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时间:2022-10-30 10:07:56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摘 要:本文从生物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如何打消学生不会提问、怕提问的顾虑,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提问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209—0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这无疑是告诉我们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的点滴方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愿问、能问”,给学生敞开提问的大门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关系要变为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有的学生由于胆怯心理作祟,有了疑难问题不愿问、不敢问;也有的学生由于智力还没得到较好的开发,使得思维能力水平低下,不能意识到疑难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察颜观色,揣测学生心理,然后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最后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以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沸腾起来,使课堂上没有弄懂的地方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达到完全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而且也为教学增添了活力。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情境假设法

情境假设就是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过去、现在、未来)的假设发问,并在假设的情境中推理思考,进而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生态系统平衡时,问:当草原上风调雨顺时,草会怎么样?草原上的羊群会怎么样?当讲到”温室效应”的危害时,问,假如温室效应,地球上会出现什么问题?

2、列举法

列举法即要求学生列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例如:当讲到”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时,要求列举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当讲到”人的感觉器官”时,问,人体有哪些感觉器官?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3、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要求学生对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或事物比较其异同。例如,在学植物分类时比较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异同。在学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时,比较家蚕、蝗虫各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方式等。

4、替代法

替代法是指其它的字词、事物、含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例如:在讲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时,问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及“第二道防线”可分别用什么另外的文字来表示。在讲到 家蚕的生殖与发育时,问,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用得不科学,用一个什么字来替代会更准确些?

5、打破常规法

打破常规就是指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成规,寻找不同的观念。例如:当讲到“生物进化”内容时,问,除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外,还有哪些理论可以解释生物的进化。当讲到”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时,问,环境保护除了植树造林、防治污染以外,还有哪些措施?

6、想象法

想象法即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设想未来,与情境假设法

有些类似。例如,在讲到”生物的遗传”时,问,基因工程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7、组合法

组合法即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字词、事物、图形等)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例如,在讲到”遗传的规律”时,提供某一家族的遗传图谱,分析其中表现出的遗传规律。当讲到“泌尿系统”时,提供某人的原尿、尿液、血液的化验报告后,问肾脏各部分的功能怎样?

8、“六 W”

“六 W”即利用英文中who (谁) 、what (什么) 、why(为什么) 、when(什么时候) 、where (哪里) 、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例如:当讲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问①什么是光合作用?②哪一年发现的?③由谁发现的?④用的是什么实验材料?⑤发现的过程怎样?⑥光合作用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9、类推法

类推法是指将两项事物、两种观念或两个人物直接比拟,以产生新观念。例如:将组织的组成和器官的组成进行比较,引申出系统的概念,将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比较,引申出绿色开花植物的概念。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对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应当是有规律、有程序、有层次的。成功的提问训练,往往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亦是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意识的重要步骤。尽管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得到的知识是人类已有的知识,但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将对他们终身有用。学生能提出问题,才会有创新思维,才会有创新灵感,才能专注于辛苦的创新劳动,并最终取得创新成果。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应当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全力拓展学生内心深处的潜力,将他们培养成为21世纪的真正主人。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究 下一篇: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