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数学中品味生活

时间:2022-10-30 11:02:06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数学中品味生活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基础学科,千百年来思维的奥秘吸引着无数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去探索和揭示它。恩格斯曾把思维称作“地球上的最美丽的花朵。”从其数学科本质来讲,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走近“数学”,从而了解数学,产生数学意识,掌握科学方法,最终演化为一种生命智慧,应该作为数学教育的出发点。数学就在你身边,你了解数学有多少?孩子们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时刻与数学共处,自然也就不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首先做的就是让学生“知”数学,进而爱数学。知是一种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充分尊重这种精神需要,实际是对生命成长的呵护。

“知”数学,“知”是了解性探究活动。满足探究者“知”的需求,是一种本质上的尊重,也是一种爱的培养。我经常收集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现象,并把它们的原型提供给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数学,了解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我也经常介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数学未解之谜,介绍数学文化,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其感受数学魅力;我还在学生中开展“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活动,于是学生们找到了棋盘上的数学、公交车上的数学、身份证上的数学、邮政编码上的数学……在对一个个数学信息的处处有数学,数学很有趣,数学很重要,我喜欢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烦躁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数学,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叶澜教授指出:“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就要实现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然后建构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才是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

数学,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引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终将使其掌握科学发现的金钥匙。

操场上,高耸的旗杆矗立在阳光下,地面投射出长长的影子,几名升旗手在阳光下望着国旗冉冉升起,地面上也投下小小的身影……这是多么令人熟悉的一幕,然而在这熟悉的场景中,蕴含着有趣的数学问题。我问同学们“不测量旗杆,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高度吗?”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中,对种种设想、种种方法的优势和弊端加以分析,最终锁定一种方法上――利用杆高和影长的关系,即比的知识来计算。“杆高和影长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将学生带入探索的空间,学生置身于生活,用身体充当测量工具,生活成了真正的教材,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的发现是多么美好、惬意又富有价值!

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教与学是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练数学,而是更多地做数学、玩数学,更多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应用中学数学,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经历、体验和探索数学,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的数学贴近生活,让教育无痕。

上一篇: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科技史的教育 下一篇:新课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