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学

时间:2022-10-30 09:18:08

“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学

今年“两会”讨论并决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今后5年,围绕着“十二五”规划的国家建设课题,集中解决民生问题、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包括节能环保在内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等等热点之上。那么,如何解读这样的内容?

不妨就从“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谈起。这句话的潜台词无疑是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了问题,否则何需转变?更何况还要加速转变?那末,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究竟有了什么问题?

就正面评价的角度来看,现行的、施行约30年的、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成果相当斐然:(1)平均9.8%的年增长率,全球第一;(2)出口大国,全球第一;(3)制造业大国,全球第一;(4)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全球第一;(5)GDP超英赶德越日,全球第二。这样的成绩还有什么问题?

但仔细观察这些成绩的背后,还应该注意到:

(一)已存在相当明显并且还在持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趋势;

(二)高增长的背后是透支了资源、环境、劳工权益、农民权益、消费者权益;

(三)在快速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也广泛地遭致了许多国家因失业问题严重而对中国的质疑与不满……

这样的现象,无论就国内发展及国际发展来讲,都不可持续,所以必须“尽快扭转”及“加速转变”。但无论是扭转或转变,作为第一步,首先必须搞明白,问题究竟在哪里?

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方式,邓小平的三句话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1)发展是硬道理;(2)稳定压倒一切;(3)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这三句话的精髓,浓缩提炼之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优胜劣汰。优就是强势者,有较强竞争力的,胜出,先富;劣就是弱势者,例如劳工、农民、农业、农村、西部地区、环境生态等等,往往缺乏必要的照顾。因此,所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要义是:继续坚持市场经济,目的在确保效率与生产力;第二要义是: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同时,积极关注并照顾弱势者的利益,即落实社会主义;第三要义是:正是由于落实社会主义,再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及改善民生问题,从而有利于内需市场的开发,将增长的动力更多地由外需逐渐转为内需。

这样的三个要义,从这一届中央政府提出的许多执政理念,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例如:小康社会、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和谐社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人与自然等等。简单地说一句,就是既要坚持市场经济,又要落实社会主义。于是,“十二五”规划,就是所有这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念的系统化体现:

(一)在生产方面,适度调低经济增长的目标为7%(不强调量),增加在教育、科研上的投资(强调质),同时重视节能减排(可持续);

(二)在分配方面,积极改善收入分配,重视食衣住行育乐医安等民生问题的解决,同时强调加强及创新社会管理;

(三)所有以上努力,均通过官员的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以求落实。

这(一)(二)(三)条,其实就是“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如果说,当年邓小平有所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话,那么“十二五”规划就是两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及一个基本点――科学发展观。

上一篇:日本提振出口会用哪些招 下一篇:高铁建设何以弊端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