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失败基因

时间:2022-10-30 08:51:31

中国企业的失败基因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几年以后,当我重读吴晓波的书《大败局》和《大败局II》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这句词。世事变迁,再看同样一本书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前些年我是一个企业观察者,看这两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扼腕叹息;现在我已创立一家企业,这些失败企业的故事,对我的冲击更加强烈,因为我已经不是一个旁观者了。看这两本书的时候,我更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1949年以后,企业家这个阶层在中国消失了近30年,这个阶层重新出现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的时间。在这30多年里,一批企业站起来,一批企业倒下去,可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可以说,那些30年前就开始创业,如今还活跃在舞台上的企业家都是“幸存者”,为数已不多。有一个问题值得所有企业家自省:在中国,哪些企业容易失败?

也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吴晓波写了两本有关“大败局”的书。这两本书具备一些共同的要素:丰富的戏剧冲突感、宿命与抗争、真实与谎言、道义与欺诈、做势与做局……这样的故事有时让人瞠目结舌,有时让人扼腕叹惜;有时候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芒,而更多的时候则是让人看到人心的阴暗……

但同样是“大败局”,两本书的气质已经有所不同:在《大败局》那本书中,那些企业家大都起于草莽之间,学历普遍不高,其失败也大都是一些经营性的原因。而在《大败局II》这本书中,几位企业家都是知识分子出身,他们虽然也犯过一些经营错误,但失败的致命因素,却是没处理好政商关系。

吴晓波将这些企业的失败基因归结为“中国式失败”,即政商博弈的败局、创业原罪的困扰和职业精神的缺失等三方面。这些失败基因是在中国的商学院里学不到的,在那里教的都是一个关于“确定性”的知识,而真实的商业环境要复杂得多,“不确定性”要远远大于“确定性”。

这是商业世界的魅力所在。这30年是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30年,也是中国企业快速嬗变的30年。不得不承认,这些“弄潮儿”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他们凭着大开大合的思维模式,以及充满争议的商业手腕,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构建了一个商业帝国,却又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被摧毁,其中的商业逻辑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在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不仅需要处理好商业方面的事情,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处理好政商关系。这些企业通常以“巧妙腾挪”著称,但是很多时候,“巧妙腾挪”与“弄巧成拙”只有一线之隔。在中国,因为制度的缺失,导致这条线非常不明显,所以企业的成败往往不掌握在企业家手里。

这一点在健力宝、科龙、华晨和三九的案例中表现得格外明显。这四个企业的创立者都曾经非常强势,这种强势让这些企业获得了高速发展,但却因为产权不明或者激励机制不合理,在企业成立之初就为将来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这些企业家都曾经是政府官员眼中的“红人”,他们创立的企业成为当地的“名片”,而且贡献了巨额财政收入。但这些企业家并没有在产权方面获得他们期待的成果,而且企业的产权结构也不支持他们的选择。这些企业家往往选择了铤而走险,甚至和当地的政府分庭抗礼。其结果往往是悲惨的,或者远走他乡,或者身陷牢狱,身败名裂。

诞生于市场竞争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政商博弈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家为之付出的代价也可谓“血流成河”。正如冯仑所言,“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持续发展。”以这句话来看健力宝、科龙、华晨和三九等企业的失败,就非常容易理解。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法罪错位”。一个企业家往往是因为“甲”获罪,但最后宣判的罪名确是“乙”。比如铁本的失败,董事长戴国芳被控的罪名是“虚开抵扣税款发票罪”,健力宝的李经纬被以“涉嫌贪污”下台,却长达五年没有被正式。

在中国,一个好的商人应该经常看《新闻联播》,因为中国的商业从来不只是商业的事情,而是和政治走势息息相关。一方面要创造市场价值,一方面又要借助政治资源,要游刃有余地腾挪其中,是考验中国企业家的最大挑战,也是中国企业最大的“失败基因”。

上一篇:关注“校船”安全 下一篇:弘扬草原文化 增强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