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词语,探寻文本的秘妙

时间:2022-10-30 11:52:29

201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高年级词语教学的目标定位:“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小学语文中的词语教学,自始自终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如能抓住关键词语,运用多种方法探究、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走进词语的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奥秘,体悟作者情感。

一、 巧抓词语,让文本脉络鲜明起来

高年级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探究文本主题上。其实,从小处着眼,抓住文中的词语,使生字词的教学与文本实现有机整合,有利于收获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片断: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幻灯片,每行三个词,共五行)认识吗,谁来读读?

生: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师:他是横着读的,你还可以怎么读?

生:我准备竖着读。因为第一列都是讲月亮的,第二列是讲阿炳的生世的,第三列是讲《二泉映月》的旋律。

师:是啊,那么美的月光,你怎么读呢?

生:(柔和地,深情地)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第二列是讲阿炳的生世的,怎么读呢?

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师: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他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谁再来读第三组?

生:(柔美舒缓地开始读,掌声再次响起。)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把如此美丽的月光,把阿炳坎坷的生世读出来。(学生充满感情地读)

师: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不理解的提出来。

……

孙老师匠心独运,将词语别出心裁地分为三列,每一列突出一个方面,第一列是关于月亮、月光的,第二列是关于阿炳生平事迹,第三列是关于《二泉映月》的曲声的。结合课文内容,孩子们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接着,孙老师组织大家联系文本理解词义、感悟词义。这样的词语教学,既扣住了文章的奥秘――三条写作暗线,又引导学生在认读中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更理清了文本的条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 巧抓词语,让人物形象生动起来

我们认为在词语教学中,在让孩子们通过相关文本内容的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使词语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进而使文本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例如,执教《大江保卫战》的片段: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二小节,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人民子弟兵?哪些词句让你特别有感触的,划下来,写写你的感受。

(学生边读边划,边写批注)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人民子弟兵?

生:我看到了一群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

生:我看到了一群无私奉献的人民子弟兵。

生:我看到了一群舍生忘死的人民子弟兵。

……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深刻。你们所说的这种超乎常人的战士,课文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铮铮铁汉”。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铁汉”的本色呢?

(学生结合语段,继续交流)

师:刚才找的句子,让你们对“铮铮铁汉”这个词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都是群体的描写。相信再读课文第四小节描写黄晓文的部分,你们对这个词的理解会更形象,更深刻!请用心默读第四小节,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加深对“铮铮铁汉”形象的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铮铮铁汉”黄晓文的形象“请到”同学们的面前来。)

师:点面结合的描写,让我们先从一群人民子弟兵身上感受铮铮铁汉的本色,然后从一个人的细致描写中细细体会。这样让我们对这群铮铮铁汉了解得更完整、具体、真切。如果这群铁汉就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生:你们是大江保卫战中的英雄。

生:我非常敬佩你们,你们真不愧是一群铮铮铁汉!

生: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有幸福的生活,都归功于你们的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谢谢你们!

……

在以上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交流中引领学生激活“铮铮铁汉”的已有表象,学生对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形象有了整体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品读语句,充分感悟“铁汉”形象,使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可见,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文本人物的形象才会真正深入人心。

三、 巧抓词语,让拓展迁移丰满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察、领悟文本的个性特征上来,吸纳文本的点睛之笔,以文本为桥梁实施迁移和变通。但是许多教师平时能关注文本的结构和句式,进行迁移训练,却往往忽视文本中的词语。其实巧抓词语,也能高效训练学生的阅读、作文技能。

例如,执教《真实的高度》的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结尾了,但这个故事没有结束。出示补充材料:

小仲马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读一读短文,你觉得父亲会怎样鼓励小仲马,怎样表达自己的高兴心情?请同学选用以下词语补写一句话。

(1)试着用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摘苹果、肩头、碰壁、敲门砖、高度。

(2)选用课外的一些带比喻义的词,如:桂冠、文学大门、文学之路、作品。

(学生独立写话,五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读)“亲爱的儿子,我很自豪,你没有因为处处碰壁而放弃,也没有借用我的名义作为敲门砖,你用坚持和努力,达到了真实的高度。”

生:(读)“亲爱的儿子,恭喜你摘到了最香甜的苹果,文学大门已为你打开,相信你一定能摘到文学的桂冠!”

生:(读)“亲爱的儿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啊,祝你在文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文本中的“高度”“摘苹果”“肩头”“碰壁”等词形象生动,且蕴含深意,是适合学生进行迁移运用的文本奥秘。因此,在课末的拓展阅读环节教师设计了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读写迁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

上一篇: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 下一篇:作文评价应提倡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