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用卡中心模式下对会针核算业务事后监督的思考

时间:2022-10-30 09:44:08

伤用卡中心模式下对会针核算业务事后监督的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信用卡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合规控制的内涵,就隶属关系不明、监督内容偏位、监督依据缺乏、监督力量单薄、监督协调无序等影响事后监督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信用卡中心模式下对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标准化管理的构想,以及对事后监督工作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中心模式;会计核算;事后监督;有效性;标准化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2-068-04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A

一、《指引》对信用卡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合规控制的内涵

近年来,中国银监会加大对合规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分别于2006年10月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和2006年12月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前者为加强督促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提供了良好保障,后者为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个《指引》的,对于指导信用卡事后监督业务具有重要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为加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理解合规风险管理的内涵。

(一)合规包括“合”与“规”两部分的内容

其中,“规”是基础。首先有一套可以遵循的“规”,之后才是如何“合”这套“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规范是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

作为信用卡事后监督业务,是否已经有了一套可以遵循的“规”去执行呢?目前来看,设置事后监督中心的各行信用卡中心,有的还没有制定规章制度或是操作规范,使得在实际工作中无“规”可循。虽然有的已经制定了“规”,但是制定时缺少实践或经验,使得“规”不科学、不全面、不完善,导致事后监督有效性的缺失。

(二)合规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循环过程

商业银行要不断对合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主动避免违规事件的发生,或在违规事件发生后及时采取纠正和惩罚措施。同时,持续地对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评估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合规风险管理。

作为信用卡事后监督业务,“事后监督”是否已经做到了持续动态的跟踪呢?现在看来,大多数设置事后监督中心的各行信用卡中心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且与“持续动态的跟踪”差距甚远。由于制度的缺失、经验的不足、意识的淡化,使得信用卡中心模式下会计核算监督还停留在会计凭证的交接、辨别、勾对、整理等环节上,只是在层面上完成了最为基础的后督工作,还无法达到《指引》中规定的“识别”、“纠正”、“评估”等要求。

(三)合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活动不仅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合规风险管理可以减少违规事件的发生和由此带来的损失,从而像其他业务一样创造价值。因此,合规风险的重要性应该得到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

会计的事后监督可以认为是会计核算业务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这项工作不会给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违规事件和差错的发生,从而规避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减少由此产生的客户投诉等情况的发生。

此外,为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还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所谓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指引》还规定,商业银行应当确保会计工作的独立性,确保会计部门、会计人员能够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本行业的会计规范独立地办理会计业务,任何人不得授意、暗示、指示、强令会计部门、会计人员违法或违规办理会计业务。

作为信用卡会计核算事后监督业务,监督人员同样要遵循《指引》中的规定和目标,严格履行岗位制度,对于工作不走过场,把好最后一道关口,杜绝案件和事故的发生。

二、影响信用卡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有效性的因素

信用卡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监督内容、措施、环境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二是监督目标,即防范资金风险并以此促进操作风险在控、可控、能控的决断力和执行力。而隶属关系不明、监督内容偏位、监督内容缺乏、监督力量单薄、监督协调无序等成为影响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有效性的因素。

(一)隶属关系不明

前文所述,信用卡中心模式下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在委托方式下,监督环境的完整性无法保证,即会计核算与事后监督在两个不同的业务主体中进行,导致事后监督的操作仅仅是完成了最基础的工作,受托主体没有相应义务对此项工作提供更为具体的“评估”、“动态跟踪”等服务,除非双方事先达成一致意见,如何规范或要求受托方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由于主体不同,委托方一般不会硬性要求受托方提供更为专业、深度的服务。由于隶属关系不明确,影响了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的有效性。

而部分银行信用卡中心模式下会计核算部门设置了事后监督部门,由于隶属关系明确,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的有效性相对好于委托处理方式。

(二)监督内容偏位

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好像一个“回收站”,进行会计资料的交接、复审、勾对、整理、装订、归档保管、调阅档案,会计核算的收尾工作都集中在“事后监督”。

包括人行在内,各商业银行把事后监督的职能定位为“把好会计核算质量关,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防范资金风险和其他风险”。但是,实际操作中存在偏位。

一是重业务复核,轻过程控制。例如将“发现差错”当作中心工作,对业务的规范性倾注了大量精力,从已发现的差错情况来看,90%以上是印章、串户、记重账、漏记、交易代码用错、负责人或业务人员尤签章等问题,仅是起到二次复核的作用,最终导致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目标不明、任务不清,出现走过场的现象,难以达到事前设定的监督目标。

