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22-06-25 09:59:33

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设计初步作为建筑类设计专业重要的入门课程担负了学生专业启蒙教育的第一步。空间建构,通过模型的方式进行设计研究得到了国内外高校和设计师的普遍认可。在设计初步课程中围绕空间建构进行教学组织,将制图表达技能同空间思维意识培养融合到空间模型建构中是课程实践的思路。通过递进式教学组织安排和围绕空间建构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实现了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探索中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

关键词:教学实践;设计初步;空间建构;模型

根据模块化教学建设,设计初步课程被定义建筑类(建筑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专业认知、养成研学习惯最重要的启蒙课程之一。教学大纲要求在这门课程学习中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制图基本规范及工程图的绘制方法,提高图纸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初步掌握建筑空间设计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过程。参照上述教学指导思想,以往的设计初步教学采用了多模块的训练环节,对应每一个知识点都设置了针对性练习,知识点多,学生的作业量也多。虽然通过大量的图上作业训练,学生图纸的艺术表现力有了显著的提升,短期提高了学生动手画图能力,但对学生长期的设计思维培养还是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大量作业练习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三个专业的生源都来自普通高中,多数人缺乏基本的美术功底。设计初步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同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同步开设。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尚不具备美术基本功底就需要向专业制图水准看齐,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学生为了把每个训练课题都做到完善,多次重复绘图练习,导致大一新生阶段已经开始熬夜画图,不少人对设计专业心生畏惧,产生疲惫心态,影响了后期学习的积极性。(2)各训练环节前后联系不够紧密。因为是设计入门课,可授可学内容众多,参照教学大纲又以设计基本技能培养为主,各教学块独立成专项训练,针对性单一,相互联系比较松散。课程结尾的空间模型制作有综合前期各知识点的作用,但是课时少,模型制作及相应图纸表达的精细程度达不到专项训练的成果水准。由于学生在专项训练过程中只是学会了机械的模仿,遇到空间模型综合训练反而不知如何下手,作业成果脱离了规范要求。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学习过程中主线不明确,学生对学习的最终目标认识不清,作为设计专业最应该关注的是空间的形式与表达。(3)过多的二维图纸练习没有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空间想象力。建筑、规划及园林专业的工作目标是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视觉形象。学生在以往的初步设计课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二维平面的表达,单独的二维平面图纸表达练习在没有和三维实体对照的情况下,学生既不易理解图纸表达的内容,也不能培养三维空间思维,图纸表达的规范性也存在缺陷。平面的二维+立面的二维并不能形成具有丰富体验感的三维空间。

一、空间建构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思路

空间建构是研究空间与建造的表达,建构工作方法的核心是用模型来构思和设计,它提供了用实际的材料进行“建造”的直接体验[1]。设计师通过模型获取直观的体验,用以打破单纯的图形限制。空间模型辅助建筑设计在国外很早就得到了重视,从被称为“德州骑警”的年轻建筑师们确定的“装配部件”式教学方式到“苏黎世模式”设计基础教学,这些基础教学模式都把空间作为教学的核心。国内也有很多高校把空间建构实践引入设计教学,在总结一系列教学方法后,空间建构被证实能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2-3]。学生在动手建构空间模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手脑,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学习效率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提高,空间设计和形体塑造能力得到培养。根据既有文献和教学实践,空间建构在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1)培养立体思维能力。空间模型建构的实践让学生摆脱循规蹈矩的学习习惯,专业训练先从立体形象入手,在空间模型的制作中学习空间限定、空间组织和立体造型方法,在掌握了空间处理方法后再考虑如何把立体形象转化为二维平面图纸。空间的品质决定着设计成果的好坏,而不是炫目的图纸表现艺术,这体现了设计的本源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模型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模型建构中手脑并用,学习效率很高,探索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体现在成果中的创造,给学生自身带来了成就感,也鼓励了周围的同学。而且在班级群体范围的实践活动比较容易相互观摩学习,知识、技能交流快,在相互比较中增进了学生做好空间模型的进取心。鉴于空间建构训练在国内外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经验和良好的设计辅助作用,以空间建构为引导,将设计初步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融入其中,既避免了以往教学的烦琐枯燥、作业过多,又能发挥模型实践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空间设计能力。课程节点设置要覆盖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知识点,同时又能与空间模型建构相结合,采用递进式教学安排,前期训练为后期空间建构打好基础,在空间模型制作中重复巩固前期基础知识。

