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论述

时间:2022-10-30 03:27:15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论述

一、《指导方案》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艺术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它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艺术课程应当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指导方案》从受教育者认识规律及现实操作角度出发,将艺术教育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划分为若干操作层面,固定核心教学内容,融合艺术学科内部以及艺术与非艺术学科,构建了一门开放的艺术课程体系。③《指导方案》规定普通高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八门,主要侧重于从艺术与美学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与思考,其中《艺术导论》课程旨在向学生灌输基础性艺术理论知识。其他七门鉴赏性课程分别为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和戏曲,相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来说更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先导性意义。《指导方案》并没有具体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这四个方面对课程内容作详尽的规定,其课程的设立主要从审美体验的角度,使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渗透、反思鉴赏艺术,削弱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强调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肢体动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任意选修课则分为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艺术实践四大层面,其内容是以上或更多艺术门类的多向纵深难度的体现。无论在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还是在艺术感知与体验、反思与评价、创造与表现等多种综合艺术能力培养方面都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得到提高。《指导方案》所规定课程学内容由三大版块组成: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系列讲座。限定性选修课的课程类别有艺术导论、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八门;任意性选修课有四大模块:艺术史论、作品赏析、艺术批评、艺术实践;系列讲座有综合艺术包括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的课程内容制定结合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世界各国艺术改革与发展总体趋势的引导下,贯彻了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精神。《指导方案》在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基础上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优化了课程结构,把多种艺术门类的课程进行交叉融合,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规定,以限定性、任意性课程两种形式进行双向辐射,切实要求改变长期以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因人设课”甚至“无人无课”的现象。以下是《指导方案》所规定课程内容结构图: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其优化

目前,由于《指导方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没有作出规定,加之九年义务教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未能实现,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从基础部分开始搭建,同时还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阶段性等来优化。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性优化

第一,艺术基础类课程设置及其优化。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素养等,主要解决学生掌握艺术审美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感受能力,为学生形成综合艺术审美能力打下基础。如开设音乐基本乐理、音乐素养(简谱视唱)、基本音乐听觉训练等。第二,艺术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此类课程主要指歌唱、演奏、绘画、各类艺术创作等实践教学活动。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不是以艺术技能训练为目的,但要想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必须以此为前提,一个音准极差、五音不全的人能够欣赏美妙的歌声,但不能鉴别出声音的美妙之处,更不能深入地品味其艺术作品的内涵;一个对色彩判断较差的人是无法体验美丽画卷的生动情趣的。因此,艺术实践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操作在艺术体验中感悟艺术的魅力,在操作过程中磨练意志、开拓思维,尤其在群体的艺术排练创作中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达到一种其他学科不能完全代替的教育功能。第三,基础艺术史论课程设置及其优化。这类课程是指艺术史、艺术导论、美学和艺术评论等理论性内容,通过艺术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艺术与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握和领悟艺术教育的深刻内涵。

(二)课程内容设置的综合性优化

纵观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课程的综合性设置势在必行。艺术课程的综合是将几门相互联系的课程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即艺术课程综合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这种综合性课程可以减少专业技术难度,增大文化含量和知识信息量。第一,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之一就是要实现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强调综合取消或削弱单科课程,而是为了弥补传统的单一课程的弊端和不足,通过让学生接触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丰富其艺术视野,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二,综合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高校公共艺术综合课程主要面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艺术素养的学生对艺术知识学习的需求程度也各不尽相同,在新开设艺术课程之前,应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的艺术需求有目的地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置的阶段性优化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设置应精心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一个有阶段性的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设置应分析高校学生艺术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尤其是不同学科学生的艺术基础情况。一般来说,理科学生的音乐、美术基础知识较欠缺,文科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包含文学、历史方面的教育训练而相应地与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在艺术素质方面可能会有所差异。艺术课程可从艺术知识由易到难划分为几个教学阶段,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实行艺术课程教学的阶段化,逐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从学习时段来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相对薄弱,对艺术知识的求知欲较为强烈,开设普及艺术知识基础课程较为适宜。大学二、三年级有了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可运用综合艺术形式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学四年级学生艺术教学活动可结合自身的情况,将艺术能力转变为认识社会、走向职场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彭时代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省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基地

上一篇:公共艺术文化传承探索 下一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分析