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新营上岔骨干坝建后效益分析论证

时间:2022-10-30 06:59:15

西吉县新营上岔骨干坝建后效益分析论证

摘要 为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改变局部生态环境,同时为缓洪拦泥,淤地灌溉,解决当地人畜饮水及交通问题,拟定建设新营上岔骨干坝,效益究竟如何,本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

关键词 新营上岔;骨干坝;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92-0134-01

1 基本情况

1.1 工程建设目的及作用

为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改变局部生态环境,同时为缓洪拦泥,淤地灌溉,解决当地人畜饮水及交通问题,经实地勘测,拟定在西吉县新营乡上岔组新建一座水保骨干工程。控制流域面积5.0 km2,可发展坝地7.1 hm2,提高流域防御洪水标准,在工程未达到淤积高程时拦蓄洪水,发展水浇地和水面种植及养殖,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1.2 坝址位置

上岔骨干坝位于西吉县新营乡上岔组,在葫芦河支流,地理位置为东经105°38′15″,北纬36°03′08″,距西吉县城约

26 km,交通较为方便。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1.3 流域社经情况

骨干坝控制流域内有2个村民小组,109户,总人口635人,劳动力596个,流域内有耕地266.7 hm2,梯田101.6 hm2,人均耕地0.42 hm2,其中梯田人均0.16 hm2,人均产粮400 kg,有大家畜220头,羊330只,年人均收入2764.0元,群众生活较为困难。

1.4 小流域治理现状

该骨干坝控制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5000 t/km2·a,坝址以上累计治理面积2250 hm2,占该坝控制面积的40.52%,其中林草114.3 hm2,人均林草地0.18 hm2,林草覆盖率为25.6%。

1.5 坝址所在沟道地形、地质情况

坝址在地质构造上以岩浆岩、变质岩为基础,上覆第三系红色胀缩土。在地震和地下水潜蚀作用下,第四系黄土及黄土状粘砂土,沿谷坡或谷底,向下游滑动,形成大量的滑坡群。整个流域无基岩出露,在流域中下游部分主沟道沟底出露红色粘土层,坝址无基岩出露,坝址覆盖20 m-50 m的第四纪黄土层。

坝址以上主沟道长10.0 km,沟道比降为1/90,平均沟口宽

120 m,沟深20 m,断面呈U字型,两岸黄土覆盖层较厚,可满足筑坝条件,右岸坡度较陡;左岸边坡完整,主沟道有常流水。

1.6 水文、气象情况

该流域属半干旱区,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点。常伴有大风、尘暴、干热风、霜冻等。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7.9 mm,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8.9%。该流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E601型)1200 mm,陆地蒸发410 mm。

1.7 径流量

该坝控制流域面积为5.0 km2,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2.0 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0万m3,受年内降水不均影响,年内径流量分配极不均匀,径流量主要集中在7~8月,洪水呈现峰高、量小、历时短。

1.8 泥沙

该流域侵蚀较强,年输沙模数5000 t/km2,年输沙量为2.5万t,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85.2%,尤以7~8最为显著。

2 效益分析

2.1 基础效益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办法》GB/T15774—1995的标准进行效益计算。

在基础效益中,主要计算蓄水保土效益,应用水保计算法。

W拦=F×E

式中:W拦—工程拦泥量,万t;

F—坝控制面积,km2;

E—坝控区年平均侵蚀模数,万t/km2.a。

V蓄=F×V径

式中:V蓄—工程建成后年蓄水量,万m3;

F—坝控制面积,km2;

V径—坝控区年平均径流模数,万m3。

该工程建成后,总拦泥量37.04万m3,年拦泥1.85万m3,在拦泥库容未淤满前年均可蓄水10.0万m3,同时由于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防止了沟岸扩张,沟头的延伸,对改善当地自然条件和减少黄河泥沙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包括种植效益、灌溉效益;间接效益包括拦泥效益。

经济效益分析只计算因坝系建设而新增加措施的效益,原有措施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和坝系的完善,也会增加效益,但因未投入建设资金,因此不计算其效益;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采用静态方法进行计算。

2.2.1 坝地种植效益

种植效益为该坝淤满后作物种植,淤满后作物种植按每公顷产4500 kg计,利用率80%,则新增7.1 hm2坝地完全淤成后可产粮2.56万kg,收入3.8万元。

2.2.2 减淤效益

工程减淤效益是按照上游减少的下泄泥沙量替代下游因此而节省的清淤及加堤费用的方法计算。因坝控区内流失泥沙的25%进入下游河道,下游清淤费为15元/m3,拦泥时间从2011年至2031年,则每年节约清淤费13.9万元。

2.3 社会效益

工程建设可以实现“林草上山、米粮下川”,为流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建设期末,新营上岔骨干坝将达到高产稳产坝地7.1 hm2。新增坝地全部发挥效益后,坝控区内粮食年产量将达到2.56万kg。

2.3.2 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坝地的增加,促使当地农民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农业生产将逐渐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进一步合理调整。

2.3.3 促进区域社会进步

通过该工程的建设,坝顶将作为连通乡村级道路的桥梁,直接改善当地交通条件,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开发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工程建设所需的劳动力、交通运输量的增加,将为坝控区内群众提供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工程的实施在为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道路、交通、医疗卫生以及文化教育等随之得到较大发展,农民群众居住条件、生活卫生条件以及文化教育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4 生态效益

2.4.1 蓄水保土作用显著

该工程淤满后,坝地通过拦蓄水土,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加速了土壤的熟化过程,改善了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将更加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通过该工程建设,拦沙蓄水淤地,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预计沟坝地的粮食单产能达到坡耕地的5~10倍,使有效的水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4.2 减少入河泥沙,延缓下游河道淤积

经过该工程的建设,控制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可有效地减少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延缓下游河道淤积,从而减轻了下游河道的防洪压力。

2.4.3 减轻洪水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通过建设,新营上岔骨干坝和流域内的各坝联合运用,削洪调沙,有效防止沟道下切、沟岸扩张,抬高侵蚀基点,稳定沟坡,减轻水土流失;减小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和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的威胁。

2.5 效益评价

工程建成后,可拦蓄泥沙37.04万m3,蓄水18.6万m3,淤地

7.1 hm2,而且可解决635多人、改善220头大家畜及330只羊的饮水条件及村组间的交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林洪,张洪波,丁磊.采用主成分分法评价水电开发对人地关系的影响[J].云南水力发电,2012,02.

作者简介

韩卫东(1968—),男,汉族,宁夏西吉县人,宁夏大学本科,现为水利工程师,从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上一篇:智能输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以机场、航路管制区作为飞行流量限制节点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