二是重合规性监督、轻风险性监督。

三是重静态监督,轻预警监督。

(三)监督依据缺乏

1 制度缺乏统一性。

以某行为例,虽然该行制定了“银行卡业务事后监督暂行办法”,但是《暂行办法》的可用性不强。银行卡分为借记卡和信用卡两大类,不管是从功能使

用来看,还是具体管理来讲都是有很大区别的,而《暂行办法》中并没有明确说明适用的对象。此外,由于业务细化与细分,有的银行将借记卡业务并入个人金融业务部,信用卡业务则由银行卡业务部(信用卡中心)来负责。一般来讲,“办法”由部门来制定,例如个人金融业务部制定的“办法”,对于银行卡业务部来说没有约束力;反过来,银行卡业务部制定的“办法”,个人金融业务部可以拒绝执行。两个主管部门两套“办法”,这就会导致制度缺乏统一性。

2 制度缺乏严谨性。

3 制度缺乏严肃性。

有的事后监督部门(中心)或上级主管单位制定了相关操作流程、规范,但是并没有赋予监督部门相应的管理职能或权限,“事后监督”也只能是问题的反映中心,而不能成为问题的纠正中心。作为监督人员,也只能要求业务部门及时更正核算差错,而不能通过发现问题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潜在的资金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也就达不到分散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监督力量单薄

1 人力单薄。

不论是委托分行会计业务监督中心处理,还是信用卡中心内部的事后监督中心处理,信用卡业务的会计核算监督都显得人力单薄。信用卡会计核算监督的业务数量虽然小于储蓄、对公类业:等,但是涉及的会计科目和种类并不比储蓄、对公类业务少。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处理人员要接受信用卡中心内部客户服务部、风险管理部、资金财务部、销售管理部等各部门交送来的工作联系单,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此外,还要处理日常本部门其他科室、岗位传递过来的各项会计业务,每天的工作量很大。由于人力有限,只要工作联系单上的要素齐全,有领导签字,基本不进行复核,直接根据单子上的内容制票、记账。同样是人力有限,第二天将会计‘业务交接至“事后监督”后,后督人员会对交接过来的业务进行二次复核,将有问题的业务在当日下班前交业务部门人员改正,一天的工作就像和时间赛跑,基本上没有时间进行业务过程的监督控制。

实际上,各部门交接来的工作联系单虽然要素齐全,并有领导签字,但是不能说明完全是符合记账要求或是制度规定的。举例来说,由于系统问题,对申请成功但尚未卡片启用的账户扣收了年费,产生了利息、滞纳金等息费,需要对这些费用进行冲减。由于其他部门经办人员疏忽,工作联系单上要求对同一账户以相同的数额两次冲减息费,如果会计处理人员在制票、记账时没有发现,而后督人员在督账时也没有注意到传票后面的相关附件,只是对凭证与账务进行了表面核对,那么这一差错就未能核对出来。如果是借方交易,比如多扣了年费,那么很有可能遭到客户的强烈投诉。

2 能力单薄。

一方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缺乏业务指导。有的信用卡中心虽然成立了事后监督中心,但是普遍缺乏制度上的约束和业务上的指导。有的信用卡中心内部的事后监督中心只是清算、会计部门某个科室的一个岗位,而一级分行或直属分行下设的会计业务监督中心是一个实体部门,这样的编制很难做到或是得到专业部门在业务上的指导,更谈不上监督系统的改进、更新了。由于缺少业务上的指导,监督效率和工作人员的能力就难以提高。

(五)监督协调无序

1 操作与监督分离,缺乏沟通。

目前,信用卡中心模式下会计核算和事后监督岗位对监督关系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前台操作和后台复核的水平,结果控制与过程监督分离,会计核算监督与实物管理流程监督分离,致使监督与业务部门之间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平台不能形成,信息资源条块化、部门化、岗位化特征明显,相互间的资源和信息不能有效共享互补,不利于风险预防和控制。

2 事后监督突出对“事”的监督,对“人”的监督少。

但事在人为,二者之间缺少衔接,未将“事”和“人”有机结合起来。

三、事后监督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构想

信用卡中心模式下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的标准化管理构架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和质量考核两个方面。标准化管理构架的建立与运行,为事后监督的发展与规范提供了基础。

