让儿童形成极具想象力的开放空间意识,以便全身心放松投入,从而得到最真实的自然体验。

参考文献:

[1]李从治.自然教育理念下乡村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2]范艳丽.自然教育理念下的森林公园儿童活动区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8.

作者:金秋 徐美娜 宋晓青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上一篇: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实践 下一篇:法定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