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与教学效能提升的研究

时间:2022-10-30 07:18:33

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与教学效能提升的研究

摘 要:课程整合是当代教育的一个创新点,如何在单一的科目中融入其他的学科知识,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和《吴方言词典》里的重叠词为依据,整理出苏州评弹《玉蜻蜓》文本中的重叠式词语,在此基础上,分析重叠式词语的变调规律、语义特征,以期为课程资源的整合改革作参考。

关键词:玉蜻蜓;重叠式词形变化;分类;变调规律;语义特征

苏州评弹《玉蜻蜓》中重叠式词形变化大体分为叠音词和重叠词两类。叠音词只有重叠以后才有意义,重叠词可以单独使用。

1.叠音词

综观整部《玉蜻蜓》,叠音词只是占了极少的一部分,且主要出现在固定的成语中,被流传了下来。如:①贤婿衣冠楚楚,意欲何往?(第一回:张公训婿P9)②……听见里厢书声琅琅……(第四回:搜庵寻主P60)

这里的“衣冠楚楚”“赫赫有名”“书声琅琅”和“奄奄不起”都已经成为固定的成语,保留在普通话中。而单个的字却无法单独使用,只能和别的字连起来作为词语使用。比如“楚”,它可以存在于“楚楚动人”等成语中,也可以和“清”连起来成为词语“清楚”,却无法单独使用。其他叠音词也是如此。

2.重叠词

这类词的单个音节表义,能够单独使用,根据词类的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1)名词重叠。如:①金大娘娘对老老看看。(第一回:张公训婿P10)②芳兰想,文宣小哥哥呀,你也只好走这条路了(第七回:文宣遭难P126)不难发现,这里的名词重叠词多为称谓词,另外还有一些指称事物的普通名词,像这里的“眼眼”,表明很小的洞。

(2)量词重叠。如:①岳父大人句句都是金玉良言,小婿五内铭记。(第一回:张公训婿P19)②君卿在京城一连赶了几场考,场场考中。(第二十回:主仆重逢P313)这些词单用时往往作为数量词来使用,可是一旦重叠,就多半变为名词,作为句子主语使用了,像这里的“句”,它原本是一个量词,用在数词的后面,来修饰名词,重叠后变成“句句”,就是指“每个句子无一例外”,这里就是名词做主语了。还有极少数化为成语的一部分,固定使用,比如这里的“斤斤计较”就很明显。

(3)指代词重叠。如:①沈兴如此如此把头尾说出。(第六回:醉打巷门P102)②王乡绅如何如何无恶不作,鱼肉乡民,等等,等等。(第二十四回:父女反目P382)例句中的“如此”“如何”都是指代前文提及的内容,只是为了语言的简洁,用指示代词来表明。指代词的重叠,更突出了一种言有尽意无穷之感,似乎言语无法道清某人的行为,别有韵味。

(4)动词重叠。如:①如果说年轻的当家先前还有点儿女私情在偷偷萌发,这时早已吓得无影无踪。(第二回:贵升游殿P31)②文宣已经偷偷摸摸从书房里把七八样小菜搬了过来。(第三回:恋花落庵P51)这类词的使用在《玉蜻蜓》中极少见到,而且多半限定在几个动词上,重叠后,词性出现了一定的转变。比如这里的“偷”,它原本是一个动词,重叠后变成“偷偷”,就是形容词了。

(5)形容词重叠。如:①碧碧绿的身体,生生青的翅膀,脊梁脊骨墨墨黑,肚皮腊腊黄。(第一回:张公训婿P7)②老老对女儿望望,隐隐然,亏你想得出来。(第一回:张公训婿P12)这类词的重叠在《玉蜻蜓》中几乎随处可见,多是吴方言用词,把事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把人物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也是苏州评弹独特语言艺术的体现。

(6)副词重叠。如:①偏偏在民国初年……(第一回:张公训婿P1)②……又渐渐原谅了小官人……(第三回:恋花落庵P51)这类重叠词在《玉蜻蜓》中数量相当少,而且都属于单音表义但在重叠式中不表义的类型。像这里的“偏”,是常用文字,根据不同的词组有不同的意思,经常表示侧重某一方面的意思,而这里的重叠式“偏偏”, 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单独一个“偏”无法表示这个意思。

(7)叹词重叠。如:龙道台也面孔一落,咄咄问道:“怎么枉空?倒要请教!”(第二十九回:蔡涓公断P461)这是在《玉蜻蜓》中找到的唯一一个叹词重叠,表示呵斥、吃惊的神情,十分的形象可感。

重叠式词形变化运用到评弹中来,和普通话差别不大,但是也有它的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加入了很多苏州本地的词语,表现较为明显的在形容词这一块,像上面提到的“碧碧绿”“生生青”“墨墨黑”“腊腊黄”,这些词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完全是苏州方言中的词汇,但是用在这里,把事物的颜色描绘得具体可感,这正是苏州评弹的特色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作者简介:许佳燕(1989—),女,江苏苏州人,本科,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语文组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美丽的童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