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杂感 第9期

时间:2022-10-30 11:13:29

有一回,我和湄到她村后的山中一座庵堂间玩,时候是春天。天色阴阴的,山中漾着微云。踏进山门,这里那里都是绿,绿的树,绿的山,相衬起来,连空间仿佛也绿了。四周很是幽静,我们融在这幽静的宇宙中间,觉得自身也整个是幽静,人与自然融成一片,我们在这境况中浮漾着,渐进渐深。湄偶抬头望见山腰漾着缕缕微云,不觉兴起诗感,悠然念道: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她的吟声没有惊动山灵,传到空中却也融化于幽静中了。她又念了一回,轻轻地,悠悠地。此时此地,真再合乎这两句诗的境况也没有的。于是我无暇赞赏前人写诗手腕的高妙,不自主地跟着湄念起这两句诗来,现在是身临诗景,吟味人家把此景写成的诗,那诗中的滋味比不是身临其境时吟味的亲切得多;同时对于目前摆着的那片实际的诗景,靠了诗句的描绘,也比初入山门时单用自己的眼来欣赏的亲切得多,这是一个可喜的发现。此后每当遇见美的景致,我便将读过的诗所描写的景物和目前的景物相像或相同的,从肚内搬出来,对景兴吟,体味诗中的诗景和目前的诗景。这样做,叫我觉得更能深一层地领略其中的美味。

近来我读《血花》集,在文字之外读到许多上好的诗。这许多诗是未曾用文字写成的。读林觉民的绝笔书,我想起他和许多同志围攻总督衙门的慷慨激昂的光景,这是一首诗。又想起他被执受讯时的释衣磅礴,捶胸顿足,和张鸣岐及李准为之心折,倾耳以听及奉以茶烟的光景,这也是一首诗。我默读它们,就如诵读普式庚(普希金)之死一样地受感动,觉得它们真是天地间第一流的诗篇。今年春初,我到上海听到一位同学说他跟许多同学去年年底上京请愿,在风雪咆哮的半路上熬饥挨寒而不屈服的激昂慷慨的光景,觉得也像读一首上好的诗。本来天地间,哪里没有诗料?只是有些人看不到这诗料,有些人虽然看得到这些诗料,但没有能力和余裕来把它写成诗篇,所以天地间还存在着许多没曾写成文字的诗。只要无人把我的眼弄瞎,无人把我的腿折断,就是身边不带一本书,在人生的道上我也有许多好诗好读。有个什么人说过:第一流的诗人是不写诗的,因为他成天生活在诗里,哪里有空来拿笔写字呢?今生要是能修得这样,真是心满意足了,虽则不会写半句诗,我并无悔恨。

简评

于美景中吟诗,于吟诗中感悟,不失为人生一大享受,空灵飘逸,韵味无穷。诗可咏景,诗可言志,诗可叙事,但只有当诗真正地与作者想表达的对象重合时,读诗才能“更深层地领略其中的美味”。不仅如此,摆脱了诗歌的形式,其他的文字依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诗情。因此,作者发出感慨:“天地之间,哪里没有诗料?”说到底,还是拥有一颗诗意的心更为重要。

(忆复 荐评)

上一篇:天鹰 第9期 下一篇:数字实验在重要理论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