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时间:2022-10-30 07:20:38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步入大数据时代,对广大高校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优化学科设置三个方面总结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最后就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创新能力问题剖析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对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培养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广泛。笔者在此只是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自己的一种观点,供有关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创新能力;国家;社会

0 引言

互联网新兴起的服务,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使得人类社会面临的数据类型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开始显现[1-2]。步入2014年以后,大数据对人类各个生活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刻[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进入大数据时代,对广大高校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自上世纪以来,计算机成为了支撑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之一。计算机行业中的一系列技术革新,更是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对广大高校中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接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首先给出了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最后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创新能力问题剖析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1 创新与创新能力

熊彼特于1911年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又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理论体系。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5]。熊彼特还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均依赖于创新,不进行创新资本主义国家就没有出路。后来创新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在文化建设、科技发展、企业管理和制度构建等多个领域,并由此衍生出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广义上的创新。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6]。在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类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方法和创新才能四个方面。创新意识包括冒险精神、自信心、求是态度和渴望创新的精神等。创新基础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随时学习的新知识和社会常识等。创新方法包括综合分析与概括方法、比较方法、演绎方法、反问方法、“用手去想”的方法和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方法等。创新才能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等。

2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1 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对高校工作者而言,如何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7-8]。这是因为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全社会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影响。由计算机时代过渡到当前的大数据时代[9],计算机行业迎来了一系列挑战:计算机、移动设备和终端设备等都面临解决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存储、通信和传输等难题;与大数据相关的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此时人才市场也需要更加专业的大数据存储人才、大数据分析人才和大数据应用人才等。所有这些挑战的解决,均有赖于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由此可见,培养计算机类乃至全体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让创新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有利于培养更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贯彻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有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2 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已久,通常家长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的优劣,教师则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认定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中小学如此,广大高校也如此。这样导致大批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严重,以至于进入社会后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步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在宏观论证与总体推进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创新能力培养活动,进而形成培养创新能力的完整体系,才能提高计算机类乃至全体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为大数据时代国家和社会的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2.3 优化学科设置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它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和处理等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原则的科学。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接受严格的相关科学训练,进而培养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最终能够对成熟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成熟技术和方法进行一定的应用。从大数据的处理过程来看,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采集、大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存储及管理、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大数据展现和应用(大数据检索、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安全等)[10]。而且所有大数据的处理都需要以《大数据概论》、《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挖掘》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做铺垫。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要突出对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对现有相关课程强化之外,还需开设相关的大数据课程来弥补空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了解大数据的概念、发展和应用领域,还要研究其在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影响,以此为依据来改善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开展环境,最终全面优化学科设置,提高广大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论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大数据时代加强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本文首先给出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分析大数据时代培养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总结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剖析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激励机制、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学习环境、教师个人创新能力和学生科技素养六个方面出发,对大数据时代如何培养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经历,对当前如何培养高校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个人见解,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

[2]温孚江.农业大数据研究的战略意义与协同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3-6.

[3]姜双林.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通识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0):165-166.

[4]张红.论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2):175-176&150.

[5]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J].科技和产业,2012,12(6):84-88.

[6]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22.

[7]陈昌贵,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1):16-19.

[8]李晓.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2):155-160.

[9]方昕.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4,30(11):32-34&37.

[10]涂新莉,刘波,林伟伟.大数据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31(6):1612-1623.

上一篇:心音信号采集及自动识别系统 下一篇:浅谈我国绿色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