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时间:2022-01-25 11:55:32

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的日新月异,创新成为各个领域的重中之重。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来言,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现状,从培养学校、学生、导师三个不同角度对当前影响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国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的所有能力培养中,把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显著位置。教育部在1997年前修订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在新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中,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两个学科也被并列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专业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被高度重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向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组织部门输送高层次管理人才。而对于高校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来言,创新能力无疑是他们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在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也就需要不断着重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社会各界培养培育出更多的优秀创新型管理人才。

1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首次提出,他认为创新是指一种对组织资源进行组合后产生新价值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培养是泛指在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学习以及生活中以自身创新能力综合素养提高为主要基础,对各种资源进行创新的能力。杨叔子认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指高校研究生在实际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专业学习中自行独立研究提出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与主动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创新能力。综合上述多位学者观点,笔者认为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研究生们在通过不断学习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将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此应用过程中不断自主创新发现实际公共问题与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

2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培养了许多公共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传统的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已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我国高校对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如下几个特征:缺乏对公共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公共管理研究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在一些学生的想法中类似公共管理类的文科类专业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进行创新。大多数公共管理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本科学习一样只是紧紧跟随老师的步伐,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会自己进行探索研究。学习的内容也大部分停留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不会自我扩展学习内容。这种学习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固化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领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缺少田野调查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来看,许多高校受限于环境、经济基础等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这种培养模式既是高校的失职,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实践为基础,而目前公共管理研究生在学校的学习中缺乏适量的科研活动,这也是使得公共管理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教学资源与创新氛围。发现问题是创新的重要组成步骤之一,波普尔指出创新的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过程。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生在经过知识积累后,以独特的敏锐性提出对某一问题或领域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过程。但是从整个大环境来看,目前公共管理领域缺乏活跃的创新氛围,公共管理研究生在经过知识积累后并没有产生更加深入思考,以致很难发现问题激发创新。另一大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的缺乏,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本身受到教学资源的约束。

3制约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而从目前我国对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来看,导致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过低是有原因的,存在着学生自身、导师和学校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也是成为影响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实践培养的主要因素。

3.1学生自身因素

生源质量差。当前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具有扩增的趋势,这也使得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当招收人数过多时评价标准就可能因此降低从而导致招收研究生的质量下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本科生大多数会选择去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工作,而由于公务员招聘的特殊性,大多数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需要与其他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社会人员一同进行考试来竞争公务员的职务,导致竞争压力大,而研究生却逐年扩招,可能使得更多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选择攻读研究生。甚至有部分学生读研的原因单纯是因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才选择了继续读研,以致学校所招生的研究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混文凭”而不是脚踏实地学习,这些研究生不在乎是否取得研究成果而是需要毕业的一纸证书。重理论轻实践。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现状来看大多数研究生缺乏实践经历,只培养了会读书的“书呆子”。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公共管理研究生自身对于实践的忽视。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课本的理论学习,这也从小给学生灌输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必要性。因此大多数公共管理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中也把理论知识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实践的必要性。创新诞生于实践之中,缺乏实践制约着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3.2导师指导因素

导师队伍建设落后。我国目前在校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大多数所采用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专业研究教育工作,同时导师是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指路人,因此导师的素质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导师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教导十分重要,但导师精力有限,如果连日常的学习指导都做不到又何来创新能力。同时由于高校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各大高校也不得不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聘请队伍的建设规模,这时为了能够达到足够的研究导师聘请数量,学校在导师聘请中会降低对于导师的学术要求,这会导致学术能力水平过低的导师不能对他的研究生进行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指导,同样不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也不可能教导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公共管理研究生大多数是依靠导师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来培养的,因此导师的授课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途经之一,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导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来培养研究生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导师只有以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导向,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3.3学校培养因素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我国在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上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校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理论知识课占比高实践活动课占比低。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几乎与专业一致,只考虑了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却忽视了其他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的启示作用。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还缺乏提高公共管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只有合理设置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才能让保证公共管理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不全面。学校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评价主要是通过学位论文来进行考评,但是仅仅用学位论文对公共管理研究生进行考核不够全面,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这会导致公共管理研究生因为要完成论文而进行学习,缺乏创新驱动力。目前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考核主要是通过教育行政部和高校进行评价,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考核评价的评体较为单一,社会参与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考核参与和评价的积极性的参与度较低。

4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4.1建立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

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很多社会主客观因素的直接影响,而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自身创新因素能力作为一种重要主观因素,是直接影响能否培养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这些制约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身因素当中,最大的主观因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个人知识储存和应用能力的欠缺又是自身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公共管理研究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除了公共管理研究生自身进行内部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外,高校可以建立外部的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以鼓励公共管理研究生进行创新。只有研究生的内在创新意识和高校外部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4.2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决定了公共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工作是否能够达到成效,同时也决定了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在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可以明显看出,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育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导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导师在研究生日常的学习与专业研究工作过程中除了必须要充分教给他们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充分关注到对学生们创新能力与创新实践意识的培养。导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导师是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指向标,研究生的任何学习都必定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教导,因此导师的自身综合创新能力与专业创新实践意识对于如何培养高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也尤为重要。因此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引路人就更应该与学生一同追求进步,相比于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导师更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实践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导师应该多多关注学术前沿动态,把最前沿的知识和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导师在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需要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自由创新的环境氛围。导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当今社会,导师需要避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师应该要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鼓励研究生们将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当之中,将专业知识变成在生活中可以使用的工具、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思想上的启发,鼓励他们要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来说,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4.3改革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公共管理研究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适应培养公共管理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需要增加适量的实践课程以满足公共管理研究生的社会需求。其次,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中也应该包含综合学科的课程。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管理类的学科,未来将成为社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者而言多方面的知识十分重要。最后,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选择上可以更加弹性。从目前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课程类型来看,85%以上的都属于必修课只有少量选修课内容。增加自选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加有机会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关于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与专业设置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54-56.

[2]陶冶,张世龙,于俭.重新认识熊彼得的创新理论[J].经济论坛,2009(13):15-17.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02):74-82.

[4]杨叔子.有志有力有物相之——兼谈研究生的素质与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1(04):64-67.

[5]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6]董泽芳,何青,张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2):1-5.

[7][刘彩红.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J].高教探索,2012(05):104-106.

作者:刘峻峰 郭黎姿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上一篇:产出导向法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下一篇:PBL教学模式在药学微生物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