二、教学实践过程

立足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以空间模型建构作为学生作业的主要任务,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前期的基础训练,完成空间模型建构作业和相应的图纸表达。在课程伊始,教师就把整个课程安排,每个教学阶段训练目标和最终模型建构与图纸表达的成果要求明确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这也是借鉴任务型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由无目的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进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我补充完善相关知识。在课程各训练环节,教师们都以模型实物或表达清晰的图片、范例向学生展示围绕空间设计的阶段训练意图。各阶段训练内容与要点如下:(一)建筑与空间认知。这是一段感性认知的学习内容,也是针对大一新生专业学习介绍的内容。该部分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会介绍空间、建筑的起源,国内外、历史上的经典建筑作品和不同地域独特的建筑景观风貌,以及当下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等。这些都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形象的认知,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内容和意义,为了成长为合格的设计师建立个人学习目标。同时在这些理论课程中教师也会就某些经典建筑的造型艺术、空间特色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认识空间、观察空间、思考空间到创造空间的转变,建立对建筑、空间这一课题的初步概念和认识。理论课结束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浏览专业网站,用贴图片+简笔画+文字的方式描述一个自己的理想空间,空间的形象和主要功能能够表述清楚,通过分组讨论、汇报分享成果,这也是最终空间建构作业的雏形。(二)设计制图表达。设计制图基本方法是设计初步课程必须完成的目标。这一阶段训练的主要内容有线条练习、纹理表现、配景抄绘、色彩渲染,特别是平立剖面制图规范表达,这些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传统教学方法是逐个进行范例临摹抄绘,在新的教学思路下增加了更多实物对照,部分任务是需要学生对照某一具体作品或提供的模型进行实物绘制。在进行这些基本技能练习中学生需要参照教科书和其他辅助资料,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有选择性的临摹,技能训练考虑联系实物,同时又吸收优秀作业的表现技法,从实物与图纸的对照中深刻体会二维平面与三维实体的转换,为后期空间建构及其图纸的表达奠定基础。(三)形态构成训练与基本模型材料的认知。形态构成练习包括平面的构成尝试和线、面、块的构成训练。这是一种对空间分割和造型艺术的探索,单纯抽象的空间创造实验。在这一章学生需要学习空间的分割、限定、组合方式,掌握面块材料的穿插、切削、错位、咬合、扭转等技法,理解空间构成的艺术表现思路,认知空间组成元素的大小、形状、方向、肌理质感、透明等特征对造型的影响。在线、面、块的构成训练中,教师会要求不同小组分别使用纸板、软木、泡沫、油泥等不同材料在限定的尺寸范围(比如九宫格空间设计操作[3])进行空间构造实验。不同的模型材料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从形体上看线型材料可用于围合、框架搭接、疏密排列,面型材料可作为内外分割、立面拼贴、折叠、穿插等,体型材料则要考虑掏空、切削等方式,还有木材细腻温暖、泡沫洁净易切割等,不同模型材料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和使用方式。(四)空间模型建构综合训练。该综合训练任务是构建一个理想小空间。设定空间实体占地面积25~40m2,考虑空间意境,使空间氛围与形体塑造、主题意境相符,要求合理使用空间限定方法,满足人的某些特定功能活动,为人的坐、卧、靠等行为提供场所和设施,模型应考虑界面处理和材质肌理表达。模型建造完成后绘制相关成果图纸,包括平立剖面图、分析图、细部大样图、透视表现图及模型照片,版面布局合理、美观。训练任务综合了前面所学,以动手操作为主,提升学习难度,开拓想象力,实现从任务书文字到具体形象建造的跨越。根据这一任务要求,实验按照空间设想→模型搭建(空间限定及要素组合变化)→空间行为合理化→精细化模型制作→图纸表达五步开展。首先根据课程阶段一学生完成的理想空间构思进一步完善其功能设置和形象策划,扩大文献阅读,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材料,学结优秀类似案例的经验。接着考虑草图、草模的制作,在空间模型构建前需要完成一定深度的二维平面或者三维透视图纸,做好充分的前期思考,这种草图只是对模型建造的辅助。通过搭建草模,从格局上把握成果的整体形象。草模搭建中充分运用前期形体构成训练学习的穿重复、并列、叠加、切割、相交等技法进行造型,完善空间布局、立面虚实对比、形态变化。在初步校正空间功能和立体形态后,人的活动内容和方式需要引入每个设定的功能空间,给空间增加人的动态行为,调整其大小和内外布置。随后可以开始正模建构,从空间各部分要素组合规律,各块、面、线的大小、色彩和虚实关系,整体与局部的组合建立视觉和知觉秩序,充分考虑统一、尺度、比例、均衡、韵律、序列等形式美基本法则,同时赋予材质特征,成为一个相对逼真的建筑或空间组合体。最后根据图纸要求,参照模型,按照规范制图模式完成成果图纸绘制。

三、教学成果评定与总结

通过一系列围绕空间建构的训练课程,学生们获得了丰富的空间认知,图纸表达也从不算明了达到能够正确绘制所做空间模型的相应图纸。立体空间模型的建构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灌输、枯燥的作业临摹和无序的拼贴组合,很多学生已经能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掌握的空间设计方法进行空间设计和造型的探讨,最终完成了不少优秀作业,说明了此课程实践成效较以往教学方式有较大提高。回顾本课程教学,课程作业任务明确是各教学环节能够串联起来的主线,也是学生在众多小训练中不迷失方向的关键,空间、造型始终贯穿课程教学。有趣的模型建构和形态构成训练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动手制作中去感悟空间、感悟设计,学生的空间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为今后高年级的课程设计奠定思维基础。结构有序的教学进程是实现严谨教学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每一阶段解决什么任务,通过何种方式完成都有良好的计划和准备,通过完整的课程训练,学生可以弄清楚空间的设计与表达。作为一年级的设计入门课程,苛求学生的图纸表达精美完善、标准规范,不如通过空间建构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图纸的表达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随着美术功底的加强和阅历的增加都可以得到修正,空间思维意识和立体模型的建构方法对学生设计生涯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筑师,2006(01):13-21.

[2]徐开,谢丽娜,蒋莉,陈雯昳.构建以空间为核心的建筑学基础教学体系[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6,29(06):89-92.

[3]张浩,俞梦璇,李茜,付晓惠.建筑初步课程空间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20,41(03):89-95.

作者:梁虎 陈莺娇 王诗祺 单位:1.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上一篇:基于信息时代下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略论 下一篇:平面设计中的情感化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