(一)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主要是制定监督工作指引,它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制度、风险评估制度等。如果对信用卡中心模式进行细分,可以分为总中心模式和区域中心模式。总中心模式是指总行直属银行卡业务部,它既是全行信用卡业务的主管部门,又对一级、二级分行(支行)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区域中心模式是指一级分行下属银行卡业务部或分行营业部银行卡部,为了规范信用卡业务,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在卡部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信用卡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无论是总中心模式还是区域中心模式,它们都有会计核算事后监督这一业务,只不过各地信用卡中心除了处理信用卡业务外,还会附带处理借记卡业务,除了与总行信用卡中心发生业务往来,还会与各地会计核算业务处理中心进行业务往来。这就使得总行信用卡中心有必要对信用卡事后监督业务制定相关制度、流程和规范。

但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有的银行总行信用卡中心会计核算事后监督业务还需要委托当地分行事后监督中心进行处理,并没有成立自己的事后监督部门甚至岗位,这就给制度、流程和规范的制定出了难题。当务之急是各行总行信用卡中心应成立会计核算事后监督部门,专门负责中心范围内所有会计核算事后监督业务,并制定监督工作指引,各区域中心要按照总行下发的工作指引做好信用卡事后监督工作。

(二)质量考核

1 制定实施监督质量评价体系,从时限标准和数量标准等方面对监督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2 建立内部制约机制,加强对事后监督人员的再监督,目的是防止后督人员走过场。

3 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及时发现和反映监督差错,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部门及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疏忽,不能发现严重差错或发现问题隐瞒不报,导致风险隐患的人员,要追究责任。

四、对事后监督工作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事后监督是规范信用卡业务行为的根本措施,对于会计核算的意义更为重大,它是防范工作风险的有效方法,更是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的基础。

(一)规范监督准则,提高权威性

1 统一业务指引。

2004年,根据人行总行“三定”方案,人行在大区行以下中心支行设立事后监督中心。在总行指导下,开始独立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从3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各事后监督中心在规范业务操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查堵资金风险漏洞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规范人行事后监督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改进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

信用卡业务的事后监督愈来愈发挥着提高会计

核算质量和查堵资金风险漏洞的作用,但是信用卡中心模式下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由于尚无健全或尚无制定规章制度或指导性意见,影响了事后监督的有效性。各行信用卡业务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有关信用卡业务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的规章制度,统一操作流程和工作指引。在总行信用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分行信用卡中心对会计核算事后监督部门在编制上、岗位上和人员上进行调整,打造一支重职责的独立性的事后监督中心。

2 建立查处机制。

应赋予会计核算事后监督部门对有关严重问题的处理权,将监督权、建议权合为一体,建立有效保障机制,强化事后监督中心的权威性,提高监督效能,实现事后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会计核算行为和结果的基本职能。

(二)重视利用事后监督成果

1 实行风险预警制度。

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风险隐患进行归类、分析评估,着重强化对资金风险监测情况的分析,提出完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措施和建议,向被监督岗位下达如《风险预警通知书》,保证业务工作的安全。

2 实行信息反馈制度。

一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发现问题及时向被监督单位反馈事后监督结果,并与被监督单位部门沟通控制,帮助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作为被监督单位,要将整改情况及时反馈给事后监督部门,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跟踪和后续监督。

二是要设置监督工作台账,完善日常记账,定期进行统计门纳并反馈给业务部门,为业务部门提供预警服务。

3 实行调查研究制度。

以事后监督和现场检查所掌握的情况为依据,加大调查研究和典型事例分析反馈制度,如以日报、周报、旬报、月报等书面报告形式予以汇总。通过对事后监督中发现的有代表性问题的深入剖析,写出有价值的监督分析报告,为业务部门强化管理以及相关领导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三)突出重点,提高监督效率

首先,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业务操作,对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按规章制度进行业务核算,重在核算质量。事后监督主要审查核算手续是否合规、齐全,资金来源及走向是否正确,重在资金风险。

其次,事后监督部门必须时刻把防范资金风险放在首位,其他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目标进行操作,而不是对业务简单的二次复核。因此,事后监督的定位应是对会计核算过程的“再监督”,是独立于会计核算环节之外,运用专门方法、以防范资金风险为主要日的,在核算部门完成全部核算环节的基础上,对其业务处理结果的检查和督促整改。

再次,在监督重点上,事后监督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真实性、合规性监督向资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

二是从繁锁的全面复审向重点核查的转变。

三是从过程式的监督向对数据定性、定量预警分析方面的转变。

(四)改进监督方式,提高事后监督的科技含量

(五)强化业务培训,造就高素质的监督队伍

上一篇:农村金融突破模式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下一篇:均衡理论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约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